地方行政制的演變_第1頁
地方行政制的演變_第2頁
地方行政制的演變_第3頁
地方行政制的演變_第4頁
地方行政制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會計學1地方行政制的演變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秦漢宋元隋唐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復習:相權很大相權一分為二相權一分為三相權進一步削弱相權短暫反彈相權削弱皇權加強第1頁/共31頁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演變朝代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區設置西周

分封制秦朝

郡縣制漢朝

初期郡國并行制,后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隋朝

州(郡)——縣兩級制唐朝

逐漸形成道——州——縣三級制宋朝

路——州——縣三級制元朝

行省制,行省—路—府—州—縣明朝

省府州縣四級制與省州縣三級制并存清朝

省府三級制第2頁/共31頁(1)漢初郡國并行制1、漢代影響:中央與封國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發七國之亂。(分封+郡縣)(2)漢武帝時加強中央集權措施①削藩:公元前127,實行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公元前112,酎金奪爵,完全消除地方對中央的威脅;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②設立刺史制度: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13州部,刺史

代表中央監察諸侯與地方高官。(3)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王朝,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東漢時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轉變為州郡縣三級。第3頁/共31頁州的最高長官為刺史,郡的長官為太守。如東漢末年劉表為荊州刺史,“醫圣”張仲景為長沙太守,是劉表的下屬。第4頁/共31頁2.隋朝隋朝行政區劃,在該朝短暫的歷史中仍發生兩次重大變化。隋文帝楊堅基本統一天下后,鑒于州、郡的區劃已經混亂不堪,故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楊廣繼位后,不久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從形式上恢復到了秦朝時的區劃架構。第5頁/共31頁3、唐朝1、機構設置:(1)道州縣三級制唐朝疆域遼闊,初期實行州縣兩級制。但此時州數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便在州縣上增加道這一監察機構,后來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第6頁/共31頁第7頁/共31頁由于唐朝內外戰爭頻繁,除道、州、縣的常規區劃外,唐前期為了加強防御力量和改變臨時征調的困難,出現屯戍軍設置,并逐漸制度化為節度使,形成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2)設立節度使第8頁/共31頁2、影響:(1)對地方行政區劃的調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2)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威權極重,釀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第9頁/共31頁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鎮的57個節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內地許多節度使也效法藩鎮,各占一方,唐朝統一局面破壞,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割據現象的實質是什么?實質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爭第10頁/共31頁4、北宋1、措施(1)北宋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從“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三個方面著手,分散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第11頁/共31頁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兵:______權:______錢:______抽調精兵充實中央禁軍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知州,設通判負責監督路設轉運使,中央掌控地方財權削實權控財權收精兵第12頁/共31頁(2)地方行政機構采取分路而治,實行路州縣三級制。宋代行政區劃最另類表現是“路”的發明。路最初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州的監察區,后來發展為行政區。每路設四個司:

四司都屬于中央派出機構,沒有一個凌駕四司之上的機構或個人,路的財、政、刑、兵等權分屬不同機構和個人掌管,也就不會對中央形成太大的威脅。機構職能轉運使司財賦和監察提點刑獄司刑獄提舉常平司倉儲經略安撫司軍事第13頁/共31頁第14頁/共31頁利:改變了長期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弊:造成“冗官冗費冗兵”,致使宋朝積貧積弱。2、影響第15頁/共31頁5、元朝

(1)機構實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縣級制;全國共有十個行省;中書省直轄晉、冀、魯三省,即直轄“腹里”;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設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及其附屬島嶼。第16頁/共31頁第17頁/共31頁2、行省受中央節制:①民政——中書省②軍政——樞密院③覲見制④監察制⑤互遷制①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3、意義:第18頁/共31頁6、明朝明立國后為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①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與中樞相同的機構與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級;②地方分權,相互牽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另設都指揮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獄,三機構互不統屬,各直隸中樞,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討;③整頓地方機構統屬關系,實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隸州、縣和屬州的統屬,形成了一個省府州縣四級制與省州縣三級制并存的格局。第19頁/共31頁明朝的疆域第20頁/共31頁7、清朝1、機構清代實行兩種完全不同的國家治理模式。在明朝原有疆域內,實行傳統的省、府、州、縣行政區劃體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為省,同時撤銷了屬州的轄縣,從而形成了單一的省、府(直隸州)、縣(屬州)三級行政區劃體系。在東北、西北等邊疆地區,劃分若干將軍轄區,實行軍政合一的軍管制度。青海、西藏劃分為兩個辦事大臣轄區,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區的存在。第21頁/共31頁2、影響中國古代行政區劃體系經過2000多年的循環演變,終于確定了單一三級制的政區劃分原則,而省、府、縣的三級行政區劃體系今天還在沿用,只是將府改為了市。清代邊疆地區的軍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國家的穩定和領土完整,各方面條件成熟時,即轉化為常規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將軍轄區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臺灣省。1907年又改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轄區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這也是清代最后設立的幾個行省。第22頁/共31頁第23頁/共31頁漢到清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與影響(1)特點①演變過程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督、制約,地方則要求獨立的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②中央通過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③地方行政制度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中書省制)。第24頁/共31頁(2)影響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在征發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證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和封建經濟的發展。③中央集權過度強化,造成了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地方沒有相應自主權,也難以發揮管理的實效。第25頁/共31頁分封制、郡縣制與行省制的比較第26頁/共31頁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朝代地方行政機構/制度秦朝郡、縣二級制漢初郡、縣二級制漢中后期州、郡、縣三級制唐道、州、縣三級制

元省、路、府、州、縣明省府州縣四級制與省州縣三級制并存清省州縣三級制郡國并行行省制路、州、縣三級制趨勢:中央權力加強,地方權力削弱。

第27頁/共31頁地方分權集中中央集權集中皇帝【探究活動】從漢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兩大矛盾之間權力調整:地方權力中央權力皇權相權第28頁/共31頁1.(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2.(山東14)自秦漢至明清,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經歷了由郡縣兩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再到省道府縣四級制的演變,這體現了A.中樞權力體系日趨完備B.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C.各地經濟聯系日益密切D.經濟發展區域化程度提高3.(北京14)唐末五代,中央集權大為削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