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期末復習知識點梳理_第1頁
高二物理期末復習知識點梳理_第2頁
高二物理期末復習知識點梳理_第3頁
高二物理期末復習知識點梳理_第4頁
高二物理期末復習知識點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歸納總結3個公式(括號中為初速度vo 0的演變)(1)速度公式:vvat(vtat)(2)位移公式:Svtat2(s 爲2)22(3)課本推論:2 vt2 v。2aS(vt2 2as)(4)平均速度:vv0vt(這個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才可以用)23.勻變速直線運動最常用的(2)中間位置的速度:Vs/2速度:vtvat位移:svt1 .2 at2推論:2 2v。vt2 as (就是大的減去小的)1. 速度、速率: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這里都是指“瞬時”,一般“瞬時”兩個字都 省略掉)。這里注意的是平均速度與平均速率的區別:平均速度=位移/時間平均速率=路程/時間平均速度的大小工

2、平均速率(除非是單向直線運動)2加速度:a v同向加速、反向減速t t其中,v是速度的變化量(矢量),速度變化多少(標量)就是指v的大小;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是速度變化率,就是 ,即a。(理論上講矢量對時間的變化率t也是矢量,所以說速度的變化率就是加速度 a,不過我們現在一般不說變化率的方向, 只是談大小:速度變化率大,速度變化得快,加速度大)速度的快慢,就是速度的大小;速度變化的快慢就是加速度的大小;第三章:還有一個公式V (位移/時間),這個是定義式。對于一切的運動的平均速度都t以這么求,不單單是直線運動,曲線運動也可以(例:跑操場一圈,平均速度為0)。(5)位移:s心424.勻變速直線

3、運動有用的推論(一般用于選擇、填空)(1)中間時刻的速度:Vt/2也冷V。2此公式一般用在打點計時器的紙帶求某點的速度(或類似的題型)。勻變速直線運動中,中間時刻的速度等于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3) 逐差相等:s S2 S! S3 S2 Sn Sn 1 aT2這個就是打點計時器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基本原理。相等時間內相鄰位移差為一個定值aT2。如果看到勻變速直線運動有相等的時間,以及通過的位移,就要想到這個關系式:可以求出加速度,一般還可以用公式(1)求出中間時刻的速度。(4)對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5對于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分析如果一開始,規定了正方向,把勻減速運動的加速度寫成負值,那么公

4、式就跟之前 的所有公式一模一樣。但有時候,題目告訴我們的是減速運動加速度的大小。如:汽 車以a=5m/g的加速度進行剎車。這時候也可以不把加速度寫成負值,但是在代公式時 得進行適當的變化。(a用大小)2特別是求剎車位移:直接S0 ,算起來很快。以及求剎車時間:t0 -02aa這里加速度只取大小,其實只要記住加速用“+”,減速用“-”就可以了。牛頓第二定律經常這么用。6.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實驗步驟:關鍵的一個就是記住:先接通電源,再放小車。常見計算:一般就是求加速度a,及某點的速度v。T為每一段相等的時間間隔,一般是 0.1s。一*一(1)逐差法求加速度如果有6組數據,則a佝S民)(7 S

5、2 S3)(3T)29Vn如果有4組數據,則a(S3 S4) (Si S2)(2Tp如果是奇數組數據,則撤去第一組或最后一組就可以(2 )求某一點的速度,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間時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即SnSn 12T比如求A點的速度,貝U vAOA AB2T(3)利用v-t圖象求加速度a這個必須先求出每一點的速度,再做 v-t圖。值得注意的就是作圖問題,根據描繪 的這些點做一條直線,讓直線通過盡量多的點,同時讓沒有在直線上的點均勻的分布 在直線兩側,畫完后適當向兩邊延長交于y軸。那么這條直線的斜率就是加速度la,求 斜率的方法就是在直線上(一定是直線上的點,不要取原來的數據點。因為這條直線 就

6、是對所有數據的平均,比較準確。直接取數據點雖然算出結果差不多,但是明顯不合規范)取兩個比較遠的點,則a買7.自由落體運動只要說明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就知道了兩個已知量:Vo0亠 a g(1)最基本的三個公式h - gt22(2)自由落體運動的一些比例關系&追及相遇問題(1)物理思路有兩個物理,前面在跑,后面在追。如果前面跑的快,則二者的距離越來越大;如 果后面追的快,則二者距離越來越小。所以速度相等是一個臨界狀態,一般都要想把gtVt2 2gh停止之后才追上。汽車以 12m/S的速度經過某一站臺時,司機發現一名乘客在車后L=8m處揮手追趕,司機立即以2m/S2的加速度剎車,而乘客以V1的速度追

