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復習資料.doc_第1頁
人口學復習資料.doc_第2頁
人口學復習資料.doc_第3頁
人口學復習資料.doc_第4頁
人口學復習資料.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 緒論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人口思想主要見于其名著理想國和法律論。他主張一個國家的人口應該適當。 近代人口學的奠基人約翰格蘭特關于死亡證書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觀察,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張生命表 英國格蘭特的名言則是:“人口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研究了人口與財富的關系,強調人口增張就意味著財富增長。 配第研究了人口與財富的關系,強調人口增張就意味著財富增長。 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17111776年)認為,幸福和人口興旺兩者互為依存條件,是任何社會的“普遍規則”。 英國著名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年)也說:“國家繁榮最明確的標志,就是居民人數的增加”。(國富論) 1885年,法國人口學者顧拉特在他的書中提出了“人口學”一詞,同時提出了人口學的研究方法。 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將永遠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而且差距越來越大。這是一個永恒的自然規律。 1)人口 人口,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一定社會生產方式、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 人口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1.2.2 人口變動 1)人口的自然變動:就是指由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數量的增加和減少。 2)人口的遷移變動是指人口在空間位置上的一切移動,不管是改變定居地點的永久性移動,還是暫時的移動都是人口的遷移變動。 3)人口的社會變動是指人口社會構成的變動。 三種人口變動的關系: 1、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 2、人口的自然變動,機械變動會引起人口社會變動; 3、人口社會變動也會制約人口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 歸根到底,人口變動都取決于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 人口作為總體而言,總是同一定的時間、地點相連,是一定社會發展中的歷史的人口。 1.4.2 人口學的具體研究方法 1)統計分析的方法 統計分析的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實地調查登記。第二步是統計匯總。第三布,分析研究。 2)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靜態分析使用的指標主要有人口總數、人口構成等等。動態分析使用的指標主要有人口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等等。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4)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第二章 1、生產的概念與內容 兩種生產是指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是社會生產的兩個重要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方面,簡稱兩種生產。 物質資料生產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活動。 人類自身生產就是人類為了世代延續,進行自身的增殖或重的繁衍的人口生命生產活動。人類自身生產是原有人口生命的生產和新一代人口生命的生產的統一。 人力自身生產從獲取生活資料方式來實現人的生命的生產過程來看,可以劃分為三部分人口群體的生命生產。(1)勞動力人口生命的生產。(2)未成年人口生命的生產。(3)喪失勞動能力人口生命的生產 2、 兩種生產的特點 1)生產成果不同 2)實現生產和再生產的單位不同 3)慣性作用不同 4)再生產周期不同 5)兩種生產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同 3、人類自身生產與物質資料生產之間,存在著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這就是人類自身生產一定要適應物質資料生產的客觀規律。這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簡稱為兩種生產相適應的規律。人類自身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的性質、發展規模、速度和發展水平按比例地協調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人口數量要與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人口的質量要與社會生存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相適應;人口結構和勞動力人口結構要與國民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相適應。人類自身生產一定要適應物質資料生產規律,是在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在一切社會形態中,社會生產都包括人類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在一切社會形態中,物質資料生產水平都要求人類自身生產與之相適應;兩種生產的比例是社會生產的基本比例,是社會生產過程中各種比例關系中最基本的比例。衡量和判斷人類自身生產與物質資料生產是否相適應的重要標志,主要是看它是否能順應社會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有利于人口素質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兩種生產相適應的主要標志中,勞動力人口與生產資料相適應是首要的。