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CT檢查輻射劑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術_第1頁
降低CT檢查輻射劑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術_第2頁
降低CT檢查輻射劑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術_第3頁
降低CT檢查輻射劑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術_第4頁
降低CT檢查輻射劑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CT技術在近10年得到迅猛發展,從1998年推出4層CT后,幾乎以摩爾定律的速度更新到16層、64層及雙源CT。近幾年,128、256和320層CT也已經投入臨床使用。    CT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更快的掃描速度以及更短的重建時間,最終呈現的各向同性圖像更為精細和完美。正是由于其不斷提升的易操作性和不斷拓展的影像信息,臨床上接受CT檢查的人數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是,CT檢查所致的公眾輻射劑量也日益增多,甚至有學者預言醫療輻射的致癌效應將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大問題1。    一般來說,控制CT檢查中輻射危害的力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政府相

2、關機構、放射工作人員和CT設備生產廠家。其中,CT廠家在降低輻射劑量的新技術研發方面更是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圖1所示,X射線從球管發出,經過濾線板和適形濾過器濾過后由前置準直器準直,照射在受檢體表面并穿透受檢體,衰減后的X射線通過后置準直器被探測器接收,接下來在數據采集系統內進行模/數轉換,最后交由計算機處理系統重建成CT圖像。CT設備研發者在此CT圖像形成的全部過程中都需要關注和重視輻射劑量的問題,從各個方面努力挖掘降低輻射劑量的潛能。    本文將針對幾大CT設備制造廠家在其技術發展進程中,為降低輻射劑量所作出的技術革新作一淺述。一 數據采集階段

3、降低輻射劑量的技術改進1. 探測器    探測器是CT系統中的關鍵組件,定量地記錄穿過被照體的電離輻射,將X射線強度轉換成電信號。探測器的量子檢出效率(DQE)愈高,所需入射X射線的劑量愈少,病人的受照劑量則隨之降低。    氣體探測器因其量子檢出效率較低,且不符合二維探測器的制造要求,在多層CT的設計中已被固體探測器所取代。而在固體探測器中,相對于傳統閃爍晶體探測器(如鎢酸鎘),稀土陶瓷探測器(如氧硫化釓)的轉換效率更高(DQE達98以上),余輝時間更短,輻射劑量較普通探測器降低約30,已經成為了各大廠家多層CT中的主流探測器類型。

4、    GE公司在其新推出的探測器中加入了寶石分子結構材料,利用了其純度高、通透性強、光電轉換率高、硬度高、更穩定等優點。據稱,該探測器在降低輻射劑量方面將更勝一籌。2. 準直器    準直器具有限定掃描層厚和遮擋無用射線的作用,也是影響輻射劑量的重要CT部件。隨著Z軸探測器排數的不斷增多,盡管半影輻射導致線束幾何利用效率下降的影響越來越小,但在螺旋掃描始末,不能用于重建的無效“過掃描”將更多,特別是在掃描覆蓋范圍較窄和螺距較大時更明顯。   西門子等公司開發的Z軸動態準直器系統(圖2),在探測器進入及移出檢查范圍

5、的過程中,通過其非對稱性的移動,可屏蔽“過掃描”的無效線束,降低輻射劑量達4552 。3. 適形濾過器    由于人體的橫斷面多為橢圓形,外周的X射線衰減低于中心部分,而“硬化”的線束更易穿透人體,于是通過位于X射線源與受檢者之間可吸收低能量的軟X射線的濾過器,可有效減少受檢者的吸收劑量。適形濾過器(如領結形)針對性地減少到達人體外周的射線,降低25左右的輻射劑量,尤其可減少皮膚表面吸收劑量。    GE公司新推出的高檔CT機還可根據掃描野的大小自動選配大、中、小號以及心臟專用等不同尺寸的各種濾過器,充分達到“適形”效果,更大效率發揮

6、降低輻射劑量的作用3。4. 自動曝光控制    在普通X射線攝影中,高的攝影條件會產生曝光過度的黑照片,降低其診斷價值;而在CT檢查中,較高曝光參數得到的圖像質量會更佳,這易促使操作人員一味追求圖像質量,而不顧輻射劑量增加選用較高的掃描條件。人體結構存在橫軸上的不對稱性和長軸上的非均勻性,體部橫斷面前后徑較左右徑短,前后方向衰減強度低于左右方向,長軸上衰減強度也不一樣。如從胸部掃描到腹部,前者的衰減強度明顯低于后者。    基于人體解剖衰減特性的差異,自動曝光控制系統在滿足診斷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實現了降低輻射劑量的技術要求,并保證

