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康復技術操作規范簡介一、關節松動術 治療者在關節活動允許范圍內完成的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手法操作技術,具體應用時常選擇關節的生理運動和附屬運動作為治療手段。關節松動技術類似于我國傳統醫學中的手法治療(推拿術或按摩術),但在理論體系、手法操作及臨床應用中,兩者均有較大的區別。【適應癥】1任何因力學因素(非神經性)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包括:2關節疼痛、肌肉緊張及痙攣。3、可逆性關節活動降低。4、進行性關節活動受限功能性關節制動。對進行性關節活動受限和功能性關節制動,關節松動技術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現有的活動范圍,延緩病情發展,預防因不活動引起的其他不良影響。【禁忌癥】1關節活動過度。2,關節因外傷或疾病引

2、起腫脹(滲出增加)3關節的急性炎癥。4關節部位的惡性腫瘤。5未愈合的關節內骨折。【儀器設備】不需要設備。【操作程序】1、患者體位 治療時,患者應處于一種舒適、放松、無疼痛的體位,通常為臥位或坐位,盡量暴露所治療的關節并使其放松,以達到關節最大范圍的被動松動。2、治療者位置 治療時,治療者應靠近所治療的關節,一手固定關節的一端,一手松動另一端。3、治療前評估 手法操作前,對擬治療的關節先進行評估,分清具體的關節,找出存在的問題(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據問題的主次,選擇有針對性的手法。當疼痛和僵硬同時存在時,一般先用小級別手法(、級)緩解疼痛后,再用大級別手法(、級)改善活動。治療中要不斷詢問患

3、者的感覺,根據患者的反饋來調節手法強度。4、手法實施(1)手法操作的運動方向:操作時手法運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療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療平面。治療平面是指垂直于關節面中點旋轉軸線的平面。一般來說,關節分離垂直于治療平面,關節滑動和長軸牽引平行于治療平面。(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論是附屬運動還是生理運動,手法操作均應達到關節活動受限處。例如:治療疼痛時,手法應達到痛點,但不超過痛點;治療僵硬時,手法應超過僵硬點。操作中,手法要平穩,有節奏。不同的松動速度產生的效應不同,小范圍、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圍、慢速度可緩解緊張或攣縮。(3)手法操作的強度:不同部位的關節,手法操作的強度不同。一般來說,活動

4、范圍大的關節如肩關節、髖關節、胸腰椎,手法的強度可以大一些,移動的幅度要大于活動范圍小的關節,如手腕部關節和頸椎。(4)治療時間:治療時每一種手法可以重復3或4次,每次治療的總時間在1520min。根據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5治療反應 一般治療后患者即感到舒適,癥狀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如有輕微的疼痛也多為正常的治療反應,通常在46h后應消失。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較前加重,提示手法強度過大,應調整強度、縮短治療時間或暫停治療1d。如果經35次的正規治療,癥狀仍無緩解或反而加重,應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方案。6四肢常用關節松動技術(1)肩關節分離牽引:患者仰臥,肩外展約50°

5、;并內旋。治療者外側手托住上臂遠端及肘部,內側手四指放在腋窩下肱骨頭內側,拇指放在腋前,向外側持續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復35次。前屈向足側滑動:患者仰臥,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療者雙手分別從內側和外側握住肱骨近端,同時向足的方向牽拉肱骨。外展向足側滑動:患者仰臥,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療者前臂內側。治療者外側手握住肘關節內側,內側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側,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動肱骨。前后向滑動:患者仰臥,上肢注意放松。治療者下方手放在肱骨遠端內側,將肱骨托起并固定,上方手放在肱骨頭上,將肱骨向后推動。 后前向滑動:患者仰臥,上肢放在體側,屈肘,前臂放在胸前。治療

6、者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將肱骨頭向前推動。側方滑動:患者仰臥,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療者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及肘部固定,內側手握住肱骨近端內側并向外側推動肱骨。后前向轉動:患者健側臥位,患側在上,肩稍內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治療者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由后向前轉動肱骨。前屈擺動:患者仰臥,上肢前屈至受限處,屈肘90°,治療者外側下肢屈髖屈膝放在床上與患側上臂接觸,內側手握住患者腕部,外側手握住肘部,在活動受限處擺動。外展擺動:患者仰臥位,肩外展至活動受限處,屈肘90°前臂旋前。治療者

