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內經_熱淫于內_平以咸寒_佐以苦甘_的內涵及其在中醫(yī)絡病治_第1頁
_內經_熱淫于內_平以咸寒_佐以苦甘_的內涵及其在中醫(yī)絡病治_第2頁
_內經_熱淫于內_平以咸寒_佐以苦甘_的內涵及其在中醫(yī)絡病治_第3頁
_內經_熱淫于內_平以咸寒_佐以苦甘_的內涵及其在中醫(yī)絡病治_第4頁
_內經_熱淫于內_平以咸寒_佐以苦甘_的內涵及其在中醫(yī)絡病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內經 “ 熱淫 于 內 , 平以咸寒 , 佐以苦甘 ” 的 內 涵及 其 在 中醫(yī) 絡 病治療中的 運用唐元瑜王 爾寧紀 立 金(福 建 中醫(yī)藥 大 學 中醫(yī) 學 院 , 福 建 福 州 350108摘要 :基 于 中 藥 性 味 理論 , 以 中 醫(yī) 的 治則治法及 方 藥 配伍 為 切入 點 , 論 述 了 內 經 “ 熱 淫 于 內 ,平 以 咸寒 , 佐 以 苦 甘 ” 的 內 涵 及 后 世 醫(yī) 家 對 其 內 容 的 補 充 和發(fā) 揮 , 明 確 了 咸寒苦 甘 法 的 代 表 方 劑 為 犀 角地 黃 湯 和 清 營 湯 ; 并 結 合 臨床 , 討論了 該 段 經 文 在 中

2、 醫(yī) 絡 病 治療 中的 運用 。關鍵詞 : 內 經 ; “ 熱 淫 于 內 , 平 以 咸寒 , 佐 以 苦 甘 ” ; 內 涵 ; 運用 中圖分類號 :R221. 1; R224. 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0668(2010 04-0085-03作者簡介 :唐元瑜 , 男 , 1971年生 ; 醫(yī) 學 博士 , 講師 ; 研究方 向 :脾 胃 學 說 及 中 醫(yī)藥 防 治 臟 器纖 維 化 疾 病 、 血 管 性 疾 病 的治則治法及 方 藥 配伍研究 。“ 熱淫 于 內 , 平以咸寒 , 佐以苦甘 ” 為 內經 六 氣 淫 勝 致 病的 重 要治 則 治法 之一 , 體

3、現(xiàn)了 “ 外 淫 于 內 , 所 勝 治 之 ” 的 五 行 相 勝 規(guī)律和 “ 熱 則 寒 之 ” 的 正 治規(guī)律 。 該 經 文 對 后 世 溫 病 學 的 發(fā) 展 影響 很 大 , 被 奉 為 溫 病 極 期 營 血分證治療的 圭臬 , 至 今仍 然有 效 地 指導 著 中醫(yī)臨床 實 踐 , 具有較 高 的 學 術 價 值 和 理 論 指導 意 義 。 筆 者 試 就 該 經 文 的 內 涵 及 其 在 中醫(yī) 絡 病治療中的 運用 作 一 簡 要 闡 釋 , 希 望 引起 讀 者 重 視 。1“ 熱淫于 內 , 平 以咸寒 , 佐以苦甘 ” 的 內 涵“ 熱淫 于 內 , 平以咸寒 ,

4、佐以苦甘 ” 出 自 素問 至 真 要 大 論 , 文 中的 “ 至 ” , 極 也 ; “ 真 ” , 為 精 深 之 意; “ 至 真 要 ” , 即 言 其 所 論 精 深 而 重 要 1。 經 文 內 涵 豐富 , 主 要 包括如 下 內 容 。1. 1“ 熱 淫 于 內 ” 明 確 了 感 邪 的 性 質 、 途 徑 及 病 變 的 部 位文 中的 “ 淫 ” 字 , 有太 過 和 浸 淫 之 意 , 提 示 這里 的 “ 熱 ” 不是 指 自 然 界 中 正 常 的 六 氣 , 而是屬 于 六 淫 的 范 疇, “ 熱淫 ” 即 熱 邪 , 性 質 屬 熱 ; 結 合 “ 于 內

