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Ⅱ 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Ⅱ 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Ⅱ 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Ⅱ 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Ⅱ 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文學 教學大綱 一、說明(一)課程性質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二)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各個時期主要的作家與作品,作家與作品的基本風格與藝術特色,文學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對古代文學作家與作品及其相關問題能夠進行條理性和邏輯性分析的能力;具有較好的審美能力與寫作表達能力,能夠寫出觀點明確、文從字順的學術論文,具備初步的研究問題的能力。(三)教學內容本課程由秦漢文學和魏晉南北朝文學兩部分組成。秦漢文學旨在系統梳理秦漢時期文學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主要內容包括秦漢政論散文、漢代辭賦、漢代

2、史傳散文以及漢代詩歌。 魏晉南北朝文學旨在系統梳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主要內容包括建安與正始文學、兩晉文學、南朝文學、北朝文學、南北朝民歌以及魏晉南北朝小說。(四)教學時數序號內 容學時1秦漢文學緒論22第一章 秦及西漢散文43 第二章 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64 第三章 司馬遷與史記65 第四章 兩漢樂府詩66 第五章 東漢辭賦47第六章 漢書及東漢散文28 第七章 東漢文人詩49 魏晉南北朝文學緒論210第一章 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811 第二章 兩晉詩壇612 第三章 陶淵明513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214 第五章 謝靈運、鮑照與詩風的轉變415第六章 永明體與齊梁詩壇31

3、6 第七章 庾信與南朝文風的北漸217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418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2合計72(五)教學方式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練習相結合,講解、討論并重,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精講精讀篇章,并結合課堂學習撰寫一篇小論文。講授時,應注意把握好文學史和作品的關系,不能將文學史與作品割裂開來。要以文學史的發展脈絡為綱,用文學史統帥作品,同時要以具體的作家作品為基礎,用具體作品論證文學發展的歷史。在理論分析上應以傳統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積極借鑒新成果、新方法。 (六)考試目的與考試要求 考試目的:考查學生學習閱讀和分析鑒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求重點掌握中

4、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個時期的文藝思潮、文學現象,以及各種不同的文體、風格與流派;考查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寫作表達能力,同時能注意到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考試要求:將知識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結合,采用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每學期學生的綜合考評成績評定中,平時成績占40%,考試成績占60%。(七)選用教材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2、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第一、第二卷),中華書局,2007年第1版。二、本文 第二編 秦漢文學緒 論教學要點:使學生了解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漢代文學的基本態勢、漢代文學與經學的雙向互

5、動、漢代文學樣式的嬗革與分期。教學時數:2學時教學內容:一、社會概況秦及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對我國以及世界歷史都有深刻的影響。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國家經濟很快得到恢復、發展,幾十年后,國庫滿盈,天下富庶。武帝削平諸侯,為求周邊的安定和達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勞民傷財,造成了人民的災難,但在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上起到很大作用。西漢后期豪族、外戚與王室之間斗爭激烈。西漢王朝在農民起義中滅亡。東漢前期各種矛盾緩和,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強盛。但豪族政治開始形成,社會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中期以后,宦官、外戚和世族之間的斗爭對當時政治影響很大。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便

6、是黑暗政治的反映。黃巾起義以后,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最后曹氏篡漢。二、思想文化概況漢初統治者尊崇黃老思想,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于是戰國之時的各種思想又萌動起來。漢武帝為加強思想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產生了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為特色的新的儒學思想。西漢后期和東漢前期是我國歷史上儒學思想統治最嚴厲的時期,封建禮教被進一步加強和系統化。東漢中期以后,儒家思想統治逐漸崩潰,以老莊思想為中心的各派思想又顯出活躍的趨勢。西漢今文經學向讖緯化發展,今、古文經學之間互相排斥、斗爭。王充無神論對讖緯學說進行了批判。道教在民間流傳并得到發展。文人中形成清議的風氣。三、文學概況漢初的文學主要是辭賦和政論。賈

