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學學習記憶口訣_第1頁
血液學學習記憶口訣_第2頁
血液學學習記憶口訣_第3頁
血液學學習記憶口訣_第4頁
血液學學習記憶口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血液學學習記憶口訣一、血細胞成熟規律:血細胞成熟過程中其形態演變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性。一般都是由大到小(少數例外:如成熟的巨核細胞和早幼粒細胞都比原始的大);由核大漿少到核小漿多;核形由圓到凹或分葉至消失;染色質由細致、疏松、網狀到粗糙、緊密、塊狀;核膜從不明顯到明顯;顆粒從無 到有;核仁由清晰到模糊或消失。因此,在識別血細胞時,掌握和運用好這些規律性,是血液細胞學檢查的基本功。 成熟規律有共性,由大到小是特征;質細到粗疏變密,仁有到無粒體生。二、紅細胞系統1、原紅細胞:又稱初正常母紅細胞。在正常成人骨髓中約占有核細胞的0.5%,在紅白血病與增生性貧血時增多。胞體較大,圓或橢圓形,直徑約18微

2、米,為成熟紅細胞的2-4 倍。漿量少,深藍色,不透明,漿緣常有瘤狀突起,近核周圍著色較淡。核圓較大,居中或稍偏于一旁,核染質呈顆粒狀,核膜明顯。核仁通常有2-4個,其界限不清,有時不易辨認。原紅圓或橢圓形,色染深藍不透明;漿有瘤狀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 2、 副原紅細胞:是由病理造成的不正常細胞,多見于紅血病或紅白血病。因核漿發育不同步,發生紊亂,核發育先于胞漿(即老核幼漿),出現形態顯著異常的原紅細胞,便稱為副原紅細胞。胞體大,偽足多,呈不規則的圓形或畸形。胞漿豐富,著色變化不大,漿中可見較多的空泡。核形 呈不規則,呈凹陷褶疊或切跡,核染色質疏松。核仁較明顯。 副原紅見紅血病,漿核紊亂異步

3、行;核熟要比胞漿早, 漿含空泡核畸形。3、 早幼紅細胞:又稱嗜堿性母紅細胞,在正常骨髓中約占1.5%左右,在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細胞貧血經特殊治療后數量增多。胞體較原紅細胞小,約16 微米,圓或橢圓形,較規則,一般無偽足突起。胞漿較豐富,核漿比較大,深藍色,比原紅細胞漿透明一點。胞核圓形,位于中央,核膜清楚。核染質較原紅細胞粗糙緊密,呈粗顆粒狀甚至濃集成塊,核仁模糊或消失。早幼紅屬嗜堿性,漿多色藍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質變粗密核居心。4、中幼紅細胞:又稱嗜多色性母紅細胞,是骨髓中最常見的一種有核紅細胞。在正常骨髓中約占11%,增生性貧血,特別是缺鐵性貧血明顯增多。胞體較早幼紅細胞小,圓形或橢圓形

4、,較規則,直徑8-14 微米。胞漿灰藍色轉灰紅色,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胞核圓形,隨成熟而逐漸縮小。核染質粗,濃縮成塊,呈放射狀排列,形似車輪。副染色質清楚,其中有明顯空隙如碎墨感或龜背狀,核仁完全消失。 中幼紅呈多色性,核漸縮小無核仁;漿色灰藍轉灰紅,質似碎墨龜背形。5、晚幼紅細胞:又稱正色性正常母紅細胞,在正常骨髓中約占有核細胞的7%,病理情況下如嚴重貧血(除再障外),其數量可明顯增多。胞體較小與成熟紅細胞相似,圓形,直徑7-10 微米,稍大于成熟紅細胞。胞漿呈淡粉紅色或橘紅色,其顏色已接近成熟紅細胞。胞核較小,圓形,居中或偏心,核染色質濃縮成塊,副染色質消失,呈紫黑色團塊,形似炭核,脫

5、核便是成熟紅細胞。晚幼紅小更好認,兩大特點要記清;核質集聚如炭核,去核便是成熟型。 6、巨幼紅細胞:是胚胎早期紅細胞,出生后僅見于葉酸及B12 缺乏的巨幼紅細胞貧血(又叫惡性貧血)或某些其他血液病。它是正常幼紅細胞發育異常的結果,原、早、中、晚四個階段胞體都巨大,核漿發育不同步,核發育落后于漿(即幼核老漿),染色質呈粗粒狀,并聚集成條網狀,排列疏松,猶如蠶蝕后之桑葉濃縮塊,副染色質 明顯,核仁早期可見,大小不等。巨幼紅大是特征,原早中晚呈巨型;漿多豐滿核晚熟,巨幼貧血常增生。 7、小幼紅細胞:又稱侏儒型幼紅細胞,或發育不全的幼紅細胞。其形成與鐵代謝密切有關,使血紅蛋白合成不足,幼紅細胞發育障礙

6、,引起缺鐵性貧血。原、早、中、晚各階段幼紅細胞胞體變小,中、晚幼紅細胞更明顯,形態不規則,胞漿邊緣殘缺不全,呈毛剌狀。核漿發育不同步,與巨 幼紅細胞相反(即老核幼漿)。核小圓或分葉如梅花狀,核染色質致密結塊,一般無核仁。 小幼紅稱侏儒型,老核幼漿是特征;核圓或呈梅花狀, 缺鐵貧血所造成。8、 網織紅細胞: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紅細胞之間的過渡型細胞。直徑約7-9微米,正常血液中約占0.5-1.5%,大于2%顯示造血活躍,在溶血性貧血時可達60-80%,如減少表示骨髓再生功能不良,故可反映骨髓造血狀態。用煌焦油藍作活體染色,可見紅細胞基質中有藍色網狀物質。Heilmyer氏按成熟程度將它

7、分成五型,但實際上對臨床診斷并無意義。網織紅屬過渡型,漿含線粒嗜堿性;活體染色呈網狀, 通常將它分五型。 9、 成熟紅細胞:又稱正常紅細胞或無核紅細胞,簡稱紅細胞或紅血球,為紅細胞系統的成熟階段。胞體呈圓形的雙凹平盤狀,形似圓餅,直徑約7.2微米左右,厚2微米。無核,漿染淡紅色或桔紅色,中央部分較淡染,邊緣較厚故著色較深,中心較薄色較淡或無色。成熟紅為正常型,中凹邊厚似圓餅;無核漿呈淡紅色,周圍略比中央深。10、 小紅細胞:凡直徑小于6 微米者稱小紅細胞,正常人偶見。如果血涂片中出現較多染色過淺的小紅細胞,提示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可能由于缺鐵引起,也可能為球蛋白代謝異常引起的血紅蛋白病所造成。它