5、” 二 字, “ 熱 ” 當為 里 熱 。 “ 內 ” , 則 可 以 理 解 為 與 “ 表 ” 相 對 應 的 “ 里 ”, 提 示 感 邪 的 途 徑 是 由 外 入 里 , 同 時 也可 以 理 解 為 在 里 的 某 一 臟腑 或屬 里 的 某 一 病 變階段 。需 要 注意 的 是 :這里 的 “ 內 ”, 在 經 文 中 沒 有 明 確 指出 屬 里 的 具 體 某 一 臟腑 或 具 體 的 某 一 病 變階 段 , 但 結 合經 文 后面 所 討 論 的 熱 邪 治療的 主 要方法以 及后 世 的 溫 病 學 理 論, “ 內 ” 可 以 理 解 為 特 指 溫 病的 營 分

6、、 血分 階段 。 據(jù) 此 , “ 熱淫 于 內 ” 也 就 可 以 相 應 地 理 解 為 入 里 的 營 熱 和血 熱 , 所 以 “ 熱淫于 內 ” 4個 字 就 明 確 了感 邪 的性 質 、 途 徑 以 及 病 變 的 部 位 。1. 2“ 平 以 咸寒 , 佐 以 苦 甘 ” 強 調 了 熱 邪 治療 的 主要方 法及其 配伍文 中的 “ 平 ” 字 , 即 “ 治 療 ” 之 意; “ 咸 寒 ”, 是 指 性 味 咸寒 的藥 物 , 它 不 僅僅 是 指 咸寒 清 熱 , 而 且 還 包 含 有 咸寒 養(yǎng)陰 之 意 , 咸寒 清 熱 的藥 物 如 犀 角 , 咸寒 養(yǎng)陰 的藥

7、物 則如 玄 參 , 所 以 在 內 經 中 也常常 把 咸寒 清 熱 和 咸寒 養(yǎng)陰 相 配伍的 這種 方法 簡 稱 為 “ 咸寒 法 ”。 文 中的 “ 佐 ” 字 , 即 配 伍 之 意 ; 在 “ 苦 甘 ” 后面 省 略 了 “ 寒 ” 字 , 也 就 是 對于 入 于 營 血分 邪 熱 的治療 還 要配伍 苦寒 折 熱 和 甘寒 養(yǎng)陰 的藥 物 , 苦 寒 折 熱 的藥 物 如 黃 芩 、 黃 連 等 , 甘寒 養(yǎng)陰 生 津 的藥 物 則如 生 地 、 麥 冬 、 石 斛 等 , 所 以苦寒 折 熱 和 甘寒養(yǎng)陰 相 配伍的 這 種 方法 , 亦 可 簡 稱 為 “ 苦甘 法 ”。

8、 所 以 “ 平以咸寒 , 佐以苦甘 ” 8個 字 就 明 確 了 入 于 營 血分 邪 熱 的 主 要治療方法 為 咸寒苦甘 法 。 1. 3咸寒苦 甘 法 的 代 表 方 劑 為 清 營 湯 和 犀 角 地 黃 湯經 文 雖 然 對 入 里 之 邪 熱 的治療 提 出 了較 好 的 見 解 , 但 由 于 內經 成 書 久 遠 , 其 學 術 水 平 受 到 時 代 條 件 的 限 制 , 所 以 對于 邪 熱 所 傷 及 的 臟腑 、 經 絡 、 氣 血 等 都 沒 有 做 出 詳 細 的 解 釋 和 說明 , 更 沒 有 能 夠 提 出 典 型 的代 表 方劑 , 而 后 世 醫(yī) 家

