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_第1頁
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_第2頁
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_第3頁
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_第4頁
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納稅人心理影響因素分析暨大高艷榮二O一O年七月納稅人心理影響因素分析暨大高艷1經濟利益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稅收理論法律制度心理經濟利益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稅收理論法律制度心理2ⅰ經濟利益ⅰ經濟利益3假定人天生都是利己的,總是追求自己利益的,也就是不考慮社會道德因素,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是納稅人偷逃稅的天然內在動因。-作為“經濟人”的納稅行為分析亞當.斯密-假定人天生都是利己的,總亞當.斯密-4一、收入預期1.前景理論“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會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它們。走私和奴隸貿易就是證據。

”-英國經濟評論家鄧寧格《工會與罷工》第36頁一、收入預期5“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馬克思稅收作為一種成本,它的減少就意味著利潤的增加。納稅人從潛意識中就會對納稅或偷稅的收益和成本進行心理預期,當偷稅的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時,納稅人就會選擇偷稅。“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62.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

天堂的故事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的一個松毛蟲實驗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意見本身。

2.羊群效應7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但一旦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不遠處有更好的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但一旦8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經濟學里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在行業不公、稅負不公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納稅人心理扭曲,為他們的偷逃稅找出種種理由,并且形成納稅人之間逃稅行為互相促動的羊群效應。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9二、生存壓力1.稅負過重(痛苦指數)納稅人稅費支出擠壓盈利空間自1995年以來,我國稅收連續12年平均增長20%,而GDP平均每年增長卻不到10%。2007-2009年,宏觀稅負水平分別達31.5%、30.9%、32.2%。2009.5月份非稅收入激增130%。二、生存壓力10有高稅國家-瑞典,稅收占GDP51%;有低稅國家-美國,稅收占GDP27%。但無論高稅還是低稅,稅收的主要用途都是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這些功能一般占稅收總額的70%-80%。而政府成本相對較少。中國相反,這些支出的比例只占稅收總額的25%,大量稅收被政府自身消耗了。有高稅國家-瑞典,稅收占GDP51%;有低稅國家-美國,稅收11瑞典、丹麥和法國等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一般公共服務是花錢最多的4項,占全部支出近80%。尤其是社會保障,在這3國財政支出中都占42%以上;教育、醫療合計占到總支出的25%以上-社會福利保障非常高。中國9億農民,基本沒有醫療保障。醫院條件越好,收費越高,許多農民看不起病。教育方面,因繳不起學費而無緣讀書。上千萬失業者,得到失業救濟的微乎其微…中國民眾享受的公共福利較少。瑞典、丹麥和法國等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一般12現代國家都有一套公民授權、監督、運作稅收的方案,而中國的稅收是行政部門主導,制定和征稅成為行政部門不可控制的權力。單方面制定的稅收,不可能具有權威性和正當性。對此,人們往往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盡可能偷稅漏稅。現代國家都有一套公民授權、監督、運作稅收的方案,而中國的稅收13不能監管的稅收,嚴格說不是“稅收”,而是掠奪。被掠奪當然談不上光榮。這是由現行稅收體制的弊端決定的。既然納稅人被強制征稅,他們也就普遍不以偷稅為恥。不能監管的稅收,嚴格說不是“稅收”,而是掠奪。被掠奪當然談不142.分配不公基尼系數0.48基尼系數-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22年根據洛倫茲曲線提出,是綜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0收入分配完全平均1收入分配完全不平均2.分配不公0收入分配完全平均1收入分配完全不平均150.2以下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收入分配相對平均0.3-0.4收入分配比較合理0.4-0.5收入分配差距偏大0.5以上收入分配高度不平均0.2以下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收入分配相對平均0.16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美國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但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不像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那樣明顯,因為美國勞動收入的大部分落入中產階級的口袋中。-橄欖形結構-穩定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收入最高10%和最低10%群體差距,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3倍。-紡錘形結構-脆弱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美國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但17過去十年來中國勞動者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從53%急跌至39.7%。據中金數據,在美國與日本,目前該比重分別為57%與51%。--路透北京10.6.17.電(中國經濟主編AlanWheatley1961-1983年間,日本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從39%增至55%,帶動家庭消費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過去十年來中國勞動者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從53%18白黑灰血金共存目前我國工薪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只有1/3,國家能夠監控的只有“白色收入”,大量收入脫離了所得稅調節范圍,游離于監管之外。-經濟參考報.2010.5.10.被人為維持的廉價勞動力體制壓制的年輕勞工,終不愿忍受-富士康14人自殺。白黑灰血金共存19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不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強烈吸全球資本,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底層充斥著失落感和絕望,精英因為不負責任,充滿不安全感,在大規模移民--中國模式根基動搖、社會已撕裂。窮人與富人、大眾與精英間相互不信任和對立,在此清楚表現出來。-中國模式終結的標志。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不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強烈吸全球資本20歷史的經驗--中國模式論讓很多人以為,中國已經找到了終極的優良秩序。其實,世界上合理的和可行的治理只有一個模式,--以人的尊嚴和自由為本的治理。這個治理模式以人的普遍的、平等的尊嚴、自由和權利為前提,并以此為目的。中國現有模式完全以經濟增長為導向,忽略這些基本價值。--大量中小納稅人抵觸心理歷史的經驗--213.經濟危機(1)通貨膨脹加劇中國整體儲蓄率高達50%。改革-2008.12.中國14億人口過去30年每人虧損了1萬多元存款,中國經濟每1元存款30年下來僅剩5角3分。同期居民儲蓄存款,通脹貶值累計8.96萬億元,即中國14億人過去30年每人虧損了6400存款,中國老百姓每1元存款