8、和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的小紅細胞不同,淡染區不消失,著色較淺。而球形紅細淡染區消 失,著色較深。小紅體小見增貧,合成障礙所造成;缺鐵貧血常出現,或見血紅蛋白病。11、 大紅細胞:大紅細胞形態較正常為大,直徑大于10 微米。見于溶血性貧血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偶見于失血性貧血。為骨髓極度增生時釋放較多新生紅細胞;或加速增殖時幼紅細胞提前脫核所致。大紅體大見溶貧,或見巨幼貧血人;胞體常比正常大,提前脫核所形成。12、 巨紅細胞:是巨晚幼紅脫核后所形成的紅細胞。直徑大于15微米,中央淡染區常不明顯,最常見于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所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其胞體增大是因為缺乏上述因子時,幼紅

9、細胞內DNA合成不足,引起不能按時分裂所致。當這種幼紅細胞脫核之后,便成為巨紅細胞。巨紅巨大是特征,巨幼脫核所形成;中央淡染不明顯,惡性貧血常增生。 13、 超巨紅細胞:是超巨幼紅脫核所形成,胞體巨大,直徑大于20微米,為病態造血所產生的異常紅細胞。常見于紅血病、紅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綜合癥(MDS)及因用某些抗癌藥治療后均可出現。超巨紅呈超巨型,病態造血所造成;紅白血病常出現,抗癌化療也增生。14、 紅細胞大小不均:是骨髓極度增生時釋放較多新生紅細胞,或加速增殖時幼紅細胞提前脫核所致。正常紅細胞大小較為一致,而大小不均紅細胞之間直徑相差一倍以上。大小不均常見于嚴重的增生性貧血血涂片中。而在巨

10、幼紅細胞性貧血時卻特別明顯,這與骨髓粗制濫造紅細胞有關。 大小不均見增貧,巨幼貧血也增生;直徑相差一倍多,粗制濫造所形成。 15、 紅細胞形態不整:又稱畸型紅細胞或異形紅細胞。是指紅細胞形態發生各種明顯形態改變的情況而言。紅細胞形態畸形怪狀,可呈棒狀、梨形、梭形、球拍形、臘腸形、紡綞形或啞鈴形等。可能因貧血嚴重但又缺乏原料粗制濫造而成。常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及骨髓纖維化等。 形態不整稱異形,常見骨纖和增貧;如梨似拍呈棒狀,或呈紡綞和啞鈴。16、 球形紅細胞:又稱高色素性小紅細胞,為直徑小于6微米,厚度大于2.6 微米的紅細胞。細胞中心區血紅蛋白比周圍多,中央淡染區消失,呈小圓球狀,故名球形紅細胞

11、。此類紅細胞氣體交換差,滲透脆性高。常見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以及紅細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貧血等。 球形紅小圓球形,淡染消失厚度增;色深體比正常小,常見遺傳和溶貧。17、 橢圓形紅細胞:是由遺傳所造成,分三型:輕型呈卵圓形,中型呈橢橢圓形紅細胞是由遺傳所造成,分三型:輕型呈卵圓形,中型呈橢圓形,重型呈棒狀。此類細胞早期時也是圓形,變形機理不明。胞體較長似桶狀,橫徑縮短,長徑增大,一般長徑大橫徑三倍。這種紅細胞多見于遺傳性橢 圓形紅細胞增多癥,但要高于25-50%才有診斷價值。在嚴重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也可見到此種細胞,但均較少,正常人約

12、占1%。橢紅遺傳所造成,偶見缺鐵和巨貧;胞體較長呈桶狀,長徑三倍于橫徑。 18、 鐮形紅細胞:又稱鐮刀狀細胞,有種族性,多見于西非國家黑色人種。是由于紅細胞內存在著異常血紅蛋白S(HbS)所致。需在缺氧環境下(即鐮變試驗)才能形成。這種細胞兩端尖銳,長而狹,形如鐮刀或似柳葉。遺傳性鐮形紅細胞貧血(HbS)多為陽性,在我國這種病并不多見。鐮形紅有種族性,多見西非黑種人;鐮變試驗呈鐮狀,兩端尖銳柳葉形。19、 新月形紅細胞:又稱半月形紅細胞或月牙形紅細胞。胞體巨大,形如彎月,染色淡,呈粉紅色或近乎無色,為溶血衰老所造成。明顯增多可見于瘧疾或某些增生性貧血。新月紅見瘧疾病,溶血衰老所造成;體大形似彎

13、月狀,明顯增多示增貧。 20、 靶形紅細胞:又稱扁平紅細胞,系低色素性雙凹紅細胞。中間很薄,中央色深如靶心,外周呈蒼白圈,在近紅細胞邊緣處又較深染,如射擊之靶而得名。如蒼白圈為半環形,中央深染與邊緣深染處相連接者為半島形紅細胞。這類紅細胞見于地中海貧血(亦稱海洋性貧血),偶見某些缺鐵 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和肝臟病。 靶紅增多為地貧,多見海洋貧血癥;形圓雙凹扁而薄,中央色深似靶形。21、 口形紅細胞:是紅細胞中央有裂縫似口而得名。其中心蒼白區呈扁平長孔狀,周圍深染形似微張開的嘴巴或魚口,但從側面看呈穹窿形(碗狀)。正常人小于4%,增多見于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癥,溶血性貧血及肝臟病,少量見于彌漫性血管

14、內凝血(DIC)及酒精中毒等。 口紅似口而得名,中央蒼白呈扁平;溶貧肝病偶可見,多見口紅增多癥。22、 淚滴形紅細胞:或稱尾形紅細胞,為紅細胞的一端漸成尖狀,形似淚滴,亦可呈卵圓形或尾形,但不象橢圓形紅細胞那樣長。通常是正色素性的,不象缺鐵性貧血為低色素性。多見于骨髓纖維化的血片中。 淚滴似淚形如名,髓外造血所形成;多呈卵圓尖尾狀,可在骨纖血片尋。23、 裂片紅細胞:又稱碎片紅細胞,是紅細胞破碎后之碎片和不完整的紅細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規則多呈碎片狀,有的可呈半圓盤狀,似帽形、盔形、三角形、扭轉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細胞小于2%。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重型地中海貧血、燒傷引

15、起的溶血性貧血和晚期腫瘤等出現較多。裂紅破碎所形成,體不規則多樣形;如帽似盔半盤狀,常見溶血和內凝。24、 麻面紅細胞:是紅細胞中有數目不等的空泡,形似麻點,故稱麻面紅細胞。多見于傳染性肝炎、貧血,亦見于正常人。其診斷意義不大,有時涂片受潮也可出現。麻面紅見傳肝病,亦見貧血正常人;漿中出現小空泡,形似麻點好區分。25、 棘形紅細胞:是紅細胞邊緣有較大的針尖狀突起,其間距不規則,突起的長度與寬度不一。常見于肝病,溶血性貧血或遺傳性及獲得性-脂蛋白缺乏癥。棘紅有刺是特征,常見肝病和溶貧;刺的間踞不規則,長度寬度不等稱。26、 刺形紅細胞: 又稱鉆細胞、鈍鋸齒形紅細胞或葉緣細胞等,其名稱較多而雜。為