7、內側手從肩背部后方穿過,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聳肩的代償作用。外側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將肱骨在外展終點范圍內擺動。內旋擺動:患者仰臥,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治療者上方手握住肘窩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將前臂向床面運動,使肩內旋。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治療者內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固定,外側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將前臂向下后擺動,使肩內旋。 外旋擺動:患者仰臥,肩外展,屈肘90°。治療者下方手放在肱骨頭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壓,上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將前臂向床面運動,使肩外旋。松動肩

8、胛骨:患者健側臥位,患側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療者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從上臂下面穿過,拇指與四指分開,固定肩胛骨下角。雙手同時向各個方向活動肩胛骨,使肩胛骨做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縮(向內)運動,也可以把上述運動結合起來,做旋轉運動。(2)髖關節 長軸牽引:患者仰臥位,下肢中立位,雙手抓握床頭,以固定身體。治療者面向患者,雙手握住患者所需牽引的大腿近膝苯節處,并用近患者側的上肢腋下夾持患者患側小腿踝關節處。雙手同時用力,身體后傾,將股骨沿長軸向足部牽位。 后前向滑動:患者健側臥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兩膝之間放一枕頭,使上方下肢保持水平。治療者站在患者身后,雙手拇指放在大腿近端

9、后外側,相當于股骨大轉子處,其余四指放在大腿前面用力將股骨向腹側推動。 屈曲擺動:患者仰臥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上方手放在膝關節上,下方手托往小腿,雙手同時將大腿向腹側擺動。 旋轉擺動:患者仰臥位,患側下肢分別屈髖,屈膝90°,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上方手放在髕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內旋時,上方手向內擺動大腿,下方手向外擺動小腿:外旋時,上方手向外擺動大腿,下方手向內擺動小腿。 內收內旋擺動:患者仰臥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上方手放在患側髖部,下方手放在患膝外側將大腿向對側髖部方向擺動。 外展外旋擺動:患者仰臥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足放在對側

10、膝關節上,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上方手放在對側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側膝關節將膝關節向下擺動。【注意事項】1治療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解剖學、關節運動學、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病病理學等醫學基礎知識。2掌握適應癥、禁忌癥和基本操作手法。 3與其他改善關節活動的技術,如肌肉牽拉技術、肌力訓練技術結合起來應用,以提高整體治療效果。二、 關節活動范圍測定 關節活動范圍(range of motion,ROM)是指關節的遠端骨朝向或離開近端骨運動的過程中,遠端骨所達到的新位置與開始位置之間的夾角,即遠端骨所移動的度數。關節活動范圍測量的是關節遠端骨所移動的度數,而不是關節遠端骨與近端骨之間的夾角。 【適應癥】 1

11、骨關節傷病及手術后患者。 2肌肉傷病及手術后患者。 3神經系統疾患。 4其他原因導致關節活動障礙的患者。 5康復治療的效果評定。 【禁忌癥】 1關節急性炎癥期不做被動關節活動范圍測量 2關節內骨折未做處理時,不進行主動和被動關節活動范圍測量。 【儀器設備】 1通用量角器 由一個圓形或半圓形的刻度盤和固定臂、移動臂構成,固定臂與刻度盤相連接,不可移動,移動臂的一端與刻度盤的中心相連接,可以移動。通用量角器主要用來測量四肢關節的關節活動范圍。 2電子量角器 與通用量角器相似,但固定臂和移動臂為2個電子壓力傳感器,刻度盤為液晶顯示器。顯示器可以與固定臂和移動臂固定在一起,也可以通過連接線與兩臂相連。

