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六節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城市規劃列為29個獨立學科之一。現代城市規劃的實踐性解釋了城市規劃只有成為一項社會性的活動,城市規劃的思想、理念、原則和具體的內容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實現。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1974年,聯合國教科從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角度可以看到,現代城市規劃學科和實踐的對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為主要內容和基礎的城市空間系統。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應當是:對城市土地使用的綜合研究及在土地使用組合基礎上的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從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角度可以看到,現代城現代城市規劃的領域,主要界定在以下四個方面:1.城市土地使用及各項設施的配置;2.城市空間的組合;3.城市交通網絡的架構;4.城市政策的設計和實施。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現代城市規劃的領域,主要界定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節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六節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居住地的模式,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導致城市人口急劇膨脹,由此引發了許多城市病。如19世紀30-40年代蔓延于英國和歐洲的霍亂,被認為是由貧民區和工人住宅區所引發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基本框架是人們在認識工業城市帶來的種種問題并希望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的基礎上構建的。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18世紀英國的工業19世紀中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規來管理和改善城市的衛生狀況,再次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結構和強化城市建設管理的內容和措施。一些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歐文、傅立葉)的主張得到了重視。英國的“公園運動”、歐洲大陸“如畫的城鎮布局”、美國的以紐約中央公園為代表的公園建設以及從芝加哥開始的“城市美化運動”。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19世紀中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規來管理和改善城市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一系列有關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的討論(英國霍華德、法國勒?柯布西埃)。
霍華德的思想代表了分散發展的思想,后經“大倫敦規劃”(1944年)的運用,成為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
勒?柯布西埃的思想代表了集中發展的思想,二戰后城市高層建筑的發展可以看作是對這一思想的實際運用。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一系列有關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基本上是在現代建筑運動的框架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與此同時,區域發展研究和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以及哲學思想的發展,也對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是城市規劃在工程性方面的重要內容。而在城市基礎設施中,城市交通研究及其理論對城市規劃的發展至為重要。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基本上是在現代城市規劃發展至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發生了一次規劃基本思想和發展路徑的改革,實現了城市規劃整體結構的一次轉變。變革在理論方面的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行為——空間理論從對城市空間的認識角度,強調城市中人以及人在空間中的活動是認識空間和組織空間的關鍵性因素,只有將人及其活動與空間分析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間。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現代城市規劃發展至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發生了2.系統的思想和方法強調了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組織和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為城市規劃的方法論提供了新的起點。3.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思想著力于從社會政治結構的運作過程來探討城市問題的根本性原因,把城市規劃與城市問題的解決及城市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結合在一起,使城市規劃的作用得到更為全面地發揮。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2.系統的思想和方法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六節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一、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二、勒?柯布西埃的現代城市設想三、其它的探索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一、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一、霍華德的田園城市霍華德,英國,1898;工業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產生活環境與人們所希望的環境矛盾,城市與大自然疏遠。《明天,一條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
