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語境中真實生活世界——必修下第一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舉例胡勤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語境中真實生活世界胡勤1學習內容與目的1.了解一些人、一些故事和哲學、社會、歷史知識。2.積累一些語言,把握重要詞句(概念)。3.分析與評價社會歷史現(xiàn)象,以學術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4.以正確的立場、價值觀、知識與方法分析解決問題。5.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生活,研究傳統(tǒng)文化意義。起點:學生的經驗終點:知曉經義,提高思維、精神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部編版必修下冊第一整體教學課例展示課件2“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
“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程子3“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教學設想與基本方法分兩個小專題,用7-9個課時。一、先秦諸子思想及其啟發(fā)
——討論第一單元第一課三篇文章二、史實、史傳與歷史觀
——討論第一單元第2課和第三課兩篇文章4教學設想與基本方法4基本方法1.以課文為主,輔之以適恰的語篇,構成有限語境。2.從語篇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與問題,組織討論。3.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社會常識思考。“讀者必須要憑自己的經驗去印證,才能有所得。程伊川(程頤)就曾說,要把《論語》中的發(fā)問者的問題,當作你自己的問題,把孔子的答話當做對你而發(fā),如此,必得到實在的益處。”——林語堂《孔子的智慧》5基本方法5一、先秦諸子思想及其啟發(fā)
——討論第一單元第一課三篇文章1.借助工具書,分類梳理課文詞句,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包括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重點為實詞和虛詞在語境中作用,學生選擇,教師輔助。2.依據學習提示把握學習內容,落實自學要求。要明確基本問題。(1)
課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莊子的處世觀念、人生志愿、社會理想、治國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國先賢們對哪些共性問題的不同解答?(2)從課文中看,儒道思想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在儒家內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會理想、治國理念兩方面各有什么異同?(3)課文中的這些思想觀念在后代有什么影響?在今天看來有什么價值?
6一、先秦諸子思想及其啟發(fā)6結合任務一第1小題圍繞三篇課文整體設計,從三篇課文中各選一個重要觀點為例,充分了解所舉觀點的特點及在相關文章中的作用;指導學生把握關鍵詞句(觀點),學會分析觀點的方法。翻譯、解釋、闡述、旁征博引等實證法。列簡表如下:7結合任務一第1小題7觀點觀點內涵表達方式與其他觀點的關系吾與點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樂,感慨道之不行(后世解說甚多)語錄體、訓誡式,簡要,態(tài)度明確。本文內涵表達較為含蓄。與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觀點既有差異,又有相通之處。保民而王國之本在民,只有讓人民衣食無憂、守禮知義,才會天下歸心對話體、論辯性;直接、明確;因勢利導、思辨性強、善于取譬設喻。中心觀點,全文的思路由此出發(fā),又歸結于此。依乎天理存身、做事、處世都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強為(后世解說甚多)寓言體,用寓言來表達,形象生動。但不能論證。是對“解牛”過程的解說,暗合寓意,文中并無明確的觀點。8觀點觀點內涵表達方式與其他觀點的關系吾與點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結合任務一第2小題教師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儒道思想雖然差異大,其實都是在思考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都在反思人應當以怎樣的姿態(tài)生存于世,它們之間也有互補性。孔孟同屬儒家的,在社會理想和治國理念上大體相同,但也不無細微的差別。9結合任務一第2小題9理想社會政治主張施政者具體措施生活時代社會時局思想傾向軍事經濟禮教孔子人民康樂,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以禮治國為政以德仁人君子(克己復禮)強兵(有勇,且知方也)足民非常重視“禮”春秋末期以禮爭霸相對穩(wěn)定簡政施仁,不越禮。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理想破滅生出出世念頭。孟子天下歸一,人民康樂,盛世太平發(fā)政施仁,保民而王具有不忍之心(推恩)反對“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制民之產謹庠序之教戰(zhàn)國中期十分動蕩施仁政,重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自信,強勢入世。知其不可而為之。10理想政治主張施政者具體措施生活時代社會時局思想傾向軍事經濟禮儒家和道家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學生了解儒道兩家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看法之后,可引導學生通過實證(結合歷史事實和了解的歷史人物來做依據)的方法,具體了解這種影響,并站在當下立場,對這些思想做些反思。如果學生有興趣,對“儒道互補”的說法,也不妨做些實證性的舉例和理性辨析。1111