30年下來僅剩下4角7分。--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楊玉紅3.經濟危機22(2)外部環境惡化金融海嘯導致全球的金融資產價值在去年縮水超過50萬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其中在亞洲發展中國家蒸發了9萬6000億美元資產。全球金融危機已經沖破華爾街和歐洲銀行業,深入影響全世界人群。--聯合國報告銀行業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產出損失在60萬億美元至200萬億美元之間--英央行負責金融穩定事務的主管霍爾丹(2)外部環境惡化234.生活成本上升-房價高企中國人要用一生積蓄才能購買一套住房樓價不斷上漲,是一個潛在的政治引爆點,尤其是在覺得自己被排除在房地產市場外的年輕人中。…樓價上漲讓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變得非常焦慮。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教授、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韜葵房價催生一批“購房無信心城市”(滬)4.生活成本上升-房價高企245.社會心理問題頻發各地連續發生底層民眾闖入幼兒園、小學濫殺無辜的事件,隨后是富士康年輕工人連續自殺,本田零部件工廠工人罷工。山西的“血煤”,遍布中國礦山的塵肺和醫療病例,滲透至中國山河肌理的污染所造成的癌癥村村民。底層中國人集體成為寡頭滿足欲望的生理工具,許多中國人被物理化和異化,人被當做燃料和生產資料使用,地理環境被閹割和蹂躪。5.社會心理問題頻發25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因而對分配不公的感受更加強烈。一旦對分配不公現象有直接感受,或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人們就會通過各種渠道爭取和維護自身的權益。“事不公則心不平,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則難和諧”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因而對分配不公的感26ⅱ文化傳統ⅱ文化傳統27Ⅱ.文化傳統影響納稅人心理某些事情,因為我們做了某一群體的分子,我們便非做不可,這就是文化。--羅伯特·路威.《文明與野蠻》Ⅱ.文化傳統影響納稅人心理28一、中國傳統稅收文化思想自相矛盾中國傳統稅收的納稅意識非常復雜。一方面,中國老百姓歷來對交納“皇糧國稅”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另一方面,老百姓對無常無度的稅賦具有天生的逆反心理,有時演變為反對苛捐雜稅的斗爭。1.輕稅思想--“輕徭薄賦”2.苛稅現實--“苛政猛于虎”一、中國傳統稅收文化思想自相矛盾293.急功近力。中國人永遠相信,自己得到一個什么秘方,就能快速致富。往食品里攙雜有毒物質,急功近利到了草菅人命的地步。日本-官員犯了錯誤,往往要向人民鞠躬認錯,然后辭職下臺。中國-遮掩,還有反問:代表黨還是代表人民。3.急功近力。30研究者大多把研究作為一項職業,糊口而已;既說不上是興趣,更說不上是特長,為了拿到自己的工資而已。種種硬性指標制約,人們為了暫時的成績不擇手段。--商人造假,官員貪腐,…

--沒有遠大理想,逃避社會責任,追求短期利益。研究者大多把研究作為一項職業,糊口而已;既說不上是興趣,更說31二、中國現代稅收文化思想缺位公民不納稅被作為社會主義優越性廣泛宣傳,稅收主要由企業繳納,但事實上是由消費者負擔的。1.非稅論思想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2.稅收無償思想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二、中國現代稅收文化思想缺位32中國的社會體制缺乏國家社會對個人的責任,而只強調個人對國家興旺的責任,中國個體的尊嚴,利益,意識形態已經被壓到最低。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但是權利得不到保障。生存權、知情權、中國的社會體制缺乏國家社會對個人的責任,而只強調個人對國家興33公民與權利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權利就沒有公民;同樣,現代社會是公民的聯合,沒有公民就沒有現代國家。公民是主權的真正享有者,國家權力說到底是治權,治權當向主權者——公民負責。因此,進一步的推論自然就是:治權必當出于公民的選舉,向公民負責,保障這些權利是所有治權擁有者——立法者、執行者、司法者——的義務。

公民與權利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權利就沒有公民;同樣,現代社會是34ⅲ.宗教信仰ⅲ.宗教信仰35Ⅲ.信仰因素影響納稅人心理人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信仰和生活目標。沒有信仰就不知道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信仰的人更活躍更有信心。---巴基斯坦學者兼詩人伊格巴爾·拉合里Ⅲ.信仰因素影響納稅人心理36人類懼怕死亡,宗教就用“靈魂永生”來加以解釋,使人得以經受種種人生磨難而仍有所寄托。在發展的后期,信仰得以從中分化出來,非宗教信仰開始不斷得以擴大和發展。人類懼怕死亡,宗教就用“靈魂永生”來加以解釋,使人得以經受種37馬斯洛需求七層次論,信仰作為人類活動的潛在的根本驅動力彌漫于各個層次的需要之中。有人認為活著就是為了吃喝玩樂,這種信仰的重心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生理需要。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38世界人口61億的時候,信教人數42億多,據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不信教人只有13億,無神論者僅有20%。基督教人口遍及252個國家;伊斯蘭教人口遍及172個國家;印度教人口遍及8個國家;佛教人口遍及86個國家。我國信教人口達1億之多。世界人口61億的時候,信教人數42億多,據最新統計,目前全世39一、國外民眾信仰1.基督教原罪守紀知性修養信仰一、國外民眾信仰1.基督教原罪守紀知性修養信仰40--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為21.4億信徒,是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它的經典是《圣經》。上帝造人之初,賦予人類超自然狀態-永生、永遠幸福。但亞當違背與上帝約定,犯了罪,使人類永遠喪失了超自然恩典,此罪傳于子孫,綿延不斷,--原罪。人類因亞當之罪墮落。--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為21.41“原罪”隱喻人類生來就有犯罪傾向,于是“原罪”及原罪的解脫構成基督教教義核心內容。所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對人的救贖才是必要的,制約人的戒律也是必要的。上帝和宗教不可或缺。耶穌對信徒說:“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筆一劃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42這種對戒律近乎崇拜的肯定,易于轉化為對維護公民權利和現代民法精神的認可。基督教的理論化使之成為滲透億萬人生活方式、信念和道德修養中的“普遍真理”。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43西方文化追求個性的獨立與解放,要求民主與自由,但都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圍,人們的行為通過法律來規范和調整。就納稅心理而言,不懂稅法,甚至違法、偷稅是不道德的象征。守法成為西方國家主流意識,公民主動履行納稅義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偷稅行為普遍受到譴責和蔑視。西方文化追求個性的獨立與解放,要求民主與自由,但都不能超越法44西方人在“罪文化”的浸潤下已經把依法納稅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美國:“人生有兩件事情無法回避,一是死亡,另一是納稅”。有這樣的文化根基、稅收道德精神和稅收理念鋪墊,西方多數國家建立起“自我申報納稅”的征管模式,并能夠現實地有效運行。

