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文本_第1頁
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文本_第2頁
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文本_第3頁
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文本_第4頁
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文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文 本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眉 山 市 規 劃 和 建 設 局眉山市黑龍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二OO七年七月項目名稱: 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委托單位: 眉 山 市 規 劃 和 建 設 局眉山市黑龍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承編單位: 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設計證書等級: 甲 級城市規劃設計證書編號: 0 2 1 0 8 2院 長: 樊 晟 MBA、高工、注冊規劃師總工程師: 毛 剛 博士、高工、注冊規劃師院規劃成果專用章:編制完成時間:2007年8月編制單位: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負責人: 劉先杰 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注冊規劃師主審總工:

2、 黃東仆 副總風景師、所長、高級規劃師工程負責人: 羅 暉 主任工程師、高級規劃師、注冊規劃師參加編制人員:錢 洋 主任工程師、高級規劃師王亞飛 園林規劃師 王荔曉 工 程 師 黃 鶴 景觀設計師羅朝寬 景觀設計師協編單位:眉 山市 規 劃 和 建 設 局眉山市黑龍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參加編制人員:楊 勇 眉山市政府副市長鐘建國 眉山市政府副秘書長鄒汝林 黑龍灘風景區管委會主任李學文 眉山市規劃和建設局局長張樂勤 眉山市規劃和建設局副局長劉德懷 眉山市規劃和建設局總工程師 陳瑞林 黑龍灘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唐學剛 黑龍灘風景區管委會旅游建設局局長陳世良 黑龍灘風景區管委會旅游建設局副局長楊 麗 黑

3、龍灘風景區管委會工程師前 言黑龍灘風景名勝區于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二十余年來,風景區生態環境得到較好的保護,在眉山市融入大成都經濟圈的背景下,對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全面協調風景區與成都市、眉山市和黑龍灘鎮的關系,滿足新形勢下風景區保護和發展的需要,必須編制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7年1月,眉山市規劃和建設局、黑龍灘風景區管委會面向全國進行風景區總體規劃商務招標,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中標取得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編制權,依據我院與眉山市規劃和建設局、黑龍灘風景區管委簽訂的規劃委托合同,規劃組于2007年1月15日開

4、始工作,2007年3月9日向眉山市規劃和建設局、黑龍灘風景區管委匯報了規劃綱要;2007年4月29日,向眉山市規劃和建設局、黑龍灘風景區管委匯報了規劃初步方案,按照眉山市規劃和建設局下發的規劃紀要,修改完成了規劃初步方案;7月10日,由眉山市政府邀請省內有關專家學者召開了方案咨詢會,按照專家意見和建議,我院對規劃方案進行了進一步修改和深化,經院總工辦兩次審查,形成評審方案,于7月30日通過四川省建設廳組織的評審,現按照四川省建設廳議事紀要第8期要求,修改完成正式成果,如下:一、規劃文件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規劃文本附件一: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規劃說明書附件二: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規劃

5、基礎資料匯編附件三:黑龍灘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專題研究二、規劃圖紙(1)四川省域、成都市域區位關系圖(2)眉山市域、仁壽縣域區位關系圖(3)鎮域綜合現狀圖 120000(4)鎮域統籌結構規劃圖 120000(5)高程分析圖(含三維地形圖) 120000(6)土地利用現狀圖 120000(7)景源評價圖 118000(8)總體規劃圖 118000(9)核心景區規劃圖 118000(10)典型景觀規劃圖 118000(11)保護培育規劃圖 118000(12)風景游賞與旅游設施規劃圖 118000(13)居民社會調控規劃圖 118000(14)土地利用規劃圖 118000(15)交通組織規劃圖 11

6、8000 (16)基礎工程規劃圖 118000(17)近期建設規劃圖 118000目 錄第一章 總 則1第二章 風景區范圍與性質2第三章 風景資源評價2第四章 規劃目標與發展規模4第五章 功能分區與規劃布局6第六章 核心景區規劃8第七章 典型景觀規劃8第八章 保護培育規劃10第九章 風景游賞規劃12第十章 游務設施規劃15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協調規劃16第十二章 居民社會調控規劃18第十三章 基礎設施工程規劃19第十四章 環境保護與防災規劃23第十五章 近期發展規劃26第十六章 實施規劃的措施建議28第十七章 附 則29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規劃目的為適應黑龍灘省級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展示、利用和

7、管理要求,促進黑龍灘鎮域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為川西重要的水源保護地,以及省內著名的水上休閑和度假勝地,對黑龍灘風景名勝區進行總體規劃修訂編制。第二條 規劃依據1、法律與法規城市規劃法、環境保護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防洪法、風景名勝區條例等。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建設部,2000年1月。3、技術性文件四川省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2004年。眉山市城鎮體系規劃,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2003年。第三條 指導思想將風景區定位于大成都經濟圈的生態花園,貫徹“景區鎮區空間分離,功能設施統