歷史實證當代反思孔孟之說
莊子之說
儒道互補
12
歷史實證當代反思孔孟
莊子之說
儒道互補
1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陸永品《莊子通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教師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儒道思想雖然差異大,其實都是在思考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都在反思人應當以怎樣的姿態(tài)生存于世,它們之間也有互補性。從思考練習、問題研究往項目任務拓展,即從做小題、碎片化學習往大問題、綜合性實踐性學習拓展。——程子從字、詞、句、篇往課文所蘊含的歷史、社會、哲學等意義延伸,即從內語境往外語境延伸。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教師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儒道思想雖然差異大,其實都是在思考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都在反思人應當以怎樣的姿態(tài)生存于世,它們之間也有互補性。從《鴻門宴》看歷史(項羽、劉邦成敗)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春秋公羊傳》:“晉人、秦人圍鄭。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須接待的。語錄體、訓誡式,簡要,態(tài)度明確。依據學習提示把握學習內容,落實自學要求。(1)課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莊子的處世觀念、人生志愿、社會理想、治國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國先賢們對哪些共性問題的不同解答?以課文為主,輔之以適恰的語篇,構成有限語境。《春秋谷梁傳》:“晉人、秦人圍鄭。天下歸一,人民康樂,盛世太平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須接待的。戰(zhàn)爭為了教化,不是屠戮。也可以提供一段課文以外的史傳文,讓學生運用已經習得的方法。要反復提醒學生要以可靠依據得出結論。為了深入理解選文中的觀點,在教學中可以提供一些資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補充、比較異同、對比闡釋……1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要反復提(1)《論語·公冶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與文中所言之志比較)(2)《孟子·盡心下》: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比較孔子與孟子對仁的看法)(3)《莊子·養(yǎng)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輔助課文閱讀)……14(1)《論語·公冶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4)《孟子·盡心上》: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yǎng)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理想社會圖景的特點)15(4)《孟子·盡心上》: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5)清·張履祥《備忘錄》: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禍亂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時師旅饑饉,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禍亂也。亂之既定,則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樂,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晳之春風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興嘆!(對課文的不同理解比較)1616教學參考資源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趙杏根《孟子講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陸永品《莊子通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牟鐘鑒、王志民《〈孟子〉公開課》(商務印書館2015年)陳鼓應《老莊新論》(商務印書館2008年)金綱:儒學的光明性古羅馬·西塞羅:任公職者要信守規(guī)則意·馬基雅弗利《君主論》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教學參考資源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7二、史實、史傳與歷史觀
——討論第一單元第2課和第三課兩篇文章1.借助工具書,分類梳理課文詞句,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包括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重點為實詞和虛詞在語境中的作用,學生選擇。2.依據學習提示把握學習內容,落實自學要求。明確基本問題。(1)從地圖看鄭國面臨哪些國家的壓力?歷史事件前后發(fā)生了哪些事情?(2)秦與鄭盟,項羽放過劉邦,原因何在?
是否因為燭之武的辭令和劉邦的狡詐?(3)兩篇課文的歷史記述中潛藏著哪些思想觀念?應該如何理解?
