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學試題(共60頁)_第1頁
地史學試題(共60頁)_第2頁
地史學試題(共60頁)_第3頁
地史學試題(共60頁)_第4頁
地史學試題(共60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地史學試題(sht)(一)(參考答案) 1 鮑馬序列(xli):鮑馬序列是一種濁流沉積的典型層序,由自下向上變細的五個層段組成,最底部由具遞變層理的雜砂巖組成( a段),底面具有槽模,溝模等沖刷鑄模,往上為 b段,具有平行層理的砂巖; c段為具小波痕交錯層理,變形層理的粉砂巖, d段為具有水平(shupng)紋理的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最頂部 E段,為塊狀泥巖。 2 沉積相:沉積相是指特定的沉積環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連系的沉積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總合。 3 南丹型:“南丹型”是華南泥盆系中、上統臺內裂陷槽深水、滯流,貧氧沉積的代表,空間上呈北北東或北西向的帶狀分布,明顯受同沉積斷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巖

2、,泥灰巖、硅質巖組成,含菊石、竹節石及無眼三葉蟲等化石。 4 地層層序律:地層層序律,又稱地層疊復律,于 1669年由 N.Steno提出,在未受強強裂構造變動的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后形成的地層疊復其上,即上覆地層比下伏地層新。 5復理石:復理石又稱復理石沉積,復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陸邊緣(陸間區),大陸鈄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濁積巖或等深積巖,深海,半深海泥巖,有規律的或韻律性的交互組成的巨厚地層。二問答題1中國三疊紀的古地理和古構造輪廓 早、中三疊世繼承了古生代以來的構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嶺海槽為界,顯示出“南海北陸”的特征,南部海區以龍門山康滇古陸為界,東為華南穩定的淺海;西為

3、活動的多島洋盆地,晚三疊世華南為海陸交互和沉積,隨著江南古陸為主體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華南分為東西兩個濱淺海沉積區。西部龍門山,滇黔桂一帶早期為淺海海灣,晚期海退為近海盆地。晚二疊世末,北方華北陸塊與塔里木陸塊,兩伯利亞及勞亞古大陸連成一體,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內陸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寧武沁水,此外,還有東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間盆地。 2 廣西(加里東 )運動對華南地史發展的影響 廣西(加里東)運動使揚子(yn z)陸塊與華夏地塊碰撞形成了東南造山帶,除桂東南欽(州)防(城)地區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有陸相泥盆系外,華南其它(qt)地區為遭剝蝕的古陸或山

4、地。 3 華北板塊的形成和演化(ynhu)階段(1)陸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噴發為主,陸源沉積物較薄,表殼巖零星出現,中太古代火山巖以中、基性為主,仍很發育,但沉積巖類 已遍布全區,代表表殼巖分布的沉積厚度明顯增大。晚太古代沉積巖比例明顯增大,火山巖以夾層形式出現,沉積巖有明顯分帶現象。山東,內蒙等地甚至出現富含有機碳質的沉積,表殼巖已廣布于華北地區。早、晚太古代的花崗巖侵位發生在三個時期:32.4億年花崗巖及云英閃長巖侵位;29億年花崗巖類侵位;2725億年花崗巖類侵位。其規模逐步增大,說明硅鋁殼不斷擴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鋁殼已初具規模,形成華北板塊

5、的雛形陸核。 (2)陸核增生和原始板塊形成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陸核經歷了拉張裂陷閉合抬升及大量花崗巖體侵入,呂梁運動使初期分裂的陸核重新拼接,并使地殼進一步固結,原始板塊的最終形成。早、中期發育了規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積序列,晚期出現的山麓磨拉石堆積代表基底沉積。(3)裂陷槽發育階段進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發育階段,在華北板塊范圍內形成三個沉積區,燕山海槽(北東東向展布);豫西陸棚海(南接秦嶺海槽);膠遼深海槽(北北東向展布)這一階段,沉積層巨厚,達上萬米,且有成熟較高的陸源碎屑(石英砂巖碳酸鹽泥質巖)沉積,被稱為似蓋層沉積。 (4)華北陸殼板塊的形成中元古代末期的(10億年)的芹峪運動使華北地區整體抬

6、升。至新元古代沉積范圍縮小,青白口群無火山物質,厚度變薄,屬真正穩定類型沉積。中上元古界之間平行不整合接觸,代表華北陸塊的形成。三論述題 1 石炭紀華北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kngjin)變化)( 15分)山西(shn x)大原剖面(略)加里東運動使華北板塊在早奧陶世以后隆升為陸,長期(chngq)遭受剝蝕,夷平,至晚石世開始接受沉積,本溪組底部代表古巖溶面上風化殼再沉積的鐵鋁質巖,其典型代表為山西式鐵礦和華北地區廣泛分布的 G層鋁土礦,往上為砂泥巖夾含蜒灰巖,及黑色頁巖夾煤層,屬濱海平原沉積。往上太原組可劃分為三個沉積旋回,每一個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巖開始,向

7、上變細,由砂巖,粉砂巖,泥巖,黑色頁巖夾煤層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動(升降),總體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組頂面則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組巖性,厚度變化有明顯規律,遼寧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帶,厚達 160-300米,夾海相灰巖 5-6層。煤層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約 80米,夾海相灰巖三層,薄煤 2層;至山東中、西部厚約 40-65米,不含可采煤層;至山西太原厚度減至 50米以下,僅夾海相灰巖一層,也不含可采煤層。太子河流域本溪組包含二個化石帶,下部為 Eostaffella帶,上部 Fusulina-Fusulinella帶。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帶,僅見上部

