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第十三章治風劑_第1頁
mn第十三章治風劑_第2頁
mn第十三章治風劑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八章治風劑目的要求掌握:川芎茶調散、牽正散、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大定風珠。熟悉:治風劑的概念、分類、適應范圍及應用注意事項。熟悉消風散。 了解:小活絡丹。概說【概念】凡是由辛散祛風或熄風止痙等藥物為主組成, 具有疏散外風或平熄 內風等作用,以治療風證的方劑,統稱治風劑。【治法與分類】風邪為病范圍廣泛,但概言之,不外乎“內風”“外風”兩類之分 外風為風邪由外而侵入人體,留于頭面、肌肉、經絡、筋骨、傷口等部位。其主 要表現為頭痛、惡風、肌膚瘙癢、肢體麻木、筋骨攣痛、屈伸不利,或口眼喎斜, 甚則角弓反張等癥。由于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常常與寒、濕、熱、燥等邪氣夾雜 而入,故外風的治療宜 疏散。內

2、風是內生之風,是由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其病 機或為肝風上擾,或為熱極生風,或為陰虛風動。內風的主要表現為眩暈、震顫、 四肢抽搐、語言蹇塞、足廢不用,甚則出現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喎斜、半 身不遂等癥。由于內風是由臟腑功能失調為病,故內風的治療宜平熄。本章方劑分為疏散外風和平熄內風兩類【注意事項】必須辨證準確,分清外風、內風,而分別選用疏散外風或平熄內風法。需辨明外風是否引內風,內風是否兼挾外風。風邪不能獨傷人,多挾寒熱濕燥痰,故當靈活加減。疏風藥多溫燥,易傷津動火。分辨風邪的兼夾及病情的虛實,若兼寒、兼熱、兼濕,或夾痰、夾瘀者, 則應與祛寒、清熱、祛濕、化痰、活血等治法配合應用。附:【風的類

3、型】分類病機癥狀外風風邪侵入人體,留于肌 表、經絡、筋骨、骨節等頭痛、惡風、肌膚瘙癢、肢體麻木、筋 骨痙攣、關節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 則角弓反張等癥內風大多是肝風上擾、熱盛動風、陰虛風動及血虛生風等眩暈、震顫、四肢抽搐、足廢不用、語 言蹇澀,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喝斜、 半身不遂等癥第一節疏散外風疏散外風劑 適用于外用所致諸病。癥狀 由于風為六淫之首, 善行數變,故外風的病變范圍比較廣泛,其臨床表 現也隨感邪的部位、感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病邪的兼夾等不同而各有所異。 當風邪侵入肌表、肌肉、經絡、筋骨、關節、傷口等處時,則分別表現出頭痛、 惡風、肌膚瘙癢、肢體麻木、筋骨攣痛、曲伸不利、

4、或口眼喎斜或角弓反張等癥 狀。其中風邪侵入肌表,癥見表證為主者,已在解表劑中論述。邪外襲,侵入肌 肉、經絡、筋骨、關節等處而設。藥物常以辛散祛風藥如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薄荷等為主組成。 根據病情還常配伍蜈蚣、全蝎、僵蠶、天麻等以疏風解痙;白附子、南星等以化 痰通絡;乳香、沒藥等以活血化瘀。在配伍用藥方面,常因病人體質的強弱、感 邪的輕重、病邪的兼夾等不同,而分別配合清熱、祛寒、養血、活血之品。代表方劑 如川芎茶調散、消風散、牽正散、玉真散、小活絡丹等。川 芎 茶 調 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源】局方卷之二治傷寒【組成】 川芎、荊芥各四兩(各12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兩(各6