9、則 對 條 文 中 未 涉 及 到 的 這兩 方 面內 容進 行 了補 充 和 發(fā) 揮 , 豐富 了 其 治療 學 內 涵 。眾 所 周 知 , 中醫(yī) 學 發(fā) 展 的 鼎 盛 時 期 是 在 明 清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0年第 33卷而 明 清 醫(yī) 學 的 一 個重 要 特 點 就 是 溫 病 學 派 的 崛 起 , 隨 著 明 清 溫 病 學 的 發(fā) 展 以 及 對 溫 病 衛(wèi) 氣 營 血 各 個 階 段 病 理 變 化 認 識的 深 入 , 對于 入 于 營 血分 邪 熱 侵 犯 機 體 所 造 成 的病 理 損傷 也 引起 了 眾 多 醫(yī) 家 的 重 視 , 如 溫 熱 大 師

10、葉 天 士 2在 溫 熱論 中 就 明 確 指出 :“ 入 血 就 恐 耗 血 動 血 , 直 須 涼 血 散 血 ” , 即 強 調 了 入 于血分的 熱 毒 對機 體 的病 理 損傷 主 要 是 燔 灼 脈 絡 、 耗 傷 血 液 、 迫 血 旺 行 。 對于 其 治療 葉 氏 除 了 明 確 指出 宜 “ 涼 血 散 血 ” 外 , 還 在 方藥的 運用 上 補 充 了 應 在 咸寒 清 熱 的 犀 角 和 咸寒 養(yǎng)陰 的 玄 參所 組 成 的藥對的基 礎 上 添 加 “ 生 地 、 阿 膠 、 丹 皮 、 赤 芍 等 物 ” , 通過 生 地 、 阿 膠 的 滋 養(yǎng) 津 血 , 丹 皮

11、 、 赤 芍 的 涼 散 凝 血 以 達 到 沃 焦 救 焚 , 暢 旺 血 脈 , 孤 立 邪 毒 , 使 熱 不 與血 相 搏 結的 目 的 , 所 以 葉 氏 添 加 的 目 的 旨 在 說明 血分 邪 熱 的 清 解 還 應 重 視 甘寒 養(yǎng)陰 生 津 法與 活 血化 瘀 法的配伍 使 用 。 實 際 上 葉 天 士 所 提 出 的 這 些 藥 物 , 已 經 具 備 了 犀 角 地黃 湯的藥 物組 成 結 構 , 可 以 看 作 是 犀 角 地黃 湯的 加減 方 。 而 與 葉 天 士 在學 術 上 一 脈 相 承 的 另 一 位 清 代 著 名 溫 病 學 家 吳 鞠 通 3則 在

12、 溫 病 條 辨 中 將清 解 營 分 邪 熱 的代 表 方劑 清 營 湯 直 接 命 名 為 “ 咸寒苦甘 法 ” , 所 以 清 營 湯和 犀 角 地黃 湯 均可 以 看 作 是 咸寒苦甘 法的代 表 方劑 。 值 得 注意 的 是清 營 湯和 犀 角 地黃 湯的藥 物組 成 雖 然較 好 地 體 現(xiàn)了 咸寒苦甘 法的 組 方 思路 , 但 兩 方 明 顯 對 苦寒 藥 物 的 使 用 采 取 了 少 用 或 不 用 的 審 慎 態(tài) 度 。 而 福 建 中醫(yī)藥 大 學 已 故 著 名 溫 病 學 者 戴 春 福 教 授 4、 北 京 中醫(yī)藥 大 學 劉 新 槐 、 賀 興 東 等 5則 基

13、 于 葉 天 士 、 吳 鞠 通 對 苦寒 藥 物 的 慎 用 , 分 別 通過 動 物 實 驗 觀察 了 犀 角 地黃 湯 、 清 營 湯 及 其 配伍方藥對 內毒素 所 致 家 兔 營 血分證 發(fā) 熱 模 型 的影響 , 指出 營 血分證 邪 熱 的 清 解 還 應 重 視 苦寒 解 毒 法的 運用 , 可 分 別 予 清 營 湯 、 犀 角 地黃 湯 合 黃 連 解 毒 湯 聯(lián) 合 使 用 。 所 以 通過 后 世 醫(yī) 家 的 補 充 和 發(fā) 揮 , 就 進一 步 豐 富 和 完 善 了 內經 “ 熱淫 于 內 , 平以咸寒 , 佐以 苦甘 ” 的治療 學 內 涵 , 明 確 了 咸寒苦