7、趕汽車,當(1) V1=5m/s ( 8.8s)(2) v1=10m/S ( 4s)則該乘客分別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追上汽車?(2)數學公式求解數學公式就是由S23 L,列出表達式,代入數值,解一個關于時間t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據 進行判斷:如果 0,貝U有解,可以相遇二次;=0,剛好相遇一次; 0,說明不能相遇。求出t即求出相應的相遇時間。1. “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條件是:兩個物體在追趕過程中處在同一位置。兩物體恰能“相遇”的臨界條件是兩物體處在同一位置時,兩物體的速度恰好相同。2. 解“追及”、“相遇”問題的思路(1) 根據對兩物體的運動過程分析,畫出物體運動示意圖(2) 根據

8、兩物體的運動性質,分別列出兩個物體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將兩物體的運動 時間的關系反映在方程中(3) 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間的關聯方程(4) 聯立方程求解3. 分析“追及”、“相遇”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1) 抓住一個條件:是兩物體的速度滿足的臨界條件。如兩物體距離最大、最小, 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兩個關系:是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2) 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注意在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4. 解決“追及”、“相遇”問題的方法(1) 數學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數求極值的方法求解(2) 物理方法:即通過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的分析,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 然后列出方程求解速度

9、相等拿來討論分析。例:前面由零開始勻加速,后面的勻速。則速度相等時,能追上就追上;如果追不 上就追不上,這時有個最小距離。例:前面勻減速,后面勻速。則肯定追的上,這時候速度相等時有個最大距離。相遇滿足條件:S2 Si L (后面走的位移S2等于前面走的位移$加上原來的間距L,選修3 3知識點歸納總結一、分子動理論即后面比前面多走L,就趕上了)總之,把草圖畫出來分析,就清楚很多。這里注意的是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前面剎 車,后面勻速的。不能直接套公式,得判斷到底是在剎車停止之前洎上,還是在剎車1、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1)單分子油膜法測量分子直徑r增大時,分子力做負功,r減少時,分子力做負功,(2

10、) 1mol任何物質含有的微粒數相同Na 6.02 1023mol 1(3)對微觀量的估 d 3 6Vo算: 分子的兩種模型:球形和立方體(固體液體通常看成球形,空氣分子占據空間看成立方體)L臥 利用阿伏伽德羅常數聯系宏觀量與微觀量a. 分子質量:m 仏b.分子體積:v 血NaNac分子數量:n - Na Na NA NAM molM molVmolVmol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的熱運動(布朗運動擴散現象)(1)擴散現象:不同物質能夠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說明了物質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同時還說明分子間有間隙,溫度越高擴散越快(2) 布朗運動:它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微粒的無規則運動,是在顯微鏡

11、下觀察到 的。 布朗運動的三個主要特點: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 顯;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明顯。 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它是由于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對固體微小顆粒各個方向 撞擊的不均勻造成。 布朗運動間接地反映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擴散現象都有力地 說明物體內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熱運動: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簡稱熱運動,溫度越高,運動越劇 烈。3、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間的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距離增大而減小。 但是分子間斥力隨分子間距離加大而減小得更快些,如圖1中兩條虛線所示。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兩種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在圖1

12、圖象中實線曲線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隨距離變化的情況。當兩個分子間距在圖象橫坐標ro距離時,分子間的引力與斥力平衡,分子間作用力為零,ro的數量級為10 10m,相當于r0位置叫做平衡位置。當分子距離的數量級大于m時,分子間的作用力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計了。4、溫度:宏觀上的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微觀上的溫度是物體大量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熱力學溫度與攝氏溫度的關系:T t 273.15K 5、內能分子動能:分子不停的做無規則的熱運動而具有的能。物體由大量分子組成,每個分子都有分子動能,分子在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每個分子動能大小不同并且時刻在變化,熱現象是大量分子無規則

13、運動的結果,個 別分子動能沒有意義。所有分子的動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溫度是分子 熱運動的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升高,分子平均動能增大,但不是每一個分子的動 能都增大。分子勢能: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 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分子勢能的大小與分子間距離有關,分子勢能的大小變 化可通過宏觀量體積來反映。當r r時,分子力為引力,當加當r r。時,分子力為斥力,當物體的內能物體中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一切物體都是由不停地做無規則熱運動并且相互作用著的分子組成,因此任何物體都是有內能 的。內能的決定因素:溫度,物質的量,體積(

