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演示文稿1_第1頁
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演示文稿1_第2頁
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演示文稿1_第3頁
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演示文稿1_第4頁
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演示文稿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馬原高美麗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恩格斯1本文結構一、寫作背景二、主要內容:三、意義2(一)寫作背景寫于1876年,1896年第一次發表于德國新時代雜志。恩答應給剛剛統一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機關報人民國家報寫一本著作奴役的三種基本形式,這篇論文就是作為這部著作的導言而寫。后來這篇著作沒有完成,其將已經寫成的導言放入未完成的自然辯證法中,作為結束部分,正好完成了從自然辯證法到社會辯證法的過渡。3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的反應。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內容有兩大方面:一是自然觀,即對自然界辯證法的研

2、究。一是自然科學觀,即對自然科學辯證法的研究。4 自然觀:對其研究,要求不斷概括和運用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發展和更新人們關于自然界辯證發展的總圖景和對自然界的總觀點,其中包括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信息觀、系統觀、規律觀以及自然發展時和自然界各種運動形態的劃分、聯系、交錯、轉化等等;要求探討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在自然界各種過程中的豐富多樣的表現及運用,使人們對辯證法規律和范疇的理解不斷充實和深化,并不斷增加新的內容。 自然科學觀:自然辯證法主要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方面研究自然科學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和自然科學認識發展的規律。從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方面研究作為社會現象之一的自然科學在社會中

3、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5社會辯證法?1、唯物辯證法在社會問題上的應用2、社會辯證法是建筑在人類社會之上的一種方法論,(不是認識論)它實質上是執政的馬列主義政黨在社會變革時期為社會穩定而必然產生的過渡性質的措施.具體表現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允許人類自然形成的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及各種認識觀點在保持社會穩定和支持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共同和諧存在.并逐步健全,完善法治而規范社會.這種方法論在中國得以實現.社會辯證法這個詞.最早是在七幾年提出來的.63.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就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內在矛盾運動的辯證發展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辯證法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情況新特點及其理論概括,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在社會

4、主義社會的表現、運用和豐富。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是客觀地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之中的,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任何人都不能把主觀臆造的規律、范疇強加給社會存在,硬套到客觀現實中來,只能從社會存在中引出客觀規律7寫作條件:兩種人類起源世界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兩種世界觀。反動統治者竭力宣揚人類是上帝創造的唯心主義、神學觀點。達爾文物種起源,達爾文派根據大量科學事實論證了人是從古代類人猿轉變而來的,從而把人從神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但是他卻沒有說明人類是怎樣從古代類人猿轉變而來的。生物進化論。8二、主要內容1、勞動創造了人本身2、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勞動3、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建立共產主

5、義,人類才能成為社會和自然界的真正主人9(一)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13)1.全文基本思想:勞動“是一切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以至于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2.人類起源于古猿幻燈片 1137人產生的第一個條件:手的解放。手和腳開始出現分工的不同;勞動是以制造工具開始的,人開始制造工具是一次根本的質變;手不僅是勞動器官還是勞動產物,日新月異的事情中,手達到了完善性。10 第三紀:第三紀大約開始于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終于三百萬年前。在第三紀時期,地殼的許多部分發生較大的地質構造運動,從而形成了現代地形,地殼的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古代類人猿即產

6、生于第三紀前后,距今三千萬年到一千萬年的時期內。 類人猿:古代和現代類人猿。古代類人猿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現代類人猿有四類:長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11為什么只有“一個特別高度發展的類人猿的物種”,才能轉變成人呢??12811人產生的第二個條件:語言達爾文的生長相關律:一個有機生物的個別部分的特定形態,總是和其他部分的某些形態聯接在一起的,雖然這些形態在表面上并沒有任何聯系。手的逐漸靈巧無疑反作用于機體的其他部分。愛集群,勞動的開始擴大了人的眼界,相互支持和共同協作增多,彼此之間有些什么不得不說了。恩用動物和人類的比較來證明,語言是起源于勞動。1312.人產生的第三個條件:思維

7、的發展。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猿腦逐漸的過渡到人腦,和腦的進一步發育相并進,它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覺器官也發育起來了。視覺、嗅覺、觸覺.13.人產生的第四個條件:社會。總結:作為人類特征的一切東西:手、語言、思維、社會等等,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不是別的原因,而正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由于勞動,人才得以從動物界分離出來,才開始有了人類自己的歷史。14(二)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勞動(1420)14、“任意掠奪”“它逼迫著動物去適應和吃慣了的食物不一樣的東西整個身體的結構也漸漸變得不同”從只吃植物過渡到同時也吃肉工具的產生15、肉類食物火的馴服和動物的馴養人類新的解放手段16

8、、人開始學會在各種氣候下生活遷徙引起新的需要(住房、衣服)“需要有新的勞動領域以及由此而來的新的活動”1517、勞動本身更加完善和多方面唯心主義世界觀的產生以及對達爾文派唯物主義自然科學家的批判18、動物通過它們的活動改變著自然界,“被動物改變了的環境又反過來作用于原先改變了環境的動物,使它們起了變化。”無意發生的。但是人對自然界的作用經過事先考慮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19、動物具有有計劃的、事先經過考慮的行為方式的能力。“凡是有原生質和生命的蛋白質存在和起反應的地方這種有計劃的行動方式,就早已萌芽的形式存在著”。1620、概括:“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則是通過他所

9、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也是勞動17三部分內容1、人同其他動物的本質的區別在于:動物僅僅利用自然界,人卻能支配自然界,而造成這一切的區別還是勞動。2、勞動的進一步發展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3、恩格斯接著論述了唯心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批判了達爾文派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唯心主義觀點。181、人同其他動物的本質的區別在于:動物僅僅利用自然界,人卻能支配自然界,而造成這一切的區別還是勞動。 首先,動物只能從自然界取得現成的食物,不能得到比自然界所供給的更多的東西.而人則依靠不斷改進的工具進行勞動,生產所需的生活資料。肉類食物引起兩個新的決定意義的進步

10、,即火的馴服和動物的馴養。 其次,動物的本能的活動只是無意識地作用于周圍的自然界。而人類的勞動,對自然界的作用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的。 人類的這種意識活動能力是從動物的較低的反映能力發展而來的:一方面,從原始生命的刺激反應性到哺乳動物的初級意識活動是一個長期的進化過程;另一方面,人類兒童的精神發展是動物祖先的智力發展的一個縮影。192、勞動的進一步發展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經過一代又一代,勞動本身變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了”在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建立了上層建筑:政治、法律和藝術、宗教等203、恩格斯接著論述了

11、唯心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批判了達爾文派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唯心主義觀點唯心主義的產生有其階級根源和社會歷史根源:原始社會的家長制為什么說達爾文派在人類起源問題上唯心主義?21(三)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建立共產主義,人類才能成為社會和自然界的真正主人(2126) 21、人們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只注意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沒有估計到勞動所引起的比較遠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因而遭到自然界報復的案例。22、人們在改造自然界的斗爭中,能夠一天天的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能夠學會認識和支配人們的生產活動所產生的較近或較遠的自然影響2223、人類認識和掌握社會規律要比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困難得多,但是通過反復的實踐是能夠做到的。2426著重論述了人們要對生產活動的比較遠的社會影響實行支配和調節,不能單是依靠對社會規律的認識,必須“對我們迄今存在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在一起的我們今天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23三、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