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的級別.doc_第1頁
外交部發言人的級別.doc_第2頁
外交部發言人的級別.doc_第3頁
外交部發言人的級別.doc_第4頁
外交部發言人的級別.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交部發言人的級別 導讀:12月12日,外交部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外國駐華記者新年招待會,這同時也是外交部發言人制度30周年的“生日會”。發言人制度被視為打造“透明政府”的“必選項”。外交部是最早設立發言人制度的國家部委,從1983年至今,一共有27位發言人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詮釋中國政策。“問不倒”的發言人是怎樣“煉”出來的?外交部發言人制度是如何從“沒有座位的發布會”發展為“全天候接受提問”的? 首場發布會:三句話,七分鐘 這是一場沒有座位的發布會,時任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發表講話,這也是他主持的唯一一場發布會 傍晚時分,北京國子監一所美術館里,一場簡單而熱鬧的招待會正在舉行。 發言席的一側,83歲的齊懷遠,拄著拐杖,拒絕工作人員為其搬來座椅,73歲的李肇星輕輕挽著他的胳膊。站在最外側的是62歲的孫玉璽,和他隔得不遠的是同為“50后”的沈國放。音樂聲響起,“60后”秦剛、洪磊以及“70后”華春瑩走過去,把他們請上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外交部發言人。 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親歷了外交部設立發言人制度的過程 首場新聞發布會是一場沒有座位的發布會。 那是1982年3月26日,在外交部主樓的門廳,面對七八十位中外記者,時任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針對蘇聯勃列日涅夫發表的關于中蘇關系的講話,發布了一個只有三句話的簡短聲明,歷時7分鐘,李肇星擔任現場翻譯。 多年之后,錢其琛在外交十記中回憶,聲明念完后,沒有提問,也不回答問題。“這是我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也是最后一次。”錢其琛說。此后,外交部發言人制度正式啟動,一般由新聞司司長和兩位副司長輪流擔任。李肇星當年在籌備會上建議,是否把司長叫發言人、副司長叫副發言人?“老錢(當時我們對領導 的稱呼就這么親切隨便)說:算了,越簡單越好,都叫發言人。”李肇星說。 1983年,外交部設立了發言人制度。這一年的3月1日,接替錢其琛擔任新聞司司長的齊懷遠在北京國際俱樂部舉行了首場新聞發布會。 1987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的李金華成為外交部首位女發言人。迄今為止,在27位發言人中,共有5位女發言人。 從“只說不答”到“來者不拒” 創紀錄的一次,發言人在60個小時里,回答了各國記者2000多個問題 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程曼麗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外交部發言人制度經歷了從單向發布到雙向互動、從單一發布到多種渠道發布、從傳統媒體發布到多媒體發布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剛剛開啟改革開放的大門,各國常駐記者大概只有百人左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首席記者吉米說,在外交部舉行首場發布會之前,只能依靠中國官方媒體獲取信息。還有外國記者回憶說,當時發稿需要去北京的電報大樓。 外交部發言人制度設立之初,每周舉行一次記者會,只主動發布,不答問,現場翻譯用交傳,后來改為每月第一周發布會上現場答問。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記者會增加為每周兩次,接受提問,翻譯方式改用同傳。此后,取消了對記者提問次數的限制,直到沒人提問發布會才結束。 上世紀末擔任發言人的孫玉璽告訴北青報記者,在發布廳里,他最長經歷過2個小時40分鐘的發布會。發布廳之外,創紀錄的一次是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后,孫玉璽隨專機飛抵貝爾格萊德,在60個小時回答了各國記者2000多個問題。 跨入新世紀后,信息化迅猛發展,互聯網顛覆了媒體獲取信息的傳統渠道。與此同時,中國逐漸邁入世界中心舞臺,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中國的立場主張。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與時俱進”,設立了24小時值班手機,全年無休接受媒體的提問,用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回應媒體的關注。 xx年9月,例行記者會改為每個工作日一次,外交部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每天舉行記者會的外交部門。路透新聞北亞區總經理杜納德對此印象深刻,他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意味著外交部的新聞發布會更加公開。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外交部又在部委中率先開通了微博、微信,記者會和發言人談話內容在第一時間用多媒體手段發布。 如今,外交部記者會不只是記者的“專利”,也對普通民眾開放。僅xx年,就有120余批、4000余人次旁聽記者會,包括政府官員、社會團體、熱心網民等各界人士。