16、紅細胞邊緣有刺但刺比棘形紅細胞鈍,間踞較規則,形似齒輪。多見于胃癌和尿毒癥,偶見潰瘍病出血和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及個別早產兒等。 刺紅有刺比棘鈍,多見胃癌尿毒癥;潰瘍出血偶出現,要和棘紅細區分。 27、 皺縮紅細胞:又稱人工造成的皺縮紅細胞,為人為因素而造成。如涂片過厚,天氣潮濕,氣溫過冷,干燥太慢等多種原因所致紅細胞。其周邊呈鋸齒狀,排列緊密,大小相等,外端較尖呈剌毛狀。涂片上分布不均,為操作不慎所致,無病理性診斷意義。 皺縮人為所造成,體縮邊緣剌毛生;診斷學上無意義,增多并非病理性。28、 星形紅細胞:胞是指紅細胞有星芒狀突起,與遺傳性紅細胞酶缺陷有關,常見于葡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G6PD

17、)。這種酶缺乏可導致急性溶血性貧血,如蠶豆病、新生兒黃疸及抗瘧藥反應等。星形紅為遺傳性,因酶缺陷而造成;胞體常呈星芒狀,此紅增多為溶貧。 29、 成紅緡錢狀形成:又稱紅細胞錢串形成,是指多個紅細胞重疊成錢串狀。常見于多發性骨髓瘤病和-球蛋白增高的其他疾病,如高球蛋白血癥(異蛋白血癥)或高纖維蛋白血癥等。成紅緡錢狀形成 ,多個重疊成串形;骨髓瘤病常出現,或見異蛋白血癥。30、 低色素性紅細胞:又稱染色過淺紅細胞或環形紅細胞,是由于血紅蛋白減少而形成。細胞中央淡染區大于細胞直徑的三分之一,或呈無色透明的圓環狀,有的形似宮托狀。紅細胞外緣清楚,內緣模糊,細胞膜很薄。常見于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鐵粒

18、幼細胞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也常見到 。如胞體巨大,常見于營養不良性大細胞性貧血。 低色素紅似環形,淡染擴大呈透明;膜薄或呈宮托狀,缺鐵貧血常增生。31、 高色素性紅細胞:又稱染色過深紅細胞或高鐵紅細胞。其直徑一般大于12 微米,中央淡染區消失,整個紅細胞均染成紅色,厚度增加故呈圓球形。其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的含量增高,但就其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仍 屬正常。多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及各種大細胞性貧血病人。 高色素紅著色深,厚度增加呈球形;淡染消失體積大,常見巨幼貧血人。32、 嗜鹼性紅細胞:細是一種深藍色或灰藍色的成熟紅細胞,但漿的顏色仍屬幼稚型,藍色或灰藍色。胞體較大,系早幼紅細胞過早脫核而形成。多見

19、于嚴重的增生性貧血病人。 嗜鹼漿藍好辨認,過早脫核所形成;胞體略比成熟大,多見嚴重貧血人。33、 嗜多染性紅細胞:又稱嗜多色性紅細胞,是指紅細胞漿中混有藍色和紅色的多色漿,為中幼紅細胞失核而成。胞體較正常紅細胞稍大,染灰紅色或淺灰色。增多說明骨髓造血功能活躍,在各種增生性貧血時多見,以溶血性貧更為多見。 嗜多染紅多色性 ,紅藍相混色不勻;各種增貧均可見,明顯增多為溶貧。34、 嗜鹼性點彩:是指紅細胞漿中存在著嗜鹼性黑色顆粒而言。此顆粒大小及多少不一,形似砂粒。正常極少見,約占0.01%,在鉛汞中毒病人的血片中明顯增多,地中海貧血、增生性貧血及白血病也可出現。 嗜鹼點彩砂粒形,色藍帶黑嗜鹼性;鉛

20、汞中毒常出現,或見地貧與增貧。35、 嗜苯胺藍顆粒:嗜鹼性點彩紅細胞是指紅細胞漿中存在著嗜鹼性黑色顆粒而言。此顆粒大小及多少不一,形似砂粒。正常極少見,約占0.01%,在鉛汞中毒病人的血片中明顯增多,地中海貧血、增生性貧血及白血病也可出現。 嗜苯胺藍稱天青,顆粒紫紅居中心;數多略比點彩大,多見增貧白血病。36、 豪惠-膠萊小體:又稱染色微粒,可能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余的殘核部分。呈圓形,大小約1-2 微米,為紫紅色粗粒。多存在于嗜多色性或成熟紅細胞漿中,可見一個或多個。常見于溶血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偶見于脾切除后、嚴重貧血、新生兒、白血病等。 豪膠小體粗粒形,核溶不全所造成;體圓色呈紫紅

21、色,多見溶貧與巨貧。37、 卡波氏環:又稱環狀體,為紅細胞中一個細線狀環,呈圓圈形或呈8 字狀,染紫紅色。此種物質可能是紡綞體的痕跡;也可能是脫核過程中核膜的列留物,常與豪膠小體同時存在。多見于鉛中毒和巨幼紅細 胞性貧血等。 卡波氏環圓圈形,核膜殘留所形成;色紅偶呈8字狀, 常見中毒與巨貧。三、粒細胞系統1、 原粒細胞:又稱髓母細胞。在正常情況下,只有骨髓中方能見到,但最多不超過2%,粒細胞白血病時可增多。圓形或微帶橢圓形,直徑18微米左右。漿量少,天藍色,均勻一致,純凈無顆粒。核圓較大,占細胞2/3以上,染色質呈細沙粒狀或粉末狀,分布均勻,宛如一片薄紗。核膜甚薄,不易觀察。核仁明顯,通常2-

22、6個,較小,染淡藍色。 原粒圓或橢圓形,漿純天藍呈透明;質細均勻細沙狀,核膜甚薄有核仁。 2、 副原粒細胞:正常人不見,只有在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或綠色瘤時常見。胞體大小不等,形態奇特,漿色灰紫,多有偽足。胞核早熟呈多種畸形,易見扭曲折迭呈腎形,或呈雙核,但染色質細致,核仁明顯,數目較多。漿中一般沒有顆粒,晚期可見細小、數少的嗜天青紅色顆粒。其形態易 與單核細胞型白血病細胞相混淆。 副原粒見急粒病,核先成熟呈畸型;綠色瘤時可出現,漿灰無粒核有仁。 3、 晚期原粒細胞:又稱漿早熟型副原粒細胞或原粒細胞 型,也屬副原粒細胞的一種。與前不同的是核成熟較遲,漿先成熟出現顆粒,而核仍有核仁,還處于原始階段。