西方人在“罪文化”的浸潤下已經把依法納稅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452.伊斯蘭教順從天課守紀道德仰信2.伊斯蘭教順從天課守紀道德仰信46伊斯蘭-阿拉伯語音:“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兩世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創傳。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經典是《古蘭經》。伊斯蘭-阿拉伯語音:“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最高47伊斯蘭教義歸結為“七信”和“五功”:1.信真主2.信天神3.信使者4.信經典5.信末日6.信前定7.信后世伊斯蘭教義歸結為“七信”和“五功”:48五功:1.念功-“我作證,除真主外別無神靈;我作證,穆罕穆德是真主的使者”2.拜功:禮拜3.齋功:伊斯蘭歷九月是齋月五功:494.課功:交付天課,可使自己財產更潔凈。“天課”是伊斯蘭教的法定施舍,奉真主之命而定的賦稅,也是一項經濟制度。阿拉伯帝國時期,是每個信徒按自己財富比例(5%)繳納的國家稅收。用于修建清真寺,救濟有困難的穆斯林。5.覲功:凡成年男女身體健康,有人身自由、沒有債務的穆斯林,一生中要參加朝覲一次。4.課功:交付天課,可使自己財產更潔凈。“天課”是伊斯蘭教的503.佛教人生皆苦修煉內省道德放棄出世超脫信仰3.佛教人生皆苦修煉內省道德放棄出世超脫信仰51創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列國時代”,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部落王子,出生在今尼泊爾境內。29歲修行,創立佛教教義。中國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等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一派)。經典是《華嚴經》。創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列國時代”,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52“佛教教義已基本內容簡單地說,就是說世間的苦和苦的原因,說苦的消滅和滅苦的方法”—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北京出版社.2003年,P22在苦的面前人人平等,不信神,置信因果報應。主張一切皆無,皆空。人世間只有苦,必須涅槃,超脫,出世。現實修來世,得道可成佛。“佛教教義已基本內容簡單地說,就是說世間的苦和苦的原因,說苦53佛教洞悉了現實生活的苦難和丑陋,但沒有到處積極的抗惡立場,而是選擇了一種“出家”式的道德放棄主義,一種慈祥忍讓的非暴力論。佛教是自省式、內向式,有利于社會穩定。佛教洞悉了現實生活的苦難和丑陋,但沒有到處積極的抗惡立場,而54二、中國民眾信仰農耕經濟--靠天吃飯,強調人本善,認為人心是能感應的主題,心性為天所賦,知性就是知天。擴大善性就能“天人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而為一”。主張要順應自然。崇尚自然,懼怕“老天”,皇帝自稱天子;農民起義是“替天行道”。

二、中國民眾信仰55中國民眾沒有共同的神(上帝)崇拜。主要宗教派別:佛教、伊斯蘭(回)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官方批準成立的全國性宗教團體八家。佛祖、菩薩、觀音、上帝、關公、太上老君、財神、真主、孔子、黃帝、炎帝均受參拜。對傳統文化中的孔子、皇帝、炎帝以及其他神靈也十分眷顧。中國民眾沒有共同的神(上帝)崇拜。主要宗教派別:佛教、伊斯蘭56財神、灶王爺、關公等民間宗教神靈最受歡迎,25%的非宗教徒家庭供奉了這些神靈象征物,其次是祖先牌位(22.1%),再次是觀音、菩薩等(16.8%)。在2004年中,71.4%道教徒從未祈拜過本教神靈太上老君,卻有95.2%的道教徒對佛祖頂禮膜拜,且85%道教徒經常拜佛。沒有一個道教徒將太上老君供于家中,卻有28.6%道教徒將佛供于家中。財神、灶王爺、關公等民間宗教神靈最受歡迎,25%的非宗教徒家5725%的天主教徒一年中從未祈拜過天主,卻有18.8%的天主教徒不曾忘記過拜佛。4%的基督教徒從未向上帝祈禱或參拜,卻有4%的基督教徒時常拜佛。除了對佛教神靈的興趣外,眾教徒對財神這一民間宗教神靈的認可度也非常高。參拜財神者僅次于參拜佛祖者。-吳俊.論宗教信仰與宗教行為的分離.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4)P118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58宗教信仰貴在專一。然而,我國的宗教徒在信奉自身信仰所屬的神靈之外,或多或少地對其他神靈有所青睞。他們并未將本教神靈視為唯一信仰或捍衛的神靈,而是十分包容地將他教神靈與本教神靈平等視之,同等禮遇。一方面,為數不少的宗教徒從未供奉或祈拜本教神靈,另一方面,供奉或參拜他教神靈的現象卻極為常見。宗教信仰貴在專一。然而,我國的宗教徒在信奉自身信仰所屬的神靈591.儒釋道(1)儒-官方哲學德仁核心基礎1.儒釋道德仁核心基礎60儒教最主要的是:“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于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賦予什么權力、職責、義務,就要遵守履行屬于你的責權義,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儒教最主要的是:“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于人們所處社會61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62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義63儒家重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缺少了“知性”這一環,所以沒有出現邏輯數學和科學。儒家修身養性尊古讀經、發奮求知、使底層人群能夠出將入相----利于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架構的穩定。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64社會心理—實用觀念。春秋到清末哈雷彗星共被記錄31次,但沒有發現平均周期為75-76年,還是英國天文學家1720年哈雷發現。--眼前利益《春秋》:公元前613年,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入于北斗。阿拉伯人、歐洲人直到公元66年、公元989年才作了記載,落后于中國幾千年。新儒家學派社會心理—實用觀念。春秋到清末哈雷彗星共被記錄31次,但沒65有些宗教徒并不定期地參與宗教活動,而是當他有求于神,需要神靈保佑時,就祈禱、參拜,向神靈象征物獻上供品,但在平常太平無事時卻很少問津。----“臨時抱佛腳”他們并不重視對宗教義理、文本等宗教知識的追求,他們更看重燒香拜佛的實踐,在他們看來,遇事時對神頂禮膜拜要比掌握教義更為實在和根本。有些宗教徒并不定期地參與宗教活動,而是當他有求于神,需要神靈66(2)釋-(家、學、教)佛教是當代中國第一大宗教,48.6%的宗教徒是佛教徒;民眾祈禱或參拜的第一大神靈是菩薩、佛。佛家講“見性”。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照亮自己,要看明白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2)釋-(家、學、教)67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有所不為,不能說謊、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定-是不為萬物所擾,泰山崩塌不為所動。慧-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68(3)道家道家形成于先秦時期,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人物。秦漢以前并無“道家”這一名稱,只是從東漢以來特別是魏晉之后學術界才將先秦的老子學派和莊子學派合稱為道家,并一直沿襲下來。道家是一種哲學而不是一種宗教,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3)道家69道家的核心是“命”,既生命,也是修煉的“命”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但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道德經》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生命,也是修煉的“命”要修一個好的人70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和“人”的運動規律。“天道”--包括很多東西,“天機、天意、天命”,本義不是迷信,是講“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71(4)儒釋道的融合--三教一體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后,儒、釋、道三家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體。(4)儒釋道的融合--三教一體72少林寺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之處有對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林寺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之處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73少室山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少室山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74個人修養勸人為善儒釋道盡“人道”-修身、治世、平天下求“佛道”-見性、救世、通萬有窮“天道”-養生、遁世、窮萬物個人儒釋道盡“人道”-求“佛道”-75儒家釋家道家治世治心治身正心明心練心儒家釋家道家治世治心治身正心明心練心76綜合-在中國-重文輕理(人際關系)、實用理性(務實)、德主刑輔(淡化法制)、臣民思想(無公民意識)。缺少尊法維權因素。綜合-在中國-重文輕理(人際關系)、實用理性(務實)、德主刑772.其他宗教信仰非主流在中國,伊斯蘭教的人數為2千萬人,基督教的人數為6千萬人,其中,天主教的人數為5百萬人、三自教會為1千5百萬人、家庭教會為4千萬人。