外交部還會定期舉行公眾開放日,民眾可以和發言人“零距離接觸”。 “問不倒”的背后 發言人“潛水”看網評、刷微博,還有“年輕、能干、不可缺少”的“小伙伴”為他們提供智力支持 和西方國家職業化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相比,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更多是職務化的。以外交部發言人為例,基本上由新聞司司長、副司長擔任,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發言人專業性要求的降低。 北青報記者梳理對27位外交部發言人的公開報道發現,他們都具有優秀的外語技能,在擔任發言人前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和駐外使館工作經歷,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作為發言人,要做到接住各國記者的“出招”,既需要知識的積累,也需要對政策的把握,只有全面地熟悉政策以及其背后的考量,才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新媒體時代,網絡也是發言人常用工具之一。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的多位發言人表示,他們會看網站的評論,會上微博,但是“潛水”居多。 “公眾看到的是發言人在臺上的表現,但看不到的是幕后還有許多人、許多部門在支持。”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秦剛說,發言人的一天有“四部曲”:了解信息、思考可能的提問角度、制定答問要點、回答問題,外交部各個司局和其他部外單位都為發言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和發言人形影不離的是新聞司發言人辦公室團隊,秦剛用“年輕、能干、不可缺少”形容“小伙伴們”。在繁華的朝外大街,發言人辦公室的燈光經常徹夜亮著,這個團隊在24小時跟蹤國際地區的重大事件及媒體的報道。每天上午,發言人都要和團隊一起討論。 作為發言人,溝通技巧和形象儀表同樣重要。據發言人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會邀請新聞傳播方面的學者、中央電視臺化妝師等專業人士給發言人“支招”。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副司長華春瑩告訴北青報記者,她曾經向高級化妝師徐晶老師“請教”化妝技巧,還讓服裝設計師朋友為她的著裝提供建議。 發言人不追求“明星效應” 發言人不是即興表演的演員,也不是那些抱有僥幸心理的學生答卷,必須掌握兩條:說我知道的,說我可以說和應該說的 對公眾而言,外交部發言人是了解中國外交政策最直接的窗口。在網站論壇上,發言人的言論經常成為討論熱點,有叫好的,有編“段子”調侃的,也有“拍磚”的,甚至有人給發言人寄過鈣片,意思是發言人在有些問題上表態太“軟”。 外交部第21位發言人劉建超此前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曾經表示,外交不能搞成“出氣外交”,因為出氣并不一定能辦成事。程曼麗說,外交部發言人代表國家發聲,并非個人 行為,在這背后有國家機制、發布制度的安排,如何發言是政策研究和信息獲取分析的結果。在民間,人們往往會對發言人富有個性的回答津津樂道。但在李肇星看來,發言人不是即興表演、追求自我表現的演員,也不是那些抱有僥幸心理的學生答卷,必須掌握兩條:說我知道的,說我可以說和應該說的。 秦剛也認為,記者會不是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不追求所謂“明星效應”。“發言人要愛國、通曉內外、找準定位,要牢記大我,忘卻小我,底氣才會更足,表達才會更準確自如。”秦剛說。 不過,在嚴格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在面對棘手、刁鉆的問題時,很多發言人都會選擇用靈巧的方式“四兩撥千斤”。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一次記者會上李肇星回應各方對鄧小平健康的關注,稱其身體很好。一位外國記者問:“鄧小平是在家里還是在醫院擁有這良好的健康狀況?”李肇星幽默地說:“一個具有普通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應該住在哪里。” 2.0時代:發言人如何再出發? 在一些重大方針政策和事件上,可以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進行深度解讀,跨部門合作也將越來越多 過去,外交部記者會是外界能夠聽到中國聲音為數不多的途徑之一。如今,信息發布有了越來越多的手段和平臺。在2.0時代,發言人制度會如何發展? 在程曼麗看來,發言人和記者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依然會被保留。從發言人角度看,這種能看到面孔和表情的交流能夠增加傳播親和力;對記者而言,可以直接得到信息回饋,而且有現場感。 “同時也要考慮到新媒體時代,如何優化新聞發布機制,如何使用讓公眾更能接受的方式。這需要打一套組合拳。”程曼麗解釋,在一些重大方針政策和事件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受眾,需要的不僅是簡單的信息發布,可以利用網站、微博、微信進行深度解讀,以進行更有效對話、消除誤解偏見。 1983年外交部建立發言人制度后,中央提出建立全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國家統計局、外經貿部等部門發言人先后走上前臺。xx年非典疫情發生后,由于新聞發布不及時,造成民眾恐慌,此后中國政府開始制定信息公開條例。