7、誼在這兩方面都是代表人物。枚乘的七發已顯出漢大賦的特色。陸賈、賈誼的政論文帶有縱橫家特色,晁錯的政論文與韓非相近,都有戰國之風。漢代以史記為標志,史傳文學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辭賦和樂府則反映了漢代文學的特色。五言詩的產生、發展與成熟,與漢王朝相始終。政論文也是漢代文學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方面。漢武帝時,本在諸侯國的一些文士來到了朝廷。司馬相如、董仲舒、東方朔、劉安、司馬遷等都是當時辭賦與散文創作的代表作家,漢武帝本人也能作歌辭。司馬相如的辭賦和司馬遷的散文,分別達到我國古代辭賦與史傳文學的高峰。武帝時設立樂府,搜集整理民歌,影響深及以后的文學創作。對文人五、七言詩的產生也有一定影響。西漢前期東方朔

8、等人的辭賦存在著模擬的現象。后期隨著儒學與神學風氣的彌漫,辭賦和散文都存在思想上儒化與形式上模擬的傾向。這在劉向、楊雄的創作中表現很突出。東漢前期辭賦與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班固。王充、馮衍、桓譚、馬援等也都取得不同的成就。東漢后期產生了抒情小賦。賦從歌功頌德和表現王朝的聲威、都邑的奢華為主流,轉向揭露社會的矛盾,表現文人在黑暗政治下的憂慮及逃避現實的心態。一些人放棄對功事的追求而閉門著書,王符潛夫論、仲長統昌言為東漢政論的代表作。東漢后期的樂府詩保存至今日的較西漢為多。文人五言詩在東漢中期即已比較流行。古詩十九首和所傳蘇武李陵詩,絕大部分為東漢中期以后的作品。第一章 秦及西漢散文教學要點:使學

9、生掌握秦漢論說文的主要作品及其特點。教學時數:4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呂氏春秋(1學時)成書過程及體例;平實暢達的文風;豐富多彩的寓言。第二節 李斯的散文(1學時)諫逐客書;刻石文。第三節 賈誼的政論文(1學時)陸賈新語;賈誼過秦論的思想內容以及戰國策士的遺風。晁錯論貴粟疏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第四節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1學時)淮南子的鋪張揚厲和浪漫風格;董仲舒、劉向的策對敘錄;西漢散文的演變。精讀篇目:李斯諫逐客書、賈誼過秦論(上)、司馬遷報任安書。閱讀篇目:過秦論(中、下),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楊惲報孫會宗書。思考題:1、賈誼過秦論的主要特點。2、司馬遷報任安書的風格特點。第二章 司馬相如與

10、漢代辭賦教學要點:使學生基本了解漢賦的起源及其體制特點、漢賦的主要作家、漢賦的分類與流變。教學時數:6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騷體賦及“九體”(1學時)賈誼與漢初騷體賦:吊屈原賦、鳥賦在表現自我、抒發真情方面繼承了屈賦的精神。依傍屈原的系列九體之作。招隱士和長門賦。第二節 枚乘和“七體”(1學時)七發的基本內容與對新體賦的貢獻:作品對宮室、音樂、畋獵、游觀的描寫都具有開創性;其形式是楚國問對散文和楚辭向漢大賦的過渡,又形成漢代聘辭大賦中“七體”的形式。辭藻華麗,鏤金錯彩,對后來之賦作影響甚大。第三節 司馬相如的天子游獵賦(2學時)司馬相如的生平與創作簡介。子虛賦上林賦的主要內容與思想傾向:通過對

11、諸侯與帝王畋獵活動的描寫,表現了大漢天子的至高無上和大漢王朝的無比聲威,客觀上反映出漢中期諸侯國尾大不掉的事實。子虛賦上林賦結構上受高唐賦神女賦的影響,相關的兩篇合之為一,分則為二。語言也受其影響。而其尊崇朝廷的思想與以巨麗為美的美學特征則完全是大漢王朝時代精神的反映。第四節 揚雄四賦(1學時)揚雄四賦的創作,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蘊,騷體功能的擴展。第五節 西漢其他賦家的創作(1學時)東方朔與答客難;設辭類作品;枚皋;王褒洞簫賦與漢代的詠物小賦。精讀篇目:吊屈原賦、七發(“廣陵觀濤”一段)。閱讀篇目:鵩鳥賦、子虛賦、上林賦、洞簫賦、長揚賦、羽獵賦序。思考題:1、漢賦的體制特點。2、漢賦分體及流變。

