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學生發展的生態音樂課堂實踐研究獲獎科研報告【摘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換發出生命的活力”是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生態課堂始于對“非生態”音樂教學的反思,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音樂教師從宏觀到微觀、橫向到縱向根據學生的課堂動態、課堂中的新問題、新內容靈活調整,生成新的和原計劃不一樣的教學流程,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的音樂課堂。
【關鍵詞】學生發展;生態課堂
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以人文主題作為單元,以音樂要素為線索,為學生呈現了豐富濃郁的文化韻味。但仍然有許多一線音樂教師抱怨說“教材內容太多上不完,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出現了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從學生的發展出發,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音樂教師需在教學內容、方法、模式上發揮好主導作用,提高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就談談在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多維整合與編排,打造生態式教學模塊
【內容整合案例】——“中國民族音樂”
橫觀五年級下冊音樂教材,第2課中國民歌“歡樂的村寨”之后,即是外國歌曲,緊接著是二聲部歌曲,到第六課“百花園”又回到了中國民歌,中間還穿插了“京韻”“京調”主題。如果按照地域文化進行,可將中國文化連成一線。把“京韻”、“歡樂的村寨”、“百花園”串聯在一起組成一個單元。
絕知此事要躬行,筆者對實驗班實施整合過的“中國民族音樂”課程,對普通班級實施“按部就班”,收到了不同成效。相對于普通班級,實驗班學生對新編排的課題更能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他們從固定的教育框架里解脫出來,從搜集“京劇”相關資料到對喜愛的角色唱腔模仿、再到民族歌曲的學唱、環環相扣。在自由、自主的空間里快樂地成為自己。
“中國民族音樂”,在教材上并沒有這樣的章節名稱,是筆者經過研讀文本提煉而來。這樣為教師備課、學生學習提供了一個鮮明的主題和學習方向,圍繞一個線索形成歸類記憶,達到過目不忘,過耳不忘的效果。
【教學活動編排案例】——“聆聽-演唱-知識與技能-編創與活動”
四年級下冊“水鄉”一課,在歌曲《采菱》與《癩蛤蟆與小青蛙》后,出現了《洪湖水浪打浪》的二重唱欣賞學習。經歷這種從前面一段體歌曲到歌劇二重唱欣賞、學吹豎笛系列活動,學生感到陌生而略顯吃力。音樂首先是聽覺的藝術,教材內容編排若能把“聆聽-演唱-知識與技能-編創與活動”循序漸進,把聆聽與欣賞曲目《洪湖水,浪打浪》和《水鄉船歌》放在學唱曲目《采菱》和《癩蛤蟆和小青蛙》前,符合學生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能力提升-表現創造的認知規律。從聽說辨水鄉民歌的特點到學唱歌曲,再心領神會地“學吹豎笛”,體現學生學習的發展性。
教材僅供參考,音樂教師不能被教材“牽著走”。而要從多維視角出發,用好教材。根據學情甄別、篩選、整合和編排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生態教學模塊,打造具有音樂認知邏輯的生態音樂教學模塊,成為教材中各領域的拓荒者。
二、多元互動體驗,促進生態式師生聯動發展
現象描述:一天上午,筆者給四年級3班上課,本課要學習的是歌曲《我們大家跳起來》。還沒上課,學生已經早早來到音樂室,玩起了“打花巴掌”的游戲,有些學生甚至開始了“群魔亂舞”,完全忽視了上課鈴聲。面對課室已經出現一片“亂”象,筆者有些氣惱,很想發火。可是看到孩子們臉上樂開了花的表情,腦子里一個念頭一閃而過:這不是很好的音樂游戲素材嗎?