第3章1.人口再生產是新一代人口不斷出生、成長和老一代人口逐漸衰老、死亡的不斷重復所構成的一個川流不息的過程。 人口再生產是社會人口再生產和家庭人口再生產的統一。人口再生產是人口數量和質量不斷發展和運動的過程。2、人口再生產的特點 與物質再生產相比較,人口再生產有如下特點: 1. 生產目的不同,但是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2. 生產成果不同。人口再生產的成果是人,是有思想認識的人,物質再生產的成果是物。3. 實現的方式與單位不同。人口再生產的基本方式是婚姻,基本單位是家庭。4. 人口再生產具有更大的慣性。 5. 人口再生產周期比物質再生產周期長。6. 人口再生產的實現,需要的條件較少;而物質再生產的實現,需要的條件較多。從這一點看,人類必須自我控制增長。 3、人口再生產的分類從社會及家庭角度進行研究,可分為宏觀人口再生產和微觀人口再生產;從人口更新包括的內容不同,可分為廣義人口再生產和狹義人口再生產。4.生育率是用來反映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婦女的生育強度的統計指標。20-35歲是育齡婦女生育能力較強的時期人實現生育的生理能力成為生育能力.人口出生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定能夠地區育齡婦女生育的嬰兒與該事情總人口的比重。 1)影響生育率的因素 (1)生物因素。人作為高級的有生命的動物,他的生育行為要受到生育規律的支配和制約。 (2)經濟因素 不同生產關系決定生育的性質和狀況 家庭的經濟利益與兒童的經濟價值對生育率有重大影響 老年人的生活社會保障程度 育齡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承擔的角色 (3)社會因素 婚姻家庭形式對人類生育行為有重大影響 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對生育率的影響最為明顯和直接 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也影響生育率的變動 2)影響出生率的因素 (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出生率的重要因素 (2)科學文化水平是影響出生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3)出生率與育齡婦女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有關系高生育模式的特點是生育年齡開始早,結束得遲,婦女的生育時間長,生育的高峰期長而分散,生育的曲線長而高。低生育模式的特點是生育年齡遲而短,婦女的生育時間短,生育的高峰期短而集中,生育的曲線低而短。生育率的變動在數量上有一定的規律性,即由早婚、早育、多育的高生育模式向晚婚、晚育、少育的低生育模式發展。 死亡是指一個人生命的終結,是一個人生命周期的結束。死亡率是反映一定時期、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口死亡強度的統計指標。 3.2.2 影響死亡率的因素 1)經濟生活水平決定不同階級人口死亡率差異 2)不同職業人口死亡率差異 3)城鄉之間死亡率也存在差異 4)文化教育水平高低對人口死亡率有重要影響 5)不同婚姻狀況對死亡率也有影響 6)醫療衛生事業的發達與否與人口死亡率有直接聯系高死亡率模式的特點是:低年齡組死亡率極高,高年齡組死亡率也很高,人口的平均壽命短,其分年齡死亡率曲線圖表現為一條不對稱的U型曲線。低死亡率模式的特點是:低年齡組死亡率下降,死亡率高的高年齡組年齡后移,人口平均壽命延長,其分年齡死亡率曲線圖為一條近似平放的J型曲線。人口再生產類型是指與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三者相結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產的特征。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分為1.原始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點是極高的死亡率和只可能補償極高死亡率的極高出生率,人均壽命很短,世代更替速度很快,人口增長呈相對靜止狀態。2.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點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較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點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世代更替速度緩慢,人口少生少死高壽。人口歷史上有兩次人口轉變。第一次是由原始人口再生產轉變為傳統人口再生產,發生在原始公社方式后期。這一次人口轉變是以新石器代替舊石器開始,到金屬工具的使用完成。第二次是由傳統人口再生產轉變為現代人口再生產,發生在產業革命時期,是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而實現的。第四章人口質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生產方式下,人口群體所具有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人口質量主要是人口總體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身體健康狀況和大腦機能狀況是人口質量的自然基礎和物質承擔者。科學文化素質是人口質量的核心內容。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口質量的靈魂。一定的人口數量是人口質量提高的前提。人口質量高能抑制人口增長,這是因為:第一,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高,能抑制人口增長。第二,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質高,有抑制人口數量增長的作用。第三,人口的身體素質好將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優生優育。優生學有兩個分支:防患性優生學;促進性優生學。消極優生學,也稱負優生學或預防性優生學,指防止或減少有嚴重遺傳性和先天性疾病的個體的出生。其主要任務是消除劣質出生。其措施主要包括:禁止近親結婚、婚前檢查、遺傳咨詢、產前診斷等。積極性優生學,也稱正優生學或進取性優生學,指促進智能和體能上優異的個體出生。其措施主要有:人工授精、基因工程、無性繁殖(克隆)等。