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課件_第1頁
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課件_第2頁
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課件_第3頁
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課件_第4頁
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前言1原始社會建筑2奴隸社會建筑3封建前期建筑4封建中期建筑5封建后期建筑6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前言1原始社會建筑2奴隸社會建筑3封建前前言1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中國建筑是中國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木構建筑這種獨特的建筑體系在原始社會,人們逐漸掌握了營建地面建筑的技術,由此中國木構建筑有了萌芽。進入奴隸社會,由于奴隸的勞動和青銅器使用,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建筑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都城、宮殿、廟宇、陵墓等建筑,此時木構建筑已初步形成。而后經過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國逐步形成了一種成熟的、完整的、獨特的建筑體系,在城市建設、個體建筑、群體建筑、園林造景、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建筑藝術及設計方法等方面,具有卓越的創(chuàng)造和貢獻。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西方建筑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不斷出現(xiàn),改變了中國建筑的發(fā)展方向,打破了中國建筑固有的格局,從而使中國建筑轉入近代時期。中國悠久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代建筑便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與西方建筑、伊斯蘭建筑、一起組成了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前言1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也是一個時期 代表建筑類型及建筑建筑風格社會背景主要建筑思想理念建筑著作原始社會干闌式和木骨泥墻房屋木質建筑穴居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能夠居住生活;村落開始初步的區(qū)劃布局;奴隸社會

夏、商二里頭遺址、西周陜西岐山鳳雛木構建筑初具形態(tài)的階段,瓦的普遍使用,高臺建筑的出現(xiàn)。陶制材料和青銅制品使用

夏、商、西周、春秋時期周朝在城市總體布局上已形成了理論和制度

史書《考工記》封建前期戰(zhàn)國秦咸陽宮殿、漢長安未央宮、三國魏鄴城雄渾而帶巧麗,鋼筋而帶柔美的傾向戰(zhàn)國秦、漢、魏抬梁式構架,承重的土墻,穿斗構架,斗拱合理運用木構架的結構技術。閣樓創(chuàng)造出中國閣樓式建筑的特殊風格封建中期隋、唐、五代時期簡樸、雄壯柔和、秀麗華麗隋朝大興城和唐長安城河南開封佑國寺塔北宋泉州萬安橋琉璃磚瓦應用、磚石建筑封建社會后期元、明、清莊嚴、大氣元大清殿、

