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操作規程doc_第1頁
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操作規程doc_第2頁
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操作規程doc_第3頁
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操作規程doc_第4頁
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操作規程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山東省建筑工程建設標準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操作規程主編單位: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東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總站2008 濟 南前 言本規程是依據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411-2007規定的主要內容,結合山東省實際情況,經過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多次研討、論證后編制而成。本規程共分8章,主要內容為總則、術語、基本規定、傳熱系數檢測方法、可見光透射比檢測方法、中空玻璃露點檢測方法、保溫性能檢測方法、隔熱型材性能檢測方法等內容。規程對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各分項的適用范圍、儀器設備、檢測方法、檢測結果表示與評定、檢測報告內容等做出了具體規定。請有關單位在執行過程中,注意結合工程實

2、踐,認真總結,如有修改補充,請反饋給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地址:濟南市無影山路29號,郵編250031,電Email:),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主 編 單 位: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東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總站參 編 單 位:濟南市建筑工程質量檢測站青島市建筑工程質量檢測站山東省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山東省建筑節能發展促進中心主要起草人:參 編 人 員:目 次1 總 則3-52 術語、符號3-62.1 術語3-62.2 主要符號3-63 基本規定3-73.1 檢測機構3-73.2 取樣規定3-74 傳熱系數檢測方法3-84.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3-84.2

3、 儀器設備3-84.3 檢測方法3-94.4 檢測程序3-114.5 檢測結果計算及表示3-114.6 檢測結果評價3-124.7 檢測報告內容3-125 可見光透射比檢測方法3-135.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3-135.2 儀器設備3-135.3 檢測程序3-135.4 檢測結果計算與表示3-135.5 檢測結果評價3-145.6 檢測報告內容3-146 中空玻璃露點檢測方法3-166.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3-166.2 儀器設備3-166.3 檢測程序3-176.4 檢測結果評價3-176.5 檢測報告內容3-177 保溫性能檢測方法3-187.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3

4、-187.2 儀器設備3-187.3 檢測程序3-197.4 檢測結果計算和表示3-207.5 結果評定3-217.6 檢測報告內容3-218 隔熱型材性能檢測方法3-228.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3-228.2 檢測條件3-228.3 縱向剪切強度檢測程序3-228.4 橫向拉伸強度檢測程序3-238.5 檢測報告內容3-241 總 則 為了加強建筑節能工程檢測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提高檢測工作水平,保正建筑工程節能效果,依據現行國家有關工程質量和建筑節能的法律、法規、管理要求和相關技術標準,制定本規程。 本規程適用于山東省行政區域內新建、改建和擴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建筑幕墻、外窗的見證取

5、樣檢測與評價。 建筑幕墻、外窗的見證取樣檢測的工作程序除應遵守本規程外,尚應遵守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2007的有關規定。2 術語、符號2.1 術語2.1.1 傳熱系數 表征試件保溫性能的指標。表示在穩定傳熱條件下,試件兩側空氣溫差為1K,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傳熱量,單位為 W/ (m2·K)。2.1.2 熱導率 在穩定傳熱狀態下,通過一定厚度標準板的熱流密度除以標準板兩表面的溫度差,單位為W/ (m2·K)。2.1.3 總的半球發射率 表面的總的半球發射密度與相同溫度黑體的總的半球發射密度之比。同義詞:輻射率、黑度。2.1.4 熱流系數在穩定傳

6、熱狀態下,標定熱箱中箱體或試件框兩表面溫差為1K 時的傳熱量,單位為W/K 。 安裝連接部位建筑外窗外框與墻體等主體相連接的部位。 隔熱型材 以隔熱材料連接鋁合金型材而制成的具有隔熱功能的復合型材。 穿條式 通過開齒、穿條、滾壓工序,將條形隔熱材料穿入鋁合金型材穿條槽內,并使之被鋁合金型材牢固咬合的復合方式。 澆注式 把熱態隔熱材料注入鋁合金型材澆注槽內并固化,切除鋁合金型材澆注槽內的臨時連接橋使之斷開金屬連接,通過隔熱材料將鋁合金型材斷開的兩部分結合在一起的復合方式。2.2 主要符號K傳熱系數,W/ (m2·K);熱導率,W/ (m2·K);總的半球發射率;M熱流系數,W

