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國學之圓融思維_第1頁
04國學之圓融思維_第2頁
04國學之圓融思維_第3頁
04國學之圓融思維_第4頁
04國學之圓融思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第四講 外圓內方,取象比類國學之圓融思維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2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世界上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心理底層結構的一種外在表現,是民族結構的重要標志。什么是思維方式? 3 思維,是人腦的活動過程 知識 信息1 大腦 信息2 經驗 思維(思考、思索過程) 推理 邏輯LOGIC什么是思維?4思維思惟人類在認識事物過程中的思考過程。思維方式是心理深層結構的一種外在表現。5那些長久、穩定、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維習慣、方式、對待事物的公認的觀點,就是該民族的思維方式。民族思維方式有極強

2、的定向性,總是趨于一定的方向,使其自身在隨機的動蕩中保持相對穩定的有序狀態。6中文、英文信封的地址差別中文:郵編:550025中華人民共和國 貴州省 貴陽市 花溪區貴州財經大學 文化傳播學院 2011級漢語言文學班 李濤先生收7英文:Zip code: 550025Mr.Leetao2011grade,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axi district,Guiyang, Guizhou pr

3、.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8從張穎清的“全息生物”理論說起一條蚯蚓被切成若干段,為什么每段都可再長成一條完整的蚯蚓?是否每一小段蚯蚓中包含有一條完整蚯蚓的全部信息?一個馬鈴薯塊莖切成若干小塊,每小塊可長成一株完整的馬鈴薯植株,為什么?9為什么斑馬、金錢豹、老虎等哺育動物,其前、后肢的各節肢和尾巴的斑紋與其身體的斑紋數目相同?為什么樹的葉子外形與全株外形相似?梨的果實外形與梨樹外形相似?10生物體的每個相對獨立的局部,與整個生物體本身,有怎樣的關系?天問,數不清的天問。11張穎清發問,從中醫,問到中醫外;從動物,問到植物,問整個生命界。一思二想三懷疑,張穎清基于中醫整體

4、觀念、發散性思維,創造性發現了“生物全息律”,一個中醫界金字塔式的理論豐碑。12張穎清,1947年生,生物學家,山東大學教授,山東大學全息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息生物學的創始人。13張穎清主要學術著作有全息生物學、全息胚及其醫學應用、生物全息診療法、新生物觀。被譯成英、德、日、俄、挪威、蒙古、塞爾維亞等文字。1985年首先提出了哺乳動物的單體細胞具有發育成新個體的潛在能力,這種潛在能力在某種條件下可以完全顯現。1412年后,第一個克隆哺乳動物克隆羊多利的出現,證實了張穎清的這一理論。在哺乳動物克隆領域,張穎清的理論具有理論優先權,在科學史中將占據重要地位。張穎清的生

5、物全息論,是中醫界整體觀重大的理論創新。15全息一詞,是泊來品,是借用全息攝影照片被破碎后,每一塊碎片仍能完整顯示被攝物全貌這一特性,人類發明了全息照相。生物全息,就是基于以小窺大的中醫整體觀,嫁接全息照相的全息概念,來說明生物體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為整體比例縮小這一全息現象。16張穎清教授,于1981年在自然雜志發表了成名之作生物全息律每一生物體的每一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對獨立的局部(又稱全息元),包括整體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是整體的縮影。人體上臂骨、前臂骨、五塊掌骨和下肢的股骨、小腿骨等都是全息元,都是人體的一個縮影。17生物全息,開創了中國全息科學的新篇章。是中國人在生命科學里的一

6、個里程碑式的發現。18一、取象比類由形象走向抽象的思維類比思維依據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內在屬性進行比照與聯系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思維善于抓住事物之間的某種相關進行類比象征,以達到由此及彼、由近及遠地分析與表述的目的。19“天、地、人、萬物”之間的類比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間類比觀天象知人事。類比思維是從“天、地、人”系統整體思維中衍生出來的,體現系統整體思維。20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11、比興手法詩經的比、興是類比思維在詩歌創作中的運用。“比”是用他物打比方,其表述的標志是有“如”字。22“興”是托事于物,其表述標志是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

7、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232、觀物比德人與物的類比,是說用物的外部特征與內在屬性來類比人的品德、志行。24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水”類比智者“動、樂”之德,“山”類比仁者“靜、壽”之德。25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風”類比君子之德。263、合理外推類推,把兩個以上有聯系的類比排列出來,按照意義發展的順序逐層往下推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養個人道德和諧家庭人倫治理國家政事安定天下。四階段之間存在著本末始終關系,可“以修身為本”,逐層往下類推。274、易經思維群經之首: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最早、最直接、最深遠

