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貴州省正安縣第八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3學年貴州省正安縣第八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3學年貴州省正安縣第八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考歷史模擬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親歷者回憶,我們在這個陣地上堅守了20多天,與日軍展開了陣地戰,地下水位很高,挖不多深就冒出水來。那些日子,日軍飛機狂炸,軍艦亂轟,步炮兵不斷發起強大攻勢。我對官兵們說:“弟兄們,要趁著夜晚,趕快挖好戰壕。我們勝利了,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復興地;如果我們犧牲了,也是為自己準備好墳墓。”他回憶的是A.盧溝橋事變 B.長城抗戰 C.淞滬會戰 D.百團大戰2.明代是中國數學史上的特殊時期。民間出現大量數學書籍,各種公式和法則編成歌訣,朗朗上口,珠算逐漸普及。這反映出A.經濟發展對科技的影響突出 B.科學理論研究氛圍濃厚C.士人價值取向呈現重大變化 D.工商皆本成為社會共識3.20世紀50年代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從拒絕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兩度申請加入,但均遭到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否決。戴高樂首先考慮的是:“英國一旦成為歐洲的第七個成員國。要它永遠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樂還認為,聯系如此緊密的英美關系將會使英國成為美國投放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材料反映了A.美國企圖通過英國控制歐洲B.英國霸權主義思想使其難以融入歐洲一體化C.英法矛盾是英國加入歐洲一體化的主要障礙D.國際形勢和國家利益影響法國對英國入歐態度4.“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絕,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決定而且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這段話說明,該時期A.面臨激烈的社會變革與經濟轉型B.經濟領域已發生較為深刻的變化C.處于王室衰微與諸侯紛爭的境地D.經濟迅速發展與周王室權勢漸強5.如圖是1941年8月15日英國《每日郵報》上發表的一幅漫畫《締造者的會議》。該漫畫表明A.英美開始商討建立聯合國國際組織 B.美國徹底放棄了孤立主義外交政策C.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政治基礎的奠定 D.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6.1887年,英國某雜志刊登了一則梨牌肥皂廣告。在廣告中:一箱肥皂沖上海灘,一名女黑人握著一塊肥皂。廣告標題是“文明的誕生”;廣告底部寫著:“肥皂消耗是衡量財富、文明、健康、人之純潔的標準。”這則廣告可以用來說明A.英國工業品主要銷往非洲市場 B.英國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C.歐洲工業文明開始在非洲傳播 D.工業文明改變了人們的觀念7.“布魯尼(1369—1444)的《佛羅倫薩史》,不再從上帝創世而是從佛羅倫薩的建城寫起;不再記述有關佛羅倫薩建城的神怪傳說和奇跡,而是更多地描寫佛羅倫薩當時的政治生活。”材料立場和視角的變化反映了作者①開始擺脫神學束縛②順應宗教改革潮流③具有初步的啟蒙思想意識④具有一定的人文主義思想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8.年代不清的報紙上有這么一段文字: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統轄。這段文字表明,此時中國共產黨將A.與時俱進,改變二大奮斗目標 B.捐棄前嫌,與國民黨聯合執政C.停止反封建,與地主階級合作 D.大局為重,與國民黨黨內合作9.下圖是一幅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示意圖”。這一政府架構應當始于()A.秦始皇 B.漢武帝C.唐太宗 D.康熙帝10.中國古代某位皇帝“革中書省,歸其政于六部”。他還設置了A.參知政事B.殿閣大學士C.內閣D.軍機處11.明初,設六科給事中。“明代雖罷門下省長官,而獨存六科給事中,以掌封駁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給事中駁正到部,謂之參科,六部之官無敢抗科參而自行者。”由此可知,六科給事中的設置A.有利于減少行政決策中的失誤 B.引發了中樞決策的異變C.加強了對全國所有官員的監察 D.使得君主權力受到抑制12.國際聯盟的一份調查表明,華南地區的雇農和半雇農占了農村人口的60%—90%,他們除了將年產莊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還要替佃主交納正常的地稅和附加稅(附加稅為正常地稅的35%—350%不等)。國民黨所做的僅僅是在1930年通過了一項將地租降低到主要作物的37.5%的決定,而即使是這一適度的措施也從未真正兌現。材料本質上反映了A.國民政府迫于內憂外患無力解決農民利益問題B.華南地區農民的苦難已達到了極端危急的地步C.國民政府放棄了孫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D.國民政府統治層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后,民族歸附與分離并行,威脅最大的是突厥。打敗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沒有把突厥遷入華夏內地散居同化,也沒有把他們趕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習俗而撫馭之”,任用突厥首領治理,朝廷不派官員,基本是自治,相當于世襲封建。唐太宗與異族分天下,還有更深一層考慮,把“敵國變成異族自治,留住外部監督,不留邊禍,則外有制衡,內不失道”。清朝入關后,并沒有把漢人排除出政權之外,而是建立了一套權力分享的“滿漢復職制度”。并在中央另設理藩院,既與中央政府保持隸屬關系,又可按民族地區傳統方式處理族內事務,有相對的自治權。康熙年間,南方有三藩之亂,北方蒙古族噶爾丹的分裂叛亂。康熙采用戰爭方式解決民族分離問題并取得勝利。雍正年間,在西藏實行駐藏大臣、達賴、班禪“互參制”。不改變各族舊有制度,不改變各族內部的社會結構,“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舊俗”——摘編自邱成嶺《論中國古代民族政策觀》材料二甲午戰后,梁啟超積極宣傳民族國家觀念,強調“合群”的必要性,要求國人確立“國群”認同,結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政治實體。他指出國家是國民個體彼此之間“團結”、“補助”,“捍救”與“利益”的保護者,是民族立于世界之最有力的競爭單位。由此,梁啟超創造了他最有價值的“大民族主義”理論。——摘編自暨愛民《近代中國民族國家的認同建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古代民族政策觀的特點,并說明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梁啟超關于民族國家的觀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4.(20分)城市:孕育現代文明的溫床湯譜遜說“城市運動,比任何其他中世紀運動更明顯地標志著中世紀時代的消逝和近代的開端”。皮雷納則說:“中世紀的市民階級既是世俗的又是神秘主義的,因而他們為在將來的兩個偉大思想運動中所要起的作用做好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問題(1)西歐中世紀的城市與莊園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2)從城市興起后300年間西歐社會新氣象中闡釋城市是“孕育現代文明的溫床”。(3)結合15、16世紀西歐的演變,概括城市運動在社會轉型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答案(含詳細解析)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答案解析】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日軍、陣地戰、挖不多深就冒出水來”可以判斷出該戰役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沿海地區,結合選項可知C符合題意,故選C;盧溝橋事變位于北平,長城抗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百團大戰主要以游擊戰為主,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2、A【答案解析】