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用地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一個委員會委托管理。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一、霍華德的田園城市霍華德,英國,1898;第三節現代城若干個田園城市圍繞中心城市,構成城市組群;限制城市規模,人口限制在三萬人,超過了就要建新的城市,保證城市不過度集中和擁擠,也使每戶居民都能方便的接近鄉村自然空間;城市之間用鐵路聯系,邊緣地區設有工廠企業。“城市——鄉村”結合的形式若干個田園城市圍繞中心城市,構成城市組群;“城市——鄉村”結城鄉關系:占地6000英畝,居住32000人;城市占1000英畝,四周永久性綠地5000英畝;城市居住30000人,鄉村居住2000人。城鄉關系:占地6000英畝,居住32000人;平面為半徑約為1240碼的圓;中央是公園,六條主干道向外輻射;公園—公建—公園—商店、商品展覽館—住宅—林蔭道(道中有學校、兒童游戲場、教堂)—住宅—工廠、倉庫、市場—交通線路。城市內部:平面為半徑約為1240碼的圓;城市內部:二、勒.柯布西埃的現代城市設想勒·柯布西埃是現代建筑運動的重要人物。現代建筑運動強調建筑的使用功能,認為建設的經濟性是影響建筑設計極為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注意發揮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的性能特點,創造新時代的新風格;強調建筑的空間。他本人的實踐活動為印度昌迪加爾新城的規劃。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二、勒.柯布西埃的現代城市設想勒·柯布西埃是現代建筑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面積114平方千米,人口45萬;方格狀分布,每個1.5*1.5千米;北部行政區,西部大學區,東部工業區,中心有綠帶和開放空間;道路分為7個等級;綠地系統中有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系統。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面積114平方千米,人口三、其他的探索19世紀末20世紀初,針對工業革命后的城市問題,出現了許多有關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理論探索。這些探索涉及現代城市規劃的各個方面,在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涉及的各個方面也是當今城市規劃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三、其他的探索19世紀末20世紀初,針對工業革命后的1索利亞線形城市理論2戛涅的工業城市理論3埃納巴黎改建研究4西諦城市形態研究5蓋達斯的學說1索利亞線形城市理論1索利亞的線形城市理論索利亞:西班牙工程師,1882年線形城市指沿交通運輸線布置的長條形的建筑地帶,“只有一條500米寬的街區,要多長就有多長——這就是未來城市”。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城市不再是一個個分散在不同地區的點,而是一條由鐵路和道路干道串聯在一起的、連綿不斷的城市帶,位于這個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的設施,又不脫離自然。1索利亞的線形城市理論索利亞:西班牙工程師,1882年第三2戛涅的工業城市理論戛涅:20世紀初,法國建筑師;“建立這樣一座城市的決定性因素是靠近原料產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種自然力量,或便于交通運輸”;功能劃分明確:市中心、居住區、工業區、車站等。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居住區醫院居住區老城車站工業區2戛涅的工業城市理論戛涅:20世紀初,法國建筑師;第三節工業城市方案擺脫了傳統城市規劃追求氣魄、大量運用對稱和軸線放射的現象。在城市空間的組織中,更注重各類設施本身的要求和與外界的相互關系。在整個城市的規劃中,戛涅將各類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劃分得非常明確,使它們各得其所。在一定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條件下,對于強調工業發展的國家而言,工業城市的設想會產生更為重要的影響。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工業城市方案擺脫了傳統城市規劃追求氣魄、大量運用對稱3埃納巴黎改建研究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黎建筑師埃納發表了一系列論述巴黎改建的著作,提出了大城市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則。交通運輸是城市有機體富有生機的具體表現之一,埃納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基本結論:第一,過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第二,要改善市中心與城市邊緣和郊區公路的聯系。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3埃納巴黎改建研究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從減少市中心交通運輸量的觀點出發,埃納設計了若干條大道和新的環形道路。在進行城市道路干線網改造時,埃納認識到,城市道路干線的效率取決于街道交叉口的組織方法。提出了兩項提高交叉口交通流量的辦法:一是建設街道立體交叉樞紐;二是建設環島式交叉口和地下人行通道。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從減少市中心交通運輸量的觀點出發,埃納設計了若干條大道和新4西諦城市形態研究1889年,西諦《根據藝術原則建設城市》