8、。中國人的常見思維方式:取象類比、天人合一、陰陽辯證、內向體征、中和中庸等,都可從中得到驗證。28周易的思維框架,后來的易傳將其上升到哲學高度,使之獲得了普遍的意義。“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包含有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以此為據,就可以窮盡天地萬物之理。29易設計了一個宇宙整體模式,提供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則與根本方法。這里所討論的也是思維方式的問題。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代表一種思維樣式,它們的總和構成了易的思維方式。30周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

9、物之情。31易經第一卦:乾,乾為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32“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內容之一。無論是個人還是由個體成員組成的民族,都應有一種自立、自新、自主、自尊的精神,有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取、不為外境所移的剛健精神。33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34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

10、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35易經第二卦:坤,坤為地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其道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36象數思維源于以卦象和爻象進行思維,主要內涵是取象比類。“象”指現象,象征自然和社會現象的符號也可稱為“象”。取象就是選擇形象;比類就是進行推演,然后得出新的結果。37“取象比類”又叫“援物比類”,是一種辯證推理。將雜亂無章的事物加以綜合歸納,分門別類,用以比較某種規則,目的是為了了解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或是在它們之間建立有規律

11、的聯系和秩序。38易經損卦第四十一損卦是“山下有澤”39損卦的上卦是山、下卦是澤,山腳下被水包圍著,因而會使山受到侵蝕而減損,故曰損卦。山下有澤是取象,損是比類,比喻人如果長期被不良環境包圍就會被減損,這是形象思維。40易經謙卦第十五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艮為山41謙卦艮下坤上,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處于地下,高大顯示不出來,此卦在人則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覺地不顯揚。地中有山,取象地卑山高,比類是損高就低、謙退之意。42古代經常被用來“比類”社會和各種關系的常用模式有:陰陽模式(二體結構)八卦模式(多體結構、環形結構)五行模式(五體結構)43取象比類的推理方法,在實踐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在

12、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宏觀領域,辯證的推理方法常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缺乏實證和分析,單憑這種方法尚不能解決自然科學中的具體問題。44二、陰陽五行整體性、生克性的辯證思維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易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4546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或為陽剛,或為陰柔,變化無窮;以陽御陰,以陰隨陽。47乾坤代表天和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的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大地之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天是主宰,是動能;地是順從、是被動的。48易經的中心思想天地、陽剛、陰柔、動靜的微秒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法則并

13、廣泛運用于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變,去惡向善,避兇就吉。491、萬物一體的整體性結構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傳統思維與西方人不同,整體性思維一直是中國傳統思維最根本的特征。萬物一體的整體觀念,其最高、最典型的理論形式是天人合一。50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宋張載西銘人來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作為現實存在的人,總是把自身之外的萬物當作與己相對待的對象。51中國先哲有“內外”、“物我”之說,就是對此而言。世界可以概括為人與萬物或人與天兩個最基本的部分。兩個方面的統一,表征為“天人合一”的宇宙整體。52“天人合一”主要蘊含兩重意思:第一,宇

14、宙整體的狀態天是一物,人亦是一物,天和人都是實在的,二者作為整體的部分或要素而相互聯系,構成為一個統一整體。53人是萬物中的一物。人與物,都是為宇宙整體的客觀要素而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合一是指宇宙存在的一種狀態。中國傳統思惟傾向于:“天人合一”的整體結構是宇宙應有的、本然的狀態。54第二,理想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的客觀狀態的內化、“天人合一”主觀形態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所特有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目標。55易傳: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56“天人合一”,并不意味著沒有意識到人與他物的區別,把人和自然的關系視作一種直接性統一。而是強調,天人之間不是

15、對立關系,是“一天人”、“合內外”,注重天人之間的統一與聯系,視天人相互溝通而結為一體。57在“天人合一”的整體結構中,人與其他事物相比,并不是平列的,而是處于無比優越的地位。人有理性、有道德、有情感,能夠體驗天道,是宇宙整體系統的靈魂。只有人才能構成與天地并立的結構格局。58老子: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孟子:萬物皆備于我。中庸:人可“贊天地之化育”。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或天道,最終都是落實于人道。天人合一的整體結構,實質上是以人為中心要素的整體結構。59中西方對人與自然關系理解和解決的不同西方強調人與自然的區別,把自然界當作外在于人的獨立對象,表

16、現為一種“天人對立”的二極性思維傾向。受此思惟控制,西方人非常注重對于外在世界的邏輯分析,以獲取關于外物的知識為根本目的。60古希臘:為知識而知識,形成比較系統的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理論。在中國哲學中,不能說沒有人與自然區別或對立的觀念。先秦荀子的“天人之分”。但荀子之后,響應者寥寥,未能獲得普遍性的社會意識形式,構成一種思維傳統或文化傳統。61絕大多數哲學家不是強調“天人對立”,而是“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統一,把人與自然視作一個統一的整體。以孔孟學派為代表的儒家、道家道教,在中國文化中一直居于支配性地位,它們所代表的思維方式成為一種綿延不絕的傳統和普遍性的精神力量。62“天人合一”觀念,不僅