實行優生的意義:1、 降低人口群體中的發病率2、 降低人口死亡率3、 減少以致消除某些有害基因4、 為家庭和社會節省對劣質個體的撫養費用5、 有利于貫徹計劃生育政策6、 有利于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質量的關系1、人口質量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高質量的人口是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低質量的人口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2、社會經濟發展對人口質量的影響。(1)經濟發展是提高人口質量的物質基礎;(2)教育事業是提高人口質量的中心環節;(3)科學技術是提高人口質量的動力。第5章人口結構是指依據人口所具有的各種不同的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和生理的特征,把人口劃分成的各組成部分所占比重及其相互關系。人口的年齡結構一般分為三大年齡組,即兒童少年組、成年組和老年組。人口發展速度和類型以及撫養比都取決于人口年齡結構。人口的性別結構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及其相互關系。人口的性別結構對婚姻和家庭狀況有直接影響,是結婚率和出生率高低的決定因素之一。 性別比。人口中男性人口數與女性人口數之比。通常用每100個女性人口相應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別結構的指標之一。性別比大于100,說明男多女少;小于100,說明男少女多;等于100,說明男女數量相等。人口性別比存在著依年齡組的遞增而降低的變動趨勢。 第一性別比:即胚胎性別比,一般為120:100 第二性別比:即出生性別比,一般為104107:100 第三性別比:結婚年齡時的性別比,開始接近100影響人口性別結構的因素 1、 生物因素對人口性別結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2、 人口再生產類型對人口性別結構起決定作用。3、 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對人口性別結構起制約作用。人口年齡結構是指各年齡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通常劃分為三種類型。老年型人口;年輕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制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過程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即出生率的變動,死亡率的變動、人口遷移。 人口的地域結構就是按照人口所居住的不同地域劃分的人口結構。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結構,行政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人口的產業結構是指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行業的就業(或在業)人口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相互關系。人口產業結構有兩種分類法:(1)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分類法。這是以國民經濟各部門劃分為物質生產領域和非物質生產領域為基礎,運用經濟活動人口在兩大領域的分布狀況、比例、構成來劃分人口產業結構的方法。(2)三次產業分類法。這是按國民經濟各部門在社會生產發展過程的先后次序來劃分的經濟活動人口的分布狀況的一種方法。第六章 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時間上,人口在空間位置上的聚集或組合狀況。世界4大人口稠密區:(1)亞洲太平洋沿岸北區;(2)南亞次大陸;(3)歐洲的北緯60以南地區;(4)北美洲東部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時點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農業人口密度是以一國或一地區的農業人口與總土地面積之比。耕地人口密度是該國或該地區總人口與耕地面積之比。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人口在空間上的遷徙活動也與自然環境的優劣、自然資源的豐缺、氣候的好壞、地勢的高低等密不可分。(1)氣候。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非常顯著。(2)淡水。淡水是生命之源,動物、植物、人類隨時都離不開對淡水的需要。(3)土壤、能源與礦產資源。土壤肥力與耕作性能,影響到人類對它的開發價值與開發興趣,從而制約著人口分布。能源、礦藏的發現、開采會改變人口的分布狀況。(4)地勢地貌。人口隨海拔增高而減少,在同一地區,地貌不同,人口的集中程度也不一樣。2.社會因素。包括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其中,經濟因素起主要作用,尤其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布局具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1935年,我國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經過數十年的潛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愛輝騰沖人口分布線。人口移動是指人口在空間上的一切流動現象。人口遷移則僅指人們從一地向另一地的遷居活動。人口流動是指人們不以改變常住地為目的的越過一定區域界限并會返回原地的移動。人口遷移流動的類型1.按動機或目的劃分:謀生和非謀生求職型的人口遷移流動2.按流向劃分:農村流向農村;農村流向城市;城市流向城市;城市流向農村3.按空間范圍劃分:國際遷移流動和國內遷移流動4.按原因劃分:自然型、強制型和自由型5.按組織形式劃分:計劃型和自發型人口遷移的社會經濟后果 各種類型的人口流動和遷移,特別是永久性移民,對遷出區和遷入區社會、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1對人口數量和分布的影響 人口遷移流動導致遷出區人口減少和遷入區人口增加,這種此消彼消長關系對人口地理的改變作用,往往遠較自然變動迅速而強烈。2對人口結構的影響 一般來說,經濟性遷移以青壯年男性為主,使遷入區性別比上升,扶養比下降,老齡化延遲,遷出區則相反。