明北京城、故宮清三海拱券技術、磚石應用更廣泛考工記》時期 代表建筑類型及建筑建筑風格社會背景主要建筑思想理念建原始社會建筑2原始人類的出現(xiàn),距今有200~300萬年,我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遺址中,最早的是距今10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周口猿人——北京人居住的天然山洞。到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達到鼎盛,產生了兩種十分重要的建筑形式——干闌式和木骨泥墻房屋。長江流域干闌式建筑黃河流域木骨泥墻房屋人類發(fā)現(xiàn)并使用最早的居住場所天然的巖洞開始村落的初步規(guī)劃布局開始出現(xiàn)木柱支撐、西沙抹面、做防水層、設置排煙口等營造技術塑像、彩畫、線條的裝飾開始在祭壇或神廟中出現(xiàn)原始社會建筑2原始人類的出現(xiàn),距今有200~300萬年,我國木構件的用法其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其許多構建上都帶有榫(sun)卯,是我國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術構筑木結構房屋的一個實例。穴居經歷了豎穴,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木構件的用法其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其許多構建上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韓非《五蠹(du)篇》巢居多現(xiàn)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樹桿為“樁”,樹枝為“梁”,再用樹條繩索綁扎成樓板和屋頂?shù)墓羌埽笠悦┎菪纬伞3簿有问绞歉申@式的原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易經系辭下傳》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仰韶文化“復原圖”半地穴建筑地面建筑《易經系辭下傳》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河姆渡遺址中的大房子用木柱將建筑架空,面積有160平方米,它是靠隼卯連接木結構,以梁柱承重,用蘆席充當墻地。河姆渡遺址中的大房子半坡遺址復原圖半坡遺址復原圖公元前5000~前3000年,黃河流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仰韶文化的氏族在這里生息生活。仰韶文化之后是龍山文化。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為典型形態(tài)。這種布局的特點是居住區(qū)為聚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圓形整齊地排列。仰韶初期聚落遺址主要是東賈柏村遺址仰韶晚期聚落遺址最具代表性的是渭水流域西安半坡村遺址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遺址2號圓形大房子西安半坡遺址1號方形大房子公元前5000~前3000年,黃河流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部姜寨遺址位于陜西臨潼縣城北部,距今6600-6400年,屬于仰韶文化。整個居住區(qū)面積近2公頃,西南臨河,其他三面圍以壕溝。中心為廣場。其中1-5號位置是大房子,以此為中心周圍的100多處房屋形成五個組團,房屋的門均開向廣場。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平面姜寨遺址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平面村落是那時龍山文化的特征之一龍山文化居住的遺址多數(shù)為圓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屋內多為白灰面的居住面與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較,這時有相當多房屋的面積有所縮小。但這時的某些聚落已擴大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地面房屋已廣泛應用。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房屋遺址村落是那時龍山文化的特征之一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房屋遺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宮殿建筑和封閉庭院的首次出現(xiàn),建筑形式為木架夯土。商(前1600-前1046年)建筑技術明顯提高。但仍是“茅茨土階”。商朝后期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一帶)。城市的形成。西周(前1046-前771年)建都在陜西。建造一系列奴隸主實行政治、軍事統(tǒng)治的城市,制度明確,等級嚴明。四合院建筑產生,屋頂已采用瓦,到西周晚期,有的屋頂已全部鋪瓦,并出現(xiàn)半瓦當。內墻面用三合土抹面。春秋(前771-前476年)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日漸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開始出現(xiàn)。春秋時期建筑上的重要發(fā)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臺建筑(臺榭)的出現(xiàn)。建筑技術和藝術有了飛躍性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建筑體系初步形成。公輸般(魯班)奴隸社會建筑3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宮殿建筑和封閉庭院的首次夏代人類活動的區(qū)域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而考古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是夏商時期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帶。二里頭宮殿遺址平面二里頭建筑遺址是至今發(fā)現(xiàn)我國最早的規(guī)模比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實例。這些實例說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國傳統(tǒng)的院落式建筑群布局已經開始走向定型期。夏夏代人類活動的區(qū)域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而考古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商代建筑正處于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初具形態(tài)的階段商朝中期城址代表:鄭州商城、偃師尸溝鄉(xiāng)商城遺址和湖北武漢附近黃坡縣盤龍城遺址夏商奴隸制時期,陶制材料和青銅制品在建筑上開始使用。在二里頭遺址和殷墟中發(fā)現(xiàn)用作排水的陶管。同時,建筑工具已有了青銅制的斧、鑿、鉆、鏟等。在建筑技術上,夏商時期較原始社會有了相當?shù)倪M步偃師尸溝鄉(xiāng)商城遺址平面商代建筑正處于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初具形態(tài)的階段偃師尸溝鄉(xiāng)商城遺西周之初城市建設掀起高潮。城市建設的體制按宗法分封制度,城市的規(guī)模按等級來來建造,促進了建筑的大力發(fā)展。西周代表性建筑有陜西岐山鳳雛、召陳、云塘、齊鎮(zhèn)四處和湖北干闌式木架建筑