通過對城市空間各類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探討,揭示了這些設施位置的選擇、布置及與交通、建筑群體布置之間建立藝術的、宜人的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強調人的尺度、環境的尺度與人的活動以及他們的感受之間的協調,從而建立起豐富多彩的城市空間和人的活動空間。為近代城市設計的思想奠定了基礎。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4西諦城市形態研究1889年,西諦《根據藝術原則建設城市》5蓋達斯的學說蘇格蘭生物學家,《進化中的城市》,1915年。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揭示了決定現代城市成長和發展的動力。他的研究顯示,人類居住地點之間存在的關系是一種由地方經濟性質所決定的精致的內在聯系,場所、工作和人是合為一體的。他指出,工業的集聚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已經造成一些地區城市發展的顯著集中,城市向郊外的擴展已屬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結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區或者形成組合城市這樣一種趨勢。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5蓋達斯的學說蘇格蘭生物學家,《進化中的城市》,191蓋達斯的名言是“先診斷后治療”,由此形成了影響至今的現代城市規劃過程的公式:調查——分析——規劃通過對城市現實狀況的調查,分析城市未來發展的可能,預測城市中各類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依據這些分析和預測制定規劃方案。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蓋達斯的名言是“先診斷后治療”,由此形成了影響至今的現代城市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六節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一、現代城市發展理論二、現代城市發展趨勢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一、現代城市發展理論一、現代城市發展理論1、經濟基礎理論2、增長極理論3、核心—邊緣理論4、人文生態理論5、可達性理論6、通訊理論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一、現代城市發展理論1、經濟基礎理論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1、經濟基礎理論提出:經濟學家霍依特于1939年提出的。基本觀點:城市經濟產業劃分為基礎產業和服務性產業,基礎產業是城市經濟力量的主體,它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關鍵。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1、經濟基礎理論提出:經濟學家霍依特于1939年提出的。第四2、增長極理論又稱發展極理論,法國經濟學家佩魯1950年提出。概念:增長極是指具有空間集聚特點,在增長中具有推動性工業的集合體。基本觀點:集中了大量主導性的和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部門的中心城市會帶動周圍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即首先積極發展中心城市,然后通過中心城市的增長極作用的發揮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作用機制: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與擴散效應。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2、增長極理論又稱發展極理論,法國經濟學家佩魯1950年提出3、核心—邊緣理論美國區域規劃專家弗里德曼1966年提出。依據:經濟發展具有階段性,區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基本觀點:隨著國民經濟增長周期性地發生,經濟空間轉換隨之出現,產生了區域的不平衡性,即產生了經濟增長區域——核心區域和經濟增長緩慢或停滯衰退的區域——邊緣區域。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3、核心—邊緣理論美國區域規劃專家弗里德曼1966年提出。第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可劃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前工業化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工業產值比重小于10%,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小。城鎮發展速度慢,各自成獨立的中心狀態。區際之間經濟聯系不緊密,城鎮的產生和發展速度慢,城鎮等級系統不完整。
二是工業化初期階段:城市開始形成,工業產值在經濟中的比重10%-25%之間,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差異擴大。區域內外的資源要素由經濟梯度較低的邊緣區流向梯度較高的核心區。核心區域經濟實力增大,導致政治力量集中,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擴大。三是快速工業化階段:工業產值在經濟中比重25%-50%。核心區發展很快,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之間存在不平衡關系。四是工業化成熟階段:核心區的資源要素開始回流到邊緣區,邊緣區工業產業群開始集聚。五是后工業化階段:空間相對均衡階段,出現資金、技術、信息等從核心區域向邊緣區域流動加強。整個區域成為一個功能上相互聯系的城鎮體系,形成大規模城市化區域,開始了有關聯的平衡發展。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可劃分為五個階段:第四節現代城4、人文生態理論城市不僅是一個經濟系統,而且是一個人文生態系統。概念:運用自然生態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來研究人類社區的規律和特征,是20世紀最早的系統研究人類社會中人的活動與空間之間關系的理論。主要概念有兩個:一個是競爭(物質資源),一個是統治(工商業)。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4、人文生態理論城市不僅是一個經濟系統,而且是一個人文生態系人類的生存需要有一定的物質資源,而這些資源在人類環境中始終是短缺的,因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競爭。在一個完全的高層經濟中,工商業傾向于向中心城市集中,一旦它們形成之后,便改變或增強了城市本身與周圍地區及有關居民點的聯系,并逐漸實現城市的“統治”,而這種統治力量也是社會性的。