3對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 (1)人口遷移流動有利于各民族和各個地區的人民在經濟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他們在長期生產勞動中積累的精神財富得以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傳播,這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無疑是有利的。(2)人口遷移流動在國家和地區之間調整了勞動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不斷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3)人口的遷移流動帶動了智力和資本的流動。與一般的勞動力相比,移民的智力更是一筆不可低估的寶貴財富。人口城市化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1. 人口城市化的城市是指現代城市。2. 生產方式的轉化。現代生產方式逐漸替代傳統生產方式3. 生活方式的轉化。傳統、閉塞的農村生活方式向現代的、開放的城市生活方式轉化4. 價值觀念的轉化。由傳統、保守的、封閉的觀念向開放型、創造型的現代觀念轉化我國勞動力流動具有以下特征:1.農村勞動力仍然是流動的主體,城鎮勞動力流動開始加速。2.遷移者的人口學特征。在所有城鄉勞動年齡人口中,遷移群體的年齡結構無疑更為年輕。從性別結構看,男性和女性基本上相等3.遷移的發生具有地域性4.遷移者與城鎮本地人口之間存在明顯的職業分層當前中國人口流動中存在的問題1.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常常受到侵犯2. 人口流動仍存在無序現象3、部分流動人口的生存狀況堪憂(1)失業問題嚴重(2)收入低,貧困比例大 (3)生產安全問題 (4)生活安全問題 (5)居住條件差 (6)社會保障問題積極作用:1)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為城市建筑、商業、飲食、環衛等行業的發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貢獻。 2)農村勞動力在流入地務工經商獲得的收入,成為農村和農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流動人口在務工經商的過程中,獲得各種新知識、新技能、新觀念,為農村地區培養和儲備了人才。消極影響:1)人口的流動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由于流動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多數人只能從事一些重體力、低收入甚至危險的工作。同時,相應的法律保障和服務措施不健全,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可能淪為新的貧困群體。 2)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出,會對農村和農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給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扶助和精神慰籍帶來新的問題。 3)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進一步加劇了城市就業競爭,導致了更多城市勞動力失業。同時,給城市現有的公用設施、城市管理和社會保障體系造成更大的壓力。 4)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城市體系不合理,大城市發展快,使城市交通、住房等壓力不斷增大;在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我國人口城市化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1.降低行政干預力度,強化市場指導作用。2.降低鄉村人口入城門檻,淡化城鄉人口身份差別3.堅持可持續發展與效益優先的原則4.依照經濟規律和不同地區的環境容量,發展各種等級的城市,造就城市網絡。5.注重東、中、西部地區城市的平衡發展。第七章婚姻是指男女兩性結合, 確定合法的夫妻關系, 并建立家庭實現人類自身生產的社會形式。婚姻狀況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中,每個人在是否婚居方面所處的狀態。 婚姻狀況通常分為四類:未婚、已婚、離婚、喪偶。婚姻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 可以進一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這個問題。( 1) 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下, 有不同的婚姻制度。( 2) 選擇配偶、締結婚姻和舉行儀式等, 都不完全是男女雙方的私事, 而要受到各種社會因素, 如法律制度、經濟狀況、思想文化、倫理道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3) 婚姻具有法律形式, 家庭是指基于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和收養關系而形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家庭與婚姻一樣也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自然屬性是最基本的屬性,社會屬性是其本質屬性。家庭的功能家庭的職能是多方面的, 并且在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下會有所變化。歸納起來, 家庭具有以下4 種主要職能。( 1) 生產職能。家庭經濟收入則主要取決于勞動力的數量及其技能水平的高低。家庭經濟收入則主要取決于勞動力的數量及其技能水平的高低。( 2) 消費職能. 家庭成員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 包括贍養老人、撫養未成年子女等, 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實現的。( 3) 生育職能。從家庭產生之日起, 就一直是實現生育行為、進行人口再生產的一個基本單位。( 4) 教育職能。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會文化環境, 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從人口再生產的角度看,家庭規模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方面是家庭的生育量,生育數量越大,家庭規模越大;另一方面,家庭結構類型,一般復合家庭、主干家庭規模較大,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單身家庭規模較小。