12、第三章 司馬遷與史記教學要點:使學生掌握司馬遷的生平、史記的主要內容以及文學成就。教學時數:6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1學時)家世生平與史記的寫作。史記的規模與體例。第二節 史記的敘事藝術(1學時)溝連天人、貫通古今的結構框架; 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敘事脈絡;因果關系的探索展示;對復雜事件和宏大場面的駕馭。第三節 史記的人物刻畫(2學時)閭巷之人的入傳;人物個性與共性的展現;復雜人格的多維透視和旁見側出筆法。第四節 史記的風格特征(1學時)宏闊畫面和深邃意蘊;濃郁的悲劇氣氛;強烈的傳奇色彩。第五節 史記的地位和影響我國古代最杰出的史學著作,也是杰出的史傳文學作品。語言成就。敘

13、述語言的生動傳神;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議論語言的飽含感情;總體風格上的雄渾、樸拙,有氣勢感和韻律感。精讀篇目:史記項羽本紀(片段)、廉頗藺相如列傳、李將軍列傳。閱讀篇目:太史公自序,史記刺客列傳、游俠列傳。思考題:司馬遷的人生經歷對史記創作的重要影響。史記的思想內容。3、 史記的藝術特征。第四章 兩漢樂府詩教學要點:使學生掌握漢代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教學時數:6學時。教學內容: 第一節 樂府和樂府詩(1學時)樂府與太樂;樂府的興廢;樂府詩的收集和分類。第二節 非富多彩的藝術畫面(2學時)樂府民歌內容的廣泛性和現實性。樂府詩和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饑苦與統治階級的橫暴奢侈,戰爭和徭役給人民

14、帶來的災難,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等。苦與樂的深刻揭示、愛與恨的坦率表白、樂生惡死愿望的充分展現。第三節 嫻熟巧妙的敘事手法(2學時)生活鏡頭的選取,故事情節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敘事詳略得當,寓言詩的創作。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通過一個家庭悲劇故事,提示了封建禮教與“家長制”吃人的本質。是我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敘事長詩。作品塑造了劉蘭芝完美而又極具性格特征的悲劇形象。長詩的三分之二是由對話組成,作品的對話充分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與性格。保留著鮮明的民歌色彩。第四節 異曲新聲與詩體演變(1學時)楚聲與三言、七言體,北狄、西域樂與雜言體,從四言到五言。精讀篇目:陌上桑、上邪、有所思、孤兒行、東門行、戰

15、城南、十五從軍征、上山采蘼蕪,孔雀東南飛,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閱讀篇目:病婦行、長歌行、枯魚過河泣、江南、羽林郎,劉徹秋風辭、鴻鵠。思考題:樂府與樂府詩。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五言詩的起源與發展。第五章 東漢辭賦教學要點:使學生基本了解東漢辭賦的演變及其體制特點、主要作家及作品。教學時數:4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班固、張衡的京都賦(2學時)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第二節 述行賦和抒情小賦(2學時)抒發歷史滄桑感的述行賦;衰世、亂世和治世之嘆;張衡歸田賦對辭賦小品化、抒情化的貢獻。漢末辭賦的批判精神和感傷情調。精讀篇目:歸田賦、刺世疾邪賦。閱讀篇目:兩都賦序、

16、二京賦(片斷)、述行賦。思考題:1、抒情小賦的興起。2、京都賦對勸百諷一結構模式的突破。第六章 漢書及東漢散文教學要點:使學生掌握漢書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成就、東漢論說文的主要作品及其特點。教學時數:2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漢書(1學時)班固的生平及漢書的寫作。蘇武等悲劇人物形象。精密的敘事筆法。第二節 吳越春秋(0.5學時)吳越春秋的藝術風格;越絕書概況。第三節 論衡和潛夫論(0.5學時)王充論衡的寫作宗旨;王符潛夫論、崔寔政論、仲長統昌言的批判精神和文風特征;東漢的碑文和游記。精讀篇目:班固蘇武傳。閱讀篇目:潛夫論實邊,昌言理亂篇。思考題:1、漢書的文學成就。2、東漢論說文的批判精神。第七章