8、化石帶,由此證明晚石炭世東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線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區缺失本溪組沉積。而在蘇北賈汪一帶,本溪組厚達 100米,灰巖夾層總厚達 50米,巖性和所含蜒類化石與華南相似,說明蘇北一帶海侵來自南方,可能與秦嶺海槽東延部分的古海域有關。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組華北南部海侵范圍更為廣泛,在皖北,豫南及鄂爾多斯一帶均有明顯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爾多斯東勝等地卻出現陸相含煤沉積。同時,灰巖夾層數量也發生變化,河北唐山僅有少數灰巖夾層,往南至晉東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縣一帶,太原組厚80-100米,灰巖夾層增至六層,海相化石豐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帶,灰

9、巖層數可達12層,累計厚達 80米,由此可見晚石炭世晚期華北轉變為北高南低地勢,海岸線南移,太原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緯 34303730帶為最佳,其間正處濱海平原沼澤廣布地段。 2 巖石地層單位和年代(nindi)地層單位及其關系( 10分)巖石地層單位主要(zhyo)根據地層的巖性特征進行劃分,對比,建立起不同等級的地層系統,巖石地層(dcng)單位以組為基本單位。按級別可分為群,組、段、層。組的構成強調基本層序。年代地層單位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或地質時代)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與統一的地質年表中的年代單位是相互對應的,可分為宇,界、系、統、階,時帶,分別與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

10、、世、期、時相對應。巖石地層單位雖然也有先后順序之分,但它的劃分與對比不受等時面的限制,與時間地層單位也沒有相互對應的關系,巖石地層單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層單位的界線(即可以穿時的)而年代地層單位則不受巖石特征的限制,從理論上講,它是嚴格等時的。兩種地層單位的界線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數情況下是相互穿越的。 地史學試題(二)(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1 地層層序律地層層序律,又稱地層疊覆律,于 1669年由 N.Steno提出,在未受強強裂構造變動的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后形成的地層疊覆其上,即上覆地層比下伏地層新。 2 象州型:“象州型”是華南泥盆系一種近岸,富氧環境下的淺海臺地沉積類型。分布

11、廣泛,以廣西中部象州,二塘、橫縣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統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統為代表。巖性以泥巖,泥灰巖,灰巖,白云巖及砂泥質巖為主,化石豐富,多為底棲固著類型,如層孔蟲,珊瑚、腕足類,苔蘚蟲,海百合等,伴生有鸚鵡螺,腹足類,介形蟲,竹節石等 3 磨拉石:磨拉石,又稱磨拉石建造,板塊碰撞(陸陸碰撞或陸洋碰撞)大陸邊緣褶皺隆升,在山間盆地或山麓前緣形成的巨厚的砂,礫巖占優勢的陸相沉積。巖石成熟度差(分選磨圓巖差,礦物成分復雜),相變急劇,是一種快速堆積。 4 印支運動:1934年法國地質學家 J.Fromaget)將印支半島,晚三疊世前諾利克期與前瑞替克期的兩個造山幕,命名為印支褶皺,1945年黃汲清

12、首先將阿爾卑斯旋回劃分為印支,燕山,喜馬拉雅三個亞旋回,以印支旋回稱呼我國中生代初期的地殼運動,目前一般認為印支運動在時間上包括(boku)三疊紀期間到早侏羅世之前的地殼運動,空間上分布于我國西部特提斯帶,發育有三江(sn jin)、松潘、甘孜、西秦嶺及南秦嶺的印支褶皺帶。同時印支運動是我國東部構造古地理格局的轉折點(以南海北陸轉化為東西分異)是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構造(guzo)體制演化的新階段。 5 板狀交錯層理:板狀交錯層理,是一種沉積巖的沉積構造,由直脊型波痕遷移形成的沉積巖內部層理構造,上,下層面在可觀察的露頭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內部紋層與其相交切。二簡答題1 古板塊的恢復方法 1恢復

13、古板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地質學方法:尋找不同板塊拼合碰撞標志地縫合帶。地縫合帶往往發育深大斷裂,兩側地塊的發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異,沿縫合帶斷續分布蛇綠巖套,代表消減的洋殼殘留,并常見有混雜堆積等海溝俯沖帶的典型產物。此外沉積組合類型,地層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區,古氣候等可幫助我們識別兩個相互分離的獨立板塊。火山巖組合也受到不同構造環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巖和洋島玄武巖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學特征,僅見于洋殼海域,鈣堿型安山巖噴發是火山島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動帶的典型產物,在穩定大陸板塊內部可出現大面積的溢流玄武巖噴發,而被動大陸邊緣拉張裂谷中,往往出現流紋巖與玄武巖共生的雙

14、峰模式,與活動大陸邊緣島弧火山巖不同。活動大陸邊緣自海溝向大陸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巖漿巖類型或同一巖類中,鉀鈉元素含量有規律增加或減少的變化。 2)古地磁學方法根據巖石內古地磁的測定,并通過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殼運動對原有剩余磁性的疊加影響,測定當時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傾角(I)等剩余磁性,恢復巖石形成時的磁化方向,運用公式,tanI=tan求出古緯度(),這是確定古板塊的古緯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資料來源。 生物古地理方法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區系兩個概念,生物區系主要指因溫度控制和地理隔離兩大因素長期形成的生物分類和演化體系上的重要區別,溫度控制對陸生生物來說主要受氣候分帶制約(包括緯度和

15、地形高差形成的氣候分帶)海生生物主要受與緯度有關的海水溫度控制(局部受地形(dxng),海流影響緯度偏高)。地理隔離對陸生生物來說主要受海洋阻隔,對海生生物來說既有大陸,地峽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shn hi)阻隔因素,后者對底棲生物分布有明顯影響。地史時期大陸,海洋分布及其古緯度位置(wi zhi),由于板塊運動的不斷變化,必然在生物區系性質上有所反影。兩個完全不同的生物區系,相鄰近在咫尺,說明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板塊。 2 喜馬拉雅運動及其地史意義喜馬拉雅運動由黃河清 1945年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因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于這一階段而得名。這一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使中生代的特