7、了圖像質量的一致性,其原理如圖3所示:以影像診斷可允許的圖像噪聲水平作為參考,系統自動調整預設mA值;在XY軸的球管旋轉方向進行角度管電流調制,即左右方向使用較高的管電流,前后方向相應降低管電流;在Z軸的檢查床移動方向進行長軸管電流調制,即實時地根據前面已掃描部位的衰減強度,計算修改后續即將掃描部位的管電流值,即高衰減部位使用高的管電流,反之亦然。    幾大CT制造商均擁有上述三維的劑量調控技術,實現了個體化使用最優掃描參數的目的,降低受檢者的輻射劑量達20504。5. 敏感器官選擇性屏蔽    人體的某些組織器官對于電離輻射的危害

8、相對更敏感,如晶狀體、甲狀腺、骨髓及性腺等。位于掃描范圍之外的敏感器官,使用鉛屏蔽防護,可減少8099的表面吸收劑量;位于CT掃描范圍內非檢查興趣區的敏感器官,使用鉍材料屏蔽可降其40左右的有效劑量,同時不影響檢查目的器官的成像5。但也有研究報道,使用了鉍屏蔽的CT檢查,需要增加掃描條件彌補其噪聲和偽影增加的后果,這將消減其在降低輻射劑量方面的作用6。    西門子公司開發了針對輻射敏感器官的射線屏蔽技術,如圖4。譬如在胸部CT掃描檢查目的并非診斷乳腺疾病時,球管在旋轉至直接照射乳腺時曝光停止,在背部則曝光開啟;然后利用部分掃描數據重建胸部圖像,可減少乳腺40%的

9、曝光量7。二 圖像重建階段降低輻射劑量的技術改進    CT圖像重建的方法中,相比于常用的濾波反投影算法,迭代重建算法在CT固有的物理局限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如可精確模擬系統幾何學,改善多能光譜、線束硬化、散射、噪聲和不完整采樣數據等。因此,迭代重建算法能進一步提高圖像空間分辨力和減少偽影,    迭代重建算法能基于光子統計學計算多種更精確的噪聲模型,在降低圖像噪聲方面有更佳的表現;能處理不完整數據集,從而減少圖像重建所需的投影數據。以上兩種優勢在降低輻射劑量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由于迭代重建算法的計算復雜,將其應用于CT圖像重建曾

10、受到過一定的阻礙。    隨著計算機硬件性能和計算效率的提高,GE公司已經將其自適應統計迭代重建算法用于CT臨床實踐,在保證圖像質量不受損的前提下,可降低輻射劑量達50%8。西門子公司也在其最新的高端CT中引入了統計迭代重建技術。三 高級CT應用中降低輻射劑量的技術改進1. 冠狀動脈成像    近來,多層CT的時間分辨力和空間分辨力不斷提高,CT冠狀動脈成像已成為冠狀動脈無創性成像的重要檢查方法。在CT冠脈成像檢查中,極快的機架旋轉時間、半掃描數據采集以及高空間分辨力均需要更高的掃描條件來補償圖像噪聲的增加;在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時

11、,為保證多個心動周期中層面的連續性,必須進行重疊的小螺距掃描。這些因素導致冠脈CT成像的輻射劑量可高達30mSv,成為了關注焦點9。    為降低冠脈CT成像的高輻射劑量, CT制造商紛紛致力于新技術的開發。其中,西門子64層雙源CT在冠脈成像檢查中運用了心臟專用的領結式濾過器、三維自適應降低噪聲的卷積核、心率依賴性螺距選擇和基于心電圖的管電流調制等技術,降低輻射劑量達5010。基于心電圖的管電流調制技術(圖5a),是在心動周期中將不用于重建圖像的非興趣時相(如代表心室收縮開始的QRS波段)采用低于常規管電流4%20的參數值采集數據;在患者心率不高且心律較齊的情況

12、下,還可運用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行逐層移床式的非螺旋掃描(圖5b),僅在有效的重建時相內進行曝光,其相對于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可減低83的有效劑量11。    結合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飛利浦256層和東芝320層的寬探測器CT行冠脈成像的輻射劑量,已接近自然本底輻射(35mSv)12,13。西門子128層雙源CT利用其在高螺距(3.4)條件下檢查床鐘擺式無縫式往復移動的“閃螺”技術,其CT冠脈成像的輻射劑量甚至低于1mSv14。2. 雙能量成像    不同組織在不同能量的X射線照射下其CT衰減值變化可不一致。雙能量CT成像通過雙球管、千伏

