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 靖遠扶貧開發工作成績喜人1_第1頁
改革開放三十年 靖遠扶貧開發工作成績喜人1_第2頁
改革開放三十年 靖遠扶貧開發工作成績喜人1_第3頁
改革開放三十年 靖遠扶貧開發工作成績喜人1_第4頁
改革開放三十年 靖遠扶貧開發工作成績喜人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改革開放三十年 靖遠扶貧開發工作成績喜人1982年“三西”建設以來靖遠縣扶貧開發工作回顧靖遠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劉立智 李永彪靖遠縣地處西北邊陲,位于東徑1041310518,北緯36103715之間,素有“秦隴樞機”、“金城鎖鑰”之稱,黃河為天然屏障控扼古朔方,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全縣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耕地114萬畝,其中旱地占60%。現有18個鄉鎮,174個行政村,總人口4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有漢、回、藏、滿、蒙等18個民族,少數民族占1.1%。年均氣溫9.9,年平均降水量 220 mm左右,蒸發量1900mm。在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靖遠就有人類生息,

2、刻造有吳家川巖畫和紅嘴子出土彩陶。到南北朝時期在靖遠始建會州。靖遠的歷史和干旱,洪水、冰雹、風沙、瘟疫、戰爭伴隨著,靖遠人民飽受其害。據靖遠縣志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天大旱,民饑荒。康熙四十年(1701年)歲荒大饑,疫病流行,民逃之大半,四十一年,黃河泛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靖遠連年荒旱,饑民賣兒賣女,流亡殆半。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大旱,夏秋無收,民饑,流亡眾多,此災情直持續到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三年(1728年)冰雹、蟲害、大旱、禾苗盡傷,災情嚴重民國十八年(1929年),靖遠持續干旱、疾疬、兵禍造成奇荒,人相食,城鄉饑民死亡枕籍。1931年至1935年,靖遠連年干

3、旱,復冰雹、蟲害、黑霜、洪水并疾疬,民大饑”可以說在舊社會,自然災害、沒落的社會制度、落后的生產力和科學文化是造成靖遠人民貧困的根本原因。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優越的社會制度下,靖遠人民與天斗,與地斗,頑強地與大自然抗爭,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西”農業建設、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及近年來的扶貧開發工作,貧困落后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截止200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8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2年的45元增長到現在的2509元,實際增長近56倍,剩余絕對貧困人口由82年的21.98萬人降到現在4.7萬人,貧困面縮小到10.0

4、8%。1982年12月10日,國務院決定,將甘肅河西地區、以定西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區和寧夏西海固地區(以下簡稱“三西”地區)列入國家專項計劃,每年撥資金2億元(其中甘肅1.66億元),安排10年,用于農業基礎建設,實施“興西濟東”方針,緩解以定西為主的缺糧問題。甘肅省以安定區、會寧縣、靖遠縣、通渭縣為代表的中部地區20個縣和河西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等19個縣被列入“三西”建設范圍,按照“興河西之利,濟中部之貧”的戰略方針和“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條路子,開始了甘肅省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業建設和扶貧開發(上世紀甘肅的扶貧經歷了三個階段,1983年到1985年是甘肅省“

5、兩西”建設起步階段。1985年到1994年是甘肅全面扶貧階段。1994-2000是甘肅扶貧第三階段)。1992年9月,國務院同意“三西”農業建設專項資金延長投放10年,資金投放額度和兩省區分配比例不變,重點用于解決中部地區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1994年,國務院制定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決定從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 會各界力量,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目前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甘肅省按照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要求,根據甘肅實際制定了“四七”扶貧攻堅計劃,財力、物力、人力向41個國扶縣、12個省扶縣傾斜,形成了各級黨政領導親自抓,全社會合力攻堅的

6、局面。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并頒布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明確提出繼續解決和鞏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促進貧困地區全面發展、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的奮斗目標。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到2020年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的奮斗目標。二十六年來,國家在農田水利、移民安置、種草種樹、農電線路、農村能源、鄉鎮企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等方面為我縣累計投入“三西”專項等扶貧資金2.45億元,這些巨額專項扶持對推動脫貧致富進程起了決定性作用。依靠中央和省、市的全力支持,依靠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治窮脫貧的自強精神,我縣經濟社會發