5、g), 細辛一兩(3g),防風一兩半(5g),薄荷八兩(12g )。【用法 】 共為細末,每服 6g ,清茶調下。亦可加入適量清茶作湯劑,用 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效】 疏風止痛。主治】 外感風邪頭痛。癥見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惡寒發熱,目眩鼻 塞,舌苔薄白,脈浮。【病機與治法】本方所治頭痛,系外感風邪所致。頭為諸陽之會,風邪上擾 頭部,阻遏清陽之氣,故見頭痛。風邪在表,正邪交爭,故惡寒發熱,目眩鼻塞, 舌苔薄白,脈浮。若風邪稽留不去,頭痛日久不愈,其痛或偏或正,時發時止, 即為頭風。治宜疏風止痛。【方解】 方中川芎辛溫香竄,長于祛風活血而止痛,善治少陽、厥陰經頭 痛(頭頂或兩側痛),為“諸經

6、頭痛之要藥”用量較重,為君藥。薄荷、荊芥辛散 之品,輕而上行,疏風止痛,清利頭目,為臣藥。羌活辛散疏風,善治太陽經頭 痛(后腦牽連項痛);白芷疏風解表,善治陽明經頭痛(前額及眉心痛);細辛散 寒止痛,長于治少陰頭痛;防風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風邪。以上諸藥共助君臣以 增強疏風止痛之功,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以清茶調服,取其苦涼 之性,既可上清頭目,又能制約辛散祛風之品過于溫燥與升散。諸藥合用,共奏 疏風止痛之功。君 川芎一量大治少陽、厥陰經頭痛,祛風活血而止頭痛,諸經頭痛之要藥”廠薄荷n臣T卜輕而上行,善疏風止痛、清利頭目匚荊芥廠羌活治太陽經頭痛后腦牽連項痛nIII白芷治陽明經頭痛前額及

7、眉心痛I佐T卜疏風止痛I細辛散寒止痛,長于治少陰經頭痛丨II匚防風辛散上部風邪使 甘草 益氣和中,調和諸藥【運用 】 1本方是治療風邪頭痛而偏于風寒頭痛的常用方劑。以頭痛, 鼻塞,脈浮為證治要點。由于本方辛散藥品為主,故對于久病氣虛、血虛,或肝 腎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均不宜使用。2若風寒甚者,可加重川芎用量,酌加蘇葉、生姜等疏風散寒之品;若以 風熱為主, 可去羌活、 細辛,加菊花、蔓荊子等疏散風熱之品; 若頭痛日久不愈, 可酌加全蝎、僵蠶、桃仁、紅花等搜風活血止痛之品。3現代常用于感冒偏正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慢性鼻炎、鼻竇炎所引起 的頭痛而屬于風邪為患者。【注意事項 】對于氣虛、血虛或因

8、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引起的頭 痛,均非所宜。【方歌 】 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風攻上,正偏頭痛悉能康。【文獻摘要 】醫方集解: “此足三陽藥也。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于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藥可到也。薄荷、荊 芥并能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郁火。加甘附方】 菊花茶調散銀海精微 ) 組成及用法:由川芎茶調散加菊花一錢(6g),蟬蛻、僵蠶三分(各3g)組成。用法同上。功效:疏風止痛,清利頭目。主治:風熱上擾而見偏正頭痛或巔頂頭痛,頭暈目眩,

9、時發時止。本方與川芎茶調散均有疏風止痛之功,但川芎茶調散組方用藥以辛溫為主, 長于治療風寒頭痛;菊花茶調散是在川芎茶調散的基礎上加菊花、蟬蛻、 僵蠶而 成,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為主,故對偏正頭痛,或巔頂頭痛,頭暈目眩偏于風 熱者,較為適用。小活絡丹(原名活絡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一治諸風【組成】 炮川烏、炮草烏、炮天南星、地龍各六兩(各 6g),乳香、沒藥 各二兩二錢(各 5g)。【用法】 共研細末,酒面糊丸或煉蜜為丸,每服 6g,每日2次,陳酒或溫開水送服。【功效】 祛風除濕,化痰通絡,活血止痛。【主治 】 風寒濕痹。癥見肢體筋脈疼痛,麻木拘攣,關節屈伸不利

