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美文[共5頁]_第1頁
晉祠美文[共5頁]_第2頁
晉祠美文[共5頁]_第3頁
晉祠美文[共5頁]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晉祠美文【篇一:晉祠 ,美文】去太原不去瞻仰晉祠,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來過數次太原,我還是第一次走進晉祠,走進這座集儒、釋、道文化內涵,融山光水色盛景,匯文物古跡大觀的古建園林群 晉祠。三月的太原,街頭的柳樹已經悄悄炫出了嫩嫩的綠,汾河的水嘩啦啦流過古城,兩岸的杏花似乎要打起了骨朵兒,手扶著輕盈的樹枝,小心翼翼的看著微風中枝頭上的點點花絮,使人直生出一股憐愛之情,似乎都不舍得多看它們一眼,生怕看的多了化在眼里呢。出太原沿著春枝搖曳的馬路,驅車往西南方向行約十公里,便來到了懸翁山下,晉祠,就依懸翁而建,從山腳一直往上延伸到半山之腰。晉祠素有 “山西小江南 ”之美譽,這里不僅山青水秀,氣候宜人,而

2、且分布著近百座歷代勞動人民修建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它們在蒼郁的古樹的掩映之中,在晶瑩澄澈的晉水的映襯之下,簡直就是一卷壯美無瑕的圖畫,讓人們應接不暇,流連忘返,難怪劉大鵬曰: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我駐足在晉祠戲臺 “水鏡臺 ”前,眼光一下子被兩旁楹柱上的對聯所吸引: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這寥寥二十字,竟描繪出了一幅晉祠勝境,山色有情韻,流水多柔靜,晉祠之美,何須用的筆墨,分明就是上天嘩嘩啦啦潑下的五彩熏染裝扮在了人間;百鳥鳴春景,花枝笑春風,大自然用秀春妙筆,把晉祠這篇文章寫的如此有聲有色,如此生動迷人。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水生于天,天長水也長。

3、守在 “難老泉 ”邊,看著泉水噴涌而上,泉上泉下一片秀色環翠擁簇,心里不禁詠嘆 天地難老泉難老,難老情難老。古往今來多少夢,走筆山水訪春早。白雪覆蓋下的晉祠會是怎樣的一派氣象,我不得而知,而早春煙籠依依的晉祠,則是用古老的巨筆,向我描繪出了一幅唐叔虞把酒臨風的春行圖畫,當年你的武王伐紂的英姿莫非被你刻畫到了這吊掛天地間的懸翁之上?要不然,為什么越過三千春夏秋冬,歷經無數戰火洗禮的古柏古槐,依然郁郁如蒼龍灼灼?晉祠,你經歷過了歷史的沉淀,你的源泉才會如這難老泉的水汩汩噴涌;你看慣了秋月春風,你的春天還有你沐浴在春光里的奕奕神采,才會如同這永不干涸的難老泉,永遠難老 看,晉祠的古柏抽芽了!【篇二:

4、晉祠 ,美文】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余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墻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 “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 ”天子無戲言,于是其弟長大后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 ”。姬虞后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后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

5、,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后人稱為晉祠。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跡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這里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干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于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虬,老干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發童顏的仙人風度。其余水邊殿外的松、柏、槐、柳,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游

6、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其余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這里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里一泓深潭,這里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于亭后。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

7、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贊嘆道: “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 ”你沿著水去賞那亭臺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筑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里保存著我國古建筑的 “三絕 ”。一是圣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虞侯的母親邑姜所修的。建于宋天圣年間,重修于宋崇寧元年 (1102 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筑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

8、靠墻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于宋元?二年(1087 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云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須根根,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面東西寬闊

9、,南北翼如。橋邊欄桿、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筑中是僅有的一例。以圣母殿為主的建筑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鐘鼓樓、金人臺、水鏡臺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筑之外,還有朝陽洞、三臺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濃蔭之中,揉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瞇瞇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里,卻總不能滿碗

10、。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只石雕大虎,兩只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面,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游而不能盡興。歷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后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于太平興國四年 (公元 979 年)在這里消滅了北漢政權,從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陳毅同志游晉祠時興嘆道: “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

11、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于此滅北漢。 ”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美的身軀來護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她,真不愧為我國錦繡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篇三:晉祠 ,美文】兒時的記憶晉祠 晉祠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鎮。曾有著名的作家梁衡寫的晉祠作為初中語文教材,在課堂學習。他在開篇寫道:出太陽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余座殿、堂、樓、合、亭、臺、橋、榭。綠水碧波繞回廊而奏鳴,紅墻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還有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吳伯簫也寫過南老泉也曾做為中學語文

12、教材。他寫道: 南老泉 聽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不必看見,就仿佛已經看見了。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活潑潑的,青春長在的。如今的晉祠,依然是綠樹成蔭,掩映殿、堂、樓、合、亭、臺、橋、榭。然而,失去了南老泉水的滋潤,也就失去了許多天然的風華。晉祠最有名的是南老泉水和晉祠大米。只有晉祠的南老泉水,才能澆灌出這一片黑色的土地,長出白嫩嫩的,肉筋筋的吃到嘴里香噴噴的大米。晉祠的大米做出來一個一個是立著的,看著就香。這也成為了歷史。我要說的是晉祠的水,那種美,是動態的充滿活力的,會吟唱的有生命力的。晉祠的水一出南老泉,就被分為了十眼,北七,南三,分隔明顯。我想說的是南三的水,因為我從小就

13、是吃著這三眼水成長的。父親身體不好,哥哥又當兵不在,初中的我就當起了家里挑水洗衣的活,記憶比較深刻一點。晉祠的水常年恒溫 18 度左右,東暖夏涼。冬日里,流水熱氣騰騰,肉眼都可看到那縹緲的水汽。水汽日夜蒸騰,遇到上面的冷空氣,在河岸兩邊結成形態各異冰晶,有動物形象,有人物形象的,有風景。煞是美觀。看著這些景象,會引發兒時的童話想象。可以把他想象成各種故事,在心中演繹。那時候給我的感覺,晉祠的水是活著的熱情的,洋溢著勃勃生機。每天唱著歌,歡快地奔向遠方。從廟里流出的,向南流的水要經過一條晉祠街,大多從地下走。留有幾個露天的口兒,供居民吃飯洗衣用。記得有一出廟西門外有一個露天可供用的,再向南西山曠務局邊,那有一條引出的河水,是楊二酉引出的一條小河,記不太清楚了。再向南,工療宿舍邊的小巷里面也有一個再過去,就到了南門外劉五小家院子里有一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