8、籌規劃”的理念,通過科學規劃,統籌風景區和鎮域其他功能區,突出各自功能和特色,協調風景區保護和鎮域開發的矛盾,實現和諧發展的目標。第四條 規劃原則遵循“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1、嚴格保護,永續利用2、科學規劃,景區、鎮區統籌發展3、適當超前,豐富風景區旅游項目4、以人為本,配套基礎設施第五條 規劃期限近期:2007年2010年;遠期:2011年2020年。第六條 規劃重點1、創新發展模式,探索適合本風景區的發展模式,組織好本風景區居民社會布局,兼顧區內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利益。2、協調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科學論證確定風景區和核心景區范圍,對黑龍灘鎮域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協調

9、保護與開發的矛盾。3、突出主要職能,相互協調,實現共贏,合理確定風景區的職能,協調水源保護、水利和旅游之間的關系。第七條 法律效力本次總體規劃的規劃文件和圖紙經批準后,在風景區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兩者應同時使用。第二章 風景區范圍與性質第八條 風景區范圍風景區總面積為106平方公里,以黑龍灘水面為中心,四周以風景資源的分布為限,北至清水至分水分路口,東至犀牛背山脊線,南至省道S106線,西至黑龍灘與龍正分界線,北端坐標東經104°0226北緯 30°1020;南端坐標東經104°0517北緯 30°0012;東端坐標東經104°0723北緯 3

10、0°0309;西端坐標東經103°5912北緯 30°0650。第九條 性質黑龍灘是以“秀美、幽靜”的湖光山色為主景,以灌溉、飲水、防洪為主要職能,兼具休閑度假、觀光療養、運動健身等職能的湖泊型省級風景名勝區。第三章 風景資源評價第十條 風景資源分區評價1、景觀富集區指景源集中分布區域,主要包括湖區內的全島、水庫正常蓄水位水面及岸線上一定距離內有自然森林植被分布的區域,還包括具有較好觀景效果的五里橋、青龍嘴、獅子山、梅橋鋪、林技校、報恩寺、大壩、景家埂8處觀景點觀景視線所及區域。大致形成青龍嘴、白果壩、雙燕子、蔭溪溝4個景觀集中區。2、景觀傷損區指因受到人為損傷,

11、景源分布較少的區域,現狀主要是城鎮、農田的區域。第十一條 景觀特色評價黑龍灘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輝映,其中自然景觀以水體景觀為主題,以旖旎的湖泊、濃趣的山林、幽靜的峽谷濕地為主要內容,人文景觀構成風景區的重要補充,其中豐富的佛教文化和壯觀的水利工程尤為突出。風景區景觀突出個體約58處,景點價值較高,其景觀具有“秀美、幽靜”的特征,具有較高的游憩、生態、科學和開發價值,具有省際吸引力,資源潛力巨大,特色如下:1、水域景觀旖旎;2、動植物景觀珍稀;3、山林景觀濃趣;4、濕地峽谷幽靜;5、天象景觀縹緲;6、內涵豐富的佛教文化;7、惠澤一方的水利工程;8、豐富多彩的民俗風物。第十二條 景觀

12、價值評價1、游憩價值黑龍(潭)灘風景名勝區的風景欣賞價值主要體現在水域風光的展示,以及依托水域開展的水上運動、休閑和娛樂活動。2、生態價值風景區包含了多種生態類型,水體、濕地、森林蘊含了巨大的生態價值。風景區內物種豐富,它們的存在、遺傳和選擇價值很高。而風景區大量的植被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產生的氧氣在凈化空氣、改善周邊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3、科學價值風景區內保存有大量的珍稀動植物,極具科研價值。建庫后省林業廳在青龍嘴建立了良木繁育研究所,這為風景區內科研活動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4、開發價值風景區憑其自身的巨大優勢,提供了供廣大游人觀光、休閑、度假或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地方,體現

13、其廣闊的開發利用價值。第十三條 景點評價黑龍(潭)灘風景名勝區共評價出景點58個。其中無特級景點,有一級18個,占31.04%;二級20個,占34.48%;三級20個,占34.48%。第四章 規劃目標與發展規模第十四條 規劃目標1、近期目標對風景區范圍進行立樁定界,進一步明確景區范圍;改善風景區游覽結構,控制風景區內接待床位規模,提升景區接待檔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對水體和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規劃期末達到45萬人次/年的游人規模,使之成為成都周邊著名的水上休閑、運動健身、觀光攬勝的省級風景名勝區。2、遠期目標全面提升風景區設施水平和生態質量,使之成為川西重要的水源保護地;建設完善的游覽、公

14、共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體系,實現區內游區外住的旅游服務體系;開發湖區東岸和南岸區域景點,形成完整的資源展示利用體系;建立預測、保護、管理、監察相結合的保護管理體系,規劃期末達到120萬人次/年的游人規模,成為兩湖一山休閑旅游度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內著名水上休閑和度假勝地。第十五條 環境容量日容量:1.4萬人次/日;年容量:420萬人次/年。第十六條 發展規模1、年游人規模游人規模近期(2010年):45萬人次/年;游人規模遠期(2020年):120萬人次/年。2、床位規模近期3000床,遠期10000床。3、人口規模(1)服務人口規模:近期為750人,遠期為2500人。(2)居民人口規模:現