10、,疼痛 游走不定;亦治中風,手足麻木不仁,日久不愈;或濕痰瘀阻于經絡,而見腰腿 局部疼痛。【病機與治法 】本方證是由于風寒濕邪滯留經絡,氣血不得宣通,營衛失其 流暢,致津液停聚為痰,血行痹阻為瘀,風寒濕邪與痰瘀交阻,故見肢體筋脈疼 痛,麻木拘攣, 關節屈伸不利, 或疼痛游走不定等癥。 所治中風之手足麻木不仁, 日久不愈,其機理亦同。故治宜祛風除濕 ,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方解 】 方中制川烏、制草烏均為辛熱之品,溫經活絡,祛風除濕,能散 絡中風寒濕邪,有較強的止痛作用,共為君藥。天南星溫燥,祛風燥濕化痰,能 除絡中風痰濕濁,為臣藥。乳香、沒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使氣血流暢, 風寒濕邪不復

11、留滯,為佐藥。地龍通經活絡,性善走竄;加陳酒宣暢氣血,更可 引諸藥直達病所,為使藥。諸藥相合,以除風寒濕邪與痰濁、瘀血,共奏祛風除 濕,化痰通絡,活血止痛之功,邪去血活則絡亦通。故名“活絡” 君 制川烏 制草烏T溫經活絡以散絡中風寒濕邪臣南星> 燥濕活絡以祛絡中之痰,并能祛風佐 乳香、沒藥行氣活血,化絡中瘀血并能止痛使 地龍> 通經活絡,引藥直達病所。【運用 】 1本方是治療痹證偏于風寒濕的常用方。以肢體筋脈攣痛,關 節屈伸不利,或手足麻木不用等為證治要點。本方性燥峻烈,適宜于體質壯實、 痹證偏寒者,而陰虛有熱、肝陽上亢及孕婦者,則宜慎用。2若兼見肝腎氣血不足,可配獨活寄生丸同用。

12、3現代常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癥等屬風寒濕而夾瘀者。【注意事項 】方中藥力較峻烈,以體實氣壯者為宜,對陰虛有熱者及孕婦慎用。【方歌 】 小活絡丹天南星,二烏乳沒與地龍, 寒濕瘀血成痹痛,搜風活血經絡通。【文獻摘要 】成方便讀:“夫風之中于經也,留而不去,則與絡中之津液、 氣血渾合不分,由是衛氣失其常道,絡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絡中之津液即結而 為痰。經絡中一有濕痰死血, 即不仁且不用, 腿臂間痛, 所由來也。 然治絡一法, 較治腑治臟為難, 非湯劑可以蕩滌, 必須用峻利之品, 為丸以搜逐之。 故以川烏、草烏直達病所,通行活絡,散風邪,逐寒濕,而膽星即隨其所到之處,建祛風豁 痰

13、之功。乳、沒之芳香通絡,活血行瘀;蚯蚓之蠕動善穿,用為引導。用酒丸酒下,雖欲其緩,而仍欲其行也。 ”牽 正 散 (楊氏家藏方)【方源 】楊氏家藏方【組成 】 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各等分(各 3g)。【用法】 共研細末,每服3g,熱酒或溫開水調下,不拘時候。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效 】 祛風化痰止痙。【主治 】 風中經絡,口眼喎斜,或面肌時時抽動,舌淡苔白。【病機與治法 】本方證為風痰阻于頭面經絡所致。 亦屬于中風病證的中經絡, 俗稱面癱。頭面是太陽、陽明兩經循行之分野,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足太陽之 脈起于目內眥。當太陽外中風邪,陽明內蓄痰濁,風痰循經阻于頭面經絡,則經 隧不

