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圖版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案_第1頁
新教材中圖版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案_第2頁
新教材中圖版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案_第3頁
新教材中圖版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案_第4頁
新教材中圖版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章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1.環境問題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嚴重影響全球生態環境。2.全球性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變暖、大氣污染與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臭氧層破壞。3.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全球性、長期性和復雜性。4.人類社會不同時期的人地關系思想主要分為:原始文明人類適應自然時期,農業文明人類利用、改造自然時期,工業文明人地矛盾尖銳時期,生態文明人類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5.可持續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6.可持續發展包括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7.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轉變觀念、

2、調整行為、發展綠色科技和加強國際合作。學習本章內容,能夠從空間和時間角度綜合分析典型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綜合思維)能夠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區域主要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區域認知)認識人地關系思想演變,結合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探尋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人地協調觀)通過查閱資料、生活體驗或研學旅行等方式,認識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主要途徑。(地理實踐力)與本章知識相關的名校及專業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新發布的第四輪專業學科評估結果排名學校名稱星級1清華大學2同濟大學3哈爾濱工業大學4浙江大學5華東理工大學與本章知識相關的名人及職業第

3、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課標內容核心素養目標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1.結合資料,認識環境問題分類與關系。【區域認知】2.結合資料,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表現。【綜合思維】3.結合資料,結合環境問題的成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人地協調觀】知識清單一全球性環境問題1.概念:20世紀50年以來,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類不合理活動日益加劇,世界各地出現了共同的、嚴重的環境問題,使全球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破壞。2.分類類型具體表現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和水資源危機等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3.關系:兩類環境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4、嚴重影響全球生態環境。易誤辨析1.環境問題就是環境污染。提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環境問題不單指環境污染,還包括人類不合理活動導致的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2.沙塵暴發生時大氣渾濁、能見度降低,屬于大氣污染。提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沙塵暴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被破壞而導致的,屬于生態破壞問題。知識清單二具體環境問題1.全球變暖(1)出現的主要原因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2)影響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間接后果:加劇風暴潮和洪澇災害,造成城鎮排污系統失效;海水倒灌,導致土地和農田鹽漬化;影響糧食、水資源等的供應與再分

5、配,引發國際市場的動蕩和有關國家的沖突。2.大氣污染3.酸雨(1)定義:pH值小于5.6的降水。(2)成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條件發生變化,生成硫酸、硝酸和鹽酸,并隨雨雪降落到地面。(3)毀壞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響農作物生長,造成農業減產;腐蝕建筑物、塑料和金屬設施。常常引起國際糾紛。(4)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區為歐洲、北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4.土地荒漠化(1)分布地區: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2)成因:人口激增和自然資源利用不當,主要表現在過度農墾、過度放牧和水資源利用不當等方面。5.生物多樣性銳減(1)分類: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6、(2)成因:人類活動對森林、草地和濕地等生態系統產生的消極影響。(3)危害: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鏈斷裂,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給人類造成無法估計的危害。6.臭氧層的破壞(1)作用:能夠吸收99%的太陽紫外線,被譽為地球的“保護傘”。(2)現狀: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最明顯。(3)影響:影響人類健康;影響農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知識清單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特點特點具體表現全球性在規模、波及范圍和解決途徑上,具有全球性;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受到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影響長期性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產生,是一個相對較長的積累過程;全球環境問題造成的影響是長期性的復雜性全球性環境問題之間

7、具有內在的聯系。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系統我國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1)我國北方沙塵暴愈來愈頻繁。(2)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水旱災害問題。(3)我國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鹽堿化、水土流失問題。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區和內蒙古東部土壤鹽堿化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和長江上游地區(4)我國華北水資源日趨緊張。(5)我國三河(海河、遼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質惡化問題。任務清單一環境問題的類型情境探究情境 世界環境日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

8、地制定“世界環境日”主題。2012年:綠色經濟:你參與了嗎?2013年:“思前、食后、厲行節約,減少你的耗糧足跡”。2014年:“提高你的呼聲而不是海平面”。2015年:促進可持續的生活方式。2016年:“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2017年:“人人參與,創建綠色家園”。2018年:“塑戰速決”2019年“空氣污染”探究 (1)世界環境日設立的背景是什么?(2)當前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方面?(3)為保護環境,我們應該怎么做?提示(1)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日趨加深,導致環境破壞嚴重,出現了許多環境問題,為了喚醒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設立了世界環境日。(2)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3)切

