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讀[三國演義的結構]有感】_第1頁
讀三國演義有感【讀[三國演義的結構]有感】_第2頁
讀三國演義有感【讀[三國演義的結構]有感】_第3頁
讀三國演義有感【讀[三國演義的結構]有感】_第4頁
讀三國演義有感【讀[三國演義的結構]有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讀三國演義有感【讀三國演義的結構有感】 機械104班 22號 余青 讀三國演義的結構有感 縱橫交錯的網絡 環環相扣的情節 小說三國演義全書是由三條主線和三條副線結構而成的 。三條主線分別為魏 、蜀 、吳 ,所以名之曰三國演義 。 為補充三條主線的不足 ,又設計了三條副線 。 以劉 、關 、張桃園結義和諸葛亮輔佐劉備兩條副線補充對劉備政治集團的描寫 ,以漢獻帝統治一條副線襯托對曹操政治集團的表現 。 這三條主線與副線均按照作品主題的需要展示情節 ,安排故事 。 在情節設計上 ,一故事又可派生出許多支脈 ,形成了既各自獨立又環環相扣的整體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 其藝術結構 、敘事方法和人物描寫不僅具有開創意義 ,而且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 特別是在長篇小說的結構方面 ,由于此前我國僅有短篇小說 ,所描寫的人物較少 ,故事簡潔 ,篇幅自然也短小 。 雖然寫好短篇小說也非易事 ,但如果與長篇小說比較 ,畢竟還是差一個檔次 。 三國演義雖然是在藝人平話 、雜劇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作品 ,但從故事的龐雜 、人物的眾多和情節的曲折變化來看 ,作家能將東漢末年至司馬氏篡魏成一統 ,近百年的歷史故事 ,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講述得如此生動有趣 ,實在是令人佩服的 。 我們認為小說創作最難處理的是作品的藝術結構和故事安排 。 清人毛宗崗在修訂三國演義時曾談到小說的結構 ,但我們認為毛氏的評論十分粗略 ,尚不到位 。 關于三國演義的藝術結構與主題的表現確有許多特點 ,小說雖然是以章回體結構全篇 ,其故事情節的布局安排卻突破了中國傳統話本小說的結構形式 ,所采取的主線與副線相結合的方法 ,不僅新穎獨特 ,而且達到了珠聯璧合的美妙佳境 。 一 、小說的三條主線和三條副線 (一)三條主線 三國演義主要描寫的是漢末時十常侍弄權 ,黃巾起義 ,董卓亂國 ,引起各路諸侯紛爭 。 先以維護漢王朝的統治為名 ,圍剿黃巾起義 ,后又討伐董卓 ,在動亂中形成了諸多政治集團 。 他們各自招兵買馬 ,擴充地盤 ,在不斷地相互吞并中逐漸形成了魏(曹操) 、蜀(劉備) 、吳(孫權)三個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 。 小說即是以魏 、蜀 、吳三個政治集團為主線 ,附之以三條副線為支脈而形成網絡 ,結構成了一百二十回的長篇歷史小說 。一是以曹操為首的政治集團 。 曹操在圍剿黃巾起義中得降眾 青州軍三十余萬 ,隨之雄踞北方 ,“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討西伐 ,至曹丕稱帝 ,曹叡繼之 。 這一條線是與以劉備為首的政治集團相對立而存在的重要結構線 ,安排的人物 、情節也很多 ,描寫也十分充分 。 