7、/K;可見光透射比,%;3 基本規定3.1 檢測機構 開展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的檢測機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 所開展的建筑幕墻、外窗性能檢測項目應通過計量認證;2 應取得見證取樣簡則機構資質證書。 檢測人員應滿足以下要求:1 應經培訓上崗,具有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辦法的專業資格證書;2 應有其所在檢測機構的聘任證書。3.2 取樣規定 建筑幕墻玻璃性能檢測的取樣應按照以下規定:幕墻玻璃性能檢測中,每個單位工程同一廠家的同一品種、類型、規格的幕墻玻璃為一個檢驗批,每個檢驗批應抽檢3片玻璃。 隔熱型材性能檢測的取樣應按照以下規定:1 每項檢測應在每批進場產品中抽取2根型材,每根于中部和兩端各切取5

8、個試樣,并做標識。將式樣均分三份(每份至少包括3個中部試樣),每份10個試樣,分別用于低溫、室溫、高溫試驗。 2試樣長100mm±1mm, 拉伸試驗試樣的長度允許縮短至18mm。試樣兩端頭應平整。測量并記錄試樣長度。 建筑外窗工程檢測的取樣應按下列規定劃分:1 建筑外窗每個檢驗批應抽查5%,并不少于3樘,不足3樘時應全數檢查;高層建筑的外窗,每個檢驗批應抽查10%,并不少于6樘,不足6樘時應全數檢查。 2 檢驗批劃分:同一廠家的同一品種、類型、規格的門窗及門窗玻璃每100樘劃分為一個檢驗批,不足100樘也為一個檢驗批。對于異型或有特殊要求的外窗,檢驗批的劃分應根據其特點和數量,由監理

9、(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協商確定。4 傳熱系數檢測方法4.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 適用范圍1 本規程規定了幕墻玻璃傳熱系數的試驗方法。2 本規程適用于建筑幕墻玻璃傳熱系數的測定。4.1.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規程中引用而構成為本規程的條文。使用本規程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4132-1996 絕熱材料與相關術語 GB/T 8484-1996 建筑外窗保溫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 GB/T 13475-1992 建筑構件穩態熱傳遞性質的測定 標定和防護熱箱法 4.2儀器設備 建筑幕墻玻璃保溫性能檢測設備(由熱箱、冷箱、試件框和環境空間四部分組成

10、),如圖4.1所示。圖4.1建筑幕墻玻璃保溫性能檢測設備 熱箱1 熱箱內凈尺寸不宜小于2100mm×2400mm(寬×高),進深不宜小于2000mm。2 熱箱外壁結構應由均質材料組成,其熱阻值不得小于3.5 m2·K /W。3 熱箱內表面的總的半球發射率值應大于0.85。 冷箱1 冷箱內凈尺寸應與試件框外邊緣尺寸相同,進深以能容納制冷、加熱及氣流組織設備為宜。2 冷箱外壁應采用不吸濕的保溫材料,其熱阻值不得小于3.5 m2·K /W,內表面應采用不吸水、耐腐蝕的材料。3 冷箱通過安裝在冷箱內的蒸發器或引入冷空氣進行降溫。4 利用隔風板和風機進行強迫對流,

11、形成沿試件表面自上而下的均勻氣流,隔風板與試件框冷側表面距離宜能調節。5 隔風板應采用熱阻值不小于1.0 m2·K /W的擠塑聚苯板,隔風板面向試件的表面,其總的半球發射率值應大于0.85。隔風板的寬度與冷箱內凈寬度相同。6 蒸發器下部應設置排水孔或盛水盤。 試件框1 試件框外緣尺寸應不小于熱箱開口部處的內緣尺寸。2 試件框應采用不吸濕、均質的保溫材料,熱阻值不小于7.0 m2·K /W ,其密度應為2040 kg/m3。3 安裝外窗試件的洞口不應小于1500mm×1500mm。洞口下部應留有高度不小于700mm、寬度不小于300mm的平臺。平臺及洞口周邊的面板應