9、實履行好呵護環境的責任,自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增強節約意識、環境意識、生態意識,養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素養凝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區別與聯系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區別含義由于任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由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機制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現方式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的環境調節功能下降固體廢棄物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噪聲污染土地鹽堿化放射性污染大氣增溫、臭氧層破壞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聯系都是環境問題的基本

10、形式,環境污染往往會導致生態破壞素養應用(區域認知)閱讀下面材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有諺語說道:“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石頭跑”。(1)諺語中提到的是哪種環境問題的表現?(2)該環境問題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提示(1)土地荒漠化。(2)西北地區。任務清單二全球性環境問題情境探究情境 指狐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丑的動物,僅存在于馬達加斯加島。馬達加斯加島的土著居民認為指狐猴是“惡魔”將給人們帶來厄運,因此當地迷信的居民對指狐猴進行大肆獵殺。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要和指狐猴說再見了。探究 (1)指狐猴的瀕臨滅絕屬于哪種環境問題?(2)該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

11、生物多樣性減少。(2)人類的大肆獵殺。素養凝練1.全球性環境問題表現原因典型事例或分布區全球變暖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大氣污染與酸雨隨著工業和交通的發展,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越來越多;大氣污染引起酸雨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全球有三大酸雨地區:西歐、北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土地荒漠化人口激增和自然資源利用不當,主要表現在過度農墾、過度放牧和水資源利用不當等方面中國的荒漠化趨勢與沙塵暴生物多樣性銳減人類活動對森林、草地和濕地等生態系統產生的消極影響過度捕獵藏羚羊,濕地破壞等臭氧層破壞大量排放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的物質兩極和青藏

12、高原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2.其他環境問題(1)環境污染問題表現原因典型事例或分布區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工業“三廢”的任意排放,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農業區的“有毒農作物”固體廢棄物污染(垃圾污染)生產和生活垃圾的大量堆放太原礦區的煤矸石噪聲污染交通運輸、工業生產等許多城市噪聲超標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質泄漏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海洋污染各類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灣大赤潮、日本九州島水俁灣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2)生態破壞問題表現原因典型事例或分布區森林的環境調節功能下降濫伐森林巴西熱帶雨林遭破壞水土流失自然植被遭破壞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不合理的灌溉等黃淮海平原的次生鹽堿化3.解答有

13、關環境問題的思路第一步,分析環境問題的類型、表現與分布。首先從題目所給的圖、表、文字等資料判斷出環境問題是什么,屬于哪種類型(生態破壞或環境污染),它的表現特征、分布等。每類環境問題都有不同的表現、分布等特征。弄清環境問題的類型,便容易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聯系。第二步,分析環境問題的成因。環境問題的產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一般來講,要著重分析人為原因,環境問題多數是由不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確成因有助于環境問題的解決。第三步,分析環境問題帶來的后果與危害。對環境問題帶來的后果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要能準確全面地進行分析。例如溫室效應的加劇對地理

14、環境、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產生的重大影響等。第四步,提出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和建議。針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這是對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素養應用(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閱讀圖文材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球氣溫變化曲線圖。材料二喜馬拉雅地區總計有1.5萬條冰川,除兩極地區的冰冠外,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許多資料表明,近年來,喜馬拉雅地區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漸加快,其中長近5千米的巴爾納克冰川,自1990年以來,已后退了近800米。國際冰雪研究委員會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1)

15、材料一圖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一圖中全球平均氣溫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有何關聯性?為什么?(3)材料二中,造成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4)材料二中,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5)人類應采取哪些措施應對上述現象發生?提示(1)呈上升趨勢。原因:一是隨經濟發展,礦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向大氣中排放CO2的量增加;二是森林破壞,導致對CO2的消耗減少。(2)呈上升趨勢。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呈正相關。因為二氧化碳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大氣逆輻射增強,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3)全球氣候變暖。(4)一方面會引發滑坡、泥石流、

16、洪澇等自然災害,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島國。(5)減少礦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樹造林,停止對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的破壞。課堂小結核心要點1.全球環境問題的概念、分類。2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區別與關系。3.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成因、影響。4.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特點。課堂學業達標讀圖,完成12題。1.該圖反映的環境問題屬于()A.環境污染 B.生態破壞C.自然資源衰竭 D.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2.按環境要素分類,該環境問題屬于()A.大氣污染 B.水污染C.土壤污染 D.生物污染解析第1題,據圖可知該環境問題是全

