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咼三文科地理周測5一、單項選擇題(每題4分,共64分)1. 既屬于東部季風區,又位于地形第二級階梯上的地貌單元有a. 云貴高原b.內蒙古高原c.準喝爾盆地d.東北平原2. 能直觀反映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的兩面“鏡子”是a. 氣候和地形b.水文和植被c.植被和土壤d. 土壤和氣候3. 青藏高原東南部從山麓到山頂依次會出現的景觀是a. 常綠闊葉林一針葉闊葉混交林一針葉林一灌木林一草甸一荒漠b. 灌木林->針葉林一針葉闊葉混交林一常綠闊葉林一草甸一荒漠c. 荒漠一草甸一針葉林一針葉闊葉混交林一灌木林一常綠闊葉林d. 常綠闊葉林灌木林針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4. 三個經濟地帶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差別是a.自
2、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b.自然資源和產業結構的配置c.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d.經濟發展速度和產業結構的配置5. 為了規劃鳥類自然保護區,在獲取了不同鳥類的覓食半徑等資料后,準確劃定保護區范圍可 以采用的效率最高的技術手段是a. gisb. gpsc. rsd.手工繪圖讀下圖(1937-1980年內蒙古商都縣土地耕墾、人口、放牧強度和荒漠化面積發展圖),回答 67題。11i- 309620961096 -11125% : 11p 1:2于in3 ;40jt8011c荒浜化面積 占土地總面積比承96人口密度< 人 /1cm26. 對該縣1937-1980年土地耕墾、人口、放牧強度
3、和荒漠化面積發展變化的分析,正確的是 人口總數約翻了一番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 荒漠化面積擴大約3倍 放牧的綿羊總數增加了約2倍 導致荒漠化面積擴大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數量的變化導致荒漠化面積擴大的根本原因是放牧強度的變化a.b.c.d.7. 該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具體措施,正確的是a. 大力開發地下水,擴大耕地的灌溉面積b. 大量外遷人口,減輕當地的人口壓力c. 積極開展生態退耕工作,增加單位面積草場載畜量d. 合理調整農業結構,適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下圖中圖1表示我國西北某灌溉平原湖泊面積變化的三個階段,圖2表示湖泊面積不同的兩個階段對該區域乞候要素的影響狀況。讀圖回答89題:湖泊面積時間圖2不
4、同的湖泊面積對某區域氣候要素的影響8. 根據所學內容并結合材料,圖2中縱坐標m、“所代表的氣候要素分別是a.氣壓、降水b.氣溫、降水c.氣溫、氣壓d.降水、氣溫9. 圖2屮,甲、乙、丙、丁四曲線表示的是湖泊面積大小導致氣候要素的季節變化,則表示該平 原湖泊面積廣闊時的曲線是a.甲、丁b.乙、丙c.乙、丁d.甲、丙干燥度是指潛在蒸發量(指一時段內植物的蒸騰與土面蒸發之和)與降水量之比。讀下圖, 回答1011題。10. 關于圖示地區干燥度分布的正確表述是a.分布無明顯的遞變規律b.大體由南向北遞增c.由內陸向沿海依次遞減d.由西北向東南遞減11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 從數值上看,、兩地的干燥度
5、最大差值大體上介于015之間b. 地位丁迎風坡,降水較多,又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較少,所以干燥度數值較小c. 地附近地區等干燥度線分布比較稀疏,說明那里的干濕變化十分明顯d. 地及附近地區的干燥度數值較小,不利于天然林的生長與分布 下圖示意某區域兩個不同時期河流地貌發育情況。讀圖完成1213題。460等為線(m)一河流后期12. 前期河漫灘最寬闊的河段是a. ®b.13. 前后兩個時期水系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侵蝕作用b.堆積作用14. 右圖為某次長江洪水過程洞庭湖 入、出湖徑流量的變化。這段時 間洞庭湖對長江洪水產生蓄積作 用的時段是a.b.c.d.c.d.25入湖屜渝 出湖徑流2
6、015b /f;|<»/fl1/ l(2> t 1051015時 f»j (天)c.地殼上升d.火山噴發讀三峽及其附近地圖(圖65),完成1516題15. 三峽工程從根本上改善了川江的航運條件,能明顯減輕運輸壓力的鐵路是()a.南昆鐵路b.成渝鐵路c.湘黔鐵路d.襄渝鐵路16. 三峽工程建設對庫區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影響是()a.加劇水土流失b.誘發滑坡、地震c.庫區及回水區泥沙淤積d.淹沒耕地和文物古跡班別 姓名 學號得分一、選擇題(64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綜合題(共36分)17.根據圖16結合所學知識冋答下列問題(36
7、分)甲7.描述甲圖屮所示區域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狀況及特點。(12分)說出甲圖中秦嶺南北兩側的氣候類型。指出乙圖中太行山脈重要的口然地理分界意義。(8分)指出黃土高原現代土壤侵蝕的主要形式,并簡述其對木區及下游地區造成的危害。(8分)評價乙圖中工業基地發展的條件。(8分)高三文科地理周測5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cacabdcadbbacdd17. (36 分)(1)(12分)北部黃土高原(2分),黃土地貌廣布(2分);中部渭河平原(谷地)(2分),呈東西向延伸(2分);南部秦嶺(2分),呈東西走向(2分)。(2)(8分)秦嶺以北:溫帶季風氣候(2分);秦嶺
