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三)脈 學 綜 述(摘自三年來的中醫藥實驗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7月)脈學是醫學科中的重要部門,尤其是中醫診斷學中的一個基本環節。中醫過去缺乏儀器及其他完整自然科學的幫助,在診斷方面,除了“詳問”可以搜集一部分診斷資料以外,還必須依靠“望色”(包括神色、膚色、舌苔等)、“聞聲”及“切脈”等來掌握更多的客觀資料。其中切脈法因為是比較可以測知體內的活動情況,因而可以根據脈的變化來判斷致病因素,病理機轉及安危吉兇等。所以脈學的發展比較其他各種診斷法更受到了歷代醫家的重視和鉆研,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而且對世界醫學貢獻也是很大的。據史家考證:公元六世紀我國的脈學即傳到
2、了朝鮮、日本和印度等國;九世紀在歐洲應用的阿拉伯醫書才有脈診的記載;十一世紀阿森維納著醫書曾采用中國脈經的名稱;十三世紀土耳其更將脈經翻譯;十五、六世紀,歐洲的醫學家群起致力于心臟血管的研究顯然是與中國的脈學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古代醫學雖然對于脈學有著重大的成就,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不能充分運用科學武器來充實它的內容,說明它的本質,所以直到現在,中國的脈學還未能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而且過去從事中醫的成員,往往受著自己世界觀以及技術經驗的影響,在脈學的認識上是有一定出入的,歷代各家脈學文獻亦未能統一整理,這些都增加了研究中醫脈學的困難。我們對科學知識知道不多,對歷代文獻也未作全面的搜集整理,加
3、以經驗有限,準備不充分,來綜述中醫脈學,不但不足代表中醫學術,并不能代表多數中醫成員,只就我們在學習及臨床上的一點體會,總結如下。1.中醫脈學演變簡介(1)由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中醫脈學在戰國時代(公元前五世紀)即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當時的著名醫學家秦越人(即扁鵲)即是以切脈著名的。史記:“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后世根據這一記載,公認扁鵲為脈學之祖,并將討論脈學為主的黃帝八十一難經,偽托為扁鵲所著。根據內經三部九候論“有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兩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中部人,手少陰;下部天,足厥陰,下部地,足少陰,下部人,足太陰。下部天以候
4、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可見古代醫家切脈所采取的部位頗為廣泛,即所謂遍診法也。至難經出后,切脈才改以寸口(橈動脈)為主,難經開首即指出“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難經并將古代廣泛的三部九候法,完全分配于寸口。又史記·倉公傳記倉公的脈位有“弦出左口”、“脈氣口至小緊”等,倉公名淳于意,乃秦、漢時人,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肯定:由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是自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的,后漢張仲景于其所著的傷寒論·自序中云:“觀今之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
5、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所謂管窺而已”傷寒論為二世紀著作,它所指的遍診法為人迎(頸動脈)、寸口(橈動脈)、趺陽(脛前動脈),三部雖與內經有所不同,但觀其對當時醫生的批評,正反映了遍診法已演變為獨取寸口了。同時張仲景自己的著作對于寸口脈記載獨詳,趺陽、人迎則較少,對一般外感病的脈象,通篇概言寸口,若積聚、結胸等上下阻隔的疾病,則詳分寸關尺部候之,若病入于胃或久病雜病,則多分寸口趺陽并舉,說明了后漢時期,獨取寸口法已非常盛行,而遍診尚未全廢。至三國時吳太醫呂廣注難經云:“左手關前為人迎,右手關前為氣口。”竟把遍診法的人迎配入寸口脈的左前一分的地位,到了公元三世紀時,王叔和著脈經,更只專詳寸口脈而不