院落四周有檐廊環(huán)繞。房屋基址下設有排水陶管和卵石疊筑的暗溝,以排除院內雨水。屋頂采用瓦(瓦的發(fā)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陜西岐山鳳雛西周建筑復原圖西周之初城市建設掀起高潮。城市建設的體制按宗法分封制度,城市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的復原圖。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二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影壁、大門、前堂、廊、后室。兩側為通長的廂房,院落四周有檐廊環(huán)繞。房屋墻基埋置排水陶管和卵石暗溝,屋頂采用瓦。是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根據(jù)在西廂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推測此處是座宗廟。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的復原圖。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二進春秋時期由于鐵器和耕牛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貴族們的私田大量出現(xiàn),隨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也相應發(fā)展,相傳著名木匠公輸般(魯班),就是在春秋時期涌現(xiàn)的匠師。春秋時期,建筑上的重要發(fā)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磚的應用和作為諸侯宮室用的高臺建筑(或稱臺榭)的出現(xiàn)春秋時期由于鐵器和耕牛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封建前期建筑--戰(zhàn)國至南北朝4宮殿從春秋至戰(zhàn)國,宮殿建筑的新風尚是大量建造臺榭留存至今的臺榭基址有:戰(zhàn)國秦咸陽宮殿、燕下都老姆臺、邯鄲趙王城的叢臺、山西侯馬新田故城內夯土臺這一時期建筑剖面共同特點是宮殿皆建筑在高臺之上,建筑的底層中央為夯土臺,一上呈階梯型,逐層依土臺建屋,臺頂建樓兩層,其下各層建圍廊和敞廳,使全臺外觀如同三層,使得建筑從外觀上看像多層樓閣的宏偉建筑,這種借臺來營造烘托宮殿氣勢的做法對后來宮殿建造有著重要影響。在建筑技術上,隨著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進步,特別是鐵制工具-斧、鋸錐、鑿等的應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質量和結構技術大為提高。封建前期建筑--戰(zhàn)國至南北朝4宮殿這一時期建筑剖面共同特點是秦朝代表建筑宮殿秦咸陽宮、甘泉宮、北宮、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秦長城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古代陵墓中的宏偉作品,是中國歷史上體型最大的陵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朝彪炳武功,這在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興建阿房宮、秦長城,修馳道、筑溝渠。秦朝代表建筑宮殿秦長城秦始皇陵秦朝彪炳武功,這在建漢代建筑發(fā)展的主要成就:木構架成熟運用;斗拱普遍運用;磚石建筑,拱券技術發(fā)達(石室、崖墓等);城市建設--漢長安。在裝飾方面,漢朝綜合運用繪畫、雕刻、文字等各種構建的裝飾,達到結構與裝飾的結合,成為以后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tǒng)手法之一建筑藝術方面,總的來說,戰(zhàn)國、秦漢建筑的平面組合和外觀,雖多采用對稱方式以強調中軸,單位了滿足建筑的功能和藝術要求,各時期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風格,漢朝最具代表性。漢朝高級建筑的門庭與回廊相配合襯托主體的莊嚴;以低小的次要房和參差的屋頂以及門窗上的雨塔襯托中央主要部分;合理運用木構架的結構技術。創(chuàng)造出中國閣樓式建筑的特殊風格。魏鄴城望樓名器漢長安漢代空心磚墓?jié)h代建筑發(fā)展的主要成就:木構架成熟運用;斗拱普遍運用;磚石建漢朝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期,生產力進步促使建筑也產生顯著進步,形成了我國古代建筑的一個繁榮期,其宮殿如未央宮、建章宮等也是前無古人的,這一時期的突出表現(xiàn)在木結構的漸趨成熟,抬梁式、穿斗式已出現(xiàn),屋頂形式也多樣起來;磚石建筑和拱券結構有了很大發(fā)展,較多應用在墓室。漢朝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期,生產力進步促使建筑也產生顯著進步,形漢代空心磚墓?jié)h代墓磚漢代空心磚墓?jié)h代墓磚左圖漢代墓穴內的“黃腸題湊”;右圖為位于四川雅安東漢太守高頤的墓闕左圖漢代墓穴內的“黃腸題湊”;右圖為位于四川雅安東漢太守高頤秦漢魏晉南北朝的陵墓該時期的墓葬形制和建筑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西漢時期,帝陵的地下部分基本采用土坑,它以黃腸題湊為墓室;東漢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結構。秦漢時代時興厚葬,筑巨大的陵臺;三國時期戰(zhàn)亂紛擾,很多陵墓被盜掘,在曹操提倡下,薄葬之風由東漢末年一直貫穿至南北朝。秦漢魏晉南北朝的陵墓左圖為漢代出土的明器,可見斗拱已成為樓閣中的主要構件。上圖為“一斗三升”這一最基本的斗拱組合方式。左圖為漢代出土的明器,可見斗拱已成為樓閣中的主要構件。上圖為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檁條,柱子之間用木枋相連,枋子不承重,和梁的作用不同,稱為“穿”。穿斗式屋架多見于南方民居。右圖所示。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檁條,柱子之間用木枋相連,枋子不承重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檁條,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檁條。這種結構多見于北方民居及官式建筑,是我國古代木結構的主流。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檁條,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治不穩(wěn)、戰(zhàn)爭破壞嚴重、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一個階段。由于佛教的引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大發(fā)展,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建筑類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如:敦煌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

同時自然山水風景園林建設也極其興盛。石刻方面技藝水平比漢代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如南京郊區(qū)南朝陵墓中的石辟邪、石麒麟等。敦煌莫高窟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南京梁蕭景墓墓表河北定興北齊石柱南京梁蕭景墓墓表河北定興北齊石柱南京梁蕭景墓石辟邪

