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策的政治社會分析課件_第1頁
社會政策的政治社會分析課件_第2頁
社會政策的政治社會分析課件_第3頁
社會政策的政治社會分析課件_第4頁
社會政策的政治社會分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政策概論第十講社會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分析社會政策概論第十講社會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分析1社會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分析授教學目的與要求:1.掌握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政策。2.熟悉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公民社會、利益集團等的關系。3.了解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家庭、社區、組織等的關系。教學重點與難點:1.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2.社會政策與利益集團社會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分析授教學目的與要求:2參考資料:略教學程序設計第一節社會政策的政治分析包括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和公民權利等內容。

第二節社會政策的社會分析包括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家庭、社區和組織等內容。參考資料:略3第一節、社會政策的政治分析(一)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二)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和公民權利(三)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四)社會政策與利益集團(五)社會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第一節、社會政策的政治分析(一)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4社會政策政治社會分析的必要性:1.對于執政黨或政府,社會政策實質是一個政治行動過程,其目標與手段方面都要服從政府或執政黨的政治目標,其決策與實施更受著一些列政治因素影響2.社會政策行動涉及社會中的各個階層、各利益群體、組織和個體的利益關系,對社會文化與社會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社會政策政治社會分析的必要性:53、古今往來,社會政策一直與政治密切相關。政府或政黨獲得合法性的過程與民眾的政治訴求互相作用,影響與制約著社會政策的決策與運作過程。所以,不了解社會政策的政治意義,便無法準確把握社會政策的規律。3、古今往來,社會政策一直與政治密切相關。政府或政黨獲得合法6(一)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所謂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是指社會政策在一個國家的政治行動中可能發揮的作用和對政治過程產生的影響。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現在:支撐政治制度與政府的合法性維護政治穩定幫助實現政黨政治目標等方面。(一)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所謂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是指社會政策71.社會政策與政治制度與政府的合法性社會政策是構建現代國家政治制度與政府合法性兩大基石——民主和民本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社會政策是現代民主國家調動民眾參與政治的重要途徑、評價與選擇國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國家通過社會政策實現民本的目標和價值。1.社會政策與政治制度與政府的合法性社會政策是構建現代國家政8就我國來說,建國以來以相對公平的分配和比較全面的社會服務滿足了人民的基本需要,夯實了黨執政的合法性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以后,以經濟驕人的成就繼續贏得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基礎,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以解決民生為核心的社會建設在實現黨的目標和維護執政基礎上的重大作用。就我國來說,建國以來以相對公平的分配和比較全面的社會服務滿足92.社會政策與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穩定就是保持社會社會正常生活秩序,避免大規模的社會沖突,是一個國家政治穩定的基礎。歷史證明:社會政策對維護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1)古代開明的統治者意識到國家穩定依賴于百姓安居樂業。“吾與點也”的典故2)現代社會政策開端的德國俾斯麥政府的社會保險計劃就是為了解決當時嚴重的階級沖突。3)“福利國家”的社會政策體系也是為了二戰之后緩解社會矛盾的目的4)西方發達國家政體的長時期政治穩定也是與廣泛實施民主社會政策有很大關系。2.社會政策與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穩定就是保持社會社會正常生活秩10

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對話,記錄了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出游途中討論對治國執政的觀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勿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栽?”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鏘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出自《論語·先進》)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對話,記錄了孔子與他11孔子的四個弟子各有遠大的抱負,性格特點也各具特色:子路直率而不謙讓,冉有、公西華謙遜有禮,曾晰則灑脫恬淡寧靜。曾晰言志與他人不同,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從另一側面道出了他的志趣: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在這充滿詩情畫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由于“點之樂”描述的這種天平盛世、社會祥和的休閑快樂愿景,正符合儒家禮樂治國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態與仁政主張,因此孔子發出了“吾與點也!”的感嘆。儒家提倡從天人和諧相處中獲得快樂,小至人生境界大到無論治國,都可以在輕松自如的、無拘無束的閑適游樂中去完成。孔子的贊嘆表面上贊許了曾晰,實則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向往,反映了儒家以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以及人生理想目標。

