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斷陷西北緣斷裂帶研究(1)._第1頁
太原斷陷西北緣斷裂帶研究(1)._第2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太原斷陷西北緣斷裂帶研究(1)太原斷陷位于晉中盆地北段, 是一個充填第四系的活動斷陷; 其西北緣斷裂帶 為盆緣主斷裂帶,由北西和北東兩段交匯構成平面上的拐折;汾河穿峽谷在拐 折點流入盆地,斷裂帶附近分布有汾河二庫、軍事重地、蘭村和西張兩大水源 地以及呼延水廠、太原第二電廠、江陽化工廠等害設施。因此對太原斷陷西北 緣斷裂帶的運動學、動力學、年代學和與汾河地貌的關系進行研究具有重意 義。本文研究的區域范圍是以太原斷陷西北緣斷裂帶為中心, 涉及到附近新生 代盆地、周圍基巖山區,大約 100km2 的面積。該區域地理位置為太原市的北 部,主是呼延大留土堂上蘭村鎮城西關口一帶。由于太原斷陷之下 上地幔的

2、局部隆起,地幔物質上涌,使溫度高、粘性低的中下地殼發生側向流 展和地幔物質的側向蠕散,從而形成太原斷陷。據前人研究,中生代時期,太 原東、西山地區連成一體。新第三紀,西山邊山斷裂開始產生,形成了太原斷陷及泥屯陽曲斷陷盆 地的雛形,從而使太原東、西山分離。太原斷陷總體上是一側深陡,一側淺緩 的不對稱箕狀盆地。根據地震剖面,趙永貴等將西張至上蘭村一帶定為西張斷 階,新生界(僅沉積第四紀地層)厚度 100-200m 左右,基底為奧陶紀灰巖。 本區位于太原斷陷的西北緣,汾河峽谷出口位置,由于采石場眾多,斷層及下 盤基巖、上盤黃土出露較好,便于進行構造和相關研究。1區域概述本區域主發育北北西向、北東向正

3、斷層,傾向向盆地,有部分反向正斷層 存在,還有一條近南北向正斷層。土堂斷階帶:F1 和 F2,為西山邊山斷裂的主體斷裂帶中的兩條主斷層,分別存在黃土臺地的后緣與灰巖接觸部位和黃土臺 地的前緣陡坎處。走向北北西 330左右,傾向 60左右,總體斷距在 400- 500m 左右;二龍山斷塊:F3, F4,F5,F6, F7,主分布于汾河峽谷出口附近, 二龍山的周圍。外圍的 F3, F5 斷層為傾向盆地的高角度正斷層;F4 斷層為反 向的正斷層,F6, F7 為二龍山北側的傾向二龍山的正斷層。總體斷距也在400m上下;鎮城斷階帶:F8, F9, F10, F11, F12, F13,主分布于上蘭村鎮

4、城一 線以北的北山之中,其中 F8 為走向近南北的傾向東正斷層,F11 為傾向北的反 向正斷層,其他基本上都為傾向盆地的正斷層。總體斷距也在300-400m=本斷裂帶在以往的文獻中很少被提及。2斷裂帶研究2.1 斷裂帶形態學和運動學研究太原斷陷西北緣斷裂帶為盆緣主斷裂帶,太原斷陷西北緣斷裂帶表層由北 東向鎮城斷階帶、二龍山三角形書斜斷塊和北北西向土堂斷階帶三個塊體組 成;北北西和北東兩段交匯在二龍山構成平面上的拐折,汾河穿峽谷在拐折點 流入太原斷陷。土堂斷階帶可見寬度達 200-300m。汾河峽谷段的總體走向與北 東向斷裂帶走向一致。汾河的下切侵蝕形成了反映斷裂帶不同活動階段的地貌 面。山西地

5、塹系在空間角度上的盆山耦合響應模型為伸展造山一斷陷沉盆一后 推成臺。根據對能體現本區運動方向、運動方式和運動過程的野外剖面的研 究。作者認為,太原斷陷是由于深部地殼伸展減薄而形成,是一個斷陷、上 升、沉積、侵蝕共同作用下的半開放系統,邊緣高角度正斷層對整個斷陷起控 制作用,在三維空間上,斷裂帶及其所分割的地質實體都是活動的,而且不僅 斷層在活動,斷塊體也在活動,包括變位和旋轉等,具有三維的散體運動特征 斷層帶的表層部分向著深部聚斂且簡單化。因此可以判定,邊山斷裂的活動是 分階段的,而且至少在中更新世以來便已經開始加速活動,至今仍在活動中。2.2 斷裂帶動力學研究斷裂帶的形成與區域大地構造背景密

6、切相關。早遠古代晚期,華北古大陸 塊體已逐漸發展成熟,包括山西在內的整個華北地區完全拼合成一個硬化而穩 定的地塊;古生代華北處在平穩發展階段;自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運動開始,山 西進入了一個動蕩不定、地殼運動頻繁的時代,自寒武紀以來的全省性統一而 穩定的地理、地貌景觀分化瓦解。其中晉中盆地是位于太行山西側的伸展型裂 陷盆地,總體上是一側深陡,一側淺緩的不對稱箕狀盆地。新第三紀,西山邊 山斷裂開始產生,形成了太原斷陷的雛形。由于太平洋板塊的俯沖,上地幔物 質不斷的底劈上涌,并導致地幔巖石的部分熔融,一方面引起垂向上莫霍面局 部上隆,側翼相對下降,另一方面地殼在橫向上伸展拉張減薄,在淺部地殼部 分表現

