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9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解析版)_第1頁
(2010-2019)十年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9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解析版)_第2頁
(2010-2019)十年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9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解析版)_第3頁
(2010-2019)十年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9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解析版)_第4頁
(2010-2019)十年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9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十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 2010-2019 ) 歷史專題 9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考點一: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考點二: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考點三: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考點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一、選擇題1. (2019年江蘇卷T13)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指出:“中國和美國在七十年代初謀求和解, 這是世界環境所決定的。 ”當時的“世界環境”是A. 中國重返聯合國改變了美蘇對峙格局B. 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已經出現D. 中美蘇成為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力量【答案】 C【解析】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國際政治格局是多極化趨勢出現, 因此中美關系緩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極化的影響,C選項符合題意。中國重返聯合國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美蘇對峙的格局,不能說改變,A 選項排除。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基本矛盾基本消除的說法明顯錯誤,B選項排除。中美蘇成為決定國際關 系的主要力量的說法不符合史實,當時雖然處于美蘇兩極對峙時期,但是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且中國也還沒有強大到能夠決定國際關系,D選項排除。2. (2018年江蘇卷 T12) 1984年 10 月,鄧小平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團政治方式,勢力

3、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鄧小平得出上述論斷,是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A. 體現了國與國一律平等的理念B. 開創了中蘇兩國友好的局面C. 消除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分歧D. 推動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各國處理相互間關系提供了五條“切實可行”的原則, 它概括了新型國家關系的本質,進一步提倡了民主與平等的原則,推進了國際關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項正確;中蘇兩國開創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項錯誤;C項錯在“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故錯誤;上海合作組織建立于2001年,故D項錯誤。3. ( 2017 年江蘇卷T12) 20 世紀 5

4、0 年代的某外交聲明稱 : “兩國總理承認, 在亞洲及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則并按照這些原則辦事就會緩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緊張局勢。 ”新中國與該聲明密切相關的外交事宜是A. 參加萬隆會議B.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出席日內瓦會議D.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答案】B【解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 的外交原則,材料中“兩國總理”說明這一信息,故B項正確。4. (2017年海南卷T20) 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關系。1966年,法 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蘇聯,兩國發表了聯合聲明,強調由歐洲人來考慮 和解決歐洲事務,還達成了空間技

5、術合作協定,進一步擴大了合作領 域。這表明A.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B.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C.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D.法國改變戰略目標與價值取向【答案】A在兩極旗樹期,法國與中崩交,法國贏問蘇聯并歲表聯合聲明,迦繳日臏本投陣苜 覬例匕成A正通5. (2016年全國卷I T31) 1965年,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在 進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這種變化的 外交背景是,我國A.實現了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正常化B.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歐美對華經濟制裁【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的對外交往。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

6、惡化,所以中國加大了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故選B。20世紀60年代中國與美國之間沒有實現外交關系正常化, 也就談不上與西方國家 外交關系正常化和打破歐美對華經濟制裁。考點: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 共處五項原則6. (2016年上海卷T28)如圖所示,新中國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現過三次建交高潮,引發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關系正常化B .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D .中日建交【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圖表的能力。對于新中國成立后三次建交 高潮中第三次是發生在1979年。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1979年所取 得的最重要得外交大事就是

7、中美建交。中美關系正常化之后引發了西 方各國與中國建交的熱潮,因此本題選擇 A選項。B選項發生在新中 國成立初期(20世紀50年代);C選項是20世紀末的事情;D選項 發生在1972年。7. (2016年天津卷T11) 1990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 678號 決議,“授權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會員國, 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 15日或之前完全執行上述各決議(指無條件撤軍),否則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復該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依此決議,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采取了軍事行動。 中國政府對該決議投了棄權票。 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中國政府反對軍事干預解決爭端B.中國政府反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C.聯合

8、國的軍事行動違背了大國一致原則D.聯合國大會職責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答案】 A【解析】根據“依此決議,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采取了軍事行動。中國政府對該決議投了棄權票” 可見中國政府反對軍事干預解決爭端, 故選A;中國政府對該決議投了棄權票而不是否決票,不能說明中國政府反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而且B項也過于籠統,僅憑題干的事例也不能說明中國政府反對聯合國安理會的一切決議,故B錯誤;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 但是常任理事國的棄權或者缺席不被視為否決, 不影響決議的通過, 因此題干不能說明聯合國的軍事行動違背了大國一致原則,故C錯誤;題干反映的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而非聯合國大會的決議, 而