孔子的四個弟子各有遠大的抱負,性格特點也各具特色:子路直率而12社會政策對社會穩定的作用體現:首先,有效解決基本的民生問題,從而消除社會不穩定的最基本的社會根源。其次,可以縮小社會分化和不平等,緩解社會各階層利益沖突,并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穩定創造必要條件。最后,促進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達到社會整合,贏取執政合法性。社會政策對社會穩定的作用體現:13新中國的實踐證明,保持社會長治久安與黨和國家實施社會政策有密切關系,也充分顯示了黨的幾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等的遠見卓識。新中國的實踐證明,保持社會長治久安與黨和國家實施社會政策有密143.社會政策對實現政黨政治目標的作用當代政治體制是政黨政治,政黨主張體現于政府的施政綱領中。政黨借助于社會政策實現其執政合法性根基,所以社會政策的基本原則一般是政治綱領中的重要內容之一。3.社會政策對實現政黨政治目標的作用當代政治體制是政黨政治,15(二)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和公民權利1.政治體制與社會政策的關系古代專制體制下的福利行為是為了表現統治者的“仁慈”,恩賜之下感恩戴德。當今社會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產物,政府是民意代表與民眾利益代言者,也是人權應有之義。(二)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和公民權利1.政治體制與社會政策的關162.社會政策與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響一致性方面:首先,(歷史上視角)社會政策的起源離不開政治民主化其次,(運行機制視角)民主政體更能促使政府發展社會政策以保護民眾利益最后,廣泛的社會福利政策會促進民眾參政意識與能力,推動民主進程2.社會政策與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響一致性方面:17復雜性方面:首先,各國政治體制下民主化的程度和形式影響著各國特定的社會福利政策。其次,各國政治體制直接影響社會政策運行方式——決策模式、實施方式、資源調動途徑等。最后,民眾對社會政策的影響因各種因素而不同,社會不平等與貧困問題比較普遍復雜性方面:18民主政治與當代社會政策之間關系的啟示首先,民主政治是當代社會政策的重要政治基礎,大力推進政治民主化是發展社會政策的重要的政治條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其次,民主體制對社會政策發揮作用,但還存在缺陷。再次,民主政治對社會政策影響不能一枝獨秀。最后,辯證觀歷史觀看待政治體制與社會政策之間的關系。民主政治與當代社會政策之間關系的啟示首先,民主政治是當代社會193.社會政策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當代社會政策的政治含義之一,是通過向民眾提供社會福利服務而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即人權需要形式上的立法保護,也需要實質方面的社會政策行動給予具體保障。3.社會政策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當代社會政策的政治含義之一,是20從法理上看,從法制和政治過程的角度看,政府負有保護公民權最基本的責任。從實踐上看,鑒于各國歷史、文化、經濟與政治體制的不同,對公民權的界定和具體落實方面也有一定差異,由此導致各國社會政策有所不同,各國公民實際享有的公民權也不同。另一方面,公民享有權利也要負有相應的義務。從法理上看,從法制和政治過程的角度看,政府負有保護公民權最基21(三)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1.關于國家性質的理論國家性質論方面上的觀點p211(看書分析當今社會各國對國家性質的理解)日本、美國、菲律賓、中國本教材認為,當代社會中國家和性質與功能主要是發展經濟與提供福利,所以各國社會政策在體現這種國家性質與完成國家功能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1.關于國家性質的理論222.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的角色概述理論流派下的當代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不同角色,闡釋自己的觀點。(08、09本科課堂作業)p212\2132.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的角色概述理論流派下的當代國家在社會23當代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應該擔當主要的責任,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國家在此領域的角色和作用又是有限的。當代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應該擔當主要的責任,發揮積極作用;243.社會政策領域“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定義:公民社會或市民社會(CivilSociety)是指圍繞共同的利益、目的和價值上的非強制性的集體行為。它不屬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屬于盈利的私營經濟的一部分。換而言之,它是處于“公”與“私”之間的一個領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為了社會的特定需要,為了公眾的利益而行動的組織,諸如指慈善團體、非政府組織(NGO)、社區組織、專業協會、工會等等。3.社會政策領域“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定義:25公民現代意義的公民理論是在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中產生的,公民理論構成憲政理論的主要內容。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公民觀作為古典的公民理論,無論是對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還是對現代流行的公民、憲政理論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的公民概念強調權利主體和公民身份,否認所有自然人為公民,尤其是奴隸,而且強調依附城邦的公民的權利而忽視其承擔的義務。公民現代意義的公民理論是在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中產生的,公民26從詞源學上看,“公民”一詞源于希臘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屬于城邦的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組合”([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第109頁)。他對公民的定義是:“凡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就可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第113頁)。這里,“享有政治權利”第一次成為公民資格的必要條件。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公民資格所受的嚴格限制,因為,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即使被剝奪了政治權利,也并不必然會同時喪失公民身份。從詞源學上看,“公民”一詞源于希臘文“波里德”(civis)27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優良的城邦型式應當是不把工匠作為公民的”。同樣,“忙于田疇”的農民和“從事賤業”的商販也不能作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為“他們沒有閑暇來培育善德以從事政治活動”。這樣看來,在一個亞氏理想城邦中,要成為公民須要具備有權參加城邦職司、既能被統治也能統治的善德、有閑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條件。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優良的城邦型式應當是不把工匠作為公民的”28公民社會概念的歷史形態演進首先,公民社會的古典形態

公民社會的古典含義跨越了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7、18世紀的漫長歷史時期。“公民社會”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指的是“城邦國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個合法界定的法律體系之下結成的倫理--政治共同體”。公元前1世紀時,古羅馬政治理論家西塞羅將其轉譯為拉丁文,“不僅指單個國家,而且指業已發達到出現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在保留“政治社會”含義的同時,更多的帶有“文明社會”的含義。此后,一直到近代之前,包括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基督教神學家在內的西方思想家,都是在亞里士多德和西塞羅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公民社會概念的歷史形態演進首先,公民社會的古典形態29其次,公民社會的近代演變

17—18世紀期間,適應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要求,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了社會契約論以反對封建王權的君權神授思想。他們認為,人類最初是生活在無政府的自然狀態之中的,但這種自然社會由于缺乏和平、安全、人身保障等等,要通過權利讓渡并訂立社會契約的方式過渡到公民社會——人們生活在政府之下的一種法治的、和平的政治秩序。從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到洛克、盧梭等的古典公民社會概念,與政治社會、政治國家相同一,這反映出了西方文明一直到17世紀的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況,即國家與社會并未分離或者并未完全分離,整個社會表現為高度政治化的一元結構。其次,公民社會的近代演變30再次,公民社會的現代發展

以公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分離為特征的現代公民社會理論,是在二者在現實中實現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以17世紀的英國革命和18世紀的法國革命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工商業活動的自由發展和私人領域的獨立存在確立了根本的政治保障,極大地促進了公民社會的快速發展及其與政治國家的分離進程。現代意義的公民社會理論在黑格爾和馬克思那里形成。他們應用“政治國家--市民社會”的兩分法來分析社會的總體結構,把市場經濟當作公民社會的核心部分,認為公民社會是相對獨立于政治國家的,主要由“需要的體系”構成的經濟交往領域、在商品經濟社會中直接從生產和生活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所構成的不能與政治國家相混淆、不能為政治國家所淹沒的非政治的社會自主領域。再次,公民社會的現代發展31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這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因而也就是在抽象普遍性中的聯合。這種聯合是通過成員的需要,通過保障人身和財產的法律制度和通過維護他們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來的。”馬克思把公民社會主要理解為私人利益關系領域,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這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32最后階段:公民社會的當代轉型20世紀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公民社會觀念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3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通過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深刻反思,提出了“文化領導權”的思想,賦予了公民社會新鮮的文化生命,開創了從社會文化意義上研究公民社會的理論傳統。此后被稱為“西馬”領軍人物的帕森斯、哈貝馬斯以及科亨等學者通過對20世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深刻反思,提出了“重建公民社會”的理論主張,認為應該把經濟領域從公民社會中分離出去,把社會組織和民間公共領域當作當作公民社會的主體,并系統提出政治社會--經濟社會--公民社會三分的社會生活劃分模式,從而完成了將公民社會指向社會文化領域的當代轉型。最后階段:公民社會的當代轉型33“公民社會”社會政策視角的理解P213公民社會最簡明的含義:獨立于國家權力體系之外的社團性組織的總和。對此理解角度:從其本身性質;成員的自愿、行動的自主從政治體系角度;獨立于政治與行政體系從功能角度:介于民眾與國家權力之間,在社會福利事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公民社會”社會政策視角的理解P213公民社會最簡明的含義:34社會政策角度的國家與公民社會關系:一方面,按照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的觀點公民社會理應參與或被納入政治及公共行政體系之中,并在社會政策體系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新自由主義認為公民社會是對國家威權的一種制衡和對抗的力量(好象是本文作者的理解)總之,按照“第三條道路”學者觀點,二者可以相互合作與功能互補社會政策角度的國家與公民社會關系:35當代中國研究公民社會的學者——中央編譯局局長俞可平當代中國研究公民社會的學者——中央編譯局局長俞可平36男,1959年生.浙江諸暨人。教授、政治學、哲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1981年畢業于浙江師范學院紹興分校(現為紹興文理學院)。1982年考入廈門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班,1984年畢業后留校任哲學系講師。1985年獲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政治學專業,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政治學博士。1987年畢業留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任教,不久即調入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研究所。1993年-1997年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研究所副所長,1997年至2003年任該研究所所長。2003年起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后擔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課題總負責人。男,1959年生.浙江諸暨人。教授、政治學、哲學雙學科博士生37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并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課題總負責人,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等校教授,曾任聯合國政府創新咨詢專家、美國杜克大學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校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全球化、治理與善治、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