16、提斯海變成巨大的山脈,更新統的湖泊,河流沉積物隆起高度達 2000多米。喜馬拉雅運動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漸新世初期,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隨著強裂褶皺,斷裂及中酸性巖漿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強烈的褶皺,斷裂,巖漿侵入,變質作用等,形成大規模逆沖斷層的推覆構造,導致大幅度的隆起、巖漿侵入;第三幕從更新世到現在,主要表現為高原的急劇隆升,周圍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的繼續活動,一部分地區火山活動。喜馬拉雅運動不限于喜馬拉雅山區和青藏高原,在我國臺灣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緬甸西部,印尼,菲律賓,日本和勘察加等廣大地帶都有表現,至今天其活動仍很強烈。 3 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指攜

17、帶著大量砂泥質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動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區形成的尖頂指向陸地的三角形的沉積體,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響程度的差別,形態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自陸向海(湖)可分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前三角洲。三論述題 1 寒武紀揚子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變化)( 15分)滇東昆明附近下寒武統剖面宜昌寒武系剖面(略)寒武紀揚子地區海侵廣泛,地層(dcng)兩分性明顯,下統為泥砂質及碳酸鹽巖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以白云質碳酸鹽巖沉積(chnj)為主,化石稀少。梅樹村階以小殼動物化石為準,包括梅樹村組和筇竹(qin zh

18、)寺組下部,筇竹寺組的古老三葉蟲 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現和消失為上下界,滄浪鋪階是三葉蟲繁盛階段, Redlichia開始出現,并延續到早寒武紀未。龍王廟階以油櫛蟲科大量消失為特征,并出現 R.chinensis。組與階在本標準剖面上是一致的,但離開標準剖面組的界線往往是穿時的。梅樹村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統燈影組白云巖巖溶侵蝕面上,梅樹村組下部磷塊巖,混有陸源碎屑,并夾薄層白云巖,代表海侵開始屬海侵體系域(TST),中部海綠石夾層為凝縮段,上部磷塊巖及頂部白云巖屬高水位體系域(HST),白云巖頂層面有明顯的溶蝕溝及充填物,說明海平面曾短暫下降,是白云巖暴

19、露的標志。筇竹寺組底部 2030cm含磷硅質巖和海綠石粘土巖,夾蒙脫石粘土巖,是典型的凝縮段,其下部不含三葉蟲的黑色粉砂巖是海侵體系域,上部富含三葉蟲的灰質,褐黑色粉砂巖,向上變粗,屬高水位體系域(HST)。滄浪鋪組濱海砂巖是一個新的海侵開始,向上變細為砂頁巖夾砂巖,屬海侵體系域(TST),龍王廟組白云巖是高水位體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區下寒武統可劃分為三個層序,組成一個二級旋回。鄂西宜昌剖面(略)寒武系下統自下而上亦可分為四組:水井沱組,石牌組,天河板組,石龍洞組,同樣構成一個二級旋回。中統覃家廟組由薄至中層白云巖組成,屬紋層狀白云巖和疊層石白云巖互層,在灰巖夾層中含少量 Anomocare

20、lla厚 190米。上統三游洞組為厚層白云巖,化石稀少,厚 170米。其頂部已屬奧陶系,中上寒武統形成一個二級旋回。揚子區寒武紀是一個略為西高東低的陸表海,康滇與陸始終高出水面,并不斷擴大,早寒武世兩個(lin )層序在區內均可見到,以梅樹村組為代表的第一個層序,自西向東變薄為鈣質,硅質磷質沉積,第二個層序是揚子區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xi b)含磷硅質粘土巖和含鎳、釩、鈾的炭質粉砂質頁巖缺氧,滯流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體系(tx)域空間分異明顯,以東經 105為界,西為砂泥巖為主夾碳酸鹽巖,底棲三葉蟲為主,為近岸濱淺海沉積,東為陸源碎屑,變細,變少,碳酸鹽巖增加,含底棲三葉蟲及造礁古

21、杯類生物,為清沏,溫暖,富氧,鹽度正常的陸表海。早寒武世末期為白云巖沉積。中,上統巖性分異不明顯,由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組成,西高東低,仍以 105(東經)為界,西部中寒武紀中晚期康滇古陸略有擴大,鄰近古陸為夾砂巖的白云巖往東陸源物質減少,東部全為白云巖沉積,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海水略有加深,東部多為高能顆粒白云巖及核形石白云質灰巖。西部干熱,川西南、黔北等地帶見膏鹽沉積。總體上寒武紀揚子區為西略高東低緩傾斜的穩定類型陸表海。 3 華北板塊的形成和演化( 10分)(1)陸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噴發為主,陸源沉積物較薄表殼巖零星出現,中太古代火山巖以中、基性

22、為主,仍很發育,但沉積巖類已遍布全區,代表表殼巖分布的沉積厚度明顯增大。晚太古代沉積巖比例明顯增大,火山巖以夾層形式出現,沉積巖有明顯分帶現象。山東,內蒙等地甚至出現富含有機碳質的沉積,表殼巖已廣布于華北地區。早、晚太古代的花崗巖侵位發生在三個時期:32.4億年花崗巖及云英閃長巖侵位; 29億年花崗巖類侵位;2725億年花崗類侵位。其規模逐步增大,說明硅鋁殼不斷擴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鋁殼已初具規模,形成華北板塊的錐形陸核。(2)陸核增生和原始板塊形成 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陸核經歷了拉張裂陷閉合抬升及大量花崗巖體侵入,呂梁運動(yndng)使初期分裂的陸核重新拼接,并使地殼進一步固結等始原始