9、且與 “中國政府對該決議投了棄權票”無關,故D錯誤。【考點定位】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新時期的外交新時期的外交建樹。8. (2016年江蘇卷T12)對于即將參加的某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定下的外交基調是:爭取越南南北以北緯 16 度線為界實現停戰,促使法軍撤出,反對美國干涉。這次國際會議是A.日內瓦會議B.萬隆會議C.第一屆不結盟政府首腦會議D .第26屆聯合國大會【答案】 A【解析】由題目中的信息“爭取越南 停戰” “促使法軍撤出”“反對美國干涉”可知該國際會議參與國有中國、法國和美國,且與和平解決越南問題有關。這應為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1954 年,中、美、英、法、蘇及有關國家外長,

10、在日內瓦舉行的會議。故A項的表述正確;B項的參與國為亞非國家,故排除;中國并 未參加第一屆不結盟政府首腦會議,故排除 C項;第26屆聯合國大會召開于 1971 年,晚于法國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時間“ 1956 年” ,故排除D項。考點:現代中國外交?新中國初期外交?日內瓦會議9. (2015年江蘇卷T12)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期間透露,中國愿同美國 談判,也準備同蔣介石談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同時,毛澤東也主動通過外國來訪者表示, 臺灣問題可以用談判來解決, 中國尤其希望和美國簽訂和平條約。材料表明A.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已正式確定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以正式確立C.中國已成為世界外交舞臺的強國

11、D.臺灣問題已牽涉到中美外交問題【答案】 D【解析】本題考查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國愿同美國 談判”“中國尤希望和美國簽訂和平條約” 的信息說明中美關系改善將直接決定臺灣問題,故D項正確。10. (2015年廣東卷T17)表2反映了中國某時期與各國貿易的情況,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表2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國家構成(%年份蘇聯美國其他國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 30. 458. 3第三年51. 7590. 00348. 238A.抗日戰爭勝利,中蘇貿易激增B.實行“一邊倒”政策,中美貿易劇減C.改革開放初見成效,中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D.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

12、往來密切【考點】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一一“一邊倒”【答案】B【解析】抗日戰爭勝利后,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 條約攫取了大量在華政治、經濟特權,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 與表2中“中美貿易急劇減少”數據不一致,故 A項錯誤;新中國成 立初期,美國敵視孤立中國,中國選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表 2中“中蘇之間的貿易不斷增加,中美貿易急劇減少”數據一致,故B項正確;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與表 2中“中美貿易急劇減少”數據不一致,故C 項錯誤; 1961 年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往來密切, 結合所學可知, 當時中蘇關系惡化,與表2中“中蘇之間的貿易不斷

13、增加”數據不一致,故D項錯誤。11. (2015年山東卷T22) 1950年 1 月,英國宣布承認新中國; 1954年 6 月,中英互派代辦; 1972 年 3 月,中英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在這一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關系的發展演變B.冷戰背景下中英兩國的現實需要C.歐共體對華政策的變化D.中英兩國意識形態對抗的逐漸消失【考點】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中英建交【答案】B【解析】1950 年中美關系并沒有好轉,此時美國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認的態度, 故 A 項錯誤; 中英關系從開始承認新中國, 到互派代辦,再到大使級外交關系的演變都是從兩個的利益和顯示的需要出發, 故

14、B項正確;歐洲在這一時期主要是追隨美國,孤立中國,故C項錯誤;中英兩國的意識形態的對抗依然存在,故D項錯誤。12. (2015年安徽卷T18)聯合國大會關于“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議案表決通過后,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布什感嘆: “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雖然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 剛剛投票的結果實際上確實代表著絕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的看法。 ”由此可見A.西方的“冷戰”政策徹底破產B.中美兩國關系已經實現了正常化C.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反對美國D.國際社會需要中國發揮應有作用【考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答案】 D【解析】 “冷戰”由西方發起,旨在通過非武裝手段對抗、遏制共產主義的發

15、展,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針對中國乃至于其他社會主國家的敵對行動全部失敗, 故 A 項錯誤; 中美關系正常化實現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項錯誤;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復中國合法席位的問題上,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反對美國觀點,不能據此斷章取義說“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反對美國” ,故 C 項錯誤; “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議案表決通過” 、 “投票的結果代表著絕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的看法”等關鍵信息說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認可新中國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故 D項正確。13. (2014年廣東卷T18) 在二戰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亞非拉地區出現了一批新興的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認為這是