辟邪簡潔威猛,概括力強,墓表比例精當,細部處理貼切。南京梁蕭景墓石辟邪辟邪簡潔威猛,概括力強,墓表比例精當,細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平面為十二邊形,15層密檐式磚塔,高39.5米。塔下有地宮。地宮是用來埋藏高僧火化后的“舍利”。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從建筑史的角度看,隋與唐的關系很像是秦與漢。當年秦以小天下的氣勢并諸侯而統(tǒng)一中國,集各國宮殿與咸陽,更筑浩大至阿房宮,連建長城,通直道,營造陵墓,雖國運短暫,但為漢代建筑定下基調。隋朝雖國運比秦稍長,但也僅僅37年,卻創(chuàng)造了許多不僅中國建筑史上、就是世界建筑史上也堪為奇跡的偉大工程。建大興城、開大運河、修趙州橋。所有這些顯示出杰出的設計、技術能力和組織施工能力。為唐代建筑達到中國建筑史上最高境界奠定基礎。封建中期建筑--隋、唐、五代等5隋長安城大運河趙州橋從建筑史的角度看,隋與唐的關系很像是秦與漢。當年秦以小天下的

趙州橋建于隋代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李春趙州橋建于隋代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8年),

該塔是我國早期單層石塔的代表作,建于隋大業(yè)七年(公無611年),四門塔平面正方,高15.04米,通身全部用當?shù)厍嗍鲋伞T撍俏覈缙趩螌邮拇碜鳎ㄓ谒宕髽I(yè)七年(唐朝建筑的特點規(guī)模宏大,規(guī)劃嚴整(如唐長安城)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設計與施工水平提高磚石建筑進一步發(fā)展(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與成熟沒有經歷過像秦末漢初那么慘烈的毀滅性戰(zhàn)爭的破壞,初唐繼承了隋代基業(yè)而有所發(fā)展,終于在盛唐時大放光彩。在唐朝建筑藝術與文化一樣充滿自信和生命力,那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不修長城、任其頹敗的時代,直接繼承了隋長安城,經過周密的規(guī)劃,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唐長安城復原圖唐朝建筑的特點規(guī)模宏大,規(guī)劃嚴整(如唐長安城)沒有經歷過像秦大明宮大明宮麟德殿麟德殿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塔原有15層,現(xiàn)存13層,高43.4米。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塔原有151、城市結構和布局起了根本的變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數(shù)制。(《營造法式》-李誡)3、建筑組合方面,在總平面上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便襯托出主體建筑。(正定興隆寺、滕王閣、黃鶴樓)4、建筑裝修與色彩有很大的發(fā)展。5、磚石建筑達到了新的高度。(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高84米。河南開封佑國寺塔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開元寺東西兩座石塔,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塔。)6、園林興盛唐代覆亡后的五代十國時期自然是群雄并起,戰(zhàn)亂頻繁,而北宋初立,仍循唐制,但很快就具有自己的特有的‘風格’,恰于唐代唐代的審美情趣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其差異就如唐詩與宋詞。與幅員遼闊、訪墻井然的唐長安不同,北宋汴京的面積不到長安的一半,人口卻遠果之,而且,汴京不同于政治化、理性化得長安,他是商業(yè)化和市民化的,這就注定了他們在審美趣味和建筑風格的差異。宋代建筑的發(fā)展1、城市結構和布局起了根本的變化。唐代覆亡后的五代十國時期自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河南開封佑國寺塔河南開封佑國寺塔福建泉州開元寺東西兩座石塔福建泉州開元寺東西兩座石塔封建社會建筑后期(元、明、清1271-1911年)

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晚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都處于遲緩狀態(tài),有時還出現(xiàn)倒退,因此建筑的反戰(zhàn)也是很緩慢的,其中尤以元和清末為甚。元(1271年-1368年)

這一時期處在蒙古貴族的統(tǒng)治之下,由于蒙古族來源于落后的游牧民族,戰(zhàn)爭中大規(guī)模的屠殺,圈耕地為牧場,大量擄掠農業(yè)人口和手工業(yè)人口,嚴重破壞了農業(yè)與手工業(yè),使兩宋以來的封建經濟和文化遭到了極大的摧殘,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起了明顯的阻礙作用,建筑發(fā)展處于凋敝狀態(tài),直到忽必烈采取鼓勵農桑政策后才逐漸恢復。宗教建筑得到發(fā)展,尤其是藏傳佛教,如北京西四的妙應白塔(尼泊爾人阿尼哥設計建造)建筑裝飾和構造都被簡化。以山西洪洞廣勝下寺和山西永濟永樂宮為代表。

封建后期建筑6封建社會建筑后期(元、明、清1271-1911年)山西芮城縣永樂宮是元朝道教的典范,圖為其主要大殿大清殿喇嘛教建筑中尼泊爾工匠設計的北京妙應寺白塔觀星臺陵墓山西芮城縣永樂宮是元朝道教的典范,圖為其主要大殿大清殿喇嘛教山西洪洞廣勝下寺山西洪洞廣勝下寺山西永濟永樂宮山西永濟永樂宮天壇江南私家園林磚以普遍用于居民砌墻琉璃磚瓦質量提高,應用更為廣泛木結構方面,形成新的定性木構架建筑群布局更為成熟私家園林發(fā)達官式建筑的裝飾、彩畫日趨定型十三陵明(1368年-1644年)