14、甘 法的代 表 方劑 為 犀 角 地黃 湯和 清 營 湯 。2咸寒苦甘 法及 代 表方 劑 在 中醫(yī) 絡 病治 療 中的 運 用 明 清 時 期咸寒苦甘 法的代 表 方劑 犀 角 地黃 湯和 清 營 湯 主 要 用 于 溫 病的治療 , 但 早 在 唐 代 , 著 名 醫(yī) 家 孫 思 邈 6就 在 備 急 千 金 要方 中 指出 :犀 角 地黃 湯 不 但主 “ 傷 寒 及 溫 病 應 發(fā) 汗 而不 發(fā) 之 , 內 有 蓄 血者 及 鼻 衄 , 吐 血 不盡 , 內 余瘀 血 , 面 黃 , 大 便 黑 者 , 此 主 消 化 瘀 血 , 為 消 瘀 血方 ” , 而 且 在 該 方的 運用

15、上 提 出 了 “ 無 熱 , 但 依 方 不 需 加 也 ” 的 觀點 , 也 就 是 說 犀 角 地黃 湯 同樣 可 以用 于 不 發(fā) 熱 的 出 血 、 瘀 血病證 , 不 限 于 熱 瘀 證的治療 。 所 以 , 孫 氏 的 這 一 觀點 也 就 擴 大 了 咸寒苦甘 法的 適 應 證和 運 用 范 圍 , 為 該 法 在 中醫(yī)臨床 絡 病治療中的 運用 奠 定 了 重 要的 理 論 基 礎 。近 年 來 國 內外 學 者 在 繼 承 孫 思 邈 學 術 思 想 的基 礎 上 , 將 咸寒苦甘 法的代 表 方劑 犀 角 地黃 湯 、 清 營 湯和 一 些 兼 具有 解 毒 、 養(yǎng)陰 、

16、 行 血 、 開 竅 功效的方 藥 如 黃 連 解 毒 湯 、 三 黃 瀉 心 湯 、 四 妙 勇 安 湯 、 安 宮 牛 黃 丸 等廣 泛 應用 于中醫(yī)臨床 絡 病的治療 , 都 取 得 了較 好 的臨床療效 , 如 南 京 中醫(yī)藥 大 學 周 仲 瑛 教 授 7根 據(jù) 溫 病血分證 “ 耗 血 動 血 ” 的病機 特 點 , 指出 “ 熱 毒 血 瘀 ” 不 止 于 外 感 , 也 是 內 科 血管性 疾 病的 重 要病 理 變 化 之一 , 即 使 在 沒 有 熱 毒 存 在 的 情況 下 , 也可 運用 涼 血 散 瘀 法 ; 并將 犀 角 地黃 湯 制 成 涼 血 通 瘀 注 射 液

17、 , 用 于 缺 血性中風 急 性 期 的治 療 , 這 樣 就 擴 大 了 熱 毒 血 瘀 證和 犀 角 地黃 湯的 運用 范 圍 。 而 北 京 中醫(yī)藥 大 學 王 永 炎 教授 8則 認 為感 染 和 炎 癥 均 屬 于中醫(yī) “ 熱 毒 ” 的 范 疇 , 也 是 血管 性 、 血 栓 性 疾 病 發(fā)生 的 重 要病 因 之一 , 所 以 結 合內 皮 細胞損傷在 血管性 疾 病 發(fā)生 中的 重 要性 , 提 出 了 “ 炎 癥 致 瘀 學 說 ” , 并將具有清 熱 解 毒 、 醒 腦 開 竅 的 清 開 靈 注 射 液 (安 宮牛 黃 丸 用 于 急 性腦 卒 中 及后 遺 癥的治療