7、生了巨大變化。一是基礎條件較大改善。自“三西”建設以來,靖遠縣搶抓這一有利歷史機遇,苦干實干,真幫實扶,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大興骨干水利工程,興電、劉川、三場塬三大灌區整體開發,并新、改、擴建280余處小水工程,新增水地31.97萬畝;建設集中排水工程33處,解決了20.76萬人的飲水問題、22.95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架設農電線路660千米,新增通電村70個,98%的農戶通上了電,修建鄉村道路100多條,1200多公里。二是農村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糧食產量不斷跨上新臺階,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縣上緊抓糧食不放松,糧食產量年均遞增8.4%,農民人均占有糧由原來的60公斤增加到了現在的400公斤。通過科

8、技引導,政策扶持,產業開發,農業綜合效益顯著提高。蔬菜、畜禽、林果三大特色支柱產業發展迅猛。2007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1萬畝,總產量10.89億公斤;羊飼養量達到76.5萬只,豬達到55萬頭,雞達到465萬只;特色林果基地規模擴大,枸杞基地達到5萬畝。農村二、三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以建筑建材,礦產采掘,輕紡化工,特色養殖,農產品加工為骨干的鄉鎮企業得以迅猛發展。三是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過二十六年的扶貧開發,靖遠縣經歷了從重點救濟救災,改善基礎條件,實施扶貧攻堅到最后決戰貧困等不同階段,在每一階段的最大受益者是農民,最直觀變化的是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廣大農民從溫飽線上跨越后,由有水喝,

9、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向變觀念,盼致富,求消費,奔小康的理念轉變,農民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45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2509元。干旱山區1.78萬戶,7.85萬人遷到了水源充足的新灌區,灌區綠樹成行、農田成方、公路成網、新居成片,85%的農戶住上了磚瓦房,全縣已形成沿黃老灌區致富奔小康,高揚程灌區脫貧求致富,干旱山區群眾溫飽治窮根的新型格局。四是社會事業大進步。扶貧開發不僅改變了全縣的貧困現狀,而且促進了地區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作為教育大縣的靖遠,貧困鄉村基礎教育和農民技術教育得以不斷升華,貧困帶片的適齡兒童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均達到95%以上,在1997年全縣實現了“兩

10、基”達標。全縣初、高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信息網工程、國家扶貧教育“義教工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實施,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收費。靖遠縣已成了高考學子輸送大縣。1986年在甘肅率先建立縣級調頻廣播站;1998年建成電視轉播中心與有線電視臺;“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全面開通;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三級衛生保健網絡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38%。扶貧開發帶來了兩個文明建設的深刻變化。一、19831992年第一個十年“三西”農業建設1982年底,黨中央、國務院為解決甘肅、寧夏以定西為主的“三西”區域性貧困而設立了“三西”扶貧專項資金,并成立了“三西”農業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

11、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和“三西”地區的實際,提出了“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設方針。在第一個十年“三西”農業建設時期,國家在農田水利、移民安置、種草種樹、農電線路、農村能源、鄉鎮企業等方面為我縣投入“三西”專項資金1.1億元。我們利用國家“三西”農業建設的大好機遇,把大興水利、送電修路、改善生態等重點農業設施建設作為扶貧開發的先決性舉措來抓。靖遠縣貧困因旱,根源在于缺水。黃河流經縣域之長,水資源潛力之大,是劣勢中的優勢,但能見黃河水,未受黃河益,卻是扶貧開發前不應是現實的現實。三西建設開始后,堅持抓水移民尋出路,始終把大興農田水利事業作為農業翻身、穩定脫貧、開發致富的根本措施

12、來抓,念水經,走水路,強基礎,尋出路。通過揚黃河之利,濟干旱之貧,興川濟山,以水治旱,移民開發,解救貧困。興修靖會電力提灌工程、續建興堡子電力提灌工程、劉川電力提灌工程,三場塬電力提灌工程、改建靖豐渠,擴建石門鄉黃土坡、東灣鄉三合等電灌工程。劉川電力提灌工程總投資3592.8萬元。工程建設前期,該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25mm,年平均蒸發量卻是1742.6mm,農業勞動生產力水平極低。工程建成發揮效益后,開發土地7.5萬畝,發展有效灌溉面積6.98萬畝,渠、路、林、田、村配套5.8萬畝,使原灌區4500多名群眾和2.3萬多名干旱山區移民直接受益,灌區周圍8個鄉11萬多人間接受益。2007年灌區水地