23、這類細胞的胞體較大形態較規則,核圓或類圓形,核染質細致,有大而明顯的核仁。 晚期原粒屬型 ,核未成熟漿先行;漿中顆粒已出現,細致核內有核仁。4、 雙核型原粒細胞:又稱孿生型原粒細胞,是副原粒細胞的一種,或稱核早熟型副原粒細胞,是白血病細胞異常分裂所造成的。這種細胞核漿發育失去平衡,漿染灰藍色,無顆粒。核呈分葉狀、雙核或多核型,染色質細致,一般無核仁或偶見核仁。 雙核又稱孿生型,異常分裂所造成;漿色灰藍無粒體,核分為二似對影。5、 小原粒細胞:又稱小髓母細胞,常見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主要是M1型)。胞體小,圓形,直徑只有8-12微米。胞漿少,僅在核凹陷處可見微量淡藍透明胞漿,偶可見奧爾小體和偽足

24、突起。胞核小圓或凹陷,多呈桃形。核染質疏松細致,有1-3個明暗不等的小核仁。形似小原淋巴細胞,但過氧化酶染色為陽性。 小原粒小似原淋,核小如桃有核仁;漿少或無偽足狀,過氧化酶呈陽性。6、 大原粒細胞:又稱大髓母細胞,這類細胞多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或類白血病反應。胞體大,圓或橢圓形,直徑一般大于20微米。胞漿多,藍色或灰紫色,一般無顆粒,可見空泡。胞核大,圓或分葉或畸形。染色質較粗,可見明暗不等的核仁。 大原粒大好區分,核呈分葉或畸形;漿含空泡無粒體,常見慢粒白血病。7、 早幼粒細胞:又稱前髓細胞,在正常骨髓中約占1-8%,如超過10%,應考慮為粒細胞白血病的可能。胞體比原粒大,直徑12-25

25、微米,多為橢圓形。胞漿量較多,染淡藍色,漿內含大小不等到的非特異性顆粒,偶可見含嗜酸性或嗜堿性的特異性顆粒。核圓或橢圓,常偏于一側。染色質開始聚集,較原粒粗糙。核仁可見或消失。 早幼粒大橢圓形 ,漿多顆粒已形成;核圓質粗偏一側,仁有或無難看清。8、 副早幼粒細胞:為不典型早幼粒細胞的總稱。胞體大小不一,小的為小副早幼粒細胞,體大而形不規則的為大副早幼粒細胞。核漿發育不平衡,核落后于漿,或漿落后于核的畸型早幼粒,都稱為副早幼粒細胞,常見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型)。 副早畸變不典型,多見急早白血病;顆粒粗大形多變,核漿異步不平衡。9、 柴捆細胞:是早幼粒細胞漿中,含束柴樣棒狀小體所組成的細胞

26、。在早幼粒胞漿中可見十幾根至數十根紅色棒狀小體呈束狀交叉排列,酷似柴捆,故稱柴捆細胞。常見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型)。 柴捆早幼粒中存,棒狀小體所組成;色紅酷似束柴樣,常見急早白血病。10、 漿質體:又稱漿逸出體或胞漿球,是早幼粒細胞極度增生時,其胞漿逸出而形成。為圓球形,大小同成熟紅細胞,一般直徑在8-10微米左右。漿染淡藍色,無細胞核,有類似早幼粒細胞的顆粒。在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時較易見,偶見感染或正常人。 漿質體為圓球形,胞漿逸出所造成;色藍無核有粒體,多見粒系白血病。11、 中幼粒細胞:又稱髓細胞,正常骨髓不超過10%。胞體圓形,直徑約15 微米左右。漿量多,特異性顆粒已形成(酸

27、性顆粒為桔紅色,有閃光,等大顆粒;中性顆粒為淡紫紅色,細小而圓;堿性顆粒為深紫黑色,大而粗)。核卵圓形,輕微凹陷。染色質粗糙呈索快狀,核膜明顯,核仁消失。 中幼粒呈特異性,酸中堿粒已分清;核膜變厚仁消失,質粗核呈微凹形。 12、 晚幼粒細胞:又稱后髓細胞,分中性、酸性和堿性三種,在慢粒白血病時可增多。胞體略小于中幼粒細胞,圓形,直徑12 微米左右。胞漿量多,占整個細胞的一半,內含嗜中、嗜酸、及嗜鹼顆粒。胞核開始出現凹陷,呈腎形或半月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過假設直徑的一半。染色質粗糙深染,沒有核仁。 晚幼粒小為圓形,漿核比例兩平分;核凹不過核一半,內含顆粒特異性。 13、 桿狀核粒細胞:又稱帶

28、狀核粒細胞,是骨髓中最常見的細胞。胞核彎曲呈帶狀,形似黃瓜,其凹陷程度超過核假設直徑的一半。胞體大小近似晚幼粒細胞,直徑10-15 微米,圓形。胞漿量多,漿中充滿特異性顆粒。染色質粗糙,不均勻排列,緊密成小塊狀,染深紫紅色。這類細胞增加時多為炎癥感染,慢粒細胞白血病明顯增多。 桿核又稱帶狀名,核凹過半是區分;質粗常呈小塊狀,核呈彎曲黃瓜形。 14、 巨大中性粒細胞:是指巨中幼粒、巨晚幼粒和巨桿狀核三種粒細胞的總稱。通常與巨幼紅細胞同時出現在一張骨髓片內。胞體巨大,直徑可達30 微米。胞核亦增大,有腫脹感,著色不勻,核染質疏松。漿中顆粒較少,核漿發育不平衡,核成熟落后于漿。多見于遺傳性或巨幼細胞

29、性貧血的標本中。 巨大中性見巨貧,中晚桿核呈巨型;質粗疏松顆粒少,核大腫脹色不勻。15、 分葉核粒細胞:又稱成熟型粒細胞,是骨髓和血片中最常見的細胞。胞體大小及染色質結構與桿狀核粒細胞相似。核可分為兩葉或三葉,最多可分五葉,葉間有核絲或核橋相連。在放射病等病理情況下,分葉間可無核絲相連,或不呈鏈狀而呈樹枝狀排列,核染質粗糙呈塊狀。 分葉核已更好認,它是粒系成熟型;胞體大小同桿狀,核絲相連是區分。 16、 巨多分葉核粒細胞:又分遺傳性和獲得性兩種類型。正常人中性粒細胞的核平均為2-4葉,而巨多分葉核粒細胞,則分葉過多,可達6-10葉。如屬遺傳性則細胞大小正常,可伴有核棘突增多。如粒細胞分葉過多伴