17、東漢文人詩教學要點:使學生掌握東漢文人詩的概況、文人五言詩的起源與發展、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教學時數:4學時。教學內容: 第一節 班固、張衡、秦嘉的詩(1學時)班固詩與張衡詩:質樸和典麗;秦嘉詩:文人五言詩的成熟。第二節 酈炎、趙壹、蔡邕的五言詩(1學時)詩壇新風的出現;懷才不遇的感慨;對比鮮明的批判;衰世文學。第三節 古詩十九首(2學時)古詩十九首產生于不同時期。大部分為東漢時作品,尤以漢末文人之作為多。內容比較廣泛,都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懷,多表現孤寂與凄惶哀苦之情。藝術成就:除個別作品質木無文外,大多能使抒情、寫景、敘事、議論融合為一,以典型的生活場面與典型的細節表現思想感情。語言淺近

18、通俗,仍帶有民歌的特征,然而凝煉和諧,反映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水平。精讀篇目: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樓.、迢迢牽牛星。閱讀篇目:班固詠史,張衡四愁詩、同聲歌,古詩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庭中有奇樹、回車駕言邁、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思考題:1、文人五言詩的起源與發展。2、古詩十五首的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概 論教學要點:使學生了解文學的自覺與文學批評的興盛,時代背景、門閥政治、玄學、佛教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歷程。教學時數:2學時教學內容:一、社會概況黃巾起義實際上結束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此后軍閥割據,三國鼎立。建安時期,曹操尚刑名,抑制豪強

19、,曹丕建魏,實行九品中正制,逐漸形成世族制度。世族與庶族之間存在激烈的斗爭。司馬氏代魏,士族門閥勢力進一步擴大。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導致八王之亂,士族紛紛南下。東晉以后南方政權更替,而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庶族上升,士族的相對下降。北方政權相對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這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文學藝術大交融的時期。二、社會思想與文人心態漢末儒學獨尊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刑名、道、法等家思想抬頭。由于統治階級內部斗爭尖銳,一些人逃避現實,一些人看透了儒家禮教的虛偽性。魏晉老莊學說盛行,玄學興起。佛教的中國化。儒學與佛、道既斗爭又融合。隱逸、服食、狂

20、飲、縱欲等各種亂世人生觀流行。社會思潮的多元化、文人信仰相對自由,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學術氣氛的活躍。所以,這也是中國學術思想和文學傳統的大發展、大轉變時期。三、文學概況社會的世族化,導致貴族文人逐步成為文學創作的主力軍,使文學產生了明顯的貴族化傾向。詩歌在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最大。以三曹、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詩歌,表現出了積極用世的思想,慷慨悲歌。正始詩歌在高壓政策下轉而為憂生嗟嘆,但也繼承了一些建安詩歌的傳統。太康詩歌追求華美,重模擬、頌功德、重形式的傾向明顯,唯左思挾憤世之音。東晉大暢玄言,詩歌多枯燥乏味。陶淵明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以平淡自然之風開田園詩歌一派。謝靈運、謝脁完成

21、了由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開山水詩歌一派。鮑照對七言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永明新體詩風靡一時。庾信是南北朝詩歌集大成的作家。南北朝樂府民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對文人詩歌創作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曹魏之時,文多通脫,駢散俱呈;正始文多恣放。西晉以后,駢體文形成并臻于鼎盛。辭賦由漢大賦演變為抒情小賦,并向駢化和律化方向發展。魏晉以后,小說開始流行,主要有志怪和軼事兩類。均篇幅短小,語言簡樸。軼事類多見人物風貌,頗能傳伸。志怪類以情節離奇見長,多同宗教鬼神觀念聯系。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學批評專論、專著空前繁榮,理論涉及文學創作的各個方面,從曹丕的典論論文到文賦、葛洪的抱樸子(外篇),至鐘嶸的詩品、劉勰