17、傾向于把天和人看作是統一的整體,而且站在“人道”的立場看待“天道”:“天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天道”。離開“天道”,“人道”就失去理論根據;離開“人道”,“天道”也失去其應有的意義。63中國傳統哲學所理解的對象世界,不是機械性的世界,而是一個有機性的世界。對世界的把握方式不是純邏輯的,也不是純抽象的,而是直觀或直覺的,甚至是帶有感性色彩的,即意象式的。64不重在獲得關于對象世界的某種理智性知識以及如何獲得這種知識。重在從天人關系角度確定人在宇宙整體中的地位和人生的價值、意義。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政治倫理性關系,尋求人的安身立命之地。65這一特定的整體性思維方式,可以概括為以下特點與內容:

18、首先,從認知結構層面看,中國傳統哲學對于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規定,表現為系統思維的傾向。66系統思維,為我們勾畫了一個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并按照一定的規律、節奏、秩序而存在和變化的宇宙整體圖式。系統思維在思維內容上,可以細分為三種觀念性思維模式:系統整體觀、系統過程觀、系統和諧觀。67與西方哲學相比,特別與西方近代哲學相比,這三種觀念性思維模式均不具有機械性的形式,而以有機性或系統性的思維為根本形式。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系統性思維與機械性思維68其次,在主體把握客體的方法、程序、途徑的層面上,中國傳統思惟表現為直覺性、意象性基本傾向。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相對應。邏輯思維作

19、為人類把握對象世界的一種手段,具有明確的概念形式與邏輯規則形式。69直覺思維,具有直觀性、直接性、跳躍性、整體性、非邏輯性的特點。中國傳統思維中,有邏輯思維,但就思維的基本傾向及本性看,則是直覺的。中國傳統思維以“體認”與“意會”作為溝通主體與客體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具有直覺思維的性質。70邏輯思維通過概念、判斷、推理揭示事物本質,又稱抽象思維。特點: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邏輯思維對科技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愈來愈顯示出它的弊端。71第一,把整體割裂成碎片,人為地切斷了事物之間的聯系,把事物變得孤立。第二,因為只注意局部研究,忽視整體,容易陷入顧此失彼的僵局。第三,邏輯思維,

20、尤其是形式邏輯因為脫離具體事物,沖淡了事物本質的探索。72形象思維具有整體思維的優勢:第一,通過整體觀察某一局部,可以從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上更好地揭示局部的本質。第二,可以通過整體聯想創造出新的思路。第三,可以全面顧及整體關系而起到維護整體和諧的巨大作用。73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都具備認識的普遍性。易經思維特色主要: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及全息思維首先是形象思維。742、對待互補、相生相勝的辯證結構從形式而言,中國傳統思維的整體要素之間的聯結方式表現為對待互補和相生相勝兩種基本形態。對待互補主要體現在陰陽觀念,相生相勝主要體現在五行觀念。75(1)相待互補整體要素之間的對立性關系,或作為整體的事物內部

21、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所有要素之間或對立面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相互轉化的關系與趨勢,即統一性的關系或趨勢。76中國傳統思維注重事物之間的統一。這種統一性的聯結方式有以下幾種:事物對立雙方各以對方為自身的條件和前提。無此即無彼,無彼即無此;有此即有彼,有彼即有此。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二章77相互滲透的方式。對立的雙方表現為質量、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換。整體的要素在相互滲透中,仍然各自保持著自身的獨立。周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易系辭下: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78相互轉化的方式。對立的雙方各自具有向其對立面轉化的趨勢與功能

22、。老子:反者,道之動 老子四十章極而反者,天之性者。 黃老帛書經法論程頤:物極必反 程氏遺書79(2)相生相勝用五行相生相勝理論解釋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傳統哲學最為基本、最為古老的觀念之一。五行關系反映著事物之間的關系或整體要素之間的關系。80五行相生,則是指五行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肯定、相互促進的一種關系或趨勢。其順序為:木火土金水81五行相勝,指其間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對立的一種關系或趨勢。其順序為:水火金木土82事物之間或整體要素之間的對待互補關系。班固:相反相成 漢書 藝文志西方人也有類似的觀點。雙方的側重點和著眼點不完全相同。83在西方哲學中,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對立關系。與此相反

