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平:關于中國工業軟件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的思考_第1頁
陳立平:關于中國工業軟件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的思考_第2頁
陳立平:關于中國工業軟件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的思考_第3頁
陳立平:關于中國工業軟件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的思考_第4頁
陳立平:關于中國工業軟件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的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陳立平:關于中國工業軟件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的思考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CA計心陳立平教授撰文,針對我國工業軟件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現狀,做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建議,認為基于統一模型規范的全系統建模、分析、仿真優化及軟件自動生成技術是國際智能系統與產品研發技術的重要創新方向,中國在該領域應有所作為,快速趕上。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由陳立平教授授權走向智能論壇微信公號發布,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關于中國工業軟件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的思考陳立平科技部國家企業信息化應用支撐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CAD中心近一年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開啟,特別是“中興事件”的爆發,引發了

2、國人對自主核心技術的廣泛焦慮和深入思考。近期“走向智能論壇”、“知識自動化”等知名微信公眾號曾連續發表了關于中國工業軟件發展的歷史思考與回顧的系列文章,引起了業界讀者強烈反響。筆者作為從事自主可控數字化設計技術研究、開發及產業化推廣長達26 年的一線從業者更是感慨萬千。謹以此文向關注、關心、思考、堅守中國工業軟件的同仁表示最誠摯的敬意。一、破“集成創新”,立工業軟件軟件是智能的載體,是智能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要素。運行于智能產品、工業裝備與系統全生命周期活動中的先進軟件是工業乃至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未來智能工業的重要基礎支撐,是不能受制于人的關鍵核心技術。工業軟件不同于IT 軟件,是工業知識

3、創新長期積累、積淀并在應用中迭代進化的工具產物,正如趙敏先生在為工業軟件正名鮮明指出“工業軟件是一個典型的高端工業品,它首先是由工業技術構成的!研制工業軟件是一門集工業知識與“ KnowhoW大成于一身的專業學問。沒有工業知識,沒有制造業經驗,只學過計算機軟件的工程師,是設計不出先進的工業軟件的!”。工業軟件是工業創新實踐的技術溢出,是先進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只要工業技術創新不息,工業軟件創生不止。林雪萍、趙敏先生在工業軟件黎明靜悄悄| “失落的三十年”工業軟件對中國工業軟件歷史給出了“親歷的全景式”回望,徹腹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讓人噓唏不已。趙翰林、林雪萍先生在仿真軟件史就是大魚吃小魚的歷

4、史 | 工業軟件史總結了國際工業軟件技術與產業發展,生動地描繪了國際工業軟件“繁衍不斷、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態,雖然“大魚吃小魚”,但“池子里總有魚”。工業軟件按照運行場景為兩大類:1 、研發與管理工具類(off-line )智能產品、裝備與系統的研發、管理、維護活動中需要運用大量的軟件工具,如 CAD CAE CAM PLM ERP MES MR第,形成產品全生命周期工具軟件體系。工具軟件通常具有一定的領域、行業、專業的通用性,作為工程師的輔助工具支撐智能裝備與系統研發(offline ),已形成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在工業界得到廣泛應用,此類技術國內有一定基礎。2 、系統運行時類(on-line

5、 )智能產品、裝備與系統是典型的多學科集成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 ,其中嵌入越來越多的運行日t類軟件,此類軟件是連接Cyber和 Physical 的重要設備,已成為智能產品重要的組成部分(online )。在現有的產品全生命周期工具軟件體系中缺乏跨領域、全系統建模及軟件自動化工具,此類軟件研制生產主要依賴人工編寫,研發效率低、可信度低、可維護性差,面臨生產效率和質量的雙重矛盾。隨著復雜產品系統智能化(嵌入式應用軟件)趨勢的快速發展,相應的數字化設計方法和技術體系已成為制約因素。以個人長期實踐經驗來看,導致中國工業軟件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 、 從文化層面看,我們長于“道、理”,短于“術

6、、器”,“君子動口不動手”,熱衷于新理念、新概念的玄究,所謂“玄而又玄,妙不可言”,輕視“術、器”的恒力打造,導致工業母機在內的高端生產工具普遍落后,工業軟件更是如此。2 、 從歷史發展層面看,改革開放40 年中國從農業化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以“逆向工程”為主的技術發展方式導致我國工業軟件自主發展缺乏足夠的內在源動力。3 、 視集成為創新,加劇了基礎、關鍵核心技術的空心化,我們一輪又一輪地引進、推廣“ XX化”的“道、理”,而在“術、器”方面鮮有作為,最終導致相關基礎工具軟件幾乎被國外壟斷,受制于人,國內相關技術研發力量嚴重萎縮,自主可控工業軟件舉步維艱。不破不立。以創新引領發展,建設創新型