18、中 。此 外 , 基于 “ 熱 毒 ” 、 “ 瘀 毒 ” 等 病 因 學 說 , 日 本 漢 方醫(yī) 家 長 澤 治 夫 9及 國 內 學 者 傅 雷 10、 丁 書 文 11, 12、 張 軍 平 教授 等 13-15還 將清 營 湯 、 四 妙 勇 安 湯 (脈 絡 寧 注 射 液 、 黃 連 解 毒 湯 (膠囊 、 生 地 注 射 液 等廣 泛 用 于 冠 狀 動 脈 硬 化性 心臟 病 、 腦 血管 意 外 、 糖尿 病血管病 變 、 血管性癡呆的治療 中 , 也 都 取 得 了較 好 的臨床療效 。 所 以 , “ 炎 癥 致 瘀 學 說 ” 、 “ 熱 毒 血 瘀 學 說 ” 都

19、強 調 了 咸寒 、 苦寒 解 毒 法 在 血 管 性 疾 病 治 療 中 的 重 要 性 , 可 謂 與 內經 “ 熱淫 于 內 , 平以咸寒 , 佐以苦甘 ” 的 內 涵 具有 異 曲 同 工 之 妙 。所 以 , 通 過 歷 代 醫(yī) 家 的 論 述 , 使得 內經 “ 熱淫 于 內 , 平以咸寒 , 佐以苦甘 ” 的 內 涵 得 到了 很 好 的 補 充 、 發(fā) 展 和 詮 釋 , 也 衍 生 出 了一 些重 要的的 學 術 思 想 , 突 出 了 對中醫(yī) 傳 統(tǒng)理 論 的 創(chuàng) 新 , 顯示出 了一 定 的 優(yōu) 勢 和 特 色 , 這 對于臨床 上 血管性 疾 病 、 血 栓 性 疾 病

20、的治療 以 及 現(xiàn) 代 科 學 實 驗 研究 均 具有一 定 的 指導 意 義 , 具有較 高 的 學 術 價 值 , 值 得重 視 。參 考 文獻1楊 護 生 , 范 德 榮 , 鄭 家 鏘 , 等 . 內經 選 析 M . 福 州 :福 建省 衛(wèi) 生 廳 中醫(yī)處 , 1986:278.2李 景 榮 . 千 金 翼 方 校 釋 M . 北 京 :人 民 衛(wèi) 生 出 版 社 , 1998:45.3清 葉 桂 . 臨證 指 南 醫(yī) 案 M . 北 京 :華 夏 出 版社 , 1995:79.4清 吳 鞠 通 . 溫 病 條 辨 M . 北 京 :華 夏 出 版社 , 2006: 37.68第 4

21、期 唐元瑜 等 內經 “ 熱淫 于 內 , 平以 咸寒 , 佐 以 苦甘 ” 的 內 涵 及 其 在 中醫(yī) 絡 病治療中的 運 用5戴 春 福 , 翁 曉 紅 . 備 急 千 金 要方 犀 角 地黃 湯 不 宜 作 溫 病血分證代 表 方 J . 中 國 中藥 雜 志 , 2002, 27 (8 :637.6劉 新 槐 , 宋 崇 順 , 賀 興 東 , 等 . 清 營 湯與 清 熱 解 毒 藥 配伍的 實 驗 研究 J . 中藥藥 理 與臨床 , 1995, 12 (2 :9.7劉 菊 妍 . 周 仲 瑛 教授 治療 缺 血性中風 驗 案 J . 新 中 醫(yī) , 2005, 37(12 :7

22、0.8王 永 炎 . 關 于 提 高 腦血管 疾 病療效 難 點的 思 考 J . 中 國 中 西 醫(yī)結 合 雜 志 , 1997, 17(2 :195.9長 澤 治 夫 , 小 暮久 也 . 腦血管 障礙 和 漢 藥 J . 神 經 精 神藥 理 , 1990, 12(4 :201.10傅 雷 . 從 脫 疽 病的病 理 發(fā) 展 過 程 探討 清 營 通脈 法的 治療機 制 J . 中 國 中醫(yī)基 礎 醫(yī) 學 雜 志 , 2005, 11 (3 :202. 11丁 書 文 , 李 曉 , 李 運 倫 . 心 系 疾 病 中 的 熱 毒 學 說 J . 中 國 醫(yī)藥 學 報 , 2004, 1

