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_第1頁
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_第2頁
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_第3頁
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_第4頁
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xx公司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文件編號:文件日期:修訂次數:第1.0次更改批準審核制定方案設計,管理制度越窯青瓷的特點及發展歷史2010-11-1022:12越窯是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窯系。窯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紹興一帶。這里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為越州窯,簡稱越窯。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制成功,越窯在東漢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燒造歷史里,經歷了創燒、發展、鼎盛和衰落的發展過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兩個世紀是越窯的鼎盛時期,其生產規模、工藝水平、產品質量在各大名窯中均居領先地位。而且還遠銷亞洲、非洲的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浙江慈溪是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點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圍的古銀錠湖、杜湖、白洋湖地區都是燒造青瓷規模巨大的窯場,堪稱唐宋瓷都,所燒造的秘色瓷備受推仰,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越窯東漢青釉布紋雙系壺

東漢是越窯青瓷的初創時期,青瓷的燒制成功是浙江地區原始瓷的工藝發展和技術積累的必然結果。這一時期的青瓷產品在成型、燒制工藝上與原始瓷一脈相承,器型、裝飾上多有仿銅器和漆器。東漢至三國期間瓷胎較白呈淡灰色,少數胎質較松,呈淡淡的

土黃色,釉色以淡青色為主,淺雅明亮,少有黃釉或青黃釉。器物紋飾簡樸,常見有弦紋、水波紋及葉脈紋等。燒制上多用三足支釘疊燒,故盤、碗內底留有三足支釘痕。

越窯西晉青釉鏤空香爐

三國西晉是越窯青瓷的第一個發展高峰,產品種類特別是冥器非常豐富,如雞籠、狗圈、豬圈、男女俑等。裝飾題材和裝飾技法多種多樣,而以動物題材最為普遍和重要,有以動物形象作為整體造型的,如羊形獨臺、蟾蜍水盂等,有作為局部裝飾的,如雞頭壺、虎頭罐、獸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種動物形象和人物、亭臺樓閣于一身的堆塑罐,這種大型的冥器構造復雜、形象眾多。

越窯西晉青釉虎子

三國末至西晉這個時期的瓷器胎體稍厚,胎色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層厚而均勻,普遍呈青灰色。常見的裝飾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劃弦紋或壓印斜方格網紋、聯珠紋、忍冬紋和鳥獸紋等。網紋起于吳末終于東晉,西晉時盛行。西晉晚期出現褐色點彩,應用十分廣泛,東晉時弦紋仍常見。南朝時以刻劃蓮瓣紋或荷花紋為主,花瓣多用3-5條劃線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點彩依然流行,但褐點縮小,呈小圓珠形,排列細密,與東晉時有別。西晉時則用鋸齒口的盂形墊具疊燒,故盤、碗內底留有一圈鋸齒痕。東晉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現坯件之間只放幾顆圓形泥珠(托珠)墊隔,器物內底留有圓形泥珠痕跡。

越窯西晉青釉蛙形水盂

東晉時越窯漸趨停滯,南朝時明顯低落,至隋代時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東地區幾乎難以找到隋代的越窯遺址。器物種類減少,雞頭壺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產,動物形象大大減少,且多消瘦呆板。以褐色點彩和蓮瓣紋為最主要的裝飾,蓮瓣紋盛行于南朝,折射出當時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影響。由于這一時期社會的動蕩和經濟的惡化,越窯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賞心悅目的產品。

越窯東晉青釉褐斑雞首壺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繁榮、昌盛的歷史時期,各類手工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瓷業生產出現遍地開花,相互爭艷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業格局。而慈溪上林湖地區是越窯中心產區,成為當時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發現唐宋窯址170余處。唐代早期,瓷業生產還未走出低谷,不見規模可觀的窯址群落,仍處在恢復階段。進入中唐以后,制瓷技術進一步改進,大量使用匣缽裝燒,瓷器質量顯著提高,窯址數量劇增,以上林湖為中心的瓷業迅速拓展,在其周圍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銀錠湖以及上虞、鎮海、鄞縣等地相繼設立窯場,規模宏大,窯場林立。唐代這個時期瓷器器胎質地細膩致密,呈淺灰、灰或淡紫色。釉層勻凈,呈黃色或青中泛黃,滋潤而不太透明。紋飾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紋飾簡練,常見的紋飾有龍鳳、壽鶴和花卉等.其裝飾技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線條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鏤雕。在工藝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墊隔,晚期才開始用匣缽裝燒,質量大有提高,所燒器物基本滿釉,底足內有數個圓形泥珠痕。

越窯南朝青釉刻花蓮瓣紋雞首壺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窯為代表的瓷業生產已進入了鼎盛狀態,制瓷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階段。產品種類繁多,制作精致,造型優美。器型有碗、盤、盞、杯、盆、缽、壺、罐、盒、水盂、碗、唾盂、燈、香熏、瓶、鳥玩等,釉色純凈,光澤、滋潤,“如冰似玉”,隱露精光;器表裝飾有刻劃花、印花、褐色彩繪和鏤雕等;花紋有荷花、荷葉、荷花飛鳥、云、龍魚等;刻線條流暢粗放,刀法熟練;器物普遍采用匣缽裝燒,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裝燒。

越窯唐代青釉執壺

五代時期江浙一帶的吳越國,較少戰爭,越窯的瓷業生產能夠繼續發展,產品質量仍獨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裝飾及裝燒工藝等方面繼承唐代風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減薄,造型變得輕巧優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勝的時代風尚。

越窯五代青釉刻劃花碗

北宋早期,越窯繼續繁榮發展,器物造型精巧秀麗,釉色青綠,純凈而透明;盛行纖細劃花裝飾,技法嫻熟,圖樣簡潔清秀。裝飾題材廣泛,有鴛鴦戲荷,雙蝶相向、龜伏荷葉、雙鳳銜枝、鸚鵡對鳴、鶴翔云間、鳥棲花叢,還有人物紋、牡丹紋、蓮瓣紋、水波紋、纏枝紋、龍紋等,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藝漸趨衰退,產品質量明顯下降,但仍偶見工藝精湛的產品。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裝燒,制作粗糙,刻劃花紋簡單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澤,品種趨向單調,瓷業生產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燒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龍口、低嶺頭、開刀山一帶瓷業生產再度興旺,出現了一個新的短暫繁榮時期,但好景不長,龍泉窯的興起越窯終于停燒。

越窯北宋青釉刻劃花糧罌瓶

五代至宋代越窯瓷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灰白。黃釉逐漸減少,青釉多數帶灰色,釉層透明。但劃花線條趨細,刻花裝飾亦不盛行,光素無紋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時盛行花紋裝飾,采用刻、劃、鏤、雕和堆雕等多種手法,常見紋飾有蝴蝶、鴛鴦、鸚鵡、游魚、孩童和花卉等。五代至宋時還出現以長條細泥墊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內留有數段長條細泥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