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學題庫直接打印版_第1頁
農業生態學題庫直接打印版_第2頁
農業生態學題庫直接打印版_第3頁
農業生態學題庫直接打印版_第4頁
農業生態學題庫直接打印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生態學復習題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1.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2.農業生態學: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內部結構和功能的關系及其調控機制和平衡發展規。1.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密切聯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結構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綜合體。2.農業生態系統:指在人類的積極參與下,利用農業生物和非生物環境之間以及農業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合理的生態結構和高效生態機能,進行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并按人類社會需要進行物質生產的綜合體。3.整合性: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各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4.系統:由相互依賴的若干組分結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標發展的有機整體。1.種群:在一定時間內占據特定空間的同一物種(或有機體)的集合體。2.鄰接效應:當種群的密度增加時,在鄰接的個體之間所出現的相互影響稱為鄰接效應。3.環境容納量: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有限的環境條件下種群所能達到的穩定的最大數量(密度) ,稱為系統對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4.內稟增長率:在環境條件無限制作用時,由種群內在因素決定的最大相對增殖速度。5.生態密度:是指單位棲息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或生物量)。6.生態對策:生物朝不同方向進化的“對策”稱為生態對策。1.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區域或生境內的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體。2.群落演替: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群落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物種消失,另一些物種侵入,出現了生物群落及其環境向著一定方向有順序的發展變化過程。3.原生演替:從未有過任何生物的裸地上開始的演替。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壞后的地段上進行的演替。5.群落的交錯區:兩個或多個群落或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域。6.邊緣效應:由于群落交錯區生境條件的特殊性、異質性和不穩定性,使得毗鄰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這一生境重疊的交錯區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錯區中物種的多樣性和種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種的活動強度和生產力,這一現象稱為邊緣效應。1.環境:作用于生物個體或群體的外界條件的總和。2.生態因子:一切影響生物生命活動的因子叫生態因子。3.生態環境:生態因子的綜合為生態環境。4.生態型: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群,長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態條件和人為培育條件下,發生趨異適應。并經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分化形成的生態,形態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類群,稱為生態型。5.生活型:不同種生物由于長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態和人為培育環境條件下,發生趨同適應,并經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后形成的,具有類似形態、生理和生態特性的物種類群,稱為生活型。6.生境:某一生物種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態環境的約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區域中生存,則把該區域稱為該生物種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7.生態位:是生物物種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時所表現出的對環境綜合適應的特征,即一個物種在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與地位。