15、狀(2006年)為16057人;近期(2010年)為15885人;遠期(2020年)為11373人。第十七條 居民容量控制到規劃期末,風景區內居民人口總數為11373人,居住人口密度為107人/平方公里。第五章 功能分區與規劃布局第十八條 功能分區1、水源保護區(禁建區)本區在風景區內保護強度最高,以水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功能,為風景區內的禁建區,除保護、飲用水取水等設施外,不得建設其他設施,現有的其他設施應逐步搬遷。本區分為三塊區域:進水口區域、眉山水源取水口區域、仁壽水源取水口區域,面積16.25平方公里(含區內水域),占風景區總面積的15.3%。2、風景游賞區(限建區)本區在風景資源保護的

16、前提下,開展以旅游為主要方式的利用,以供游客水上運動、休閑觀光和文化體驗,為風景區內的限建區,可以建設觀光、游覽、水上活動和小型接待等設施。分為四個景區:白果壩、青龍嘴、雙燕子和蔭溪溝景區,總面積為62.17方公里(含區內水域),占風景區總面積的58.7%。3、景觀協調區(可建區)本區在風景區內保護和利用并重,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以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度假休閑和當地居民居住、生產、生活等社會利用為主要功能,為風景區內的可建區,本區布置在風景區北面、東面和東南面,面積27.58平方公里(含區內水域),占風景區總面積的26%。第十九條 規劃結構本風景區的規劃結構為“二環三區”。1、兩環指規劃的風景

17、區交通大環線和小環線,大環線由環湖東路、環湖西路構成,連接整個風景區各景區及區外的旅游服務區、旅游村;小環線由環湖西路和雙燕子車游道構成,連接風景區西北部的雙燕子景區,以及區外的光明、四新村新型社區,北部、西部旅游服務區及現代高新農業園區。2、三區指風景區內三種不同保護強度的功能區,分為以水源保護為功能的水源保護區,以水上運動、休閑觀光和文化體驗為功能的風景游賞區,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植被恢復為功能的景觀協調區。第二十條 規劃布局1、出入口布局主入口為成黑快速通道與環湖西路接口處,設立風景區標志性大門,次入口一處設于大壩,一處設于S106高店東面仁壽入口。2、景區布局(1)一級景區:白果壩景區,面

18、積17.07平方公里,以湖泊、島嶼、寺廟為主景,兼有森林、田園等景觀。(2)二級景區:青龍嘴景區,面積11.3方公里,以摩崖石刻、林科繁育場、珍稀植物、島嶼為主景,兼有田園、奇峰、民居等景觀。(3)三級景區:雙燕子景區和蔭溪溝景區。雙燕子景區面積13.1平方公里,以半島、全島、水灣、濕地為主景,兼有森林、田園、民居景觀。蔭溪溝景區,面積20.7平方公里,以峽谷、水景、田園為主景,兼有島嶼、秀峰、寺廟等景觀。3、游務設施布局(1)旅游服務區:南部、西部和北部旅游服務區3處。(2)旅游村:林良所、林技校、壁虎巖3處。(3)服務部:大梁子山、五里橋、報恩寺、蟠龍島、大壩碼頭、蔭溪溝、景家埂、高山寺9

19、處。4、居民點布局(1)搬遷型:白坭村、柳興社區。(2)縮小型:望峨村社區、渡槽村社區、金山村社區、大田村社區、高樅村社區、江山村社區。(3)控制型:大井村社區、白瞿村社區、繁榮村社區。5、管理機構(1)管理機構:眉山市黑龍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設于北部旅游服務區。(2)景區管理處:設于風景區北面入口附近、南部旅游服務區、分水新型社區3處,負責管理四個景區。(3)景區管理點:規劃設于林良所、林技校、蟠龍島、報恩寺、蔭溪溝、梅橋鋪、大梁子山、大壩碼頭8處。第六章 核心景區規劃第二十一條 核心景區劃定規劃三個水源保護區、快速通道西面東風渠段兩岸200米范圍和486米水位線以下湖面區域(除大梁子山和蟠

20、龍島外)為風景區的核心景區,面積40.31平方公里,占風景區總面積的38%。第二十二條 核心景區保護措施1、不允許以任何方式(包括特種經營)出讓核心景區經營權。2、除資源保護和旅游觀光外,不得進行其他形式的開發。3、不得安排旅宿床位和居民點,現有旅游床位和居民點必須分期逐步搬出,搬遷后的用地恢復自然生態環境。4、嚴禁建設與景觀保護和展示無關的人為設施,現有已建設的此類設施必須拆除,恢復自然生態環境,嚴禁任何不利于保護因素進入本區。5、限制機動交通進入本區,涉及游客安全必需的機動交通設施必須進行可行性研究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按程序報批。第七章 典型景觀規劃第二十三條 典型景觀特征1、水體景觀水體