17、球變暖,屬于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第2題,全球變暖是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而導致的氣溫升高,屬于大氣污染。答案1.D2.A工業化時代,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顯著,環境的變化影響人類的生活。下圖為被腐蝕的雕像景觀圖。據此完成34題。3.我國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長日久變得“面目殘破”。此現象的成因與下列哪一現象的成因相同()A.瑞典的無魚湖B.夏季購買防曬霜的人越來越多C.目前全球變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D.城市正午空氣質量好于清晨時的空氣質量4.為保證城市擁有良好的大氣環境,河北省某城市市長調整了下列工業部門,其中不恰當的是()A.將化工廠遷至城市的東北遠郊B.將鋼鐵廠遷至城市的西南遠郊C

18、.將釀造廠遷至城市的東南近郊D.將火電廠遷至城市的西南近郊解析第3題,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面目殘破”是酸雨造成的。瑞典的湖泊,魚類死亡的原因也是由于酸雨造成的。第4題,釀造廠產生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河北省某城市夏季多吹東南風,把釀造廠遷到城市的東南近郊不合適,易污染城區大氣。答案3.A4.C隨著“全國大米市售抽查樣品10%鎘超標”的新聞引發熱議,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問題也受到廣泛關注。專家表示,污染土壤的重金屬主要包括鎘、鉻、鉛、汞等。據此完成56題。5.在蘇南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幾乎難以找到一塊合適的有機田,蘇南地區土壤大多重金屬超標。重金屬進入土壤的主要途徑是()礦山廢水污染工業污染農藥污染生活

19、污水A. B.C. D.6.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污染,并保護生態環境,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A.采用無土栽培(水培法) B.使用綠肥等有機肥C.使用農藥防治蟲害 D.采用生物技術防治蟲害解析第5題,污染土壤的重金屬包括鎘、鉻、鉛、汞等,它們主要通過礦山廢水污染、工業污染和農藥進入土壤。第6題,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污染,并保護生態環境應盡量減少對農藥的使用。答案5.A6.C7.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質所造成的。讀我國長江三角洲某市2018年酸雨pH值及各級酸雨頻率逐季平均值圖。完成下列問題。(1)讀圖,指出該市酸

20、雨頻率的季節變化特征。(2)說出該市酸雨pH值季節變化特點,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題,圖中顯示的酸雨頻率有三條線,分別是酸雨頻率、弱酸雨頻率和強酸雨頻率,三者在季節上有高低差異,需要分別進行描述。第(2)題,長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較多,降水對大氣中的酸性氣體起到稀釋作用,故夏季該市酸雨pH值高于其他各季。答案(1)季節變化特征:酸雨頻率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弱酸雨頻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強酸雨頻率,春季高于其他季節。(2)夏季pH值明顯高于其他各季。原因:夏季降水量大,稀釋了酸度。課后作業基礎訓練讀下列景觀圖,完成13題。1.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屬于“人類排放廢棄物和有

21、害物質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的是()A. B. C. D.2.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會導致土地沙漠化的是()A. B. C. D.3.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會導致下圖中環境問題的是()A. B. C. D.解析第1題,圖片中的環境問題依次是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其中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是由“人類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的。第2題,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因植被破壞而出現的一種生態問題。第3題,由圖片反映的是大氣污染事件。答案1.C2.A3.C讀漫畫“危險”,完成45題。4.漫畫中“危險”所指的環境問題是()A.水資源短缺 B.全球變暖C.生物多樣

22、性減少 D.沙塵暴5.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A.這種環境問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尤其突出B.造成這種危險的人為原因有亂砍濫伐、過度放牧、過度開墾C.除我國外,這種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的還有北非、西亞、美國、澳大利亞D.為避免該環境問題的惡化,必須禁止人類的開發活動解析第4題,本題組趣味性濃厚,漫畫中形象地展示了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危險”,樹沒了、沙來了,“危險”所指的環境問題是沙塵暴。第5題,沙塵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十分突出;亂砍濫伐、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易造成沙塵暴;北非、西亞、美國、澳大利亞也有比較嚴重的沙塵暴現象;為了避免該環境問題的惡化,應禁止人類不合理的開發活動,但不能禁止人類合理的開發