從歷史上看, 家庭規模的變動趨勢是由大家庭向小家庭發展, 家庭平均人口數有減少的趨勢。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的結構類型, 一般可以劃分為5 個類型。( 1) 復合家庭。父母和兩個或多個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組成的家庭。在這種家庭中除縱向的直系親屬關系外, 還包括橫向的旁系親屬關系( 這一分類不涉及未成年的兄弟姊妹) 。這類家庭人口數量最多。( 2) 直系家庭。父母和一個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組成的家庭。在這種家庭中只有縱向的直系親屬關系。( 3) 核心家庭。由一對夫婦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這類家庭人口數少, 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家庭形式。( 4) 不完全家庭。夫、妻、子女三者有所缺失的家庭。如喪偶、離婚、未生子女或子女夭折、單身者收養子女、未婚的生父或生母與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等。( 5) 單身家庭。指終身不婚、喪偶、離婚后過獨居生活的家庭。通觀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可以將生育觀轉變的規律歸納為:對生育數量的要求由多向少轉變,對質量要求由低向高轉變;生育性別要求上由重男輕女轉向男女平等;初育的年齡提高;生育的目的由增加家庭勞動力轉向增加家庭樂趣;從以宿命論觀點對待生育,轉向科學地看待生育;在生育形式上,從盲目生育轉向有計劃地生育。影響生育觀的因素1、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對于整個人口再生產過程都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也包括對生育觀的作用。而經濟因素中最為重要和突出的, 便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社會化程度。2、 文化因素育齡夫婦, 特別是育齡婦女的文化素質和職業結構對生育觀也有很大的影響3、國家和人口政策人口政策對人們生育觀的轉變有著直接的影響。國家可以通過思想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等措施, 直接影響人們的生育觀念和行為, 有時這種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第8章自然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根據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密切關系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加工程度,可分為聚落聚落環境系統、地理環境系統、地質環境系統、星際環境系統。世界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生態系統一般都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質四個部分所組成。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相對穩定狀態,是指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索取、干預不要超過生態系統的自凈力。所謂“自凈力”就是指生態系統具有一種自我調節、自我恢復的能力。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的壓力1.人口增長與淡水資源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以及城市化帶來的用水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水資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資源豐欠不一,部分地區人口發展乃至生存面臨困難。水資源污染嚴重,導致水質型缺水。2.人口增長與土地資源 人類目前面臨的耕地資源困境:人口增加導致人均土地資源下降,人地關系日益緊張。耕地資源被轉變為非農業用地趨勢明顯。現有耕地資源不斷被破壞,承載能力下降3.人口增長與森林資源森林資源是自然環境中的重要資源。森林面積在銳減,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沙漠擴展,加劇了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是指自然環境中的各因素,如水、空氣、土壤等,在受到天然的、人為產生的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病原體、噪音、廢熱、廢氣、廢水、廢渣等一定程度的污染后,并超過自然環境所固有的恢復能力,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正常的生命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現象。環境污染通常有兩種分類:就受污染的要素而論,可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就受污染的性質而論,又可分為三類:物理性污染,如噪聲、廢熱、輻射等;化學型污染,如有機物、無機物、酸、堿、鹽等;生物性污染,如霉菌、病菌等。人口容量的涵義:一定地區,一定時期,該地區在遵循生態規律的條件下,其環境、資源所能容納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數。人口容量的特點1、人類在人口容量上的主觀能動性。2、人口容量與現實人口規模之間關系的不穩定性。3、人口容量對現實人口制約作用的不確定性。影響人口容量的因素環境人口容量不是一個固定的值,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1 自然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數量的首要因素。2 科技水平與人口素質影響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效率,從而間接影響環境人口數量。