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樓蓋課程設計指導書_第1頁
鋼筋混凝土樓蓋課程設計指導書_第2頁
鋼筋混凝土樓蓋課程設計指導書_第3頁
鋼筋混凝土樓蓋課程設計指導書_第4頁
鋼筋混凝土樓蓋課程設計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鋼筋混凝土樓蓋課 程 設 計 任 務 書*學院20*年 月目 錄鋼筋混凝土樓蓋設計任務書一、設計任務二、設計內容三、設計條件四、進度安排五、指導教師鋼筋混凝土樓蓋設計指導書一 肋梁樓蓋的計算簡圖二 按彈性方法計算內力三 按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計算內力四 截面設計及構造要求第3節 設計例題第4節 答辯參考題參考文獻鋼筋混凝土樓蓋設計任務書一、設計任務 某多層工業廠房,采用鋼筋混凝土內框架承重,外墻為370mm磚砌承重。設計時,只考慮豎向荷載作用,采用單向板肋梁樓蓋,要求完成鋼筋混凝土整體現澆樓蓋的結構設計。二、設計內容 1、結構布置 確定柱網尺寸,柱截面尺寸見表1,主次梁布置及截面尺寸,并進行編

2、號,繪制樓蓋結構布置圖。 2、板設計 按塑性分析法計算內力,并繪制板配筋圖。 3、次梁設計 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計算內力和正截面極限承載力,并繪制配筋圖。 4、主梁設計 按彈性方法計算主梁內力,繪制主梁的彎距、剪力包絡圖,根據包絡圖計算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載力,并繪制主梁的抵抗彎拒圖及配筋圖。三、設計條件 1、建筑尺寸見圖1和表2。 2、學生由教師指定題號。 3、樓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漿地面,鋼筋混凝土現澆板,15mm厚石灰砂漿抹底。250120l1120120120l2250250電梯間樓梯間 4、荷載:永久荷載,包括梁、柱、板及構造層自重,鋼筋混凝土容重25kn/m3,水泥砂漿容重

3、20kn/m3,石灰砂漿容重17kn/m3,分項系數=1.2。可變荷載,樓面均布荷載標準值見表1。分項系數=1.3或1.4。 圖1 建筑尺寸 表1 柱截面尺寸及混凝土強度等級班級柱截面尺寸(mm)混凝土強度等級土木01(04)300300(350350)c20(c25)土木02(05)350350(400400)c20(c20)土木03(06)400400(300300)c25(c30)表2 題號及可變荷載l1l2(m)可變荷載(kn/m2)5.05.56.06.57.07.522.530.0181522293621.628.5291623303721.427.53101724313819.8

4、27.34111825323919.625.05121926334018.024.86132027344117.124.071421283542 5、材料 梁、板混凝土強度等級見表1。 主梁、次梁受力鋼筋采用hrb335級鋼筋,其他均用hpb235級鋼筋。四、進度安排 結構計算 7天 繪制結構施工圖 3天 計算書、圖紙整理 1天 答辯 1天 合計教學周二周 12天五、指導教師鋼筋混凝土樓蓋設計指導書一 肋梁樓蓋的計算簡圖在進行內力分析前,必須先把樓蓋實際結構抽象成為一個計算簡圖,在抽象過程中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并做如下假定:1板的豎向荷載全部沿短跨方向傳給次梁,且荷載板次梁主梁主梁支承的傳遞過

5、程中,支承條件簡化為集中于一點的支承鏈桿,忽略支承構件的豎向變形,即按簡支考慮。2板視為以次梁為鉸支座的連續梁,可取1m寬板帶計算。3跨數超過5跨的等截面連續梁(板),當各跨荷載基本相同,且跨度相差不超過10時,可按5跨連續梁(板)計算,所有中間跨的內力和配筋均按第三跨處理。當梁板實際跨數小于5跨時,按實際跨數計算。4板梁的計算跨度應取為相鄰兩支座反力作用點之間的距離,其值與支座反力分布有關,也與構件的支承長度和構件本身的剛度有關。在實用計算中,計算跨度可按表3取值。 表3 梁、板的計算跨度 按彈性理論計算單跨兩端擱置l0=ln+a且 l0ln+h (板)l01.05ln(梁)一端擱置、一端與