7、為高角度正斷層和斷陷盆地。從華北板塊火山作用的發展過程和從渤海 灣向西到鄂爾多斯盆地的低速異常區的分布,證明了太平洋向西俯沖對大陸地 殼伸展減薄過程是由東到西逐步發展的。從而促使太原斷陷之下上地幔的局部隆起、地幔物質上涌,使溫度高、粘性低的中下地殼發生側向流展和地幔物質 的側向蠕散,形成伸展構造,這是太原斷陷形成的深部動力來源。營生網-關注您的營生論文關鍵詞:太原斷陷;斷裂;斷層論文摘太原斷陷位于晉中盆地北段,是一個充填第四系的活動斷陷;其西北緣斷裂帶為盆緣主斷裂帶,由北西和北 東兩段交匯構成平面上的拐折;汾河穿峽谷在拐折點流入盆地本篇論文由網友投稿,3C0M 文檔只給大家提供一個交流平臺,請

8、大 家參考,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盡快處理。2.3 斷裂帶年代學研究 太原斷陷西北緣邊山斷裂帶的年代學研究前人涉及較少,僅有大概的大地 構造活動時間和幾處斷層附近沉積物的熱釋光和 14C 測年數據。雖然有的學者 將構造活動和地貌過程進行了一定的結合研究,但是相對比較粗略。由于缺少 重的地質證據,本區斷裂帶年代學研究一直進展緩慢。1、斷裂帶時間已有的研究結果。太原斷陷中巨厚的新生界說明該斷陷是 個新生代的斷陷盆地;西山邊山斷裂主是在第三紀以來發展起來的;晉中盆地 是由南向北逐漸擴展的,在晚第三紀末發展到晉中盆地北段即本文所說的太原 斷陷,但是在陽曲凹陷內沉積有 20-50m 厚的上第三系,并且基

9、底地層主為奧陶 系中統,相對于南部地層較老,說明太原斷陷在晚第三紀早期正經歷強烈的剝 蝕作用。同時由于晉中盆地的下降使古汾河開始了強烈下切的地質歷史,此時 間應晚于在山西省靜樂縣小紅凹沉積的靜樂段紅土,因此,此時間在 3.0Ma 左 右。2、黃土對斷裂發育時間都界定。太原斷陷是新生代以來逐步發展起來的斷 陷盆地,具體到西北緣邊山斷裂帶的形成時間,可以借助于黃土古土壤序列 的研究成果進行確定。黃土古土壤序列不僅有重大的構造意義,其已經成型 的黃土年代學更是一把地質事件的時間標尺。事實與前人研究成果有些不同, 但是都肯定了西山邊山斷裂的活動沿斷裂傾向具有向南東方向伸展的趨勢。其 中的關鍵問題是,本

10、項研究中沒有著重于采樣測年,所以對于斷裂的活動的時 間只能是從地質上進行界定,而不能精確定年。2.4 汾河地貌演化和斷裂帶發育時間的關系 構造活動對峽谷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不但因為北東向斷裂帶的延伸形成 構造弱面使得汾河在此處就位,還因為構造下降使得河道快速下切成為可能。 汾河峽谷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侵蝕基準面的快速下降,即斷裂帶活動量較 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灰巖地區的巖性利于形成快速下切之后的地貌形態的保 存。在至今仍在持續的 0.45Ma 以來的峽谷期,邊山斷裂帶的活動呈現了加速趨 勢。在二龍山和橫嶺山塊體的周圍,斷裂活動表現明顯,此處斷裂帶的構造活 動對汾河的峽谷出口起著決定性作用。北東

11、向斷裂帶和北北西向的斷裂帶的共 同作用,整體上使得邊山斷裂帶有向北西方向擴展的趨勢。汾河曾流經南部的 西張一帶,一方面可能和西張東部現在汾河所處位置的汾河斷裂帶活動加劇有 關;另一方面,F1斷層的發散從而活動量變小,使汾河發生向東的轉彎。F2 斷層在晚更新世到全新世都有活動, F1 斷層在中更新世晚期存在活動,并且在中 更新世之后 F2 斷層的活動量大于 F1,即斷裂活動有向南東方向伸展的趨勢。 在上蘭村至大留村一段黃土臺地沖溝并沒有侵蝕到與汾河河床同一高度,而是 保持了由山前到汾河河床部位的較大坡度,這一點可能也與F2 斷層在晚更新世以來的快速活動有關,流水侵蝕作用的速度并沒有趕上斷層運動的速度。3結論由于太原斷陷附近分布著重的害設施,因此對太原斷陷的研究具有重意 義。本文從太原斷陷的形態學、運動學、動力學、年代學及和汾河地貌的關系 五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確定了太原斷陷的形態結構和開始運動的時間;并在前 人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太原斷陷的動力學特征;根據野外黃土斷裂發育的界 面,界定了斷陷帶的時間;并對斷裂帶和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