21、景觀概括為一個“秀”字。水體景觀為風景區的主體景觀,尤其以湖泊、島嶼和沿岸灘涂濕地著名。黑龍灘水庫匯水面積180.6平方公里,水庫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13公里,湖岸邊長310公里。在23.6平方公里的水面上,有85座島嶼星羅棋布,似水上盆景,大島如山,小島如船,個個青翠欲滴,湖區四周林木蔥郁,四季嫵媚清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大面積的灘涂吸引了野鴨、白鷺、灰鶴、天鵝等多種鳥類前來棲息。2、勝跡景觀勝跡景觀博古通今,其特征概括為一個“壯”字。包括:現代修建的黑龍灘水利工程規模浩大、氣勢宏偉;第二十四條 水體景觀規劃1、規劃目標通過完善的保護和展示設施配備,把典型景觀以最佳方式展現給游人,確保典型景

22、觀的永續利用。2、規劃內容水體景觀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及展示效果最好的景觀主要分布于白果壩景區和青龍嘴景區,展示如下:水體景觀展示表序號展示景區代表景觀游覽方式游覽設施旅游項目1白果壩景區湖泊、島嶼船游、車游、遠眺游船碼頭、車游道服務設施、觀景點水上休閑、環湖自行車、休閑度假2青龍嘴景區沼澤灘涂船游、步游、游船碼頭、步游道、服務設施、觀景點、垂釣、漁家樂、環湖休閑第二十五條 勝跡景觀規劃1、規劃目標在保護好現狀勝跡的基礎上,對其周邊風貌進行合理整治,保持風景區景觀的完整性。2、規劃內容勝跡景觀的展示集中分布于白果壩景區和青龍嘴景區,展示如下:勝跡景觀展示表序號展示景區代表景觀游覽方式游覽設施旅

23、游項目1白果壩景區寺廟、水利工程步游、船游游船碼頭、車游道宗教設施、觀景點宗教朝拜、水上觀光2青龍嘴景區摩崖題刻、科技工程步游、船游游船碼頭、步游道潑水現字、水上觀光第八章 保護培育規劃第二十六條 保護模式采用分級保護模式,全區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共3級保護區。第二十七條 保護區劃定與保護要求1、一級保護區規劃風景區內水源保護區為一級保護區,面積16.25平方公里,占風景區總面積的15.3%。本區禁止游人進入,原則上不得新建任何建筑設施,區內現有居民要逐步減少,全區進行封山育林,嚴禁漁獵和砍伐樹木。2、二級保護區規劃風景區內的風景游覽區為二級保護區,包括四個景區,面積62.17平方公里,占風

24、景區總面積的58.7%。本區允許游人進入游覽,禁止與風景游覽無關的項目進入,可按規劃定點設置小型住宿床位,配套集中給水、排污設施。不得出讓景區整體經營權和管理權,允許出讓具體旅游項目開發權,可以布置游客必需的旅游公路、觀光車道、索道和游覽步道、觀景點等相關設施。所有建設必須經過規劃論證和設計,報經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實施。3、三級保護區規劃風景區內的景觀協調區為三級保護區,面積27.58平方公里,占風景區總面積的26%。本區保留現有生產生活設施,向現代農業轉型,允許有控制地布置居民聚居點,區內確定集中的居民新村,要求配套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配套集中給水、排污設施,污水達標排放,統一建筑風貌,加

25、強綠化美化。第二十八條 生產建設與建筑控制1、生產建設控制一級和二級保護區內不得進行農、林及工礦生產;三級保護區不得進行工業、礦業生產,可以進行適當的農副生產和旅游加工業生產,但應以不破壞環境和景觀為前提。2、建筑控制(1)建筑風貌與色彩:規劃建議分類分區控制建筑風貌,公共建筑可采用現代、后現代建筑風貌,建筑色彩以白色為主、屋頂以紅色為主;居民建筑可采用川西民居傳統建筑風格,建筑色彩應以傳統民居白墻青磚灰瓦的古樸、穩重為主,臨水景觀建筑可采用玻璃、木材、石材等建筑材料,形成后現代建筑風貌。(2)建筑高度與體量:風景區內建筑高度以最高點不超過建設地植物高度進行控制,即“建筑不過梢”。一般公共建筑

26、如旅游賓館、飯店以不超過4層為宜,居民建筑以不超過3層為宜,建筑體量宜小不宜大,應采用分散布局方式,減小建筑體量。 3、建設項目控制對符合風景區建設要求的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先行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再行規劃、設計、開工、建設。第二十九條 保護管理機構1、保護處:在眉山市黑龍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內設置。2、保護站:在南部旅游服務區、北部旅游服務區、分水新型社區3處設置。3、保護點:在報恩寺、大梁子山、入水口、林良所、林技校、平橋碼頭、眉山取水口和仁壽取水口8處設置。第三十條 綠化培育規劃1、天然植被的保護、調整、更新 (1)天然林保護:風景區內所有林地為禁伐區,全面