8.生態幅:生物耐受生態因子下限和上限之間的范圍,稱之為生態幅。1.食物鏈:生態系統中來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系,把生物與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這種生物成員間以食物營養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稱為食物鏈。2.輔助能:除了太陽輻射能以外的其它一切形式的能量。3.人工輔助能:人類為防止農業生態系統向自然生態系統演化,提高農業生物種群的生產力,減少消耗,人為地向系統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4.耗散結構: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狀態下,系統可能出現的一種穩定的有序結構。5.總初級生產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內的光合作用總速率。6.初級生產: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光能并轉化為儲存在植物有機體中的化學潛能的過程。7.次級生產:指初級生產以外的有機體的生產,即消費者、分解者利用初級生產的有機物質進行同化作用。8.凈初級生產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綠色植物真實積累下來的能量或干物質量。9.生態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經過一個營養級時都迅速地減少,所以當營養級由低到高,其生物的個體數目、生物量和所含能量就會呈現塔形分布,稱為生態金字塔。10.生態效率:在食物鏈環節上能量的各種轉化效率為生態效率。11.群落凈生產力:在生長季節或一年的研究期間,未被異養者所消耗的有機物質量或能量。1.生物地化循環: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和營養物質在自然動力和生命動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內,乃至整個生物圈里,沿著特定的途徑從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到環境,不斷地進行流動和循環,就構成了生物地球化學循環。2.地質大循環:物質或元素經生物體的吸收作用,從環境進入生物有機體內,生物有機體再以死體、殘體或排泄物形式將物質或元素返回環境,進入大氣、水、巖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層的循環。3.生物小循環:環境中的元素經生物體吸收,在生態系統中被多層次利用,然后經過分解者的作用,再為生產者吸收、利用。4.周轉率:系統達到穩定狀態后,某一個組分(庫)中的物質在單位時間內所流出的量(Fo)或流入的量( Fi)占庫存總量(S)的份額。5.循環效率:生態系統中某一組分的庫存物質,一部分或全部流出該組分,但并未離開系統,并最終返回該組分時,循環物質占總輸入物質的比例。6.溫室效應: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地面的長波輻射有較好的吸收性,對太陽輻射有高度的透過性,把這部分光波輻射的能量吸收(集聚)在大氣層中,使大氣溫度升高的現象稱為溫室效應。7.水體富營養化:隨著水中營養物質(N 、P 肥等)含量的增加,導致水中生物的過量生長,其大量繁殖及其死亡后的分解,降低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從而形成厭氣條件,嚴重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的現象。8.生物富集:也稱為生物濃縮,是指生物體從環境中吸收微量農藥,并在生物體內積累的現象。9.庫:物質在運動過程中被暫時固定、儲存的場所稱為庫。1.資源:泛指人類從事社會活動所需要的全部物質與能量來源。2.農業資源:在一定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條件下,人類農業活動所依賴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構成農業資源。3.自然資源:在一定社會經濟技術水平下,能夠產生生態效益或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或預見未來生存質量的自然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和。4.社會資源:指通過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出來的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的人工資源,如勞力、畜力、農機具、信息等。5.最大持續收獲量:是指與資源再生能力相應的,能長久維持下去的最大收獲量。6.生物經濟平衡規律: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以公共資源形式存在的生物種群數量會穩定在一個水平上,在這個水平上對其進行開發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這種經濟與生物的雙重平衡關系叫生物經濟平衡規律。7.收益遞減率:資源轉換系統的某一必要資源的輸入量從零開始不斷增加,開始時系統的輸出量增加很快,當輸入量達到一定水平后,輸出量增加的速率逐步減慢、停止,甚至出現負值,這種現象稱為收益遞減。由于這種現象在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因而成為一種規律,稱為收益遞減率。8.