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糧田實現噸糧路徑探索_第1頁
噸糧田實現噸糧路徑探索_第2頁
噸糧田實現噸糧路徑探索_第3頁
噸糧田實現噸糧路徑探索_第4頁
噸糧田實現噸糧路徑探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噸糧田”實現“噸糧”路徑探索 高產高效噸糧田開發是我國農業生產上的一項創舉,是糧食增產的一種有效措施。發展噸糧田生產,促使糧食生產登上新的臺階,在我國平川地區已成為現實,那么在商城這樣的丘陵壟崗山區縣,如何實現噸糧生產?帶著這一問題,筆者對商城縣“噸糧田”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對建設噸糧田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噸糧田概念、建設背景及現狀1、 概念噸糧田,指的是全年糧食一季或多季畝產達到1噸以上的農田。它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產物,具有復種指數高、集約程度高、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高的“四高”特征 。2、 背景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省將集中打造6000萬畝高標準噸糧田。商

2、城縣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2012-2020年)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商城縣要打造10萬畝平均畝產1噸以上的噸糧田。3、 現狀近年來,由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項目、土地整理項目、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小農水項目、交通田間工程項目、扶貧整村推進項目、退耕還林鞏固后期成果項目、農田林網建設項目等一批涉農項目的實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我縣已建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高標準糧田18萬畝。 二、商城縣自然條件與水稻生產商城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5°07115°38,北緯31°2332°0

3、5之間,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光、熱、水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2004.4小時,年日照率為45%,6-8月日照較多,11月至翌年3月日照時數減少。0的積溫為5648,10活動積溫4977。年平均降水量為1198.2毫米,由南向北遞減。夏季雨量大,占全年降雨的44%,春季雨日最多,秋冬季雨雪量和雨雪日數較少。 水稻是一種喜溫、喜濕、喜光作物,我縣秈稻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種,8月下旬到9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20-145天,需要活動積溫2875-3350,雨量500-750mm,日照時數800-1000小時。本縣此期10活動積溫歷年平均值為3688.9,降水量歷年平

4、均值為816.6mm,日照時數歷年平均值為904.7小時;粳稻播種在5月上中旬,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40-160天,需要活動積溫3200-3600,雨量700-800mm,日照時數800-1000小時。本縣此期10活動積溫歷年平均值為3731.3,降水量歷年平均值為807.6mm,日照時數歷年平均值為891.4小時。由此可以看出,商城縣不論種植秈稻還是粳稻,光、熱、水條件都可以滿足,水稻是本縣的適生作物。 三、商城縣噸糧田種植模式及評價1、種植模式 在丘陵、壟崗、山區以水田為主的商城縣,實現噸糧生產有哪些途徑呢?筆者攝下了以下幾種生產模式。 鏡頭一:“喜看田畈涌金波,滿懷歡欣收

5、噸糧”。2008年9月1日,袁隆平院士出現在商城,走在商城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是一片金燦燦的喜人景象,籽粒飽滿的稻穗隨著微風輕輕蕩漾,田野里彌漫著稻香。78歲高齡的袁隆平一邊觀察,一邊感嘆“豐收已成定局”,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袁隆平讓工作人員現場測算了一下,理論產量可達1100公斤/畝,按照八五折計算,折合畝產應為935公斤。這是國家水稻研究中心18個“Y兩優1號”超級稻高產示范點之一的商城縣百畝核心攻關區,單季可望實現噸糧。 鏡頭二:“高產創建樹標桿,稻麥接茬產噸糧”。2010年仲夏,牽手合作社種植的1286畝小麥,在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入庫70多萬斤,平均畝產275公斤。其中,“農業局小

6、麥課題組”在該合作社建立的105畝高產攻關田,實測驗收,平均畝產410公斤,高產田塊達到550公斤。自豪和幸福寫在合作社理事長董順筆的臉上,自豪:合作社涮新了商城大面積種植小麥單產歷史記錄,高產創建為商城縣小麥單產樹立了新的標桿;幸福:加上上季水稻畝產600公斤,稻麥接茬終于實現了噸糧夢,更重要的是每畝純賺300元。鏡頭三:“規模流轉重復種,雙季稻沖噸糧夢”。2011年新春伊始,牽手合作社理事長董順筆就沒閑著,流轉的2000多畝田地,除了已種1000多畝小麥,還有幾百畝白茬田,種一季水稻太浪費,如果能提高復種指數,肯定能多收益。恰巧有一位在外工作的親戚說江西雙季稻種的好,可以試試。試試就試試,

7、他通過親戚在江西購買了180斤先農13號,種植雙季稻70畝,3月20日、22日分別采用軟盤、大田拱棚育秧兩種方式育秧,7月18-20日收割,一季稻最高單產1030斤;第二季用的是先農3號,7月1日泡稻,10月20-26日收割,最高產730斤。2012年,牽手合作社在農業局農技人員建議下選用“早秈和中粳”搭配,種植雙季稻190畝,秈稻品種為H302,粳稻為“寧粳4號”,頭季3月12日育秧,7月16日收割,二季6月28日泡稻育秧,11月10日收割,一季稻最高單產1100斤,二季稻最高單產900斤。2013年,仍然采用“早秈和中粳”搭配,種植雙季稻205畝,頭季3月10日育秧,7月16日收割,二季6