14、理想氣體的內能只取決于溫度)氣體玻意耳定律pVC(C為常量)一等溫變化圖象表達:p1V查理定律:2TC(C為常量)-等容變化圖象表達:PV蓋呂薩克定律:VTC (C為常量)等壓變化圖象表達:VT6、氣體實驗定律7、理想氣體Pl宏觀上:嚴格遵守三個實驗定律的氣體,在常溫常壓下實驗氣體可以看成理想氣微觀上:分子間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計,故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的內能只與溫度 有關,與體積無關。理想氣體的方程:V CT8氣體壓強的微觀解釋:大量分子頻繁的撞擊器壁的結果影響氣體壓強的因素:氣體的平均分子動能(溫度)三、物態和物態變化9、晶體:外觀上有規則的幾何外形,有確定的熔點,一些物理性質表現為各向異性

15、非晶體:外觀沒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無確定的熔點,一些物理性質表現為各向同性 判斷物質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的主要依據是有無固定的熔點 晶體與非晶體并不是絕對的,有些晶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非晶體(石英-玻璃)10、單晶體多晶體如果一個物體就是一個完整的晶體,如食鹽顆粒,這樣的晶體就是單晶體(單晶硅、 單晶鍺)如果整個物體是由許多雜亂無章的小晶體排列而成,這樣的物體叫做多晶體,多晶體沒有規則的幾何外形,但同單晶體一樣,仍有確定的熔點。11、表面張力當表面層的分子比液體內部稀疏時, 分子間距比內部大,表面層的分子表現為引 力。12、液晶分子排列有序,各向異性,可自由移動,位置無序,具有流動性各向異性:

16、分子的排列從某個方向上看液晶分子排列是整齊的,從另一方向看去則是雜亂無章的四、熱力學定律13、改變系統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 熱傳遞有三種不同的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 這兩種方式改變系統的內能是等效的 區別:做功是系統內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間發生轉化;熱傳遞是不同物體(或 物體的不同部分)之間內能的轉移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圖:(r ro時分子勢能最小)分子密集程度即單位體積內的分子數(體積)14、熱力學第一定律u W Q符號WQu+外界對系統做功系統從外界吸熱系統內能增加-系統對外界做功系統向外界放熱系統內能減少15、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

17、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不變。1、光電效應光電效應在光(包括不可見光)的照射下,從物體發射出電子的現象稱 為光電效應。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裝置:如右圖。任何一種金屬都有一個極限 頻率,入射光的頻率必須大于這個極限頻率才能發生光電效應,低于極限頻率的光不 能發生光電效應。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光隨入射光頻率的增 大而增大。大于極限頻率的光照射金屬時,光電流強度(反映單位時間發射出的光 電子數的多少),與入射光強度成正比。 金屬受到光照,光電子的發射一般不超過 10_9 秒。2、光子說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 普朗克提出:

18、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電磁波的能量h .光子論: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空間傳播的光也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稱為一個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與光的頻率成正比。即:h .(其中 是電磁波的頻率,h為普朗克恒量:h=6.63X1034j s3、光子論對光電效應的解釋金屬中的自由電子,獲得光子后其動能增大,當功能大于脫出功時,電子即可脫離金 屬表面,入射光的頻率越大,光子能量越大,電子獲得的能量才能越大,飛出時最大 初功能也越大。4光電效應方程:Ek h W0W0c第一類永動機不可制成是因為其違背了熱力學第一定律第二類永動機不可制成是因為其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19、一切自然過程總是沿 著分子熱運動的無序性增大的方向進行)熵是分子熱運動無序程度的定量量度,在絕熱過程或孤立系統中,熵是增加的。 16、能量耗散系統的內能流散到周圍的環境中,沒有辦法把這些內能收集起來加以利用。選修3 5知識點歸納總結1、普朗克量子假說1. 創立標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國的物理年刊發表論正常光譜能量分布定律 的論文,標志著量子論的誕生。2. 量子論的主要內容:普朗克認為物質的輻射能量并不是無限可分的,其最小的、 不可分的能量單元即“能量子”或稱“量子”,也就是說組成能量的單元是量子。物 質的輻射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以量子的 整數倍跳躍式變化的。3. 量子論的發展1905年,愛因

20、斯坦將量子概念推廣到光的傳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論。1913年,英國物理學家 玻爾把量子概念推廣到原子內部的能量狀態,提出了一種量 子化的原子結構模型,豐富了量子論。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學最終建立。4 實驗規律:1)隨著溫度的升高,黑體的輻射強度都有增加;2)隨著溫度的升高,輻射強度的極大值向波長較短方向移動。2、光電效應(E是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當E =0時,c為極限頻率, 3、光的波粒二象性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稱為德布羅意波,也叫物質波。滿則下列關系:_hh, P從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種概率波.4、原子核式結構模型1、電子的發現和湯姆生的原子模型:電子的發現:1897年英國物理