代表作品:《民主是個好東西》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384.社會福利水平與政府社會、經濟功能的關系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一國福利水平取決于該國的社會和經濟功能;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同下,社會功能強的國家其福利水平就高。“小政府大社會”——“強政府大社會”4.社會福利水平與政府社會、經濟功能的關系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39(四)社會政策與利益集團1.利益集團與社會政策關系利益集團:社會中具有某種共同特點并因此而具有共同利益的人所構成的集團。客觀上具有共同利益基礎、主觀上意識到這種共同利益的存在、現實中以聯合的方式自覺追求和維護這種共同利益的社會群體。(四)社會政策與利益集團1.利益集團與社會政策關系40利益集團的作用其一在于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的影響,通過這種影響途徑來理解現實;其二在于利益集團對政治民主化的影響,以及它對于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意義利益集團的作用41利益集團副作用:一是強勢利益集團有可能損害整個地區的公共利益和廣大公眾的利益,特別是嚴重損害社區弱勢群體的利益,影響社會的正義和社會政治的穩定;二是利益集團經濟實力雄厚,無須施壓或游說,即可讓地方政府俯首聽命,出現“領導傍大款”,使地方政府決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影響;三是利益集團進行“權力尋租”、“錢權”交易或其他違法活動;四是一些經合法組織異化而形成的利益集團,以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的合法外衣為依托,以經濟、政治利益為紐帶,運用合法組織的資源,欺壓、剝削人民群眾,瓜分集體財產,謀取其成員的非法利益。利益集團副作用:一是強勢利益集團有可能損害整個地區的公共42在一個經濟成分和政治成分多元化了的國家,利益集團的形成是必然的,利益集團之爭更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平衡各利益集團的力量。在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利益集團的形成,而是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不平衡,權利不平等,缺少平衡的制度機制。在一個經濟成分和政治成分多元化了的國家,利益集團的形成是必然43

政府的作為:在各種合法的利益集團面前,政府需要提供的是制度平臺,實現利益表達、博弈、調控的制度化,提供開放的合法利益表達渠道,讓各種力量在相互博弈和溝通中達成共識。(經濟學上叫博弈均衡,物理學上叫矢量求和。不同的利益集團在說著自己的話,展示著自己的力量,這是現實,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政府的作為:在各種合法的利益集團面前,政府需要提供的是制44利益集團與社會政策關系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影響很大;社會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利益集團與社會政策關系452.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的影響1)最簡單程度上,利益集團通過臨時性的集體活動以期望能夠影響政府的社會政策。2)在中等程度上,利益集團通過長期組織形式的集團活動經常性地從各方面對社會政策的制定過程施加影響3)最高影響程度是利益集團通過采取政治性活動和長期的文化與意識形態行動,從根本上改變社會政策方向和社會政策理念。在當今社會中,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的影響無所不在,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許多大的利益集團已經跨越國界。2.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的影響1)最簡單程度上,利益集團通過臨463.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影響的后果積極的一面:社會分化嚴重的時代,政府在復雜的社會政策過程中對所有利益群體的利益有所疏漏,通過利益集團活動,使政府意識到該群體的利益和問題所在,及時糾正政府的偏差消極的一面:強勢集團對政治過程影響力大,會導致社會政策偏離公共目標。3.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影響的后果積極的一面:社會分化嚴重的時47(五)社會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1.公民參與的含義就是一國公民直接或間接參與到社會政策行動中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動。公民參與體現了公民在政治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公民參與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既包括作為個體的公民,也包括由個體公民組成的各種民間組織。(五)社會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1.公民參與的含義482.公民參與的意義體現公民的主體地位實現公民的社會權利和基本的政治權利。通過公民的廣泛參與確保社會政策符合群眾利益而成為真正的公共政策公民的廣泛參與是社會政策能夠合理制定并有效實施的基本條件。2.公民參與的意義體現公民的主體地位實現公民的社會權利和基本493.公民參與的方式A參與政治選舉從根本上影響社會政策的進程B直接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與批評,或通過媒體發表見解以影響政府決策C參與政策調研與咨詢D自辦福利項目參與到社會政策體系中E依法承擔義務參與志愿活動3.公民參與的方式A參與政治選舉從根本上影響社會政策的進程504.影響公民參與的因素A參與機會與意識決定實際行動B受一國歷史、文化、政治體制等社會因素制約C該國的法律體系的保障4.影響公民參與的因素A參與機會與意識決定實際行動51第二節、社會政策的社會分析

