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構造總結_第1頁
大地構造總結_第2頁
大地構造總結_第3頁
大地構造總結_第4頁
大地構造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地構造課程學習報告一、學習過程1.1課堂學習及收獲通過這學期楊文濤老師給我們講大地構造這門課,使我對大 地構造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對大地構造的基本概念、大地構造發展 史、各種學說、地球圈層構造、地球物理場、造山帶、盆地、中國大 地構造演化等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1.2課外學習及收獲在課外,通過在網上查找資料和借閱相關書籍,完成課后作業, 對本學期所學進行總結。讓我對本學期所學的大地構造有了更為 系統的認識,把知識點理清楚,便與整體的看待這學期所學習的這門 課,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二、重點知識點總結2.1大地構造概念:大地構造學是研究地殼和上地幔(主要為巖 石圈)的結構、組成、構

2、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運動、動力的一門 學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解釋各種構造現象的本質,把握地球及 巖石圈演化的基本規律。2.2大地構造學主要研究內容:地質體成因研究、變形研究、殼 幔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地球演化史研究、2.3大地構造學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地殼運動的方向,即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地殼運動蹤跡的空間分布規律,即活動區和穩定區地殼運動隨時間的發展規律,即活動的周期性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2.4地震波可以分為P波、S波和面波三類:體波:地震時從震源發出并能在地球內部各方向傳播的彈性波, 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面波:體波傳播到介質表面或遇到介質中某種分界面時,部分能 量被限制在表面或

3、界面附近而沿著這個面做二維傳播。2.5地球內部圈層康拉德面、莫霍洛維奇面(莫霍面)、古登堡面2.6重力自由空間重力異常:經過高度校正的重力異常。布格重力異常:經過高度和剩余物質校正的重力異常。2.7地球磁場包括基本磁場、變化磁場和磁異常。地熱場:衡量地熱的兩個參數是地溫梯度和熱流值。2.8地槽:地殼上形成深坳陷,這種深坳陷可以被沉積物所補償, 從而形成被巨厚沉積物所占據的沉降帶,也可以不被沉積物所補償, 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強烈褶皺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2.9地臺:是地殼上相對穩定、具有明顯雙層結構的地區地臺的地質特征:地臺結構的顯著特點是其雙層結構下構造層為 基底巖系,上構造層稱蓋層;地臺蓋層的沉

4、積建造是在相對穩定的構 造環境中形成的,巖性一般比較單一,結構也較均勻,在剖面上或是 平面上變化不大,在廣闊的范圍內比較穩定;地臺巖漿活動較微弱;地臺蓋層構造變形一般比較微弱;巖層一般無區域變質現象;以鐵、錳、磷、鋁、煤、石油、膏鹽等為主的外生礦產豐富2.10地槽的基本類型:優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間地塊、邊緣坳陷(前緣 坳陷)、山前坳陷、山間坳陷地槽的基本地質特征:各時期地層沿地槽走向呈狹長帶狀分布, 有一定的方向性;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劇烈;地槽型沉積建造往往伴 隨褶皺遭受一定程度的區域變質作用;礦產豐富,以內生礦產為主。2.11地臺的基本特征:地盾、地軸、臺背斜、臺向斜、臺褶皺2

5、.12復理石:是一種有規律的復雜互層的巨厚沉積建造,通常 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巖石在剖面上有韻律地交互出現。絕大部分為很 規則的單調的砂巖和泥(頁)巖互層,或夾有極少的泥灰巖、灰巖。2.13 .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證據:大陸拼合、地質構造的聯接、 地層、巖石、礦床發育的證據、古生物證據、古冰川與古氣候證據、 古地磁與大陸漂移(剩余磁性古緯度計算古緯度變遷極移曲 線)2.14海底擴張學說的主要證據:大洋中脊和裂谷系、海溝及貝 尼奧夫帶、海底磁異常、深海鉆探成果與海底年齡、轉換斷層。2.15板塊構造學說歸納了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論點,還囊括 了巖石圈和軟流圈、轉換斷層、板塊劃分、板塊俯沖和大陸碰撞等一

6、 系列概念,在更廣泛的基礎上,闡明了地球活動和演化的許多重大問 題,因而也被稱為新全球構造。2.16板塊邊界的三種類型:離散型板塊邊界、匯聚型板塊邊界、轉換邊界。2.17成熟島弧:其中存在老基底,是由弧后擴張將其從大陸邊 緣分離出去形成島弧,其弧后一般為過渡殼(可有洋殼出現),更遠 為大陸塊2.18非成熟島弧:火山島弧是由洋殼疊覆形成的,屬新生的, 無老基底,遠離大陸,其弧后為大洋地殼,如湯加弧,弧后為菲律賓 海板塊.A型俯沖(弧后盆地-島弧-海溝型):是大洋向大陸的邊緣 俯沖,這種大陸邊緣即是西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發育弧后盆地-成熟 島弧-海溝。B型俯沖(陸緣弧-海溝型):大洋板塊沿陸緣俯沖于

