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體綜合特性測試_第1頁
粉體綜合特性測試_第2頁
粉體綜合特性測試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粉體綜合特性測試、實驗目的1、了解粉體基本特性。2、掌握BT1000粉體綜合特性測試儀的使用方法。二、實驗儀器設備BT-1000型離心沉降式粒度分布儀三、實驗原理1)振實密度:振實密度是指粉體裝填在特定容器后,對容器進行振動,從而破壞粉體中的空隙,使粉體處于緊密填充狀態后的密度。通過測量振實密度可以知道粉體的流動性和空隙率等數據。(注:金屬粉等特殊粉體的振實密度按相應的標準執行)。2)松裝密度:松裝密度是指粉體在特定容器中處于自然充滿狀態后的密度。該指標對存儲容器和包裝袋的設計很重要。(注:金屬粉等特殊粉體的松裝密度按相應的標準執行)。3)休止角:粉體堆積層的自由表面在靜平衡狀態下,與水平面形

2、成的最大角度叫做休止角。它是通過特定方式使粉體自然下落到特定平臺上形成的。休止角對分體的流動性影響最大,休止角越小,粉體的流動性越好。休止角也稱休止角、自然坡度角等。4)崩潰角:給測量休止角的堆積粉體以一定的沖擊,使其表面崩潰后圓錐體的底角稱為崩潰角。5)平板角:將埋在粉體中的平板向上垂直提起,粉體在平板上的自由表面(斜面)和平板之間的夾角與受到震動后的夾角的平均值稱為平板角。在實際測量過程中,平板角是以平板提起后的角度和平板受到沖擊后除掉不穩定粉體的角度的平均值來表示的。平板角越小,粉體的流動性越強。一般地,平板角大于休止角。6)分散度:粉體在空氣中分散的難易程度稱為分散度。測量方法是將10

3、克試樣從一定高度落下后,測量接料盤外試樣占試樣總量的百分數。分散度與試樣的分散性、漂浮性和飛濺性有關。如果分散度超過50%,說明該樣品具有很強的飛濺傾向。BT1000型粉體特性測試儀測試項目包括粉體的振實密度、松裝密度、休止角、平板角、崩潰角、差角、分散度、凝集度、流動度等項目。它的特點是機多用、操作簡便、重復性好、測定條件容易改變、配套完整等。1、振實密度測試過程示意圖2、松裝密度測試過程示意圖3、休止角測試過程示意圖流動性良好的粉體流動性不好的粉體實際堆積形實際堆積形國暮休止宦的理梅狀再與實際狀憲示童圖四、實驗步驟1、測定內容1、1休止角、崩潰角的測定打開儀器門,放好減振器及專用盤,再將休

4、止角、崩潰角式樣臺放到專用接料盤中,裝好出料口套筒,然后將1mm的篩子固定再振動架上,打開篩蓋。將定時器調整到合適的時間(3分鐘),用小勺將粉料加到篩子上,開啟振動篩,連續加樣使式樣落下。調整式樣添加量,必要時可以旋轉一下接料盤,使物料在休止角、崩潰角式樣臺上形成圓錐型料堆,將測量角器至于式樣托盤左側并靠近料堆,使量角器與圓錐料堆母線平齊,測定休止角。輕輕旋轉休止角式樣臺下面的專用盤,從三個不同角度測定休止角,取其平均值。休止角、崩潰角式樣臺中軸上的重錘捏住提起,在松手使其自然下落,往復五次,測定三個不同位置的休止角,取其平均值即為崩潰角。1、2、平板角的測定將升降臺放到平臺上,放好托盤,調整

5、抹刀高度使其伸入托盤中,將待測粉體徐徐拋落在托盤中,直到埋沒抹刀并使式樣厚度達到3厘米左右為止將升降臺的高度緩緩降低,使抹刀與托盤分離約6厘米,這時用測角器測定三處留在抹刀上粉體所形成的角度,取平均值。提起重錘約4厘米,然后松手使其自然下落沖擊抹刀,此時再用測角器測定三處留在抹刀上粉體所形成的角度,取平均值。兩次平均值之和的一半即為平板角。1、3、測定分散度用天平稱取式樣10克,將接料盤置于分散度測定筒的正下方的分散度測定室內,關閉料斗閥,通過漏斗把式樣均勻撒到料斗中。瞬時開啟卸料閥,使試樣通過分散筒自由落下,這是稱量殘留于接料盤的粉末,實驗兩次取其平均值,則分散度=(10平均殘留量)/10X

6、100%1、4、松裝密度、振實密度的測定見圖示(見儀器說明書)2.標準計算項丨1:1)?:ffJ:休止角與崩潰侑之總稱為ffj.總角越大.粉休的流動性與唏流性越強。2)壓縮度:同-個試樣的振實密度與松裝密度Z差與振實密度之比為壓縮度。壓縮度也稱為壓縮率壓縮度越小,粉體的流動件越好口3)空隙率:空隙率是指粉體中的空隙占整個粉休體積的百分比??障堵室蚍垠w的粒子形狀、排列結構、粒徑等因素的不同而變化.顆粒為球形時”粉體空隙率為斗0%左右*顆粒為趙細或不規則形狀時,粉體它隙華為70境0%或丄.j3、流動性指數分別查取手冊休止角、平板角、壓縮度、聚集度、均齊度的指數,這五個指數的總和稱為流動性指數。4、