生態平衡:在一定時間內,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適應所維持著的一種協調狀態。1.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和家畜飼料添加劑的農業生產體系。有機農業在可能范圍內盡量依靠作物輪作、作物秸稈、家畜糞肥、豆類作物、綠肥、有機廢物、含有礦物質養分的巖石和機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盡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蟲和雜草的危害。2.生態農業:應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現代化農業體系。3.生物農業:根據生物學原理建立的農業生產體系,靠各種生物學過程維持土壤肥力,使作物營養得到滿足,并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治雜草和病蟲害的體系。4.持續農業:在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調整技術和體制變化的方向,以確保和滿足當前及今后人類的需求;保護土地、水和動植物種質資源,防止環境退化,技術適當,經濟可行而且社會能夠接受二、單選題1.1865 年, ( )將兩個希臘名詞合并構成生態學一詞。A.勒特 B.??藸?C.坦斯列 D.奧德姆2.1866 年, ( )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態學的概念。A. 勒特 B.海克爾 C.坦斯列 D.奧德姆3.生態學基礎是著名生態學家( )的著作。A. 勒特 B.??藸?C.坦斯列 D.奧德姆4.1935 年,英國生態學家( )首次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A.勒特 B.??藸?C.奧德姆 D.坦斯列5.生態學按性質劃分為( )和應用生態學。A. 普通生態學 B.陸地生態學 C.海洋生態學 D.理論生態學6.1942 年美國生態學家( )提出食物鏈和生態金字塔理論。A.林德曼 B.坦斯列 C.謝爾福德 D.奧德姆7.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環境包括無機環境和( )環境。A.生態 B.生物 C.宇宙 D.人類8.( )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及系統論的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的應用性科學。A.農業 B.農田 C.草地 D.森林9.農業生態學是生態學在( )領域應用的一個分支學科。A.種植業 B.農業 C.林業 D.畜牧業10.1803 年,( )在人口論中不僅研究了生物繁殖與食物的關系,而且特別分析了人口增長與食物生產的關系。A.坦斯列 B.??藸?C.馬爾薩斯 D.奧德姆11.( ) ,生態學已正式成為一門獨立學科。A. 18 世紀初 B.19 世紀初 C.18 世紀末 D.19 世紀末12.1859 年,( )出版著名的物種起源,對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作了深入探討。A.奧德姆 B.馬爾薩斯 C.坦斯列 D.達爾文13.1807年,德國學者( )分析了植物分布與環境條件的關系。A.洪堡德 B.奧德姆 C.馬爾薩斯 D.??藸?4.生態學開始進入( )生態學階段,也標志著生態學已進入近代生態學發展階段。A.個體 B.種群 C.群落 D.生態系統15.( )進一步確立了生態系統生態學,使生態學研究領域更為廣泛。A.人口論 B.物種起源 C.植物地理學 D.生態學基礎16.生態學按研究對象的生境劃分為( )和陸地生態學。A.普通生態學 B.陸地生態學 C.海洋生態學 D.理論生態學17.農業生態學在進入( )世紀以來,漸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A.18 B.19 C.20 D.2118.意大利的( )教授在大學正式開設講授農業生態學課程,并于 1956 年正式出版了農業生態學一書。A.克拉克 B.柯克斯 C.小田桂三郎 D.阿茲齊1.A 2.B 3.D 4.D 5.D 6.A 7. B 8.A 9.B 10.C11.D 12.D 13.A 14.D 15.D 16.C 17.C 18.D1.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各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叫系統的( ) 。A.目的性 B.有序性 C.整體性 D.整合性2.所有的自然生態系統都是( )系統。A. 孤立 B.封閉 C.隔離 D.開放3.生態系統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量沿著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流動。A.往復 B.單向 C.多向 D.反向4.( )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組分由哪些生物種群所組成,以及它們之間的量比關系。A.物種結構 B.時空結構 C.垂直結構 D.營養結構5.( )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種群在空間上的配置和在時間上的分布。A.物種結構 B.時空結構 C.垂直結構 D.營養結構6.生態系統中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大功能類群以食物營養關系所組成的食物鏈、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 ) 。A.物種結構 B.時間結構 C.空間結構 D.營養結構7.在演替過程中農業生態系統處于( )時期。A. 未成熟 B.成熟 C.演替 D.頂極8.