21、學家湯姆生,對陰極射線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從而發 現了電子。電子的發現表明:原子存在精細結構,從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湯姆生的原子模型:1903年湯姆生設想原子是一個帶電小球,它的正電荷均勻分布 在整個球體內,而帶負電的電子鑲嵌在正電荷中。2、 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核結構模型粒子散射實驗:1909年,盧瑟福及助手蓋革和馬 斯頓完成的.現象:a. 絕大多數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運動,不發生偏轉。b. 有少數粒子發生較大角度的偏轉c. 有極少數粒子的偏轉角超過了 90,有的幾乎達到180,即被反向彈回。3, 1911年,盧瑟福通過對粒子散射實驗的分析計算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

22、 一個很小的核,稱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 電荷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5、氫原子光譜1885年,巴耳末對當時已知的,在可見光區的14條譜線作了分析,發現這些譜線的波長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 R(丄 丄)n=3,4, 5,22 n26原子的能級玻爾理論 定態假設:原子只能處于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 在這些狀態中原子是穩定 的,電子雖然做加速運動,但并不向外在輻射能量,這些狀態叫定態。 躍遷假設:原子從一個定態(設能量為 E)躍遷到另一定態(設能量為 En)時,它輻射成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這兩個定態的能量差決定,即hv二亦En 軌道量子化假設,

23、原子的不同能量狀態,跟電子不同的運行軌道相對應。 原子的 能量不連續因而電子可能軌道的分布也是不連續的。7、原子核的組成1、天然放射現象天然放射現象的發現:1896年法國物理學,貝克勒耳發現鈾或鈾礦石能放射出某種 人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可穿透黑紙而使照相底片感光。射線種類射線組成性質電離作用貫穿能力射線氦核組成的粒子流很強很弱射線高速電子流較強較強射線高頻光子很弱很強2、原子核的組成原子核的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 在原子核中有:質子數等于電荷數、核子數等于質量數、中子數等于質量數減電荷數8、原子核的衰變衰變: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種粒子而轉變成新核的變化稱為衰變在原

24、子核的衰變過 程中,電荷數和質量數守恒衰變類 型衰變方程衰變規律衰變MX Z:Y ;He新核,電荷數減少2質量數減少4衰變M XM Y0eZ人Z 1 丫1匕,卜/電荷數增加 新(質量數不變在 衰變中新核質子數多一個,而質量數不變是由于反映中有一個中子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即:On 11H ;e.輻射伴隨著 衰變和 衰變產生,這時放射性物質發出的射線中就會同時具有 和三種射線。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快慢是由核內部自身因素決定的,跟原子所處的化學狀態和外 部條件沒有關系。9、放射性的應用與防護1934年,約里奧一居里夫婦 發現經過a粒子轟擊的鋁片中含有放射性磷 jfP,即: ;He 27AI 30P

25、On10、核反應方程盧瑟福用a粒子轟擊氦核打出質子:17N :He 1H貝克勒耳和居里夫人 發現天然放射現象:a衰變:292U Th ;HeB衰變:雹Th 234 Pa ;e查德威克用a粒子轟擊鈹核打出中子:Be ;He0n居里夫人發現正電子:i?AI :He10n3030015 P14 Si 1e輕核聚變:0n ;H 2H重核裂變:29;u1on 38Sr235114489192U0n56 Ba 36 Kr30 n2.熟記一些粒子的符號a粒子(:He )、質子(;H )、中子(qQ )、電子(;e )、氘核()、氚核(;H )3.注意在核反應方程式中,質量數和電荷數

26、是守恒的。11、重核裂變核聚變釋放核能的途徑一一裂變和聚變裂變反應:裂變:重核在一定條件下轉變成兩個中等質量的核的反應, 應。叫做原子核的裂變反例如:292UOn14489 56 Ba 36Kr30n 鏈式反應:在裂變反應用產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鈾核浮獲使反應繼續下去 鏈式反應的條件: 臨界體積,極高的溫度 29;U裂變時平均每個核子放能約200Mev能量1kg235u全部裂變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800噸煤完全燃燒放出能量!聚變反應: 聚變反應: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稱為聚變反應。例如:2h 3h :He On 17.6MeV 一個氘核與一個氚核結合成一個氦核時(同時放出一個中子),釋放出17.6MeV的能量,平均每個核子放出的能量 3Me以上。比列變反應中平均每個核子放出的能量大34倍。 聚變反應的條件;幾百萬攝氏度的高溫。(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運用它分析問題時要特別注意沖量、動量及動量變化量 的方向.(2)公式中的F是研究對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內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 動量定理的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物體系統.對物體系統,只需 分析系統受的外力,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