7、國家,首先要摒棄“集成創新”,重視工業軟件!二、新工業革命,軟件的革命信息高度發達的后工業化社會的根本技術特征是信息物理系統CPS。新世紀以來,CPSSI爆了以彳i國工業4.0革命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德國工業4.0 采用全新的語境:工業、系統、軟件、模型、標準,強調軟件是工業的未來,并指出未來的工業軟件必須采用基于模型的理論、方法和工具,這就是“工業 4.0 組件參考架構模型(RAMI 4.0)”誕生的基本邏輯。從標準到模型,從模型到軟件,從軟件到系統,任何數字化工廠的構成,最終都需要由工業軟件來實現。正在到來的新工業革命,實際上就是工業軟件的革命,是軟件的核心知識與開發手段的革命,為此必

8、須創新發展新一代數字化設計技術,構建基于模型標準 Modelica 的知識自動化工業軟件創成與應用技術體系。知識自動化技術體系是中國工業系統數字化設計技術及軟件創新發展的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三、無先發優勢,有后發劣勢當前眾多單領域、單學科關鍵設計研發工具90%以上為國外掌控,各個軟件工具在國外工業創新實踐迭代中歷經幾十年積累,具備了先天的先發優勢。而我國的自主可控數字化設計技術體系基本上只有后發劣勢。1 、強于詳細設計、弱于概念設計和系統設計雖然產品的設計流程是從概念到物理自頂向下的展開的,但技術手段和工具發展是自底向上發展的,數控技術先于 CA豉術、CA豉術先于CAD詳細設計技術先于系統設計技

9、術等等。目前成熟的數字化設計與驗證技術與工具體系只能支撐部分大回路設計驗證。德國工業4.0強調需要建立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技術體系,實現全系統早期多回路設計驗證。系統設計與驗證技術是中國數字化設計技術創新發展技術突破口。2、單學科設計工具及其集成難以完備實現多學科融合從工程角度,智能產品、裝備和制造系統是多專業交聯集成的復雜系統。產品研發過程中涉及機、電、液、熱、控等多個不同學科,各學科之間相互耦合影響,需要多學科的集成。現有的設計研發軟件工具缺乏全局觀,以傳統的軟件編制工藝“分科而制”,目前基于單學科軟件工具的多學科融合實際是多專業工具軟件的信息集成,由于需要專業地部署集成眾多學科軟件工具實現

10、多學科集成,增加了軟件成本,也嚴重影響了設計師桌面快捷應用。從科學角度,智能產品系統的每個物理學科均可以表征為在同一狀態空間下的數學方程系統,從而完整反映系統的耦合性。傳統多學科集成以相關異構單學科建模工具軟件+計算流程的信息集成,人為地將完整的數學系統割裂成若干子系統,弱化系統耦合,不能完整地刻畫系統的行為,因此基于信息集成的多學科集成具有不完備性。3、具有CPSf征的智能產品研發需要高效、可靠的軟硬件協同從信息物理融合的角度,智能產品設計交付物不再像傳統產品只有圖紙,還有越來越多的與產品行為密切關聯的運行時軟件(嵌入式軟件)。由于缺乏軟件工程師和多專業物理工程師有效協同技術工具手段,導致嵌

11、入式軟件開發、測試、驗證自動化程度低、周期長、成本高,因此軟件與物理專業高效協同的技術手段是智能產品開發的技術瓶頸。運行時類軟件與系統特性與行為密切相關,具有多學科融合、軟硬件高度契合、個性強、涉及面廣、技術難度大等特點。目前此類軟件研制生產主要依賴人工編寫,研發效率低、置信度低、可維護性差,面臨生產效率和質量的雙重矛盾。以多學科全系統行為建模仿真分析以及模型驅動的代碼自動生成技術實現“知識可重用、系統易重構”是提高此類軟件置信度、研發效率和可維護性的有效技術途徑。拋開我們在各個單學科領域方向與國外軟件幾十年技術代差不談,僅僅在研發方向和模式上,如果我們試圖以傳統的軟件開發模式,在 各個單學科

12、領域方向孤立研制,可以說自主可控數字化設計技術體系 機會寥寥。四、國際風向變,軟件自生成其實,國際上軟件研發技術的趨勢和模式,已經開始變化和轉型。任何工業設計研發活動都離不開兩個空間:幾何空間和狀態空間。在幾何空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以來, 發展了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技術 CAGD為產品結構設計提供了卓越的 空間設計工具。事實上直到上世紀80 年代初出現非均勻有理B 樣條技術NURB定前,CAG映乏統一的標準技術體系,嚴重的影響了 CADK 術在工業界的普及推廣,NURBS橫掃六合、總齊八荒”,將 CA限術 推進了大規模應用創新的時代。但是,在狀態空間,迄今為止,針對產品系