3 地區的開放程度通過影響資源的交換或補充、科技的引進與交流、文化的傳播等,進而影響某一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4 文化特征會影響文化區內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環境觀念,進而影響某一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還受到經濟發達程度,居民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地球人口容量的范圍,大致是100億105億人中國人口容量的范圍6.5億16億人口可持續發展就是環境生態系統、人類社會系統和經濟運行系統之間的平衡與協調發展。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的原則:公平、持續性、和諧,持續性是最基本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內容1.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不但要有量的擴張、也要有質的改善。 2.生態可持續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3.社會可持續發展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第9章人口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和階級利益,而對人口過程、人口發展施加的法規、條例和措施等影響或干預手段的總和。人口政策的性質就其本身的性質而言,人口政策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人口政策的特點(1)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2)通常要載入憲法或有關法律,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強制性。(3)具有相對穩定性。人口政策的種類(1)按作用范圍或領域大小劃分,人口政策可分為廣義人口政策和狹義人口政策。(2)按國家對待生育的態度和調節生育率發展的方向,可分為鼓勵人口增殖政策和限制人口增殖政策(3)按照國家政府對實行人口政策的態度為標識劃分,可分為公開的人口政策和帶傾向性的人口政策(4)按政策適用的范圍,可以分為全國性人口政策和地方性人口政策制定人口政策的主要依據1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2.人口與自然資源的結合狀況3.民族和軍事的需要4.政策作用對象的實際情況和心理需求人口政策的作用對象是人口群體,主要是育齡群體。人們生育觀的可塑性和生育觀極限性才是我們制定人口政策的決定點和最終臨界點。中國人口政策的依據1.以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為指導2.以中國的國情為客觀依據3.以育齡夫婦的實際情況和心理需求為接受依據n 1.中國人口政策的內容n 中心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n 基本內容: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國家干部和職工、城鎮居民除特殊情況經過批準外,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農村某些群眾有特殊困難,包括獨女戶,要求生二胎的,經過批準可以間隔幾年后生第二胎;不論哪一種情況都不能生三胎; 少數民族地區也要提倡計劃生育,具體要求和做法可由有關省、自治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 雙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2胎 國家禁止對孕婦做胎兒性別鑒定 對執行國家生育政策或違反相關政策的,分別制定了獎懲條例。 如社會撫養費; 獨生子女費,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等n 晚婚:在法定結婚年齡之上適當地推遲實際結婚年齡。n 中國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晚婚政策就是提倡和鼓勵男女青年在達到法定的最低結婚年齡之后,推遲兩、三年結婚。 n 晚育是指適當地推遲婚后婦女的生第一胎的年齡和延長生育二胎的間隔年限。 n 少生就是讓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從過去的多生多育降到少生少育,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n 優生是指生育身體健康、智力發達的后代,防止因遺傳性、先天性和產傷性因素導致生育癡呆、有精神病和其他缺陷的后代。如何評價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n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長,成功地提高了人口質量,成績是不容質疑的n 在執行過程中,還應制度化,規范化,避免鉆空子、走后門、貪污腐敗n 完善社會養老、醫療制度 減輕年輕一代的壓力,緩解老齡化社會的問題n 避免人為選擇子女性別n 緩解了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壓力n 人口增量不斷減少,緩解了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n 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人口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n 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勞動力素質整體提升 n 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專業技術人員大量涌現n 為經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提供了環境基礎、人才和勞動力的保障弊n 獨生子女的養老壓力不利于抵御家庭風險。n 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n 容易滋生腐敗。選擇性生育現象嚴重,性別比嚴重失調,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總結n 計劃生育政策的成績和問題都不容忽視n 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數量仍然很大。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