人類的生存需要有一定的物質資源,而這些資源在人類環境5、可達性理論時間:古騰貝格于1960年發表論文,揭示了交通設施的可達性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概念:可達性就是交通通達的方便程度。基本觀點:由于人口增加而導致城市擴張,從而導致城市運行效率的降低,為此需要改善城市的結構,方法是建立新的中心和改進交通系統。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5、可達性理論時間:古騰貝格于1960年發表論文,揭示了交通6、通訊理論時間:B.L.邁耶1962年出版了《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一書。基本觀點:城市是一個人類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而交通與通訊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聚集效益在于使居民可以接近信息交換中心和方便居民互相交往。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6、通訊理論時間:B.L.邁耶1962年出版了《城市發展的通二、現代城市發展趨勢(一)城市分散發展理論(二)城市集中發展理論(三)城市分散與集中發展的統一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二、現代城市發展趨勢(一)城市分散發展理論第四節現代城現代城市的發展存在兩種主要的趨勢,分散發展和集中發展。在對城市發展的理論研究中,也主要針對這兩種現象展開。相對而言,城市分散發展更得到理論研究的重視,出現了許多帶有理論模型意味的比較完整的理論表述,而集中發展的理論研究則缺少完整的理論陳述。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現代城市的發展存在兩種主要的趨勢,分散發展和(一)城市分散發展理論1從田園城市到新城2有機疏散理論3廣畝城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一)城市分散發展理論1從田園城市到新城第四節現代城市1從田園城市到新城田園城市(1898,霍華德)——衛星城理論(20世紀20年代,恩溫)——新城田園城市、衛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過建設小城市來分散大城市的基礎之上,但在含義上仍有一些差別,他們應當被看作是同一個概念隨著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深化的結果。
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1從田園城市到新城田園城市(1898,霍華德)——田園城市的特征是中心城市(58000人)周圍建設一圈較小的城鎮—田園城市(30000人),形成一個城市組群。衛星城是一個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但同時又是從屬于某個大城市的派生產物。衛星城概念突出了與中心城的依賴關系,強調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視為中心城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由此出現了工業衛星城、科技衛星城等不同的類型。新城是一個職能健全的相對獨立的城市,居住與就業崗位之間相互協調,具有與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設施配套,可以滿足衛星城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田園城市的特征是中心城市(58000人)周圍建設一圈2有機疏散理論(TheoryofOrganicDecentralization)1942年芬蘭建筑師沙里寧在?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一書中,提出了治理現代城市衰敗、促進發展的對策:1)把衰敗地區中的各種活動,按照預定方案,轉移到適合于這些活動的地方去;2)把上述騰出來的地區,按照預定方案進行整頓,改做其它最適宜的用途;3)保護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價值。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2有機疏散理論(TheoryofOrganicDec有機疏散就是把城市目前的擁擠的區域,分解成為若干個集中單元,并把這些單元組織成為“在活動上相互關聯的有功能的集中點”。其特點是:原先密集的城區,分裂成一個個的集鎮,彼此之間用保護性的綠化地帶隔離開來。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有機疏散就是把城市目前的擁擠的區域,分解成為3廣畝城(BroadacreCity)提出:當代建筑大師賴特,1935年,?廣畝城市:一個新的社區規劃?。內容:將城市的分散發展推向最為極端,將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個地區性農業方格網上,城市成為地球表面均勻分布的人類聚居地。應用: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普遍向郊區轉移的趨勢在相當程度上是賴特廣畝城思想的體現。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3廣畝城(BroadacreCity)提出:當代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每戶周圍有一英畝土地生產糧食蔬菜;高速公路連接居住區,公共設施、加油站分布在路旁,并位于商業中心內。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二)城市集中發展理論1聚集經濟理論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帶3世界城市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二)城市集中發展理論1聚集經濟理論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1聚集經濟理論經濟活動的聚集,是城市經濟的最根本特征之一。