22、的文心雕龍,多為宏篇巨制,有一些進行系統理論探討的論著,對當時和以后的文學創作與理論建樹有著深遠的影響。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教學要點:使學生掌握建安文學的特點,三曹詩歌創作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簡單了解“七子”的詩歌創作;掌握阮籍、嵇康詩歌創作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征。教學時數:8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曹操與曹丕(2學時)一、曹操生平與作品簡介。漢末諸候中,曹操既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學家。他的詩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艱難,表現出掃平群雄、安定天下的雄心壯志,和事業未成、光陰不居的傷感。蒼涼悲壯、雄健沉郁,情感強烈。其詩歌以四言為多、而五言雜言兼有。全用樂府舊題,能被之管弦。曹操的散文清

23、峻通脫,影響及鄴下文風。其子曹丕、曹植及鄴下文人的創作風格上不同程度受其影響。魯迅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二、曹丕作品簡介。曹丕詩多寫游子思婦題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樂之情,有亂離時代的哀怨之音。詩風清麗哀婉。燕歌行二首對七言詩發展有較大貢獻。其散文和辭賦也具有特色。第二節 曹植(2學時)一、曹植生平: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樂觀自信,表現出積極奮進的精神。后期不得志,充滿憂懼憤懣。二、曹植詩文的思想內容:對建功立業的追求,貴族生活的寫照,對壓抑迫害的抗議,交游的唱和,游仙的想象等。三、曹植詩的藝術特色:骨氣奇高、辭采華茂;善用比喻、象征、烘托的手法;講究謀篇布局,韻律色調合諧。他也

24、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作家,后人譽之為“建安之杰”。第三節 “建安七子”與建安其他作家(1學時)“七子”見于曹丕典論論文。其中孔融非鄴下文人,也年長于其馀六人,主要成就在文。有論盛孝章書、薦禰衡,雖未脫東漢舊軌,駢儷氣重,但辭銳氣盛,文風豪壯。王粲詩文兼擅,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為七哀詩、登樓賦。陳琳、阮的書檄具有縱橫家特色和駢化傾向。陳琳飲馬長城窟和阮駕出北郭門行為各自詩歌的代表作。劉楨詩名甚高,徐干以室思詩見稱。應玚詩缺乏特色。女作家蔡琰的生平;悲憤詩五言一首。諸葛亮的散文創作。第四節 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征(1學時)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表現,濃郁的悲劇色彩。第五節

25、阮籍、嵇康與正始詩歌一、正始文學概述二、阮籍及其詠懷詩詠懷詩八十二首的主要內容:抒寫孤苦寂寞和憂生懼禍之情;諷刺時政,揭露社會丑惡腐敗;表現飲酒、求仙生活。“厥旨淵放,歸趣難求”的藝術特色。三、嵇康的詩歌以四言詩成就為高,贈秀才從軍十八首內容豐富,風格高遠清朗。散文成就尤高,與山巨源絕交書為其代表作,風格清峻通脫。精讀篇目: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曹植白馬篇、公宴詩、野田黃雀行、洛神賦(片段),阮籍詠懷(夜中不能寐),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閱讀篇目: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苦寒行、讓縣自明本志令,曹丕雜詩二首、大干墻上蒿行、與吳質書,孔融

26、薦禰衡表、論盛孝章書,王粲登樓賦,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駕出北郭門行,劉楨贈從弟,諸葛亮出師表,蔡琰悲憤詩,曹植名都篇、美女篇、送應氏、梁甫行、雜詩、吁嗟篇、贈白馬王彪、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與楊德祖書,阮籍詠懷(獨坐空堂上)、(湛湛長江水)、(駕言發魏都)、大人先生傳,嵇康贈秀才入軍(閑夜肅清)、管蔡論。思考題:曹操與曹丕文學創作的內容。建安風骨。蔡琰悲憤詩的內容特征。曹植詩文的思想內容。曹植詩的藝術特色。正始時代與文學的關系。阮籍詠懷詩的內容與風格。8、嵇康詩歌的特色。第二章 兩晉詩壇教學要點:使學生掌握潘岳、陸機、左思、張協、劉琨、郭璞等人詩歌創作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了解蘭亭詩、玄言詩的