12、電子量角器重復性好,使用方便,精確度優于通用量角器。 3指關節測量器 小型半圓形量角器、直尺(用于測量手指外展或屈曲的距離)和圓規(用于測量拇指外展即虎口開大程度)。 4脊柱活動測量器 專用的背部活動范圍測量計或電子量角器(用于測量脊柱的屈伸活動范圍)。也可以不應用儀器,通過測量直立位向前彎腰、向后伸腰以及向兩側屈曲時中指指尖與地面的距離來評定脊柱的活動范圍。 【操作程序】 1測量體位 測量各關節及各關節不同功能活動時,都有標準的測量體位,一般情況下均應按要求操作,如患者存在特殊情況無法處于標準測量體位時,應在評價表格備注欄內加以說明。 2量角器位置 測量時,將量角器的軸心與所測關節的運動軸心

13、對齊,固定臂與構成關節的近端骨長軸平行,移動臂與構成關節的遠端骨長軸平行(患者有特殊運動障礙時可以適當調整)。 3不同量角器的測量方法 (1)通用量角器:使用時將量角器的軸心與所測關節的運動軸心對齊,固定臂與關節近端骨的長軸平行,移動臂與關節遠端骨的長軸平行并隨之移動,移動臂所移動的弧度即為該關節的活動范圍。 (2)電子量角器:使用時將固定臂和移動臂的電子壓力傳感器與肢體的長軸重疊,并用固定膠帶(雙面膠)將其固定在肢體表面;當所測關節運動時,液晶顯示器所顯示的數字即為所測關節的活動范圍。 (3)指關節測量器 半圓形量角器測量:測量掌指關節時,將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遠端,移動臂放在近端指骨上,

14、并隨之移動;測量指間關節時:量角器的兩端分別放在指骨關節的近端和遠端,移動臂隨遠端骨移動,所移動的弧度即為所測關節的活動范圍。 直尺測量:測量手指外展時,將直尺橫放在相鄰手指的遠端,測量手指外展的最大距離(以cm表示);測量手指屈曲時,將直尺放在測量手指與手掌之間,測量屈曲手指指尖到手掌的垂直距離(以cm表示)。 圓規測量拇指外展:先將圓規兩腳放在拇指和示指指尖,測量兩指之間的最大距離,再在直尺上量出該距離的讀數(以cm表示)。 (4)脊柱活動測量 背部活動范圍測量計:將測量計放在擬測量活動范圍的脊柱節段的棘突上,隨著背部向前屈曲,測量計上顯示的度數即為所測節段的屈曲度數。測量指尖與地面距離:

15、被測試對象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分別向前彎腰、向后伸腰、向兩側側屈。通過測量中指指尖與地面的距離來評定脊柱的整體活動范圍(以cm來表示)。4、各關節活動范圍測量方法及正常參考值(1)上肢關節及手的活動范圍測量方法及正常參考值見表21、表22。(2)下肢關節活動范圍測量方法及正常值見表23。(3)脊柱活動范圍測量方法及正常值見表24。 表2-1 上肢主要關節活動范圍的測量關節運 動體 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參考值軸 心固定臂移動臂肩屈、伸坐或立位,臂置于體側,肘伸直肩 峰與腋中線平行與肱骨縱軸平行屈0°180°伸 0°50°外 展坐和站位,臂置于體側,肘伸直肩

16、峰與身體中線平行與肱骨縱軸平行0°180°內、外旋仰臥,肩外展90°,肘屈90°鷹 嘴與腋中線平行與前臂縱軸平行各 0°90°肘屈 伸仰臥或坐或立位,臂取解剖位肱骨外上髁與肱骨縱軸平行與橈骨縱軸平行0°150°橈 尺旋前、旋后坐位,上臂置于體側,肘屈90°,前臂中立位尺骨莖突與地面垂直腕關節背面(測旋前)或掌面(測旋后)各 0°90°腕屈 伸坐或站位,前臂完全旋前尺骨莖突與前臂縱軸平行與第2掌骨縱軸平行屈0°90°伸 0°70°尺、橈側偏移或外展

17、坐位、屈肘、前臂旋前,腕中立位腕背側中點前臂背側中線第3掌骨縱軸橈偏0°25°尺偏0°55°表22 手部關節活動范圍的測量關 節運 動受檢體位量角據放置方法正常參考值軸 心固定臂移動臂掌 指屈 伸坐位,腕中立位近節指骨近端與掌骨平行與近指骨平行伸O°20°屈O°90°(拇指0°一30°)指 問屈 伸坐位,腕中立位遠側指骨近端與近側指骨平行與遠指骨平行近指間為0°100°遠指問為o°80°拇指腕掌內收外展坐位,腕中立位腕掌關節與示指平行與拇指平行0°