18二、史實、史傳與歷史觀18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19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20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共308字)《春秋公羊傳》:“晉人、秦人圍鄭。”《春秋谷梁傳》:“晉人、秦人圍鄭。”部編版必修下冊第一整體教學課例展示課件21結合學習任務二思考1晉伯、秦伯為何要圍鄭?文中說“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你認可他們的理由嗎?提供資料:七年,晉文公、秦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于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圍鄭,欲得叔瞻。叔瞻聞之,自殺。鄭持叔瞻告晉,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
(《史記·世家第九》)22結合學習任務二22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比較孔子與孟子對仁的看法)《春秋谷梁傳》:“晉人、秦人圍鄭。歷史語境中真實生活世界從左氏的敘述中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呢?終點:知曉經義,提高思維、精神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3)《莊子·養(yǎng)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殺漢王!(3)兩篇課文的歷史記述中潛藏著哪些思想觀念?應該如何理解?(比較孔子與孟子對仁的看法)從規(guī)范語法修辭知識往語言運用轉向,即從靜態(tài)知識學習轉向運用知識學習。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春秋公羊傳》:“晉人、秦人圍鄭。”(《史記·世家第九》)作為一個使者,排一個可信賴的年輕人即可。(3)兩篇課文的歷史記述中潛藏著哪些思想觀念?應該如何理解?從《鴻門宴》看歷史(項羽、劉邦成敗)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討論第一單元第一課三篇文章為了深入理解選文中的觀點,在教學中可以提供一些資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補充、比較異同、對比闡釋……本文之前發(fā)生的事情:(城濮之戰(zhàn))楚師敗績。……(晉)作王宮于踐土。……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晉欒枝入盟鄭伯。曰。王謂叔父(晉侯)。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晉文公之季年。諸侯朝晉。
(《左傳》)晉侯代行天子令!戰(zhàn)爭為了教化,不是屠戮。如果認可這一禮法,這場戰(zhàn)爭是合理(禮)的。23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本文思考2從左氏的敘述中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呢?這個問題其實是思考作者演繹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其實就是希望天下諸侯爭霸其勢不可擋,然而知其不可而為之,執(zhí)著于納入禮的規(guī)范中。“為國以禮”“以禮而霸”,在當時,“禮”即理也。晉伯最后一句話不仁、不知、不武,體現(xiàn)的也是這一倫理規(guī)則,其實選擇一個70歲的老人也與此觀念有關,尊老納入儒家仁的思想。作為一個使者,排一個可信賴的年輕人即可。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須接待的。24思考224思考3司馬遷筆下,劉邦為什么能夠逃過一劫,安然回營?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是什么?借參考資料,從“個人因素”和“歷史形勢因素”這兩個角度,綜合思考課文中歷史事件的復雜成因。司馬遷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鴻門宴》中的人物描寫暗含著作者的喜惡。可以提示學生在細讀過程中體會司馬遷對《鴻門宴》中人物潛在的褒貶,結合《史記》中相關內容補充和整合,由此探究司馬遷在評騭歷史人物時所持的價值觀。25思考325項羽清·鄭燮已破章邯勢莫當,八千子弟赴咸陽。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殺漢王!玉帳深宵悲駿馬,楚歌四面促紅妝。烏江水冷秋風急,寂寞野花開戰(zhàn)場。
題烏江亭
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26項羽清·鄭燮26思考4從《鴻門宴》看歷史(項羽、劉邦成敗)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永遠也解釋不清,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可以結合課文引導學生關注人性、人物性格與歷史發(fā)展的一定關系。27思考427探究歷史事件內在邏輯的方法,例如,從長時段的角度看待具體歷史事件,與其他史料參考比對,用常理去推理,等等。也可以提供一段課文以外的史傳文,讓學生運用已經習得的方法。28探究歷史事件內在邏輯的方法,例如,從長時段的角度看待具體歷史小結1.從思考練習、問題研究往項目任務拓展,即從做小題、碎片化學習往大問題、綜合性實踐性學習拓展。任務教學會弱化審美嗎?會弱化審美體驗,但不會弱化審美思考。2.從字、詞、句、篇往課文所蘊含的歷史、社會、哲學等意義延伸,即從內語境往外語境延伸。3.從規(guī)范語法修辭知識往語言運用轉向,即從靜態(tài)知識學習轉向運用知識學習。