這條線寫了曹操謀殺董卓未成 ,逃歸陳留與其父散家財招募義兵 ,各路諸侯紛紛響應 ,發動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 曹操在討伐董卓中聲譽大振 ,又在圍剿黃巾余黨中招賢納士 ,逐漸形成兵多糧廣 、具有一定實力的政治集團 。 隨之在下邳擒呂布和宛城敗張繡中擴展勢力 ,終于在官渡一戰中打敗北方勁敵袁紹 ,逼得劉備南 逃 ,逐漸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 。 繼之 ,南下長江流域 ,發動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 曹操病逝后 ,曹丕 、曹叡先后繼位 ,起用司馬懿多次伐蜀 。 直至被司馬氏篡位 。二是以劉備為首的政治集團 。 劉備從圍剿黃巾起義起家 , 至西蜀稱帝 ,劉禪繼位 ,諸葛亮北伐 。 這是一條體現主題的結構線 。因此 ,作家給它安排的人物 、故事最多 ,描寫也最充分 。 作家通過這條線寫了劉備救國救民的英雄業績 。 幽州太守劉焉為討伐黃巾而招募人馬的榜文行至涿縣 ,劉備便與結義兄弟關羽 、張飛聚集鄉中勇士 ,打造兵器 ,投奔劉焉 ,參加圍剿黃巾的戰斗 。 劉備在回答督郵的問話時曾說 :“自涿郡剿戮黃巾 ,大小三十余戰 ,頗有微功 。”劉備即是在圍剿黃巾中起家 。 后又參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北海救孔融 ,敗走投袁紹 ,荊州依劉表 ,直至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博望屯用兵 ,火燒新野 ,赤壁之戰 ,大敗曹操 。 再后又有進軍西川 ,劉備進位漢中王 ,正位繼大統 ,充分描寫了劉備的豐功偉績 。 劉備病逝白帝城后 ,諸葛亮又進軍西南七擒孟獲 ,上表北伐 ,六出祁山 ,直至諸葛亮病逝軍中 ,西蜀的勢力開始衰落下來 ,后被曹魏所滅 。三是以孫權為首的政治集團 。 孫權是繼承父兄基業的 。 孫堅從圍剿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中起家 。 特別是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獲得了傳國玉璽 ,返回江南后 ,其勢力逐漸加強 。 孫堅逝世后 ,孫策引兵居江都 ,招賢納士 ,屈己待人 ,四方豪杰投之 。 大敗劉繇后 ,聚數萬之眾南下 ,安民恤眾 ,深得民心 。 孫權繼位 ,攻夏口 , 殺黃祖報仇 。 又廣造戰船 ,分兵把守江岸 ,周瑜日夜教練水軍 。 實現蜀 、吳聯合 ,于赤壁大敗曹操八十萬大軍 ,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勢 。 繼之 ,孫權大戰張遼 呂蒙襲取荊州 ,陸遜火燒連營 。后孫權繼帝位 ,孫亮繼之 ,傳至孫皓被司馬炎所滅 。小說三國演義即是由這三條主線構成框架 ,描寫了魏 、蜀 、吳三方爭奪天下的斗爭 ,所以名之曰三國演義 。 (二)三條副線 三條主線雖已統領故事主干 ,構成了小說框架 。 但血肉尚不夠豐滿 ,作家又設計了三條副線(當然副線不止此三條) ,使其網絡交織稠密 ,便于故事情節的展開 。一是以劉 關 、張桃園結義為一條副線 。 這條副線起源于桃園三結義 ,終于白帝城劉備托孤 。 這一副線是為劉備政治集團服務的(多處是與主線糅合在一起) ,目的是為了突出劉備品德方面的忠誠 、仁義 。 劉 、關 、張桃園結義后 ,三人情同手足 。 劉備任安喜縣尉 ,與關 、張一起赴任 ,三人朝夕相處 ,形影不離 。 