14、利,筋肉失養,面肌不用而緩,喎斜偏向健側,甚者日久而攣縮,致面肌不 時抽動。治宜 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方解】 方中白附子辛溫發散,祛風化痰,長于治頭面之風,為君藥。僵 蠶、全蝎都能祛風止痙,全蝎善于通絡止痙,僵蠶專于化痰祛風,共為臣藥。三 藥相合,力專效宏,更用熱酒調服,宣通血脈,引藥入絡,直達病所,使風祛痰消,經絡通暢,病證可愈。【運用】1.本方是治療風中經絡之口眼喎斜的常用方。 以卒然口眼喎斜, 舌淡苔白為辨證要點。本方所治口眼喎斜系風痰阻于頭面經絡而偏于寒性者,對于氣虛血瘀或肝風內動引起的口眼喎斜者,不宜使用本方。2. 本方可根據病情酌加蜈蚣、天麻、地龍和防風、白芷、紅花等祛風止痙

15、通絡活血的藥物,以增強療效。同時白附子、全蝎均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3. 現代常用于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偏頭痛等屬風痰痹阻 經絡者。【注意事項】若屬氣虛血瘀或肝風內動引起的口眼 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 應用本方。方中的附子和全蝎均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方歌】 牽正散是楊家方,全蝎僵蠶白附襄,服用少量熱酒下,口眼歪斜療效彰。【文獻摘要】醫方考:中風,口眼 斜,無他證者,此方主之。斯三物者, 療內生之風,治虛熱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經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 驅風,蠶、蝎之咸,可使軟痰;辛中有熱,可使從風,蠶、蝎有毒,可使破結。醫之用藥,有用其熱以攻熱,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謂同

16、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屬也。”消風散(外科正宗)【方源】外科正宗卷四【組成】 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蒼術、苦參、石膏、知母、當歸、 生地、胡麻仁各一錢(各3g),木通、甘草各五分(各3g)。【用法】 水煎空腹服。【功效】 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主治】 風疹、濕疹。癥見皮膚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瘙癢,抓破 滲出水液,苔白或黃,脈象浮數有力。【病機與治法】本方所治風疹、濕疹,多為風熱或風濕之邪侵襲人體,浸淫 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所致,故皮膚疹出色紅,或 遍身云片斑點,瘙癢,抓破滲出水液。治宜疏風為主,佐以清熱除濕。【方解】 方中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開發腠理,疏

17、風止癢,以除在表 之風邪,為君藥。蒼術祛風燥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石膏、知母清 熱瀉火共為臣藥。當歸、生地、胡麻仁養血活血,滋陰潤燥,寓有“治風先治血, 血活風自滅”之意,共為佐藥。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 共奏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之功。君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開發腠理,透解在表的風邪使風邪得以從外透達廠蒼術辛苦溫散風除濕門II臣T苦參苦寒清熱燥濕卜濕熱相搏,津水流液II廠石膏 知母II生地佐TI胡麻仁匚當歸清熱瀉火門清熱涼血I則氣血壅滯,郁而化熱卜風毒內蘊,養血潤燥I和營活血使甘草調藥和中并能解毒【運用】1 本方是治療風疹、濕疹的常用方。以皮膚疹出色紅,瘙癢滲 液,脈

18、浮數有力為證治要點。服藥期間,要忌食辛辣、魚腥、煙酒、濃茶等。2若風熱重,則加銀花、連翹等疏風清熱解毒之品。若濕熱甚者,可加車 前子、地膚子、梔子等清熱利濕之品。若血熱甚者,可加丹皮、紫草等清熱涼血 之品。3現代常用于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蕁麻疹、稻田性皮 炎等屬風濕為患者。【注意事項】服藥期間不宜食辛辣、魚腥、煙酒、濃茶等,以免影響療效。【方歌】 消風散內有荊防,蟬蛻胡麻苦參蒼,知膏蒡通歸地草,風疹濕疹服之康。【文獻摘要】臨床報道:應用消風散加減治療濕疹 44例,每日1劑,一律 不用抗敏之西藥,對皮損較重的 5例,外用新鮮馬齒莧進行濕敷。44例中,服藥最少者5劑,最多者23劑,