8、月26日泡稻育秧,11月10日左右收割,一季稻最高單產1160斤,二季稻最高單產980斤,雙季超噸糧。鏡頭四:“農科院指導我探索,再生稻生產結碩果”。2014年10月,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在信陽市農科院有關專家指導下,在鄢崗鎮肖寨村試驗種植的40畝再生稻收獲了,再生季高產田塊畝產量達到175公斤,再生稻試種取得了初步成功。這就是實現噸糧的第四種模式發展再生稻生產。2、 評價 (1)關于一季稻 一季中秈稻實現噸糧已成現實,2014年10月10日,農業部組織中國水稻研究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的相關專家,在湖南省溆浦縣橫板橋鄉紅星村對102.6畝雜交稻“Y兩優900”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最終確定

9、百畝片平均畝產為1026.70公斤。我縣百畝示范也曾接近1000公斤,但這個產量只能是“專家產量”,為什么說是“專家產量”,以縣農場百畝示范為例,成立技術攻關組,制定技術方案,精確定量栽培(精確定量水、肥),軟盤育秧、人工拉繩寸水栽秧、淺水活棵、濕潤管理,人工薅秧3-4次、病蟲害防治3-4次等等,還加風調雨順,一家一戶亦或大面積,農戶怎么可能做得到?實現噸糧難度大。 (2)關于稻麥兩熟 本縣小麥種植歷史悠久,農民有種植小麥的習慣和豐富的經驗,據商城縣農牧志記載,1957年,商城縣小麥種植面積達31.9萬畝;1981年,全縣小麥普遍豐收,出現畝產400斤以上的公社9個,500斤以上的公社3個,5

10、00斤以上的大隊36個,600斤以上的大隊13個,畝產650斤以上的生產隊48個,700斤以上的35個,畝產600斤以上的農戶48戶,800斤以上的6戶。1981年就有800斤以上的“群眾產量”,現在水稻單產實現1200斤,在我縣早已普遍,稻麥兩熟實現噸糧是可行的。 (3)關于雙季稻 據商城縣農牧志記載,1964年余集公社皮沖大隊江洼隊社員陳壽文從湖北省麻城縣白果換回雙季稻早稻連塘早、西湖早,晚稻農墾58,在本隊試種1.14畝獲得成功,后在全縣推廣,1975年單產和面積均達歷史最高,全縣種植115135畝,早稻單產608斤,晚稻單產475斤。1976年后,由于雙季稻季節性強,投資大、水肥、人力

11、、勞力、技術條件跟不上,種植面積逐年減少,1982年停種。雙季稻在商城縣連續種植近10年,沒有出現大的災害。 2011年,在停種30年后,牽手合作社讓雙季稻重出江湖,2011年雙季最高產量1760斤,2012年雙季最高產量2000斤,2013年雙季最高產量2140斤。據我縣有關農業、氣象資料分析,雙季稻連作,選用中粳(晚稻中熟)與早秈(早稻早熟)的早、中、晚熟品種分別搭配,它們所需要的天數分別為:203、209、219d,10的積溫為:4448、4608、4863,而商城氣溫10的初終日間隔歷年平均230d,積溫4977,具80%保證率的天數是225d,積溫4850。因此在種植雙季稻若選用中粳

12、與早秈的中、早熟品種搭配,熱量資源能夠滿足需要,若中粳與早秈的晚熟品種搭配,熱量資源基本夠用。總之商城種植雙季稻只要錯過早春凍害,晚秋低溫,還是可行的,實現噸糧也是可能的。 (4)關于再生稻 商城縣蓄留再生稻歷史悠久,據商城縣農牧志記載,1954年,商城有24個初級社,3439個互助組,23778個農戶蓄留再生稻19.6萬畝,平均畝產稻谷30多斤。近年來,全國很多地區都在適宜區內大力發展再生稻,比如重慶開縣,2013年在岳溪鎮實施的中稻+再生稻千畝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經市農委組織專家實收測產,一季中稻平均畝產696.61公斤,再生稻平均畝產420.9公斤,兩季合計平均畝產1117.51公斤。重慶

13、開縣緯度位置與商城縣相當,均在北緯 30°32°之間,其溫、光、熱、氣、水等氣候要素以及土壤、水源、地形、地貌和農村勞動力結構、農業發展現狀等社會經濟條件等也十分接近;2014年商城農技站再生稻試種取得成功,雖然產量離噸糧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們可以學習借鑒開縣經驗作法,結合商城實際,進一步消化、吸收、創新、切實走出一條適合本縣再生稻發展的新途徑,再生稻實現噸糧是可行的,且是四種模式中最節本增效的一種。 四、實現噸糧措施、 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噸糧田開發指標是“糧”,落實在“田”。農田建設是糧食增產的基礎。一是農田水利設施配套,旱澇保收。二是有一定土壤肥力基礎和投肥能力。 、有完

14、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可為噸糧田開發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在縣、鄉、村三級建成社會化服務體系,其中包括農機、水利、良種、科技、購銷、畜牧獸醫、植保、經營管理等服務組織。特別是村級農田服務,如耕、播、灌、排、收、運等的物資和技術落實到地塊,對整建制噸糧田開發起到保證作用。、建設一支農技推廣隊伍和切實可行的噸糧田綜合配套技術。建立以縣農業局為龍首,縣農技推廣單位為骨干,鄉農業區域站為基礎,村服務組織為橋梁,示范戶為輻射點的“四級一戶”農技推廣網絡。推廣綜合配套技術措施,包括種植方式、良種良法、病蟲防治、肥水運籌等。通過科技培訓、現場指導、典型引路措施,提高科技入戶率 。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糧食高產技術,水稻上突出精確定量、超級稻、機插秧、精確拋(擺)秧;小麥上突出機械條(勻)播、精量半精量播種、高效調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不斷提高地力水平,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大力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切實控制病蟲發生危害。4、注重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注重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深入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工程,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