曾因督郵勒索錢物 ,張飛怒鞭督郵 。 后來兄弟徐州失散 ,張飛奔芒碭山 ,劉備投袁紹 ,關羽降曹操 ,三人雖各自東西 ,卻能心心相印 ,不忘兄弟結義之情 。 特別是關羽在曹營數載 ,曹操待之甚厚 ,終不忘兄長舊情 ,聽說劉備在袁紹處 ,遂掛印封金 ,奪關斬將而去 ,兄弟三人終于古城相聚 。 赤壁之戰以后劉備進軍西蜀 ,令關羽鎮守荊州 ;劉備進位漢中王 ,封關 、張為五虎上將 。 關羽 、張飛先后遇害 ,劉備發傾國之兵伐吳報仇 ,最后被東吳小將陸遜火燒連營 ,病逝白帝城 。 這條副線充分展示了劉 、關 、張的結義之情 ,特別是劉備對關 、張的兄弟之情 。二是以諸葛亮輔佐劉備集團為一條副線 。 這條副線始于劉備三顧茅廬 ,終于諸葛亮六出祁山 ,病逝軍中 。 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經“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大敗夏侯惇 ,火燒新野 ,到舌戰群儒 ,智激周瑜 ,草船借箭 ,七星壇祭風 ,赤壁之戰以后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勢 。 后又促成劉備進軍西蜀 ,智取漢中 ,輔佐劉備進位 漢中王 ,正位續大統 。 劉備逝世后扶持幼主 ,安居平五路 ,七擒孟獲 ,上表北伐 ,大破魏兵 ,最后病逝軍中 。 正像他自己在枟后出師表枠中所說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這一副線補充說明了劉備善于用人和諸葛亮善于用 兵 。三是以漢獻帝的統治為一條副線 。 這條副線起于董卓廢立 ,終于曹丕篡奪帝位 。 此線多為暗寫(亦稱虛寫 、側寫) ,通過描寫佞臣欺君罔上來表現漢獻帝的軟弱 。 獻帝九歲登基 ,其朝政被董卓把持 。 董卓常帶劍進宮 ,隨意殺戮大臣 ,夜宿龍床 ,奸淫宮女 ,曾激起十八路諸侯征討 。 后又有曹操專權 ,許田打獵欺君 ,行兇殺董貴妃 ,殺伏皇后并二皇子 。 被曹丕部將逼索玉璽 寫詔禪讓天下 。此線在全書中延續了八十多回 ,幾近貫穿全書 。 同時對漢獻帝一線的描寫也是漢末群雄割據的由來 。小說三國演義中除上述三條副線外 ,尚有周瑜一條線 、姜維條線 、司馬氏一條線等 。 但這幾條線與上述三條主線 、三條副線比較 ,均居于次要地位 。 周瑜一線在小說中影響頗大 ,但周瑜這個人物是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存在的 。 赤壁之戰中周瑜雖為兵馬大都督 ,但草船借箭 、七星壇祭風等關鍵性情節都是為了表現諸葛亮而設計的 ,周瑜多為陪襯 ,且在書中也僅存在十幾回(從第四十四回至第五十七回) 。 姜維一線為小說后部分的主要情節 。 諸葛亮逝世后 ,西蜀主要是姜維與司馬懿對陣 。 小說中寫了姜維降蜀 ,獻詐降書 ,大戰牛頭山 ,斗陣破鄧艾等情節 。 但就全書的整體設計來看 ,他乃是司馬懿的陪襯 ,不如上述幾條結構線重要 。 司馬懿一條線在書中存在時間較長 ,影響也較大 。 司馬懿第一次在書中出現是劉備病逝后 ,他向曹丕獻計 ,興五路大軍伐蜀(第八十五回) 。第二次出現是曹丕病逝 ,曹叡繼位 ,司馬懿乞守雍 、涼二關(被孔明以“離間計”所敗) 。 以上兩次出場 ,均是為以后描寫司馬懿埋下伏筆 ,司馬懿真正在故事情節中發揮作用 ,是在小說的第九十四回“司馬懿克敵擒孟達”以后 ,引兵奪取街亭 ,兵臨西城 。 以后又入寇西蜀 ,占北原渭橋 ,敗公孫淵 ,佯病賺曹爽 。 