小結29教學理念傳統(tǒng)文化文本教學呈現(xiàn)歷史語境中真實生活世界。30教學理念301.歷史語境即歷史文本及相關資料構成的更廣泛哲學、歷史、社會背景,包括一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人與人交往的倫理規(guī)則與活動。其價值在于事件與問題,而課堂教學和考試評價中我把它界定為語言文字(即語篇)與其他符號構成的事件與問題情境。2.真實生活世界指學生的經驗情境、歷史語境和學生討論事件、解決問題的認知活動。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閱讀歷史文本的意義在于找到通往當下的路,獲得對當下世界的啟發(fā)與思考,加深對當下生活世界的理解。311.歷史語境31參考書目蘇淵雷《讀史舉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王維堤《左傳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2參考書目32——程子(比較孔子與孟子對仁的看法)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史記·世家第九》)中心觀點,全文的思路由此出發(fā),又歸結于此。從思考練習、問題研究往項目任務拓展,即從做小題、碎片化學習往大問題、綜合性實踐性學習拓展。晉伯最后一句話不仁、不知、不武,體現(xiàn)的也是這一倫理規(guī)則,其實選擇一個70歲的老人也與此觀念有關,尊老納入儒家仁的思想。強兵(有勇,且知方也)(3)兩篇課文的歷史記述中潛藏著哪些思想觀念?應該如何理解?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生活,研究傳統(tǒng)文化意義。《春秋谷梁傳》:“晉人、秦人圍鄭。趙杏根《孟子講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探究歷史事件內在邏輯的方法,例如,從長時段的角度看待具體歷史事件,與其他史料參考比對,用常理去推理,等等。……(晉)作王宮于踐土。借助工具書,分類梳理課文詞句,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包括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禍亂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天下歸一,人民康樂,盛世太平晉伯、秦伯為何要圍鄭?文中說“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你認可他們的理由嗎?古羅馬·西塞羅:任公職者要信守規(guī)則謝謝33——程子謝謝33歷史語境中真實生活世界——必修下第一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舉例胡勤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語境中真實生活世界胡勤34學習內容與目的1.了解一些人、一些故事和哲學、社會、歷史知識。2.積累一些語言,把握重要詞句(概念)。3.分析與評價社會歷史現(xiàn)象,以學術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4.以正確的立場、價值觀、知識與方法分析解決問題。5.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生活,研究傳統(tǒng)文化意義。起點:學生的經驗終點:知曉經義,提高思維、精神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部編版必修下冊第一整體教學課例展示課件35“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
“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程子36“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教學設想與基本方法分兩個小專題,用7-9個課時。一、先秦諸子思想及其啟發(fā)
——討論第一單元第一課三篇文章二、史實、史傳與歷史觀
——討論第一單元第2課和第三課兩篇文章37教學設想與基本方法4基本方法1.以課文為主,輔之以適恰的語篇,構成有限語境。2.從語篇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與問題,組織討論。3.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社會常識思考。“讀者必須要憑自己的經驗去印證,才能有所得。程伊川(程頤)就曾說,要把《論語》中的發(fā)問者的問題,當作你自己的問題,把孔子的答話當做對你而發(fā),如此,必得到實在的益處。”——林語堂《孔子的智慧》38基本方法5一、先秦諸子思想及其啟發(fā)
——討論第一單元第一課三篇文章1.借助工具書,分類梳理課文詞句,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包括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重點為實詞和虛詞在語境中作用,學生選擇,教師輔助。2.依據學習提示把握學習內容,落實自學要求。要明確基本問題。(1)
課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莊子的處世觀念、人生志愿、社會理想、治國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國先賢們對哪些共性問題的不同解答?(2)從課文中看,儒道思想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在儒家內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會理想、治國理念兩方面各有什么異同?(3)課文中的這些思想觀念在后代有什么影響?在今天看來有什么價值?
