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的文化與風俗_第1頁
雍和宮的文化與風俗_第2頁
雍和宮的文化與風俗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雍和宮的文化與風俗雍和宮的臘八粥與舍粥活動雍和宮網站時間: 2008-10-29“臘八”系舊時在臘月里,人們祭祀司嗇神、昆蟲神等八種天地神靈、祖先的日子。漢代逐漸固定為臘月初八日祭祀,稱“臘祭”,因為這時農作物已貯藏起來,處于農閑,人們在野外獵取禽獸,用以祭禮,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佛教傳人中國后,“臘八”日與牧女獻乳糜,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紀念日統一起來,稱為“臘八節”。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經六年苦心修行,云游四方,終日辛勞,致使昏倒在尼連河畔,后被一牧女發現,急忙以各種米豆、野果、奶水熬粥給釋迦牟尼吃,使之體力得到恢復,并于當年臘月初八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這天,大地震動,天樂鳴揚,天雨妙華

2、,眾天神云集, 齊聲贊頌釋迦牟尼成就佛道。這天,在寺院要舉行法會,以各種谷物干果煮粥供佛。民間百姓也競相用香茗、谷物熬粥。相沿此習,清代宮廷上下盛食臘八粥,每年還要在雍和宮舉行隆重的臘八盛典。當時,清宮廷對此盛典特別重視,每至農歷十二月初一日,總管內務府就派許多司員率領雜役將臘八粥所用的小米、紅棗及各種雜糧豆米干果,還有盆碗家什和干柴在府庫備齊。初二日晨起,用馬車一車車運至雍和宮,至初五運齊。從這天起,雍和宮大部分僧人都要投入到熬臘八粥的準備工作中。自初六日開始,清帝派蒙古王公一人,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二人,率內務府三品以上司員及廚師、雜役等到雍和宮監督稱糧搬柴。所有用料均排列在廚房內外。初七日

3、晨, 清帝派蒙古王公一人,會同內務府司員下令升火。由素有經驗的僧人掌握熬粥火候,并依次將奶油、小米、江米、紅棗、核桃、桂圓、瓜子、葡萄干等放人大鍋內。宮廷派去的專人則要檢視。清燕京歲時記載:“雍和宮喇嘛于初八日夜內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這里“初八日夜內”實指初八日凌晨。至晨兩點粥已熬熟,即派員將粥盛在碗內,以托盤送到雍和宮各殿佛像前供奉,每尊佛像前供一碗、三碗、五碗不等。天明后,蒙古王公進宮復命。雍和宮全體僧人自熬好第一鍋粥始, 即在法輪殿誦經, 此時,殿內酥油燈數百盞于供桌之上,香煙裊裊,鼓樂齊鳴。到初八日清晨,清帝又派兩個或四個蒙古王公到雍和宮聽經,到

4、初九日晨,聽經大臣進宮復命。在清代咸豐朝以前,每年臘八節雍和宮共熬粥五大鍋,分配方法為:首鍋供于佛前,二鍋獻于朝廷,三鍋給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鍋送文武官員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鍋給本寺僧眾。在這五鍋粥中,用料也不同,前三鍋有奶油和全份干果料,四鍋、五鍋較之前三鍋簡單些,第五鍋為紅棗糧米等。最后,三至五鍋粥余下的要混在一起,于初八日早晨施舍給平民百姓,京城百姓持大小瓷碗前來喝粥,盛況空前,此盛典一直延續到光緒年間。當時,熬臘八粥的場所設在雍和宮東阿斯門內,故東阿斯門院得名:“銅鍋院”。其粥鍋是由八噸銅鑄成,直徑兩米,深一米五,是乾隆九年 (1744) 皇宮養心殿造辦處制造。后此大鍋移至天王殿院內的鼓樓腳下,供游人觀賞。如今,每年臘月初八日,雍和宮僧人都要晨起在殿上誦十六羅漢等經,以紀念釋迦牟尼得道成佛日,同時,全體僧人還要在食堂熬臘八粥喝,并將第一碗粥供于佛前。這日,又有信眾專為廟內捐款舍粥,待開門之后,但見雍和宮僧人將一桶桶熬好的臘八粥抬至天王殿院內,不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