( )是由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依存所組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A.系統 B.生態系統 C.農業生態系統 D.農田生態系統9.( )是指在人類的積極參與下,利用農業生物和非生物環境之間以及農業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合理的生態結構和高效生態機能,進行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并按人類社會需要進行物質生產的綜合體。A.系統 B.生態系統 C.農業生態系統 D.農田生態系統10.( )為介于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典型代表。A.自然保護區 B.城市生態系統 C.農業生態系統 D.宇宙飛船生態系統11.大多生態系統都具有水平空間上的( ) 、垂直空間上的成層性和時間分布上的發展演替特征。 A.均勻性 B.分散性 C.鑲嵌性 D.合理性12.農業生態系統的( )系指農、林、牧、漁、副(加工)各業之間的量比關系,以及各業內部的物種組成及量比關系。A.組分結構 B.時間結構 C.空間結構 D.營養結構13.農業生態系統的( )系指一定區域內,各種農業生物類群在水平空間上的組合與分布,亦即由農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類型的景觀單元所組成的農業景觀結構。A.營養結構 B.時空結構 C.垂直結構 D.水平結構14.農業生態系統的( )系指農業生物類群在同一土地單元內,垂直空間上的組合與分布。A.營養結構 B.時空結構 C.垂直結構 D.水平結構15.農業生態系統的( )系指農業生物類群在時間上的分布與發展演替。A.組分結構 B.時間結構 C.空間結構 D.營養結構16.農業生態系統的( )常分為水平結構與垂直結構。A.組分結構 B.時間結構 C.空間結構 D.營養結構17.人類為了擴大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常采用食物鏈( )來改造營養結構。A.加環 B.解列 C.濃縮 D.放大18.為了防止有害物質沿食物鏈富集而危害人類的健康與生存,而采用食物鏈( )法中斷食物鏈與人類的連接從而減少對人類健康危害。A.加環 B.解列 C.濃縮 D.放大19.農業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 ) 。A. 農作物 B.家畜家禽 C.農田生態系統 D.農業生態系統20.農業生態系統的營養變化比自然生態系統( ) 。A. 復雜 B.簡單 C.一致 D.相反21.農業生態系統的凈生產力( )自然生態系統。A. 高于 B.低于 C.等于 D.不等于22.農業生態系統的開放程度( )于自然生態系統。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不等于23.農業生態系統區別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特點是有( ) 。 A.能量流 B.物質流 C.信息流 D.資金流24.農業生態系統的開放性是指( ) 。A. 高生物產量 B.高經濟產量 C.高生物多樣 D.輸入輸出特點25.捕食性天敵的引入這一環節屬于( ) 。A. 生產環 B.增益環 C.減耗環 D.復合環26.農田養峰的食物連加環屬于( ) 。A. 生產環 B.減耗環 C.增益環 D.復合環27.生產中常常采用作物套種來彌補生育期的不足,這主要是體現生物群落的( ) 。 A.水平結構 B.垂直結構 C.時間結構 D.營養結構1.D 2.D 3.B 4.A 5.B 6.D 7.A 8.B 9.C 10.C 11.C 12.A 13.D 14.C 15.B 16.C 17.A 18.B 19.D 20.B 21.A 22.A 23.D 24.D 25.C 26.C 27.C1.農田中農作物的分布屬于( )類型。 A.隨機分布 B.均勻分布 C.集群分布 D.成群分布2.自然界中老虎的分布屬于( )類型。 A.隨機分布 B.均勻分布 C.集群分布 D.自由分布3.自然界中蒲公英的分布屬于( ) 。 A.隨機型 B.均勻型 C.成群型 D.概率型4.農田中雜草的分布屬于( )類型。 A.隨機分布 B.均勻分布 C.集群分布 D.自由分布5.森林中蜘蛛類的分布和北美洲海岸潮帶間的小蚌蛤均屬于( )類型。A.隨機分布 B.均勻分布 C.集群分布 D.成群分布6.( )分布的例子,如螞蟻、蜜蜂、人類的分布等。 A.隨機型 B.均勻型 C.成群型 D.概率型7.在特定的環境中對于同一種群來說,生態密度常( )于粗密度。 A.等 B.不等 C.大 D.小8.種群的邏輯斯諦增長型又稱為( )型增長。 A.J B.S C.r D.K9.種群的指數增長型又稱為( )型增長。 A.J B.S C.r D.K10.當增長率( )0 時,種群數量就保持相對穩定狀態。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不等于11.種群的年齡結構常用( )表示。 A.邏輯斯諦型 B.指數型 C.幾何型 D.年齡金字塔12.當種群的密度增加時,在鄰接的個體之間所出現的相互影響稱為( ) 。A.密度效應 B.整合效應 C.整體效應 D.鄰接效應13.符合幾何級數增長的種群在 1 時,種群數量( ) 。 A.增長 B.穩定 C.下降 D.在下一代滅亡14.具有指數增長特點的種群,在r0時,種群數量呈( )A.指數上升 B.穩定 C.指數下降 D.在下一代滅亡15.生物朝不同方向進化的對策稱為( ) 。 A.生物對策 B.環境對策 C.生態對策 D.進化對策16.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間的共生關系屬于( ) 。 A.原始協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17.下列生物中,屬于 r-對策者的生物是( ) 。 A.銀杏 B.狗 C.昆蟲 D.