根據材料,數學書籍、公式、法則和珠算等,在明代的民間傳用流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商品經濟發展使得傳統實用科技的廣泛應用,A選項符合題意。民間使用公式、珠算不能體現科學“理論”研究氛圍濃厚,B選項錯誤。民間普遍使用珠算不能說明“士大夫”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C選項不符合題意。“工商皆本”只是黃宗羲等少數進步人士的觀點,D選項錯誤。3、D【答案解析】

由材料“‘英國一旦成為歐洲的第七個成員國。要它永遠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樂還認為,聯系如此緊密的英美關系將會使英國成為美國投放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可以得出,法國拒絕英國加入歐洲一體化更多考慮的是本國利益,故D正確;材料“聯系如此緊密的英美關系將會使英國成為美國投放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表明法國只是擔心美國會介入歐洲事務,并沒有成為事實,故A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英國霸權主義問題,故B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英法矛盾,故C不正確。4、A【答案解析】

材料主旨認為東周在動亂中孕育經濟和社會變革,最終決定了中國歷史發展方向,選項A符合這一主旨,為正確選項;從材料無法得出是否發生了深刻的經濟變革,排除B;選項C只強調了動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選項D不符合史實,排除。5、C【答案解析】

依據題干時間“1941年8月15日”和圖示信息“盎格魯和美國”、“團結”可知,說明1941年美國和英國開始合作抗擊法西斯,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英美簽訂《大西洋憲章》,體現了重建世界和平的決心,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正確;A項是雅爾塔會議的內容,時間是1945年,排除。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標志著美國放棄孤立主義政策,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是1942年,排除D。6、D【答案解析】

根據“一名女黑人握著一塊肥皂”“肥皂消耗是衡量財富、文明、健康、人之純潔的標準。”可以看出,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與非洲市場的聯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排除B項;“開始”一詞表述有誤,排除C項。7、C【答案解析】

“不再從上帝創世而是從佛羅倫薩的建城寫起”說明作者開始擺脫神學束縛,①符合題意;“更多地描寫佛羅倫薩當時的政治生活”體現出作者更多關注現實的人文主義思想,④符合題意;宗教改革是16世紀,時間不符合,②不符合題意;啟蒙思想注重的是理性思維,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和D。故選C。8、C【答案解析】

國民黨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代表,材料反映了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因此實質上就是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合作。C正確;此時共產黨仍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未完全改變二大目標,A排除;這次合作未與國民黨組成過聯合政府,B排除;國共第二次合作實行的是黨外合作,D排除。故選C。9、B【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丞相以下三公九卿為外朝。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中朝(內朝)官員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以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外朝官員則無此特權。故選B。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朝10、B【答案解析】據材料“革中書省,歸其政于六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的史實,明太祖還設殿閣大學士,故B項正確;參知政事屬于宋代,故A項錯誤;內閣屬于明成祖時期,故C項錯誤;軍機處屬于清朝,故D項錯誤。故選B。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關鍵信息“革中書省,歸其政于六部”,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從明太祖廢丞相的史實入手,注意題干設問的是“他還設置了”,據此即可進行正確判斷。11、A【答案解析】

由材料“掌封駁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給事中駁正到部”可知,六科給事中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審核,這有利于減少決策的失誤,故選A項;六科給事中負責監察事務,沒有行政決策權,故不存在引發中樞決策異變的說法,排除B項;六科給事中不負責對全國所有官員的監察,主要負責“封駁之任”,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明朝六科給事中的設置是皇帝廢相加強君權的產物,D項說法錯誤,排除。12、D【答案解析】

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沒有為雇農生存條件的改善而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是無力解決,也不是放棄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而是其代表的階級利益決定了國民黨維護本階級和本黨的利益,故D選項正確,排除A、C選項;華南地區農民生存艱難,但是無法體現極端危機,故B選項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對于分裂叛亂勢力,堅決武力鎮壓;追求統一;包容文化多樣性,因俗而治;倡導和而不同。影響:推動了各民族各地區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多元--體格局。(2)觀點:民族國家應該是統--的具有認同感的群體;民族國家是個人的保護者;民族國家是多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國家是相對于外來國家而言。原因: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特別是甲午戰后,民族危機大大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西學東漸;先進知識分子思想觀念的變化。【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和近代梁啟超的民族國家觀。(1)第一小問中國古代民族政策觀的特點,根據材料一唐太宗對突厥問題的處理、清朝理藩院處理民族問題的原則以及對蒙古、西藏等地區的政策可以概括得出堅決鎮壓民族分裂叛亂追求統--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等;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從少數民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