23、板塊的最終形成,早、中期發育(fy)了規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積序列,晚期出現的山麓磨拉石堆積(duj)代表基底沉積。(3)裂陷槽發育階段進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發育階段,在華北板塊范圍內形成三個沉積區,燕山海槽(北東東向展布);豫西陸棚海(南接秦嶺海槽);膠遼海深海槽(北北東向展布)這一階段,沉積層巨厚,達上萬米,且有成熟較高的陸源碎屑(石英砂巖碳酸鹽泥質巖)沉積,被稱為似蓋層沉積。 4華北陸殼板塊的形成中元古代末期的(10億年)的芹峪運動使華北地區整體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積范圍縮小青白口群無火山物質量的,厚度變薄屬真正穩定類型沉積。中上元古界之間平行不整合接觸,代表華北陸塊的形成。 地史學試題(

24、三)(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1 垂向加積作用垂向加積作用:在水流運動能量較低或靜水條件下,主要是懸移物質從水體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積學上把這這種沉積作用稱為垂向加積。 2 筆石頁巖相筆石頁巖相以黑色頁巖及硅質頁巖為主,含豐富的筆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見底棲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滯流的非補償海環境。 3 標準化石標準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廣、數量豐富、特征明顯,易于識別的化石。利用這些化石既可以鑒定地層的時代,也可以用于地層年代對比。 4 層理構造層理構造,沉積巖內部由于成分、顏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顯示出紋層狀的構造,根據形態和成因主要可分為水平層理、交錯層理及平行層理。均勻(塊狀)層

25、理、遞變層理。 5 非補償非補償(bchng)指盆地基盤沉降速率大于沉積物堆積速率,使盆地水體加深。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 45分) 1、古板塊(bn kui)的恢復方法恢復古板塊可以(ky)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地質學方法:尋找不同板塊拼合碰撞標志地縫合帶。地縫合帶往往發育深大斷裂,兩側地塊的發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異,沿縫合帶斷續分布蛇綠巖套,代表消減的洋殼殘留,并常見有混雜堆積等海溝俯沖帶的典型產物。此外沉積組合類型,地層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區,古氣候等可幫助我們識別兩個相互分離的獨立板塊。火山巖組合也受到不同構造環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巖和洋島玄武巖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學

26、特征,僅見于洋殼海域,鈣堿型安山巖噴發是火山島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動帶的典型產物,在穩定大陸板塊內部可出現大面積的溢流玄武巖噴發,而被動大陸邊緣拉張裂谷中,往往出現流紋巖與玄武巖共生的雙峰模式,與活動大陸邊緣島弧火山巖不同。活動大陸邊緣自海溝向大陸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巖漿巖類型或同一巖類中,鉀鈉元素含量有規律增加或減少的變化。 2)古地磁學方法根據巖石內古地磁的測定,并通過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殼運動對原有剩余磁性的疊加影響,測定當時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傾角(I)等剩余磁性,恢復巖石形成時的磁化方向,運用公式,tanI=tan求出古緯度(),這是確定古板塊的古緯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資料來源。 3)

27、生物古地理方法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區系兩個概念,生物區系主要指因溫度控制和地理隔離兩大因素長期形成的生物分類和演化體系上的重要區別,溫度控制對陸生生物來說主要受氣候分帶制約(包括緯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氣候分帶)海生生物主要受與緯度有關的海水溫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響緯度偏高)。地理隔離對陸生生物(shngw)來說主要受海洋阻隔,對海生生物來說既有大陸,地峽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對底棲生物(d q shn w)分布有明顯影響。地史時期(shq)大陸,海洋分布及其古緯度位置,由于板塊運動的不斷變化,必然在生物區系性質上有所反影。兩個完全不同的生物區系,相鄰近在咫尺,說明它們

28、是兩個不同的板塊。 2、廣西 (加里東)運動對華南地史發展的影響廣西(加里東)運動使揚子陸塊與華夏地塊碰撞形成了東南造山帶,除桂東南欽(州) 防(城)地區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有陸相泥盆系外,華南其它地區為遭剝蝕的古陸或山地。加里東運動使華南形成統一的陸殼板塊。 3、華北板塊的形成和演化階段(1)陸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噴發為主,陸源沉積物較薄表殼巖零星出現,中太古代火山巖以中、基性為主,仍很發育,但沉積巖類已遍布全區,代表表殼巖分布的沉積厚度明顯增大。晚太古代沉積巖比例明顯增大,火山巖以夾層形式出現,沉積巖有明顯分帶現象。山東,內蒙等地甚至出現富含有機碳質的沉積

29、,表殼巖已廣布于華北地區。早、晚太古代的花崗巖侵位發生在三個時期:32.4億年花崗巖及云英閃長巖侵位; 29億年花崗巖類侵位;2725億年花崗類侵位。其規模逐步增大,說明硅鋁殼不斷擴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鋁殼已初具規模,形成華北板塊的錐形陸核。(2)陸核增生和原始板塊形成 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陸核經歷了拉張裂陷閉合抬升及大量花崗巖體侵入,呂梁運動使初期分裂的陸核重新拼接,并使地殼進一步固結等始原始板塊的最終形成,早、中期發育了規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積序列,晚期出現的山麓磨拉石堆積代表基底沉積。(3)裂陷槽發育階段進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發育階段,在華北板塊范圍內形成(xngchng)三個沉積區

30、,燕山海槽(北東東向展布);豫西陸棚(lpng)海(南接秦嶺海槽);膠遼海深海槽(北北東向展布)這一階段,沉積層巨厚,達上萬米,且有成熟(chngsh)較高的陸源碎屑(石英砂巖碳酸鹽泥質巖)沉積,被稱為似蓋層沉積。 4華北陸殼板塊的形成中元古代末期的(10億年)的芹峪運動使華北地區整體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積范圍縮小青白口群無火山物質量的,厚度變薄屬真正穩定類型沉積。中上元古界之間平行不整合接觸,代表華北陸塊的形成。三論述題 1 泥盆紀華南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變化)( 15分)桂中泥盆系剖面:上述剖面位于廣西橫縣六景和象州大樂一帶,代表華南正常濱一淺海沉積。即象州型沉