大象1.B 2.B 3.A 4.C 5.A 6.C 7.C 8.B 9.A 10.A 11.D 12.D 13.A 14.C 15.C 16.C 17.C1.一塊農田、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都可以組成一個( ) 。 A.種群 B.群落 C.生態系統 D.景觀2.( )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A.形態外貌 B.種類組成 C.結構 D.群落環境3.生物群落的結構被稱之為( ) 。 A.形態結構 B.生態結構 C.營養結構 D.松散結構4.生物群落對其居住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形成( ) 。 A.小環境 B.微環境 C.生境 D.群落環境5.多度、蓋度、頻度等是描述群落中生物種類組成的( ) 。A.個體數量指標 B.綜合數量指標 C.物種多樣性 D.物種豐富性6.生物群落從演替初期到形成穩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經歷先鋒期、過渡期和頂級期 3 個階段。其中頂級期出現的物種叫( ) 。 A.先鋒種 B.過渡種 C.演替種 D.頂級種7.決定群落地下分層的主要因素,是( )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A.光照 B.溫度 C.氣體 D.土壤8.( )的個體數量并不一定多,但決定整個群落的內部構造和特殊環境。A.優勢種 B.建群種 C.亞優勢種 D.附屬種9.( )個體數量多、蓋度大、生活力強,它決定群落的結構和環境的主要特征。A.優勢種 B.建群種 C.亞優勢種 D.附屬種10.群落中的生物個體,分別處于不同高度和密度,從而決定了群落的( ) 。A.形態外貌 B.種類組成 C.動態特征 D.群落環境11.多種魚類混合養殖,分層利用水體空間和多級利用餌料;水面養鴨,水中養魚;池岸建畜舍,養雞養豬等,池中魚鴨混養屬( ) 。 A.物種結構 B.時間結構 C.營養結構 D.立體結構1.B 2.B 3.D 4.D 5.A 6.D 7.D 8.B 9.A 10.A 11.D1.各種作物對病、蟲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種群,可看作不同的( ) 。A.生態型 B.生物生態型 C.氣候生態型 D.土壤生態型2.生活型著重從( )上進行劃分,是種以上的分類單位。 A.種類組成 B.形態外貌 C.結構特征 D.群落環境3.水稻品種中的不同光溫生態型以及耐熱性,抗寒性和抗旱性等屬于不同的( ) 。A.生態型 B.生物生態型 C.氣候生態型 D.土壤生態型4.生態型是分類學上( )以下的分類單位。 A.綱 B.科 C.屬 D.種5.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 ) 。 A.環境 B.生態因子 C.生存因子 D.生態環境6.( )因子是通過影響直接因子而影響生物的間接因子。 A.氣候 B.土壤 C.地形 D.人為7.蝙蝠與大多數卵生鳥類屬于同一種( ) 。 A.生態型 B.生活型 C.生態位 D.生境8.任何接近或超過耐性上限和下限的因子稱為( ) 。 A.生存因子 B.生態因子 C.限制因子 D.直接因子9.水稻和陸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條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 ) 。A.生態型 B.生物生態型 C.氣候生態型 D.土壤生態型10.太陽光譜中紅外線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生物生存的( ) 。 A.環境 B.生態環境 C.生境 D.熱量環境11.一切影響生物生命活動的因子叫( ) 。 A.環境 B.生態因子 C.生存因子 D.生態環境12.海豚、海象、海獅、海豹等哺乳動物和魚類屬于同一種( ) 。 A.生態型 B.生活型 C.生態位 D.生境13.在可見光中除( )外,其它均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輻射。 A.紅光 B.橙光 C.黃光 D.綠光14.通常把維持生物正常生育的最高溫度稱為( ) 。 A.最低溫度 B.最高溫度 C.最適溫度 D.最大有效溫度15.使各種生物作用的反應速率進行的最快的溫度稱為( ) 。A.最低溫度 B.最高溫度 C.最適溫度 D.最大有效溫度16.春播秋收的作物和秋冬播春收的作物屬于不同的( ) 。 A.生態型 B.生物生態型 C.氣候生態型 D.土壤生態型17.各種作物的耐肥品種或耐瘠品種,是與一定的土壤肥力相適應的( ) 。A.生態型 B.生物生態型 C.氣候生態型 D.土壤生態型18.早稻、中稻與晚稻可看作是不同的( ) 。 A.生態型 B.生物生態型 C.氣候生態型 D.土壤生態型19.仙人掌、仙人筆、霸王花和海星花屬于同一種( ) 。 A.生態型 B.生活型 C.生態位 D.生境20.在干燥炎熱的沙漠地區和草原地區,以( )占的比重最大A.一年生植物 B.高位芽植物 C.地面芽植物 D.地下芽植物21.( )是指作用于生物個體或群體的外界條件的總和。 A.環境 B.生態因子 C.生存因子 D.生態環境22.粳稻與秈稻可看作是不同的( ) 。 A.生態型 B.生物生態型 C.氣候生態型 D.土壤生態型23.限制因子一般是指某一數量和質量( )的因子影響了生物的生長而且限制了其它處于良好狀態的因子發揮作用。A.最多 B.最少 C.過多 D.中等1.B 2.B 3.C 4.D 5.C 6.C 7.B 8.C 9.D10.D 11.B 12.B 13.D 14.D 15.C 16.C 17.D 18.C 19.B 20.A 21.A 22.C 23.B1.“水稻蝗蟲青蛙”屬于( )食物鏈。 A.捕食 B.腐食 C.寄生 D.混合2.工業輔助能也稱為無機能、商業能,或( ) 。 A.輻射能 B.生化能 C.化學能 D.化石能3.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綠色植物真實積累下來的能量或干物質量即為( ) 。