8、以南:亞熱帶季風氣候(2分)。太行山:地勢第二及第三階梯的分界(2分);黃淮海平原(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2分)。 (8分)形式:水土流失(流水侵蝕)(2分)危害(6分):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貧瘠),農業減產;生態惡化;土地崩塌,耕地減少;水源枯竭;交通阻隔,制約經濟發展;泥沙淤積河床,增加防洪難度;水庫淤積,降低蓄洪標準和供水效益。(每點2分,言之有理即可)(8分)有利(6分):背靠我國最大的能源生產基地,附近煤、鐵、石油、海鹽等資源豐富; 農產品充足;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不利(2分):水資源缺乏;能源供給不足; 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高三文科地理周測5參考答案題號
9、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cacabdcadbbacdd17. (36 分)(1)(12分)北部黃土高原(2分),黃土地貌廣布(2分);中部渭河平原(谷地)(2分),呈東西向延伸(2分);南部秦嶺(2分),呈東西走向(2分)。(2)(8分)秦嶺以北:溫帶季風氣候(2分);秦嶺以南:亞熱帶季風氣候(2分)。太行山:地勢第二及第三階梯的分界(2分);黃淮海平原(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2分)。 (8分)形式:水土流失(流水侵蝕)(2分)危害(6分):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貧瘠),農業減產;生態惡化;土地崩塌,耕地減少;水源枯竭;交通阻隔,制約經濟發展;泥沙淤積河床,增加防
10、洪難度;水庫淤積,降低蓄洪標準和供水效益。(每點2分,言之有理即可)(8分)有利(6分):背靠我國最大的能源生產基地,附近煤、鐵、石油、海鹽等資源豐富; 農產品充足;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不利(2分):水資源缺乏;能源供給不足;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40. (28分)加拿大地廣人稀,西南部地區地形復雜,歐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產地。根據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區示意圖(圖8),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 - (4)題。圖8(1)維多利亞所在地氣候類型的特點是;位于草原地區的梅迪辛哈特氣候類型是o (6分)(2)從溫哥華到梅迪辛哈特,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觀主要表現為由森林到草原的變化,這體現了的地域分異規律,其主要彫響因素是o (4分)(3)冰酒是由富含糖分的優質葡萄,成熟后在樹上經自然冰凍,再采摘釀造而成。歐肯那根河 谷是這種自然冰凍葡萄的產地,分析其自然原因。(10分)(4)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區歷史上由于過度開墾與放牧,加上連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壞,土地 資源退化。為應對這種危機,當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8分)(1)全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省上饒縣達標名校2025年初三第二次診斷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 跨學科團隊合作模式研究-全面剖析
- 網絡空間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全面剖析
- 航天器軟件維護策略-全面剖析
- 分布式系統設計-第1篇-全面剖析
- 跨界融合政策法規比較-全面剖析
- 安徽省蚌埠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質檢生物試題(解析版)
- 生物醫用材料創新-第1篇-全面剖析
- 菌類產品市場趨勢分析-全面剖析
- 2025年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考核試題及答案
- 長江流域大水面生態漁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潛力分析
- SQLSERVER如何配置內存提高性能配置方案
- 電視臺影視拍攝合同協議
- 裝配式建筑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全面剖析
- 裝飾公司結算管理制度
- 實習生頂崗實習安全教育
- 網絡災難恢復計劃試題及答案
- 物業五一節前安全教育
- 海員的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浙江預賽)試題含參考答案
- 人教PEP版(2024)三年級下冊英語Unit5 Old toys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共6課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