13、糧食單產達到527公斤,灌區人均純收入達到2510元,比1982年人均35元增長近72倍。灌區現有中小學19所,醫療機構50多個,孩子上學、群眾就醫相當方便。興堡子電力提灌工程被群眾譽為“救命工程、翻身工程”,工程建設前期,該地區干旱缺水,使大部分土地長期閑置。工程建成并發揮效益后,發展有效灌溉面積30.1萬畝,有甘、寧兩省四縣區、11個鄉鎮的14萬人受益,其中甘肅省內移民43629人。一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嚴酷的農業生產條件,糧食單產由上水前的不足40公斤,增加到491公斤;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每人不足30元提高到現在的2000多元。二是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灌區累計林業保存面積達36500畝

14、。三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灌區現有中小學校172所,各級醫療機構89個。用灌區群眾自己的話說,移民前他們生活在原始社會,吃飯穿衣全依靠政府,吃的是救濟糧,穿的是黃軍裝,從山區往灌區移民時半架子車把全部家產都裝上了。現在他們每家都是人均純收入2000多元,牲畜滿圈,都購有電視機、摩托車、農用車,安裝了電話;大多數家庭都有大學生,且適齡學生都在就讀。堅持貧水富集走旱路,揚長避短,順應天時,利用有限的雨水做文章。改土蓄水不止,農田水利大興,大片貧瘠低產的“三跑田”被改換為穩定增產的“三保田”。10年內新修梯田6.35萬畝,砂田9.52萬畝,壩地4.40萬畝,建設水窯3.47萬眼,澇池309個,配套集雨

15、節灌面積3.2萬畝。20多年來堅持改造自然,抗旱扶貧,實現了由過去被動救濟抗旱到主動解困防旱的大轉折。“三西”建設第一個十年,我縣新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4.45萬畝,治理小流域面積32.08平方公里,建設35千伏輸變電工程2座,新架10千伏農電線路324.20公里,移民61453人。造林18.28萬畝,封山育林4.84萬畝,種草7.97萬畝,新建劉川園藝場、靖遠縣畜牧站,培訓農民技術員13.17萬人次,建設溫飽工程6.02萬畝,新建鄉鎮企業48個,勞務輸出15.40萬人。糧食總產量由82年的5271.94萬公斤增長到92年的11590萬公斤,畝產量由82年的74公斤增長到92年的155公斤,人均

16、產糧由82年的171公斤增長到92年306公斤,農民純收入由82年45元增長到92年的460元,解決了12.73萬人,15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二、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靖遠提前解決溫飽為進一步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1994年國家制定扶貧開發工作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任務是從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 會各界力量,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解決溫飽標準為絕大多數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0元以上(按1990年不變價格)。扶持貧困戶創造穩定解決溫飽的基礎條件為:有條件的地方,人均建成半

17、畝到一畝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戶均一畝林果園,或一畝經濟作物;戶均向鄉鎮企業或發達地區轉移一個勞動力;戶均一項養殖業,或其他家庭副業。牧區戶均一個圍欄草場,或一個“草庫侖” 。與此同時,鞏固和發展現有扶貧成果,減少返貧人口。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絕大多數貧困鄉鎮和有集貿市場、商品產地的地方通公路;消滅無電縣,絕大多數貧困鄉用上電。在教育文化衛生上: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積極掃除青壯年文盲;開展成人職業技術教育和技術培訓,使大多數青壯年勞力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改善醫療衛生條件,防治和減少地方病,預防殘疾。嚴格實行計劃生育,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1997年7月29日

18、,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同意甘肅、寧夏兩省區關于提前使用2001年和2002年“三西”建設資金的請求,支持“三西”地區率先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第三個十年“三西”農業建設提前開始,同時,靖遠縣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從1993年到2000年,國家共投入我縣扶貧資金5456萬元,主要扶持水利、農電、移民安置、三田、鄉鎮企業、溫飽工程、農業產業化等方面建設。繼續續建和擴建劉川、興電、三場源三大水利工程并積極建設灌區移民配套基礎設施。扶持北灘水泥廠、三濰紅會煤礦等鄉鎮企業技術改造。大力實施三田建設。實施日光溫室項目,經濟林基地建設,養殖業基地建設。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46