31、積。蓮花山組與下伏中寒武統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代表早古生代廣西(加里東)運動。蓮花山組以紫紅色碎屑巖沉積為特色,向上粒度變細,見有槽狀交錯層理,含魚類、雙殼類和介形類化石,并見腕足類 Linggula等,反映干熱氣候條件下的河一湖及濱海沉積,蓮花山組底部礫巖厚均 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那高嶺組以細碎屑巖夾灰巖為特征,內含珊瑚、腕足類化石,屬正常淺海沉積,下部碎屑巖代表海侵開始,中部石灰巖代表海侵擴大,(海進體系域)上部碎屑巖沉積代表海平面相對穩定的高水位體系域,那高嶺組為層序 I,反映一次明顯的海平面升降。郁江組總體(zngt)上碎屑巖向上變少,粒度變細,反映海平面持續上升屬海進體

32、系域,四排組以厚層臺地碳酸鹽巖沉積為特征(tzhng)代表高水位體系域,上述兩組屬層序 II,同樣(tngyng)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總體上看早泥盆世華南板塊發生初始沉降后,迎來兩次海平的升降。中泥盆統應堂組泥質沉積趨于增多,以灰巖、泥質灰巖夾頁巖,屬濱海沉積的( TST);東崗嶺組下部為泥灰巖夾頁巖向上變為巨厚層狀生物屑灰巖(HST),與應堂組一起組成層序 III。東崗嶺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層灰巖到灰巖夾硅質巖,代表新的一次海進,至凝縮段 8PDF 文件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創建炣 (TST)。上泥盆統谷閉組以厚層含生物灰巖為主,內含(ni hn)腕足

33、、珊瑚及牙形類化石,屬臺地碳酸鹽巖沉積(chnj)( HST),與東崗嶺組上部組成(z chn)層序 IV。融縣組下部為厚層塊狀生物和生物屑灰巖、藻灰巖、含腕足類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為白云質灰巖、白云巖(HST)構成層序 V。以上五個層序均屬二級超層序,并共同組成一個二級超層序群,代表泥盆紀一次大型的二級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間發生多次的生物大規模集群絕滅事件,以 Em事件,F-F事件, D-C事件尤為重要。F-F是顯生宙以來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絕滅事件之一。加里東運動使東南加里東造山帶隆升,揚子板塊主體上升為陸。泥盆紀初期除桂東南欽(州)防(域)地區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見有陸相泥盆系與志留系連續

34、過渡外,華南其余地區皆為遭受剝蝕的古陸或山地。從早泥盆世開始海侵從滇桂逐漸向外擴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達湘南一帶,中晚泥盆世海侵更為廣泛,可達黔中、湘中、贛西一帶。早泥盆世后期廣西開始出現臺地(象州型)和臺間海槽(南丹型)沉積分異,這種分異到晚泥盆世擴展到湘黔地區,川鄂地區中泥盆世也開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與南北海域相連。下揚子區以近海河一湖沉積為主,中夾海相層可能與北側海槽相連。華南欽防一帶,以暗色泥巖硅質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內含筆石、竹節石、菊石、介形類、三葉蟲等浮游生、屬深水海槽環境。顯然與華南板塊古特提斯特相連。 2 巖石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及其關系(10分)巖石地層單位主要根據地層的巖

35、性特征進行劃分,對比,建立起不同等級的地層系統,巖石地層單位以組為基本單位。按級別可分為群,組、段、層。組的構成(guchng)強調基本層序。年代地層單位(dnwi)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或地質時代)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與統一(tngy)的地質年表中的年代單位是相互對應的,可分為宇,界、系、統、階,時帶,分別與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時相對應。巖石地層單位雖然也有先后順序之分,但它的劃分與對比不受等時面的限制,與時間地層單位也沒有相互對應的關系,巖石地層單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層單位的界線(即可以穿時的)而年代地層單位則不受巖石特征的限制,從理論上講,它是嚴格等時的。兩種地層單

36、位的界線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數情況下是相互穿越的。 9PDF 文件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創建 地史學試題(sht)(四)(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每題 6分,共 30分) 1 張夏組張夏組時屬中寒開世晚期,分布于華北(Hubi)及東北南部,命名地點在山東長清縣張夏鎮。張夏組為一套淺海鮞狀灰巖為主的碳酸鹽巖沉積,具波痕交錯(jiocu)層理,屬高能環境,含細粒海綠石。 2 沉積相沉積相是指特定的沉積環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連系的沉積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總合。 3 象州型“象州型”是華南泥盆系一種近岸,富氧環境下的淺海臺地沉積類型。分布廣泛,以廣西中部象州,二塘

37、、橫縣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統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統為代表。巖性以泥巖,泥灰巖,灰巖,白云巖及砂泥質巖為主,化石豐富,多為底棲固著類型,如層孔蟲,珊瑚、腕足類,苔蘚蟲,海百合等,伴生有鸚鵡螺,腹足類,介形蟲,竹節石等。 4 磨拉石磨拉石,又稱磨拉石建造,板塊碰撞(陸陸碰撞或陸洋碰撞)大陸邊緣褶皺隆升,在山間盆地或山麓前緣形成的巨厚的砂,礫巖占優勢的陸相沉積。巖石成熟度差(分選,磨圓巖差,礦物成分復雜),相變急劇,是一種快速堆積。 5 板狀交錯層理板狀交錯層理,是一種沉積巖的沉積構造,由直脊型波痕遷移形成的沉積巖內部層理構造,上,下層面在可觀察的露頭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內部紋層與其相交切。二簡答題(每題

