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北京市東城區北京第六十六中學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3屆北京市東城區北京第六十六中學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3屆北京市東城區北京第六十六中學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考歷史模擬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地圖可以反映政治形勢,如圖是某時期的一幅世界地圖這可以凸顯出20世紀A.50年代兩大陣營的形成B.60年代兩大軍事組織的對抗C.70年代南北對話的啟動D.80年代第三世界的迅速壯大2.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西方文明。以下生活情景能夠支持這一論點的是A.湯姆與工友們聚集在打麥場觀看好萊塢大片B.約翰通過互聯網與同學交流學習的心得體會C.杰克從巴黎坐飛機去紐約與父母歡度圣誕節D.達官貴人與平民共擠一列火車前往曼徹斯特3.費正清在分析1939年初中國戰區形勢時說:“國民黨被趕出長江中下游地區,并喪失了精銳部隊,同時中國共產黨卻正在滲入日軍戰線后面的廣闊農村擴張勢力,并贏得民眾的支持。"“日軍越來越深的陷入永無盡頭的消耗的泥潭中”。由此推知A.國民黨的戰略是“以空間換時間” B.中共日益積聚力量優勢C.日軍對華采取持久戰戰略 D.抗戰開始進入相持階段4.據記載,秦在統一后將原六國的許多大工商業者遷徙到邊遠地區,但這些人憑借其技術、經營手段和財力又很快在當地發展起來。這說明當時A.區域間長途貿易較為發達 B.私營工商業仍有發展空間C.重農抑商政策的力度有限 D.秦朝尚未控制住全國局勢5.一百年前,孫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成為革命黨人奮斗的綱領。以下論述能夠體現民權主義思想的是A.“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驅逐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C.“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 D.“滌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復四千年之祖國”6.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說:“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茍允知之,亦足以稱著書者之心術矣”。這反映了章學誠主張的史學家之“德”應A.尊重史實,客觀求是B.追求成為“良史者”C.立足建立天人間聯系D.描述歷史事件的全貌7.下面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發展歷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的主要認識是A.德國人開啟了人類的電氣化時代 B.德國在兩次工業革命中發展迅速C.西門子公司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 D.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8.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辛亥”年,在這兩個“辛亥”年,中國各發生了一次重大革命運動,關于這兩次革命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A.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B.都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C.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D.都是中國政治民主化歷程的里程碑9.1979年,國家對農副產品收購牌價提高了21.19%,全國征購糧食基數減少到700億斤,減少了55億斤,并且規定水稻地區口糧不足400斤、雜糧地區口糧不足300斤的一律免購。這反映了當時政府A.加快調整產業結構 B.大力推行包產到戶C.給予農民政策優惠 D.積極應對農業困境10.下表為陜甘寧邊區防疫工作統計表(節選)這些措施反映出當時時間具體措施1938年4月報紙開辟“防疫”專欄,宣傳清潔衛生和防疫常識1940年6月設立衛生處,各縣設置衛生科員,各鄉設衛生委員會1941年印發防疫傳單,舉辦衛生晚會、衛生宣傳周、衛生展覽會等1942年5月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對傳染病進行分類,并規定相應的報告和防治制度A.抗日救亡事業不斷發展 B.陜甘寧邊區疫情日益嚴重C.近代衛生體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壯大11.下列古羅馬(前753年—476年)政體演變圖中①②最合適的內容是A.貴族寡頭政治、元首政治 B.君主制、貴族寡頭政治C.貴族寡頭政治、民主政治 D.君主制、元首政治12.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高呼“個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擺脫“神學”的束縛,人可以達到一切他想達到的目的;到啟蒙運動時期,在理性的指導下,人們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自由被認定為是一種自然權利,是天賦人權。由此可見A.啟蒙運動強調對社會權利的追求B.天賦人權的思想由來已久C.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開始出現D.自由是要求擺脫“神學”的束縛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1903年,美巴政府簽訂開鑿和永久租讓巴拿馬運河區的不平等條約,運河歸美國政府所有,并由美國政府任命總督,升美國國旗,實行美國法律。1914年運河通航后,美國把運河兩岸16.1千米范劃分為運河區,設立了美軍南方司令部(美在西半球的重要軍事和情報中心),駐軍1萬多人,禁止巴拿馬人入內,成了運河的主要用戶和受益者。經過巴拿馬人民的長期十爭,美國終于在1977年同意從1979年開始把巴拿馬運河主權移交給巴拿馬,條件是保留運河區內美軍基地以及運河對美國船只永遠開放移交過程是20年。1989年5月巴拿馬舉行總統大選,親美的候選人獲得了勝利,但長期執政巴拿馬的諾列加宣布選舉無效,自任國家元首。12月20日美國公開入侵巴拿馬,不久,諾列加被迫投降。1989年12月29日,聯合國大會以75票贊成,20票反對、40票棄權達責美國的入侵。美軍入侵巴拿馬遭到了歐洲多數國家的反對。美洲國家組織責這次入侵,要求美軍立即撮軍,秘魯干脆召回了駐美大使。在巴拿馬失去親人的美國人民也極為不滿。——摘編自張國清《世界大戰與局部戰爭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控制巴拿馬運河對其具有的戰略價值。(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入侵巴拿馬的目的及其引發的國際社會反響。14.(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十字軍東征(1096-1291)之后的幾個世紀時間里,……權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轉移,是一個緩慢而逐漸的過程。……城鎮變得越來越富有,封建領主卻越來越窮……城市不斷地成長壯大……。”——房龍《人類的故事》問題:(1)在歐洲中世紀,“權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轉移”是指什么現象?轉移的是什么“權力”?主要通過哪些方式實現的?(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世紀“城市不斷成長壯大”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表現。