30、巨變,是維生素B12及葉酸缺乏,在粒細胞中的反應。細胞直徑可達16-35微米,多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也可見于慢粒及紅白血病及抗代謝藥物治療時。 巨多分葉為中性,體大形特好區分;核多能分十幾葉,多見遺傳和巨貧。17、 匹杰-赫托畸型:又稱中性粒細胞分葉不能,為遺傳所致的雜合子中性粒細胞。其特點是胞漿已成熟,而胞核仍不分葉,或分葉過少,最多兩葉,一般不超過3 葉。核染質粗糙,核形短粗,形似眼鏡狀、啞鈴形和落花生形。一般無臨床癥狀,如骨髓因感染等原因而受到剌激時,也可出現類似的改變。 匹杰赫托為畸型,分葉過少或不能;核質粗糙呈塊狀,形似啞鈴落花生。18 、喬第克畸型:又稱膜結構缺陷性白細胞異常。具有

31、先天遺傳性,同時有眼和皮膚色素異常,可出現部分白化病,常反復感染,全血減少,出血和貧血。白細胞有形態的異常,多在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胞漿中出現許多粗大的灰紫色包涵體,直徑2-5微米的嗜天青顆粒。有時在單核和小淋巴細胞漿中亦偶可見到單個的紅色包涵體。 喬第克見白化病,先天異常所造成;形圓色染灰紫色,多見酸粒和中性。19、阿德畸型:又稱阿德小體,或粘多糖病性白細胞異常,也屬遺傳性疾病。常見于一部分粘多糖病人的骨髓片中。是細胞內溶酶體不能分解粘多糖時,粘多糖儲于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胞漿中。其特點是在粒細胞胞漿中出現較多較大的暗紫色顆粒,淋巴和單核細胞漿中亦有類似 顆粒。在脂肪軟骨營養不良

32、引起的關節畸型病人較易見。 阿德也屬遺傳性,粘多糖病常發生;顆粒粗大色暗紫,常見關節畸型人。20、杜勒小體:又稱藍斑或球形包涵體,是中性粒細胞的胞漿因毒性變化而保留的嗜天青區域。呈圓球形、梨形或云霧狀的天藍色或灰藍色,直徑1-2 微米。常見猩紅熱、肺炎、敗血病、妊娠中毒及肝硬化等。有時和中毒性顆粒伴隨出現。還有一種叫粒細胞異常藍斑形成,體積較大,為遺傳所致。可于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胞漿中出現,一般無臨床癥狀,應加以區分。 杜勒小體藍斑形,或呈云霧嗜天青;猩紅熱病常出現,偶見麻疹和炎癥。21、奧爾氏小體:又稱棒狀小體或桿狀小體,是由嗜天青顆粒融合而成。染紅色,呈細桿狀,很象抗酸染

33、色后的結核桿菌。一條或數條,多的偶有20多條,一般在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細胞漿內出現(如急粒、急單),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無,可資區別。 奧爾小體棒狀形,色紅酷似結核菌;急粒急單可出現,區分急淋是指針。 22、中毒顆粒:是中性粒細胞漿中出現比嗜中性顆粒大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勻的藍黑色異常顆粒。它和空泡常伴隨出現,它是生成特異性顆粒過程中受到阻礙或顆粒發生變性所致。常見于粟粒型結核合并類白血病反應,和較嚴重的感染。 中毒顆粒病理性,色深大小不均勻;胞體增大核腫脹,多見嚴重感染人。23、空泡:是嗜中性粒細胞的胞漿中出現一個或數個小圓形的空白區,亦可在胞核中出現。它是細胞受損后發生脂肪變性的

34、結果。常見于嚴重感染和炎癥,有時與中毒顆粒同時出在一個中性粒細胞漿中。還有一種叫家族性空泡形成,則無任何感染情況下出現,除中性粒細胞外,還可累 及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等。 空泡本屬退變型,細胞受損所形成;胞漿胞核均可見,常見感染和炎癥。 24、鼓槌狀小體:又稱錘狀贅生物,是在中性分葉核邊緣上小圓球樣的突出物,一般可呈鼓槌或球拍狀。可能與性染色質和X染色體有關,最早有人把它作為性別之鑒別。女性鼓槌狀小體較多見,約占1-17%,男性少于1%,故在血片中發現此物增多,一般都是女性。 鼓槌似槌而得名,可在分葉核上尋;診斷性別有意義,此物增多是女性。25、核棘突:又稱柄狀小芽或芽狀突出,是中性粒細胞分葉核

35、的核邊緣上的小突起物,形似貓爪。它是核鼓槌狀小體的又一類型,即有柄無頭的小棒。由于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似有增高趨勢,少量發現表示身體有感染現象,如大量出現甚至于超過50%以上,表示有癌細胞浸潤所致。在放射病、白血病、內分泌疾病和惡性腫瘤時增多。是否與癌前變有關,尚需進一步研究。 核棘突似貓爪形,有柄無槌是區分;少量出現示感染,數過半百有癌情。26、紅斑狼瘡細胞:又稱LE 細胞,并不屬粒系統細胞,是一種被中性粒細胞吞噬而形成的一種圓形暗紅色的均勻體。一般把紅斑狼瘡細胞的形成分為前、中、后三期。均勻體被一個正常中性粒細胞所吞噬,吞噬后正常中性粒細胞的核被均勻體擠到一邊,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樣。如嗜中

36、性粒細胞從四 面八方群聚于均勻體周圍,便形成了花簇型。這種吞噬型的嗜中性粒細胞,隨同被吞噬的均體,合稱為紅斑狼瘡細胞。 紅斑狼瘡稱均勻,嗜中性粒把它吞;單吞體內花蕾狀,多呈包圍花簇型。四、巨核細胞系統 1、 原巨核細胞:又稱巨核母細胞,在骨髓中較為罕見,占巨核細胞的0-5%。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和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時可增高。胞體巨大,其直徑在15-45 微米,類圓形。胞漿量少,染深藍色,邊緣模糊,呈云霧狀,漿外緣有島嶼狀偽足突起,無顆粒。核圓或呈不規則腎形,核染質較粗,染暗深紫色,排列緊密。可見形態模糊的淡藍色核仁1-3個,但不清晰,難以看清。 原巨體大類圓形,核大質粗著色深;漿有突起似

37、島嶼,仁有淡藍難看清。2、 幼巨核細胞:又稱前巨核細胞或嗜鹼性巨核細胞。占巨核細胞的0-10%。在急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巨核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脾功能亢進時增多。胞體比原巨明顯增大,直徑30-50 微米。外形常不規則,漿量增多,染淡藍色,常有偽足突起,偶見少許非特異性顆粒。胞核大,不規則,一側有凹陷,呈腎形或分葉。染色質粗呈條紋狀。核仁可有可無,一般無核仁。 幼巨漿藍核似腎,無仁質粗似條紋;胞體要比原巨大,漿有斑點色不勻。3、 小幼巨核細胞:又稱侏儒型巨核細胞,病態造血時可出現。常見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全髓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MDS)。胞體小,直徑小于15 微米,其大小

