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通用7篇)_第1頁
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通用7篇)_第2頁
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通用7篇)_第3頁
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通用7篇)_第4頁
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通用7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通用7篇) 【篇一】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

各地元宵節習俗大全

放河燈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

祭掃

江西省新建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燈市

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蕩秋千

安徽古城鳳陽縣,蕩秋千、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

關帝廟會

湖北的關帝廟元宵節當天都要舉行大型廟會。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舞龍、玩獅子、舞蚌殼、踩高蹺等。

送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添丁。

結羊腸

河北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照田

湖北省云夢縣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

【篇二】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

火把驅邪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一種說法是源于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后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祭祀泰一神

元宵節來歷的另一說法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饉和瘟疫。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跡治愈,于是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這一活動后人被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傳承意義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志性時間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為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于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高潮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后,很多國人很生氣,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卻被歸屬到其他國家,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才不會面臨斷層的危機。我們新一代人肩上背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是促使傳統節日得以傳承與發揚的動力。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的文化精神。【篇三】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

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源于何時?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春節的起源和傳說解析春節的起源和傳說)

而元宵節的主要習俗是吃元宵,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關于元宵節的由來有兩個說法。

其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據了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那么,關于元宵節的傳說又是如何的呢?

元宵節的傳說有兩種,而且,這兩種傳說又是截然不同的,有的說元宵節的傳說是玉皇大帝想要一統人間界,有的說與皇帝的想要誅殺人類,到底元宵的傳說為何?為何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傳說?以下見分曉。

【篇四】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

元宵節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準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干,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準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篇五】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

各地元宵節習俗大全

放河燈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

祭掃

江西省新建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燈市

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蕩秋千

安徽古城鳳陽縣,蕩秋千、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

關帝廟會

湖北的關帝廟元宵節當天都要舉行大型廟會。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舞龍、玩獅子、舞蚌殼、踩高蹺等。

送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添丁。

結羊腸

河北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照田

湖北省云夢縣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

【篇六】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篇七】元宵節校園黑板報內容

元宵節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準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