參考答案(含詳細解析)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答案解析】

地圖中信息反映的政治形勢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約”和以蘇聯為代表的“華約”兩大軍事對峙集團的國家組成及分布形勢,故B與材料相符;兩大陣營對峙初步形成于二戰結束后,A說法不準確;C、D與材料無關。【答案點睛】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政治形式”,考查的是學生對20世紀兩大陣營對峙的特點及時間的掌握,1955年華約的建立,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2、D【答案解析】

依據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可知,伴隨改良蒸汽機的出現,火車應運而生,因此會產生達官貴人與平民共擠一列火車前往曼徹斯特的場景。D正確;電影產生于19世紀末,此時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看好萊塢大片,A錯誤;互聯網產生于1969年,此時還未產生,B錯誤;飛機產生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此時還未出現,C錯誤。故選D。3、B【答案解析】

“同時中國共產黨卻正在滲入日軍戰線后面的廣闊農村擴張勢力,并贏得民眾的支持”反映出中共通過走群眾路線,正在日益積聚力量優勢,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國民黨的戰略是什么,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困局,而不是其策略,排除C項;1938年抗戰就進行到相扶階段,排除D項。4、B【答案解析】

秦統一后被遷到邊遠地區的原六國大工商者很快在當地將工商業發展起來,說明當時秦朝私營工商業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B項正確;材料沒有長途販運的信息,A項錯誤;遷工商業者到邊遠地區不能說明國家在重農抑商政策上的力度有限,C項錯誤;秦朝沒有控制全國局勢與其可以將許多工商業者遷到邊遠地區不符,D項錯誤。5、A【答案解析】試題分析: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包括民族、民權、民生三部分。民權即創立民國,建立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因此不管是那個民族為君主,也是要革命推翻的。故選A。BD有反滿統治,建立漢族政權的意思,與材料不符。C說的是平均地權。考點:辛亥革命點評:辛亥革命是考試的重點。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辛亥革命的影響等也需要掌握。6、A【答案解析】