18、;60°表 23 下肢主要關節活動范圍的測量關節運動受檢體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參考值軸 心固定臂移動臂髖屈仰臥或側臥,對側下肢伸直股骨大轉子與身體縱軸平行與股骨縱軸平行0°一125°伸側臥,被測下肢在上股骨大轉子與身體縱軸平行與股骨縱軸平行0°一15°內收、外展仰 臥髂前上棘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垂直線髂前上棘至髕骨中心的連線各O°45°內旋、外旋仰臥,兩小腿于床緣外下垂髕骨下端與地面垂直與脛骨縱軸平行各0°45°膝屈、伸俯臥、側臥或坐在椅子邊緣股骨外踝與股骨縱軸平行與脛骨縱軸平行屈0°150

19、76;伸0°跺 背屈、跖屈仰臥,踝處于中立位腓骨縱軸線與足外緣交叉處與腓骨縱軸平行與第5跖骨縱軸平行背屈0°一20°跖屈0°一45°內翻外翻俯臥,足位于床緣外踝后方兩踝中息小腿后縱軸軸心與足跟中點的連線內翻0°35°外翻O°25°表24 脊柱各節段活動范圍的測量關節運動受檢體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參考值軸 心固定臂移動臂頸部前屈坐或立位,在側方測量肩 峰平行前額面中心線頭頂與耳孔的連線0°60°后伸坐或立位,在側方測量肩 峰平行前額面中心線頭頂與耳孔的連線0°50°左

20、、右旋坐或仰臥,于頭頂測量頭頂后方頭頂中心矢狀面鼻梁與枕骨結節的連線各0°70°左、右側屈坐或立位,于后方測量第7頸椎棘突第7頸椎與第5腰椎棘突的連線頭頂中心與第7頸椎棘突的連線各0°50°胸腰部前 屈坐位或立位第5腰椎棘突通過第5腰椎棘突的垂線第7頸椎與第5腰椎棘突的連線0°45°后 伸坐位或立位第5腰椎棘突通過第5腰椎棘突的垂線第7頸椎與第5腰椎棘突的連線0°30°左、右旋坐位,臀部固定頭頂部中點雙側髂棘上緣連線的平行線雙側肩峰連線的平行線0°40°左、右側屈坐位或立位第5腰椎棘突兩側髂嵴連

21、線中點的垂線第7頸椎與第5腰椎棘突的連線各0°50°【注意事項】 1明確關節的活動范圍。 2熟悉關節的解剖位(中立位)和關節的運動方向。 3標準化測量。 (1)評定者應熟練掌握各關節功能活動測量時固定臂、移動臂、軸心的具體規定。測量時,量角器的軸心與關節的軸心相對應,固定臂與關節的近端骨長軸平行,移動臂與關節的遠端骨長軸平行并隨遠端骨的運動而移動。 (2)如患者存在關節活動受限的情況時,先測量主動關節活動范圍,后測量被動關節活動范圍,并分別加以記錄。 (3)同一對象應由專人測量,每次測量應取相同位置,同一種量角器,便于比較。 (4)測量時被測量關節須充分暴露,先觸診確定骨性

22、標志,評定者與被評定者須保持正確體位,以保證檢查結果的可靠性和檢查的可重復性。 4避免在按摩、運動及其他康復治療后立即檢查關節活動范圍情況。三、輪椅轉移技術【適應癥】 1步行功能減退或喪失者 如截肢、下肢骨折未愈合、截癱、其他神經肌肉疾患引起雙下肢麻痹、嚴重的下肢關節炎癥或疾病等。 2非運動系統本身疾病但步行對全身狀態不利者 如嚴重的心臟病或其他疾患引起的全身性衰竭等。 3中樞神經系統疾患使獨立步行有危險者 如有認知、感知障礙的腦血管意外、顱腦損傷患者,嚴重帕金森病、腦性癱瘓難以步行的患者。 4高齡老人 步履困難易出意外者。【禁忌癥】 嚴重的臀部壓瘡或骨盆骨折未愈合者不宜使用坐式輪椅。【儀器沒