7、噴注性指數分別查取手冊崩潰角、差角、分散度、流動性指數,這四個指數的總和稱為噴注性指數。五、結果分析與思考題1、計算所測粉體振實密度、松裝密度、休止角、平板角、崩潰角、差角、分散度、凝集度、流動度2、分析和比較所測粉體的流動性BT-1000粉體綜合特性測試儀的操作規程一、使用前應預先通知主管老師,經許可后方可使用;二、詳細閱讀儀器使用說明書及注意事項;三、檢查各部件是否齊全、完好、齊全,操作平臺是否水平。四、工作環境環境溫度在5C40C之間,相對濕度小于85%;,環境整潔無煙塵;周圍沒有機械振動源或電磁干擾源;工作臺必須牢固、水平,高度適當。五、測試過程1.休止角(Q)、崩潰角(Q)、差角(B

8、d)的測定(1) 放置休止角器具:將減振器放到儀器中央的定位孔中、再放上接料盤和休止角試樣臺。如果發現休止角試樣臺不水平,請調整減振器上的三個螺絲的高度,使休止角試樣臺的上平面處于水平狀態。(2) 加料:關上將儀器前門,準備好試樣,將定時器調到3分鐘左右,開振動篩蓋,打開儀器的電源開關和振動篩開關,用小勺在加料口徐徐加料,物料通過篩網、出料口灑落到試樣臺上,形成錐體(3) 休止角的測定:當試樣落滿試樣臺并呈對稱的圓錐體后,停止加料,關閉振動篩電源,將測角器置于試樣托盤左側并靠近料堆,與圓錐形料堆的斜面平齊,測定休止角。測量休止角時應從三個不同位置測定休止角,然后取平均值,該平均值為這個樣品的休

9、止角(Q)(4) 崩潰角的測定:測完休止角后,用兩手指輕輕提起試樣臺中軸上的崩潰角振子,高度為距離頂部大約10mm左右,然后張開手指使振子自由落下,使試樣臺上的堆積的試樣受到振動,圓錐體的邊緣崩塌落下。如此振動三次,然后再用測角器測定三個不同位置的休止角,其平均值即為崩潰角(e)2. 平板角(的測定:(1) 將升降臺上放好托盤,平板伸入托盤中,將待測樣品徐徐撒落在托盤中,直到埋沒平板為止。加料時也可以先將樣品加到1mm的篩子上,然后將樣品篩到試樣盤中。(2) 加完料以后,輕輕扭動升降臺旋鈕使升降臺的高度緩緩降低,平板與試樣盤完全分離,這時用測角器測定三處留在平板上粉體所形成的角度,取平均值鬲。

10、(3) 用錘下落一次,沖擊平板,再用測角器測定三處留在平板上粉體所形成的角度,取平均值es2。3. 分散度(Ds)的測定:(1) 將分散度卸料控制器拉到右端并卡住,關閉料斗。(2) 用天平稱取試樣10g,通過漏斗把試樣均勻加到儀器頂部的分散度入料料斗中。(3) 將接小料盤(100mm置于分散度測定筒正下方的分散度測定室內的定位圈中,關上抽屜。然后瞬間開啟卸料閥,使試樣通過分散度筒自由落下。(4) 這樣試驗二次,取出接料盤,稱量落在接料盤中粉體的重量,取其平均值,計算分散度Ds;4. 通用松裝密度(P的測定方法:(1) 將透明套筒與密度容器卡口對擰緊就為接好狀將減振器、接料盤、通用松裝密度墊環、

11、密度容器、出料口漏斗安裝好(如在振動篩上加料,使樣品通過篩網、出料口使粉體撒落到密度容器中,當充滿密度容器后停止加料(2) 當粉體充滿密度容器后即可停止加料,關閉振動篩,取出密度容器,用刮板將多余的料刮出,并用毛刷將外面的粉掃除干凈,用天平稱量容器與粉體的總質量(3) 連續試驗3次。設3次的平均總質量為G,密度容器的重量為Gi(該重量應事先稱量好),用下式計算松裝密度P5. 通用振實密度(p)的測定方法(1) 將透明套筒與密度容器連接好,將振實密度用升降頂棒和密度容器組件安裝好,打開振動篩開關,在振動篩上加料,使樣品通過篩網、出料口、透明套筒充滿密度容器,如果試樣過篩困難,可用料鏟直接裝入(2) 當試樣高度達到透明套筒中央時即可停止加料,關閉振動篩,將定時器調整到5分鐘位置,打開振動電機開關,連續振動,待振動自動停止后再重新啟動振動電機,在振動過程中觀察透明套筒中的粉體表面,如果粉體表面還在下降就要繼續振動下去,直到粉體表面不再下降后停止振動,取出透明套筒,用刮刀刮平,并用毛刷將容器外面的粉輕輕掃除干凈,用天平稱量容器與粉體的總質量(3) 對于同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