27、停止森林采伐。(2)植被更新:風景區的植被較薄弱的地方,主要是退耕還林和居民、耕地較多的地方,對植被狀況未能達到風景環境或生態環境要求的地方進行重點植被培育,恢復原生植被系統,植被培育的選用樹種應為具有景觀效果的鄉土樹種,并適當選用速生樹種,既快又好地達到培育效果;針對風景區內植物景觀不夠豐富的問題,在植物的選用應突出季相和林相的變化,多選用闊葉、落葉樹中,對已引進外來樹種(如馬尾松)應逐步進行更換,逐步更新現有以針葉樹為主的植被群落,增加觀花、觀葉、秋葉樹種比例,形成四季不同的植被景觀特色。并在植被的培育中慎重選擇樹種,嚴防外來物種侵害。 2、主要景點環境綠化要求 自然景點的環境綠化應遵循天

28、然植被分布規律,對景點按規劃進行風景林、觀賞樹重點綠化、美化,依據景點主題突出不同的植被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背景。3、旅游服務設施環境綠化要求對風景環境或生態環境受到損害的地方進行重點植被培育,恢復原生植被形態, 在綠化的設計中防止照搬城市綠化手法,應突出風景區特色,以自然形式為主,四季景觀各有不同,綠化效果仿植物群落生態系統。4、交通道路環境綠化要求道路綠化景觀應加強色彩和季相變化,植物群落以鄉土植物為主,注重群落結構上的物種多樣性, 注意協調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生以及喬、灌、草的比例搭配,保證遭遇病蟲害襲擊時群落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5庫區消落帶綠化要求建議采取生物措施,即在消落帶栽種新

29、的植被,重建庫區生態。從本地物種中篩選出能夠在夏季耐旱、冬季耐淹,既可陸生、又可水生,還要適應反季節生長、固土能力強的物種,如蘆葦、水杉、水松、柳樹、蚊母樹等適宜在消落帶生長的每種植物,并各有不同色彩和形狀,并注意對物種進行波紋、色彩和季節性的搭配,在生態修復的同時美化景觀。在較為平坦的消落帶上引導引導農民合理進行農作物生產,在消落帶露出水面的一段時間,利用消落帶的土地資源,發展生長周期短、免耕免肥的作物,也可以給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第九章 風景游賞規劃第三十一條 游覽結構形成“環形+支線”結構,主要形成“一心二環三線四區”的游覽布局模式。1、一心指由四個景區構成,以黑龍灘水面為中心的風景

30、游覽區。2、二環(1)大環線:北部旅游服務區西部旅游服務區光明壁虎巖南部旅游服務區報恩寺分水土地坎白鶴嘴老鷹巖林良所四新村北部旅游服務區。(2)小環線:北部旅游服務區西部旅游服務區光明哨棚山北部旅游服務區。3、三線:指風景區內的3條水上游覽線。(1)北線:五里橋大梁子山青龍嘴白果壩三大灣林技校報恩寺蟠龍島大壩碼頭。(2)西線:北部旅游服務區魔芋島雙燕子白果壩三大灣林技校蟠龍島大壩碼頭。(3)東線:大壩碼頭簡車灣兩河口蔭溪溝走馬埂大壩碼頭。4、四區風景區內依據不同游覽內容而劃分的四個展示游覽區,分別是白果壩游覽區、蔭溪溝游覽區、雙燕子游覽區和青龍嘴游覽區。(1)白果壩游覽區:定位為水上觀光與佛教

31、文化展示,以“靜水佛國”為主題,以湖泊、島嶼、寺廟為主景,兼有森林、田園等景觀。以白果壩水域為中心,由蟠龍島、大壩、花果山組成的開闊水面觀光和水上運動休閑,以及報恩寺為主體的佛教文化體驗為主要游賞內容。(2)青龍嘴游覽區:定位為尋古探幽和生態觀光,以“龍巖奇觀”為游覽主題,以摩崖石刻、林科繁育場、珍稀植物、島嶼為主景,兼有田園、奇峰、民居等景觀,以五里橋的龍巖遺跡、林良所的林木繁育、大梁子山上田園風光觀光為主要游賞內容。(3)雙燕子游覽區:本游覽區主要提供黑龍灘鎮和南湖生態觀光區的生態保護和水上休閑功能,以“峽灣濕地”為主題,以半島、全島、水灣、濕地為主景,兼有森林、田園、民居景觀,以雙燕子水

32、域的濕地、水景、島嶼風光觀光為主要游賞內容。(4)蔭溪溝游覽區:定位為水上觀光和生態農業休閑區,以“平湖幽峽”為游賞主題,以峽谷、水景、田園為主景,兼有島嶼、秀峰、寺廟等景觀,以峽谷觀光、生態農業休閑為主要內容。第三十二條 游覽分區與內容序號游覽區游覽方式游賞主題展示游覽內容1白果壩船游為主、步游為輔靜水佛國開闊水面、佛教文化、水上運動、島嶼、山林景觀展示2蔭溪溝船游為主、車游為輔平湖幽峽峽谷、水景、生態農業景觀展示3雙燕子船游、步游相結合峽灣濕地半島、全島、水灣、濕地景觀展示4青龍嘴船游、步游相結合龍巖奇觀林科繁育、珍稀植物、摩崖石刻、島嶼景觀展示第三十三條 游程規劃1、一日游規劃為水上觀光