2.其他宗教信仰783.非宗教徒既不同于宗教徒,也不同于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既不堅信世界上不存在神靈,也不盲從于神靈,“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宗教心理影響著他們的觀念和行為,使其表現出一定的宗教傾向。在觀念上,許多非宗教徒與宗教徒一樣贊成各種宗教觀念。10.1%非宗教徒認為世界上存在神靈,19.1%的非宗教徒認為人神之間存在交流。3.非宗教徒79佛教和民間宗教觀念在非宗教徒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四分之三的人相信善惡有報;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夫妻、朋友都是前世修來的緣分;50%的人認為無論做什么事,選個良辰吉日非常重要。34.6%的人認為風水能夠影響人的前程。佛教和民間宗教觀念在非宗教徒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四分之三的人相80他們不屬于任何一個宗教,卻虔誠地信奉著不只一個神靈。30.3%的人青睞佛教神靈,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財神。財神、灶王爺、關公等民間宗教神靈最受歡迎,1/4的非宗教徒家庭供奉了這些神靈象征物,22.1%供奉祖先牌位,16.8%供奉觀音、菩薩等佛像。他們不屬于任何一個宗教,卻虔誠地信奉著不只一個神靈。30.381參拜黃帝、炎帝的則稀少(1%)。究其緣由,信徒參拜神靈的功利、實用心態不容忽視。在許多宗教徒的認識中,佛祖能夠保人平安,財神能夠給人帶來財富太上老君、黃帝、孔子等并不能賜予人們某種特定的福澤,因而對它們并不感興趣。參拜黃帝、炎帝的則稀少(1%)。究其緣由,信徒參拜神靈的功利82結論在我國,多層復合信仰表現為菩薩、耶穌、財神、祖先牌位能夠共享宗教徒的香火供祭和叩拜。見神就磕頭,逢廟便燒香,有用即拜,不管哪路神靈,其目的就是為了求得諸事太平。理性的宗教徒少,功利的有神論者多結論83ⅳ.主流理論ⅳ.主流84現代稅收確立的方式已經歷了由專制課征到立憲課征的發展演變過程。良性的稅收秩序,需要稅收法律和稅收理論、稅收道德多層面、多維度的共同協調適應。現代稅收確立的方式已經歷了由專制課征到立憲課征的發展演變過程85Ⅳ.稅收主流理論影響納稅人心理一、稅收權利關系說(權利義務關系)1.理論基礎馬克思的“國家分配論”和“國家意志論”--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預定標準,無償地參與經濟單位或個人創造的國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特定分配關系。-稅收的一些共性,如稅收的目的是實現國家職能、稅收具有無償性和強制性等。Ⅳ.稅收主流理論影響納稅人心理862.稅收權利義務說核心觀點以此為依據,擴展性的解釋-在稅收法律關系中,國家和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等”、“稅收體現了國家的意志”等等。-張繼民.稅收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7.10.