12、采用不吸水、導熱系數不大于0.25W /m·K的材料。4 安裝外門試件的洞口不宜小于1800mm×2100mm。洞口周邊的面板應采用不吸水、導熱系數小于0.25 W /m·K 的材料。 環境空間1 試驗室圍護結構應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和熱穩定性,應避免太陽光透過窗戶進入室內。試驗室墻體及頂棚內表面應進行絕熱處理。2 熱箱外壁與周邊壁面之間至少應留有500mm的空間。 空氣溫度測點的布置1 應在熱箱空間內設置兩層熱電偶作為空氣溫度測點,每層均勻布4 個測點。2 冷箱空氣溫度測點應布置在符合GB/T 13475 規定的平面內,與試件安裝洞口對應的面積上均勻布9點。3 測量

13、空氣溫度的熱電偶感應頭,均應進行熱輻射屏蔽。4 測量熱、冷箱空氣溫度的熱電偶可分別并聯。 表面溫度測點的布置1 熱箱每個外壁的內、外表面分別對應布7個溫度測點。2 試件框熱側表面溫度測點不宜少于20個。試件框冷側表面溫度測點不宜少于14個點。3 熱箱外壁及試件框每個表面溫度測點的熱電偶可分別并聯。4 測量表面溫度的熱電偶感應頭應連同至少100mm長的銅、康銅引線一起,緊貼在被測表面上。粘貼材料的總的半球發射率值應與被測表面的值相近。凡是并聯的熱電偶,各熱電偶引線電阻必須相等。各點所代表被測面積應相同。 熱箱加熱裝置熱箱采用交流穩壓電源供加熱器加熱。檢測外窗時,窗洞口平臺板至少應高于加熱器頂部5

14、0mm。計量加熱功率Q 的功率表的準確度等級不得低于0.5級,且應根據被測值大小轉換量程,使儀表示值處于滿量程的70%以上。4.3 檢測方法4.3.1 環境要求 1 檢測裝置應放在裝有空調設備的實驗室內,保證熱箱外壁內、外表面面積加權平均溫差小于1.0K。實驗室空氣溫度波動不應大于0.5K。2 實驗室圍護結構應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和熱穩定性,應避免太陽光透過窗戶進入室內。實驗室墻體及頂棚內表面應進行絕熱處理。3 熱箱外壁與周邊壁面之間至少應留有500mm的空間。熱箱空氣溫度設定范圍為1921,溫度波動幅度不應大于0.2K。熱箱空氣為自然對流。4 冷箱空氣溫度設定范圍為-19-21,溫度波動幅度不應

15、大0.3K。與試件冷側表面距離符合規定平面內的平均風速設定為3.0±0.2m/s。4.3.2 檢測原理 檢測方法基于穩定傳熱原理,采用標定熱箱法檢測幕墻玻璃的傳熱系數。試件一側為熱箱,模擬采暖建筑冬季室內氣候條件,另一側為冷箱,模擬冬季室外氣溫和氣流速度。在對試件縫隙進行密封處理,試件兩側各自保持穩定的空氣溫度、氣流速度和熱輻射條件下,測量熱箱中加熱器的發熱量,減去通過熱箱外壁和試件框的熱損失(兩者均由標定試驗確定),除以試件面積與兩側空氣溫差的乘積,即可計算出試件的傳熱系數K值。4.3.3 試件安裝 1 檢測洞口的要求 安裝試件的洞口尺寸不應小于820mm×1270mm。

16、當洞口尺寸大于820mm×1270mm 時,多余部分應用與試件厚度相近,已知熱導率 值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填堵。試件與填堵泡沫板間的縫隙可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條填塞。縫隙較小不易填塞時,可用聚氨脂發泡填充。用透明膠帶將接縫處雙面密封。洞口距熱箱下部內表面應留有不小于600mm 高的平臺。2 玻璃試件的固定 當試件洞口較大,填堵泡沫板不宜固定試件時,可采用玻璃試件檢測輔助裝置,如圖4.2所示。a 熱室檢測輔助裝置 b 冷室檢測輔助裝置圖4.2 玻璃試件檢測輔助裝置示意圖熱箱及冷箱兩側分別安裝可調節支架,用于固定洞口中的玻璃試件,如圖4.3所示。可調節支架上共設置三個可調支撐觸點,支撐觸點應