27、內容及風格。教學時數:6學時。教學內容: 第一節 陸機、潘岳、左思與太康文學(2學時)一、太康文學概述:太康短暫的統一、繁榮局面和士族制度的形成。詩尚雕飾,文崇駢儷。推動了文學的形式化和士族化。模擬之風比較突出,晉初的傅玄、張華已見此傾向。二、陸機和潘岳:陸機詩多寫行役之苦,離別之哀。追求詞藻、對偶,模擬因襲氣重。當時詩名甚高。文章辭賦頗有成就,為駢體文的奠基人。對南朝文學有較大影響。潘岳工詩善文,多組詩。詞采華艷,在太康作家中較重情感表現,悼亡詩三首最為著名。第二節 左思、張協與劉琨(1學時)與其出身和思想相關,其詩承建安余緒,抒寫懷抱,抨擊現實,多不平之音。氣勢雄健,筆調挺拔,辭采壯麗,形

28、象鮮明,風格獨樹一幟,人稱“左思風力”。為西晉成就最高的詩人。三都賦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熱點問題,其聲名高主要與題材有關。張協兄弟的詩;劉琨的詩。第三節 郭璞的游仙詩(1學時)郭璞字景純,是晉室南渡之際的重要詩賦作家。郭璞游仙詩實為詠懷之作,有很強的現實性。乖遠玄宗,坎壈詠懷;文采富艷,寄托高遠。第四節 王羲之與蘭亭唱和(1學時)蘭亭詩的主題及審美價值;文人雅集對后世的影響。第五節 孫綽、許詢與玄言詩(1學時)東晉文人的心態;玄釋合流;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精讀篇目:潘岳悼亡(其一),陸機赴洛道中作(其一),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閱讀篇目:向秀思舊賦,傅玄豫章行苦相篇,張華游獵篇,陸機擬明月何皎

29、皎,左思詠史(荊軻飲燕市)、招隱(杖策招隱士),劉琨重贈盧諶,郭璞游仙詩(青溪千馀仞),王羲之蘭亭集序。思考題:1、潘岳與陸機詩文創作的成就。2、試釋“左思風力”。3、劉琨與郭璞詩的創作特色。4、試述玄言詩的藝術特色。第三章 陶淵明教學要點:使學生掌握陶淵明詩歌創作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了解其散文與辭賦創作成就。教學時數:5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陶淵明的人生道路與思想性格(1學時)陶淵明出生于沒落的官僚家庭。其一生大體分三個時期:19歲以前家居讀書;2941歲時官時隱;4163歲為歸隱時期。歸隱之初,生活小康,輕松愉快。歸隱后期,生活窘迫,思想斗爭激烈。東晉末年學術思想活躍,江州又是儒、釋、

30、道三家思想斗爭的中心。陶淵明既受儒家思想影響,有濟世之志,又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響,特別是受莊子思想影響明顯,故而安貧樂道,崇尚自然。是魏晉風流的代表。第二節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1學時)陶詩多贊美田園風光、表現勞動和與農民來往之作。也有表現生活困頓、農村凋敝和向往無王稅的自給自足社會的作品。表現出守節固窮的品德。此外,還有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贈答詩。第三節 陶詩藝術及其淵源(1學時)自然:陶詩的總體藝術特征;日常生活的詩話;情景事理的渾融;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第四節 陶淵明的散文與辭賦(1學時)五柳先生傳中的自我形象;歸去來兮辭與文學中的回歸主題;桃花源記的理想模式。第五節 陶淵

31、明的典型意義(1學時)陶淵明的被發現;士大夫的精神家園;酒與菊。精讀篇目: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飲酒(結廬在人境)、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閱讀篇目: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先師有遺訓)、飲酒(少年罕人事)、雜詩(人生無根蒂)(白日淪西阿)、移居(春秋多佳日)、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詠荊軻、歸去來辭、桃花源詩并記、五柳先生傳。思考題:1、試述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征。2、陶淵明的散文、辭賦名篇及其文學史意義。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教學要點:使學生簡單了解南朝民歌與北朝民歌的基本特色。教學時數:2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南朝民歌與吳、楚風情(1學時)分類:吳聲歌曲,神弦歌,西曲。思想內容:多