6、支承構件整澆l0=ln+a/2 且 l0ln+h/2 (板) l01.025ln (梁)兩端與支承構件整澆l0=ln多跨邊跨l0=ln+a/2+b/2且 l0ln+h/2+b/2 (板) l01.025ln+b/2 (梁)中間跨l0=lc且 l01.1ln (板) l01.05ln (梁)按塑性理論計算兩端擱置l0=ln+a且 l0ln+h (板)l01.05ln (梁)一端擱置、一端與支承構件整澆l0=ln+a/2且 l0ln+h/2 (板)l01.025ln (梁)兩端與支承構件整澆l0=ln注:l0板、梁的計算跨度; lc支座中心線間距離; ln板、梁的凈跨; h板厚; a板、梁端支承長

7、度; b中間支座寬度二 按彈性方法計算內力按彈性理論計算的樓蓋內力,首先要假定樓蓋材料為均質彈性體。根據前述的計算簡圖,用結構力學的方法計算梁板內力,也可利用靜力計算手冊中的圖表確定梁、板內力。在計算內力時應注意下列問題:1荷載及其不利組合樓蓋上作用有永久荷載和可變荷載,永久荷載按實際考慮,可變荷載根據統計資料折算成等效均布活荷載,可由建筑結構荷載規范查得。板通常取1m板寬的均布荷載(包括自重),次梁承受板傳來的均布荷載和次梁自重,主梁承受次梁傳來得集中荷載和均布的自重荷載。為簡化計算,可將主梁的自重按就近集中的原則化為集中荷載,作用在集中荷載作用點和支座處(支座處的集中荷載在梁中不產生內力)

8、。由于可變荷載在各跨的分布是隨機的,如何分布會在各截面產生最大內力是活荷載不利布置的問題。圖2所示為5跨連續梁,當活荷載布置在不同跨間時梁的彎矩圖及剪力圖。由圖可見,當求1,3,5跨跨中最大正彎矩時,活荷應布置在1,3,5跨;當求2,4跨跨中最大正彎矩或1,3,5跨跨中最小彎矩時,活荷載應布置在2,4跨;當求b支座最大負彎矩及支座最大剪力時,活荷載應布置在1,2,4跨,如圖3。由此看出,活荷載在連續梁各跨滿布時,并不是最不利情況。圖2 5跨連續梁彎矩圖及剪力圖圖3 活載不利位置(a) 活1+活3+活5 (b) 活2+活4 (c) 活1+活2+活4從以上分析可得,確定截面最不利內力時,活荷載的布

9、置原則如下:(1)欲求某跨跨中最大正彎矩時,除將活荷載布置在該跨以外,兩邊應每隔一跨布置活載;(2)欲求某支座截面最大負彎矩時,除該支座兩側應布置活荷載外,兩側每隔一跨還應布置活載;(3)欲求梁支座截面(左側或右側)最大剪力時,活荷載布置與求該截面最大負彎矩時的布置相同;(4)欲求某跨跨中最小彎矩時,該跨應不布置活載,而在兩相鄰跨布置活載,然后再每隔一跨布置活載。2內力包絡圖以恒載作用在各截面的內力為基礎,在其上分別疊加對各截面最不利的活載布置時的內力,便得到了各截面可能出現的最不利內力。將各截面可能出現的最不利內力圖疊繪于同一基線上,這張疊繪內力圖的外包線所形成的圖稱為內力包絡圖。它表示連續

10、梁在各種荷載不利組合下,各截面可能產生的最不利內力。無論活荷載如何分布,梁各截面的內力總不會超出包絡圖上的內力值。梁截面可依據包絡圖提供的內力進行截面設計。圖4為五跨連續梁的彎矩包絡圖和剪力包絡圖。圖4 內力包絡圖(a) 彎矩包絡圖 (b) 剪力包絡圖3支座抗扭剛度對梁板內力的影響由于計算簡圖假定次梁對板、主梁對次梁的支承為簡支,忽略了次梁對板、主梁對次梁的彈性約束作用,即忽略了支座抗扭剛度對梁板內力的影響。從圖5可以看出實際結構與計算簡圖的差異。在恒載g作用下,由于各跨荷載基本相等,0,支座抗扭剛度的影響較小,如圖5a、b示。在活荷載p作用下,如求某跨跨中最大彎矩時,某跨布置p,鄰跨不布置p