19、平均療程為20天。結果:近期治愈(癥狀及皮 損全部消失) 38 例,基本治愈(僅殘留少許皮損,自覺癥狀基本消失) 6 例, 對痊愈中的 27 例進行 1 年左右的隨訪, 結果 1 例復發,26 例經過良好。 本法對 滲出型皮膚損害效果較好, 強調在治療過程中飲食要清淡, 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新醫藥學雜志, 1976 ;8:15)。第二節平熄內風平熄內風劑 適用于內風病證,是治療內臟病變所致的風病,這種 風”稱為 內風,即素問 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風從內生”之意。癥狀 風病系由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其臨床表現隨病性的虛實及其內風病 形成的不同病機而異。若邪熱亢盛,熱極動風,可見高熱

20、昏迷,四肢抽搐等癥; 若肝陽上亢,亢陽化風,可見頭目眩暈,腦中熱痛,甚至昏仆喎僻等癥;若溫病 后期,真陰灼傷,虛風內動,可見手足 疭、神疲、脈虛等癥。由于內風病證的 機理和臨床表現不同,其選方用藥亦不相同。 若因熱極生風、肝風內動屬于內風 病之實證者。藥物常用平肝潛陽或清熱熄風藥物如龍骨、牡蠣、代赭石、羚羊角、鉤藤、 石決明等為主組成方劑,而溫病后期的陰虛風動證,則屬于內風病之虛證,其常 用滋陰養血熄風的藥物如生地、白芍、阿膠、雞子黃等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大定風珠等。羚角 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方源】通俗傷寒論卷二羚角鉤藤湯涼肝熄風法俞氏經驗方【組成】 羚羊角一錢半(

21、4 5g),雙鉤藤三錢(9g),霜桑葉二錢(6g), 川貝母四錢(12g),鮮生地五錢(15g),滁菊花三錢(9g),茯神木三錢(9g), 生白芍三錢( 9g ),淡竹茹五錢( 15g ),生甘草八分( 3g)。【用法】 水煎 2 次分服。【功效 】 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主治 】 肝熱生風證。癥見高熱不退,煩悶燥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 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病機與治法】 本方證由熱邪不解,傳入厥陰,肝經熱盛,熱極生風所致。 邪熱熾盛,則高熱不退;熱擾心神,則煩悶躁擾,甚則神昏;熱盛動風,風火相 煽,故見手足抽搐、痙厥。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數,都為肝經熱盛,灼傷 津液

22、之征。治宜 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方解】 方中羚羊角咸寒入肝, 清熱涼肝熄風; 鉤藤清熱平肝, 熄風止痙, 共為君藥。菊花、桑葉辛涼疏泄,清熱平肝熄風,以助君藥涼肝熄風之效,共為 臣藥。生地、白芍養陰增液,以柔肝舒筋;川貝母、竹茹清熱化痰;茯神木寧心 安神,共為佐藥。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伍,以涼肝熄風 為主,滋陰、化痰、安神為輔,共奏涼肝熄風,增液化痰之功。羚角苦咸大寒功專入肝瀉火兼入心肺二經。能平目翳障,丨安驚駭不寧,散疝痢腫瘰,降肝膽怒氣,舒筋脈攣急;君T此雖能清肝及肺,若使用過久則恐伐生之氣。I匚鉤藤一一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眩暈,皆肝木相火之為病

23、,鉤藤通心包于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二藥相合,則清熱涼肝,熄風止痙作用更強。廠桑葉一一甘寒入肝肺二經,既能散風熱,又能清肝熱。臣T匚菊花一一辛甘苦微寒入肝肺二經,疏風清熱,清肝作用甚好。菊花專制,肝木, 故為祛風要藥。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能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廠白芍 生地 甘草一甘化陰,滋養陰液,柔肝舒筋,緩解攣急。I佐T竹茹貝母清熱化痰(因邪熱亢盛,灼津為痰)。I匚茯苓 安神(因邪熱內盛,上擾心神)。使甘草一一調和諸藥【運用】1.本方是治療肝經熱盛,熱極生風的代表方劑。以高熱煩躁,手足抽搐,脈弦為證治要點。本方對于陰虛風動者,不宜使用。2.本方亦用于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頭暈