6、涉及其他,這才使寸口在脈學上完全獨立,幾乎把遍診法全部廢除了。其所以演變的原因,當然與封建社會禮教束縛分不開,特別是六朝以后,婦女纏足之風盛行,婦人候足自然更不方便。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可能先在婦女診法上獨取寸口,以后并由女及男,對男子亦獨取寸口了。在封建社會中不獨一般男女的交際為禮教所不許,這種封建的倫理在醫學上也同時受到影響,只要從讀小學載:“一旗婦不肯醫持手診脈,寧病而死”,與襄陽縣志載:“萬歷朝,太后病篤,崔真人孟傅應詔,詔自簾孔引線候脈”的兩種例子看來,雖然只是一種傳說,但封建社會束縛了脈學的進一步發展,則是毫無疑問的。此外,在醫學本身上也有促使它演變的原因,那就是由于橈骨動脈具有便于診
7、察的特有優點。橈骨動脈比較淺在易于觸知,波動低昂較易分別,內經上下兩部與人迎趺陽之脈,或隱而不顯,或脈管較粗,區別低昂非常困難,所以,由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也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過直至今天,中醫師日常使用的切脈法,雖然絕大多數是獨取寸口,但有時還結合遍診法,如利用額動脈以察發熱的情況,利用人迎看期門的搏動情況;病危的患者寸口脈微欲絕,或細弦而勁,生機索然,在此時往往兼診趺陽是否存在以判吉兇,某些痿痹患者能否恢復,或易否恢復,亦可利用趺陽決定。我們曾經治療一位特等殘廢的患者,兩足痿痹不能起床,診其趺陽脈左腳存在,右腳消失,推知其左腳或可恢復,治療后果能扶杖下床行動,左腳比右腳較能著力,可見遍診
8、法還有它存在的價值。(2)寸口脈形詳略的演變在中醫脈學的演變過程中,除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外,同時在寸口脈的種類詳略上也前后有著差別。內經·素問對脈的記載共二十余種:即大、小、滑、澀、浮、沉、遲、數、緊、急、緩、弦、長、弱、細、虛、實、代、短等(其實還有描繪脈狀而無正式名稱者未計在內)。公元二世紀倉公傅和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記的脈名和數目與素問相近。至晉代王叔和著脈經時,脈的名稱與數目較多,共計二十四脈,即浮、沉、遲、數、微、細、散、緊、弱、滑、代、動、緩、澀、結、促、軟、洪、伏、虛、實、芤、革、弦等,而為后世各家所祖述,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仍叔和之舊,但改革脈為牢脈,脈訣則去數、
9、散二脈,另加長、短二脈,總數仍為二十四種。至通常所謂二十八脈,出明李士材診家正眼,本節所舉即取材于此。足見歷代醫家根據臨床體會,不斷增加,由簡而繁,可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在今日看來,脈的名稱未免有些重復,例如疾脈不過是比較更快,似可不必另立名稱。不過在古代無精密時計的狀況下,不能完全以計數方法來顯示它的區別程度,只好另立名稱以事補救。(3)寸口六部分配臟腑的演變上面已經提到:古代脈法是遍診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謂“三部”系指全身上中下三停,“九候”系指三停各分三處,共為九處。難經·十八難則謂“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
10、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下部,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是將三停九處完全置于兩手寸關尺之間,而寸、關、尺又各分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合為九候矣。難經雖獨取寸口,但對兩手六部的臟腑分配尚未全面指出,及王叔和著脈經,于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后脈,平三關病候并治等篇,對左右分配臟腑的說法才十分明顯;至六朝(或云北宋)高陽生之徒綜合脈訣,就概括地定為“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后來更有膀胱從腎配左尺,三焦從命門配右尺等。這種說法受到了許多人的批判,尤其是大腸小腸分配寸部更是爭論不休,但大體說來,內經所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則是可信的。在一般情況下,膈以上至頭部的