11、,如圖5c、d示,由于支座約束,實際轉角小于計算轉角,使得計算的跨中彎矩大于實際跨中彎矩。精確地考慮計算假定帶來的誤差是復雜的,實用上可用調整荷載的方法解決。減小活荷載,加大恒荷載,即以折算圖5 梁抗扭剛度的影響荷載代替實際荷載。對板和次梁,折算荷載取為:板: 折算恒載:g=g 折算活載:p= 次梁: 折算恒載:g=g折算活載:p= 式中 g ,p為實際的恒載、活載 g,p為折算的恒載、活載這樣調整的結果,對作用有活荷載的跨gp gp,總值不變,而相鄰無活荷載的跨,g=gp/2g,或g=gp /4g;鄰跨加大的荷載使本跨正彎矩減小,以此調整支座抗扭剛度對內力計算的影響。當板或梁擱置在磚墻或鋼梁

12、上時,不需要調整荷載。4彎矩和剪力設計值由于計算跨度取支承中心線間的距離,未考慮支座寬度,計算所得支座處mmax、vmax均指支座中心線處的彎矩、剪力值。支座處截面較高,一般不是危險截面,故設計中可取支座邊緣內力值進行計算(見圖6),按彎矩、剪力在支座范圍內為線性變化,可求得支座邊緣的內力值:m=mcv0b/2 當連續梁擱置于磚墻上時: m=mc 6均布荷載: =vc(gq)b/2 集中荷載:vc=v 式中 mc、vc支承中的彎矩、剪力值;v0按簡支梁計算的支座剪力設計值(取絕對值);b支承寬度。三 按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計算內力鋼筋混凝土是一種彈塑性材料,連續梁板是超靜定結構,當梁板的一個截

13、面達到極限承載力時,并不意味著整個結構的破壞。鋼筋達到屈服后,還會產生一定的塑性變形,結構的實際承載能力通常大于按彈性理論計算的結果。再則,混凝土構件截面設計時,考慮了材料的塑性,若內力分析按彈性理論,與截面設計的理論不統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塑性理論的內力分析方法。連續梁板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計算方法較多,例如:極限平衡法、塑性鉸法及彎矩調幅法等。目前工程上應用較多的是彎矩調幅法。彎矩調幅法的概念是:先按彈性分析求出結構各截面彎矩值,再根據需要將結構中一些截面的最大(絕對值)彎矩(多數為支座彎矩)予以調整,按調整后的內力進行截面配筋設計。(1)彎矩調幅法簡稱調幅法,調幅的基本原則是:1)為盡可能

14、節約鋼材,宜使用調整后的彎矩包絡圖做為設計配筋依據。2)為方便施工,通常調整支座截面,并盡可能使調整后的支座彎矩與跨中彎矩接近。3)調幅需使結構滿足剛度、裂縫要求,不使支座截面過早出現塑性鉸,調幅值一般25。調幅后,所有支座及跨中彎矩的絕對值m,當承受均布荷載時應滿足:m(gq)l2 當p/g1 /3時,調幅值15,這是考慮長期荷載對結構變形的不利影響。4) 調幅后應滿足靜力平衡條件,即調整后的每跨兩端支座彎矩平均值與跨中彎矩之和(均為絕對值),不小于該跨滿載時(恒+活)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m0(見圖7)。mcm0 圖7 m0 示意圖5)為保證塑性鉸具有足夠的轉動能力,設計中應滿足0.35,

15、鋼筋宜使用hrb335級和hrb400級熱軋鋼筋,也可采用hpb235級熱軋鋼筋,宜選用c20c45強度等級混凝土。6) 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后,抗剪箍筋面積增大20,增大范圍l見圖8。為避免斜拉破壞,配筋下限值應滿足: 圖8 抗剪箍筋增大范圍示意圖(a)集中荷載作用 (b) 均布荷載作用(2)用彎矩調幅法計算等跨連續梁板根據調幅法的原則,并考慮到設計的方便,對均布荷載作用下的等跨連續梁板,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后的彎矩和剪力的計算公式為:m=(gp)l02 v=(gp)ln2 式中,彎矩和剪力系數,分別見表4,表5 l0,ln計算跨度和凈跨 g,p均布恒載和活載的設計值梁板彎矩系數 表4 截面支承