司馬懿病逝后 ,司馬師 、司馬昭繼之 ,最后司馬炎滅吳三分天下歸一統 。 這條線雖然寫得很充分 ,但它只是為了描寫諸葛亮而存在的一條副線 。 如街亭一戰 ,雖然司馬懿取得了勝利 ,但緊接著描寫的便是諸葛亮西城設“空城計” ,表現了諸葛亮的過人韜略和非凡膽識 。 此外像“出隴上諸葛妝神” 、“上方谷司馬受困”等 ,無不如此 。 至于諸葛亮逝世后對于司馬懿的諸多描寫 ,也僅是為了說明漢末群雄割據的激烈斗爭 。 由此看來 ,這些線索均為小說結構網絡中的支脈 ,匯成大江河的小溪流 。 不僅不能與魏 、蜀 、吳三條主線相比 ,也不能與劉 、關 、張桃園結義 、諸葛亮輔佐劉備集團和漢獻帝統治三條副線相比 ,其對于故事的發展和主題的表現及在小說中存在的時間和影響 ,都遠不如上述三條副線大 。 因此 ,我們認為 ,小說三國演義是由三條主線和三條副線組合成交織的網 ,構成了全書的框架和脈絡 ,是有一定道理的 。 二 、為表現主題服務的結構形式任何文學作品的藝術結構 ,都是為表現作品的主題而確定的 。有利于表現主題之處則大為發揚 ,而不利于表現主題之處就要毫不憐惜的棄之 ,哪怕是作家十分欣賞的巧妙設計 ,也要忍痛割愛 。因此 ,我們從表現主題的角度出發 ,亦可以評價作品結構的優劣 ,檢驗作家結構設計的成敗 。 我們就三國演義的藝術結構來看 ,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作家時時處處都是在以表現主題為宗旨來結構故事和設計情節的 。小說三國演義是通過魏 、蜀 、吳從漢末諸侯紛爭中崛起 ,到司馬氏統一稱晉的歷史過程 ,表現了“反對漢末各政治集團的割據 ,呼喚劉氏天下的統一”的主題 。 小說中作家為了表現“尊劉貶曹”的思想 ,描寫了大量的社會生活 。 “從時間上看 ,起于東漢末年 ,止于西晉統一中國 ,近百年 。 從空間上說 ,從南到北 ,從東到西 ,幾乎遍及全國 。 出場人物四百有余 ,大小戰爭四十余次 。” 作家要將這諸多的生活內容 ,完美地表現在小說中是不能不進行一番 思考 ,求得一妥善的藝術結構和表現方法的 。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史書結構都是傳記式的 。 如枟史記枠 、枟漢書枠中是以“紀”寫帝王和以“列傳”寫著物的 。 實際上都是以為人物作傳的形式寫歷史 。 漢以后的小說 ,也多有學習枟史記枠 、枟漢書枠結構形式的作品 ,如唐宋傳奇中的枟南柯太守傳枠 、枟李娃傳枠 、枟長恨歌傳枠 、枟綠珠傳枠等 ,雖非完全為史書形式 ,但基本上仍未脫離傳記的路子 。 而至三國演義 ,羅貫中則開拓了以諸多線索交織結合的結構形式 。這種結構方法可以容納更多的生活內容 ,要比傳記的內涵豐富 ,對主題的表現也更為自由 ,更為有力 。 小說三國演義就是在幾條線索的交替描寫中 ,突出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以劉備為首的政治集團一條線 ,除描寫劉備南征北戰 ,東討西伐 ,擴充地域 ,增強實力外 ,還著重描寫了劉備的思想人品 ,以利于 作品主題的表現 。第一 ,表現了劉備是一位“思民苦 ,救民難”的英雄 。 書中利用 多種藝術手段加強對劉備高尚品格的描寫 ,極力將劉備塑造成是可以拯救戰亂的英雄豪杰 。 故事一開始就寫劉備為“破賊安民”與關 、張桃園結義 。 三人設誓 :“結為兄弟 ,同心協力 ,救國扶危 ;上報國家 ,下安黎民 ? ? ”這可以視為他們結義的政治綱領 ,也可以視為劉氏集體的政治綱領 。 但又多次描寫劉備有帝王之相 。 寫他入川時“群星聚于蜀郡 ,其大星光如皓月” ,有神靈保佑 。 