(一)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政策(二)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三)社會政策與家庭、社區和組織(四)社會政策與社會發展第二節、社會政策的社會分析(一)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52(一)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政策當代社會學的各個理論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關于社會政策做出了理論分析。1.功能主義的社會政策分析視角社會福利是社會的功能需要,在現代工業化國家中由國家來承擔社會福利事務是社會整合和社會發展的功能需要。(一)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政策當代社會學的各個理論流派532.沖突學派社會政策分析視角強調在社會政策行動中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和價值的沖突,認為社會政策的過程是各個利益集團協商和妥協的結果2.沖突學派社會政策分析視角強調在社會政策行動中各群體之間的543.女性主義流派的社會政策分析視角基本觀點:當代社會中女性受男性的剝削,而現存的社會福利制度是有利于男性的。性別視角(女性主義)的社會政策研究中各個流派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具體分為民主主義女性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觀認為:社會福利對女性有好處,支持通過促進社會福利發展的方式改變婦女地位。3.女性主義流派的社會政策分析視角基本觀點:當代社會中女性受55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觀認為:社會福利對女性有負面影響,主張在福利項目上兩性平等,反對依賴國家的力量提高婦女地位。激進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觀認為: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也反對婦女依賴國家依賴福利。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觀認為:社會福利對女性有負面56(二)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之間是雙向的密切關系:一方面,當代各國的社會政策行動對社會階層結構產生著影響;另一方面,各國的社會政策是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中進行的,社會階層結構對其社會政策產生著明顯的影響。(二)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之間是雙向571.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群體間利益關系對社會政策的影響A政府制定社會政策考慮到社會階層結構和各利益群體B社會各階層和利益團體也以各種方式對社會政策的總體方向和具體政策施加影響C社會政策也與人們的平等意識直接相關。當今大利益集團不僅通過現實的經濟和政治活動直接影響政府社會政策決策,而且通過大眾傳媒、學術活動和文化藝術等方面影響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深遠影響之。專家被利益集團綁架“專家即磚家,教授是叫獸”1.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群體間利益關系對社會政策的影響A政府制582.社會政策在調節社會利益沖突和社會不平等中的作用歷史看來,社會政策具有調節社會中各個階級、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平等的作用。首創社會政策先河的德國俾斯麥的社會保險立法本意即在此。社會政策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2.社會政策在調節社會利益沖突和社會不平等中的作用歷史看來,59(三)社會政策與家庭、社區和組織歷史上社會福利的功能一直由家庭、社區和社會組織承擔。工業化以來雖然強調政府的作用,但傳統的社會結構仍然發揮作用。1.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功能與社會政策關系家庭都是社會生活的細胞單位,是人們最主要的社會化活動場所之一。(三)社會政策與家庭、社區和組織歷史上社會福利的功能一直由家60歷史分析家庭的社會保障作用農業社會,家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更是社會保障和滿足社會服務的基本單位。(今天我國廣大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工業化社會,家庭生產方面的經濟功能弱化,消費功能保留。家庭在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上的功能也弱化。(在中國,家庭生產方面的經濟功能有的地方依然存在并有發展趨勢,如家族企業)歷史分析家庭的社會保障作用6120世紀中葉“福利國家”時代,家庭在社會福利方面的作用較小后福利化時代,家庭在福利保障方面作用受到重視。20世紀中葉“福利國家”時代,家庭在社會福利方面的作用較小62家庭與社會政策行動之間具有復雜的關系:家庭的福利保障功能與社會政策行動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家庭可以在當代社會政策體系中發揮多層次的重要作用。經濟保障的來源之一,家庭育兒、照顧老人和殘疾人服務方面作用明顯。家庭與社會政策行動之間具有復雜的關系:家庭的福利保障功能與社632.當代社區發展與社會政策關系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結成多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它的組成要素有六個:有聚居的一群人;有共同的居住地域;有一定的生活服務設施;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居民群之間發生種種密切的社會關系;為謀求規章制度具體落實,產生各種社會群體和機構(如求詢者生活的城區、街道、鄉村、生產隊和大企業等);共同的歸屬感。2.當代社區發展與社會政策關系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結64在我國,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改制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社區居委會是黨領導下的社區居民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我國,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改制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65社區在社會政策行動中的作用可以表現在兩個層次:一是社區自身以自治的方式直接向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務;如自辦的社區服務中心二是社區參與到政府的社會政策行動之中,并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政府的社會保障、貧困救助、公共衛生等社會政策行動都需要社區層面展開。社區在社會政策行動中的作用可以表現在兩個層次:663.當代社會組織與與社會政策關系什么是社會的組織化程度?指社會中各類組織的發展程度及其組織體系的嚴密化程度,以及個人被納入正式組織中的程度。它不僅是政治民主化進程不可或缺的最緊要一步,而且個人獲得社會保障的水平依賴于其組織化程度的高低。3.當代社會組織與與社會政策關系什么是社會的組織化程度?67從社會福利政策視角分析,就業組織(工作單位)對個人的經濟狀況和福利保障制度狀況影響最大。如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位制“國家——單位保障模式”。改革開放后就業組織在福利保障方面的功能和角色弱化,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相應地社會管理由單位制向社區制轉變。從社會福利政策視角分析,就業組織(工作單位)對個人的經濟狀況68除了就業組織和社會組織之外,社會中的醫院、學校、社會福利機構等組織在社會政策行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就業組織和社會組織之外,社會中的醫院、學校、社會福利機構69(四)社會政策與社會發展社會政策的最終目標之一是要促進社會發展,社會政策行動與人類發展的視角具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因此它在促進人類發展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社會政策通過具體的行動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提高社會生活質量,并促進社會的發展。(四)社會政策與社會發展社會政策的最終目標之一是要促進社會發701.社會政策與社會問題從社會學視角看,社會問題就是社會運行功能紊亂的后果(功能主義),也可以說是社會利益群體相互沖突的結果(沖突派)從社會政策發展的視角,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需要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一直是推動社會政策發展的兩個最基本的目標。社會政策通過解決社會問題而建構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結構,恢復社會功能,促進社會良性運行。1.社會政策與社會問題從社會學視角看,社會問題就是社會運行功712.社會政策與社會生活質量社會學意義上的生活質量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和人們對生活的主觀感受等方面的含義。關于生活質量的研究和衡量,當前在發達國家,社會生活質量(QOL)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主觀方面,并以個人的幸福作為研究的中心或出發點。主觀生活質量,即為實際生活的人們所感覺到的或所承擔的生活質量,主觀生活質量指標盛行于美國,也是目前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生活質量所十分關注的重要方面。而在發展中國家主要從客觀方面來衡量。2.社會政策與社會生活質量社會學意義上的生活質量是一個綜合概72定義生活質量有三種主要的哲學方法:首先,好的生活質量應建立在宗教、哲學和其他系統上,遵從宗教信仰和道德行為規范;其次,好的生活質量應建立在對所需生活的滿意之上,它假定人們會選擇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的方式,而能否獲得他們想要的物質決定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再次,生活質量來自于個人經驗,這種定義直接關聯到行為科學的主觀測量,重視個人的體驗如快樂、滿意等。這與邊沁的傳統功利主義思想不謀而合,即認為快樂與痛苦是人類兩個最崇高的主題,而我們的社會就是要尋求最廣泛人群的最大幸福。定義生活質量有三種主要的哲學方法:首先,好的生活質量應建立在731958年,加爾布雷斯在《豐裕社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質量概念,他因此被看作生活質量概念及其研究的始作俑者。美國經濟學者加爾布雷斯認為,生活質量是指人們在生活舒適、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樂趣。這時候的生活質量概念已經明顯偏向主觀領域。美國1960年發表的“總統委員會國民計劃報告”提出了生活質量這一術語。而這一術語的正式提出是在鮑爾等人于1966年發表的有關美國社會第二次實施的全國規劃的文獻中。生活質量概念的正式提出作為一種推動力,促使生活質量形成了獨立的研究領域。鮑爾也因此被認為是生活質量領域的先驅。1958年,加爾布雷斯在《豐裕社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質量74現實中生活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個人收入水平和家庭物質生活條件(第一次分配),社會政策(第二次分配)對生活質量也有重大影響。咨詢一下:1.同學們對戀愛對象的物質條件如何看待??????2.如何理解當代“傍大款”這一社會現象?現實中生活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個人收入水平和家庭物質生活條件75社會政策對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影響:首先,社會政策對個人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市場自身的特點導致馬太效應累積,通過社會福利形式向民眾提供公共產品等福利服務可以使人們的生活條件大為改觀。其次,生活質量還取決于對生活的心理感受。穩定收入、良好的可預期的經濟保障、醫療衛生保障和其他生活風險化解機制,可以極大緩解生活壓力。社會政策對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影響:首先,社會政策對個人生活76最后,生活質量還取決于整體的社會質量在一個社會分化嚴重、矛盾尖銳、人際關系緊張的社會,很難有高質量的生活。此外,生活質量在心理或精神上的追求也會體現出更高的要求:如政治民主、政治參與等行為。加拿大適宜生存。最后,生活質量還取決于整體的社會質量773.社會政策與人類發展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有缺陷,新的人類發展視角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強調經濟與社會發展要圍繞著滿足人的各種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并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社會政策在這種新的人類發展模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社會政策與人類發展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有缺陷,新的人類78首先,新的人類發展視角(以人為本)要求以綜合性的發展指標衡量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成果。這些新的發展指標包括經濟增長的速度、效率、質量,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狀況,最后落實到給人們帶來的實際效用。其次,新的人類發展視角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社會政策一方面是社會發展中最主要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它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從而能夠使經濟與社會達到協調發展的模式。首先,新的人類發展視角(以人為本)要求以綜合性的發展指標衡量79再次,新的人類發展視角強調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在人類發展的全過程中始終需要社會政策行動去防止因不合理的經濟行為而破壞了我們的社會。最后,新的人類發展視角強調綜合性的人類安全。社會政策通過加強個人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社區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文化安全)達到國家安全,加強社會政策行動,向人們提供綜合性的社會保護。再次,新的人類發展視角強調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在人類發展的全過80作業題