33、游:北部旅游服務區(車、船)青龍嘴(或雙燕子)游覽區(船)白果壩游覽區(船、步)南部旅游服務區(午餐)返回。2、二日游規劃游線2條:(1)主游線游程:北部旅游服務區(車)雙燕子游覽區(車)青龍嘴游覽區分水(午餐)(車)報恩寺景區(船)大壩(住)(船)蔭溪溝游覽區(船)大壩(午餐)(船)白果壩游覽區(船)林技校北部旅游服務區。(2)輔游線游程:五里橋(船)青龍嘴游覽區(步、船)林良所(午餐)(步、車)北部旅游服務區(住)(船)白果壩游覽區(步、船)分水(午餐)(車)蔭溪溝游覽區(步、車)返回。3、二日以上游主要為度假休閑游,分別以風景區及周邊的各旅游服務區、旅游村為度假基地,再根據各自愛好,選擇

34、以上各線路進行游覽。第三十四條 專題游賞規劃5類專題游覽,應根據市場和季節變化適時推出,分別是:佛教朝拜游,農業觀光游,垂釣休閑游,水上運動游,度假休閑游。第十章 游務設施規劃第三十五條 游務設施布局1、旅游服務區(1)南部旅游服務區:設于大壩,旅游床位規模近期1000床,遠期2000床。(2)西部旅游服務區:設于光相,旅游床位規模近期500床,遠期4000床。(3)北部旅游服務區:設于海洪村,旅游床位規模近期1000床,遠期3000床。2、旅游村(1)林良所旅游村:旅游床位規模近期100床,遠期200床。(2)林技校旅游村:旅游床位近期規模200床,遠期300床。(3)壁虎巖旅游村:旅游床位

35、規模近期規模200床,遠期500床。3、服務部規劃為大梁子山、五里橋、報恩寺、蟠龍島、大壩碼頭、蔭溪溝、景家埂、高山寺8處。第三十六條 旅游床位分檔與規模1、近期旅游床位近期旅游床位規劃3000床,如下級別名稱高檔床位(床)中檔床位(床)低檔床位(床)合計(床)備注旅游服務區南部4004002001000風景區外西部100200200500風景區外北部5005001000風景區外旅游村林良所100100風景區內林技校200200風景區內壁虎巖200200風景區內合計1500110040030002、遠期旅游床位遠期旅游床位規劃10000床,如下:級別名稱高檔床位(床)中檔床位(床)低檔床位(床

36、)合計(床)備注旅游服務區南部8008004002000風景區外西部100025005004000風景區外北部150015003000風景區外旅游村林良所200200風景區內林技校300300風景區內壁虎巖500500風景區內合計4300480090010000第三十七條 導游設施1、標志系統景區入口標志分別設置于各個景區的進入位置;景點標志則設于風景區的各個景點處。2、導游系統(1)游人中心:設于北部旅游服務區。(2)導游點:規劃設于西部、南部旅游服務區、分水新型社區和五里橋4處。(3)標志牌:于主要景點、濕地、古樹名木和風景區入口、景區入口設標志牌。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協調規劃第三十八條 土

37、地協調布局1、風景旅游用地風景區內所有景點建設用地及游覽用地,面積42.71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40.29%。2、風景保護用地風景區內三個水源保護區用地,面積11.08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10.45%。3、游覽設施用地風景區內所有度假、接待、服務等設施建設用地,面積0.3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0.28%。4、居民社會用地景區內常住人口生產、居住和服務用地,面積0.76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0.72%。5、交通與工程用地風景區內用于道路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的用地,面積0.81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0.77%。6、林地風景區內現有森林以及按規劃退耕還林的用地,面積18.06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17.04%

38、。7、園地風景區內林良所科研用地,面積0.73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0.69%。8、耕地風景區內保留的部分農耕地,面積7.95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7.5%。9、水域風景區內常水位下水面占地,面積23.6平方公里,占總用地的22.26%。第三十九條 用地一覽表序號用地代號用地名稱面 積(km2)占總用地(%)人 均(m2/人)備 注00合計風景區規劃用地1061006895總人口平均01甲風景游賞用地42.7140.2910678游人平均02甲2風景保護用地11.0810.4503乙游覽設施用地0.300.2875游人平均04丙居民社會用地0.760.7266居民平均05丁交通與工程用地0.810

39、.7752總人口平均06戊林地18.0617.041175總人口平均07己園地0.730.6964居民平均08庚耕地7.957.5699居民平均09壬水域23.6022.26備注2020年,規劃總人口15373人,其中游人4000人,居民11373人第十二章 居民社會調控規劃第四十條 居民布局結構1、無居民區將整個核心景區的范圍及所有島嶼(大梁子山島除外)劃定為無居民區,陸域面積約12.3平方公里,不得布置居民居住設施。2、居民控制區為風景區內除無居民區以外的其它地域,陸域面積70.9平方公里。本區域的居民以保持現狀為主,按照農村新型社區(含中心村和基層村)模式相對集中居住,配套基礎設施。遠期