19、1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3.439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2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65元。三、新世紀鞏固越溫成果,深度開發扶貧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并頒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認為,扶貧開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歷史任務,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只是完成這項歷史任務的一個階段性勝利。我國目前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較長時期內存在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貧困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初步解決溫飽的群眾,由于生產生活條件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他們的溫飽還不穩定,鞏固溫飽成果的任務仍很艱巨。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2001年到2010年,集中

20、力量,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進程,把我國的扶貧開發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我縣1997年雖然提前解決了溫飽,但是到2000年末絕對貧困人口還有6.23萬人,低收入人口還有6.19萬人。在進入新世紀我們提出了鞏固越溫成果,深度開發扶貧的工作思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國家和社會的重點幫扶下,以貧困村為主戰場、以貧困戶為重點對象,堅持以整村推進、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扶貧、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等為工作重點,進一步創新扶貧工作機制,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2001-2007年內解決絕對貧困人口1.53萬人,解決低收入人口2.27萬人。200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83億元(現價

21、),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0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09元。從2001年到2007年國家共投入我縣扶貧資金8010.65萬元。通過7年的扶貧開發,新增水地5.04萬畝,興修“梯田”6.49萬畝,發展集雨節灌2.17萬畝,完成整村推進52個,科技培訓2.15(萬人次),移民安置3.346萬人。我們重點抓好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搞好整村推進。經過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分布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集中連片、大面積的區域性貧困現象明顯緩解,即使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條件惡劣的貧困村。貧

22、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要求對扶貧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扶貧開發工作必須下沉到村,扶持到戶。因此,新階段扶貧開發需要以貧困人口集中的貧困村為重點,以村為單位制訂和實施扶貧開發規劃,一次規劃、整村推進。1998年,甘肅省在借鑒中國西南、秦巴山區世界銀行貸款扶貧項目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把項目管理和到村到戶結合起來,當年在10個貧困村開展試點。2000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甘肅省首次提出“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概念和模式。該扶貧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吸收村民廣泛參與制定發展規劃;運用參與式的理念和方法,組織群眾參與實施管理(包括組織管理、計劃管理、培訓管理、技術支持、采購管理、監督管理、資金管理、項目驗

23、收管理、后續管理、監測評價等);加強能力建設(包括農戶和管理機構、人員的能力建設);建立有效的機制等。由于扶貧效果明顯,該模式被寫入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01-2007年我縣共實施整村推進項目52個,興修梯田6.59萬畝,發展集雨節灌面積1.28萬畝,新打機井、泉水截引等水利工程42處,建設村級文化培訓中心29處,改擴建小學36所,種植枸杞4850畝,種植中藥材6000畝,興建枸杞曬棚90座,引進良種羊16280只,培訓農民技術員14900(次)。二是加強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全面搞好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2001-

24、2007年我縣共完成農村技能培訓11000人。依據甘肅省貧困地區“雨露計劃”實施細則,從2007年開始,我縣開始實施“雨露計劃”,2007年共培訓2601人。以餐飲、醫療、電子維修等實用技術為重點,在縣衛生職業學校培訓285人,縣職業教育中心培訓822人,縣通達駕校等學校培訓合格駕駛員200人,委托縣職業教育中心為縣田園賓館代培服務員240人,農廣校培訓200人。在縣衛生職業學校和縣職業教育中心培訓藥學、護理、電焊、數控、機電、汽車維修、電子應用技術等專業的“兩后生”101名。勞務培訓輸出人員就業率達到95%以上,穩定就業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一人培訓、終身受益”,“輸出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切實增加了貧困戶的經濟收入。三是搞好貸款貼息,推進農業產業化扶貧。2001-2007年我縣扶貧辦與金融、財政等部門積極配合,以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為目標,不斷加大扶貧到戶貸款工作力度。將52個整村推進項目村和部分養殖大戶、販運大戶列為扶持的范圍和重點。在項目的選擇中,遵循“農戶自愿申請,自定項目,自定經營”的原則,按照“區域集中、產業關聯”的發展模式,結合縣域產業布局,重點扶持枸杞、大棗、養豬、養羊等特色產業。為整村推進村農戶貸款貼息94萬元,拉動貸款1608萬元;為能人大戶貼息15萬元,拉動貸款242萬元。在產業化貸款貼息項目中,重點扶持了靖遠縣田園養殖有限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