16、對新中國“有利的局勢”。基于此判斷,新中國()A.提出“另起爐灶”方針B.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放棄“一邊倒”政策D.堅持“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方針【解析】 本題以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為切入點, 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 主要是針對舊中國與帝國主義建立的外交關系。 對于新興的亞非拉民族國家, 我國積極與各國發展友好關系。并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我們并未放棄“一邊倒”的策略。故B項正確。14. (2014年四川卷T8) 20世紀 50 年代,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并取

17、得成功。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B.體現了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精神C.實現了不結盟外交的政策轉變D.反映了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緩和【答案】B【解析】本題以20 世紀 50 年代新中國的重大外交活動為切入點, 旨在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消除了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的表述過于絕對,故A 項錯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政策的突出特點是不結盟,故C項錯誤;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 系從對抗開始走向緩和,故 D項錯誤;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 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是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體現,故 B 項正確。15.(2014年福建卷 T17) 下圖為19

18、72 1978年中美進出口總額示意A.中美貿易隨著兩國關系發展變化出現過波折B.中美關系正常化導致雙邊貿易始終保持增長C “文革”結束以后中美貿易隨即進入了發展階段D.中國重返聯合國消除了中美貿易的持續波動【答案】 A【解析】 本題以 20 世紀 70 年代中美貿易的發展變化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探究事物因果關系的能力。 1972 年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關系出現重大轉折, 中美貿易額也開始快速增長, 但由于中美在一些問題上的分歧, 中美關系出現波折, 影響了中美貿易的發展,A項正確;B項不符合示意圖體現的趨勢,排除;C項錯在“隨即”;D項錯在“消除”。故選A項。16. (2012年北

19、京卷T19)新中國成立以來,非洲各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與合作。其主要表現為:非洲發展中國家是中國重返聯合國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中國 50 年代初主要建交對象與中國共同發起不結盟運動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題考點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這一外交成就。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民非洲各國的關系中中非關系快速了展是亞非會議之后的事情,是50 年代中期以后,中國沒有發起不結盟運動以,上合組織成員國主要是中俄及中亞地區國家,所以只有 A 項正確。17. (2011年上海卷T27)“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

20、互相排斥和對立。”周恩來說這段話是在A.與尼克松會面時B.與田中角榮會面時C.出席萬隆會議時D.出席聯合國大會時【答案】 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1955 年亞非會議。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其中,“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就是亞非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這是亞非各國能夠實現團結合作的共同基礎。C正確。18. (2010年全國卷I T17) 1960年起,人民日報、紅旗雜志等對歐洲共同體的正面報道組建增多, 這表明中國開始調整對西歐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 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 B 社會主義國家間關系的變化C美蘇兩國間的變化D資本主義國家間關系的變化【答案】B【解析】三個世界理論是

21、毛澤東70 年代提出的; 美蘇關系在60 年代是緊張關系;D與題干不符二、材料題1. (2015年天津卷T13) (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34 年,清廷官員至英國使臣律勞卑廣州信息商談貿易問題,雙方在各自應處的座位、方向、次序等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中方要求將自己的座位安排在會見大廳的北面(上席) ,英國則堅持將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廳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兩者爭執不下, 商談未能進行。摘編自王開璽 隔膜、 沖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雙方爭執的內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員怎樣的心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使臣把持態度的國內背景。 ( 6 分)材料二 1901

22、 年,雖經李鴻章討價還價,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團的禮儀要求,將外國使臣覲見清帝的禮儀說帖,作為辛丑條約的附件十九。其中規定:外國使臣遞交國書時,清帝須派高于王公規格的轎子往來使館迎送, 同時派軍隊保護; 清帝款宴各國使臣應在皇宮大殿內舉行,并躬親入座。摘編自王開璽隔膜、沖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 2 )材料反映了中國怎樣的外交地位?試從國際背景分析其原因。( 6 分)材料三 二戰結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國家的順序是美、中、英、蘇、澳、加、法、荷等, 1946 年 5 月,在審判日本戰犯的遠東國際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蘇、中、法為序,經過中國法官(梅汝璈) 的積極斗爭,