17、采用導熱系數較小的材料制作,如圖4.4所示。觸點與玻璃試件的接觸面應平整,接觸面積應盡量小。觸點應可拆卸,便與試件的安裝操作。 圖4.3 可調節支架固定方式示意圖 圖4.4 可調節支撐觸電示意圖4.4 檢測程序 檢查熱電偶是否完好;啟動檢測裝置,設定冷、熱箱和環境空氣溫度。 當冷、熱箱和環境空氣溫度達到設定值后,監控各控溫點溫度,使冷、熱箱和環境空氣溫度維持穩定。達到穩定狀態后,如果逐時測量得到熱箱和冷箱的空氣平均溫度h t和c t 每小時變化的絕對值分別不大于0.1和0.3;溫差1和2 每小時變化的絕對值分別不大于0.1K 和0.3K,且上述溫度和溫差的變化不是單向變化,則表示傳熱過程已達到

18、穩定過程。 傳熱過程穩定之后,每隔30min 測量一次參數th 、tc 、1、2、3、Q,共測六次。 測量結束之后,記錄熱箱內空氣相對濕度,試件熱側表面及玻璃夾層結露或結霜狀況。4.5 檢測結果計算及表示試件傳熱系數K 值W/ (m2·K)按公式4.1計算:K = .(4.1)式中: Q 加熱器加熱功率,W;M1 由標定試驗確定的熱箱外壁熱流系數,W/K;M2 由標定試驗確定的試件框熱流系數,W/K;D 熱箱外壁內、外表面面積加權平均溫度之差,K; 試件框熱側冷側表面面積加權平均溫度之差,K;S 填充板的面積,m2 ; 填充板的熱導率,W (m2·K) ;Dq 填充板熱側表

19、面與冷側表面的平均溫差,K;A 試件面積,m2 ; t h 熱箱空氣平均溫度,;t c 冷箱空氣平均溫度,。如果試件面積小于試件洞口面積時,計算公式中分子項 S·· 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填充板的熱損失。各參數取六次測量的平均值。試件傳熱系數K值取兩位有效數字。4.6 檢測結果評價當所檢幕墻玻璃的傳熱系數符合設計要求或相關標準中對建筑物所在地區的要求時,該項指標合格;否則該項指標不合格。4.7 檢測報告內容檢測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1 委托和生產單位;2 試件名稱、編號、規格、玻璃品種、玻璃及兩層玻璃間空氣層厚度;3 檢測依據、檢測設備、檢測項目、檢測類別和檢測時間,以及報告日期

20、;4 檢測條件:熱箱空氣平均溫度th 和空氣相對濕度、冷箱空氣平均溫度tc和氣流速度;5 檢測結果:試件傳熱系數K值,玻璃熱側及夾層有無結露和結霜情況;6 測試人、審核人及負責人簽名;7 檢測單位。5 可見光透射比檢測方法5.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5.1.1 適用范圍1 本規程規定了建筑幕墻玻璃及建筑外窗玻璃可見光透射比的試驗方法。2 本規程適用于建筑節能工程用幕墻玻璃和建筑外窗玻璃可見光透射比的測定。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規程中引用而構成為本規程的條文。使用本規程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2680-94 建筑玻璃 可見光透射比、太陽光直接

21、透射比、太陽能總透射比、紫外線透射比及有關窗玻璃參數的測定 5.2 儀器設備本方法主要儀器設備為分光光度計。1 波長范圍:380780nm; 2 波長準確度:±1nm以內;3 光度測量準確度:1%以內,重復性0.5%;4 譜帶半寬度:10nm以下; 5 波長間隔:10nm。5.3檢測程序5.3.1 試樣準備 試樣為3塊與幕墻、外窗所用玻璃在同一工藝條件下生產的尺寸為100mm×100mm的樣品;也可采用用于中空玻璃露點測試的3塊尺寸為510mm×360mm的樣品,但可見光透射比測試應先于露點測試。5.3.2 標樣準備 在光譜透射比測定中,采用與試樣相同厚度的空氣層