(選做一題)1.針對當前菜農價跌自殺現象,社會政策能否作為何以作為?

2.最近頻頻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社會政策能否作為何以作為?

(09本必做并上交,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入檔)作業題

(選做一題)1.針對當前菜農價跌自殺現象,社會政策能81作業及思考題:1.社會政策有哪些政治功能?2.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有什么樣的關系?3.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有什么樣的關系?4.結合我國情況,分析社會政策與家庭、社區和組織的關系。5.分析社會政策過程中公民參與的意義和方式。6.關于社會政策的社會學研究中有哪些基本的理論視角?作業及思考題:1.社會政策有哪些政治功能?82社會政策概論第十講社會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分析社會政策概論第十講社會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分析83社會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分析授教學目的與要求:1.掌握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政策。2.熟悉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公民社會、利益集團等的關系。3.了解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家庭、社區、組織等的關系。教學重點與難點:1.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2.社會政策與利益集團社會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分析授教學目的與要求:84參考資料:略教學程序設計第一節社會政策的政治分析包括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和公民權利等內容。

第二節社會政策的社會分析包括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家庭、社區和組織等內容。參考資料:略85第一節、社會政策的政治分析(一)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二)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和公民權利(三)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四)社會政策與利益集團(五)社會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第一節、社會政策的政治分析(一)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86社會政策政治社會分析的必要性:1.對于執政黨或政府,社會政策實質是一個政治行動過程,其目標與手段方面都要服從政府或執政黨的政治目標,其決策與實施更受著一些列政治因素影響2.社會政策行動涉及社會中的各個階層、各利益群體、組織和個體的利益關系,對社會文化與社會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社會政策政治社會分析的必要性:873、古今往來,社會政策一直與政治密切相關。政府或政黨獲得合法性的過程與民眾的政治訴求互相作用,影響與制約著社會政策的決策與運作過程。所以,不了解社會政策的政治意義,便無法準確把握社會政策的規律。3、古今往來,社會政策一直與政治密切相關。政府或政黨獲得合法88(一)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所謂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是指社會政策在一個國家的政治行動中可能發揮的作用和對政治過程產生的影響。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現在:支撐政治制度與政府的合法性維護政治穩定幫助實現政黨政治目標等方面。(一)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所謂社會政策的政治功能,是指社會政策891.社會政策與政治制度與政府的合法性社會政策是構建現代國家政治制度與政府合法性兩大基石——民主和民本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社會政策是現代民主國家調動民眾參與政治的重要途徑、評價與選擇國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國家通過社會政策實現民本的目標和價值。1.社會政策與政治制度與政府的合法性社會政策是構建現代國家政90就我國來說,建國以來以相對公平的分配和比較全面的社會服務滿足了人民的基本需要,夯實了黨執政的合法性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以后,以經濟驕人的成就繼續贏得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基礎,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以解決民生為核心的社會建設在實現黨的目標和維護執政基礎上的重大作用。就我國來說,建國以來以相對公平的分配和比較全面的社會服務滿足912.社會政策與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穩定就是保持社會社會正常生活秩序,避免大規模的社會沖突,是一個國家政治穩定的基礎。歷史證明:社會政策對維護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1)古代開明的統治者意識到國家穩定依賴于百姓安居樂業。“吾與點也”的典故2)現代社會政策開端的德國俾斯麥政府的社會保險計劃就是為了解決當時嚴重的階級沖突。3)“福利國家”的社會政策體系也是為了二戰之后緩解社會矛盾的目的4)西方發達國家政體的長時期政治穩定也是與廣泛實施民主社會政策有很大關系。2.社會政策與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穩定就是保持社會社會正常生活秩92