32、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男女情愛幾乎成為唯一的主題。藝術特色:多用五言的形式;以抒情為主,感情真率動人;多用比興、象征、諧音、雙關等手法;語言自然明暢,風格清新婉麗。第二節 北朝民歌與北朝各民族的風習(1學時)思想內容:題材廣闊。有的反映了北方的游牧生活;有的表現尚武精神、征戰生活;有的反映男女婚戀;也有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貧富的對立。藝術特色:繼承漢樂府的傳統,體裁多樣,自由靈活;多帶有敘事性。直抒胸臆,感情強烈,風格古樸悲涼、粗獷豪放。精讀篇目:西洲曲、敕勒歌。閱讀篇目:讀曲歌(打殺長鳴雞)、神弦歌青溪小姑曲、三洲歌(送歡板橋灣)、那呵灘(篙折當更覓)、長干曲、子夜四時歌(春風動春心)(春林花多

33、媚)、華山畿(華山畿)、那呵灘(聞歡下揚州)、折楊柳歌辭(遙看孟津河)(健兒須快馬)(上馬不捉鞭)、李波小妹歌、隴頭歌辭、幽州馬客吟歌辭(快馬常苦瘦)、捉搦歌(華陰山頭百丈井)、木蘭詩。思考題:南朝民歌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北朝民歌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第五章 謝靈運、鮑照與詩風的轉變教學要點:使學生基本了解謝靈運、鮑照的創作成就。教學時數:4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謝靈運所開啟的新風與山水詩的興盛(2學時)謝靈運山水詩的特色與地位:善于刻畫山水景物、營造畫境;工于錘煉字句,注重辭彩,講求對偶,多用典。雕琢過甚,結構比較單調,多名句而少名篇。謝錄運真正把山水作為審美和描繪對象,對扭轉玄言詩風,

34、對永明新體詩及后世山水詩的發展,均有較深遠的影響。第二節 鮑照及其創新(2學時)寒士的呼聲;奇矯、凌厲、險俗的風格;對七言詩的貢獻。精讀篇目:謝靈運登池上樓,鮑照擬古(束薪幽篁里)、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對案不能食)。閱讀篇目: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過白岸亭、過始寧墅,顏延之五君詠(阮步兵、嵇中散)、顏延之陶徵士誄,鮑照梅花落、代白頭吟、擬行路難(奉君金卮之美酒)、蕪城賦、登大雷岸與妹書。思考題:1、謝靈運山水詩的特色。2、鮑照詩的藝術風格及對七言詩的貢獻。第六章 永明體與齊梁詩壇教學要點:使學生基本了解謝靈運、鮑照、謝脁與永明體、宮體詩人的創作成就。教學時數:3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沈

35、約、謝朓與永明體(1學時)一、永明體的興起:新體詩是由古詩到律詩的過渡形態。新體詩的代表作家是謝朓、沈約。沈約的詩歌理論及影響。二、謝朓詩的內容與特色多寫山水,表現了亦官亦隱的思想情懷。藝術特色:善于描繪景物,能使情景交融。其新體詩詞采華美,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已有全篇似唐人律絕者。詩風清新流麗。謝朓為齊梁“首杰”,發展了山水詩。他所代表的新體詩為近體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三、陰鏗、何遜等的詩歌創作何遜詩多紀游、寄贈、離別思鄉之作,尤以山水詩成就為高。陰鏗新體詩,已近唐人律詩。何遜與陰鏗詩皆善描繪、講聲律,風格清新婉轉,頗得謝朓情致。第二節 齊梁詩人集團(1學時)門閥制度下的家族文學;詩人集團的