又寫劉備深得民心 ,他入成都時百姓張燈結彩相迎 。 但在取漢中后 ,眾將推劉備稱帝時 ,他又說“劉備雖然漢之宗室 ,乃臣子也 ;要為此事 ,是反漢矣” 。 最后在眾將的說服下 ,暫為“漢中王” ,他還覺得僭越了名分 。 一再表現了劉備是在為國為民打天下 ,并已深得民心 。第二 ,描寫了劉備是一位謙讓愛民的君子 。 小說“陶恭祖三讓徐州”中寫到 :“陶謙見玄德儀表軒昂 ,語言豁達 ,心中大喜 ,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 ,讓與玄德 。”玄德只是不受 。 曹操退兵之后 ,“謙延玄德上座 ,拱手對眾曰 :老夫年邁 ,二子不才 ,不堪國家重任 。 劉公乃帝室之胄 ,德廣才高 ,可領徐州 。 老夫情愿乞閑養病 。”劉備仍是不肯 。 直至陶謙病危 ,再次相讓 ,玄德仍是推脫 。 最后在大家的勸說和徐州百姓擁至府前苦拜相求的情況下 ,“玄德乃許權領徐州事” 。 這條主線不僅表現了劉備謙讓的美德 ,而且還多方面描寫了劉備愛民的事跡 。 其中“劉玄德攜民渡江”中的一段寫得最為生動感人 。 荊州劉表卒 ,劉琮將荊 、襄九郡獻與曹操 。 伊籍 、孔明勸其乘機奪取荊州 ,劉備堅決不從 。 曹兵來的緊急 ,只得棄樊城取襄陽暫歇 。 眾百姓聞知 ,都愿跟隨劉使君 。 劉備不忍相棄 。 至襄陽劉琮閉門不出 ,只得又往江陵而去 。 “玄德同行軍民十余萬 ,大小車數千輛 ,挑擔背負者不計其數” ,日行僅十余里 。 哨馬來報曹操追兵將至 ,眾將都勸劉備“不如暫棄百姓 ,先行為上” 。 劉備卻擁百姓緩緩而行 ,終不相棄 。 這些生動的描寫充分展示了劉備的愛民精神 。 由于小說中的劉備是表現主題的重要人物 ,因此 ,作家利用這一條線又極力描寫了劉備的品德 ,以達到“尊劉貶曹”的目的 。以曹操為首的政治集團一條線 ,在描述曹操為統一天下 ,用兵 征伐其他諸侯的同時 ,也著重描寫了曹操的思想性格 。第一 ,表現了曹操狡猾 、奸詐的為人 。 小說中描寫曹操為獲取政治權利 ,經常用狡猾 、奸詐的手段騙取他人 。 在“曹阿瞞兵退斜谷”中寫曹操怕別人暗中謀害 ,就是待衛 他左右的人 ,也不許在他睡覺時近身 。 他吩咐左右 :“吾夢中好殺人 ,凡吾睡著 ,汝等切勿近”一日 ,晝寢帳中 ,被子落地 ,一近侍慌取復蓋 。 曹操躍起 ,拔劍斬之 。 復上床睡著 ,過一會起身假裝驚問 :“何人殺吾近侍 ?”眾人告之 。 曹操痛哭 ,厚葬死者 。 充分表現了曹操的狡猾 。 再有“曹孟德會合三將”中描寫因戰亂百姓逃離家園 ,麥熟而不能收割 。 曹操命令“大小將校 ,凡過麥田 ,但有踐踏者 ,并皆斬首” 。 但是無巧不成書 ,偏偏是他自己的馬驚踐踏了大片麥田 。 最后曹操卻以“割發代首”騙過他人 。 可見曹操為人的狡猾 、奸詐 。第二 ,表現了曹操的兇狠殘忍 。 小說中描寫曹操或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或為泄私憤而大量殺人 。 如“報父仇曹操興師”中寫曹操為報父仇 ,泄己私憤 ,不許陶謙賠罪 ,不聽別人勸阻 ,“起大軍洗蕩徐州” 。 最能說明曹操狠毒兇殘的是他下令 :“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 ,以雪父仇 。”“大軍所到之處 ,殺戮人民 ,發掘墳墓 。”可以想象到當時的兇殘景象 。 再有“宴長江曹操賦詩”中 ,只因劉馥對他的詩提出不同意見 ,認為“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 ,無枝可依”為不吉之言 ,即被曹操手起一槊刺死 。 