天壇江南私家園林磚以普遍用于居民砌墻十三陵故宮,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始建于永樂四年。宮殿形制遵循明初南京宮殿制度。全部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主體建筑有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清朝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呈工字形排列。故宮建筑群體在總體布局、建筑造型、裝飾色彩及技術設施的方面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建筑的典范。在平面布局上強調中軸線和對稱布局。在建筑處理上,采用建筑形體的尺度對比;在形體上主要按屋頂形式來劃分等級;在建筑色彩上用強烈的色彩對比色調;在故宮各類設施上供防衛(wèi)、防火、排水;采暖方面用火道地坑。明成祖奪取帝位后遷都北京。明北京城是在繼承歷代都城規(guī)劃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座典型封建王朝都城,其布局完全體現(xiàn)了《考工記》中在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題的規(guī)劃思想。故宮,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始建于永樂四年。宮殿形制遵循南京報恩寺塔南京報恩寺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園林達到了極盛時期藏傳佛教建筑興盛住宅建筑百家齊放、豐富多彩簡化單體設計,提高群體和裝飾設計水平建筑技藝有所創(chuàng)新清代建筑發(fā)展:北京四合院住宅頤和園清代建筑藝術發(fā)展的劃時代成就,表現(xiàn)在造園藝術方面,清代帝王在北京西郊興建了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在建筑藝術上一些簡單機械,如”刨子”,“千斤頂”得到應用,清統(tǒng)一了官式建筑的規(guī)模和用料標準。簡化了構造方法。這時期工藝美術對建筑裝飾產生了深刻影響,鎦金、貼金、鑲嵌、雕刻、絲織、磨漆配以傳統(tǒng)彩畫、琉璃、裝裱、粉刷,使建筑更加豐富綺麗。清(1644年-1911年)

園林達到了極盛時期清代建筑發(fā)展:北京四合院住宅頤和園清代建筑頤和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謝謝!謝謝!演講完畢,謝謝觀看!演講完畢,謝謝觀看!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前言1原始社會建筑2奴隸社會建筑3封建前期建筑4封建中期建筑5封建后期建筑6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前言1原始社會建筑2奴隸社會建筑3封建前前言1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中國建筑是中國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木構建筑這種獨特的建筑體系在原始社會,人們逐漸掌握了營建地面建筑的技術,由此中國木構建筑有了萌芽。進入奴隸社會,由于奴隸的勞動和青銅器使用,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建筑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都城、宮殿、廟宇、陵墓等建筑,此時木構建筑已初步形成。而后經過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國逐步形成了一種成熟的、完整的、獨特的建筑體系,在城市建設、個體建筑、群體建筑、園林造景、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建筑藝術及設計方法等方面,具有卓越的創(chuàng)造和貢獻。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西方建筑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不斷出現(xiàn),改變了中國建筑的發(fā)展方向,打破了中國建筑固有的格局,從而使中國建筑轉入近代時期。中國悠久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代建筑便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與西方建筑、伊斯蘭建筑、一起組成了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前言1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也是一個時期 代表建筑類型及建筑建筑風格社會背景主要建筑思想理念建筑著作原始社會干闌式和木骨泥墻房屋木質建筑穴居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能夠居住生活;村落開始初步的區(qū)劃布局;奴隸社會

夏、商二里頭遺址、西周陜西岐山鳳雛木構建筑初具形態(tài)的階段,瓦的普遍使用,高臺建筑的出現(xiàn)。陶制材料和青銅制品使用

夏、商、西周、春秋時期周朝在城市總體布局上已形成了理論和制度

史書《考工記》封建前期戰(zhàn)國秦咸陽宮殿、漢長安未央宮、三國魏鄴城雄渾而帶巧麗,鋼筋而帶柔美的傾向戰(zhàn)國秦、漢、魏抬梁式構架,承重的土墻,穿斗構架,斗拱合理運用木構架的結構技術。閣樓創(chuàng)造出中國閣樓式建筑的特殊風格封建中期隋、唐、五代時期簡樸、雄壯柔和、秀麗華麗隋朝大興城和唐長安城河南開封佑國寺塔北宋泉州萬安橋琉璃磚瓦應用、磚石建筑封建社會后期元、明、清莊嚴、大氣元大清殿、