A.總初級生產力 B.凈初級生產力 C.次級生產力 D.群落凈生產力4.“稻草牛(牛糞)蚯蚓雞(雞糞)豬(豬糞)魚”屬于( )食物鏈。A.捕食 B.腐食 C.寄生 D.混合5.( )又分為生物輔助能和工業輔助能。 A.自然輔助能 B.人工輔助能 C.有機能 D.無機能6.包括呼吸消耗在內的光合作用總速率為( ) 。A.總初級生產力 B.凈初級生產力 C.次級生產力 D.群落凈生產力7.農業生態系統比同一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較( )的光能利用率。 A.高 B.低 C.不同 D.相同8.熵是一個熱力學函數,是對系統或事物( )的量度 A.守恒性 B.有序性 C.耗散性 D.無序性9.除太陽輻射能之外,生態系統接收的其它形式的能量統稱為( ) 。A.工業輔助能 B.輔助能 C.自然輔助能 D.生物輔助能10.在農業上用秸稈、糞便生產沼氣,用棉籽殼、稻草培育蘑菇等都是( )食物鏈的作用。A.捕食 B.腐食 C.寄生 D.混合11.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量( )于自然生態系統。 A.高 B.低 C.不同 D.相同12.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動物蝦魚”是一條( )食物鏈。 A.捕食 B.腐食 C.寄生 D.混合13.生態系統中能直接轉換為生物化學潛能的能量來源是( ) 。 A.輔助能 B.輻射能 C.熱能 D.化石能14.伴隨著不可逆過程總是發生著一系列由利用效率高的能量轉變成利用效率低的能量,這個過程稱為能量的( ) 。A.耗散 B.轉換 C.消耗 D.損失15.( )是指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狀態下,系統可能出現的一種穩定的有序結構。A.耗散結構 B.松散結構 C.熵增加 D.熵減少16.下列生態學金字塔不可能出現倒置的是( ) 。 A.數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生產量金字塔 D.能量金字塔17.營養級是按( )劃分的。 A.生物個體的大小 B.生物量的多少 C.生物的食性 D.生物的種類18.稻田內引入養魚的加環屬于( ) 。 A.生產環 B.減耗環 C.增益環 D.復合環19.“馬蛔蟲原生動物”屬于( )類型食物鏈。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20.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不符合下列哪條定律( ) 。A.熱力學第一定律 B.熱力學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21.全球綠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為( ) 。 A.0.01% B.0.4% C.0.2% D.0.1%22.能夠決定地球上動物和人口生存數量的是( ) 。 A.初級生產量 B.次級生產量 C.熱量 D.凈生產量23.在某一特定觀察時刻,單位面積或體積內積存的有機物質總量稱為() 。A.循環量 B.自然量 C.生產量 D.生物量1.A 2.D 3.B 4.D 5.B 6.A 7.A 8.D 9.B10.B 11.B 12.A 13.B 14.A 15.A 16.D 17.C18.D 19.D 20.C 21.D 22.A 23.D1.碳、氫、氧、氮、磷等稱為生命所需的( )元素。 A.大量 B.微量 C.營養 D.能量2.約占地球總水量的( )%,才真正是陸地或淡水生物的主要水源。 A.10 B.5 C.1 D. 0.753.生物體從環境中吸收的有毒物質可隨食物鏈在生物體內( ) 。 A.減少 B.轉化 C.分解 D.積累4.物質的( )是衡量生態系統功能強弱的重要標志。 A.周轉率 B.周轉期 C.分解率 D.循環效率5.陸地生態系統磷循環的特點是,返回陸地的磷量( )流入海洋的量。 A.大于 B.小于 C.遠大于 D.遠小于6.在水分循環中,海洋生態系統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是( ) 。A.降水量蒸發量 B.降水量蒸發量 B.降水量蒸發量 C.降水量=蒸發量 D. 降水量蒸發量10.下列元素屬于沉積型循環的是( ) 。 A.碳 B.磷 C.氮 D.水11.農業生態系統內部養分的庫存量和流量( ) ,周轉快。 A.大 B.小 C.少 D.快12.農業生態系統的養分保持能力( ) ,流失率( ) 。A.較強,較少 B.較弱,較高 C.較強,較高 D.較弱,較少13.農業生態系統養分供求同步機制( ) 。 A.較弱 B.較強 C.很強 D.沒有14.在有毒物質沿食物鏈富集到一定濃度之前,中斷有毒物質與人類食物鏈的聯系稱為( ) 。 A.食物鏈的減耗 B.食物鏈的加環 C.食物鏈的解列 D.食物鏈的增益15.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 )的循環失調造成的。 A.C B.N C.P D.S16.N、P、B、 Mg 等元素對油菜的生長具有( )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17.海洋中海水含碘,海帶也含碘,則海水是( ) ,海帶是( ) 。A.儲存庫 交換庫 B.儲存庫 儲存庫 C.交換庫 儲存庫 D.交換庫 交換庫18.生物小循環是( )循環。 A.閉合式 B.開放式 C.沉積型 D.氣相型19.氣相型循環是( )的循環。 A. 閉合式 B.開放式 C.比較完全 D.不完全1.D 2.D 3.D 4.D 5.B 6.B 7.A 8.D 9.A 10.B11.A 12.B 13.A 14.C 15.A 16.A 17.A 18.B 19.C1.人力資源屬于( ) 。 A.可存留資源 B.不可更新資源 C.自然資源 D.社會資源2.根據農業資源的整體性,應進行( )利用。 A.綜合 B.經濟 C.合理 D.有效3.根據農業資源的相對有限性,應( )利用。 A.