應對策略:多元互動體驗
于是,筆者后來把心情平復了一下,順勢而為。分別把三拍子聲勢律動“打花巴掌”游戲和“樂動華爾茲”引入課堂教學流程中。學生不僅沒有受到批評,還意外得到了賞識與尊重,在有序、有趣、和諧、自由、平衡的氛圍中參與互動體驗,感受著由他們支配的音樂課的樂趣,個別同學還主動提出了更多三拍子律動體驗方式。教材中,既有看得見的靜態互動因素,也有看不見的等待被學生發現的動態互動因素。一個教師、一群學生與課程的相互依托、構成音樂思維的生態系統。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通過靈活的課堂互動彼此成就,得以讓學生所需要的學習真正地發生。
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欣德米特有一句名言:“做音樂比聽音樂更好”。非自己從事唱、奏、思考、移植、譜寫、編配不足以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可見體驗才是音樂學習方式的突出特點,能提升小學音樂學習效益的方式是聚焦于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方式的自主建構。筆者常用的方法是以點帶面,拋磚引玉。如:
給學生一組節奏,讓他們自己去組織;
給學生一種旋律,讓他們自己去發展;
給學生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給學生一方舞臺,讓他們自己去表演;
……
教材上的每一個作品都有其獨特性,順應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內容才能促進高質量課堂的產生。不同類型和體裁的歌曲對應不同的學習方法。筆者認為,組織好音樂學習小組、音樂交流中心小組,發揮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鼓勵學生大膽說不同,從“明星展示”向“弱勢群體”傾向,有利于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動態生成。不管是演唱、演奏、創編還是表演,每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找到不同的屬于自己的表現音樂的方式。因人而異,才有了多元互動的樂趣。跟隨課堂學生的生成情況,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在不斷地變化。這種從“人”本的角度,保證人人參與,個個展示的信念,將在教學互動中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促進教師和學生持續、健康地發展。
三、因“地”制宜,創設生態課堂教學環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運用好這個“地”,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推動學習方式的變革。人音版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具有多元的生態性。教材中既有適合兒童器樂演奏的、又有舞蹈性強的;既有適合開展輪唱、合唱教學的,又有表演和創編的。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布置座位。如在進行節奏、旋律傳遞訓練時選用豎列擺放;在“唱、奏、演”或三個聲部合作時選用“U”型擺放;在集體舞表演或情景體驗時選用圓形或方形擺放。在教學環境的渲染上,運用語言情景、畫面情景、生活情境、角色情境等,音樂教室可以轉變成學生的“器樂演奏廳”、“舞林大會”、“合唱大舞臺”、“戲劇百樂匯”。
每個學生都是生態因子需要老師精心的發現與培養。音樂課堂就是給予學生開發潛能的場所,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出發點,不斷地激勵他們發現自我,對音樂課有所期待。同時與家庭、社區進行共建,將其都融入生態課程的開發中。如:體驗課程、研發課程、實踐課程,因“地”制宜,可同步進行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形成一個集鑒賞、表現、創造的生態學習鏈。
四、內外融合,唱響生態音樂課堂生活化之歌
生態音樂課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設置上,強調以學生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需要作為依據,體現音樂教育的人文主義。“生活即教育”,課堂之內,允許學生把生活化的內容和想法帶進課堂,鼓勵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參加校內外的藝術比賽,各施所長。“藝術來源于生活”,要以聯系生活為切入點,培養學習激情,引導學生將課外音樂信息和相關知識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使得教材上的靜態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易于接受的知識。
生活化的音樂課,始終面向全體學生,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讓每個人都學會調動自己的同伴的情感去展開有意義的感知、注意、記憶、想象,是情感機制參與音樂生態教育的全過程,并能受到不同的心靈反饋。以下是他們在隨堂音樂課中的一些心得:
趙同學說:在表演與排練中多少有點害羞,但是自己勇敢踏出了這一步,學會了欣賞與感動,下課后會很期待下一次的音樂課。
李同學說:原本我不知道自己可以這樣被老師表揚,通過展示發現自己歌唱狀態和樂感都不錯,以后更有信心唱歌了。
盧同學和蕭同學說:在上“民族樂器”專題時,老師把我請出來演奏二胡和揚琴。雖然有點不知所措,但在一次次的磨合中,感受到了與同學合奏的成就感。在當小老師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腈綸扁平絲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鋁材購銷合同
- 2025共同經營合同范本
- 2025年智能兒童成長儀項目建議書
- 2025咨詢服務合同變更協議書
- 2025年商業專用設備:條碼設備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玻纖網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導游人員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
- 草坪柵欄施工方案
- 2025年不孕不育醫院項目合作計劃書
- 中國地圖素材課件
- 無源物聯網簡介演示
- 腫瘤患者隨訪管理制度
- 【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技術方案設計3500字(論文)】
- 刑偵行業:刑偵技術與案件偵查培訓研討會
- 各種生活用紙售后服務方案
- (完整版)中醫養生課程標準
- 第4課 視覺中的紅屋頂 課件 2022-2023學年湘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
- 企業數字化平臺及企業大數據可視化平臺建設方案
- 軟件工程實驗報告 概要設計
- 新型天然植物纖維-竹原纖維(紡織材料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