11、疾病,可以在寸脈上反映出來,臍以下至足部的疾病可以在尺脈上反映出來,(這些)是有臨床事實表現的,(而)在概念上臟腑所居的地位上下既有不同,自然也可以同時測知。后唐肖淵褚氏遺書根據難經·十九難:“脈有順逆,男女有恒而相反,男子之脈在關上,女子之脈在關下”又說:“男子順陽,自下生上,故右尺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出,故右關為脾,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腎,腎生左關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左寸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出,故左關為脾,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腎,腎生右關肝,肝生右寸心。”把男女的分配完全顛倒過來。宋儲脈辨疑亦有類似說法,經元載同文脈訣刊誤指出:“男女形氣精血雖異,而十二經脈所引
12、止始終,五臟之定位則一也,安可以女子位為反耶!”才糾正了這種謬論,但男左女右,男子主氣,女子主血的說法,則至目前未有少變。2.脈學在四診中的地位脈在四診中所以被重視,在中醫說來主要是根據“有諸內,形諸外”,可以從外察內的理論。董四園云:“脈者,血之府也。血充脈中,緣氣流行,肢體百骸,無所不到,故為血氣之先機,憑此可以知氣血之盛衰,疾病未形,脈先昭著凡邪正寒熱虛實,憑此可推而得焉。”人體構造及生理是具有整體性的,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的變化,大致可以察知內在變動的全貌,這是中醫脈學的整體觀點(之)最高原則。關于中醫經常習用寸口診法,除了上面所說的原因外,在中醫學術上認為寸口是手太陰動脈,肺朝
13、百脈,為脈的主導,故能“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張世賢注難經·第一難云:“手太陰之寸口以決夫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者,蓋由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引之于寸口,變見于脈,故可以決人吉生而兇死也。”內經曰:“脈會太淵”,太淵即寸口也。吳幼清云:“五臟六腑之經,分布于手足,凡十二脈手三部皆肺臟,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何也,脈者血之流派,氣使然也,肺居五臟之上,氣所出入之門戶也,脈行始肺終肝,而復會于肺,故其經穴名為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一身之氣,必于是占焉。”關于肺朝百脈的價值如何,當然還待研究,但卻充分說明古人對于寸口脈的重視。綜合脈學在診察中的作用有以下幾點:(1)
14、辨別病因:中醫對于病因的認識,認為有六氣、七情及有形之邪等。不同的病因即可能反映出不同的脈象,如風脈多浮,寒脈多遲,或緊、細、微;濕脈多濡,痰飲脈多弦、緊、滑,瘀血脈多澀,憂脈多澀等(參考表二),這只是就常例中略舉各種原因的代表脈,其實參伍錯綜變例百出,例如浮為風之代表脈,但只是指的外風,如果肝風內動則脈又當弦,若或浮而兼微,更是陽氣虛浮,不但不能指為外風,并且屬于內傷中之比較嚴重者,似此就不是這里所可罄述的了。(2)辨別證候類型:中醫在臨床診斷上除辨別病因外,還應辨別其陰陽寒熱表里虛實等八綱所屬。脈學對八綱的鑒別上作用非常顯著,一般而論,脈的浮沉,表示病屬表屬里,遲數區別寒熱,脈的有力無力表
15、示虛實。至于陰陽除統指表里寒熱虛實之外,還可代表血氣。張景岳云:“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鑒,有諸中必形外,故血氣盛者脈必盛,血氣衰者脈必衰,無病者脈必正,有病者脈必乖,引人之疾病,不過表里寒熱虛實,此六字業已盡之。然六者之中又以虛實為最要,蓋凡表里寒熱諸證,無不皆有虛實,既然知表里寒熱而復能以虛實二字決之,則千病萬病可以一貫矣。”八綱已經是中醫辨證的綱領,張氏更強調虛實二字,則為綱領中的綱領,所謂虛證指人體抵抗力不足,實證則指病邪毒素旺盛而言。八綱中的脈證還有真、假之分,更為辨證中的吃緊處。中醫治虛寒常用附子、干姜,治實熱常用石膏、大黃,萬一真假誤認,必然死生反掌。例如身發高熱,面紅氣粗,從表面