16、條件梁板邊支座梁、板擱置在墻上00梁、板與梁整澆1/241/16梁與柱整澆1/16邊跨中梁、板擱置在墻上1/11梁、板與梁整澆1/14第一內支座兩跨連續1/10三跨及三跨以上連續1/11中間支座1/16中間跨中1/16梁剪力系數 表5 截面支承條件梁端支座內側擱置在墻上045與梁或柱整澆05第一支內座外測擱置在墻上06與梁或柱整澆055第一支內座內測055中間支座兩側055以圖9示,5跨等跨連續梁承受均布荷載為例,用調幅法闡明上述系數由來。次梁邊支座為磚墻,設活荷載與恒荷載之比 p / g=3,l為跨度。圖9 五跨連續梁荷載布置圖(a) 五等跨連續梁 (b)求mbmax時荷載布置圖(c)求1、

17、3、5跨中最大彎矩時荷載布置圖即 p=3gg=p/3 則 g+p=+p= g+p=+3g =4 g 于是 次梁折算荷載 g=0.4375(g+p) p=0.5625(g+p)按彈性方法求mbmax,活載布置在一、二、四跨(如圖9),由附表可查得橫荷載系數-0.105,活荷載系數-0.119,則mbmax= 0.105 gl20.119 pl2 =0.1050.4375(g+p)l20.1190.5625(g+p)l2 =0.1129(g+p)l2考慮調幅值20%(25%),則 mb=0.8 mbmax=0.0903(g+p)l2=(g+p)l2 (g+p)l2=0.0909(g+p)l2取mb

18、=0.0909(g+p)l2,按靜力平衡條件,可求得邊跨間任意處彎矩,取ab跨為隔離體,見圖10。10由=0 (g+p)l2+ral(g+p)l2=0得 ra=0.4091(g+p)l由=0 rb=(g+p)l0.4091(g+p)l=0.5905(g+p)l得 m1= ral(g+p)2l2求跨間最大彎矩m1max的位置:ral=(g+p)l2=0.4091m1max= ral(g+p)2l2=0.4091(g+p)l2(g+p)l2(0.4091)2 =0.08368(g+p)l2按彈性方法求m1max,活載布置在一、三、五跨(如圖9c),由附表可查得橫荷載系數0.078,活荷載系數0.1

19、00,則m1max=0.078gl2+0.100pl2=0.0780.4375(g+p)l2+0.1000.5625(g+p)l2 =0.09037(g+p)l2m1max應取用m1max的值,=0.09037,即,為計算方便,取為。(3)不等跨連續梁板的計算當不等跨連續梁板的跨度差不大于10時,仍可采用等跨連續梁板的系數。計算支座彎矩時,l0取相鄰兩跨中的較大跨度值;計算跨中彎矩時,l0取本跨跨度值。當不等跨連續梁板的跨度差大于10時,連續梁應根據彈性方法求出恒載及活荷載最不利作用的彎矩圖,經組合疊加后形成彎矩包絡圖,再以包絡圖作為調幅依據,按前述調幅原則調幅。剪力可取彈性方法的計算結果,連

20、續板可按下述步驟計算:1) 確定最大跨跨內彎矩值邊 跨:m中間跨:m2)按已知最大跨跨中彎矩,在本跨(gp)作用下,由靜力平衡條件求該跨支座彎矩,再以支座彎矩為已知,同理求得鄰跨跨中彎矩,以此類推,求得所有跨中及支座彎矩,該彎矩均應符合內力平衡條件及大于(gp)l2。(4) 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的適用范圍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與彈性理論計算結果相比,節約材料,方便施工,但在結構正常使用時,變形及裂縫偏大,對下列情況不適合采用塑性內力重分布的計算方法: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使用階段不允許開裂的結構構件;輕質混凝土及其它特種混凝土結構;受侵蝕氣體或液體作用的結構;預應力結構和二次受力迭合結構;主

21、梁等重要構件不宜采用。四 截面設計及構造要求確定了連續梁板的內力后,可根據內力進行構件的截面設計。一般情況下,強度計算后再滿足一定的構造要求,可不進行變形及裂縫寬度的驗算。梁板均為受彎構件,作為單個構件的計算及構造已在第三章中述及,此處僅對受彎構件在樓蓋結構中的設計和構造特點簡要敘述。1板的計算及構造特點(1) 支承在次梁或磚墻上的連續板,一般可按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計算。(2) 板一般均能滿足斜截面抗剪要求,設計時可不進行抗剪計算。(3) 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時,板支座處在負彎矩作用下上部開裂,跨中在正彎矩的作用下部開裂,板的實際軸線成為一個拱形(圖11)。當板的四周與梁整澆,梁具有足夠的剛度