23、備】包括標準輪椅、電動輪椅、俯臥式輪椅、下肢截肢患者的輪椅、坐立兩用輪椅、單側驅動式輪椅等。【操作程序】1由康復醫師評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年齡、疾病診斷、功能障礙、康復需求等,如偏癱者宜用單側手驅動的輪椅;下肢截肢者宜用重心調整過的輪椅;高位截癱者宜用電動輪椅;截癱有壓瘡者宜用俯臥式輪椅;不宜久坐或久站者宜用坐立兩用輪椅;一般患者可用標準輪椅。2由康復醫師開出輪椅處方 以簡式處方為例,處方內容包括:(1)車種:普通型、前輪驅動型、運動型、單手驅動型(左、右)、截肢型等。(2)大車輪:規格分別為50.8 cm、55.9cm、61.Ocm、66.Ocm(20in、22in、24in、26in),輪胎

24、(充氣,實心)。(3)手動圈:規格(16mm、19mm、22mm),標準型,帶捏手(水平、垂直)。(4)小腳輪:規格分別為12.7cm、15.2cm、17.8cm、20.3cm(5in、6in、7in、8in),輪胎(充氣、實心),小腳輪鎖(要、不要)。(5)靠背,標準型、可卸式,后傾靠背(半傾、全傾),可開式靠背(要、不要),頭枕(要、不要)(6)把手:標準型、折疊式(要、不要)。(7)扶手:標準型、桌用式、可卸式,扶手軟墊(要、不要)。(8)腳托和腳踏板:標準型、抬起式、分開式、可卸式、左右(分別、共用)、腳托、腳跟護擋,腳前擋。(9)制動器;杠桿式(拉、壓)、運動用可卸式、聯軸節型、延長

25、桿式。(10)座位顏色;藍、淡藍、黑,紅、橙、茶綠(其他)。(11)附屬品:軟墊(坐墊、靠背)、輪椅用桌、袋、安全帶。 電動輪椅需特別注明。3輪椅處方中其他條件的確定(1)座高:座高要以患者久坐也能保持正確姿勢為標準。(2)座寬:需測量臀部最寬處,再加上5cm左右。(3)座深:為座椅前緣到椅背的距離。患者坐下時,小腿上段后方與墊子前緣之間應有5cm左右的間隙· 。(4)臂架高度:兩手下垂,輕松坐好,屈肘90°,測量椅面至肘下緣距離,再加上23cm。(5)靠背高度:從椅面到兩肩胛骨的中央下部距離。(6)腳托高度:先降低腳托,讓患者的足跟恰好離開它們,然后再上抬1.3一1.5c

26、m,固定。腳托離地面至少有5cm才安全。(7)全高:靠背后方推把的上緣至地面的距離,一般為93cm,如加上頭部的延長部分時再加2530cm。 4由康復工程技術人員根據輪椅處方為患者配制輪椅。5由康復治療師負責患者的輪椅操作訓練(1)轉移訓練:訓練床戶輪椅、輪椅戶廁、輪椅戶浴盆、輪椅戶地面等轉移訓練。例如:在訓練從輪椅到地面的轉移時,先用剎車將輪椅鎖定,將臀部慢慢移動到座墊前緣,患側手握住同側扶手,健側手伸向地面,隨后重心移向健側,臀部逐漸離開座位,健側上肢在支撐軀體的同時緩慢屈肘,使患者坐在地面上。患者從地面坐回到輪椅時,先將輪椅固定好,身體盡量靠近輪椅座位,挺胸屈肘,使雙上肢支撐在座墊的前緣,頭向后仰,雙臂用力撐起臀部移至座位上,再慢慢調整坐姿。(2)減壓訓練:患者坐在輪椅上,每隔1520min左右用雙上肢支撐身體,抬起臀部減壓。肱三頭肌肌力較弱不能用手支撐起身體者,可將軀干側傾,使一側臀部離開座墊,持續片刻后,換另一側臀部抬起,交替地給左、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