22、作參比標準。 照明和探測的幾何條件 光譜透射比測定中,照明光束的光軸與試樣表面法線的夾角不超過100,照明光束中任一光線與光軸的夾角不超過50。采用垂直照明和垂直探測的幾何條件,表示為垂直/垂直(縮寫為0/0)。 原始數據記錄試驗結束后應記錄樣品名稱、樣品編號、試驗編號、檢測依據、設備狀態、環境條件、檢測結果等內容。5.4 檢測結果計算與表示 可見光透射比用式(5.1)計算: (5.1)式中:試樣的可見光透射比,%;試樣的可見光光譜透射比,%; 標準照明體的相對光譜功率分布,見表5.1; 明視覺光譜光視效率;波長間隔.此處為10nm。表5.1列出了標準照明體的相對光譜功率分布與明視覺光譜光視效

23、率以及波長間隔相乘的系數表。表5.1 系數表,nm,nm38039040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005105205305405505605705800.00000.00050.00300.01030.03520.09480.22740.41920.66630.98501.51892.13363.34916.13937.05238.79909.44279.80779.43068.68917.8994590600610620630640650660670680690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8.33065.35424.84913.150

24、22.08121.38100.80700.46120.24850.12550.05360.02760.01460.00570.00350.00210.00080.00010.00000.0000=1005.5 檢測結果評價可見光透射比檢測結果以3塊試樣的算術平均值(每塊試樣的結果取三次測量值的算術平均值)表示,工程上有設計要求的,檢測結果以滿足設計要求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5.6 檢測報告內容檢測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1 試樣的品種名稱、規格尺寸、結構型式;2 應注明玻璃有無鍍膜及鍍膜種類;3 當試樣為中空玻璃時,還應注明中空玻璃的密封形式和間隔層所充氣體種類;4 試驗環境、日期和試驗人員;5

25、其他需要注明的事項。6 中空玻璃露點檢測方法6.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 適用范圍1 本規程規定了建筑節能工程中幕墻和外窗用中空玻璃露點的試驗方法。2 本規程適用于建筑節能工程中幕墻和外窗用中空玻璃露點的測定。6.1.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規程中引用而構成為本規程的條文。使用本規程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216 外徑千分尺 GB9962 夾層玻璃 GB/T9963 鋼化玻璃 GB11614 浮法玻璃 GB17841 幕墻用鋼化玻璃與半鋼化玻璃 JC/T486 中空玻璃用彈性密封膠 6.2 儀器設備 露點儀測量管的高度為300mm,測量表

26、面直徑為50mm(見圖6.1); 圖 1圖6.1露點儀結構圖 溫度計測量范圍為-80 -30,精度為1。 6.3 檢測程序6.3.1 試驗原理 放置露點儀后玻璃表面局部冷卻,當達到一定溫度后,內部水氣在冷點部位結露,該溫度為露點。 試樣及試驗條件 1 幕墻用中空玻璃試樣為3塊幕墻玻璃制品或3塊與制品在同一工藝條件下制作的尺寸為510mm×360mm的樣品,試驗在溫度23±2,相對濕度30% 75%的條件下進行。試驗前將全部試樣在該環境條件下放置一周以上;2外窗用中空玻璃試樣可直接采用工程現場抽檢的建筑外窗上的中空玻璃,檢測應在溫度23±2,相對濕度30% 75%的