38、 15分,共 45分) 1 歷史大地構造的分析方法地殼運動不僅在空間上有明顯的差異,在同一地區的不同階段同樣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地殼最本質的差別是陸殼,洋殼和過渡殼的差別,其次是穩定與活動的差別,任何一個地區通常都經歷以洋殼過渡殼陸殼的轉化過程,陸殼又會發生(fshng)破裂或“活化”,這些大地構造過程都可以通過地層的物質記錄進行恢復(huf),我們把這種通過地層的物質記錄進行大地構造分析(fnx)的方法稱為“歷史大地構造分析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沉積物組分,結構,幾何形態分析。在成熟陸殼構造相對穩定區,經長期風化夷平,地勢平緩,風化、剝蝕、搬運得于充分進行,不穩定礦物大部已分解,破壞

39、,遺留的穩定礦物,分選,磨圓,球度都較好,成熟度高,以石英砂,粘土礦物為主。相反在構造活動區地勢高差懸殊,地震,滑坡頻繁,在高原山區山間盆地,山麓地帶,碎屑產物急劇堆積,搬運距離近,來不及改造,顆粒礦物成分復雜,粒度大小混雜,磨圓度,球度差,成熟度低。同樣,在活動大陸邊緣火山島弧,火山弧相鄰的深水海域,急劇堆積大量棱角狀的火山碎屑和巖屑,在大陸斜坡坡麓出現包括濁流在內的一套重力流沉積。在被動大陸邊緣,穩定陸棚外側的大陸斜坡帶,則沉積一套來自陸棚上成熟度高的沉積物,在地震,風暴觸發下,以濁流形成通過海底峽谷再次堆積在斜坡坡麓的海底扇部位。這種沉積物以礦物成熟度高和結構成熟度低為特征。幾何形態呈扇

40、狀體或裙狀體。在大陸裂谷帶初期以礦物、結構成熟度低的沉積物快速堆積為主,并伴隨有火山噴發。 2沉積厚度分析法補償與非補償 10PDF 文件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創建 沉積盆地基盤升降(shngjing)速度與沉積物充填速度有三種情況: A基盤沉降速度(sd)=沉積物充填速度,這時,沉積物厚度等于盆地下降幅度,水深和沉積環境(hunjng)(相)不變。 B基盤沉降速度沉積物充填速度,這時基盤沉降幅度等于沉積物厚度加水體增加深度,水深增加,環境改變。 C基盤沉降速度沉積物充填速度,這時基盤沉降幅度等于沉積物厚度減水體變淺的幅度。當沉積物將盆地填滿時,岸線向

41、盆地中心推進(海退)。盆地內部產生的沉積物是永遠不會把盆地填滿的,陸源沉積物總是在盆地的某些部位快速充填,而在另一些部位沉積速率很低,一個盆地的沉積速率,任何時候都不會全盆地相同的。 3)巖石組合(包括沉積巖組合,巖漿火山巖組合,變質巖組合)如蛇綠巖套、拉斑玄武巖、洋島玄武巖代表洋殼性質,被動大陸邊緣以復理石為主,不含火山物質,而主動大陸邊緣、大陸斜坡,陸隆帶則復理石沉積夾有較多的火山物質,在島弧帶為鈣堿系列的安山巖組合。而大陸裂谷往往出現流紋巖與玄武巖共生的雙峰模式。而穩定大陸為溢流式的玄武巖。陸內穩定類型的構造環境以內陸盆地河湖含(油氣)煤碎屑沉積組合及近海盆地含煤碎屑沉積組合。活動類型可

42、以強烈上升的高峻山系的山麓山間粗碎屑(磨拉石)組合,巨大的陸緣火山活動帶火山噴發一碎屑組合。海洋以陸表海、陸棚海為代表的穩定構造環境的濱淺海碎屑和碳酸鹽巖沉積組合。以非補償的邊緣海、火山島弧海、大陸斜坡及深海溝為代表的活動的構造環境,相應的有非補償海炭質硅質巖組合,島弧硬砂巖火山噴發組合,深海、半深海砂泥質復理石組合。洋殼以包括超基性巖小放射蟲硅質巖的蛇綠巖套組合。 2 燕山運動(yndng)及其地史意義翁文灝于 1927年以燕山為標準地區創名,目前(mqin)認為燕山運動為整個侏羅紀,白堊紀期間廣泛發育于我國境內的重要的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變動(bindng)、巖漿噴發、侵入活動及

43、部分地區的變質作用,燕山運動是我國重要的變形期與成巖成礦期,也是我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燕山運動以后,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東側巖漿活動較侏羅紀減弱,且向東遷移。白堊紀中、晚期出現松遼、華北、江漢、蘇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線以西的大型盆地趨向萎縮。川滇地區更為明顯。燕山運動對整個環太平洋帶都有重要影響。古太平洋板塊與古亞洲大陸東緣和對美洲大陸西緣的俯沖,形成環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動帶)。 5 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指攜帶著大量砂泥質碎屑的河流進入海(或湖)盆,在河海(湖)水動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區形成的尖頂指向陸地的三角形的沉積體,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響程度的差

44、別,形態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自陸向海(湖)可分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前三角洲。三論述題 1 石炭紀華北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變化)( 15分)山西大原剖面加里東運動使華北板塊在早奧陶世以后隆升為陸,長期遭受剝蝕,夷平,至晚石世開始接受沉積,本溪組底部代表古巖溶面上風化殼再沉積的鐵鋁質巖,其典型代表為山西式鐵礦和華北地區廣泛分布的 G層鋁土礦,往上為砂泥巖夾含蜒灰巖,及黑色頁巖夾煤層,屬 11PDF 文件(wnjin)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創建 濱海(bn hi)平原沉積。往上太原組可劃分為三個沉積旋回,每一個旋回的