23、最終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書上受降簽字的次序排列。必須認識到,在國際場合爭席位、爭排場,實際上關系到國家的地位和尊嚴。摘自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3) 材料三中, 梅汝璈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斗爭的斗爭依據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 ( 4 分)( 4)綜上,你認為有哪些因素可影響國家外交地位的變化?(2 分)【答案】座位次序(外交禮儀之爭) 。 以天朝上國自居。 英國進行工業革命,國力強盛。屈辱的服從地位。 19 世紀末,西方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輸出資本,瓜分世界;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投降書受降國簽字順序。 中國的抗日戰爭為打敗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

24、大貢獻,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4)綜合國力,國際環境,對世界的貢獻等。【解析】 ( 1)根據材料中“雙方在各自應處的座位、方向、次序等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可知,中英雙方爭執的內容是座位次序之爭。清廷官員要求自己的座位安排在會見大廳的北面(上席) ,這反映了清廷官員 以天朝上國自居。英國則堅持將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廳北面 主席的突出位置是因為英國當時在進行工業革命, 國力空前強盛。 所以英國態度堅硬。根據材料二中 “外國使臣遞交國書時, 清帝須派高于王公規格的轎子往來使館迎送, 同時派軍隊保護; 清帝款宴各國使臣應在皇宮大殿內舉行,并躬親入座”可知看出,清朝處于屈辱的被動的外交地位。外交是國家實力

25、的交鋒。 因為當時的西方主要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他們積極輸出資本,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而當時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是因為實力對比懸殊,所以中國在外交上才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在國際場合爭席位實際上關系到國家的地位和尊嚴。 梅汝璈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斗爭的依據是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國家的順序是美、 中、 英、蘇、澳、加、法、荷等。他要求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法官次序排位。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這也是梅汝璈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敢于斗爭的主要原因。( 4)外交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各國外

26、交都受該國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國內政策和需要的制約。綜合國力是一國外交的基礎和后盾。影響國家外交地位的變化的因素主要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變化, 還有國際環境、對世界的貢獻等因素的影響。2. ( 2015 年福建卷T38) ( 36 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69 年 1 月,共和黨人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當時正值美國面臨著二戰結束以來最為嚴峻的形勢。 越南戰爭的沉重負擔, 國內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危機的加深,使美國在同蘇聯爭霸中,日益處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薩斯的一次講話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個力量中心” (美國、蘇聯、西歐、中國和日本)的看法。 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形勢, 并

27、改善美國在同蘇聯爭霸中的不利處境,尼克松決定要在中國“為自己找個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編自方連慶戰后國際關系史材料二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訪華,跨出了改善中美關系的第一步。 2月 28 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 ,這是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這對世界形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雙方的貿易、科技和文化往來逐漸增多。與此同時, 為進一步促進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中美雙方政府官員也在不斷進行接觸。摘編自謝益顯中國外交史材料三 二戰結束后, 日本政府長期執行追隨美國、 敵視中國的政策。50 年代以來,隨著中日兩國民間貿易和人員往來的增多,日

28、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復中日邦交的呼聲越來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 對日本產生極大的震動。日本把美國的這種舉動視為“越頂外交” 1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兩國建立外交關系。摘編自王圣心當代國際關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來我國訪問, 揭開了中日關系史上新的一頁。 在我們兩國的歷史上,有著兩千年的友好來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們珍視。但是,自從1894 年以來的半個世紀中,由于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使得中國人民遭受重大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樣的經驗教訓,我們應該牢牢記住。摘自周恩來政論選( 1)據材料一,概括尼克松決定要在中國“為自己找個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

29、8 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的關鍵問題是什么?怎樣理解 聯合公報 的發表是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8 分)(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日本對美國“越頂外交”的舉動作何反應?分析日本對華政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重大改變。 ( 10 分)( 4)綜合材料三、四并結合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百年史,試從日、中兩方面闡釋周恩來所指出的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師” 的含義。 ( 10 分)【答案】( 1)原因:越南戰爭的沉重負擔;國內危機加深;美蘇爭霸中處于不利地位; 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中國成為世界五個力量中心之一。(答對其中 4 點即可, 8 分)( 2)問題:臺

30、灣問題。( 2 分)理解:中美兩國結束長期敵對狀態;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國官方與民間往來逐漸增多。 (答對其中 3 點即可, 6 分)( 3)反應:日本趕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2 分)原因:中美兩國關系的緩和;中日民間往來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復中日邦交;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8 分) ( 4)日本:甲午戰爭及三十年代的侵華戰爭等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應深刻反省侵略歷史;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 6 分)中國:甲午戰爭以來,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的反侵略斗爭;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言之