40、人口控制規模為11373人。第四十一條 居民社會調控規劃1、搬遷型居民點共計2個:白坭村、柳興社區。2、縮小型居民點共計6個:望峨村社區、渡槽村社區、金山村社區、大田村社區、高樅村社區、江山村社區。3、控制型居民點共計3個:大井村社區、白瞿村社區、繁榮村社區。第四十二條 居民強度調控規劃1、 分區居民強度控制現狀居民(人)近期(人)遠期(人)控制規模搬遷規模控制規模搬遷規模無居民區3572340024703532居民控制區1248512485259113731440合計16057158855061137349722、居民點強度控制序號名稱類型現狀規模(人)近期遠期備注規模(人)遷出(人)規模(

41、人)遷出(人)搬遷引導1白坭村搬遷型1672150020901535三橋社區2柳興社區190019003801997四新社區3高樅村縮小型13471347291300115光明社區4江山村15401540341300235高店社區5望峨社區16451645361500229高店社區6渡槽社區17511751361500251三橋社區7金山社區18391839371500360光相社區8大田社區17431743361500250四新社區9白瞿社區控制型7347341678810繁榮社區8728721793211石田社區10141014181053合計1605715885506113734972第

42、十三章 基礎設施工程規劃第四十三條 道路交通工程規劃1、對外交通依托成都樂山高速公路、省道S106線以及即將建成的成黑(成都黑龍灘)快速通道,連接風景區與主要客源地。2、內部交通(1)車游道:建設改造環湖西路(楊柳場大壩段)為三級公路,長約19.4公里;打通北部旅游服務區經哨棚山(跨越黑龍灘水庫)至光明新型社區的交通(部分改造,部分新建,與環湖西路形成環網),三級公路,長約8.5公里(包括一座橋梁);新建林良所(跨越黑龍灘)至黑龍灘東岸,沿湖區東岸至分水新型社區的交通線(四級公路,長約9公里);打通報恩寺(跨越黑龍灘)至南部旅游服務區的交通(修建橋梁,長250米);修建高店新型社區至高山寺的交

43、通線(四級公路,長約3.2公里)。(2)步游道:在大梁子山等一些游覽區域新建步游道,寬度約1.5米。(3)水上游線:在現有船游線的基礎上根據發展適當增加新的水上游覽線路。(4)碼頭:規劃共改造和新建11座旅游碼頭。(5)交通站點:在北部旅游服務區設三級交通客運中心一處,分別在西部旅游服務區、南部旅游服務區、分水新型社區設置公交車站。(6)停車場:規劃在各旅游服務區、旅游村、各主要景點附近設置一定規模的公共停車場,各旅游賓館等接待設施附屬停車場按國家相關標準配置。第四十四條 給水工程規劃1、給水分區及用水量預測規劃以下八個集中給水區域:北部旅游服務區(三橋村、四新村新型社區)片區;林良所旅游村;

44、西部旅游服務區(光明、光相社區和壁虎巖旅游村)片區;林技校旅游村;南部旅游服務區;分水新型社區、泉家村新型社區、高店新型社區。規劃區旅游用水規模為近期1276m3/d,遠期6030m3/d。2、給水系統規劃取黑龍灘水庫水分別在北部旅游服務區、林良所旅游村、西部旅游服務區、林技校旅游村、南部旅游服務區、分水新型社區、泉家村新型社區、高店新型社區修建水廠。水廠規模:林良所水廠近期70m3/d,遠期200m3/d;林技校水廠近期140m3/d,遠期290m3/d;南部旅游服務區近期500m3/d,遠期1450m3/d。其它用水點(包括服務部以及一些散居村民)能依托上述各供水系統的,就納入相應供水系統

45、一并考慮,如不能則就近取水建立小型供水系統。3、消防系統風景區內的消防采用低壓制,即生活用水與消防用水共網,由各水廠(站)統一供給。在各獨立景點或設施區域如果有消防需求的,必須設置消防水池(可與生活水池合建,但必須有保證消防水量的技術措施)。風景區內各類建筑按照相應規范懸掛滅火器具等。第四十五條 排水工程規劃1、排水體制風景區內采用雨污分流制,規劃要求沿水體周邊嚴禁設置排污口。2、雨水排放建筑密集區可布設雨水暗管(溝),將雨水收集后就近排入水體,建筑稀疏區可利用道路邊溝排放雨水。3、污水系統分區風景區內、外共設九個獨立的污水系統。分別是北部旅游服務區(包括四新、三橋新型社區)片區、西部旅游服務

