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退群”最全資料:事件概述+觀點交鋒+作文命題+大報時評_第1頁
“家長退群”最全資料:事件概述+觀點交鋒+作文命題+大報時評_第2頁
“家長退群”最全資料:事件概述+觀點交鋒+作文命題+大報時評_第3頁
“家長退群”最全資料:事件概述+觀點交鋒+作文命題+大報時評_第4頁
“家長退群”最全資料:事件概述+觀點交鋒+作文命題+大報時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家長退群”最全資料:事件概述+觀點交鋒+作文命題+大報時評熱點素材|“家長退群”最全資料:事件概述+觀點交鋒+作文命題+大報時評事件概述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視頻結尾處,這位家長問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家長群里出現的問題,引發不少家長共鳴。家長群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卻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而關于“家長群”的話題,在高考中其實也有涉獵,比如2016年北京高考微寫作的第二題

2、。很多家長在微信或等社交軟件上建立了班級“家長群”。請對這種現象發表評論。要求言之成理,自圓其說。150字左右。之后,有專家對這道微寫作題進行分析,認為“評論家長群”立足現實,與考生生活緊密相關,日常生活中對這一現象的交流并不少見,“平俗之見,似在唇邊”。但“言之成理,自圓其說”,要求考生在評論中不僅抒發一己之見,還需有理有據地展示對“家長群”這一現象的建立目的、溝通方式、討論內容、價值意義等方面進行評價。觀點交鋒觀點1建立家長群,需要有規則約束家長群原本是用來通報孩子們在校情況、發布重要通知的平臺,但現在似乎變了味道,不僅給許多家長帶來了煩惱,也給部分老師帶來了壓力。有老師感慨:自從進了家長

3、群,每天都是家長會。有老師表示,過去打電話或者見面,家長普遍有時間上的顧慮。但有了群之后,曾遇到家長不分時間、事無巨細地“”自己,感覺隨時都在上班。北京一所中學的劉老師稱,在家長群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復,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到底是“群”有問題,還是家校矛盾的集中爆發?有人就指出,既然家長群給家長和老師都帶去了煩惱,為什么還要設立家長群?其實,本質問題是老師與家長對于孩子教育上的責任與分工的爭議,也是社交媒體時代班級管理的新課題。與其“退群”,不如“善用”,而這更需要有關部門為“家長群”“立規矩”!目前,許多地方已經出臺了有關“家長群”的管理辦法。比如,上海多個區的教育局

4、發文,為“家長群”的使用建立了規則規范;山西太原教育局出臺相關規定,嚴禁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等。“家長群”原本是更好實現家校聯動的渠道,設立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成為推諉教育責任、給家長施加壓力的工具。觀點2父母像父母,老師像老師,學生才能像學生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老師不知不覺做了父母應該做的事,當起了學生的“全職保姆”,生活起居、事無巨細;另一方面,也有家長在抱怨“家長作業”,有了家長群,在這種“零時差”通訊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似乎比以前嚴重了。有家長表示,回家輔導孩子作業已經成為自己的“噩夢”。10月13日,浙江還有一所學校,為了迎接檢查要進行大掃除,要求家長

5、自愿參加打掃。一位家長因為沒看到群通知,沒有參加打掃,被老師要求面談,并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大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大家還說:老師要像父母一樣,對待每個孩子;但是,果真是這樣的嗎?其實,在教育中,“老師”和“家長”扮演著完全不同的兩種角色。父母是父母,老師是老師,雖然都要對孩子有愛,但是誰該負責什么,應該界限清楚、涇渭分明。如果老師不像老師,家長不像家長,又怎么要求學生像學生呢?或許,我們更應該把家長群視作一種現代教育的隱喻:高度精密的教育系統,要求更多人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去,卻顧不上實際的效果到底幾何。老師不斷布置各種作業、任務,家長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精力

6、輔導孩子,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盡職盡責。可是人們似乎都忘記了,學習,到底是誰的事?高考作文怎么考其實,“家長群”這個熱點話題,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考試中了,2019年江蘇省鹽城市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就有一道相關作文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場家長群“危機”。因為他開法拉利跑車送孩子上學,老師就在家長群向李先生建議,不要再開跑車接送孩子了,理由是會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懟: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不偷不搶,有什么不對?難道還要為照顧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買一輛普通汽車來接送孩子嗎?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群。要求:綜合材料內