7、大陸 之下,火山弧為陸緣弧,而非島弧,巖漿弧后均為大陸殼,是大陸板 塊與大洋板塊間界線。2.21造山作用:以收縮擠壓作用為主導,沿地殼或巖石圈的巨 大狹長地帶發生的所有地質過程。2.22造山帶:是板塊匯聚作用形成的地質體,巖石圈板塊俯沖 消減并最終碰撞的產物一一位于板塊邊界。造山作用存在的標志:角度不整合、磨拉石沉積組合、沉積組合性質的突變、構造變形、動力變質作用、巖漿活動。2.23全球造山帶分布:環太平洋帶、特提斯帶、烏拉爾-蒙古帶、北大西洋帶、北冰洋 帶。2.24碰撞帶基本類型擠出型(喜馬拉雅型):是寬闊大洋閉合的產物,是一對活動大 陸邊緣的碰撞,巖漿作用及變質作用都比較強烈。馱型(阿爾卑

8、斯型):是指發育短暫的陸間洋盆閉合,兩個被動 大陸邊緣發生碰撞造成兩個陸緣的強烈逆沖疊覆,增生楔增厚向上隆 起和地幔巖石圈縮短增厚向下擠入的作用不十分強烈,而疊覆式推覆 作用的向前推進,導致前緣背向逆沖作用和后緣伸展變形非常發育, 形成上馱型碰撞造山帶穹窿型(秦祁型):是指被地幔穹窿支撐而沒有明顯山根的造山 帶。當一個被動大陸邊緣與一個活動大陸邊緣碰撞時,因拆沉作用, 引起地幔強烈地熱擾動,地幔物質上涌到地殼底部呈大面積隆起而形 成穹窿型碰撞造山帶。底劈型(天山型):一個被動陸緣與一個成熟的活動陸緣的碰撞, 因拆沉作用,引起地幔強烈地熱擾動,地幔物質上涌沿狹窄通道上升 到中下地殼,引起地殼受熱

9、膨脹而呈底劈式上升,下部則擠入地幔形 成山根。底劈型碰撞造山的主要動力是巖漿沿狹窄通道上升到中、下 地殼使其受熱膨脹2.25沉積盆地是指地球歷史上長期處于沉積狀態并被厚層沉積 物充填的盆地。2.26盆地的成因機制:重力作用模式1、沉積載荷引起的沉降:a-水體的負荷;b-沉積物的負荷;c-壓實作用產生多余空間,被水或沉積物填充的負荷2、下地殼及地幔巖石圈中的相變:輝長巖到榴輝巖的轉變,造成體積的收縮,深處收縮可產生地表的 沉降。熱力模式1、熱力模式是指熱膨脹引起巖石圈最初隆起并遭受剝蝕,隨后的冷卻又引起巖石圈下沉而出現坳陷。2、密度大的基性、超基性物質侵入,引起下部地殼密度加大而下沉(底侵作用與

10、拆沉作用);3、還有一種可能是下地殼的密度增加,是由于熱事件引起巖石變質成麻粒巖或榴輝巖引起的。應力模式1、張力作用下,正斷層產生的地殼楔沉降2、地殼擴張時,下部地殼拉伸減薄引起上部脆性地殼的破裂下沉2.27主要盆地類型及特征(1)裂陷構造環境(2)聚斂構造環境(3)走滑斷裂構造環境(4)克拉通構造環境2.28裂陷槽(又稱拗拉槽,拗拉谷)是地質歷史時期發育的張 裂構造,是大規模剛性塊體上形成的槽狀拗陷。2.29主要盆地類型:陸內裂谷盆地,陸間裂谷盆地,被動大陸 邊緣盆地,大陸邊緣裂谷盆地,裂陷槽盆地。2.30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礎上形成的面積廣泛、形狀不規 則、沉降速率相對較慢并以坳陷為主要

11、特征的沉積層序。2.31中國最早的地質記錄:冥古宙地質記錄:北秦嶺不僅成為 繼西澳Yilgarn克拉通(碎屑鋯石,(42766,44048Ma)、加拿大 Wopmay造山帶(Acasta片麻巖,4016Ma)和中國西藏普蘭(碎屑鋯石, 4103Ma )之后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現冥古宙地質記錄的地區,而且成 為世界上第一個在較年輕的火山巖中發現地球早期地質記錄的地方。2.32始太古代地質記錄:中國始太古代年齡值出現在冀東遷安和吉遼地區遼寧鞍山花崗質殘塊(3804 Ma劉敦一,1991)冀東遷西群石英巖(3720-3650 Ma碎屑鋯石)2.33古太古代-新太古代地質記錄古太古代:冀東遷西巖群(曹莊雜巖:3.5Ga)中太古代:河北阜平巖群(2.8Ga)、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