材料“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茍允知之”強調的是歷史研究應該實事求是,尊重客觀歷史,而不是主觀臆斷,A選項符合題意;追求成為“良史者”是史學研究的目標,B選項排除;立足建立天人間聯系的說法與材料無關,C選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對歷史事件全貌的描述,D選項排除。7、C【答案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西門子公司經營的業務有電報、計算機、半導體設備、洗衣機和心臟起搏器、白色家電、航空電子、雷達和交通控制等等,體現了多元化的經營戰略,故C項正確;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多國發生的結果,排除A項;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在工業領域的成就突出,優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德國表現并不突出,排除B項;題干中不能反映經濟全球化趨勢,排除D項。故選C。8、B【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題考查對教材主干知識的再認再現及比較歸納的能力,聯系已學史實可知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辛亥”年分別指的是1851年與1911年,“中國各發生了一次重大革命運動”指的是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可得出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B符合題意,故選B。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名師點睛】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取義于樹木的干和枝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天干地支組合成如下六十個計時序號,作為紀年、月、日、時的名稱,叫“干支紀年法”。9、C【答案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國家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牌價,同時降低了征購糧食基數,又對口糧和雜糧不足地區進行了免購的規定,這些措施都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反映了當時政府對農民政策的優惠,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產業結構調整,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土地的問題,B項錯誤;材料是對農民優惠,不是應對農業困境,D項錯誤。故選C。10、A【答案解析】

題干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隨著時間的推進在不斷完善,這體現了抗日根據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對抗日救亡事業的支持與配合,反映抗日救亡事業不斷發展,故選A項;材料呈現的是陜甘寧邊區對疫病的預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說明疫情日益嚴重,排除B項;近代衛生體系包含醫療、衛生等多個方面,僅從陜甘寧邊區的疫病預防工作無法反映這一體系的成熟,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的是全民族共同抗日,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11、A【答案解析】

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實行貴族寡頭政治,公元前27年建立的羅馬帝國實行元首政治,故答案為A項;共和時代羅馬沒有實行君主制,排除B、D項;帝國時代羅馬沒有實行民主政治,排除C項。12、A【答案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啟蒙運動時期,“人文精神”的內涵由對人個體自由的追求轉向對人社會權利的追求,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并非材料強調的內容,排除;人文精神開始出現于古希臘,C選項錯誤;D選項并未全面表述自由的含義,排除。故選A。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對美國控制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對美國控制西半球具有重要戰略價值;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控制運河收入,可獲取巨大經濟利益。(2)美國侵巴主要是為保住在巴拿馬運河的既得利益,推行霸權政策。在侵巴作戰中,美國雖然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在卻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動,其侵略行徑遭到了世界上許多愛好和平和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強烈譴責。美國此次入侵巴拿馬,使全世界更加清楚的認識到,美國雖然極力把自己打扮成主持正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世界警察,但是實際上卻推行強權政治,肆意踐踏國際法,威脅世界和平。【答案解析】

(1)價值:結合材料“美國把運河兩岸16.1千米范劃分為運河區,設立了美軍南方司令部(美在西半球的重要軍事和情報中心),駐軍1萬多人,禁止巴拿馬人入內,成了運河的主要用戶和受益者”和所學知識,從戰略和經濟等方面說明戰略價值。(2)目的:關于美國美國入侵巴拿馬的目的需要從維護國家利益及霸權主義的角度進行分析。反響:根據材料“美軍入侵巴拿馬遭到了歐洲多數國家的反對”、“美洲國家組織責這次入侵,要求美軍立即撮軍,秘魯干脆召回了駐美大使”、“在巴拿馬失去親人的美國人民也極為不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需要從軍事、政治和國際關系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14、(1)中世紀城市的自治斗爭。司法權和行政權。主要通過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來實現。(2)經濟上:城市商品經濟活躍,發展迅速。政治上:城市中形成新興的市民階層,與封建貴族共同參政,分享權力,在等級代表會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