38、近似原紅細胞,又似異型淋巴細胞。漿少不規則,形態異常畸變,有單核、雙核或分節過多的細胞核等特征。核仁小而明顯。 小幼巨核侏儒型,病態造血所形成;體小形似原紅樣,常見巨核白血病。4、 顆粒型巨核細胞:又稱中間型巨核細胞或過渡型巨核細胞。占巨核細胞的10-50%,在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脾功能亢進時,可顯著增多。胞體巨大,直徑40-70微米,有時可達100 微米。形態不規則,胞漿量多,染粉紅色,內含細小紫紅色顆粒但無血小板形成。核形不規則,呈半環狀或分葉,染色質粗而致密,成條索狀,無核仁。5、 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又稱成熟型巨核細胞或晚期巨核細胞。占巨核細胞20-70%,在原發

39、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前顯著減少,可降到10%以下,脾摘除后可增至80%以下。胞體大小同顆粒型巨核細胞,多呈偽足狀無定形,漿緣有血小板形成。胞核分葉,染色質粗糙。 產板巨屬成熟型,體與顆巨無區分;漿緣附有血小板,常呈偽足無定形。 6、 裸核型巨核細胞:又稱血栓母細胞或無胞漿的巨核細胞。是巨核細胞發育成熟后,胞漿解體形成血小板,僅剩一個胞核,故稱裸核。占巨核細胞的0-30%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大細胞貧血及缺鐵性貧血時均可增多。胞漿已全部脫落,其核為無定形染深紫紅色,染色質為粗糙固縮的塊狀,形似豬肝。 裸巨無漿是區分,體大深染無定形;色染紫紅呈塊狀,詳細結構分不清。7、 退化變性型巨核細胞

40、:為異常巨核細胞,胞體很大,邊緣很不整齊,漿豐富呈毛玻璃樣變化,帶灰藍或灰紅色,無特殊結構,無或少有顆粒,但可見空泡。核形不規則,染色質致密,腫脹濃染,核內也可有空泡。不能形成血小板,多見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退變巨核無定形,漿含空泡不透明;核呈腫脹分葉狀,不能產板為畸型。8、 多分葉核型巨核細胞:很象骨髓中的破骨細胞,體大核多,核分葉可達15-20葉或多至50 葉以上,互不相連或有核絲連接。而破骨細胞則無核絲相連,彼此孤立。漿多,根據成熟程度不同,漿可呈深藍、淡藍或淡紅色,漿內顆粒多少不一,有的邊緣有血小板形成。核染質較正常巨核細致,呈疏松網狀排列。多見于惡性貧血病人。 多核巨似破骨形

41、,質細漿多好辨認;核多能分幾十葉,多見惡性貧血人。9、 正常血小板:簡稱血小板,又稱凝血細胞,是巨核細胞的胞漿裂解生成。圓或橢圓形,很小,直徑只有2-4微米,約為成熟紅細胞的1/4-3/4。胞漿呈淡藍色或淡紅色,透明,無細胞核,中心部有一些細小的紫紅色顆粒。 正常小板橢圓形,凝血細胞是別名;漿染淡藍或淡紅,無核有粒較透明。 10、 小血小板:一般小于是正常型血小板,直徑不足2微米,約為成熟紅細胞的1/4。形態較不規則,常呈小圓形或星形。多見于各種貧血病人,尤其是缺鐵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白血病等。 小板小于正常型,多見各種貧血人;直徑不足兩微米,常呈類圓或星形。11、 大血小板:大于正常血小

42、板,圓或類圓形,直徑約5-7.5微米,為成熟紅細胞的3/4-4/4,其大小已接近成熟紅細胞。常見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巨幼細胞性貧血。 大板大于正常型,體與成紅已接近;血小板病可出現,偶見巨幼貧血癥。 12、 巨血小板:又稱病理刺激型血小板,直徑大于7.5微米,甚至可達20-50 微米。形態不一,可呈圓形、橢圓形、啞鈴形、香腸形、蛇形等。漿呈藍色或紫紅色,顆粒增多,大小相似。常見于巨核細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MDS)。 巨板巨大是特征,又叫病理刺激型;直徑超過紅細胞,體長如蛇似蚯蚓。13、 幼稚血小板:又稱模糊型血小板、病理幼稚型血小板或藍色血小板,是幼巨核細胞在病態造血時所生成。體大形

43、圓,似嗜堿性紅細胞,深藍色,不透明。顆粒小而少,模糊不清。多見于血小板增多病人及巨核細胞白血病。 幼板又稱模糊型,體大深藍不透明;顆粒模糊或消失,幼巨病態所生成。14、 衰老血小板:又稱老年血小板或退化血小板。多為圓形,大小不一,漿少色淡,呈不均勻的灰紅色,界限不清,含有空泡,顆粒數量減少或縮小或密集。多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或老年人群。 衰老板屬退化型,色染灰紅不均勻;漿含空泡顆粒少,多見再障與老人。15、 畸型血小板:又稱異型血小板或不規則型血小板,是未成熟的幼巨核細胞所生成的。胞體小或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如蝌蚪、線形等。顆粒較少,無空泡,漿灰藍色,透明或不透明。常見于各種癌癥患者。 畸板幼巨

44、所生成,大小不等呈異型;顆粒密集常較少,惡性腫瘤可發生。五、單核細胞系統1、 原單核細胞:又稱單核母細胞,在正常情況下骨髓中也極少見到,在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時可明顯增多,可達30%以上。胞體較大,圓或類圓形,直徑15-22 微米,比原粒細胞稍大。胞漿比原粒細胞豐富,呈灰藍色,不透明,無顆粒,有時可見外漿呈偽足突起。胞核不規則,有凹陷或折迭,染色質纖細,呈疏松網狀,結構不太清楚,有核仁1-3個。 原單較大類圓形,核凹折迭有核仁;質細疏松細網狀,漿色灰藍不透明。2、 副原單核細胞:又稱白血病單核細胞,屬病理性畸變細胞。正常骨髓中不見,只有在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時才可見到。胞體不規則,大小相差懸殊,直

45、徑10-30 微米。胞漿量多,常呈偽足樣突起,偶可見到少數細小的嗜苯胺藍顆粒及奧爾小體等。因核漿發育紊亂,核形異常多變,扭轉折迭。此外,還可見到較大而不規則的核仁。 副原單屬病理性,多見急單白血病;漿多偽足核扭轉,形態奇特難辨認。3、 小原單核細胞:又稱未分化型單核細胞。胞體小,胞漿少,多呈不規則形,常有小而圓長的偽足突起,形似尾巴,無顆粒。核較大,呈折迭狀,可見較小的核仁。這種類型多出現在急性未分化型單核細胞白血病的骨髓片中。 小原單小屬異型,核呈折迭有核仁;漿少突起似尾狀,可見單核白血病。4、 大原單核細胞:也是屬于副原單核細胞的一種,是在病理情況下出現的畸形變化,表現在大小的異常。胞體巨