聚集經濟是城市活動集中的主要原因。經濟學家巴頓在《城市經濟學》中將聚集經濟效益分為10種類型:居民和工業、本地市場、熟練勞動力、企業家、商業金融機構等。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1聚集經濟理論經濟活動的聚集,是城市經濟的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帶大都市:也稱為大城市地區,一般指人口規模在50萬以上的城市地區,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區及附近的城市群組合而成的城市區域,其中,主要城市發揮著主導經濟、社會影響的作用。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帶大都市:也稱為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我國通常稱為特大城市,英語中稱為百萬城市。聯合國人類聚居中心在《人類聚居的全球報告》中將400萬人及以上的城市稱為超級城市。1960年,全世界400萬人以上的城市僅19個,2000年增加到66個,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35個。該報告中又將人口達800萬人以上的城市稱為巨大城市。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我國通常稱為特大城市,英語中國首批超大城市為北京(1882萬)、上海(2231萬)、廣州(1292萬)、深圳(1035萬)、重慶(1569萬)、天津(1109萬);特大城市為成都、武漢、南京、佛山、東莞、西安、沈陽、杭州、蘇州、汕頭、哈爾濱和香港。2014年11月22日,國務院公布城市規模新劃分標準,新標準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把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中國首批超大城市為北京(1882萬)、上海(2231萬)、廣城市聚集區:被一群密集的、連續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輪廓線包圍的人口居住區,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線不盡相同。大城市帶(法國地理學家J.戈特曼提出):是多核心的城市連綿區,人口的下限是250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城市聚集區:被一群密集的、連續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輪廓線3世界城市(或國際城市)1966年,P.霍爾在《世界城市》一書中提出世界城市的特征:a、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b、世界城市是商業中心。c、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種專門人才的中心。d、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e、世界城市是文化娛樂中心。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3世界城市(或國際城市)1966年,P.霍爾在《世界城市》(三)城市分散與集中發展的統一1城市的相互作用2城市與區域的相互作用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三)城市分散與集中發展的統一1城市的相互作用第四節現1城市的相互作用城市之間的聯系表現為三種方式:貨物和人口的移動;各種交易的過程;信息的流動。城市相互作用的模式:引力模型,兩個城市間的相互作用與這兩個城市的質量(人口規模)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1城市的相互作用城市之間的聯系表現為三種方式:2城市與區域的相互作用城市對區域的影響類似于磁鐵的場效應,隨著距離的增加,城市對周圍區域的影響力逐漸減弱,最終被附近其他城市的影響所取代。每個城市影響的地區大小,取決于城市所能夠提供的商品、服務及各種機會的數量和種類。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2城市與區域的相互作用城市對區域的影響類似于磁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二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簡述第三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早期探索第四節現代城市的發展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六節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第二章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第一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說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一、區位理論二、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結構理論三、地租和竟租理論四、鄰里單位與居住小區五、行為—空間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一、區位理論一、區位理論1農業區位理論2工業區位理論3現代區位理論的發展趨勢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一、區位理論1農業區位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區位理論城市是人與各種活動的聚集地,各種活動大多有聚集的現象,占據城市中固定的空間位置,形成區位分布。區位:某種活動占據的場所在城市中的空間位置。