23、9(10 :592.12盧 笑 暉 , 丁 書 文 . 黃 連 解 毒膠囊 治療 不 穩(wěn) 定 型 心 絞 痛 臨床療效 及作 用 機 制 研究 J . 山東 中醫(yī)藥 大 學 學 報 , 2005, 6(29 :457.13彭 立 , 張 軍 平 . 四 妙 勇 安 湯 防 治 動 脈 粥 樣 硬 化性 疾 病的臨床 應用 及作 用 機 制 研究 J . 天 津 中醫(yī)藥 , 2009, 26(4 :351.14周 亞 夫 , 倪 正 , 郭 鴻 順 , 等 . 脈 絡 寧 治療 穩(wěn) 定 型 心 絞 痛 及 機 制 探討 J . 南 京 醫(yī) 科 大 學學 報 , 1999, 19 (3 :255.

24、15張 煒 , 畢 小 利 , 余 小 萍 . 生 地 注 射 液 對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病血 栓 前 狀 態(tài) 影響的研究 J . 實 用 中醫(yī)藥 雜 志 , 2000, 16(3 :3. (收稿日 期 :2010-03-21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1年稿約 成都 中醫(yī)藥 大 學學 報 (原 名 成都 中醫(yī) 學 院 學 報 , 是 由 成都 中醫(yī)藥 大 學 主 辦 的 國 內外 公 開 發(fā) 行 的 綜 合 性中醫(yī)藥 學 術 期 刊 。 本 刊 被 國 內外 數(shù) 十 家權威 檢索 期 刊 和 數(shù)

25、據(jù) 庫 系統(tǒng) 收錄 。 具 體 來 稿 要 求 如 下 。1. 文 題 :要 求簡 潔 、 醒 目 , 反 映 文 章 的 主題 , 中 文 題 目 不 宜 超過 25個 漢 字 。 凡 來 稿 須 同 時 附 上 論文 英 文 題 目 。2. 作 者 :作 者 姓 名 在 文 題 下 按順 序 排 列 , 同 時 還 應 附 上 相 應 的 作 者 單 位 、 單 位 地 址 及 郵政 編 碼 。 另 外 請 注明 第 一 作 者 及 通 訊 作 者的 個 人 簡 介 (包括 性 別 , 出 生 年 份 , 職稱 、 研究方 向 , 聯(lián)系 電 話等 。3. 摘 要 :所有 來 稿 須 附 中

26、 文 摘 要 , 論 著類 文 稿 必須 附 中 英 文 摘 要 。 中 文文 摘 一 般 在 300字 左 右 , 英 文 摘 要 一 般 在 250個 實 詞 左右 , 摘 要 應 包括 目 的 、 方法 、 結 果 、 結 論 4部 分 。4. 關 鍵 詞 :所有 稿 件 須 給 出 3 5個 關 鍵 詞 , 關 鍵 詞 盡 量 為 漢 語主題詞 表 、 MeSH 內 的規(guī) 范詞 。 5. 專有 名詞 :以 科 學 出 版社 出 版 的 醫(yī) 學 名詞 為 準 , 中 文 藥 物 名 稱 應以 藥 典 和 藥 名詞 匯 為 準 , 英 文 藥 物 名 稱 則 用國 際 非 專利 藥 名 , 不 用 商 品 名 。 6. 圖 表 :圖 表 務求 少 而 精 , 不 和 正 文 重 復 。 照 片 及 繪 圖 應 清 晰 , 并 附 圖 題 及 說明 , 另 在 正 文 相 應 位 置 標 出 照 片 及 圖 表 說明 。 統(tǒng) 計 表 用 三 線 表 , 并 附 表 題 。7. 計 算 單 位 :實 行國 務 院 1984年 頒 布 的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法 定 計 量 單 位 , 并 以 單 位 符號 表 示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