今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強調,要完善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制度。 程曼麗認為,有越來越多的問題涉及跨部門合作,例如食品安全、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在對外發布上也應該形成合力,使得各個部委部門間有更好的協同互動。 在外交部發言人制度30周年暨外國駐華記者新年招待會上,外交部新老發言人和國新辦、國防部、商務部、教育部、國臺辦、衛計委等部門的發言人拍了一張合影,在場的記 者笑稱,這是中國發言人的“全家福”。也許,在未來,這樣的“全家福”會越來越多。文/本報記者 劉一 提問發言人 發言人有何挑戰?如何減壓? 北青報: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問題是什么? 秦剛:答不好的問題。 洪磊:每場記者會都是全身心投入和精心準備的,因此每個問題都是印象深刻的。華春瑩:一個周五下午,原本是輕松的心情,但第一個問題就是一位西方記者以極其挑釁的口吻攻擊中國,我頓時熱血沸騰,理直氣壯予以駁斥。會后同事們告訴我,他們當時也都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北青報:發言人通常承受很大壓力,如何減壓? 秦剛:我沒有覺得工作是壓力,只是比較繁忙。 洪磊:把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同時進行體育鍛煉,主要是打乒乓球。 華春瑩:打網球。 北青報: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秦剛:自己。沒有不好的問題,只有不盡如人意的回答。發言人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洪磊:我前面已經有24位外交部響當當的發言人,我如何傳承好這一棒,在這個崗位上不辱使命,是我天天要面對的題目。 華春瑩:回答好每個問題。既準確傳遞中國政府的聲音,又以大家聽得進去、聽得懂的方式表達出來。 文/本報記者 劉一 發言人素描 我從來沒有跟人吵過架 圍巾斜搭肩上,筆挺西裝,12月14日,頗有“五四青年學生范”的李肇星,借新書說不盡的外交發布,與北大學生面談。 今年73歲的李肇星是外交部第九任部長。1959年踏入北大,投靠中文系不得被西方語言文學系收留,做過司機夢、記者夢等各種夢,卻從沒做過外交夢的他,因而一只腳踏入外交的門檻。1964年,中法建交,李肇星也正式進入外交部。在說不盡的外交中,李肇星回顧了親身參與的美國炸館事件、“911”恐怖襲擊、中美匯率博弈等重大事件,這些信息都是首次披露。 “身經百戰”的李肇星曾舌戰群儒,但在接受媒體提問時,卻肯定地說,從來沒跟人吵 解析中國駐外副部級使館 美英德法俄印日朝巴九國 中國駐外使節的行政級別 (xx-05-07 19:36:43) 標簽: 分類: 中央 預防性 日朝 原因 民商事 法俄印 財經 圖為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 5月7日訊(記者 宋敖)據外交部5月6日消息稱,近日中印帳篷對峙和平解除,而中印關系只是中國周邊復雜外交關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的行政級別為副部級,為駐外大使中最高級別。另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與九個主權國家建立了副部級外交關系,而其中四國是鄰國(俄羅斯、印度、日本、朝鮮),由此可見中國對周邊國家外交關系的重視。新中國1949年成立后至今,已經與172個主權國家和許多國際組織建立外交關系。駐外使節作為國家行政機構的組成人員,同樣擁有自己的行政級別。而中國駐外使館的級別也體現出各國在中國外交版圖中的重要性。而通過其級別的存在與變動,我們亦能從中窺探出新中國對外關系的走向與調整。 中國駐外使節的銜級從高到低為大使、公使、參贊、一等秘書、二等秘書、三等秘書與隨員七等。大使全稱“特命全權大使”,是外交使節的最高級別。而大使一般又分為五個等級,一級為副部級大使,二級為正司級,三、四級為副司級大使或領事,五級為處級大使或領事。目前中國駐外大使均為副司級及以上級別,其中二、三級占絕大比例。隨著中國外交規模的擴大與關系的提升,目前處級大使已經成為歷史。而九個最高級別即副部級外交國家對于中國的外交關系走向至關重要,其級別的變動也直接反應中國外交主要戰略的變遷。 副部級大使外交的歷史變遷 建國初期,中國為鞏固社會主義陣營與西方國家對抗,與蘇聯、朝鮮首先建立了副部級外交關系。新中國建立的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蘇聯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王稼祥出任第一任駐蘇大使,也是中國第一位副部級大使。蘇聯解體后中國延續了與俄羅斯的對外關系;而在10月6日,中國與朝鮮建交,成為第二個副部級的邦交國。倪志亮作為解放軍中將被中央調令為第一任駐朝大使。至今,中國與俄朝兩國仍保持副部級外交關系。 1964年1月27日,法國成為第一個與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西方國家。同樣是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黃鎮出任第一任駐法大使,成為駐西方國家第一位副部級大使。在七十年代, 中國相繼與英美兩國建立副部級外交關系并延續至今:1972年3月13日,時任駐民主德國大使宋之光轉任首位駐英大 使;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并在兩個月后由柴澤民出任首位駐美大使。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與英美正式建交之前都有過頻繁的非正式往來經歷。