27、條件下進行。 試驗步驟 向露點儀的容器中注入約25mm的乙醇或丙酮,再加入干冰,使其溫度冷卻到等于或低于-40并在試驗中保持該溫度。 將試樣水平放置,在上表面涂一層乙醇或丙酮,使露點儀與該表面緊密接觸,停留時間按表6.1的規定。 表6.1 試樣測試時間 原片玻璃厚度/mm接觸時間/min435465871010 移開露點儀,立刻觀察玻璃試樣的內表面上有無結露或結霜。 原始數據記錄試驗結束后應記錄樣品名稱、樣品編號、試驗編號、檢測依據、設備狀態、環境條件、檢測結果等內容。6.4 檢測結果評價幕墻節能工程中,若受檢的3塊中空玻璃露點均合格,則判定該組中空玻璃露點合格,否則判為不合格。門窗節能工程中

28、,若受檢窗中所有的中空玻璃露點均合格,則判定該窗中空玻璃露點合格,否則判為不合格。6.5 檢測報告內容檢測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1 試樣的品種名稱、規格尺寸、密封形式;2 應注明玻璃有無鍍膜及鍍膜種類;3 應注明間隔層所充氣體種類;4 試驗環境、日期和試驗人員;5 其他需要注明的事項。7 保溫性能檢測方法7.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7.1.1 適用范圍1 本規程規定了建筑外窗保溫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2 本規程適用于建筑外窗(包括天窗)保溫性能的分級及檢測。7.1.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規程中引用而構成為本規程的條文。使用本規程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

29、性。GB/T 4132-1996 絕熱材料與相關術語GB/T 13475-1992 建筑構件穩態熱傳遞性質的測定 標定和防護熱箱法7.2 儀器設備7.2.1 建筑門窗保溫性能檢測設備(由熱箱、冷箱、試件框和環境空間四部分組成),如圖7.1所示。圖7.1建筑幕墻玻璃保溫性能檢測設備7.2.2 熱箱1 熱箱內凈尺寸不宜小于2100mm×2400mm(寬×高),進深不宜小于2000mm。2 熱箱外壁結構應由均質材料組成,其熱阻值不得小于3.5 m2·K /W。3 熱箱內表面的總的半球發射率值應大于0.85。7.2.3 冷箱1 冷箱內凈尺寸應與試件框外邊緣尺寸相同,進深以

30、能容納制冷、加熱及氣流組織設備為宜。2 冷箱外壁應采用不吸濕的保溫材料,其熱阻值不得小于3.5 m2·K /W,內表面應采用不吸水、耐腐蝕的材料。3 冷箱通過安裝在冷箱內的蒸發器或引入冷空氣進行降溫。4 利用隔風板和風機進行強迫對流,形成沿試件表面自上而下的均勻氣流,隔風板與試件框冷側表面距離宜能調節。5 隔風板應采用熱阻值不小于1.0 m2·K /W的擠塑聚苯板,隔風板面向試件的表面,其總的半球發射率值應大于0.85。隔風板的寬度與冷箱內凈寬度相同。6 蒸發器下部應設置排水孔或盛水盤。7.2.4 試件框1 試件框外緣尺寸應不小于熱箱開口部處的內緣尺寸。2 試件框應采用不吸

31、濕、均質的保溫材料,熱阻值不小于7.0 m2·K /W ,其密度應為2040 kg/m3。3 安裝外窗試件的洞口不應小于1500mm×1500mm。洞口下部應留有高度不小于700mm、寬度不小于300mm的平臺。平臺及洞口周邊的面板應采用不吸水、導熱系數不大于0.25W /m·K的材料。4 安裝外門試件的洞口不宜小于1800mm×2100mm。洞口周邊的面板應采用不吸水、導熱系數小于0.25 W /m·K 的材料。7.2.5 環境空間1 試驗室圍護結構應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和熱穩定性,應避免太陽光透過窗戶進入室內。試驗室墻體及頂棚內表面應進行絕熱處

32、理。2 熱箱外壁與周邊壁面之間至少應留有500mm的空間。7.2.6 空氣溫度測點的布置1 應在熱箱空間內設置兩層熱電偶作為空氣溫度測點,每層均勻布4 個測點。2 冷箱空氣溫度測點應布置在符合GB/T 13475 規定的平面內,與試件安裝洞口對應的面積上均勻布9點。3 測量空氣溫度的熱電偶感應頭,均應進行熱輻射屏蔽。4 測量熱、冷箱空氣溫度的熱電偶可分別并聯。7.2.7 表面溫度測點的布置1 熱箱每個外壁的內、外表面分別對應布7個溫度測點。2 試件框熱側表面溫度測點不宜少于20個。試件框冷側表面溫度測點不宜少于14個點。3 熱箱外壁及試件框每個表面溫度測點的熱電偶可分別并聯。4 測量表面溫度的