這種解釋是基于國家的政治權力,國民對國家課稅權的服從關系。-程建華,武靖州.“權力關系說”與“契約關系說”辨析--基于對稅收的本質和性質的理解.2.稅收權利義務說核心觀點87理論與現實的矛盾-在我國社會進程中政府的公共權力過于強勢,公民私權對政府公權的監督長期缺位,堅持“權力關系說”會加劇公權與私權之間的失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納稅人的權利卻得不到保障。理論與現實的矛盾-在我國社會進程中政府的公共權力過于強勢,公88隨著社會形態的轉換、專制社會的瓦解和立憲國家的產生,國家征稅權從王權的象征,還原為市民社會的政治表現和公共利益的化身;納稅人獲得獨立人格、成為市場經濟中的利益主體。稅收權利學說不適應現代稅收存在合理性的解釋。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89二、稅收債務關系說(稅收契約關系、稅收交換關系、稅收債務關系)1.理論基礎一是“公需說”二是“利益說”三是“交換說”四是“義務說”五是“社會政策說”二、稅收債務關系說(稅收契約關系、稅收交換關系、稅收債務關系90六是“債務說”,將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稅收法律關系視之為“債”的關系。“稅收法律關系在性質上應屬于公法的債權債務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應有本質的區別。”--德國稅法學家阿爾祥特·亨澤爾.《稅法》1924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91“義務說”將國家凌駕于人民之上而廣受批判。“社會政策說”僅強調稅收對收入分配調節,不被廣泛接受。其余學說受“社會契約論”影響,把稅收視為人民與國家的契約,人民讓渡其自然財產權利的一部分,是為了更好地享有其他自然權利以及公力救濟,國家征稅也正是為了能夠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對國家的上述要求。--西方主流理論界的稅收理論體系。“義務說”將國家凌駕于人民之上而廣受批判。“社會政策說”僅強922.稅收債務關系說核心觀點“社會契約論”構建的,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關系,是“交換關系”、“債務關系”或者“契約關系”。“契約關系說”更有利于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在征收過程中,國家是債權人,納稅人是債務人;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納稅人是債權人,國家是債務人。2.稅收債務關系說核心觀點93稅收契約理論下,國家不再是至高無上的強權統治者,征稅不再是無償的,而是以為納稅人提供合一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為前提條件。納稅人擁有一個公民應具備的天賦人權。有稅款使用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與現代市場經濟特征相適應。稅收契約理論下,國家不再是至高無上的強權統治者,征稅不再是無94宗教-基督文化人權思想納稅遵從宗教-(新)儒學理論理論-稅收債務信仰宗教-基督文化人權思想納稅遵從宗教-(新)儒學理論理論-稅收95信仰的升級各種社會都存在賦予納稅人行為以動機的特定價值。隨著市民社會的政治解放,往日血緣宗族地域的日用倫常受到逐利動機和稅收法律理性的沖擊,迫使道德發生“轉型”。稅收道德表現為存在于納悅人心中的不成文“法”,社會輿論、榜樣激勵等發揮著更直接、具體和廣泛的的作用,其對納稅人內心世界的約束力,通過納稅主體自覺遵行得以實現。信仰的升級96當人類情感精神上的心理需求層次因為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而提高時,也會對信仰的滿足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種信仰不再適應人的某種心理需求時,這種信仰必然需要修改或變革,否則將逐漸被人們淡化舍棄。當人類情感精神上的心理需求層次因為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而提高時97ⅴ.法律制度ⅴ.法律制度98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律制定必須著眼于德和善。“制定的法律必須要遵守,但遵守的法律應當是好的法律!”---古羅馬亞里士多德沒有納稅人對稅收法律價值的合理性認同,稅收秩序就會變成有名無實。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99稅收法律作為普遍性規則,所形成的是一種外在的強制秩序,必須來自納稅人自覺自愿地認同、擁護和遵守。稅收法律只有體現納稅人的價值取向,才能獲得社會普遍認同,從而變成稅收關系中真正起作用的行為規則。稅收法律作為普遍性規則,所形成的是一種外在的強制秩序,必須來100東方倫理法與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稅收從法律規則到現實稅收秩序的演化過程正是稅收法律價值內化為納稅人自覺選擇和行為準則的過程。東方倫理法與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101稅收道德與稅收法律價值稅收道德與稅收102道德的失落會導致社會凝聚力的渙散,市場效率降低、風險增大,違法行為的道德成本降低,政府與司法機關的威信貶損……吳敬璉:在行政權力主導下,一個國家雖然也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取得某種程度的經濟成就,但終究會因為法治不行而落入壞的市場經濟。道德的失落會導致社會凝聚力的渙散,市場效率降低、風險增大,違103失去道德的法律惡法行為失范失去道德的法律惡法行為失范104法律約束宗教--信仰—道德法律遵從信仰法律約束宗教--信仰—道德法律遵從信仰105在現代依法治稅的社會中,統治者權利意志失效,稅收法律也不再是王者特權的延伸和保護。稅收的確定是以人民通過議會制定的法律為根據。無視稅收法律的內在倫理基礎,就會使稅收法律喪失價值基礎,淪為專權的工具。在現代依法治稅的社會中,統治者權利意志失效,稅收法律也不再是106我國稅收環境,稅收法律整體上向行政機關傾斜,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和程序。--稅收立法輕率、稅收政策易變、政出多門、朝令夕改。納稅人的權利義務經常處于不穩定狀態中,很難真正做到對納稅人權益的保護和對其行為的正確引導。我國稅收環境,稅收法律整體上向行政機關傾斜,沒有相應的監督機107作業題:1.相互比較來看經濟利益對納稅人納稅傾向的影響怎樣?2.宗教信仰能夠對納稅人納稅行為起到多大作用?3.中國要借助宗教重構納稅人道德信仰嗎?4.理論與制度那一個更重要?作業題:108謝謝!謝謝!109納稅人心理影響因素分析暨大高艷榮二O一O年七月納稅人心理影響因素分析暨大高艷110經濟利益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稅收理論法律制度心理經濟利益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稅收理論法律制度心理111ⅰ經濟利益ⅰ經濟利益112假定人天生都是利己的,總是追求自己利益的,也就是不考慮社會道德因素,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是納稅人偷逃稅的天然內在動因。-作為“經濟人”的納稅行為分析亞當.斯密-假定人天生都是利己的,總亞當.斯密-113一、收入預期1.前景理論“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會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它們。走私和奴隸貿易就是證據。

”-英國經濟評論家鄧寧格《工會與罷工》第36頁一、收入預期114“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馬克思稅收作為一種成本,它的減少就意味著利潤的增加。納稅人從潛意識中就會對納稅或偷稅的收益和成本進行心理預期,當偷稅的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時,納稅人就會選擇偷稅。“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152.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

天堂的故事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的一個松毛蟲實驗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意見本身。

2.羊群效應116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但一旦一只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不遠處有更好的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但一旦117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經濟學里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在行業不公、稅負不公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納稅人心理扭曲,為他們的偷逃稅找出種種理由,并且形成納稅人之間逃稅行為互相促動的羊群效應。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118二、生存壓力1.稅負過重(痛苦指數)納稅人稅費支出擠壓盈利空間自1995年以來,我國稅收連續12年平均增長20%,而GDP平均每年增長卻不到10%。2007-2009年,宏觀稅負水平分別達31.5%、30.9%、32.2%。2009.5月份非稅收入激增130%。二、生存壓力119有高稅國家-瑞典,稅收占GDP51%;有低稅國家-美國,稅收占GDP27%。但無論高稅還是低稅,稅收的主要用途都是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這些功能一般占稅收總額的70%-80%。而政府成本相對較少。中國相反,這些支出的比例只占稅收總額的25%,大量稅收被政府自身消耗了。有高稅國家-瑞典,稅收占GDP51%;有低稅國家-美國,稅收120瑞典、丹麥和法國等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一般公共服務是花錢最多的4項,占全部支出近80%。尤其是社會保障,在這3國財政支出中都占42%以上;教育、醫療合計占到總支出的25%以上-社會福利保障非常高。中國9億農民,基本沒有醫療保障。醫院條件越好,收費越高,許多農民看不起病。教育方面,因繳不起學費而無緣讀書。上千萬失業者,得到失業救濟的微乎其微…中國民眾享受的公共福利較少。瑞典、丹麥和法國等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一般121現代國家都有一套公民授權、監督、運作稅收的方案,而中國的稅收是行政部門主導,制定和征稅成為行政部門不可控制的權力。單方面制定的稅收,不可能具有權威性和正當性。對此,人們往往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盡可能偷稅漏稅。現代國家都有一套公民授權、監督、運作稅收的方案,而中國的稅收122不能監管的稅收,嚴格說不是“稅收”,而是掠奪。被掠奪當然談不上光榮。這是由現行稅收體制的弊端決定的。既然納稅人被強制征稅,他們也就普遍不以偷稅為恥。不能監管的稅收,嚴格說不是“稅收”,而是掠奪。被掠奪當然談不1232.分配不公基尼系數0.48基尼系數-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22年根據洛倫茲曲線提出,是綜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0收入分配完全平均1收入分配完全不平均2.分配不公0收入分配完全平均1收入分配完全不平均1240.2以下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收入分配相對平均0.3-0.4收入分配比較合理0.4-0.5收入分配差距偏大0.5以上收入分配高度不平均0.2以下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收入分配相對平均0.125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美國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但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不像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那樣明顯,因為美國勞動收入的大部分落入中產階級的口袋中。-橄欖形結構-穩定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收入最高10%和最低10%群體差距,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3倍。-紡錘形結構-脆弱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美國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但126過去十年來中國勞動者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從53%急跌至39.7%。據中金數據,在美國與日本,目前該比重分別為57%與51%。--路透北京10.6.17.電(中國經濟主編AlanWheatley1961-1983年間,日本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從39%增至55%,帶動家庭消費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過去十年來中國勞動者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從53%127白黑灰血金共存目前我國工薪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只有1/3,國家能夠監控的只有“白色收入”,大量收入脫離了所得稅調節范圍,游離于監管之外。-經濟參考報.2010.5.10.被人為維持的廉價勞動力體制壓制的年輕勞工,終不愿忍受-富士康14人自殺。白黑灰血金共存128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不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強烈吸全球資本,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底層充斥著失落感和絕望,精英因為不負責任,充滿不安全感,在大規模移民--中國模式根基動搖、社會已撕裂。窮人與富人、大眾與精英間相互不信任和對立,在此清楚表現出來。-中國模式終結的標志。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不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強烈吸全球資本129歷史的經驗--中國模式論讓很多人以為,中國已經找到了終極的優良秩序。其實,世界上合理的和可行的治理只有一個模式,--以人的尊嚴和自由為本的治理。這個治理模式以人的普遍的、平等的尊嚴、自由和權利為前提,并以此為目的。中國現有模式完全以經濟增長為導向,忽略這些基本價值。--大量中小納稅人抵觸心理歷史的經驗--1303.經濟危機(1)通貨膨脹加劇中國整體儲蓄率高達50%。改革-2008.12.中國14億人口過去30年每人虧損了1萬多元存款,中國經濟每1元存款30年下來僅剩5角3分。同期居民儲蓄存款,通脹貶值累計8.96萬億元,即中國14億人過去30年每人虧損了6400存款,中國老百姓每1元存款