23、活動。答案4.D5.D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營養化造成的常見污染類型。2030 是赤潮發生最適宜的溫度范圍,赤潮發生的環境條件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68題。6.根據赤潮發生的主要環境條件可以判斷,在我國較易發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南方近岸海域城市近岸海域北方近岸海域鄉村近岸海域A. B.C. D.7.我國沿海赤潮一般發生在()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8.如果赤潮發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經過,其對赤潮的影響是()使污染區域更集中加劇污染程度使污染區域更分散減輕污染程度A. B. C. D.解析第6題,由圖文材料可以讀出赤潮發生最適宜溫度范圍為020 ,南方近

24、岸海域溫度多在此范圍;有機物、營養鹽等物質在城市近岸海域較豐富。第7題,根據材料中的信息:赤潮發生最適宜溫度范圍為2030 ,推斷6月到8月發生赤潮的可能性較大。第8題,赤潮是在溫度比較高、光照較強、營養物質比較豐富的條件下產生的,當有寒冷的沿岸流經過時,可以降低赤潮的污染程度,但也會使污染擴散。答案6.A7.D8.D很多科學家認為,北極周圍形成的大量參差不齊的冰川將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圖)。科學家借助衛星圖證實,南極一巨大冰川正從冰架上斷裂入海(乙圖)。據此完成910題。9.圖示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臭氧層破壞 B.酸雨C.冰川運動 D.全球變暖10.針對該現象發生的主要

25、原因,我們應采取的對策是()植樹造林控制酸性氣體排放發展新能源,節能技術等減少氟氯烴等對臭氧層的破壞改善能源結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A. B.C. D.解析第9題,圖中顯示的是全球氣候變暖。第10題,我們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發展新能源,推廣節能技術,改善能源結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來控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答案9.D10.B11.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1)A地區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人為原因是_。(2)近年來導致A周邊地區沙塵暴常有發生的氣候原因是_。(3)對A周邊地區沙塵暴現象的出現應采取哪些治理措施?(4)圖中部分河流水質嚴重下降的原因是_。解析從圖中可看出,A地區為我國內蒙古地區,由于氣候干

26、旱、風力作用強,加上人類的不合理開墾及過度放牧,致使土地沙化現象嚴重;而且在風力的作用下易產生沙塵暴現象。B地區有色金屬資源豐富,工業排放的廢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且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沛,易產生酸雨。從圖中可以看出,長江、黃河、珠江部分河段水質較差,其原因是流域內工農業發達,廢水排放量大。答案(1)氣候干旱、風力作用強過度放牧,不合理的墾殖,過度樵采,使植被遭到嚴重破壞(2)降水少,春季風力強(3)退耕還牧,植樹種草。(4)工業廢水、農業廢水、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中能力提升下圖為19世紀中葉以來每10年全球表面氣溫距平變化統計。讀圖完成12題。1.下列選項與圖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27、A.19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氣溫波動下降B.19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氣溫直線上升C.20世紀50年代,全球氣溫較19611990年平均氣溫高D.20世紀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顯變暖2.近幾十年,全球氣溫變化與溫室氣體排放量關系密切,是因為溫室氣體()A.強烈吸收太陽輻射 B.強烈吸收地面輻射C.強烈反射地面輻射 D.強烈反射太陽輻射解析第1題,結合圖示可直接讀出答案。第2題,溫室氣體能大量吸收地面輻射,并把熱量保存在大氣之中使大氣溫度升高。答案1.D2.B“燒芭”屬于印度尼西亞的傳統農耕方式,放一把火將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燒成“空地”,并利用燃燒的灰燼作為“天然”肥料。除林區農

28、民傳統的燒荒種植外,大量棕櫚油農場和其他種植園的濫伐濫墾,是造成印尼熱帶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兩大主要原因。據此完成34題。3.印尼熱帶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區農民燒荒種植大量種植棕櫚樹的農場和其他種植園的濫伐濫墾氣候惡化,頻繁發生洪災,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沒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遷居雨林深處A. B. C. D.4.印尼熱帶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環境問題主要是()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生物多樣性減少沙塵暴急劇增加,風沙危害嚴重引發世界性的人口流動,該地人口急劇增加A. B. C. D.解析第3題,結合材料可知,印尼熱帶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區農民燒荒種植和大量種植棕櫚樹的農場和其他種植園的濫伐濫墾。第4題,熱帶雨林被破壞會導致破壞水循環,導致氣候異常,旱澇失調,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壞導致雨林物種的大量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干旱半干旱地區植被破壞,會使沙塵暴增加,風沙危害嚴重,熱帶雨林地區降水多,氣候濕潤;熱帶雨林區高溫多雨,不適合人類居住,不會產生人口急劇增加。答案3.A4.C5.閱讀下列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