45、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巖(sh yn)開始,向上變細,由砂巖,粉砂巖,泥巖(n yn),黑色頁巖夾煤層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動(升降),總體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組頂面則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組巖性,厚度變化有明顯規律,遼寧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帶,厚達 160300米,夾海相灰巖 5-6層。煤層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約 80米。及夾海相灰巖三層,薄煤 2層;至山東中,西部厚約 4065米,不含可采煤層;至山西太原厚度減至 50米以下,僅夾海相灰巖一層,也不含可采煤層。太子河流域本溪組包含二個化石帶,下部為 Eostaffella帶,上部 Fusulina-Fusul

46、inella帶。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帶,僅見上部化石帶,由此證明晚石炭世東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線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區缺失本溪組沉積。而在蘇北賈汪一帶,本溪組原達 100米,灰巖夾層總厚達 50米,巖性和所含蜒類化石與華南相似,說明蘇北一帶海侵來自南方,可能與秦嶺海槽東延部分的古海域有關。晚石炭與晚期太原組華北南部海侵范圍更為廣泛,在皖北,豫南及鄂爾多斯一帶均有明顯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爾多斯東勝等地卻出現陸相含煤沉積。同時,灰巖夾層數量也發生變化,河北唐山僅有少數灰巖夾層,往南至晉東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縣一帶,太原組厚 80100米,灰巖夾層

47、增至六層,海相化石豐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帶,灰巖層數可達 12層,累計厚達 80米,由此可見晚石炭近晚期華北(Hubi)轉變為北高南低地勢,海岸線南移,太原組的含煤性一般(ybn)與北緯 34303730帶為最佳(zu ji),其間正處濱海平原沼澤廣布地段。 3 華北板塊的形成和演化( 10分)(1)陸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噴發為主,陸源沉積物較薄表殼巖零星出現,中太古代火山巖以中、基性為主,仍很發育,但沉積巖類已遍布全區,代表表殼巖分布的沉積厚度明顯增大。晚太古代沉積巖比例明顯增大,火山巖以夾層形式出現,沉積巖有明顯分帶現象。山東,內蒙等地甚至出現富含有

48、機碳質的沉積,表殼巖已廣布于華北地區。早、晚太古代的花崗巖侵位發生在三個時期:32.4億年花崗巖及云英閃長巖侵位; 29億年花崗巖類侵位;2725億年花崗類侵位。其規模逐步增大,說明硅鋁殼不斷擴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鋁殼已初具規模,形成華北板塊的錐形陸核。(2)陸核增生和原始板塊形成 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陸核經歷了拉張裂陷閉合抬升及大量花崗巖體侵入,呂梁運動使初期分裂的陸核重新拼接,并使地殼進一步固結等始原始板塊的最終形成,早、中期發育了規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積序列,晚期出現的山麓磨拉石堆積代表基底沉積。(3)裂陷槽發育階段進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發育階段,在華北板塊范圍內形成三個沉積區,燕山

49、海槽(北東東向展布);豫西陸棚海(南接秦嶺海槽);膠遼海深海槽(北北東向展布)這一階段,沉積層巨厚,達上萬米,且有成熟較高的陸源碎屑(石英砂巖碳酸鹽泥質巖)沉積,被稱為似蓋層沉積。 4華北陸殼板塊的形成中元古代末期的(10億年)的芹峪運動使華北地區整體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積(chnj)范圍縮小青白口群無火山物質量的,厚度變薄屬真正穩定類型沉積。中上元古界之間平行不整合接觸(jich),代表華北陸塊的形成。 12PDF 文件(wnjin)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創建 地史學試題(sht)(五)(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每題 2分,共 10分) 1、沉積環境沉

50、積環境是指沉積作用場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如河流環境、湖泊(h p)環境、沼澤環境、賓海環境、淺海(qin hi)環境等,它們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作用過程,對沉積物產生特定的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環境的沉積相。 2、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是一種地層的接觸關系,其上覆地層與下伏地層之間有明顯的沉積間斷,且兩套地層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層形成后曾發生構造變動及剝蝕作用,不但出現沉積間斷,而且使下伏地層產狀也發生變化,產生傾斜或褶皺。因此當侵蝕面再度接受沉積時,上覆地層與下伏地層無論在產狀上或構造特征上都有明顯差異。 3、被動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板塊理論劃分的構造單元之一,又稱穩定大陸邊緣

51、或大西洋型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是地殼從洋殼向陸殼過渡的過渡殼。被動大陸邊緣與活動大陸邊緣相比較僅見大陸斜坡,未見火山島弧和海溝的存在,也未出現洋殼俯沖和消減現象。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巖系呈透鏡狀體,朝大陸和大洋方向尖滅,在陸坡、陸隆部位最厚,寬以一、二十公里至數百公里。 4、混雜堆積混雜堆積指某一地層單元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外來巖塊,其成分、時代、成因截然不同,相距遙遠的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混雜地堆積在一起的一大套堆積體。根據板塊理論的解釋為兩大板塊俯沖或碰撞時,在接觸帶上,從俯沖板板刮剝下來及從上沖板塊破碎滑塌的各種巖塊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 5、象州型“象州型”是華南泥盆

52、系一種近岸,富氧環境下的淺海臺地沉積類型。分布廣泛,以廣西中部象州,二塘、橫縣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統和(tn h)湖南中部上泥盆統為代表。巖性以泥巖,泥灰巖,灰巖,白云巖及砂泥質巖為主,化石(hush)豐富,多為底棲固著類型,如層孔蟲,珊瑚、腕足類,苔蘚(ti xin)蟲,海百合等,伴生有鸚鵡螺,腹足類,介形蟲,竹節石等。二、簡答題(每題 10分,共 20分)簡述地層劃分的主要依據 1根據地層的屬性和特征,可以進行不同的地層劃分,因此地層劃分具有多重性,這里簡單介紹巖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的劃分。 A巖石地層單位的劃分依據巖石地層單位是根據地層的巖石學特征進行劃分的,包括組成地