綜合 B.經濟 C.合理 D.有效4.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最適持續收獲量應控制在( )之內。 A.k/2 B.r/4 C.r/2 D.rk/45.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最適開發能力應控制在( )之內。 A.k/2 B.r/4 C.r/2 D.rk/46.根據生物經濟平衡規律,生物種群數量的最大值可達到( ) 。 A.k/2 B.r/4 C.r/2 D.rk/47.金屬礦產資源屬于( ) 。 A.可更新資源 B.不可更新資源 C.社會資源 D.工業產品資源8.遭受自然災害后應重視( )效益,人民生活普遍富裕后應重視( )效益。 A.生態 社會 B.生態 經濟 C.社會 經濟 D.社會 生態9.限制魚的捕撈量屬于( )的限制資源的收獲量,限制草原載畜量屬于( )的限制資源的收獲量。 A.間接 直接 B.間接 間接 C.直接 直接 D.直接 間接1.D 2.A 3.B 4.D 5.C 6.A 7.B 8.D 9.D1.合理投入并注重生產要素的現代組合是中國( )的特點。 A.有機農業 B.生態農業 C.生物農業 D.持續農業2.( )是指“在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調整技術和體制變化的方向,以確保和滿足當前及今后人類的需求;保護土地、水和動植物種質資源,防止環境退化,技術適當,經濟可行而且社會能夠接受。 ”A.有機農業 B.生態農業 C.持續農業 D.自然農業3.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原理是( )農業的基本原理之一。 A.有機 B.生態 C.生物 D.持續4.為了擺脫農業面臨的困境,世界各國涌現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經營方式,企圖替代西方現代農業,這些農業方式統稱( ) 。 A.有機農業 B.生態農業 C.自然農業 D.替代農業5.以作物栽培業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經歷( ) 、固定農業和機械農業。 A.刀耕火種 B.游牧農業 C.庭院農業 D.立體農業6.高投入、高能耗的農業為( ) 。 A.有機農業 B.生物農業 C.石油農業 D.自然農業7.進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主要是解決()的嚴重失調問題。A.人口與糧食 B.經濟與糧食 C.經濟與生態 D.土地與生態8.機械化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 ) 。 A.土地生產率高,商品率高,但勞動生產率低 B.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高,但土地生產率低 C.商品率高,但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低 D.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均高9.所有替代農業都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學品;依靠( ) ,特別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A.自然過程 B.人工過程 C.物理過程 D.化學過程10.日本人富岡正信提出的替代農業稱為( ) 。 A.有機農業 B.生物農業 C.石油農業 D.自然農業1.B 2.C 3.B 4.D 5.A 6.C 7.C 8.D 9.A 10.D三、多選題1.生態學研究逐步由( ) 、 ( )與( )生態學,最終走向生態系統生態學。A.個體 B.種群 C.群落 D.景觀2.1942 年,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提出( ) 。 A.食物鏈 B.生態金字塔 C.生態學 D.生態系統3.生態學產生之后便出現學派的分化,在植物生態學方面主要有( )學派。 A.英美 B.法瑞 C.北歐 D.蘇聯4.現代生態學在研究層次上向( )方向發展。 A.宏觀 B.微觀 C.兩極 D.多級5.生態學根據其研究對象的組織水平可劃分為( ) 。 A.分子生態學、進化生態學 B.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C.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 D.景觀生態學、全球生態學6.現代生態學從純自然現象研究擴展到( )復合系統的研究。 A.自然 B.經濟 C.社會 D.人類7.生態學根據其研究對象的分類學類群可劃分為() 。A. 植物生態學 B.動物生態學 C.微生物生態學 D.人類生態學8.陸地生態學可分為( )等。 A. 草原生態學 B.森林生態學 C.沙漠生態學 D.海洋生態學9.生態學與其它學科間相互滲透而產生的邊緣學科,如( ) 。A.數學生態學 B.化學生態學 C.生態經濟學 D.行為生態學10.以下學科屬于應用生態學的有( ) 。 A. 農業生態學 B.城市生態學 C.人類生態學 D.普通生態學1.ABC 2.AB 3.ABCD 4.AB 5.ABCD 6.ABC 7.ABC 8.ABC 9.ABCD 10.ABC1.系統的基本特征體現在( ) 。 A.結構有序性 B.結構整體性 C.功能整合性 D.功能目的性2.系統結構的有序性具體表現在( )方面。 A.系統的邊界 B.系統的層次 C.系統的整體性 D.系統的整合性3.系統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要有一定的( )關系。A.系統的邊界 B.系統的層次 C.數量比例 D.空間位置排列4.根據生態學原理,人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包括( )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管理者5.