46、大,核漿比失調,核畸型或分葉,核仁明顯。常見于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粒單混合型(M4型)。 大原單大屬副型,病理畸變所造成;漿多核大仁較顯,常見粒單混合型。5、 幼單核細胞:又稱前單核細胞,正常骨髓中一般不易見到,只有在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時增多。胞體大小同原單核幼胞或稍大,直徑15-25 微米。胞漿較多,染灰藍色,可見較多細小的紫紅色顆粒,形似灰塵。胞核一般不規則,可扭轉折迭,凹陷或切跡,形似股繩。染色質較原單粗糙疏松,呈纖細網狀,核仁可有可無。 幼單有粒似灰塵,核折重迭似多層;漿多核仁偶可見,質松如網似股繩。6、 副幼單核細胞:同副原單核細胞一樣,都屬于不典型的單核細胞。胞體較幼單核細胞要大,

47、漿較多,在近核處漿中,可見到細小的嗜苯胺藍顆粒。核形奇特,核染質稍粗,核仁消失或保存。多見于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副幼單屬非典型,體大漿多核畸型;近核漿中有顆粒,核仁消失或保存。 7、 單核細胞:是單核系統成熟型細胞,正常血中占2-8%,在骨髓中占0.2-4.1%,在亞急性或慢性炎癥時增多。在血片中因胞體較大,故又稱大單核細胞,直徑約18微米。漿多,灰藍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樣,漿中有灰塵樣的細小顆粒。核大,不規則,常呈腎形、馬蹄形、S形或分葉狀等。染色質呈疏松網狀或條索狀。無核仁,偶見核仁遺跡(假核仁)。 單核本是成熟型,核折扭曲馬蹄形;質疏如網條索狀,漿色灰藍半透明。8、 退化型單核細胞:又

48、稱異形單核細胞或病理性單核細胞。因形態退行性變,故核常呈多種形態,如筆架形、山字形或分葉形等。核輕微腫脹感,染色質疏松,有折迭現象。漿呈很淡的灰藍色,有細小的顆粒或空泡。易誤認為是染色不佳的嗜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多見于粒-單混合型(即萊格爾型)白血病(M4型)。 退化單核為異型,核呈筆架山字形;漿染灰藍有粒體,多見粒單混合型。9、 中毒性單核細胞:又稱鬼臉細胞,是單核細胞的胞核腫脹松散,常呈分葉狀,形似鬼臉而得名。胞體較大,胞核畸變或折迭腫脹,并可見空泡,可分成3-6葉,葉與葉之間有粗絲相連。胞漿變酸,出現空泡及中毒性顆粒或杜勒小體等。 中毒單似鬼臉形,核呈分葉或分層;漿含毒粒杜勒體,核有空泡腫

49、脹形。10、 多核單核細胞:是指單核細胞呈粒細胞樣變化,也屬于病理性改變的單核細胞。核分多葉,但染色質結構仍似單核細胞。多見于粒-單混合型白血病、嬰兒假性白血病(又名雅克森氏病)及網狀細胞肉瘤等。 多核也屬病理性,核分多葉呈畸型;雅克森病可出現,或見粒單白血病。11、 先令單核細胞:又稱組織細胞型單核或破折細胞型單核細胞。胞體偏小,形似小原單核細胞。胞漿少藍色或灰藍色,不規則,常有偽足狀突起。核圓或橢圓,偶可見小核仁。多見于組織細胞型白血病(M5型)。(即先令氏型單核細胞白血病)。 先令單稱組織型,破折細胞是別名;漿少常見有突起,多見急單先令型。六、組織細胞系統1、 原組織細胞:又稱血組織母細

50、胞或原血細胞,可能是粒- 單祖細胞這一階段的細胞。正常骨髓不易見到,在某些病理性骨髓時,如:急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病及巨細胞性貧血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胞體較大,直徑24-29微米,不規則。核大,不規則,染色質細致,有藍色核仁。 原組較少類圓形,原血細胞是別名;漿少色藍無粒體,核大畸變有藍仁。2、 組織細胞:又稱破折細胞,舊稱網狀細胞。正常骨髓中可見,胞體大小不一,通常較大,直徑15-35微米。胞漿多,不規則。核圓或橢圓,染色質呈粗網狀,偶可見1-2 個藍色核仁。多見于反應性組織細胞增生癥及感染。組織細胞在組織中為組織細胞,在血液中則為單核細胞。漿中一般沒有吞噬物,如有吞噬物便成為吞噬細胞

51、。 組織又稱網狀名,核大漿多有藍仁;漿緣常呈撕紙狀,增多常屬反應性。3、吞噬細胞:又稱巨噬細胞。胞體大小,視其吞噬物的多少而定,如胞漿內充滿吞噬物,胞膜幾乎被脹破,則其體積甚大,反之如吞噬少,則體積小。漿染淡藍或灰藍,內含被吞噬的物質(血細胞、脂肪滴及色素顆粒等),如漿中無吞噬物的則稱組織細胞。核形不定,呈單核或雙核,偏 位。染色質疏松,核仁清晰。 吞噬體大無定形,巨噬細胞是它名;核形不定質如網,漿多偽足有核仁。4、異常組織細胞:又稱異常網狀細胞或惡組細胞。是原發于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異常細胞,在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病中可出現。胞體較大,直徑30-50 微米,圓或不規則形。漿豐富,深藍或淡藍色,深

52、藍者常無顆粒,淡藍者可見數目不等的小顆粒,漿中可見空泡。核大不規則,扭曲呈蝸牛狀,或呈分枝或雙核。核仁較大,顯隱不一。 異組體大屬惡性,漿多色藍無定形;質細如網仁較顯,核不規則呈畸型。5、 異常型吞噬細胞:又稱吞噬性惡組細胞或異型巨噬細胞。胞體很大,漿中含有被吞噬的紅細胞、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或殘片,可吞噬紅細胞20個之多,故又稱噬血細胞。有單核雙核。染色質疏松,核仁清晰。常見噬血細胞增生綜合征,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 異常吞噬屬惡性,噬血細胞是特征;惡組骨髓可出現,或見噬血綜合癥。6、 淋巴樣組織細胞:又稱淋巴樣網狀細胞,初看頗似淋巴細胞,胞體較小,大小和原幼淋巴細胞相似或稍大。直徑10-20微