明北京城、故宮清三海拱券技術、磚石應用更廣泛考工記》時期 代表建筑類型及建筑建筑風格社會背景主要建筑思想理念建原始社會建筑2原始人類的出現(xiàn),距今有200~300萬年,我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遺址中,最早的是距今10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周口猿人——北京人居住的天然山洞。到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達到鼎盛,產生了兩種十分重要的建筑形式——干闌式和木骨泥墻房屋。長江流域干闌式建筑黃河流域木骨泥墻房屋人類發(fā)現(xiàn)并使用最早的居住場所天然的巖洞開始村落的初步規(guī)劃布局開始出現(xiàn)木柱支撐、西沙抹面、做防水層、設置排煙口等營造技術塑像、彩畫、線條的裝飾開始在祭壇或神廟中出現(xiàn)原始社會建筑2原始人類的出現(xiàn),距今有200~300萬年,我國木構件的用法其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其許多構建上都帶有榫(sun)卯,是我國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術構筑木結構房屋的一個實例。穴居經歷了豎穴,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木構件的用法其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其許多構建上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韓非《五蠹(du)篇》巢居多現(xiàn)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樹桿為“樁”,樹枝為“梁”,再用樹條繩索綁扎成樓板和屋頂?shù)墓羌埽笠悦┎菪纬伞3簿有问绞歉申@式的原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易經系辭下傳》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仰韶文化“復原圖”半地穴建筑地面建筑《易經系辭下傳》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河姆渡遺址中的大房子用木柱將建筑架空,面積有160平方米,它是靠隼卯連接木結構,以梁柱承重,用蘆席充當墻地。河姆渡遺址中的大房子半坡遺址復原圖半坡遺址復原圖公元前5000~前3000年,黃河流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仰韶文化的氏族在這里生息生活。仰韶文化之后是龍山文化。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為典型形態(tài)。這種布局的特點是居住區(qū)為聚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圓形整齊地排列。仰韶初期聚落遺址主要是東賈柏村遺址仰韶晚期聚落遺址最具代表性的是渭水流域西安半坡村遺址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遺址2號圓形大房子西安半坡遺址1號方形大房子公元前5000~前3000年,黃河流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部姜寨遺址位于陜西臨潼縣城北部,距今6600-6400年,屬于仰韶文化。整個居住區(qū)面積近2公頃,西南臨河,其他三面圍以壕溝。中心為廣場。其中1-5號位置是大房子,以此為中心周圍的100多處房屋形成五個組團,房屋的門均開向廣場。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平面姜寨遺址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平面村落是那時龍山文化的特征之一龍山文化居住的遺址多數(shù)為圓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屋內多為白灰面的居住面與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較,這時有相當多房屋的面積有所縮小。但這時的某些聚落已擴大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地面房屋已廣泛應用。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房屋遺址村落是那時龍山文化的特征之一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房屋遺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宮殿建筑和封閉庭院的首次出現(xiàn),建筑形式為木架夯土。商(前1600-前1046年)建筑技術明顯提高。但仍是“茅茨土階”。商朝后期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一帶)。城市的形成。西周(前1046-前771年)建都在陜西。建造一系列奴隸主實行政治、軍事統(tǒng)治的城市,制度明確,等級嚴明。四合院建筑產生,屋頂已采用瓦,到西周晚期,有的屋頂已全部鋪瓦,并出現(xiàn)半瓦當。內墻面用三合土抹面。春秋(前771-前476年)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日漸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開始出現(xiàn)。春秋時期建筑上的重要發(fā)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臺建筑(臺榭)的出現(xiàn)。建筑技術和藝術有了飛躍性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建筑體系初步形成。公輸般(魯班)奴隸社會建筑3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宮殿建筑和封閉庭院的首次夏代人類活動的區(qū)域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而考古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是夏商時期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帶。二里頭宮殿遺址平面二里頭建筑遺址是至今發(fā)現(xiàn)我國最早的規(guī)模比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實例。這些實例說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國傳統(tǒng)的院落式建筑群布局已經開始走向定型期。夏夏代人類活動的區(qū)域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而考古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商代建筑正處于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初具形態(tài)的階段商朝中期城址代表:鄭州商城、偃師尸溝鄉(xiāng)商城遺址和湖北武漢附近黃坡縣盤龍城遺址夏商奴隸制時期,陶制材料和青銅制品在建筑上開始使用。在二里頭遺址和殷墟中發(fā)現(xiàn)用作排水的陶管。同時,建筑工具已有了青銅制的斧、鑿、鉆、鏟等。在建筑技術上,夏商時期較原始社會有了相當?shù)倪M步偃師尸溝鄉(xiāng)商城遺址平面商代建筑正處于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初具形態(tài)的階段偃師尸溝鄉(xiāng)商城遺西周之初城市建設掀起高潮。城市建設的體制按宗法分封制度,城市的規(guī)模按等級來來建造,促進了建筑的大力發(fā)展。西周代表性建筑有陜西岐山鳳雛、召陳、云塘、齊鎮(zhèn)四處和湖北干闌式木架建筑