30年下來僅剩下4角7分。--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楊玉紅3.經濟危機131(2)外部環境惡化金融海嘯導致全球的金融資產價值在去年縮水超過50萬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其中在亞洲發展中國家蒸發了9萬6000億美元資產。全球金融危機已經沖破華爾街和歐洲銀行業,深入影響全世界人群。--聯合國報告銀行業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產出損失在60萬億美元至200萬億美元之間--英央行負責金融穩定事務的主管霍爾丹(2)外部環境惡化1324.生活成本上升-房價高企中國人要用一生積蓄才能購買一套住房樓價不斷上漲,是一個潛在的政治引爆點,尤其是在覺得自己被排除在房地產市場外的年輕人中。…樓價上漲讓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變得非常焦慮。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教授、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韜葵房價催生一批“購房無信心城市”(滬)4.生活成本上升-房價高企1335.社會心理問題頻發各地連續發生底層民眾闖入幼兒園、小學濫殺無辜的事件,隨后是富士康年輕工人連續自殺,本田零部件工廠工人罷工。山西的“血煤”,遍布中國礦山的塵肺和醫療病例,滲透至中國山河肌理的污染所造成的癌癥村村民。底層中國人集體成為寡頭滿足欲望的生理工具,許多中國人被物理化和異化,人被當做燃料和生產資料使用,地理環境被閹割和蹂躪。5.社會心理問題頻發134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因而對分配不公的感受更加強烈。一旦對分配不公現象有直接感受,或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人們就會通過各種渠道爭取和維護自身的權益。“事不公則心不平,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則難和諧”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因而對分配不公的感135ⅱ文化傳統ⅱ文化傳統136Ⅱ.文化傳統影響納稅人心理某些事情,因為我們做了某一群體的分子,我們便非做不可,這就是文化。--羅伯特·路威.《文明與野蠻》Ⅱ.文化傳統影響納稅人心理137一、中國傳統稅收文化思想自相矛盾中國傳統稅收的納稅意識非常復雜。一方面,中國老百姓歷來對交納“皇糧國稅”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另一方面,老百姓對無常無度的稅賦具有天生的逆反心理,有時演變為反對苛捐雜稅的斗爭。1.輕稅思想--“輕徭薄賦”2.苛稅現實--“苛政猛于虎”一、中國傳統稅收文化思想自相矛盾1383.急功近力。中國人永遠相信,自己得到一個什么秘方,就能快速致富。往食品里攙雜有毒物質,急功近利到了草菅人命的地步。日本-官員犯了錯誤,往往要向人民鞠躬認錯,然后辭職下臺。中國-遮掩,還有反問:代表黨還是代表人民。3.急功近力。139研究者大多把研究作為一項職業,糊口而已;既說不上是興趣,更說不上是特長,為了拿到自己的工資而已。種種硬性指標制約,人們為了暫時的成績不擇手段。--商人造假,官員貪腐,…

--沒有遠大理想,逃避社會責任,追求短期利益。研究者大多把研究作為一項職業,糊口而已;既說不上是興趣,更說140二、中國現代稅收文化思想缺位公民不納稅被作為社會主義優越性廣泛宣傳,稅收主要由企業繳納,但事實上是由消費者負擔的。1.非稅論思想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2.稅收無償思想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二、中國現代稅收文化思想缺位141中國的社會體制缺乏國家社會對個人的責任,而只強調個人對國家興旺的責任,中國個體的尊嚴,利益,意識形態已經被壓到最低。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但是權利得不到保障。生存權、知情權、中國的社會體制缺乏國家社會對個人的責任,而只強調個人對國家興142公民與權利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權利就沒有公民;同樣,現代社會是公民的聯合,沒有公民就沒有現代國家。公民是主權的真正享有者,國家權力說到底是治權,治權當向主權者——公民負責。因此,進一步的推論自然就是:治權必當出于公民的選舉,向公民負責,保障這些權利是所有治權擁有者——立法者、執行者、司法者——的義務。