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組分包括( )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人類6.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組分包括( ) 。 A.無機物 B.有機物 C.物理因子 D.化學因子7.生態系統的結構有( ) 。 A.物種結構 B.時間結構 C.空間結構 D.營養結構8.生態系統的功能有( ) 。 A.能量流動 B.物質循環 C.信息傳遞 D.價值傳遞9.生態系統從物理學角度可分為( ) 。 A.隔離系統 B.封閉系統 C.開放系統 D.孤立系統10.生態系統根據人類干預程度劃分為( )A. 自然生態系統 B.人工生態系統 C.半自然生態系統 D.經濟生態系統11.生態系統根據環境特性劃分為( ) 。 A.海洋生態系統 B.陸地生態系統 C.草原生態系統 D.森林生態系統12.農業生態系統具有( )功能。 A.能量轉換 B.物質轉換 C.信息轉換 D.價值轉換13.農業環境是由以下哪兩個環境復合而成的( ) 。 A.自然環境 B.社會環境 C.人工環境 D.生物環境14.農業生產包括三個系統,把三個系統相互統一研究,是農業科學在體系上的一個重大發展。這三個系統是( ) 。A.農業生態系統 B.農業工業系統 C.農業技術系統 D.農業經濟系統1.ABC 2.AB 3.CD 4.BD 5.ABC 6.ABCD 7.ABCD8.ABC 9.ABC 10.ABC 11. AB 12.ABCD 13.AC 14.ACD1.種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種群的( )特征。 A.空間分布 B.數量 C.遺傳 D.質量2.K-型生物的特點是( ) 。 A.繁殖率高 B.競爭力強 C.個體小 D.生活周期長3.種群的數量變化取決于( )的對比關系。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增長率 D.生態效率4.種群的空間動態包括( ) 。 A.個體對空間的需要 B.空間結構 C.個體對空間的利用方式 D.空間分布特征5.種群的年齡結構有( )幾種類型。 A.增長型 B.穩定型 C.衰退型 D.均衡型6.r-型生物的特點是( ) 。 A.繁殖率高 B.競爭力強 C.個體小 D.生活周期長7.種群的正相互作用類型有( )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協作 D.化感作用8.符合邏輯斯諦增長型生物的增長主要受( )所影響。A.內稟增長率 B.環境容納量 C.時間 D.初始種群數量9.符合指數增長型生物的增長主要受( )所影響。 A.內稟增長率 B.環境容納量 C.時間 D.初始種群數量10.最大出生率也叫( )出生率,是在理想條件下產生新個體的理論最大值。 A.絕對 B.生理 C.實際 D.生態11.種群波動的密度調節主要為( ) 。 A.種間調節 B.食物調節 C.種內調節 D.環境調節12.種間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為( ) 。A.捕食與寄生 B.互利共生與原始合作 C.偏利作用 D.互利共生與競爭13.種群對空間的利用方式分為( ) 。 A.共同利用 B.分散利用 C.種間利用 D.種內利用14.種群間的相互關系分為( ) 。 A.正相互作用 B.負相互作用 C.中性作用 D.前導性作用1.ABC 2.BD 3.AB 4.ABC 5.ABC 6.AC 7.ABC8.ABCD 9.ACD 10.AB 11.AB 12.BC 13.AB 14.ABC1.每個群落都由一定的( )種群組成。 A.植物 B.動物 C.微生物 D.生物2.群落的結構主要有( ) 。 A.水平結構 B.時間結構 C.垂直結構 D.營養結構3.根據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與作用,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可分為( ) 。 A.建群種 B.優勢種 C.亞優勢種 D.附屬種4.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 )幾種類型。 A.內因演替 B.外因演替 C.原生演替 D.次生演替5.群落中生物種類組成的個體數量指標有( ) 。 A.多度 B.蓋度 C.頻度 D.密度6.在完全發育的森林群落中,成層現象十分明顯,地上部分通??蓜澐譃椋?)等基本結構層次。A.喬木層 B.灌木層 C.草本層 D.地被層7.對陸生植物群落來說,決定地上部分分層的環境因素,主要是( )條件。A.光照 B.溫度 C.濕度 D.土壤8.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決于( )等。 A.陽光 B.溫度 C.食物 D.氧濃度的質量分數9.動物的分層結構主要取決于它們對( )的選擇。 A.生境 B.食物 C.巢穴 D.生物10.生物群落從演替初期到形成穩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經歷( )階段。A.先鋒期 B.過渡期 C.演替期 D.頂級期11.群落演替是群落( )作用的結果。 A.內部關系 B.外界環境 C.人為活動 D.氣候因素12.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順序依次是( ) 。A. 草本群落階段 B.地衣群落階段 C.木本群落階段 D.苔蘚群落階段1.ABC 2.ABC 3.ABCD 4.AB 5.ABCD 6.ABCD7.ABC 8.ABCD 9.ABC 10.ABD 11.AB 12.BDAC1.環境與生物關系的基本規律有( ) 。 A.最大因子定律 B.最小因子定律 C.耐受性定律 D.熱力學定律2.在生態系統中存在著( )因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