53、米,個別達30微米以上。漿呈偽足突出,深藍色,無顆粒。胞核也似淋巴細胞,但染色質呈網狀,有或無核仁。多見于病毒感染和反應性增生。 淋組頗似淋巴形,核質如網是區分;漿緣常呈星芒狀,病毒感染可增生。7、 單核樣組織細胞:又稱單核樣網狀細胞,比淋巴樣組織細胞大,直徑在15-30微米,類圓或不規則畸形。漿藍或灰藍色,無顆粒或有灰塵樣細小顆粒。核扭曲折迭,染色質呈網狀。偶可見核仁。 單組稍大是區分,核呈扭曲折迭形;漿色灰藍有粒體,質細如網偶有仁。 8、 漿細胞樣組織細胞:又稱漿細胞樣網狀細胞,外形與漿細胞相似或稍大,直徑10-20 微米。胞漿豐富,邊緣清楚,藍色或灰藍色,可有顆粒或空泡。核圓,偏心位,染

54、色質呈網狀,有核仁。多見于感染及反應性組織細胞增 多癥病人。 漿組漿多是特征,核偏一端有核仁;大小不一質如網,增生多為反應性。9、多核巨組織細胞:較少見,常被誤認為巨核細胞。胞體巨大,直徑可達50微米以上,外形多不規則。胞漿藍色深淺不均勻,無顆粒或有少數細小顆粒,可見核旁淡染區。胞核通常3-6個,偶見雙核或10核以上,大小不等,形態各異,彼此貼近或分離,偶見有核絲相連的分葉狀,核仁或隱或顯。在惡組病人的骨髓中發現有助診斷。 多核巨組少見型,胞體巨大是區分;核畸常呈多葉狀,漿色深藍不均勻。 10、 退化型組織細胞:又稱退化型網狀細胞,胞體巨大,直徑22-39 微米,不規則形。胞漿碎裂,染藍或淡藍

55、色不均勻。核形多變,結構不清楚,質呈網眼,大而明顯,常含有藍色殘仁。多見急性白血病及組織細胞增生癥。 退組結構看不清,形不規則有殘仁; 質如網眼大而顯,漿藍碎裂不均勻。11、 絲狀分裂型組織細胞:又稱惡組核分裂相。這種核分裂相同正常核分裂相不同,主要為不對稱性核分裂,分裂時染色體呈多倍體,故很多而亂,常呈多瓣的菊花形。 絲裂組屬分裂型,核絲分裂不對稱;染色體為多倍體,常呈多瓣菊花形。12、嗜中顆粒型組織細胞:又稱組織嗜中細胞或法拉托(Ferrata)細胞。胞體比早幼粒細胞大,一般在25-50 微米。形態多樣,周邊不整,常呈多角形。胞漿豐富,灰藍或淡藍色,內含大量紫紅色或紫黑色顆粒。核圓或橢圓,

56、染色質呈紫紅色粗網狀,通常含一個清晰的藍色核仁。正常人偶可見,常見于感染和炎癥病人。 嗜中組呈多角形,質呈粗網有藍仁;漿染灰藍多粒體,常見感染和炎癥。13、嗜酸顆粒型組織細胞:又稱組織嗜酸細胞或破壞的嗜好酸粒細胞,也有人稱它為含嗜酸顆粒的法拉托細胞。胞體大常呈無定形,直徑20-40 微米。漿多,常呈崩潰或破壞狀態,內含大而折光的桔紅色顆粒,布滿面整個胞漿中。胞核結構同組織細胞,內含大而明顯的藍色核仁。在嗜酸粒細胞增生時較易見。 嗜酸組呈無定形,多見酸粒增多癥;體大常呈崩潰狀,漿含酸粒核含仁。14、嗜堿顆粒型組織細胞:又稱組織嗜堿細胞或肥大細胞。胞體大,直徑12-20 微米,為不規則形,多數呈長

57、梭形、多角形、紡錘形、蝌蚪形或貨郎鼓形等。胞漿中充滿大小較一致的深紫藍色或紫黑色的嗜堿顆粒。胞 核較小,不清楚,稍偏一旁,染色質模糊,一般看不到核仁或偶見核仁。常出現在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骨髓片中,大量出現要考慮到組織嗜堿細胞白血病。 嗜堿粒組紡錘形,肥大細胞是別名;漿多顆粒紫黑色,核質模糊偶見仁。15、勒-雪組織細胞:又稱嬰幼兒組織細胞,多見于嬰幼兒急性組織細胞增生癥。胞體大,直徑15-25 微米,圓或不規則的多角形。胞漿豐富,大部分界限不清相互融合成片,少數呈單個散在,漿色蒼白或輕度嗜酸性,有的呈空泡狀。核小偏心,呈小泡狀。染色質均勻,核仁小偶見。 勒雪組呈多角形,多見嬰兒惡組病;體大漿多空泡

58、狀,質細如網核偏心。16、韓-薛-柯組織細胞:又稱泡沫細胞,是一種分化的組織細胞。胞體大,直徑20-30 微米。胞漿豐富,灰紫色,內含較多充脂性空泡,如泡沫狀。核小,核膜明顯,無核仁。與勒雪細胞相似,有人認為兩者為同一疾病的不同臨床與形態學表現。多見幼兒慢性組織細胞增生癥(即黃脂瘤病)。 韓薛柯組分化型,泡沫細胞是別稱;漿多空泡色灰紫,常與酸粒同增生。17、海藍組織細胞:又稱海藍色細胞,這類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形似吞噬性組織細胞,直徑20-60 微米。胞漿豐富,內含數目不等的藍色或藍綠色粗大顆粒。顆粒少者可見灰藍色的胞漿或呈泡沫狀;顆粒多者,使胞漿呈深藍色不透明。核小偏心,核染質為粗塊狀,偶見

59、核仁。可見于原發性海藍組織細胞增多癥和脂質代謝障礙的疾病。在ITP、慢粒、高脂蛋白血癥等也可出現。 海藍體大核偏心,形和吞組無區分;漿含深藍大粒體,多見脂質代謝病。18、 高雪組織細胞:又稱腦甙脂細胞,是組織細胞內沉積著大量的葡萄糖腦甙的細胞。這種細胞胞體巨大,直徑28-80微米。胞漿豐富,淡藍色,無空泡,胞漿中含有許多起皺的波紋纖維樣物質,排列成蜘蛛網狀或洋蔥皮樣。胞核小,1-2個,偏心位,圓或橢圓或不規整,染色質粗糙,偶見核仁。多見于高雪氏病,亦可在慢粒病人的骨髓中出現。 高雪組有家族性,常見類脂代謝病;體大漿多波紋狀,頗似蛛網蔥皮層。19、 尼曼-匹克組織細胞:又稱神經磷脂細胞。是由于神經鞘磷脂酶缺乏,不能被水解而大量沉積于組織細胞內的神經磷脂而形成。這種細胞胞體巨大,直徑29-90 微米,類圓或不規則形。胞漿豐富,漿中充滿大小均勻、透明的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