22、,使板的支座不能自由移動時,板在豎向荷載作用下將產生水平推力,由此產生的支座反力對板產生的彎矩可抵消部分荷載作用下的彎矩。因此對四周與梁整體連接的單向板,中間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間支座,計算彎矩可減少20,其它截面不予降低。圖11 板的拱作用(4) 板的受力鋼筋的配置方法有彎起式和分離式兩種,鋼筋彎起切斷位置見圖12,圖中當p/g3時,a=ln/4;當p/g3時,a=ln/3。ln為板的凈跨。彎起式可一端彎起(圖12(a)或兩端彎起(圖12(b)。彎起式配筋整體性好,節約鋼材,但施工復雜;分離式配筋(圖12(c)施工方便,但用鋼量稍大。圖12 板中受力鋼筋的布置(5)板除配置受力鋼筋外,還應在與受

23、力鋼筋垂直的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分布鋼筋的作用是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抵抗板內溫度應力和混凝土收縮應力;承擔并分布板上局部荷載產生的內力;在四邊支承板中,板的長方向產生少量彎矩也由分布鋼筋承受。分布鋼筋的數量應不少于受力鋼筋的10,且每米不少于3根,應均勻布置于受力鋼筋的內側。 由于計算簡圖與實際結構的差異,板嵌固在磚墻上時,支座處有一定負彎矩,板角處也有負彎矩,溫度、混凝土收縮、施工條件等因素也會在板中產生拉應力。 為防止上述原因在板中產生裂縫,沿墻長每米配56構造鋼筋,伸出墻邊長度l0/7。在角部l0 / 4范圍內雙向配6200的負筋,伸出長度l0/4。板靠近主梁處,部分荷載直接傳給主梁,也產

24、生一定的負彎矩,同理應配置每米56鋼筋,伸出長度l0/4,板的構造鋼筋配置見圖13。圖13 板的構造鋼筋(6) 現澆板上開洞時,當洞口邊長或直徑不大于300且洞邊無集中力作用時,板內受力鋼筋可繞過洞口不切斷;當洞口邊長或直徑大于300時,應在洞口邊的板面加配鋼筋,加配鋼筋面積不小于被截斷的受力鋼筋面積的50,且不小于212;當洞口邊長或直徑大于1000時,宜在洞邊加設小梁。2次梁的計算及構造特點(1)次梁承受板傳來的荷載,通常可按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確定內力。(2)次梁和板整澆,配筋計算時,對跨中正彎矩應按t型截面考慮,t形截面的翼緣計算寬度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的規定取值;對支座負彎矩因翼緣

25、開裂仍按矩形截面計算。(3)梁中受力鋼筋的彎起和截斷,原則應按彎矩包絡圖確定,但對相鄰跨度不超過20,可承受均布荷載且活荷載與恒荷載之比 p / g3的次梁,可按圖14布置鋼筋。圖14 次梁的鋼筋布置(a)有彎起鋼筋 (b)無彎起鋼筋3主梁的計算與構造特點(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為簡化計算,主梁自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載計算;(2)與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計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計算;(3)主梁支座處,次梁與主梁支座負鋼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負筋位置下移,計算主梁負筋時,單排筋h0=h(5060)mm,雙排筋h0=h(7080)mm(如圖15);圖15 主梁支座截

26、面縱筋位置(4)主梁是重要構件,通常按彈性理論計算,不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5)主梁的受力鋼筋的彎起和切斷原則上應按彎矩包絡圖確定;(6)在次梁與主梁相交處,次梁頂部在負彎矩作用下發生裂縫,集中荷載只能通過次梁的受壓區傳至主梁的腹部。這種效應約在集中荷載作用點兩側各0.50.6倍梁高范圍內,可引起主拉破壞斜裂縫。為防止這種破壞,在次梁兩側設置附加橫向鋼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吊筋、箍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應布置在長度為s=2h13b的范圍內,見圖16, 附加橫向鋼筋所需的總截面面積按下式計算:asv= 式中 f作用在梁的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的集中力設計