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對話,記錄了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出游途中討論對治國執政的觀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勿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栽?”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鏘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出自《論語·先進》)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對話,記錄了孔子與他93孔子的四個弟子各有遠大的抱負,性格特點也各具特色:子路直率而不謙讓,冉有、公西華謙遜有禮,曾晰則灑脫恬淡寧靜。曾晰言志與他人不同,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從另一側面道出了他的志趣: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在這充滿詩情畫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由于“點之樂”描述的這種天平盛世、社會祥和的休閑快樂愿景,正符合儒家禮樂治國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態與仁政主張,因此孔子發出了“吾與點也!”的感嘆。儒家提倡從天人和諧相處中獲得快樂,小至人生境界大到無論治國,都可以在輕松自如的、無拘無束的閑適游樂中去完成。孔子的贊嘆表面上贊許了曾晰,實則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向往,反映了儒家以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以及人生理想目標。

孔子的四個弟子各有遠大的抱負,性格特點也各具特色:子路直率而94社會政策對社會穩定的作用體現:首先,有效解決基本的民生問題,從而消除社會不穩定的最基本的社會根源。其次,可以縮小社會分化和不平等,緩解社會各階層利益沖突,并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穩定創造必要條件。最后,促進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達到社會整合,贏取執政合法性。社會政策對社會穩定的作用體現:95新中國的實踐證明,保持社會長治久安與黨和國家實施社會政策有密切關系,也充分顯示了黨的幾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等的遠見卓識。新中國的實踐證明,保持社會長治久安與黨和國家實施社會政策有密963.社會政策對實現政黨政治目標的作用當代政治體制是政黨政治,政黨主張體現于政府的施政綱領中。政黨借助于社會政策實現其執政合法性根基,所以社會政策的基本原則一般是政治綱領中的重要內容之一。3.社會政策對實現政黨政治目標的作用當代政治體制是政黨政治,97(二)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和公民權利1.政治體制與社會政策的關系古代專制體制下的福利行為是為了表現統治者的“仁慈”,恩賜之下感恩戴德。當今社會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產物,政府是民意代表與民眾利益代言者,也是人權應有之義。(二)社會政策與政治體制和公民權利1.政治體制與社會政策的關982.社會政策與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響一致性方面:首先,(歷史上視角)社會政策的起源離不開政治民主化其次,(運行機制視角)民主政體更能促使政府發展社會政策以保護民眾利益最后,廣泛的社會福利政策會促進民眾參政意識與能力,推動民主進程2.社會政策與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響一致性方面:99復雜性方面:首先,各國政治體制下民主化的程度和形式影響著各國特定的社會福利政策。其次,各國政治體制直接影響社會政策運行方式——決策模式、實施方式、資源調動途徑等。最后,民眾對社會政策的影響因各種因素而不同,社會不平等與貧困問題比較普遍復雜性方面:100民主政治與當代社會政策之間關系的啟示首先,民主政治是當代社會政策的重要政治基礎,大力推進政治民主化是發展社會政策的重要的政治條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其次,民主體制對社會政策發揮作用,但還存在缺陷。再次,民主政治對社會政策影響不能一枝獨秀。最后,辯證觀歷史觀看待政治體制與社會政策之間的關系。民主政治與當代社會政策之間關系的啟示首先,民主政治是當代社會1013.社會政策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當代社會政策的政治含義之一,是通過向民眾提供社會福利服務而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即人權需要形式上的立法保護,也需要實質方面的社會政策行動給予具體保障。3.社會政策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當代社會政策的政治含義之一,是102從法理上看,從法制和政治過程的角度看,政府負有保護公民權最基本的責任。從實踐上看,鑒于各國歷史、文化、經濟與政治體制的不同,對公民權的界定和具體落實方面也有一定差異,由此導致各國社會政策有所不同,各國公民實際享有的公民權也不同。另一方面,公民享有權利也要負有相應的義務。從法理上看,從法制和政治過程的角度看,政府負有保護公民權最基103(三)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1.關于國家性質的理論國家性質論方面上的觀點p211(看書分析當今社會各國對國家性質的理解)日本、美國、菲律賓、中國本教材認為,當代社會中國家和性質與功能主要是發展經濟與提供福利,所以各國社會政策在體現這種國家性質與完成國家功能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社會政策與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1.關于國家性質的理論1042.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的角色概述理論流派下的當代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不同角色,闡釋自己的觀點。(08、09本科課堂作業)p212\2132.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的角色概述理論流派下的當代國家在社會105當代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應該擔當主要的責任,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國家在此領域的角色和作用又是有限的。當代國家在社會福利制度中應該擔當主要的責任,發揮積極作用;1063.社會政策領域“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定義:公民社會或市民社會(CivilSociety)是指圍繞共同的利益、目的和價值上的非強制性的集體行為。它不屬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屬于盈利的私營經濟的一部分。換而言之,它是處于“公”與“私”之間的一個領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為了社會的特定需要,為了公眾的利益而行動的組織,諸如指慈善團體、非政府組織(NGO)、社區組織、專業協會、工會等等。3.社會政策領域“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定義:107公民現代意義的公民理論是在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中產生的,公民理論構成憲政理論的主要內容。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公民觀作為古典的公民理論,無論是對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還是對現代流行的公民、憲政理論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的公民概念強調權利主體和公民身份,否認所有自然人為公民,尤其是奴隸,而且強調依附城邦的公民的權利而忽視其承擔的義務。公民現代意義的公民理論是在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中產生的,公民108從詞源學上看,“公民”一詞源于希臘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屬于城邦的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組合”([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第109頁)。他對公民的定義是:“凡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就可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第113頁)。這里,“享有政治權利”第一次成為公民資格的必要條件。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公民資格所受的嚴格限制,因為,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即使被剝奪了政治權利,也并不必然會同時喪失公民身份。從詞源學上看,“公民”一詞源于希臘文“波里德”(civis)109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優良的城邦型式應當是不把工匠作為公民的”。同樣,“忙于田疇”的農民和“從事賤業”的商販也不能作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為“他們沒有閑暇來培育善德以從事政治活動”。這樣看來,在一個亞氏理想城邦中,要成為公民須要具備有權參加城邦職司、既能被統治也能統治的善德、有閑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條件。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優良的城邦型式應當是不把工匠作為公民的”110公民社會概念的歷史形態演進首先,公民社會的古典形態