13、的快速轉換以及雙層探測器等技術,實現X射線能量的變化,從而識別不同組織CT值的特異性變化。雙能量CT可用于辨識骨骼、鈣化、碘對比劑和膠原成分,在血管減影CT成像、組織血流灌注以及軟組織顯示等方面體現了其獨特的優勢,為近年CT研究的熱點領域。     為克服低千伏掃描導致圖像噪聲增加的問題,雙能量成像的輻射劑量須高于普通CT檢查,受檢者體型較大時更突出。但雙能量成像因為特異性識別碘對比劑,可從增強CT圖像去除碘劑得到虛擬平掃圖像,從而減少一次常規平掃的輻射劑量。然而在雙能量成像處理過程中,虛擬平掃圖像的噪聲水平得到放大,不利于診斷。西門子公司利用最新的選擇性光子屏蔽

14、技術,純化分離高、低千伏的能譜重疊,可將雙能量成像的輻射劑量降低至常規單能量成像的水平15。3. 器官灌注成像    以研究血流動力學改變為目的的器官灌注功能成像已逐漸應用于臨床。CT因其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力,優于其他灌注成像設備,在急性腦缺血早期診斷、心肌功能以及腫瘤灌注評價等方面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由于CT灌注成像是在靜脈團注碘對比劑后對選定層面進行連續動態掃描至少30s以上,因此累積的輻射劑量相當高。特別是在當今各大廠商推出的全器官灌注成像以后,輻射劑量的成倍增加將更令人擔憂。    為避免電離輻射所致的確定性效應(如皮膚紅斑

15、)的發生,CT灌注成像只能使用盡可能低的掃描條件,但由此引起了圖像噪聲的顯著增加。因此,圖像重建過程中一些較新的濾過技術,如高度抑制反投影局部濾過(Highly Constrained Back Projection Local Filtering,HYPR-LR)和多通道濾波(Multiband Filtering,MBF),近來被用在CT灌注成像中以改善圖像噪聲4。四 結語    CT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為臨床醫學實踐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同時也給降低X射線電離輻射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挑戰。各CT設備研發機構和生產廠家正視輻射危害,在每一項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上都切實考

16、量了輻射劑量的問題,在降低輻射劑量的技術研發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筆者希望,在政府有關機構、放射醫務人員以及CT生產廠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參與與努力下,可將CT檢查中的輻射劑量控制到最合理范圍,使得既能充分發揮CT檢查的有效性,又極力保障受檢人群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1 Brenner DJ, Hall EJ. Computed Tomography: An Increasing Source of Radiation ExposureJ. N Engl J Med, 2007, 357: 2277-2284. 2

17、 Christner JA, Zavaletta VA, Eusemann CD, et al. Dose Reduction in Helical CT: Dynamically Adjustable Z-axis X-ray Beam CollimationJ. AJR, 2010, 194: W49-55.3 Thomas L, Toth TL, Cesmeli E, et al. Image Quality and Dose Optimization Using Novel X-ray Source Filters Tailored to Patient SizeC

18、. Proc. Soc. Photo Opt. Instrum. Eng, 2005: 5745.4 Yu L, Liu X, Leng S, et al. 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in Computed Tomography: Techniqu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J. Imaging Med, 2009, 1: 65-84.5 Catuzzo P, Aimonetto S, Fanelli G, et al. Dose Reduction in Multislice CT by Means of Bismuth Sh

19、ields: Results of In-vivo Measurements and Computed EvaluationJ. Radiol Med, 2010, 115: 152-169. 6 Berland LL, Yester MV, Fitzpatrick AF. Reducing mAs Is as Effective as a Bismuth Breast Shield to Minimize Breast Dose for Chest CT when Keeping Mediastinal Noise Constant (abstr) C. RSNA Scientif

20、ic Assembly and Annual Meeting Program, 2009: 299.7 Vollmar SV, Kalender WA. Reduction of Dose to the Female Breast in Thoracic CT: A Comparison of Standard-Protocol, Bismuth-Shielded, Partial and Tube-Current-Modulated CT ExaminationsJ. Eur Radio, 2008, 8: 1674-1682. 8 Silva AC, Lawder HJ

21、, Hara A, et al. Innovations in CT Dose Reduction Strategy: Application of the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J. AJR, 2010, 194: 191-199.9 Hausleiter J, Meyer T, Hermann F, et al. Estimated Radiation Dose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CT AngiographyJ. JAMA, 2009, 301: 500-507.

22、10 McCollough CH, Primak AN, Saba O, et al. Dose Performance of a 64-Channel Dual-Source CT ScannerJ. Radiology, 2007, 243: 775-784. 11 Earls JP, Berman EL, Urban BA, et al. Prospectively Gated Transvers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Versus Retrospectively Gated Helical Technique: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Reduced Radiation DoseJ. Radiology, 2008, 246: 742-753.12 Efstathopoulos EP, Kelekis NL, Pantos I, et al. Reduction of the Estimated Radiation Dose and Associated 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