13、統行為、功能及性能,圍繞狀態空間建模、分析及仿真活動,由于缺乏統一的知識模型表達標準,形成了紛繁的單學科領域仿真軟件工具,致使建模與仿真(M&S)遠未及CAGD在工業界達到普及深入標準化的應用推廣。直到基于統一模型規范Modelica 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狀況。作為全系統建模、分析、仿真優化及軟件自動生成技術,Modelica 已成為國際智能系統與產品設計研發技術的重要創新方向,是繼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CAGD1后,工業軟件技術的重要創新,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設計技術制高點,歐美發達國家正籍此構筑新的技術壁壘,對此,我們必須有所為。任何復雜工業品的開發,都是基于統一模型表達的跨領域模型以端

14、到端的方式構建全系統模型,實現多專業、多學科的 流程協同與無縫集成的實踐活動。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技術研究正在 不斷推動知識自動化技術體系的發展,通過系統模型的數學自動映射, 實現基于數學的模型集成,建立更具完備性的系統行為模型;通過對 數學系統的自動分析和推理,結合基礎數學算法,實現全系統功能樣 機的仿真分析;實現模型驅動的計算代碼自動生成技術,提升嵌入式 軟件開發流程(模型在環、軟件在環、硬件在環和快速控制原型)的 自動化水平,為軟件與物理工程師有效協同提供技術支撐。隨著復雜產品系統智能化(嵌入式應用軟件)趨勢的快速發展,相應的數字化研發方法和技術體系已成為制約因素。國際傳統自動化技術廠商紛

15、紛并購系統建模及軟件自動化技術,著力打造設計分析仿真優化及軟件自動生成一體化技術。多學科復雜產品研發技術創新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1997 年鑒于 IC 領域硬件描述語言在支撐IC 復雜系統產品開發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歐盟在下一代多電飛機研究項目中提出研究、設計工業領域普適的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語言Modelica ,為歐洲工業的智能協同提供模型標準;2006 年 6 月國際產品全生命軟件巨頭法國達索系統公司認定“ Modelica 是未來工業知識的表達標準”。2006 年歐盟為推動Modelica 技術體系研究和應用,啟動了歐洲系統模型庫項目EUROSYSLIB2011 年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

16、項目局公布了自適應運載器MAKE計劃,提出統一模型標準(包括Modelica ),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在一個技術體系下快速研發、部署海陸空天運載器,效率提高 5 倍,實現“構造即正確”。2013 年 4 月發布的德國工業4.0 認為軟件是工業的未來,未來的工業軟件應基于模型的理論、方法和工具自動產生,建立全系統模型必須建立跨領域的模型標準,Modelica是工業領域重要的模型表達與互聯標準。可以看出,德國工業4.0,力圖以工業、系統、軟件、模型及標準為熱頻語義,勾畫未來更加智能的工業及社會。2006 年6月國際著名CADT商達索系統DS宣布Modelica是未來工業知識表達標準,并宣布

17、了“基于 Modelica 的嵌入式開放戰略”,以此全面打造工業系統解決方案。2004 年以來傳統的自動化技術巨頭西門子公司先后收購了三維CAD司UGS 2015年收購了工業系統測試技術公司 LMS電子設計自動化公司Mentor 等,開啟了全面的工業軟件與服務的戰略轉型。2016 以國際著名CAE司ANSYS攵購模型驅動的軟件生成系統SCAD幽典型。面向CPS的智能產品系統建模與仿真技術體系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模型驅動的建模仿真與代碼生成軟件系統(Matlib 、 LabView、 SCAD、ADymola、SimulationX、AVL.Cruse、.)+ 實時計算設備(DSPACENI、RT

18、-LAB)。國外相關軟件與硬件廠商以形成類似Wintel聯盟,幾乎掌控了復雜系統產品的高端開發技術體系和手段,以汽車電控領域為例,歐洲汽車研發咨詢商 AVL以其汽車系統設計分析軟件+ 實時計算設備DSPAC至面壟斷了中國汽車電控正向設計研發技術體系,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DSPACEE 10年前已對中國軍工領域全面禁運。國際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語言Modelica 規范及技術發展重要事件時間事件備注 1997年 9月Modelica 規范發布MA2006 年 9 月法國達索系統公司收購瑞典 Dymola軟件,采用Modelica作為CATIA V6 核心法國工業軟件2008年 2月美國MathWor