31、有理,可酌情給分) (4 分)【考點】( 1)中美關系正常化;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2)中美關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4) 1840 至 1900 年間列強侵略甲午中日戰爭;侵華日軍的罪行;中日邦交正常化【解析】 ( 1)根據材料一“越南戰爭的沉重負擔,國內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危機的加深,使美國在同蘇聯爭霸中,日益處于不利的地位”可以歸納為越南戰爭的沉重負擔; 國內危機加深; 美蘇爭霸中處于不利地位;根據材料一“ 1971 年 6 月,尼克松又在堪薩斯的一次講話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個力量中心 (美國、蘇聯、西歐、中國和日本)的看法” 可以歸納為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中國成為世界五個

32、力量中心之一。( 2)第一小問問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是臺灣問題。第二小問理解,根據材料二“雙方的貿易、科技和文化往來逐漸增多。與此同時,為進一步促進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中美雙方政府官員也在不斷進行接觸”可以歸納為兩國官方與民間往來逐漸增多。再結合所學, 聯合公報 的發表意味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兩國結束長期敵對狀態。( 3)第一小問反應,根據材料三“日本把美國的這種舉動視為越頂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可知是日本趕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第二小問原因, 根據材料三 “ 50年代以來, 隨著中日兩國民間貿易和人員往來的增多” 可以歸納為中日民間往來增多; “

33、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復中日邦交的呼聲越來越高”可以歸納為日本各界要求恢復中日邦交; “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訪華對日本產生極大的震動” 可以歸納為中美兩國關系的緩和。 還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角度作答。( 4)注意題干要求“結合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百年史”。從日本方面,根據材料四“自從1894 年以來的半個世紀中,由于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 使得中國人民遭受重大災難, 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作答;從中國方面,應該吸取教訓,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等等,只要言之有理。3 ( 2015 年廣東卷T39) ( 27 分)現代化理論研究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34、。材料 18 19 世紀,一些歐洲的社會學家以西方工業社會為對象,研究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發展規律。二戰后, 現代化研究在美國興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該理論認為現代化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內部, 內部的障礙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不順利的根本原因;現代化實際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國化的過程, 20 世紀是“美國的世紀” ,這一理論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很多學者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探討不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模式。 20 世紀 80 年代,現代化理論從美國引進中國,不少學者開始將現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運用到社會科學研究中。據傳統與變遷國外現代化及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等( 3)為什么現代化理論能

35、夠在20 世紀 80 年代被引進中國?運用這種理論進行歷史研究時要注意什么?( 9 分)【答案】( 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思想解放。( 6 分)注意:持借鑒態度,不能照搬,要結合本國的國情,堅持唯物史觀。( 3 分)【考點】 ( 3 ) 中美關系正常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史學理論史學觀念【解析】 ( 3)第一小問原因,結合20 世紀 80 年代的國內和國際史實概括背景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提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西方 “現代化研究”為中國經濟建設提供借鑒;思想解放、 “雙百方針”為史學研究提供寬松的社會環境; 教育事業的發展

36、推動中國對西方現代化歷程研究的深入等。第二小問注意,綜合三則材料進行歸納,比如材料中 “很多學者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 探討不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結合本國的國情,從實際出發,持借鑒態度等。4. ( 2014 年浙江卷T39) 50 年前,中法出于對獨立自主的追求,沖破冷戰堅冰,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這不僅是兩個國家、也是兩大文明的歷史性握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6 分 )材料一 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 時任總統戴高樂指出, 中國是一個“非常獨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國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才能真正解決亞洲乃至世界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新華社 2014年 3月 24

37、日訊材料二 有學者指出: “二戰后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后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 并且已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一一人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材料三 拿破侖是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他強化中央集權,編纂拿破侖法典 ,創辦法蘭西銀行。起初,推動革命深入,捍衛革命成果占主導;后來,日益與舊制度妥協,還建立帝制。對外戰爭既反對外國武裝干涉,打擊歐洲舊制度,傳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擴張,圖謀稱霸。前期戰爭的主導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卻逆轉了。對拿破侖的評價, 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主張: 杰出人物是時代的產物,又反作用于他所處的時代;既要一分為二,又要分清主次;區分 人生不同階段,動態評價;區分不同活動領域,全方位評價。據李元明拿破侖評傳整理(1) 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