院落四周有檐廊環(huán)繞。房屋基址下設有排水陶管和卵石疊筑的暗溝,以排除院內雨水。屋頂采用瓦(瓦的發(fā)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陜西岐山鳳雛西周建筑復原圖西周之初城市建設掀起高潮。城市建設的體制按宗法分封制度,城市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的復原圖。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二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影壁、大門、前堂、廊、后室。兩側為通長的廂房,院落四周有檐廊環(huán)繞。房屋墻基埋置排水陶管和卵石暗溝,屋頂采用瓦。是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根據(jù)在西廂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推測此處是座宗廟。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的復原圖。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二進春秋時期由于鐵器和耕牛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貴族們的私田大量出現(xiàn),隨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也相應發(fā)展,相傳著名木匠公輸般(魯班),就是在春秋時期涌現(xiàn)的匠師。春秋時期,建筑上的重要發(fā)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磚的應用和作為諸侯宮室用的高臺建筑(或稱臺榭)的出現(xiàn)春秋時期由于鐵器和耕牛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封建前期建筑--戰(zhàn)國至南北朝4宮殿從春秋至戰(zhàn)國,宮殿建筑的新風尚是大量建造臺榭留存至今的臺榭基址有:戰(zhàn)國秦咸陽宮殿、燕下都老姆臺、邯鄲趙王城的叢臺、山西侯馬新田故城內夯土臺這一時期建筑剖面共同特點是宮殿皆建筑在高臺之上,建筑的底層中央為夯土臺,一上呈階梯型,逐層依土臺建屋,臺頂建樓兩層,其下各層建圍廊和敞廳,使全臺外觀如同三層,使得建筑從外觀上看像多層樓閣的宏偉建筑,這種借臺來營造烘托宮殿氣勢的做法對后來宮殿建造有著重要影響。在建筑技術上,隨著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進步,特別是鐵制工具-斧、鋸錐、鑿等的應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質量和結構技術大為提高。封建前期建筑--戰(zhàn)國至南北朝4宮殿這一時期建筑剖面共同特點是秦朝代表建筑宮殿秦咸陽宮、甘泉宮、北宮、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秦長城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古代陵墓中的宏偉作品,是中國歷史上體型最大的陵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朝彪炳武功,這在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興建阿房宮、秦長城,修馳道、筑溝渠。秦朝代表建筑宮殿秦長城秦始皇陵秦朝彪炳武功,這在建漢代建筑發(fā)展的主要成就:木構架成熟運用;斗拱普遍運用;磚石建筑,拱券技術發(fā)達(石室、崖墓等);城市建設--漢長安。在裝飾方面,漢朝綜合運用繪畫、雕刻、文字等各種構建的裝飾,達到結構與裝飾的結合,成為以后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tǒng)手法之一建筑藝術方面,總的來說,戰(zhàn)國、秦漢建筑的平面組合和外觀,雖多采用對稱方式以強調中軸,單位了滿足建筑的功能和藝術要求,各時期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風格,漢朝最具代表性。漢朝高級建筑的門庭與回廊相配合襯托主體的莊嚴;以低小的次要房和參差的屋頂以及門窗上的雨塔襯托中央主要部分;合理運用木構架的結構技術。創(chuàng)造出中國閣樓式建筑的特殊風格。魏鄴城望樓名器漢長安漢代空心磚墓?jié)h代建筑發(fā)展的主要成就:木構架成熟運用;斗拱普遍運用;磚石建漢朝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期,生產力進步促使建筑也產生顯著進步,形成了我國古代建筑的一個繁榮期,其宮殿如未央宮、建章宮等也是前無古人的,這一時期的突出表現(xiàn)在木結構的漸趨成熟,抬梁式、穿斗式已出現(xiàn),屋頂形式也多樣起來;磚石建筑和拱券結構有了很大發(fā)展,較多應用在墓室。漢朝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期,生產力進步促使建筑也產生顯著進步,形漢代空心磚墓?jié)h代墓磚漢代空心磚墓?jié)h代墓磚左圖漢代墓穴內的“黃腸題湊”;右圖為位于四川雅安東漢太守高頤的墓闕左圖漢代墓穴內的“黃腸題湊”;右圖為位于四川雅安東漢太守高頤秦漢魏晉南北朝的陵墓該時期的墓葬形制和建筑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西漢時期,帝陵的地下部分基本采用土坑,它以黃腸題湊為墓室;東漢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結構。秦漢時代時興厚葬,筑巨大的陵臺;三國時期戰(zhàn)亂紛擾,很多陵墓被盜掘,在曹操提倡下,薄葬之風由東漢末年一直貫穿至南北朝。秦漢魏晉南北朝的陵墓左圖為漢代出土的明器,可見斗拱已成為樓閣中的主要構件。上圖為“一斗三升”這一最基本的斗拱組合方式。左圖為漢代出土的明器,可見斗拱已成為樓閣中的主要構件。上圖為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檁條,柱子之間用木枋相連,枋子不承重,和梁的作用不同,稱為“穿”。穿斗式屋架多見于南方民居。右圖所示。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檁條,柱子之間用木枋相連,枋子不承重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檁條,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檁條。這種結構多見于北方民居及官式建筑,是我國古代木結構的主流。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檁條,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治不穩(wěn)、戰(zhàn)爭破壞嚴重、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一個階段。由于佛教的引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大發(fā)展,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建筑類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如:敦煌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