19、ks公司在 Matlab中仿Modelica推出SimScape模塊,支持多領域統一建模世界三大數學軟件之一2008年 12月加拿大 MapleSoft 公司發布基于Modelica 的工程仿真軟件MapleSim世界三大數學軟件之一2008年 12月中國蘇州同元軟控發布MWorks 1.6 版本,全面支持Modelica2.2中國工業軟件2009年 9月美國 Altair 公司收購Scilab/Scicos 軟件,初步支持Modelica美國工業軟件2011 年 3 月美國 Wolfram Research 公司收購瑞典MathModelica 軟件,其后發布 SystemModeler世界

20、三大數學軟件之一2012年 11 月西門子收購了比利時LMS International 公司,其包含的AMESim軟件,支持Modelica德國工業軟件2013年 10月法國ESI集團收購美國CyDesign Labs ,支持基于 Modelica的系統建模法國工業軟件2014年 9月ANSYS與Modelon合作支持 Modelica ,提供1維系統模型與3維有限元模型集成美國工業軟件2015年 4月法國達索收購德國Modelon 公司,提升系統建模能力,支持Modelica 與三維模型集成法國工業軟件2016年 1 月法國 ESI 集團收購德國Modelica 工具商 ITI 公司,進一

21、步強化其系統與三維集成戰略法國工業軟件2016年 6月美國Altair公司采用MapleSim內核,提供Modelica完整建模支 持美國工業軟件2018年 6月中國蘇州同元軟控發布MWorks 2018,從系統仿真工具升級為系統智能設計與驗證平臺中國工業軟件五、知識自動化,一畫可兩得1 、思想理念的創新工業軟件是工業技術工具,應當用工業(物理的)方式而非IT 算法方式去創造;工業思想方法即機理、本構、模塊化、端到端集成及畫圖等等;工業軟件的應用者也是工業品的創造者,新的創新輔助設計技術應當支撐設計師在設計物理系統的同時,同步創成相關的計算分析程序;新一代工業軟件應當具有模型可復用、系統易重構

22、的技術特征,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工業個性化需求。2、原理與技術創新為了完備地實現多學科融合,須建立統御各單學科原理的工程物理系統原理。工程物理系統集成是以組件端口連接集組而成,端口連接的作用機理可歸納為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是工程物理系統的基本原理。對于集中參數多學科集成系統,可以建立基于模型的數學自動演繹體系,以端到端的模式實現系統數學體系的自動建立,進而自動生成系統計算程序,形成知識自動化技術體系。如此,基于統一模型的知識自動化技術體系以工業的、物理的方式(繪制系統構型)實現了“畫出系統構型,生成計算程序,體驗系統性能”的工業軟件創造與應用的新模式,以“一畫兩得”支撐“兩化融合”

23、,畫出原理模型,即可自動生成代碼,編出軟件程序。六、所幸有布局,技術已驗證十一 . 五以來,科技部863 先進制造領域及時把握了國際數字化設計領域技術創新發展趨勢,及時布局開展了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語言Modelica 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在基礎理論方法及使能技術方面取得較全面的突破,形成的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重點型號工程,如中國空間站全系統功能樣機、嫦娥5 號電總體設計及仿真、航天液體動力系統、大型民用飛機著陸及飛控系統仿真等,得到初步驗證。由于國家及時布局,我國目前已成為全面掌握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語言 Modelica 規范及技術體系的原創國,在基于模型的基礎理論方法和軟件實現方面

24、目前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從跟跑進入并跑),但在形成全面的工業能力方面危機與機遇并存。七、建議與構想基于統一模型規范的全系統建模、分析、仿真優化及軟件自動生成技術是國際智能系統與產品研發技術的重要創新方向。中國必須有所作為。目前商用的“分科而制”單領域建模分析軟件工具90%以上為國外掌控,其發展積淀長達數十年,如果我們仍然以傳統方式追趕,可以說中國工業應用軟件機會渺茫。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理論方法與技術所創造的知識自動化技術體系創新了工業軟件生成方式,在技術上形成了后發優勢,可形成“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的態勢,是我國自主可控的高端分析建模技術和工業應用軟件創新發展難得的機遇。誰掌控了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技術,誰就掌握了未來復雜工業軟件技術的發展權和主動權,如果我們遲疑、懈怠,必將喪失掌控高端工業軟件基礎核心技術發展權,導致不堪的后果。經過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部前期工作,中國已經突破了國際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核心技術,從技術“跟跑”進入“并跑”階段,我們應當抓住中國創新的歷史機遇,大力推動中國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技術體系研究和應用推廣,完全有可能在系統建模分析軟件領域全面突破,在技術上“并跑”保持第一梯隊,在應用上實現“領跑”。為此需要重視一下幾方面工作:1 、深入持續的開展工業知識(模型)的表達與互聯研究,建立完整的基于模型驅動的知識自動化技術體系,以知識自動化為技術手段,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