23、,中國則更強調事物在對立基礎上的統一性。從思維方式上說,西方人的觀念可以概括為“非此即彼”,中國人的觀念概括為“即此即彼”或“亦彼亦此”。84西方人的思維模式:一個圓圈,中間一條線;一半黑,一半白;黑白對立,涇渭分明。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一個圓圈,中間一條曲線;曲線兩邊亦以黑白二色,呈現為“陰陽魚”式的圖形,黑白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與包攝。85太極圖:中國人的哲學智慧86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整體和諧,陰陽互攝: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運動變化,生生不息;共生共存,天地人和。87一個圓圈,中間兩條魚,黑魚的眼睛是白的,白魚的眼睛是黑的,兩條魚頭貼尾、尾貼頭。整個圖呈現出運動旋轉的狀態。太極圖包含了豐

24、富的哲學道理,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看世界是相互關聯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883、“茍日新日日新”的系統變異思維“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二十五章“道”處于永恒不止的運轉狀態。89“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莊子秋水萬物的存在形式是極不固定的,無不處在運轉變化過程之中,永無止息。90萬物的存在形式極不穩固,無不處在運轉變化之中,永無止息。名家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莊子天下篇惠施是莊子的好友,或許受莊子影響。91在先秦儒家中,易傳的變易觀念最突出,在理論形式上也最完備。“易”本有三義,“變易”乃最根本的意蘊之一。作為易經

25、解釋之作的易傳,明確地把宇宙整體規定為一個運動變化的大過程。92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六爻組成,陰陽二爻的排列位次不同。所組成的卦體也不同。每一卦都表示某個事物或某類事物,陰陽二爻在卦中的位次是不同的。因此,卦體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卦體的變化,卦體所象征的事物呈現為變化狀態。93生化日新模式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僅在于變易觀念在雙方哲學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雙方對變易的理解和規定也不同,從而構成了雙方在思維方式方面的本質差別。94西方思維更多地著眼于事物的機械性變化,其變易觀帶有機械性的特征。中國思維則注重事物的有機性變化,其變易觀帶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特征。95西方思維的變易觀念的機械性思

26、維傾向,在其發軔期,即在古希臘哲學那里就有明確的表現形式。一些哲學家雖不否認事物的變化,但習慣于把變化理解為事物在時空上的位置轉移、數量上的增減。96“生生”是中國頗具民族特色的觀念。這一觀念的特質,不僅在于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大流行,也在于把這一流行視為宇宙整體有如生命有機體的生化功能。97陰陽調節模式陰陽既是對宇宙整體對立互補結構的表征,又是對字宙整體自身功能的表述。陰陽作用于整體的過程不同于外力推動,而是表現為整體自身的調節功能。作為整體內部的對立雙方,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作用,從而推動整體的運動。9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老子四十二章“道”作為宇宙的本源,

27、其內部蘊涵著陰陽兩種不同的勢力,在陰陽兩種力量的推動下,表現為道體化育萬物的過程。牛頓的困惑99易傳特別強調天地萬物的變易,認為這種變易乃是源于其自身的動力。系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陽的性質為剛,陰的性質為柔,剛柔相互作用而推動事物的變化,也就是陰陽推動事物的變化。100中國傳統哲學崇尚變易的系統過程觀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對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物極必反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既是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又是人事變化的規律。101處順通之世,“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系辭下因為“泰極否來”處艱屯之世,臥薪嘗膽,積極有為、激昂蹈勵、奮

28、發圖強。因為“否極泰來”102三、和合中庸崇尚和諧的倫理性思維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尚書虞典“八音克諧”,是把音樂理解為各種音素之間的協調,其中顯然蘊涵著追求和諧的一般思維傾向。103西周末思想家史伯對鄭桓公的談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雜,以成百物。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 國語鄭語104“和”,即“以它平它”,把要素相互結合,是包含差異性的和諧統一。“同”,即“以同裨同”,完全等同或相同的要素重合,是沒有差異性的同一。不同性質的東西、有差別的事物相結合才能生成和變化成豐富多采的萬事萬物,

29、這就是“和實生物”。105相反,“以同裨同”,就單一音調不好聽,單一顏色無文采,單一滋味不好吃,單一材料不成器,不能產生和存在豐富多彩的事物,這叫“同則不繼”。106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論語學而和諧是人類社會最理想的原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記中庸107 經典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108經典名言 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 。 (荀子王制)109 狄仁杰與婁思德狄仁杰恃才傲物,看不起婁師德。武則天讓狄仁杰看婁師德的推薦信。狄仁杰非常慚愧,拋棄成見。二人同心合力。110狄仁杰為相,婁師德

30、是武將,狄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召見狄仁杰,問:“師德賢乎?”狄仁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知人乎?”狄仁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拿出婁師德推薦狄仁杰的奏章,讓狄仁杰看。狄仁杰十分慚愧,嘆息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新唐書婁師德傳111“六尺巷”的故事112安徽桐城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回信,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三尺,下壘建墻,鄰居深受感動,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兩家院墻之間留下 “六尺巷”。113“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114超越鬥爭,走向和諧西方人的思維,特別是近幾百年來的主流,是斗爭、博弈。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