24、、震顫等癥。若邪熱內閉、 神志昏迷者,可與清熱開竅之劑安宮牛黃丸、紫雪等同用;若熱傷津液較甚者, 可加玄參、石斛、麥冬、阿膠等滋陰增液之品。3.現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妊娠子癇及高血壓病 引起的頭痛、頭暈、抽搐等屬肝經熱盛者。【注意事項】若熱病后期,陰虛風動,而病屬虛風者,不宜應用。【方歌】 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菊伏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藥,肝熱生風急煎嘗。【文獻摘要】重訂通俗傷寒論何秀山:肝藏血而主筋,凡肝風上翔,癥必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疭,狂亂痙厥,與夫孕婦子癇,產后 驚風,病皆危險。故以羚、藤、桑、菊熄風定驚為君。臣以川貝善治風痙,茯神 木專平肝風。但火

25、旺生風,風助火勢,最易劫傷血液,尤必佐以芍、甘、鮮地, 酸甘化陰,滋血液以緩肝急;佐以竹茹,不過以竹之脈絡通人之脈絡耳。此為涼 肝熄風,增液舒筋之良方。然惟便通者,但用甘咸靜鎮,酸泄清通,始能奏效; 若便閉者,必須犀連承氣,急瀉肝火以熄風,庶可救危于俄傾鎮 肝 熄 風 湯 (醫學衷中參西錄 )【方源】醫學衷中參西錄【組成 】 懷牛膝一兩( 30g ),生赭石一兩( 30g ),生龍骨五錢( 15g), 生牡蠣五錢(15g),生龜版五錢(15g ),生杭芍五錢(15g),玄參五錢(15g), 天冬五錢(15g ),川楝子二錢(6g),生麥芽二錢(6g),茵陳二錢(6g),甘草 一錢半( 3g )

26、。【用法】 水煎 2次分服。【功效 】 鎮肝熄風,滋陰潛陽。【主治】 類中風。癥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中熱痛,心中煩熱,面赤 如醉,或時常噫氣, 或肢體漸覺不利, 口角漸形歪斜; 甚或眩暈顛仆, 昏不知人, 移時始醒醒后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病機與治法 】本方所治類中風,系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氣血 逆亂所致。由于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偏亢,亢陽上擾,則頭目眩暈,目脹 耳鳴,腦中熱痛,面赤如醉。肝陽亢極,氣血逆亂并走于上,則見眩暈顛仆,昏 不知人,或肢體不利,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風癥狀。脈弦長有力,為肝陽亢 盛之象。素問 ?調經論說:“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

27、復 反則生,不反則死。 ”故治宜 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方解 】 方中重用懷牛膝引血下行, 折其亢陽, 并能補養肝腎, 標本兼顧, 為君藥。生赭石重鎮降逆,平肝潛陽;生龍骨、生牡蠣潛陽降逆;生龜版、生白 芍、玄參、天冬滋養陰液,柔肝熄風,均為臣藥。肝喜條達而惡抑郁,過用重鎮 之品以強制之,勢必影響肝的升發條達之性,故用川楝子、生麥芽、茵陳清泄肝 熱,條達肝氣,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麥芽并能和胃調中,防金石藥傷胃之 弊,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鎮肝熄風,滋陰潛陽之功。本方在用藥配伍上,是 潛鎮藥與滋養藥并用,但重用鎮潛熄風之品以治其標,配伍滋養補肝腎之品以治 其本,兼用疏肝清熱之品以除弊糾偏。