7、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本題審題難度不大,重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寫作中一定要顯示積極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寫議論文可以就事論事或就事說理,著眼于問題的解決或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要能彰顯出高中生的思維品質。寫記敘文可以圍繞問題的解決展開思考,以李先生被踢出群為起點,重點寫李先生、老師或家長群群主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改正。考生們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立意。1.從李先生角度虛心接受老師的建議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顧及其他孩子的心情也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勿讓法拉利跑車毀了孩子的三觀。2.從老師角度要客觀、冷

8、靜、理智地處理教育中的問題。加強溝通,做好家長工作也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3.從其他家長或群主角度家長多溝通,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建群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教育問題,而不是激化矛盾。4.從綜合角度杜絕干擾,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加強溝通,增進理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大報時評有話說輔導功課壓力大?家長退群引熱議,專家給出建議北京日報2020-11-05“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近日,一則短視頻沖上熱搜。視頻中,一位家長抱怨,自己下班回家要忙著批改作業、輔導功課,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不堪重負決定退群,視頻引發不少家長的共鳴。專家表示,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和學校都有責任,“各盡其責,相互支持,才

9、是最好的合作共育。”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介紹,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40%以上的家長覺得無力輔導孩子作業。將本來該由學校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了家長,才會引發部分家長的不滿。有時,學校和老師布置的作業超出孩子年齡水平和能力范圍,需要家長協助甚至主導完成。家長穆女士舉了個例子,今年國慶節假期,老師讓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看一部老電影寫影評,“孩子頂多是有感想,怎么會寫影評呢,只能家長上手!”她還提到,班里最近讓畫“我和民法典”,“7歲的小孩連民法典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談創作呢?最后交上去的也都是家長代勞的作品。”另外,看書、復習、參觀等作業完成后,還需頻頻拍照上傳打卡,也會花費家長不少

10、時間精力。另一位宋女士看到這則短視頻也覺得很有共鳴,視頻中家長的困擾她也遇到過。兒子所在班的班主任有時會在群里點名,比如圈上某幾位家長,說“今天預習作業沒有完成,請家長督促完成”或“放學之后來找我”等。“如果經常被圈,一方面會很忐忑,擔心孩子在學校有什么事兒,另一方面也覺得有些丟臉,好像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老有問題一樣。”初中英語教師高女士有多年帶班經歷,她認為,請家長協助完成作業應有一定尺度。她堅持的原則是,涉及教學知識本身的內容老師負責,請家長協助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是否完成、字體如何以及講過的作業是否已經改正,“家長既可以輕松做到,也便于他們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和在校表現,對孩子是一種關

11、心,更是一種督促。”她表示,如果等到老師到學校檢查作業時發現字跡潦草再去溝通,可能有點“過期”,不利于及早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在孫云曉看來,家長輔導、批改作業本質上是家庭教育學校化、知識化的表現。他表示,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既需要知識的教育,也需要生活的教育;知識教育主要是學校的責任,生活教育主要是家庭的責任,“各盡其責,相互支持,這才是最好的合作共育。”當然,在孩子的學業發展方面,父母不可能不關心,但主要應該是創造良好環境,培養孩子的興趣與習慣,而不是批改和輔導作業。(原標題:輔導功課壓力大家長退群引熱議專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各盡其責)退出家長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中國青年報2020-1

12、1-05“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近日,一名家長的“怒吼”火了。該家長在視頻中吐槽: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或許是說中了太多家長的心思,這條視頻一度飆升到微博熱門話題首位。然而,稍微一分析便不難發現,這表面上的氣勢洶洶,背后卻隱藏著虛弱與無奈。假如真的理直氣壯,退就退了。退個群還要錄一條“怒吼”視頻,正說明退得心不甘、情不愿,是迫不得已。家長群是家校交流的平臺,許多重要信息都是通過這個平臺傳達的。“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看起來痛快,卻透著一絲不計后果的苦澀。退了之后怎么辦?你怎么了解孩子的在校狀態?又如何獲得學校的通知、老師的叮囑?新聞后面,很多網友發出

13、“共鳴”:懷念沒有家長群的日子。這種“懷念”,只是給記憶蒙上了一層玫瑰色的面紗而已。固然,有一些教師在群里頻頻發通知,給家長“派活兒”,讓家長增加了很多負擔。但是,“群”的問題不在群里,在群外。假如一個教師要求家長批改學生作業,那么,退出家長群就能讓教師不作如此要求嗎?恐怕是自欺欺人吧。家長群只是一個工具,如何使用取決于參與其中的人。所以,真正的問題在于:為什么有些教師覺得可以讓家長批改作業,或者做更多“越線”的事?事實上,關于“群”的管理,有關部門已經多次發聲。去年,教育部在回復政協委員提案時明確提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等方式布置作業。”浙江等省份相繼出臺規定,明確學校不得在家長群里布