此外 ,殺楊修是因為他聰明過人 ,處處識破曹操的計謀 。 殺王垕是為了借以穩定軍心 。作家通過這條線充分表現了曹操的兇殘性格 ,給小說“尊劉貶曹”的思想提供了大量的事實證據 。以孫權為首的政治集團一條線 ,在小說中沒有前兩條線描寫的充分 。 在三個政治集團中 ,孫權的勢力較弱 ,又因地理位置偏于江南 ,小說中對他的描寫較其他兩個政治集團居于次要地位 。 作家寫孫權僅是不惜全力保衛疆土 ,北戰曹操 ,西征劉備 ,是個獨霸一方的軍閥 。 但孫權這一條線除表現人物外 ,在全書三條主線的結構中起著重要作用 。 因為 ,如果只寫兩條線 ,強弱對比鮮明 ,而這種強弱對比的形式也不易轉變 。 由于有了孫權這一條線 ,在魏 、蜀兩種力量的斗爭中 ,就具有了不斷變化的條件 。 赤壁之戰時 ,蜀 、吳聯合大敗曹操八十萬大軍 ,形成了三足鼎立的 _面 ,后來蜀 、吳因荊州而關系破裂 ,“孫權降魏受九錫” ,這時足鼎立的政治平衡就發生了變化 。 這種政治上的變化在小說中就引起了情節的起伏跌宕 ,產生了吸引人的藝術力量 。 可見孫權集團一條線除在表現主題上的意義外 ,在全結構上亦起著加強故事情節和形成鼎足之勢的重要作用 。在小說主題的表現上 ,除上述三條主線外 ,還有三條副線也起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 這三條副線 ,其中有兩條(劉 、關 、張桃園結義和諸葛亮輔佐劉備集團)都是為描寫劉備政治集團而設計的 ,可見作家對劉備集團的重視 。 因為作家主要是通過描寫劉備的英雄業績和優秀品質 ,來說明劉備可以繼承漢王室的天下 ,對他便不能不進行充分描寫 ,通過主線寫了劉備救國救民的英雄業績(破黃巾 、戰呂布 、救孔融) ,表現了劉備謙虛謹慎 、屈己愛民(三讓徐州 、攜民渡江)美德 ;而通過兩條副線又表現了劉備的忠誠 、仁義和善于團結人與善于用人的本領 。 劉與關羽 、張飛三人情同手足 ,劉備因破黃巾有功授安喜縣尉 ,與關 、張一道赴任 。 到任后 ,三人“食則同桌 ,寢則同床” 。 后因督郵 _又一道憤然離去 。 進入西川劉備進位漢中王 ,封關羽 、張飛為五虎上將 。 而特別能表現劉備忠義之情的是關 、張遇害以后的興兵報仇 。 其實劉備起傾國之兵伐吳 ,是完全錯誤的 。 因為這一行動且不說西蜀的軍事力量如何 ,能否取勝 ,僅從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式來看 ,它破壞了蜀 、吳聯合 ,失去了與曹操抗衡的力量 。 小說中許多地方都寫了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但在諸葛亮勸阻劉備出兵伐吳時 ,劉備卻不聽了 ,諸葛亮的勸說也僅是輕輕的一筆帶過 。 因為這一情節是意在表現劉備對關 、張的忠 貞 。 如果讓諸葛亮勸住劉備發兵 ,就無法表現劉備為結義兄弟報仇的精神 。 因此作家此處只能犧牲諸葛亮而成就劉備 。諸葛亮輔佐劉備一條副線 ,又表現了劉備善于識人 、用人 。 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至第二次相請時 ,張飛曾說 :“量一村夫 ,何必哥哥自去 ,可使人喚來便了 。”玄德叱曰 :“汝豈不聞孟子云 :欲見賢而不以其道 ,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孔明當世大賢 ,豈可召呼 !”不顧天寒地凍 ,不避風雪翻飛 ,必親自往訪 。 特別是第三次 ,三人離茅廬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