33、熱電偶感應頭應連同至少100mm長的銅、康銅引線一起,緊貼在被測表面上。粘貼材料的總的半球發射率值應與被測表面的值相近。凡是并聯的熱電偶,各熱電偶引線電阻必須相等。各點所代表被測面積應相同。7.2.8 熱箱加熱裝置熱箱采用交流穩壓電源供加熱器加熱。檢測外窗時,窗洞口平臺板至少應高于加熱器頂部50mm。計量加熱功率Q 的功率表的準確度等級不得低于0.5級,且應根據被測值大小轉換量程,使儀表示值處于滿量程的70%以上。7.3 檢測程序7.3.1 環境空間要求 檢測裝置應放在裝有空調設備的實驗室內,保證熱箱外壁內、外表面面積加權平均溫差小于1.0K。實驗室空氣溫度波動不應大于0.5K。實驗室圍護結構

34、應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和熱穩定性,應避免太陽光透過窗戶進入室。實驗室墻體及頂棚內表面應進行絕熱處理。熱箱外壁與周邊壁面之間至少應留有500mm的空間。7.3.2 熱箱要求熱箱空氣溫度設定范圍為1921,溫度波動幅度不應大于0.2K。熱箱空氣為自然對流。7.3.3 冷箱要求冷箱空氣溫度設定范圍為-19-21,溫度波動幅度不應大0.3K。與試件冷側表面距離符合規定平面內的平均風速設定為3.0±0.2m/s。7.3.4 傳熱系數檢測原理 本標準基于穩定傳熱原理,采用標定熱箱法檢測建筑門、窗傳熱系數。試件一側為熱箱,模擬采暖建筑冬季室內氣候條件,另一側為冷箱,模擬冬季室外氣溫和氣流速度。在對試件

35、縫隙進行密封處理,試件兩側各自保持穩定的空氣溫度、氣流速度和熱輻射條件下,測量熱箱中加熱器的發熱量,減去通過熱箱外壁和試件框的熱損失(兩者均由標定試驗確定),除以試件面積與兩側空氣溫差的乘積,即可計算出試件的傳熱系數K值7.3.5 試件安裝 被檢試件為一件。試件的尺寸及構造應符合產品設計和組裝要求,不得附加任何多余配件或特殊組裝工藝。試件安裝位置:外表面應位于距試件框冷側表面50mm 處。試件與試件洞口周邊之間的縫隙宜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條填塞,并密封。試件開啟縫應采用透明塑料膠帶雙面密封。當試件面積小于試件洞口面積時,應用與試件厚度相近,已知熱導率值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填堵。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36、板兩側表面粘貼適量的銅康銅熱電偶,測量兩表面的平均溫差,計算通過該板的熱損失。當進行傳熱系數檢測時,宜在試件熱側表面適當部位布置熱電偶,作為參考溫度點。7.3.6 檢測過程 檢查熱電偶是否完好,然后啟動檢測裝置,設定冷、熱箱和環境空氣溫度。當冷、熱箱和環境空氣溫度達到設定值后,監控各控溫點溫度,使冷、熱箱和環境空氣溫度維持穩定。達到穩定狀態后,如果逐時測量得到熱箱和冷箱的空氣平均溫度h t 和c t 每小時變化的絕對值分別不大于0.1和0.3;溫差1和2 每小時變化的絕對值分別不大于0.1K 和0.3K,且上述溫度和溫差的變化不是單向變化,則表示傳熱過程已達到穩定過程。傳熱過程穩定之后,每隔3