46、區(包括光相新型社區)片區、光相新型社區(包括壁虎巖旅游村)片區、林良所旅游村、林技校旅游村、南部旅游服務區、分水新型社區、泉家村新型社區、高店新型社區。4、污水量標準及污水量預測旅游污水量近期為:1085m3/d,遠期為:5126m3/d;風景區內居民遠期產生的污水量為1934m3/d;各新型社區產生的污水量由下一步社區規劃予以確定。5、污水系統規劃分別在九個污水系統內適當位置修建污水處理廠(站),分別負責相應片區的污水處理。遠期南部旅游服務區污水處理站規模750m3/d;林技校污水處理站規模150m3/d;林良所污水處理站規模100m3/d。其余各污水處理廠(站)的具體規模應在下一步各新型

47、社區規劃后予以確定。風景區內各居民社區亦應設置小型污水處理系統,原則上每個社區設置一套獨立系統。北部旅游服務區(包括四新、三橋新型社區)片區、光相新型社區(包括壁虎巖旅游村)片區污水處理站的具體選址應由相關專業部門來確定,但必須保證處理后廢水不得進入黑龍灘匯水范圍。其余污水處理站的修建(由相關專業部門來確定)亦應盡量保證處理后廢水排放不在黑龍灘匯水范圍內,如無法避免,處理后的廢水應該首先排入山林或者農田中,避免直接排入水體中。另外由于近期內楊柳居民無法完成搬遷,因此在楊柳亦應修建污水處理站,根據現狀人口規模,楊柳污水處理站規模500m3/d。各污水處理站處理工藝下一步確定,但都應該達到城鎮污水

48、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B標。第四十六條 燃氣規劃1、用氣量標準和用氣量預測景區內總用氣量遠期為5914N m3/d。2、氣源自眉山富牛鎮(603燃氣管)接管進入規劃區,在光相新型社區新建一座配氣站負責向規劃區配氣。第四十七條 電力工程規劃1、用電量預測規劃區旅游用電最大電力負荷近期為2673kW,遠期為18170kW;居民用電負荷為11373 kW。2、電源及線路楊柳即將修建一座35kV變電站,近期自龍正接線,規劃要求規模為31.5MVA,遠期自清水220kV再接一回線路,變電站容量達到2X31.5MVA,負責整個規劃區西北區域用電;大壩現狀35kV變電站負責

49、規劃區南部用電;規劃區東部區域用電由大化35kV變電站負責。第四十八條 郵政電信工程規劃1、郵政規劃整個風景區內的郵政業務依托黑龍灘鎮郵政支局,在各個旅游服務區以及社區設立相應的郵政代辦點,以滿足游人以及景區內常住人口的郵政需求。2、電話水平預測風景區內總計需要的電話數為:近期6900門,遠期9550門(不含新型社區)。3、電信規劃整個風景區的電信業務依托黑龍灘鎮電信分局。遠期容量38000門。其余各旅游服務區、旅游村、社區設置模塊局。第十四章 環境保護與防災規劃第四十九條 環境保護規劃1、環境保護目標(1)大氣:規劃區域的空氣質量標準達到國家一級標準(GB30951996標準)。(2)水體:

50、規劃區水體達到二類水體標準(GB38382002標準),滿足眉山市飲用水水源保護的要求。(3)噪聲:規劃區內、外的旅游服務區、村至少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中的二類標準要求;景區應達到一類標準要求。2、環境保護規劃要求(1)編制環保專項規劃;(2)嚴格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3)嚴格執行四川省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條例。4、生態環境保護措施(1)嚴格保護水源質量;(2)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3)切實加強風景區內物種保護。第五十條 水源保護規劃1、水源保護區劃分分為一級、二級和準水源保護區。以眉山和仁壽的城市供水取水點為中心,半徑500米范圍內的水域、陸域劃分為水源地

51、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以外的水域和正常蓄水線以上200米內的陸域以及東風渠至黑龍灘入口上溯25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內的陸域劃分為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從二級保護區河道(東風渠)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內的陸域劃分為準保護區。2、保護措施對于各級保護區的要求要嚴格按照四川省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條例中相關規定執行。針對現有的對水體有污染的汽油船應該嚴格取締,改用無污染的清潔能源船只。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應堅持“提高認識、依法監管、加大投入、防治并舉”的方針。第五十一條 環衛工程規劃1、垃圾規劃區內各旅游服務區、旅游村的規劃道路上按照60100米間距設置垃圾箱,

52、按照服務半徑不大于70米設置垃圾收集點,每處用地面積不小于10平方米;各景區主要游覽線路上按照2550米間距設置垃圾箱。分別在北部(南部)旅游服務區設置垃圾中轉站,收集規劃區垃圾運至仁壽縣垃圾處理場。2、公共廁所各旅游服務區、旅游村按照常住人口25003000人設置一座公共廁所,每個點在人流活動集中區域至少保證一座公共廁所,建筑面積不小于30平方米。同時在人流聚集區相應增設公共廁所,在景區內的主要游覽線路上每隔23公里設置公廁一處。各旅游服務區、旅游村的公共廁所結合當地的給排水系統統一考慮。景區內各獨立廁所應該采用生態環保無水式廁所或者微生物降解環保廁所(嚴格取締旱廁),統一將糞便收集送入就近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第五十二條 消防規劃1、大力宣傳防火重要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