39一、先秦諸子思想及其啟發(fā)6結合任務一第1小題圍繞三篇課文整體設計,從三篇課文中各選一個重要觀點為例,充分了解所舉觀點的特點及在相關文章中的作用;指導學生把握關鍵詞句(觀點),學會分析觀點的方法。翻譯、解釋、闡述、旁征博引等實證法。列簡表如下:40結合任務一第1小題7觀點觀點內涵表達方式與其他觀點的關系吾與點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樂,感慨道之不行(后世解說甚多)語錄體、訓誡式,簡要,態(tài)度明確。本文內涵表達較為含蓄。與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觀點既有差異,又有相通之處。保民而王國之本在民,只有讓人民衣食無憂、守禮知義,才會天下歸心對話體、論辯性;直接、明確;因勢利導、思辨性強、善于取譬設喻。中心觀點,全文的思路由此出發(fā),又歸結于此。依乎天理存身、做事、處世都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強為(后世解說甚多)寓言體,用寓言來表達,形象生動。但不能論證。是對“解牛”過程的解說,暗合寓意,文中并無明確的觀點。41觀點觀點內涵表達方式與其他觀點的關系吾與點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結合任務一第2小題教師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儒道思想雖然差異大,其實都是在思考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都在反思人應當以怎樣的姿態(tài)生存于世,它們之間也有互補性。孔孟同屬儒家的,在社會理想和治國理念上大體相同,但也不無細微的差別。42結合任務一第2小題9理想社會政治主張施政者具體措施生活時代社會時局思想傾向軍事經濟禮教孔子人民康樂,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以禮治國為政以德仁人君子(克己復禮)強兵(有勇,且知方也)足民非常重視“禮”春秋末期以禮爭霸相對穩(wěn)定簡政施仁,不越禮。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理想破滅生出出世念頭。孟子天下歸一,人民康樂,盛世太平發(fā)政施仁,保民而王具有不忍之心(推恩)反對“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制民之產謹庠序之教戰(zhàn)國中期十分動蕩施仁政,重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自信,強勢入世。知其不可而為之。43理想政治主張施政者具體措施生活時代社會時局思想傾向軍事經濟禮儒家和道家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學生了解儒道兩家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看法之后,可引導學生通過實證(結合歷史事實和了解的歷史人物來做依據)的方法,具體了解這種影響,并站在當下立場,對這些思想做些反思。如果學生有興趣,對“儒道互補”的說法,也不妨做些實證性的舉例和理性辨析。4411
歷史實證當代反思孔孟之說
莊子之說
儒道互補
45
歷史實證當代反思孔孟
莊子之說
儒道互補
1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陸永品《莊子通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教師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儒道思想雖然差異大,其實都是在思考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都在反思人應當以怎樣的姿態(tài)生存于世,它們之間也有互補性。從思考練習、問題研究往項目任務拓展,即從做小題、碎片化學習往大問題、綜合性實踐性學習拓展。——程子從字、詞、句、篇往課文所蘊含的歷史、社會、哲學等意義延伸,即從內語境往外語境延伸。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教師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儒道思想雖然差異大,其實都是在思考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都在反思人應當以怎樣的姿態(tài)生存于世,它們之間也有互補性。從《鴻門宴》看歷史(項羽、劉邦成敗)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春秋公羊傳》:“晉人、秦人圍鄭。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須接待的。語錄體、訓誡式,簡要,態(tài)度明確。依據學習提示把握學習內容,落實自學要求。(1)課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莊子的處世觀念、人生志愿、社會理想、治國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國先賢們對哪些共性問題的不同解答?以課文為主,輔之以適恰的語篇,構成有限語境。《春秋谷梁傳》:“晉人、秦人圍鄭。天下歸一,人民康樂,盛世太平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須接待的。戰(zhàn)爭為了教化,不是屠戮。也可以提供一段課文以外的史傳文,讓學生運用已經習得的方法。要反復提醒學生要以可靠依據得出結論。為了深入理解選文中的觀點,在教學中可以提供一些資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補充、比較異同、對比闡釋……4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要反復提(1)《論語·公冶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與文中所言之志比較)(2)《孟子·盡心下》: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比較孔子與孟子對仁的看法)(3)《莊子·養(yǎng)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輔助課文閱讀)……47(1)《論語·公冶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4)《孟子·盡心上》: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yǎng)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理想社會圖景的特點)48(4)《孟子·盡心上》: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5)清·張履祥《備忘錄》: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禍亂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時師旅饑饉,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禍亂也。亂之既定,則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樂,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晳之春風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興嘆!(對課文的不同理解比較)4916教學參考資源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趙杏根《孟子講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陸永品《莊子通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牟鐘鑒、王志民《〈孟子〉公開課》(商務印書館2015年)陳鼓應《老莊新論》(商務印書館2008年)金綱:儒學的光明性古羅馬·西塞羅:任公職者要信守規(guī)則意·馬基雅弗利《君主論》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教學參考資源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0二、史實、史傳與歷史觀
——討論第一單元第2課和第三課兩篇文章1.借助工具書,分類梳理課文詞句,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包括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重點為實詞和虛詞在語境中的作用,學生選擇。2.依據學習提示把握學習內容,落實自學要求。明確基本問題。(1)從地圖看鄭國面臨哪些國家的壓力?歷史事件前后發(fā)生了哪些事情?(2)秦與鄭盟,項羽放過劉邦,原因何在?