37、0min 測量一次參數th 、tc 、1、2、3、Q,共測六次。 原始數據記錄1 樣品名稱及規格型號; 2 檢測裝置的編號及運行情況;3 窗戶尺寸和面積、開啟形式、開啟面積、窗框面積比、隔熱型材的厚度;4 玻璃的品種及鍍膜情況、玻璃及兩層玻璃間空氣層厚度、間隔層所充氣體種類;5 測試參數:熱室空氣平均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冷箱空氣平均溫度和氣流速度。6 數據采集:達到穩定條件后電暖氣的加熱功率、冷熱室空氣溫度及溫差、熱室內外表面溫差、填充物表面溫差;7 其他參數:填充物熱導、填充物面積、冷熱室外壁的熱流系數;8 數據整理:傳熱系數K值的計算及結果;9 試件熱側表面溫度、結露和結霜情況;10 檢測

38、時間、檢測人員、審核人。 7.4 檢測結果計算和表示7.4.1 建筑門窗傳熱系數計算試件傳熱系數K 值W/ (m2·K)按公式7.1計算: K = .(7.1) 式中: Q 加熱器加熱功率,W;M1 由標定試驗確定的熱箱外壁熱流系數,W/K;M2 由標定試驗確定的試件框熱流系數,W/K;D 熱箱外壁內、外表面面積加權平均溫度之差,K; 試件框熱側冷側表面面積加權平均溫度之差,K;S 填充板的面積,m2 ; 填充板的熱導率,W (m2·K) ;Dq 填充板熱側表面與冷側表面的平均溫差,K;A 試件面積,m2 ; t h 熱箱空氣平均溫度,;t c 冷箱空氣平均溫度,;如果試件

39、面積小于試件洞口面積時,計算公式中分子項 S·· 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填充板的熱損失。各參數取六次測量的平均值。試件傳熱系數K 值取兩位有效數字。7.4.2 建筑門窗保溫性能分級建筑門窗傳熱系數K值分為10級,見表7.1。表7.1保溫性能分級(傳熱系數KW/(m2·K))分級12345分級指標值K5.55.5K5.05.0K4.54.5K4.04.0K3.5分級678910分級指標值3.5K3.03.0K2.52.5K2.02.0K1.5K1.57.5 結果評定當檢驗批所檢外窗傳熱系數均符合設計要求和相關標準中對建筑物所在地區的要求時,該檢驗批合格;當檢驗批中有一個

40、外窗傳熱系數不符合設計要求和相關標準中對建筑物所在地區的要求時,該檢驗批不合格。7.6 檢測報告內容檢測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1 委托和生產單位。2 試件名稱、編號、規格、玻璃品種、玻璃及兩層玻璃間空氣層厚度。3 檢測依據、檢測設備、檢測項目、檢測類別和檢測時間,以及報告日期。4 檢測條件:熱箱空氣平均溫度th 和空氣相對濕度、冷箱空氣平均溫度tc和氣流速度。5 檢測結果:試件傳熱系數K 值和保溫性能等級;試件熱側表面溫度、結露和結霜情況;6 測試人、審核人及負責人簽名。7 檢測單位。8 隔熱型材性能檢測方法8.1 適用范圍及規范性引用文件 適用范圍1 本規程規定了建筑節能工程中建筑幕墻使用的穿

41、條式或澆注式復合鋁合金隔熱型材性能的檢測方法。2 本規程適用于穿條式或澆注式復合鋁合金隔熱型材抗拉強度和抗剪強度的測定。8.1.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規程中引用而構成為本規程的條文。使用本規程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411 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 5237.6 鋁合金建筑型材 第6部分:隔熱型材 GB 5237.1 鋁合金建筑型材 第1部分:基材8.2 檢測條件8.2.1 樣品狀態調節進行試驗前,試樣需在室溫(23±2)、50%±10%濕度的試驗室內存放48h。 試驗溫度條件1 穿條式產品試驗溫度室溫:(23±2)、低溫:(-20±2)、高溫:(80±2);2 澆注式產品試驗溫度 室溫:(23±2)、低溫:(-29±2)、高溫:(70±2)。8.3縱向剪切強度檢測程序 檢測裝置1 夾具:應能夠有效防止式樣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