公民社會的古典含義跨越了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7、18世紀的漫長歷史時期。“公民社會”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指的是“城邦國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個合法界定的法律體系之下結成的倫理--政治共同體”。公元前1世紀時,古羅馬政治理論家西塞羅將其轉譯為拉丁文,“不僅指單個國家,而且指業已發達到出現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在保留“政治社會”含義的同時,更多的帶有“文明社會”的含義。此后,一直到近代之前,包括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基督教神學家在內的西方思想家,都是在亞里士多德和西塞羅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公民社會概念的歷史形態演進首先,公民社會的古典形態111其次,公民社會的近代演變

17—18世紀期間,適應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要求,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了社會契約論以反對封建王權的君權神授思想。他們認為,人類最初是生活在無政府的自然狀態之中的,但這種自然社會由于缺乏和平、安全、人身保障等等,要通過權利讓渡并訂立社會契約的方式過渡到公民社會——人們生活在政府之下的一種法治的、和平的政治秩序。從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到洛克、盧梭等的古典公民社會概念,與政治社會、政治國家相同一,這反映出了西方文明一直到17世紀的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況,即國家與社會并未分離或者并未完全分離,整個社會表現為高度政治化的一元結構。其次,公民社會的近代演變112再次,公民社會的現代發展

以公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分離為特征的現代公民社會理論,是在二者在現實中實現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以17世紀的英國革命和18世紀的法國革命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工商業活動的自由發展和私人領域的獨立存在確立了根本的政治保障,極大地促進了公民社會的快速發展及其與政治國家的分離進程。現代意義的公民社會理論在黑格爾和馬克思那里形成。他們應用“政治國家--市民社會”的兩分法來分析社會的總體結構,把市場經濟當作公民社會的核心部分,認為公民社會是相對獨立于政治國家的,主要由“需要的體系”構成的經濟交往領域、在商品經濟社會中直接從生產和生活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所構成的不能與政治國家相混淆、不能為政治國家所淹沒的非政治的社會自主領域。再次,公民社會的現代發展113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這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因而也就是在抽象普遍性中的聯合。這種聯合是通過成員的需要,通過保障人身和財產的法律制度和通過維護他們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來的。”馬克思把公民社會主要理解為私人利益關系領域,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這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114最后階段:公民社會的當代轉型20世紀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公民社會觀念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3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通過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深刻反思,提出了“文化領導權”的思想,賦予了公民社會新鮮的文化生命,開創了從社會文化意義上研究公民社會的理論傳統。此后被稱為“西馬”領軍人物的帕森斯、哈貝馬斯以及科亨等學者通過對20世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深刻反思,提出了“重建公民社會”的理論主張,認為應該把經濟領域從公民社會中分離出去,把社會組織和民間公共領域當作當作公民社會的主體,并系統提出政治社會--經濟社會--公民社會三分的社會生活劃分模式,從而完成了將公民社會指向社會文化領域的當代轉型。最后階段:公民社會的當代轉型115“公民社會”社會政策視角的理解P213公民社會最簡明的含義:獨立于國家權力體系之外的社團性組織的總和。對此理解角度:從其本身性質;成員的自愿、行動的自主從政治體系角度;獨立于政治與行政體系從功能角度:介于民眾與國家權力之間,在社會福利事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公民社會”社會政策視角的理解P213公民社會最簡明的含義:116社會政策角度的國家與公民社會關系:一方面,按照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的觀點公民社會理應參與或被納入政治及公共行政體系之中,并在社會政策體系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新自由主義認為公民社會是對國家威權的一種制衡和對抗的力量(好象是本文作者的理解)總之,按照“第三條道路”學者觀點,二者可以相互合作與功能互補社會政策角度的國家與公民社會關系:117當代中國研究公民社會的學者——中央編譯局局長俞可平當代中國研究公民社會的學者——中央編譯局局長俞可平118男,1959年生.浙江諸暨人。教授、政治學、哲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1981年畢業于浙江師范學院紹興分校(現為紹興文理學院)。1982年考入廈門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班,1984年畢業后留校任哲學系講師。1985年獲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政治學專業,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政治學博士。1987年畢業留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任教,不久即調入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研究所。1993年-1997年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研究所副所長,1997年至2003年任該研究所所長。2003年起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后擔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課題總負責人。男,1959年生.浙江諸暨人。教授、政治學、哲學雙學科博士生119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并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課題總負責人,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等校教授,曾任聯合國政府創新咨詢專家、美國杜克大學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校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全球化、治理與善治、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

代表作品:《民主是個好東西》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1204.社會福利水平與政府社會、經濟功能的關系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一國福利水平取決于該國的社會和經濟功能;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同下,社會功能強的國家其福利水平就高。“小政府大社會”——“強政府大社會”4.社會福利水平與政府社會、經濟功能的關系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121(四)社會政策與利益集團1.利益集團與社會政策關系利益集團:社會中具有某種共同特點并因此而具有共同利益的人所構成的集團。客觀上具有共同利益基礎、主觀上意識到這種共同利益的存在、現實中以聯合的方式自覺追求和維護這種共同利益的社會群體。(四)社會政策與利益集團1.利益集團與社會政策關系122利益集團的作用其一在于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的影響,通過這種影響途徑來理解現實;其二在于利益集團對政治民主化的影響,以及它對于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意義利益集團的作用123利益集團副作用:一是強勢利益集團有可能損害整個地區的公共利益和廣大公眾的利益,特別是嚴重損害社區弱勢群體的利益,影響社會的正義和社會政治的穩定;二是利益集團經濟實力雄厚,無須施壓或游說,即可讓地方政府俯首聽命,出現“領導傍大款”,使地方政府決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影響;三是利益集團進行“權力尋租”、“錢權”交易或其他違法活動;四是一些經合法組織異化而形成的利益集團,以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的合法外衣為依托,以經濟、政治利益為紐帶,運用合法組織的資源,欺壓、剝削人民群眾,瓜分集體財產,謀取其成員的非法利益。利益集團副作用:一是強勢利益集團有可能損害整個地區的公共124在一個經濟成分和政治成分多元化了的國家,利益集團的形成是必然的,利益集團之爭更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平衡各利益集團的力量。在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利益集團的形成,而是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不平衡,權利不平等,缺少平衡的制度機制。在一個經濟成分和政治成分多元化了的國家,利益集團的形成是必然125