各種區位理論的目的是為各項城市活動尋找到最佳區位,所以區位理論是城市規劃進行土地使用配置的理論基礎。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區位理論城市是人與各種活動的聚集地,各種活動1農業區位理論提出: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孤立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區位理論的著作,是區位理論的基礎。通過一個孤立的城邦來研究如何布局農業才能使每一單位面積土地獲得最大利潤。結論:運輸費用是決定利潤大小的關鍵。用公式算出農作物組合的地區分界線,將整個地域按其主導的農作物生產類型劃分成6個同心圓的農業區。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1農業區位理論提出: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孤立國自由農作區
林業區
谷物輪作區
草田輪作區
三圃農作區
放牧區
杜能圈自由農作區林業區谷物輪作區草田輪作區三圃農作區放2工業區位理論杜能的工業區位理論:運輸費用是決定利潤的決定因素。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影響區位的因素有區域因素(運費、勞動費)和聚集因素。廖施的工業區位理論:引入需求和成本作為主要的空間變量。依薩德從制造業出發,組合前三個理論,結合現代經濟學進行思考,確定成本最小、效益最佳的地點。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2工業區位理論杜能的工業區位理論:運輸費用是決定利潤的決定3現代區位理論的發展趨勢區位理論的研究具有更為宏觀、動態和綜合性的特征,研究也從過去只關注市場機制而逐步轉向市場運作和政府干預、規劃調節相結合轉變。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3現代區位理論的發展趨勢區位理論的研究具有二、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結構理論1同心圓理論(ConcentricZoneTheory)2扇形理論(SectorTheory)3多核心理論(Multiple-nucleiTheory)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二、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結構理論1同心圓理論(Concentr就城市土地使用而言,由于城市的獨特性、城市土地和自然狀況的唯一性和固定性,城市土地使用在各個城市中具有各自的特征,但也具有共同的特點和運行規律,也就是說,在城市內部,各類土地使用之間的配置具有一定的模式。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就城市土地使用而言,由于城市的獨特性、城市土地和自然1同心圓理論(ConcentricZoneTheory)伯吉斯1923年提出,以芝加哥為例,試圖創立一個城市發展和土地使用空間組織的模型,并提供了圖示性的描述。城市被劃分為5個同心圓。中間為中央商務區,是整個城市的中心。第二環是過渡區,是中央商務區的外圍地區,是衰敗了的居住區。第三環是工人居住區,主要由產業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領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樓房、獨戶住宅或較便宜的公寓組成。第四環是良好住宅區,居住著中產階級(小商業主、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和政府人員)。第五環是通勤區,分布著富裕的、高質量的居住區。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1同心圓理論(ConcentricZoneTheory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2扇形理論(SectorTheory)根據城市發展由市中心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其他較通暢的道路向外擴展的事實認為,同心圓理論中城市由市中心向外均勻發展的觀念不能成立。霍伊特認為,城市就整體而言是圓形的,城市的核心只有一個,交通線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狀分布,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將沿交通線路向外擴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從市中心附近開始逐漸向周圍移動,軸狀延伸形成整體的扇形。也就是說,任何土地的使用均是從市中心既有的同類土地使用的基礎上,由內向外擴展,并繼續留在同一扇形范圍內。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2扇形理論(SectorTheory)根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3多核心理論(Multiple-nucleiTheory)麥肯齊1933年提出,哈里斯1945年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哈里斯認為,由于影響城市中活動因素的相互作用,加上歷史遺留習慣的影響和局部地區的特征,通過相互協調的功能在特定地點的彼此強化,使一定的地區范圍內保持了相對的獨特性,具有明確的性質,這些分化了的地區又形成各自的核心,從而構成整個城市的多中心。
大城市不是圍繞單一核心發展起來的,而是圍繞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業區、批發商業和輕工業區、重工業區、住宅區和近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鎮等各種功能中心,并由它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3多核心理論(Multiple-nucleiTheory沒有哪種單一模式能很好地適用于所有城市,但以上三種理論能夠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程度上適用于不同的地區。沒有哪種單一模式能很好地適用于所有城市,三、地租和竟租理論經濟學家李嘉圖首先提出了地租概念,指出地租是任何一塊土地經過利用而得到的純收益。杜能提出了位置級差地租的概念,認為一定位置一定面積土地上地租的大小,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式,只有當地租達到最大值時,才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三、地租和竟租理論經濟學家李嘉圖首先提出了地租概念,阿隆索于1964年提出競租理論。根據各類活動對距市中心不同距離的地點所愿意或所能承擔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關系來確定這些活動的位置。所謂競租,就是人們對不同位置上的土地愿意出的最高的價格,出價者愿意支付最大數量的租金以獲得那塊土地。根據阿隆索的調查,商業由于靠近市中心具有較高的競爭能力,隨后依次為辦公樓、工業、居住、農業,見競租理論示意圖。