53、層的巖石的顏色,礦物組分,結構構造,組構。化石含量及保存特征,它們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非均一的。非均一的特別要強調是互層的,夾層的,有序的或無序的,單一的或復合的等地層結構上的特征。巖石地層單位強調巖石特征的一致性,它可以是等時的也可以是穿時的,更多的情況下是穿時的。 B生物地層單位的劃分依據是以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特征的一致性作為依據而劃分的地層單位。它的依據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根據化石的所有種類,或只根據某一特殊種類的化石;有的根據作為某一地層間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單位組合或僅根據所選定的化石分類單位;有的根據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組合;有的根據一個化石分類單位,或更多的化石單位延伸范圍;有的根據

54、化石的形態特征;有的根據化石所顯示的習性和方式;有的根據生物進化發展階段等等,一個生物地層 13PDF 文件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創建 單位的建立(jinl)一定要說明其依據。基本的生物地層單位叫做生物地層帶或簡稱生物帶,生物地層單位(dnwi)與年代地層單位不同,有時兩者界線一致,有時前者穿越后者。生物地層單位與巖石地層單位不同(b tn),有的兩者界線一致,有時兩者相互穿越。 C年代地層單位劃分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屬性(地質年代)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與統一地質年代表中的年代單位互相對應,年代地層單位之間的界線應為等時面。 2簡述古板塊

55、的識別標志恢復古板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地質學方法:尋找不同板塊拼合碰撞標志地縫合帶。地縫合帶往往發育深大斷裂,兩側地塊的發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異,沿縫合帶斷續分布蛇綠巖套,代表消減的洋殼殘留,并常見有混雜堆積等海溝俯沖帶的典型產物。此外沉積組合類型,地層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區,古氣候等可幫助我們識別兩個相互分離的獨立板塊。火山巖組合也受到不同構造環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巖和洋島玄武巖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學特征,僅見于洋殼海域,鈣堿型安山巖噴發是火山島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動帶的典型產物,在穩定大陸板塊內部可出現大面積的溢流玄武巖噴發,而被動大陸邊緣拉張裂谷中,往往出現流紋巖與

56、玄武巖共生的雙峰模式,與活動大陸邊緣島弧火山巖不同。活動大陸邊緣自海溝向大陸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巖漿巖類型或同一巖類中,鉀鈉元素含量有規律增加或減少的變化。 2)古地磁學方法根據巖石內古地磁的測定,并通過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殼運動對原有剩余磁性的疊加影響,測定當時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傾角(I)等剩余磁性,恢復巖石形成時的磁化方向,運用公式,tanI=tan求出古緯度(),這是確定古板塊的古緯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資料來源。 3)生物(shngw)古地理方法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區系兩個(lin )概念,生物區系主要指因溫度控制和地理隔離兩大因素長期形成的生物分類和演化體系(tx)上的重要區別,

57、溫度控制對陸生生物來說主要受氣候分帶制約(包括緯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氣候分帶)海生生物主要受與緯度有關的海水溫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響緯度偏高)。地理隔離對陸生生物來說主要受海洋阻隔,對海生生物來說既有大陸,地峽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對底棲生物分布有明顯影響。地史時期大陸,海洋分布及其古緯度位置,由于板塊運動的不斷變化,必然在生物區系性質上有所反影。兩個完全不同的生物區系,相鄰近在咫尺,說明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板塊。三、論述題(每題 15分,共 30分) 1、試述沉積環境的識別標志 1)物理標志物理標志反映沉積環境的沉積介質的性質(水、風、冰川、泥石流、重力流)及其動力條件,主

58、要以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反映出來。 a沉積物(巖)的結構,包括粒度、分選性、磨圓度、球度、支撐類型 b沉積物(巖)的構造,包括層面構造和底面構造,如波痕、沖刷痕、流痕、重荷模、沖刷摸、刻壓痕、層理構造(隨流體動力能量、速率變化有水平層理、小波痕交錯層位,大波痕交錯層理、平行層理、反丘交錯層理)反映快速堆積的塊狀構造,遞變層理以及浪成波痕交交錯層理,特殊條件下形成的層理 潮汐層理、爬升層理、變形層理等等。 c沉積巖的組構主要指沉積物中兩軸延長的顆粒或生物遺體化石的定向排列,礫石的疊瓦狀排列等等。除層理構造之外,還有泄水構造、滲慮構造、暴露構造等等。 2)生物標志生物標志包括兩個(lin )方面:生

59、物遺體化石和生物遺跡化石。兩者都能反映沉積環境,如 14PDF 文件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試用(shyng)版本創建 生物遺體化石種類(zhngli),反映鹽度,水深(浮游、底棲)水動力條件(原地、異地、保存好壞)等等,遺跡化石(hush)對水深和環境更為敏感。 3)化學(huxu)標志沉積物的原生顏色、自生礦物、礦物成熟度、稀有元素含量、同位素等,可以反映沉積環境的氧化還原電位、鹽度、氣候(干、濕)氣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地看待上述環境識別標志,在野外觀察和室內分析時特別要注意各種標志的綜合分析,尤其它們自下而上的變化,總結垂向層序(沉積序列)單一的

60、標志對于沉積環境都具有多解性,而沉積序列是唯一解的。 2、論述巖石地層單位系統巖石地層單位是根據地層的巖石學特征進行劃分的,包括群、組、段和層,其中 “組”是基本地層單位。 “組”具有巖性、巖相和變質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種單一的巖性組成,也可以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巖性互層、夾層或有規律的交替組合而成。現代地層學中強調了組的基本層序,表明對于兩種以上巖性組成的地層單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觀的要求,組的上、下界必須是清楚的,它們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巖性、巖相突變的界面。組的內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組的厚度必須在 1:5萬的地質圖上能反映出來,它的分布范圍在 1:5萬地質圖上能夠表達,否則不宜建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