公民與權利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權利就沒有公民;同樣,現代社會是143ⅲ.宗教信仰ⅲ.宗教信仰144Ⅲ.信仰因素影響納稅人心理人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信仰和生活目標。沒有信仰就不知道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信仰的人更活躍更有信心。---巴基斯坦學者兼詩人伊格巴爾·拉合里Ⅲ.信仰因素影響納稅人心理145人類懼怕死亡,宗教就用“靈魂永生”來加以解釋,使人得以經受種種人生磨難而仍有所寄托。在發展的后期,信仰得以從中分化出來,非宗教信仰開始不斷得以擴大和發展。人類懼怕死亡,宗教就用“靈魂永生”來加以解釋,使人得以經受種146馬斯洛需求七層次論,信仰作為人類活動的潛在的根本驅動力彌漫于各個層次的需要之中。有人認為活著就是為了吃喝玩樂,這種信仰的重心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生理需要。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147世界人口61億的時候,信教人數42億多,據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不信教人只有13億,無神論者僅有20%。基督教人口遍及252個國家;伊斯蘭教人口遍及172個國家;印度教人口遍及8個國家;佛教人口遍及86個國家。我國信教人口達1億之多。世界人口61億的時候,信教人數42億多,據最新統計,目前全世148一、國外民眾信仰1.基督教原罪守紀知性修養信仰一、國外民眾信仰1.基督教原罪守紀知性修養信仰149--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為21.4億信徒,是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它的經典是《圣經》。上帝造人之初,賦予人類超自然狀態-永生、永遠幸福。但亞當違背與上帝約定,犯了罪,使人類永遠喪失了超自然恩典,此罪傳于子孫,綿延不斷,--原罪。人類因亞當之罪墮落。--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為21.150“原罪”隱喻人類生來就有犯罪傾向,于是“原罪”及原罪的解脫構成基督教教義核心內容。所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對人的救贖才是必要的,制約人的戒律也是必要的。上帝和宗教不可或缺。耶穌對信徒說:“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筆一劃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151這種對戒律近乎崇拜的肯定,易于轉化為對維護公民權利和現代民法精神的認可。基督教的理論化使之成為滲透億萬人生活方式、信念和道德修養中的“普遍真理”。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152西方文化追求個性的獨立與解放,要求民主與自由,但都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圍,人們的行為通過法律來規范和調整。就納稅心理而言,不懂稅法,甚至違法、偷稅是不道德的象征。守法成為西方國家主流意識,公民主動履行納稅義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偷稅行為普遍受到譴責和蔑視。西方文化追求個性的獨立與解放,要求民主與自由,但都不能超越法153西方人在“罪文化”的浸潤下已經把依法納稅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美國:“人生有兩件事情無法回避,一是死亡,另一是納稅”。有這樣的文化根基、稅收道德精神和稅收理念鋪墊,西方多數國家建立起“自我申報納稅”的征管模式,并能夠現實地有效運行。

西方人在“罪文化”的浸潤下已經把依法納稅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1542.伊斯蘭教順從天課守紀道德仰信2.伊斯蘭教順從天課守紀道德仰信155伊斯蘭-阿拉伯語音:“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兩世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創傳。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經典是《古蘭經》。伊斯蘭-阿拉伯語音:“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最高156伊斯蘭教義歸結為“七信”和“五功”:1.信真主2.信天神3.信使者4.信經典5.信末日6.信前定7.信后世伊斯蘭教義歸結為“七信”和“五功”:157五功:1.念功-“我作證,除真主外別無神靈;我作證,穆罕穆德是真主的使者”2.拜功:禮拜3.齋功:伊斯蘭歷九月是齋月五功:1584.課功:交付天課,可使自己財產更潔凈。“天課”是伊斯蘭教的法定施舍,奉真主之命而定的賦稅,也是一項經濟制度。阿拉伯帝國時期,是每個信徒按自己財富比例(5%)繳納的國家稅收。用于修建清真寺,救濟有困難的穆斯林。5.覲功:凡成年男女身體健康,有人身自由、沒有債務的穆斯林,一生中要參加朝覲一次。4.課功:交付天課,可使自己財產更潔凈。“天課”是伊斯蘭教的1593.佛教人生皆苦修煉內省道德放棄出世超脫信仰3.佛教人生皆苦修煉內省道德放棄出世超脫信仰160創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列國時代”,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部落王子,出生在今尼泊爾境內。29歲修行,創立佛教教義。中國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等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一派)。經典是《華嚴經》。創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列國時代”,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161“佛教教義已基本內容簡單地說,就是說世間的苦和苦的原因,說苦的消滅和滅苦的方法”—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北京出版社.2003年,P22在苦的面前人人平等,不信神,置信因果報應。主張一切皆無,皆空。人世間只有苦,必須涅槃,超脫,出世。現實修來世,得道可成佛。“佛教教義已基本內容簡單地說,就是說世間的苦和苦的原因,說苦162佛教洞悉了現實生活的苦難和丑陋,但沒有到處積極的抗惡立場,而是選擇了一種“出家”式的道德放棄主義,一種慈祥忍讓的非暴力論。佛教是自省式、內向式,有利于社會穩定。佛教洞悉了現實生活的苦難和丑陋,但沒有到處積極的抗惡立場,而163二、中國民眾信仰農耕經濟--靠天吃飯,強調人本善,認為人心是能感應的主題,心性為天所賦,知性就是知天。擴大善性就能“天人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而為一”。主張要順應自然。崇尚自然,懼怕“老天”,皇帝自稱天子;農民起義是“替天行道”。

