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薦-音樂活動《大象和小蚊子》_第1頁
小班的薦-音樂活動《大象和小蚊子》_第2頁
小班的薦-音樂活動《大象和小蚊子》_第3頁
小班的薦-音樂活動《大象和小蚊子》_第4頁
小班的薦-音樂活動《大象和小蚊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班音樂活動大象和小蚊子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備:、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

2、。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第1頁 / 總共 31頁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

3、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3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提出問題,鞏固故事。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師:“呱呱呱

4、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是誰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那樣做 ?”( 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第2頁 / 總共 31頁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樣子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 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 。、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在

5、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

6、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第3頁 / 總共 31頁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

7、強弱與快慢的變化。、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備:、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第4頁 / 總共 31頁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

8、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3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

9、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提出問題,鞏固故事。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是誰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那樣做 ?”( 是大象在甩尾第5頁 / 總共 31頁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樣子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

10、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 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

11、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第6頁 / 總共 31頁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

12、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備:、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第7頁 / 總共 31頁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

13、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

14、察其外形)。3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提出問題,鞏固故事。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第8頁 / 總共 31頁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 ?是誰在做什么

15、 ?為什么要那樣做 ?”( 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 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 ?是什么樣子 ?”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 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

16、學設計: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 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第9頁 / 總共 31頁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

17、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

18、備:、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第 10頁 / 總共 31頁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

19、:“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3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提出問題,鞏固故事

20、。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第 11頁 / 總共 31頁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 ?是誰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那樣做 ?”( 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 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 ?是什么樣子 ?”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

21、?那么老師扮演大象, 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第

22、 12頁 / 總共 31頁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

23、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備:、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第 13頁 / 總共 31頁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

24、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3 、師:“小

25、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第 14頁 / 總共 31頁用方法。)提出問題,鞏固故事。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 ?是誰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那樣做 ?

26、”( 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 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 ?是什么樣子 ?”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 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 。、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 大象和小蚊

27、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第 15頁 / 總共 31頁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

28、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備:第 16頁 /

29、 總共 31頁、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

30、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3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第 17頁 / 總共 31頁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提出問題

31、,鞏固故事。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 ?是誰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那樣做 ?”( 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 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樣子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

32、, 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 。、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第 18頁 / 總共 31頁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

33、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

34、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第 19頁 / 總共 31頁、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備:、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

35、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3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

36、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第 20頁 / 總共 31頁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提出問題,鞏固故事。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 ?是誰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那樣做 ?”( 是大象在甩尾

37、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 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樣子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 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第 21頁 / 總共 31頁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大象和小

38、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

39、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第 22頁 / 總共 31頁、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備:、故事掛圖

40、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

41、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第 23頁 / 總共 31頁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3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提出問題,鞏固故事。師:“故事里面

42、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 ?是誰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那樣做 ?”( 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 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 ?是什么樣子 ?”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 需要用小鼓和響筒;

43、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第 24頁 / 總共 31頁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

44、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 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

45、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于理解、記憶,并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第 25頁 / 總共 31頁二、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三、活動準備:、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重點: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難點: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四、活動過程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

46、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并為后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 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第 26頁 / 總共 31頁、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并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并仔細地觀察其外形)。3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

47、師拿的是什么?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里變成了什么?小鼓和響筒在故事里又變成了什么?”(二)基本部分故事大象和蚊子 。1 、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提出問題,鞏固故事。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 是大象和小蚊子) 2 、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 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是誰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那樣做 ?”( 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

48、己)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 ! 咚! 兩下重重的聲音 ?”( 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師:“大象跺腳后,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樣子 ?”( 幼兒回答并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么老師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鈴)。、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第27頁 / 總共 31頁(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 (播放音樂)五、活動延伸: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六、活動反思教學設計: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

49、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后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幼兒反應: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不足和改進: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后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2019-04-1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