16、上看似屬熱證,盡可用石膏、大黃,但切脈沉細若絕,或雖浮大而按之豁然空虛,這種熱象中醫認為全是假的,它的本質實為真寒,正好與熱證相反,而必須用附子干姜等劑。在這種情況下,脈學所起的作用是帶有決定性的,雖然這種情況并不經常碰到,但也并非很個別的。張景岳云:“凡見脈證有不相合者,則必有一真一假隱乎其中矣,故有以陰證見陽脈者,有以陽證見陰脈者,有以虛證見實脈者,有以實證見虛脈者,此陰彼陽,此虛彼實,不有真見,最易殺人。”充分說明了脈證相應的重要和脈證相反的嚴重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脈象的參考,那末真假疑似之間,必然很難辨別。(3)辨明病勢轉歸:病勢轉歸包括病情進退、順逆與病邪傳經與否等,這在脈學上
17、也有所反映。如痢疾脈大為病進,脈小為病退。傷寒論云:“下痢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蓋邪實病毒旺盛,表現為脈大有力,故為病進,若脈微弱數者,則邪勢已衰,故為病退而痢止。這只是屬于邪實方面的例子。如果屬于正虛卻與此恰巧相反,例如太陰病脈微浮者為欲愈,因原本正氣較衰脈沉而弱,現正氣來復脈沉弱漸有起色,故為欲愈。在順逆方面,一般陽證得陽脈(如浮、洪、滑、數等),陰證得陰脈(如沉、細、澀、遲)為順,反是則逆,這在上面脈證的真假問題上已有所說明,在陽證得陰脈,知邪雖盛而正已虛,說他是逆尚易了解,至于說陰證得陽脈似乎很好,為什么也說它是逆象呢?例如“傷寒下利日十
18、余行,脈反實者死”,又如脈大為勞,均屬此候,要知道這里所謂“陰證見陽脈”,并不如上文所謂太陰病脈沉弱而漸見起色的微浮之類的陽脈,而是指的革脈牢脈之類,表象似實而本質已枯。至于根據脈象判斷病邪傳變與否。傷寒論有云:“傷寒二、三日,脈若靜者,為不傳也;脈數急者,為傳也。”是其一例;“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都不外從脈的變化上來判斷病的機轉的順逆,與預后的吉兇。象這樣的記載簡直舉不勝舉。說明了脈學在診斷上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重大。不過脈在診斷方面雖然起著如此的重大作用,仍不能以切脈為測知一切疾病的唯一方法,更不能以切脈即可知萬病。中醫四
19、診中必須全面配合,缺一不可,古訓“脈證合參”、“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正強調了全面診斷的重要。汪石山云:“脈經云:浮為風、為虛、為嘔、為痞、為厥、為脹、為滿、不食、為熱、為內結等數十余病。假使診得浮脈,茍不兼以望聞問切,而欲的指其何病,吾謂戛戛(jia)乎其難矣。古人一以脈參病,曷嘗以診脈知病為貴?夫脈經一書,開卷便言觀形察色,彼此參伍,以決死生,可見望聞問切,醫之不可缺一也,豈得而偏廢乎。”徐大椿對一般江湖醫生借脈為名的丑態,更作了刻骨的批判,是非常正確的。3.切脈法(1)定關:掌后高骨(神門穴)對面的就是關部,朱奉謙云:“凡初下指,初以中指端按關位掌后高骨為關,乃齊下前后二指,為三部脈,前
20、指寸口,后指尺部也。”汪石山云:“揣得高骨,壓中指于高骨以定關位,然后下前后兩指以定尺寸,不必拘一寸九分之說也。”三指間的距離與病人的長短有關,臂長則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2)下指輕重:古人有三菽之重取其浮,九菽之重取其中,十五菽之重取其沉的記載,這是從實際中得來的經驗,值得進一步研究。楊仁齊云:“每部下指,初則浮按消息之,次則中按消息之,又次則沉按消息之于是舉指而上,復穩指而下,反復拶(za)相進退而消息之。”滑伯仁云:“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尋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委曲求之曰尋。”楊氏與滑氏的輕重次第是完全一樣,不過名詞微有不同,而下指輕重又必因病人肥瘦而略有差異。(3)調息:
21、切脈時應先調息,即以醫師自己(平人)的呼吸去調知病人脈搏的快慢,一呼一吸脈五至為平脈。滑伯仁云:“凡診脈之道,先須調平自己氣息,男左女右。”目前中醫師多以時鐘計算,調息似已不甚重要,但根據古人要求動數候脈,需候五十動才合標準。張仲景傷寒論·自序對當時醫生診脈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曾經提出批評,醫貫亦云:“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至乃知五臟缺失,今人指到腕骨即云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誠然是很中肯的。(4)擇時:切脈以平旦(寅時)為準。陳無擇云:“經云: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以脈未盛,絡脈調勻乃可診有過之脈。或有作為,當停寧食頃,俟(si)定乃診,師亦如之,釋曰:
22、停寧俟定,即不拘于平旦,況倉卒病生,豈待平旦,學者知之。”事實上每個病人都等到平旦診脈是不可能的。4.脈的種類(1)平脈:常人的脈象謂之平脈。脈象不緩不急,不澀不滑,不長不短,不低不昂,不縱不橫,來去從容,這是形象上的平脈;一息五至,這是至數上的平脈。平脈的范圍很廣,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這是季節上的平脈;北方人脈強實,南方人脈濡弱,這是地域上的平脈;男子較慢,女子較快,這是性別上的平脈;年老者較快而硬,成年慢而柔軟,小兒亦快,這是年齡上的平脈。此外,與體質強弱、生活(起居、飲食)情緒等都有關系,所以平脈的范圍頗大,必須先熟悉平脈,才能候測病脈。滑伯仁云:“三部之內大小浮沉遲數同等,尺寸
23、陰陽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強弱相應,四時之脈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內,獨大、獨小、偏疾、偏遲,左右弱強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診脈須先識時脈、胃脈與腑臟平脈,然后及于病脈。時脈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胃脈中,按之得和緩,腑臟平脈,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澀而短,肝脈弦而長,脾脈緩而大,腎脈沉而軟滑,凡人腑臟脈既平,胃脈和,又應時脈,乃無病也,反此為病。”上面列舉的平脈都是用的病脈名稱,其實只是借此形容它稍有偏兼,并不過分出入,我們只要知道平脈的現象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來去從容,一息五至,再參考上面的各種說法,就可得其大體。關于妊娠三月以后脈較滑疾
24、,亦屬生理上的平脈。(2)病脈:一般與平脈相出入者為病脈(但其中亦包括了一切生理的怪脈,另在怪脈類加以討論),通常就其體象分作二十八脈,即浮、沉、伏、遲、數、疾、代、促、結、洪、細、長、短、弱、芤、實、虛、弱、微、散、緩、濡、緊、革、牢、滑、動、澀。另有曲脈與弦脈之直上下相對立,二十八脈內并無此名,而事實上卻有此脈,多現于風痰涌盛之病,名目雖多,歸納起來不外脈位、脈息、脈狀、脈勢四種。脈位包括高、低,脈息包括快、慢、歇止,脈狀包括大、小、長、短、曲直、中空,脈勢包括有力、無力、軟、硬、流利、不流利,各項各有它的代表脈,此外即屬于四種里面兼具一或二種的次要脈,為了說明簡便,把它列了一個二十八脈體
25、象大概表(表一)。至于二十八脈的主病說法種種不一,有時以病的原因分,如遲脈為寒,數脈為熱,甚且以寸關尺分主病類與癥狀,如寸浮傷風等,更屬刻舟求劍,舉不勝舉,今從病因列二十八脈主病大概表似覺較為概括,但二十八脈中獨見者少,兼見者多,一病可見數脈,一脈亦可見于數病,必須結合臨床癥狀才能確定。(3)絕脈:絕脈指毫無生機,轉歸不佳之病脈而言。古人定生死吉兇,多從脈之有神無神,脈之有根無根等方面討論。脈經云:“諸浮脈無根者死”,所謂無根即浮取有脈,稍按即不應指之謂,所謂無神也包括無根在內,不過無根以浮沉言,無神則結合往來之似有似無而已。陳運公云:“看脈須看有神無神,無論浮沉遲數滑澀大小之各脈,按指之下若
26、有條理,先后秩然不亂者,此有神之至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動者,亦謂有神。倘按之而散亂者,或有或無者,或來有力而去無力者,或輕按有而重按絕無者,或時而續時而斷者,或欲續而不能、或欲按而不得,或沉細之中倏有依稀之狀,或洪大之內,忽縹緲之形,皆是無神之脈,脈至無神即為可畏,因循其待,必變為死脈。”此外又有所謂真臟脈見必死的記載,真臟脈乃各臟之絕脈,在具體脈形上,包括無根無神之外,還包括至數與硬度的特殊變化。如古所謂釜沸、魚翔、彈石、解索、屋漏、水流、雀啄、偃刀,以及內經上的蝦游、轉豆、火薪、散葉等等,均為內臟機能混亂之證,故不免于死亡。(4)怪脈:主要指反乎生理常態而又不屬病理范圍的脈象而言。如“反關
27、脈”寸關尺三部均不見脈,而自列缺至陽谿始見脈者,陶節菴云:“病人若平素原無正脈,須用復手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張璐云:“脈之反關者,有從關斜走自寸而反關者,有自反于內側,近大陵而上者,有正部原如絲而陽谿列缺別有一脈大于正位者,亦有諸部皆細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對于反關脈的解釋,高武及張璐均認為“經脈阻結”,而虞天民氏則認為地天交泰所生成,誠然是很正確的。又如六陽脈與六陰脈,均屬無病之人的生理變態,六陽脈兩手寸關尺平均洪大,六陰脈為兩手寸關尺平均沉細。六陽脈生平很難遇見,六陰脈則雖不常見,但臨床不乏此例。凡遇就診者毫無病苦而現此脈,或雖有病苦而脈并不與病情同進退,并且