阿隆索于1964年提出競租理論。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四、鄰里單位與居住小區佩里于1939年提出了鄰里單位理論,目的是要在汽車交通開始發達的條件下,創造一個適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適安全和設施完善的居住社區環境。鄰里單位:擴大原來較小的住宅街坊,以城市干道所包圍的區域為基本單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用地面積的“鄰里”。其中布置住宅建筑、日常需要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和綠地,使居民有一個舒適、方便、安靜、優美的居住環境,并在心理上對自己所居住的地區產生一種“鄉土觀念”。
《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城規?園林卷》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四、鄰里單位與居住小區佩里于1939年提出了鄰里單位鄰里單位有以下6個方面的要求:1規模:能夠滿足一所小學的服務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實際面積由人口密度決定。2邊界:以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為邊界,道路應足以寬以滿足交通需要,避免車從居住單位內穿越。3開放空間:提供小公園和娛樂空間系統。4機構用地:學校和其他機構的服務范圍應當對應于鄰里單位的界限,適當圍繞一個中心或公共綠地進行成組布置。5地方商業:與服務人口相適應的一個或更多的商業區應當布置在鄰里單位的周邊,最好是處于道路的交叉處或與相鄰鄰里的商業設施共同組成商業區。6內部道路系統:應當提供特別的街道系統,每一條路都要與它可能承載的交通量相適應,整個街道網的設計要便于單位內的運行,又能阻止過境交通。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鄰里單位有以下6個方面的要求: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五、行為—空間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行為—空間理論通過對空間中所發生的行為的分析來認識城市的空間,也就是將空間與空間中的行為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行為—空間理論從城市中人的活動和活動的需要出發,來探討城市空間的形成和組織,改變了之前的城市規劃中對城市空間的認識,促進了城市規劃在新的方向上的進一步發展。包括城市意象論和城市活力論。五、行為—空間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行為—1城市意象論凱文.林奇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城市理論。它從環境意象和城市形態兩個方面對城市形體環境進行了說明。該理論認為,人們通過對城市環境形體的觀察形成一定的意象。城市形體的各種標志是供人們識別城市的符號,人們通過對這些符號的觀察形成感覺,從而逐步認識城市的本質。分區、地標、道路、建筑物等共同組成城市形體環境的視覺秩序,供人們觀察城市后產生系統的城市意象。城市環境的符號、結構越清楚,人們越能識別城市,從而帶來心理的安定。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1城市意象論凱文.林奇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城市意象的五項基本要素:路徑邊緣:兩種類型空間之間的邊界地區:各功能區的差異節點:地處戰略位置、易記憶地標:觀察形體環境的參考點城市意象的五項基本要素: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2城市活力論提出:雅各布斯于1961年出版了《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主要內容:街道和廣場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而不是現代建筑運動和理性功能主義城市規劃所認為的建筑和道路。街道要有生命力,須具備三個條件:(1)安全:在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有明確的界限。(2)必須保持不斷的觀察,被她稱為“街道天然的所有者”的眼睛必須在所有時間都注視到街道。(3)街道本身特別是人行道上必須不停的有使用者。第五節城市空間組織理論2城市活力論提出:雅各布斯于1961年出版了《美國大城市的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第二章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課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學物理學習計劃內容建議試題及答案
- 基礎知識大學化學考試試題及答案
- 小學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與挑戰試題及答案
- 初中數學模型試題及答案
- 鹽城初一地理試卷及答案
- 建筑安全風險評估方法試題及答案
-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與數據分析題試題及答案
- 愚人節整人試題及答案
- 家具設計趨勢中的個性與多樣性探討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大學物理考試科研倫理道德與物理教育的互動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3年副主任醫師(副高)-中醫婦科學(副高)考試高頻試題(歷年真題)帶答案
- 大學生器樂訓練基礎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麗水學院
- 無形資產轉讓協議書(2篇)
- GB/T 37356-2019色漆和清漆涂層目視評定的光照條件和方法
- GB/T 262-2010石油產品和烴類溶劑苯胺點和混合苯胺點測定法
- GB/T 22720.1-2017旋轉電機電壓型變頻器供電的旋轉電機無局部放電(Ⅰ型)電氣絕緣結構的鑒別和質量控制試驗
- 機柜間主體施工方案
- 福格行為模型
- 銀級考試題目p43測試題
- 有限空間作業及應急物資清單
- 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案第一章:領悟人生真諦把握人生方向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