政府的作為:在各種合法的利益集團面前,政府需要提供的是制度平臺,實現利益表達、博弈、調控的制度化,提供開放的合法利益表達渠道,讓各種力量在相互博弈和溝通中達成共識。(經濟學上叫博弈均衡,物理學上叫矢量求和。不同的利益集團在說著自己的話,展示著自己的力量,這是現實,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政府的作為:在各種合法的利益集團面前,政府需要提供的是制126利益集團與社會政策關系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影響很大;社會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利益集團與社會政策關系1272.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的影響1)最簡單程度上,利益集團通過臨時性的集體活動以期望能夠影響政府的社會政策。2)在中等程度上,利益集團通過長期組織形式的集團活動經常性地從各方面對社會政策的制定過程施加影響3)最高影響程度是利益集團通過采取政治性活動和長期的文化與意識形態行動,從根本上改變社會政策方向和社會政策理念。在當今社會中,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的影響無所不在,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許多大的利益集團已經跨越國界。2.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的影響1)最簡單程度上,利益集團通過臨1283.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影響的后果積極的一面:社會分化嚴重的時代,政府在復雜的社會政策過程中對所有利益群體的利益有所疏漏,通過利益集團活動,使政府意識到該群體的利益和問題所在,及時糾正政府的偏差消極的一面:強勢集團對政治過程影響力大,會導致社會政策偏離公共目標。3.利益集團對社會政策影響的后果積極的一面:社會分化嚴重的時129(五)社會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1.公民參與的含義就是一國公民直接或間接參與到社會政策行動中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動。公民參與體現了公民在政治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公民參與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既包括作為個體的公民,也包括由個體公民組成的各種民間組織。(五)社會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1.公民參與的含義1302.公民參與的意義體現公民的主體地位實現公民的社會權利和基本的政治權利。通過公民的廣泛參與確保社會政策符合群眾利益而成為真正的公共政策公民的廣泛參與是社會政策能夠合理制定并有效實施的基本條件。2.公民參與的意義體現公民的主體地位實現公民的社會權利和基本1313.公民參與的方式A參與政治選舉從根本上影響社會政策的進程B直接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與批評,或通過媒體發表見解以影響政府決策C參與政策調研與咨詢D自辦福利項目參與到社會政策體系中E依法承擔義務參與志愿活動3.公民參與的方式A參與政治選舉從根本上影響社會政策的進程1324.影響公民參與的因素A參與機會與意識決定實際行動B受一國歷史、文化、政治體制等社會因素制約C該國的法律體系的保障4.影響公民參與的因素A參與機會與意識決定實際行動133第二節、社會政策的社會分析

(一)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政策(二)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三)社會政策與家庭、社區和組織(四)社會政策與社會發展第二節、社會政策的社會分析(一)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134(一)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政策當代社會學的各個理論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關于社會政策做出了理論分析。1.功能主義的社會政策分析視角社會福利是社會的功能需要,在現代工業化國家中由國家來承擔社會福利事務是社會整合和社會發展的功能需要。(一)不同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社會政策當代社會學的各個理論流派1352.沖突學派社會政策分析視角強調在社會政策行動中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和價值的沖突,認為社會政策的過程是各個利益集團協商和妥協的結果2.沖突學派社會政策分析視角強調在社會政策行動中各群體之間的1363.女性主義流派的社會政策分析視角基本觀點:當代社會中女性受男性的剝削,而現存的社會福利制度是有利于男性的。性別視角(女性主義)的社會政策研究中各個流派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具體分為民主主義女性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觀認為:社會福利對女性有好處,支持通過促進社會福利發展的方式改變婦女地位。3.女性主義流派的社會政策分析視角基本觀點:當代社會中女性受137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觀認為:社會福利對女性有負面影響,主張在福利項目上兩性平等,反對依賴國家的力量提高婦女地位。激進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觀認為: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也反對婦女依賴國家依賴福利。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觀認為:社會福利對女性有負面138(二)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之間是雙向的密切關系:一方面,當代各國的社會政策行動對社會階層結構產生著影響;另一方面,各國的社會政策是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中進行的,社會階層結構對其社會政策產生著明顯的影響。(二)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社會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之間是雙向1391.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群體間利益關系對社會政策的影響A政府制定社會政策考慮到社會階層結構和各利益群體B社會各階層和利益團體也以各種方式對社會政策的總體方向和具體政策施加影響C社會政策也與人們的平等意識直接相關。當今大利益集團不僅通過現實的經濟和政治活動直接影響政府社會政策決策,而且通過大眾傳媒、學術活動和文化藝術等方面影響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深遠影響之。專家被利益集團綁架“專家即磚家,教授是叫獸”1.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群體間利益關系對社會政策的影響A政府制1402.社會政策在調節社會利益沖突和社會不平等中的作用歷史看來,社會政策具有調節社會中各個階級、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平等的作用。首創社會政策先河的德國俾斯麥的社會保險立法本意即在此。社會政策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2.社會政策在調節社會利益沖突和社會不平等中的作用歷史看來,141(三)社會政策與家庭、社區和組織歷史上社會福利的功能一直由家庭、社區和社會組織承擔。工業化以來雖然強調政府的作用,但傳統的社會結構仍然發揮作用。1.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功能與社會政策關系家庭都是社會生活的細胞單位,是人們最主要的社會化活動場所之一。(三)社會政策與家庭、社區和組織歷史上社會福利的功能一直由家142歷史分析家庭的社會保障作用農業社會,家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更是社會保障和滿足社會服務的基本單位。(今天我國廣大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工業化社會,家庭生產方面的經濟功能弱化,消費功能保留。家庭在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上的功能也弱化。(在中國,家庭生產方面的經濟功能有的地方依然存在并有發展趨勢,如家族企業)歷史分析家庭的社會保障作用14320世紀中葉“福利國家”時代,家庭在社會福利方面的作用較小后福利化時代,家庭在福利保障方面作用受到重視。20世紀中葉“福利國家”時代,家庭在社會福利方面的作用較小144家庭與社會政策行動之間具有復雜的關系:家庭的福利保障功能與社會政策行動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家庭可以在當代社會政策體系中發揮多層次的重要作用。經濟保障的來源之一,家庭育兒、照顧老人和殘疾人服務方面作用明顯。家庭與社會政策行動之間具有復雜的關系:家庭的福利保障功能與社1452.當代社區發展與社會政策關系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結成多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它的組成要素有六個:有聚居的一群人;有共同的居住地域;有一定的生活服務設施;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居民群之間發生種種密切的社會關系;為謀求規章制度具體落實,產生各種社會群體和機構(如求詢者生活的城區、街道、鄉村、生產隊和大企業等);共同的歸屬感。2.當代社區發展與社會政策關系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結146在我國,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改制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社區居委會是黨領導下的社區居民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我國,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改制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