28、六脈之中毫無區別,即當懷疑及之。其次也有屬于病理的,如上面絕脈所舉的釜沸、蝦游,古人都把它稱為怪脈。此外,更有乍大乍小之鬼脈,神鬼之說絕不可靠,但精神恍惚,或神經擾亂至極之患者,確亦偶現此種脈象,不可不知。至于相傳已久之“太素脈”云為創始于隋之楊上善,明彭用光并托言為東海馮真人于宋太祖乾德乙丑年,出傳于世,其大要論貴賤切脈之清濁,論窮通切脈之滑澀,論壽夭以長短,論時運以生克,論吉兇以緩急,顯然為術士之說,這不只為脈中之怪而實為脈學中之怪了。(5)小兒脈:五歲以下的兒童切脈無法分部,宜以觀察虎口指紋為主,指紋除部位分風、氣、命三關,體狀分粗細曲直開叉之外,還可從顏色的紅淡紫黯以及往來流利或滯澀等
29、方面來判斷病情。因為它屬于中醫脈學的一個部分,故附此一提。5.結語以上簡單的就中醫脈學中的一般問題粗略地介紹了一下。從中醫脈學的成就來看,說明我們祖先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創造性的。其中如對于脈象的體會描寫,對于持脈輕重的準則,以及根據脈象判斷病因、病理、機轉、預后等,基本上是正確的,有相當的物質基礎,有充分的客觀事實,所以肯定它具有科學的內容。但在歷史的條件限制下,還未能提高到完全系統地來作出科學說明,因為中醫缺乏發揮與研究,這門學問是停滯不前,或帶有神秘色彩,增加了對于這門科學正確研究的困難,甚至使人懷疑到脈不可靠,其中原因除上述者外,還有學術本身存在的問題。如:(1)舍脈從證說的阻礙:脈證雖均
30、有常、變、真、假,但各有一定可資鑒別之點。人們不注意從這方面去鉆研,貿然作出有時應該舍證從脈,有時應該舍脈從證之說,以致造成脈象雖可以幫助診斷,但又并不可靠(的觀念),這只要進一步加以追究(可參考姚國美診斷治療學),它的錯誤就可明白。(2)六脈分配臟腑的可疑:脈管只是一條,在短短寸許之地,要以寸關尺來區別表里臟腑的病變,未免是很難解釋的問題,何況分配方法主要是大小腸分配寸尺的爭論言人人殊,執行的人虛應故事,本身基礎已先動搖,進一步鉆研似徒多事,其實只要稍稍虛心與認真就可在日常臨床上體會到寸關尺三部體象確有或 的事實,三部表現既各不同,必然有其不同的原因存在,怎可因為一時不易解釋,就認為無足鉆研
31、?(3)認為脈不可靠,而不想作研究的,固然不對。另一種雖然認為可靠,但覺得不必再加研究,也還是思想上的障礙。如有的人以為中醫脈學既然有理論有系統有事實,可以說得完全科學,只要按著老一套去學習體會就成,為什么還要加工研究?至于個人直覺體會有時出入,體象描繪是否具體,理論根據是否確實,換一句話說要不要利用近代科學武器來說明問題本質,克服抽象摸索的困難,均一概置之不問,這當然不是隨著時代前進的正確態度。另外也有以為脈學在中西醫學里面都有記載,而且已經有了適當的科學說明,脈象的形成,無非是血量與張力、節律的關系。我們對科學知識未免太幼稚,但我們總覺得脈的問題并不會過分簡單,究竟怎么樣能夠分部候知體內活動,能否從高級神經活動學說求取解答,即使脈形的改變,其物理及化學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經濟項目實施案例試題及答案
- 水電工程考試資料大全與解讀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社會責任試題及答案
- 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數據分析技巧試題及答案
- 中介賣房套房合同范例
- 公共關系的活動策劃試題及答案
- 公共關系與用戶生成內容試題及答案
- 市政工程行業信息交流試題及答案
- 農村房屋土地合同范例
- 保管及代銷合同范例
- 大風天氣下的物流運輸安全措施
-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使用公約協議
- 新生兒護理安全用藥
- 2025年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西醫骨科發展簡史
- 醫療護理醫學培訓 臨時起搏器的使用及參數調整課件
- 《中國婦女妊娠期體重監測與評價》(T-CNSS 009-2021)
-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函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 2025年春季1530安全教育記錄主題
- 初中語文教師校本培訓內容
- 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附解析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