同時自然山水風景園林建設也極其興盛。石刻方面技藝水平比漢代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如南京郊區(qū)南朝陵墓中的石辟邪、石麒麟等。敦煌莫高窟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南京梁蕭景墓墓表河北定興北齊石柱南京梁蕭景墓墓表河北定興北齊石柱南京梁蕭景墓石辟邪

辟邪簡潔威猛,概括力強,墓表比例精當,細部處理貼切。南京梁蕭景墓石辟邪辟邪簡潔威猛,概括力強,墓表比例精當,細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平面為十二邊形,15層密檐式磚塔,高39.5米。塔下有地宮。地宮是用來埋藏高僧火化后的“舍利”。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從建筑史的角度看,隋與唐的關系很像是秦與漢。當年秦以小天下的氣勢并諸侯而統(tǒng)一中國,集各國宮殿與咸陽,更筑浩大至阿房宮,連建長城,通直道,營造陵墓,雖國運短暫,但為漢代建筑定下基調。隋朝雖國運比秦稍長,但也僅僅37年,卻創(chuàng)造了許多不僅中國建筑史上、就是世界建筑史上也堪為奇跡的偉大工程。建大興城、開大運河、修趙州橋。所有這些顯示出杰出的設計、技術能力和組織施工能力。為唐代建筑達到中國建筑史上最高境界奠定基礎。封建中期建筑--隋、唐、五代等5隋長安城大運河趙州橋從建筑史的角度看,隋與唐的關系很像是秦與漢。當年秦以小天下的

趙州橋建于隋代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李春趙州橋建于隋代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8年),

該塔是我國早期單層石塔的代表作,建于隋大業(yè)七年(公無611年),四門塔平面正方,高15.04米,通身全部用當?shù)厍嗍鲋伞T撍俏覈缙趩螌邮拇碜鳎ㄓ谒宕髽I(yè)七年(唐朝建筑的特點規(guī)模宏大,規(guī)劃嚴整(如唐長安城)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設計與施工水平提高磚石建筑進一步發(fā)展(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與成熟沒有經歷過像秦末漢初那么慘烈的毀滅性戰(zhàn)爭的破壞,初唐繼承了隋代基業(yè)而有所發(fā)展,終于在盛唐時大放光彩。在唐朝建筑藝術與文化一樣充滿自信和生命力,那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不修長城、任其頹敗的時代,直接繼承了隋長安城,經過周密的規(guī)劃,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唐長安城復原圖唐朝建筑的特點規(guī)模宏大,規(guī)劃嚴整(如唐長安城)沒有經歷過像秦大明宮大明宮麟德殿麟德殿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塔原有15層,現(xiàn)存13層,高43.4米。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塔原有151、城市結構和布局起了根本的變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數(shù)制。(《營造法式》-李誡)3、建筑組合方面,在總平面上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便襯托出主體建筑。(正定興隆寺、滕王閣、黃鶴樓)4、建筑裝修與色彩有很大的發(fā)展。5、磚石建筑達到了新的高度。(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高84米。河南開封佑國寺塔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開元寺東西兩座石塔,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塔。)6、園林興盛唐代覆亡后的五代十國時期自然是群雄并起,戰(zhàn)亂頻繁,而北宋初立,仍循唐制,但很快就具有自己的特有的‘風格’,恰于唐代唐代的審美情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