36、三個中心;詩人集團的活動方式及其對創作的影響。第三節 從市井到宮廷(1學時)一、南朝民歌從市井進入宮廷。二、蕭氏父子和宮體詩:對女性的審美觀照;女性生活、容貌、體態、服飾與器物的描寫;辭藻與聲色。精讀篇目: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陰鏗晚出新亭。閱讀篇目:沈約早發定山、懷舊詩九首傷謝朓、夜夜曲,蕭綱詠內人晝眠,吳均答柳惲,徐陵關山月,何遜贈諸舊游,陰鏗江津送劉光祿不及、五洲夜發,江總閨怨篇。思考題:1、何謂“新體詩”? 2、謝朓詩的內容與特色。 3、何謂“宮體詩”?第七章 庾信與南朝文風的北漸教學要點:使學生簡單了解北朝文學創作的大體情況以及庾信的文學成就。教學時數:2學時

37、。教學內容: 第一節 北朝文化與文學(0.5學時)北魏孝文帝與北朝文壇的復蘇;仿古與趨新:西魏、北周文壇概況。北地三才:魏收、邢邵、溫子升。第二節 南北文風的交融(0.5學時)政治對峙與文化多元;南北文風交融的途徑。第三節 庾信文章老更成(1學時)前期詩藝的養成;鄉關之思的內容與表現;承前啟后的地位。精讀篇目:庾信重別周尚書。閱讀篇目:庾信擬詠懷(榆關斷音信)(日晚荒城上)(蕭條亭障遠)、哀江南賦序、小園賦,溫子昇搗衣、春日臨池,邢邵七夕、冬日傷志篇,魏收喜雨,庾信烏夜啼、寄徐陵、擬詠懷(搖落秋為氣)(尋思萬戶侯)、枯樹賦、哀江南賦,王褒渡河北、關山月、出塞。思考題:1、簡單了解庾信的擬詠懷二

38、十七首和哀江南賦。2、庾信由南入北以后詩文內容及風格的變化。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教學要點:使學生簡單了解魏晉南北朝辭賦、駢文與散文創作的大體情況以及水經注、洛陽伽藍記等作品的文學成就。教學時數:4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別開生面的魏晉文壇(2學時)“以氣質為體”與“以情緯文”;曹操的教令,曹丕兄弟的書札;登樓賦與抒情小賦的繁盛;論辯文的勃興。第二節 南朝美文的衍化(1學時)元嘉三大家;范曄史論;文心雕龍的駢文藝術;齊梁新變之風;詩體賦與寫景文。簡單了解鮑照蕪城賦、孔稚珪北山移文、江淹別賦、恨賦以及丘遲、陶弘景、吳均、徐陵的駢文。第三節 水經注與洛陽伽藍記(1學時)一、水經注及其

39、文學成就。水經注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地理學著作,也是散文名著。書中對各處山水景物有精彩的描寫,引述了不少地志、風土記文字,夾有作者的抒情、議論。對后世游記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二、洛陽伽藍記:學術與文學上的個性;故都伽藍的雙重象征性;整飭與散行兼美的文風。洛陽伽藍記主要描寫北魏時洛陽的佛寺建筑,兼及當時的人情世態,其中揭露了統治者的奢華貪鄙。文章描寫精彩,文風平實,帶有駢儷習氣。精讀篇目:王粲登樓賦,江淹別賦,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丘遲與陳伯之書,吳均與宋元思書,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巫峽)。閱讀篇目:鮑照蕪城賦、登大雷岸與妹書,孔稚珪北山移文,謝莊月賦,謝惠連雪賦,江淹恨賦,蕭綱晚春賦,蕭繹采蓮賦、蕩婦秋

40、思賦,徐陵玉臺新詠序,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名實、文章,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孟門山)(滱水陽城淀),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明寺、永寧寺、大覺寺)。思考題:1、魏晉南朝辭賦與散文創作的成就。2、酈道元水經注的文學成就。3、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的創作內容。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教學要點:使學生簡單了解搜神記和世說新語的思想內容與文學成就。教學時數:2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 小說的起源與魏晉南北朝小說的興盛(0.5學時)關于“小說”;小說的起源;魏晉南北朝小說的興盛。第二節 志怪小說與志人小說(0.5學時)一、魏晉南北朝小說的分類:志怪、志人。二、干寶的搜神記主旨在“明神道之不誣”,故書中多神仙道術、鬼怪靈異的內容。其中保存了很多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題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