27、值; fyv箍筋或彎起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asv承受集中荷載所需的附加橫向鋼筋總截面面積;當采用附加吊筋時,asv應為左、右彎起段截面面積之和。 附加橫向鋼筋與梁軸線間的夾角。圖16梁截面高度范圍內有集中荷載作用時,附加橫向鋼筋的布置(a) 附加箍筋 (b)附加吊筋1傳遞集中荷載的位置 2附加箍筋 3附加吊筋第三節 設計例題已知:車間倉庫的樓面梁格布置如圖17所示,軸線尺寸為30m19.8m, 樓面面層為20mm厚水泥砂漿抹面,梁板的天花抹灰為15mm厚混合砂漿,樓面活荷載選用7.0kn/m2 ,混凝土采用c20,梁中受力鋼筋采用hrb335, 其他鋼筋一律采用hpb235,板厚80mm,

28、次梁截面為bh=200mm450mm,主梁截面為bh=300mm700mm,柱截面為bh=400mm400mm。樓板周邊支承在磚墻上,試設計此樓蓋。圖17 倉庫的樓面梁格布置圖(一) 板的計算(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計算)1、 荷載計算20mm厚水泥砂漿面層 200.02=0.400kn/m2 80mm厚現澆鋼筋混凝土板 25 0.08=2.000kn/m215mm厚石灰砂漿抹底 170.015=0.225kn/m2恒載標準值: =0.4+2.0+0.225=2.655 kn/m2 活載標準值: =7.000 kn/m2經試算, 永久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為最不利組合,因此取荷載設計值=1.3

29、52.655+1.01.37.000=12.684 kn/m22、計算簡圖(見圖18)圖18 板的計算簡圖取1m寬板帶作為計算單元, 各跨的計算跨度為:中間跨: =2200-200=2000mm邊跨: =2200100120+1200/2=2040mm取2020mm平均跨度: =(2020+2000)/2=2010mm2、 內力計算:因跨度差: (2020-2000)/2000=1%10%故可按等跨連續板計算內力各截面的彎距計算見表6板彎距計算 表6 截面邊跨中第一內支座中間跨度中間支座彎距系數+1/11-1/11+1/16-1/16 (knm)1/1112.72.0224.71-1/1112

30、.72.0224.711/1612.72.023.18-1/1612.72.023.183、 截面強度計算=210n/mm2 , =9.6 n/mm2, =1.0, = 8020=60mm正截面強度計算見表7正截面強度計算 表7 截面邊跨中b支座中間跨中中間支座在平面圖上的位置m(knm)4.714.713.180.83.183.18-0.83.180.1360.1360.0920.0730.0920.0730.9270.9270.9520.9620.9520.962(mm2)403.25403.25265.11209.55265.11209.55選用鋼筋812581256/812561256

31、/81256125實際配筋面積402402314226314226根據計算結果及板的構造要求, 畫出配筋圖如圖20所示圖20 板配筋圖(二)次梁的計算(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計算)1、荷載計算板傳來的恒載: 2.6552.2=5.841 kn/m次梁自重: 250.2(0.450.08) =1.850 kn/m次梁粉刷抹灰: 170.01510.450.0872=0.189 kn/m恒載標準值: =5.841+1.850+0.189=7.880 kn/m 活載標準值: =7.0002.2=15.400 kn/m經試算, 永久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為最不利組合, 因此取荷載設計值=1.357.8

32、80+1.01.315.400=30.7 kn/m22、計算簡圖各跨的計算跨度為:中間跨: =n =6000300=5700mm邊跨: =6000150120+250/2=5855mm1.025=5873.25mm, 取小值5855mm平均跨度: =(5855+5700)/2=5777.5mm跨度差: (58511-5700)/5700=2.7%v 截面滿足要求(kn)0.71.1200415=63.91knv 按計算配箍箍筋直徑和肢數6 雙肢(mm2)228.3=56.6228.3=56.6228.3=56.6228.3=56.6(mm)404.3188.1190.4190.4實配間距(mm

33、)1801801801806. 計算結果及次梁的構造要求,繪次梁配筋圖, 見圖22。圖22 次梁配筋圖三 主梁的計算(按彈性理論計算)1、荷載計算: 次梁傳來的恒載: 7.886.0=47.28kn/m2主梁自重: 250.3(0.70.08)2.2=10.23kn梁側抹灰: 170.015(0.70.08)22.2=0. 696 kn恒載標準值: =47.28+10.23+0.696=58.206 kn 活載標準值: =15.46=92.400 kn恒載設計值: 1.35=1.3558.206=78.58 kn活載設計值: 1.3=1.392.40=120.1 kn2、計算簡圖各跨的計算跨度為:中間跨: =6600-400+400=6600mm邊跨: =6600120200+370/2+400/2=6665mm1.025+b/2=1.025(6600120200)+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