二、中國民眾信仰164中國民眾沒有共同的神(上帝)崇拜。主要宗教派別:佛教、伊斯蘭(回)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官方批準成立的全國性宗教團體八家。佛祖、菩薩、觀音、上帝、關公、太上老君、財神、真主、孔子、黃帝、炎帝均受參拜。對傳統文化中的孔子、皇帝、炎帝以及其他神靈也十分眷顧。中國民眾沒有共同的神(上帝)崇拜。主要宗教派別:佛教、伊斯蘭165財神、灶王爺、關公等民間宗教神靈最受歡迎,25%的非宗教徒家庭供奉了這些神靈象征物,其次是祖先牌位(22.1%),再次是觀音、菩薩等(16.8%)。在2004年中,71.4%道教徒從未祈拜過本教神靈太上老君,卻有95.2%的道教徒對佛祖頂禮膜拜,且85%道教徒經常拜佛。沒有一個道教徒將太上老君供于家中,卻有28.6%道教徒將佛供于家中。財神、灶王爺、關公等民間宗教神靈最受歡迎,25%的非宗教徒家16625%的天主教徒一年中從未祈拜過天主,卻有18.8%的天主教徒不曾忘記過拜佛。4%的基督教徒從未向上帝祈禱或參拜,卻有4%的基督教徒時常拜佛。除了對佛教神靈的興趣外,眾教徒對財神這一民間宗教神靈的認可度也非常高。參拜財神者僅次于參拜佛祖者。-吳俊.論宗教信仰與宗教行為的分離.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4)P118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167宗教信仰貴在專一。然而,我國的宗教徒在信奉自身信仰所屬的神靈之外,或多或少地對其他神靈有所青睞。他們并未將本教神靈視為唯一信仰或捍衛的神靈,而是十分包容地將他教神靈與本教神靈平等視之,同等禮遇。一方面,為數不少的宗教徒從未供奉或祈拜本教神靈,另一方面,供奉或參拜他教神靈的現象卻極為常見。宗教信仰貴在專一。然而,我國的宗教徒在信奉自身信仰所屬的神靈1681.儒釋道(1)儒-官方哲學德仁核心基礎1.儒釋道德仁核心基礎169儒教最主要的是:“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于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賦予什么權力、職責、義務,就要遵守履行屬于你的責權義,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儒教最主要的是:“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于人們所處社會170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171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義172儒家重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缺少了“知性”這一環,所以沒有出現邏輯數學和科學。儒家修身養性尊古讀經、發奮求知、使底層人群能夠出將入相----利于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架構的穩定。稅文化-3-影響因素課件173社會心理—實用觀念。春秋到清末哈雷彗星共被記錄31次,但沒有發現平均周期為75-76年,還是英國天文學家1720年哈雷發現。--眼前利益《春秋》:公元前613年,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入于北斗。阿拉伯人、歐洲人直到公元66年、公元989年才作了記載,落后于中國幾千年。新儒家學派社會心理—實用觀念。春秋到清末哈雷彗星共被記錄31次,但沒174有些宗教徒并不定期地參與宗教活動,而是當他有求于神,需要神靈保佑時,就祈禱、參拜,向神靈象征物獻上供品,但在平常太平無事時卻很少問津。----“臨時抱佛腳”他們并不重視對宗教義理、文本等宗教知識的追求,他們更看重燒香拜佛的實踐,在他們看來,遇事時對神頂禮膜拜要比掌握教義更為實在和根本。有些宗教徒并不定期地參與宗教活動,而是當他有求于神,需要神靈175(2)釋-(家、學、教)佛教是當代中國第一大宗教,48.6%的宗教徒是佛教徒;民眾祈禱或參拜的第一大神靈是菩薩、佛。佛家講“見性”。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照亮自己,要看明白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2)釋-(家、學、教)176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有所不為,不能說謊、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定-是不為萬物所擾,泰山崩塌不為所動。慧-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177(3)道家道家形成于先秦時期,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人物。秦漢以前并無“道家”這一名稱,只是從東漢以來特別是魏晉之后學術界才將先秦的老子學派和莊子學派合稱為道家,并一直沿襲下來。道家是一種哲學而不是一種宗教,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3)道家178道家的核心是“命”,既生命,也是修煉的“命”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但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道德經》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生命,也是修煉的“命”要修一個好的人179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和“人”的運動規律。“天道”--包括很多東西,“天機、天意、天命”,本義不是迷信,是講“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180(4)儒釋道的融合--三教一體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后,儒、釋、道三家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體。(4)儒釋道的融合--三教一體181少林寺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之處有對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林寺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之處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182少室山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少室山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183個人修養勸人為善儒釋道盡“人道”-修身、治世、平天下求“佛道”-見性、救世、通萬有窮“天道”-養生、遁世、窮萬物個人儒釋道盡“人道”-求“佛道”-184儒家釋家道家治世治心治身正心明心練心儒家釋家道家治世治心治身正心明心練心185綜合-在中國-重文輕理(人際關系)、實用理性(務實)、德主刑輔(淡化法制)、臣民思想(無公民意識)。缺少尊法維權因素。綜合-在中國-重文輕理(人際關系)、實用理性(務實)、德主刑1862.其他宗教信仰非主流在中國,伊斯蘭教的人數為2千萬人,基督教的人數為6千萬人,其中,天主教的人數為5百萬人、三自教會為1千5百萬人、家庭教會為4千萬人。

2.其他宗教信仰1873.非宗教徒既不同于宗教徒,也不同于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既不堅信世界上不存在神靈,也不盲從于神靈,“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宗教心理影響著他們的觀念和行為,使其表現出一定的宗教傾向。在觀念上,許多非宗教徒與宗教徒一樣贊成各種宗教觀念。10.1%非宗教徒認為世界上存在神靈,19.1%的非宗教徒認為人神之間存在交流。3.非宗教徒188佛教和民間宗教觀念在非宗教徒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四分之三的人相信善惡有報;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夫妻、朋友都是前世修來的緣分;50%的人認為無論做什么事,選個良辰吉日非常重要。34.6%的人認為風水能夠影響人的前程。佛教和民間宗教觀念在非宗教徒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四分之三的人相189他們不屬于任何一個宗教,卻虔誠地信奉著不只一個神靈。30.3%的人青睞佛教神靈,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財神。財神、灶王爺、關公等民間宗教神靈最受歡迎,1/4的非宗教徒家庭供奉了這些神靈象征物,22.1%供奉祖先牌位,16.8%供奉觀音、菩薩等佛像。他們不屬于任何一個宗教,卻虔誠地信奉著不只一個神靈。30.3190參拜黃帝、炎帝的則稀少(1%)。究其緣由,信徒參拜神靈的功利、實用心態不容忽視。在許多宗教徒的認識中,佛祖能夠保人平安,財神能夠給人帶來財富太上老君、黃帝、孔子等并不能賜予人們某種特定的福澤,因而對它們并不感興趣。參拜黃帝、炎帝的則稀少(1%)。究其緣由,信徒參拜神靈的功利191結論在我國,多層復合信仰表現為菩薩、耶穌、財神、祖先牌位能夠共享宗教徒的香火供祭和叩拜。見神就磕頭,逢廟便燒香,有用即拜,不管哪路神靈,其目的就是為了求得諸事太平。理性的宗教徒少,功利的有神論者多結論192ⅳ.主流理論ⅳ.主流193現代稅收確立的方式已經歷了由專制課征到立憲課征的發展演變過程。良性的稅收秩序,需要稅收法律和稅收理論、稅收道德多層面、多維度的共同協調適應。現代稅收確立的方式已經歷了由專制課征到立憲課征的發展演變過程194Ⅳ.稅收主流理論影響納稅人心理一、稅收權利關系說(權利義務關系)1.理論基礎馬克思的“國家分配論”和“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