14、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通過打卡提交文化學科作業等。近日,太原市教育局提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等。主管部門的態度如此明確,為什么仍有教師讓家長批改作業?除了個別教師的師德師風問題外,這恐怕還與整個教育領域的氛圍有關。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一些家長更是為了子女教育不惜傾其所有。自己節衣縮食,給孩子報上萬元的培訓班卻毫不手軟;上班未必第一時間回復工作任務,學校發個通知卻立刻回復“收到,謝謝老師”教育競爭日趨白熱化,誰也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別人半步。對于足以影響孩子“前途”的老師,家長們當然無比重視、全力配合了。于是,部分老師難免“得寸進尺”既然家長這么積極,那就再多做一

15、點吧。從另一方面來說,在過度競爭的情況下,家長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校外報各種培訓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這些都是家庭自發為子女教育“加碼”的表現。誰也不敢說,自己對孩子的學習表現已經滿意了,就算是校內成績已經很好,還有更多的藝術課、競賽班、體育特長訓練在等著。或許有人發現了,這一場景與最近流行的“內卷”概念很相似。在某一領域,人們的投入越來越多,因此增加的產出卻非常有限。也有人用“劇場效應”來解釋這種現象。在一個劇場內,前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來,后排的人就不得不也站起來,最后導致整個劇場的人都只能站著看戲。雖然大家都付出了更多成本,但是誰也沒有得到更好的體驗。這種局面令人痛恨,也令人無

16、奈。誰都想打破僵局,但誰也不愿意第一個退出競爭。這就是為什么當那位爸爸退群時,眾多家長叫好的原因他做了其他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當然了,對于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之類的明顯不合理要求,家長可以跟教師溝通,向學校投訴,或者向當地主管部門投訴,通過這些渠道理直氣壯地解決問題。只是要想從此以后就不管孩子的學習,恐怕是不可能的。退群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嗎?恐怕也只能逞一時之快吧。退得了家長群,退不出育娃的焦慮工人日報2020-11-04“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近日,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他質疑,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教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

17、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從11月1日開始,這位家長的呼聲制霸熱搜榜,直擊網友心扉。人民網主持的新浪微博話題#壓垮成年人只要一個家長群#,引發5.6億人次的關注與參與。多數網友認為,這位家長說出了自己想說而不敢說的話。也有網友擔心,家長一退了之,會造成孩子被孤立。天下苦家長群久矣!事實上,家校關系在一些地方,積怨已深。類似話題每每出現,都會引發熱議。比起老師布置家庭作業、安排家長批改這些硬性要求,家長群里某些家長諂媚式的吹捧、某些老師頤指氣使的批評,更令不少家長苦不堪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猶如一面鏡子,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教育的內卷化。作為家長群中的一分子,龔先生在思考一個問

18、題:退群容易,發泄也不難,但這樣真的能讓我們從此對孩子的教育不再焦慮了嗎?如果沒有家長群,老師還可以打電話、書面布置、讓學生口頭傳達種種任務,還可以叫家長來學校等,辦法很多。家長依舊要教、要改、要替孩子做手工,時不時還要聆聽老師的訓話,逢年過節甚至還得絞盡腦汁地“表示表示”。群沒了,可還是一地雞毛。話說回來,令家長們苦不堪言的家長群,難道就是老師們的心頭好嗎?未必。過度的教育競爭,使得家長焦慮而敏感砸鍋賣鐵買學區房、托人找關系選老師選班級,如果老師的做法和能力不能滿足家長的期望,自然就有怨氣,哪怕是對自己的孩子少了一點關注,也會讓神經敏感的家長頭疼上半天。而眾口難調,每個家庭的教育目的、路徑不

19、一樣,有人推崇素質教育,有人只看中分數;老師留作業也不是,不留也不是。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老師還要在群里解答家長們的各種問題,同樣也是苦不堪言。至于那些不乏虛情假意的感恩、夸贊,當真那么讓人受用嗎?只怕也是因人而異。讓人不安的是,現下個別老師的推諉、虛榮,與少數家長的阿諛奉承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家長群,本來是家校之間的一座橋梁,“家校共育”已是共識,但兩者的分工、界限如何界定,卻懸而未決。雖然大家的目標一致,但是正因為各方的焦慮,因此格外不能容忍“豬隊友”。退出家長群后,大多數家長面對明晃晃的分數,依舊會心驚膽戰;面對萬人走獨木橋的考試,依舊是心向往之。不批改學校老師留的作業,我們依舊還要送孩子