是否因為燭之武的辭令和劉邦的狡詐?(3)兩篇課文的歷史記述中潛藏著哪些思想觀念?應該如何理解?
51二、史實、史傳與歷史觀18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52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53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共308字)《春秋公羊傳》:“晉人、秦人圍鄭。”《春秋谷梁傳》:“晉人、秦人圍鄭。”部編版必修下冊第一整體教學課例展示課件54結合學習任務二思考1晉伯、秦伯為何要圍鄭?文中說“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你認可他們的理由嗎?提供資料:七年,晉文公、秦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于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圍鄭,欲得叔瞻。叔瞻聞之,自殺。鄭持叔瞻告晉,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
(《史記·世家第九》)55結合學習任務二22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比較孔子與孟子對仁的看法)《春秋谷梁傳》:“晉人、秦人圍鄭。歷史語境中真實生活世界從左氏的敘述中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呢?終點:知曉經義,提高思維、精神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3)《莊子·養(yǎng)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殺漢王!(3)兩篇課文的歷史記述中潛藏著哪些思想觀念?應該如何理解?(比較孔子與孟子對仁的看法)從規(guī)范語法修辭知識往語言運用轉向,即從靜態(tài)知識學習轉向運用知識學習。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春秋公羊傳》:“晉人、秦人圍鄭。”(《史記·世家第九》)作為一個使者,排一個可信賴的年輕人即可。(3)兩篇課文的歷史記述中潛藏著哪些思想觀念?應該如何理解?從《鴻門宴》看歷史(項羽、劉邦成敗)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討論第一單元第一課三篇文章為了深入理解選文中的觀點,在教學中可以提供一些資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補充、比較異同、對比闡釋……本文之前發(fā)生的事情:(城濮之戰(zhàn))楚師敗績。……(晉)作王宮于踐土。……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晉欒枝入盟鄭伯。曰。王謂叔父(晉侯)。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晉文公之季年。諸侯朝晉。
(《左傳》)晉侯代行天子令!戰(zhàn)爭為了教化,不是屠戮。如果認可這一禮法,這場戰(zhàn)爭是合理(禮)的。56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本文思考2從左氏的敘述中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呢?這個問題其實是思考作者演繹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其實就是希望天下諸侯爭霸其勢不可擋,然而知其不可而為之,執(zhí)著于納入禮的規(guī)范中。“為國以禮”“以禮而霸”,在當時,“禮”即理也。晉伯最后一句話不仁、不知、不武,體現(xiàn)的也是這一倫理規(guī)則,其實選擇一個70歲的老人也與此觀念有關,尊老納入儒家仁的思想。作為一個使者,排一個可信賴的年輕人即可。但是老者去了秦伯必須接待的。57思考224思考3司馬遷筆下,劉邦為什么能夠逃過一劫,安然回營?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是什么?借參考資料,從“個人因素”和“歷史形勢因素”這兩個角度,綜合思考課文中歷史事件的復雜成因。司馬遷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鴻門宴》中的人物描寫暗含著作者的喜惡。可以提示學生在細讀過程中體會司馬遷對《鴻門宴》中人物潛在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公共衛(wèi)生考試內容梳理方法試題及答案
- 手游運營筆試題及答案
- 中考物理試題及答案云南
- 科學備考2024網絡規(guī)劃設計師考試的策略試題及答案
- 數控切割測試題及答案
- 理解兒童發(fā)展理論與應用試題及答案
- 及格算試題及答案
- 鄉(xiāng)村全科執(zhí)業(yè)醫(yī)師的臨床應用試題及答案
- 醫(yī)學基礎知識學習管理技巧試題及答案2024年
- 百年大計護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一模)桂林市、來賓市2025屆高考第一次跨市聯(lián)合模擬考試地理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5-2030“一帶一路”之菲律賓礦業(yè)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飾品干貨知識培訓課件
- 2025-2030中國國防車輛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年03月荊門市“招碩引博”1412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考點剖析附解題思路及答案詳解
-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具體體現(xiàn)
- 獸醫(yī)病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
- 電力電纜及通道檢修規(guī)程QGDW 11262-2014(文字版)
- 我是安全守法小公民
- 2025年六安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淮北市建投控股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