28、總屬標本兼顧以治標為主之方。君 牛膝 一一味苦酸而平,引血下行,補益肝腎廠代赭石鎮肝降逆II龍骨 門II臣T牡蠣II卜益陰潛陽,鎮肝熄風I龜版III匚白芍廠玄參 天冬滋陰清熱,壯水涵木I佐T茵陳川楝子門I卜清泄肝熱,疏肝理氣,以利于肝陽的平降鎮潛匚生麥芽使 甘草一一與生麥芽相配,能和胃調中,防止金石類藥物礙胃之弊【運用】1.本方是治療中風的常用方劑。以頭目眩暈,腦部脹痛,心中煩熱,面赤如醉,脈弦長有力為證治要點。凡中風前后,只要辨證為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者,均可使用本方。2. 若痰多者,可加膽南星、竹瀝等以清熱滌痰。若尺脈重按虛者,可加熟地、山萸肉等以補益肝腎;若心中熱甚者,可加生石膏等以清熱;

29、若頭腦熱痛甚者,可加夏枯草、鉤藤、苦丁茶、菊花等以清利頭目。3. 現代常用于高血壓病、血管性頭痛及腦血管意外屬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者。【方歌】 鎮肝熄風芍天冬,玄參牡蠣赭茵供,麥龜膝草龍川楝,肝風內動有奇功。【文獻摘要】醫學衷中參西錄: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為治標之主藥。而復深究病之本源,用龍骨、牡蠣、龜版、芍藥以鎮熄肝風,赭石以降胃 降沖,玄參、天冬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鎮制肝木。 從前所擬之方,原止此數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間有初次將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 病加劇者,于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斯弊。蓋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果, 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發其反動之力。茵陳為青蒿之

30、嫩者,得初春少陽升發之氣, 與肝木同氣相求,瀉肝熱兼舒肝郁,實能將順肝木之性。麥芽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又能折其反動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無他虞也。心中熱甚者,當有外感,伏氣化熱,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氣化之升降,故加膽星也。”大定風珠(溫病條辯)【方源】溫病條辨卷三下焦16條熱邪久羈,吸灼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脈氣虛弱,舌絳苔 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組成】 阿膠三錢(9g),生雞子黃二枚(2個),生龜版四錢(12g),生 白芍六錢(18g),干地黃六錢(18g),麻仁二錢(6g),五味子二錢(6g),麥 冬六

31、錢(18g),生鱉甲四錢(12g),生牡蠣四錢(12g),炙甘草四錢(12g )。【用法】水煎去渣,納阿膠烊化盡,再入雞子黃攪勻,溫服,日2次。【功效】 滋陰熄風。【主治】 陰虛風動證。癥見神倦疭,手足心熱,脈氣虛弱,舌絳少苔或 有光剝,有時時欲脫之勢。【病機與治法】本方證為內風虛證。系溫邪久羈,真陰大虧,或誤汗、妄下 重傷陰液所致。溫病后期,邪氣已去八九,真陰僅存一二,真陰欲竭,正氣大傷, 故見神倦、手足心熱、脈氣虛弱、舌絳少苔,或時有欲脫之狀。真陰大虧,水不 涵木,虛風內動,則手足 疭。此多見熱病后期,陰液呈極度竭乏之狀。故治宜滋陰熄風,用味厚滋補之品,填補欲竭之真陰,以平熄內動之虛風。【方解】 方中阿膠、雞子黃皆血肉有情之品,滋陰熄風,為君藥。重用地 黃、麥冬、白芍滋陰柔肝,壯水涵木,潤燥緩急;生龜板、生鱉甲、生牡蠣滋陰 潛陽,共為臣藥。麻仁質潤多脂,養陰潤燥;五味子酸斂之品,收斂氣陰,并與 炙甘草相配,有甘酸化陰之用,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熄風之功。廠雞子黃門君T卜滋養陰液以熄內風L阿膠r白芍nII丨地黃卜滋陰柔肝III麥冬臣TI龜版 鎮腎氣補任脈,止心痛 門1卜滋陰潛陽匚鱉甲入肝搜邪廠麻仁養陰潤燥I佐T牡蠣即能存陽,又澀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熱I匚五味子 味酸善收,與諸滋陰藥相伍,而收斂真陰使甘草調和諸藥本方和羚角鉤藤湯都是平熄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