20、去輔導班、陪孩子刷題。無論如何,與體制內老師結盟和解,是最容易也最有效率的行為。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十天前,太原市教育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話古已有之。給家長減負,并不意味著否定家長參與教育的意義。原生家庭和教育機構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缺一不可,相互為難不如握手言和。厘清家校權責邊界,通過有效溝通,達成雙方深度理解,推動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學生、家長、老師才會真正被減負。從家長大呼“退群”聽懂家校群的異化北京青

21、年報2020-11-03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視頻結尾處,這位家長問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對于這名家長的做法,家長們的意見并不一致。贊成者認為他說出了很多家長想說卻不敢說的話,而反對者則認為家長也太偏激,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也是為了孩子好,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最后吃虧后悔的還是自己。其實,這位家長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的。去年6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

22、教育質量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強化面批講解,及時做好反饋。很顯然,學校教師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把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是違反這一意見的,家長不但有權拒絕,而且,有關部門還應該嚴格落實意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的家長群,本來是為了方便家校溝通信息,但不少家校群變為了教師給家長布置作業群,家長則成為校外輔導員和作業批改員。這是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責的混淆,讓家庭教育圍著知識教育轉,把學生包圍在知識教育中,既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又讓親子關系異化為分數關系、成績關系,加劇家長的焦慮情緒。家長群異化為作業

23、群,這是“知識教育至上”、“分數至上”的結果。一方面,中小學辦學有明顯的應試教育傾向,重知識教育(智育),而輕視其他教育;另一方面,學校希望家長能積極配合學校抓學生的學習成績,而這種做法存在諸多問題。首先,不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些孩子放學時根本不記作業,而是回家問父母;其次,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批改作業會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讓家長批改如何做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而調整教學方法與進度?再次,家長的文化程度不同,很多家長根本沒有學過教育學、心理學,不懂輔導孩子,用不科學的方法輔導孩子并不利于孩子學習進步,而且會產生親子沖突。把家長深度卷入到學生的學習之中,這不是“家校共育”,

24、而是“家校共教”。這不但讓家長把家庭教育就理解為輔導孩子做作業,而忽視除學習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還讓家長只盯著孩子的分數,和學校老師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就學校辦學而言,主要事務包括教學事務和非教學事務,教學事務應該由專業的教師負責,而家長參與學校的辦學監督、管理,主要應該參與非教學事務(諸如購買校服、監督食堂衛生等等)的管理。家校共育必須清晰地界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職責,教師是教師,家長是家長。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職,才能給孩子成長營造健康的環境。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堅決糾正中小學辦學的應試傾向,要破除當前存在的“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問題,推進中小學辦學實現“

25、五育并舉”,才能把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從應試教育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1.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能力批改作業前不久看到一個段子,大致是用來調侃80后的。說這一代人,自以為高考完就解放了,可萬萬沒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生了孩子,還要把功課從小學到高中再學一遍。是啊,如今的基礎教育,仿佛成了學生壓力大、老師不得閑、家長負擔重的事業。到底是誰在為難為?我覺得,很多時候,大家都是自己把自己繞進去了。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件事中,家長爆出的群聊截圖里一位教師的“高論”:“你們配合我們的工作,自然我們也會更加在意你家孩子。”這意思是說,家長不好好配合老師批改作業,就不怎么在意孩子了?這怎么有一種威脅和交換的味道?“沒批

26、改完的家長,以為這是老師的工作?”原來,真的有老師認為,批改作業是家長的工作“你們金貴的時間投資在孩子身上,將來孩子更金貴!”咱換個主語,把“你們”改成“教師”,就不說金貴了,教師們把本該投入在學生身上的時間用到位,將來學生才會感謝你。說白了,上面那些話從教師口中說出,不就是對家長的PUA嘛。江蘇這位家長,感覺出了不對,才發出了質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如今,孩子的教育問題仿佛是一個漩渦,周邊人的時間和精力都被吸了進去。漸漸地,我們似乎已經忘了,那些“可以有的”,都變成了“必須有的”。有能力、有余力的家長,當然可以對自己孩子的學業有所上心。畢竟,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具體的課業上,來自家長的輔導和批改,只能看作是錦上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