早在1950年1月6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就致電周恩來外長,比法國更早承認新中國政權的法律地位,表示愿 意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同年3月2日,英方派臨時代辦胡階森與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進行談判,但與此同時英方又與國民黨“保持實際上的聯系”。因為在臺灣問題上的齟齬,雖然中英雙方關系并未斷絕,但始終未建立大使級外交往來,處于“半建交”狀態。直到1971年1月15日裴堅章會見英國外交部官員,對方表示希望將兩國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建議雙方就此問題進行討論。次年3月13日,兩國終于達成大使級外交關系。與此同時,中國與美國外交的破冰之旅也全面展開,最終在1979年元旦正式建交。 而就在同一年的九月和十月,中國又與聯邦德國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初始的外交級別是正司級。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德國統一與日本在國際事務中地位的提升,中國與德日兩國的外交級別也隨之抬升。1993年4月15日,徐敦信出任駐日大使并上升為副部級,而1997年1月起,中德邦交也進入副部級,時任大使為盧秋田。 進入21世紀,隨著金磚國家集團由概念而逐漸形成實際的外交往來,中國與印度和巴西的外交級別也逐漸抬升。早在1950年我國就與印度建交,而在1974年中國亦與巴西建立外交關系。中國駐兩國大使館在xx年底升格為副部級,這凸顯了中國對新興大國的高度重視與戰略布局的演變。 當然,隨著國際形勢和雙邊關系的變化,駐外大使的級別也可能降低。例如,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駐蘇聯以外的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大使以及1960年代中國駐越南大使也曾享有副部級待遇。但隨著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以及和越南內政變局等原因,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系已降格為司局級。駐各重要國際組織的副部級 除了與九個主權國家建立了副部級外交關系外,中國還與許多國際組織建立副部級關系,例如中國常駐歐盟、非盟、東盟使團團長,中國常駐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代表,中國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在聯合國,中國在紐約和日內瓦兩辦事處都有常駐大使,后者在1990年代以后也升格為副部級,這意味著中國在聯合國中話語權的提升。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一)職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交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內主管外交事務的組成部門,負責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世界其他國家政府及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外交事務。 (二)成立時間: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三)辦公地點: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南大街2號,每年定期向公眾開放兩次。 (四)歷任部長: 1、 (1949-1958) (19581972) (19721974) 4、喬冠華 (1974.111976.12) (1976.121982.11) (1982.111988.4) (1988.41998.3),1982年3月26日,首次以外交部發言人身份,舉行第一次新聞發布會。 8、唐家璇 (1998.3.18xx.3) (xx.3xx.4) (xx.4xx.3) (xx.3) (五)外交部結構設置 主要官員:部長、副部長、部長助理、發言人、駐外大使 辦公機構:辦公廳、政策規劃司、亞洲司、西亞北非司、非洲司、歐亞司、歐洲司、北美大洋洲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國際司、國際經濟司、軍控司、條約法律司、邊界與海洋事務司、新聞司、禮賓司、領事司(領事保護中心)、香港澳門臺灣事務司、翻譯室、外事管理司、涉外安全事務司、干部司、離退休干部局、行政司、財務司、機關黨委(部黨委國外工作局)、駐部監察局、檔案館、服務中心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 (一)外交部發言人的級別 外交部發言人是由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和兩位副司長兼任,只是外交部的中層部門負責人。 新聞發言人的級別在各國做法不同,在我國新聞發言人只是中層領導。在國外,發言人一般也都由各部門中層負責人兼任。在美國,白宮發言人的級別相當于部級干部,但在英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的外交部發言人只是相當于處級干部。 (二)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特色: 1、面向世界鄭重宣布中國的立場,真實地介紹中國的國情,正確表達中國政府的政策,及時澄清外界對中國的誤解,有效反擊別有用心的人對中國的歪曲和污蔑。 2、作為新聞發言人,必須“政治成熟、立場正確、勇于負責”;必須“內知國情,外知世界”,具有豐富的知識。 3、相對于其他60多個部委而言,外交部的新聞發布制度是最完備的。 外交部每周在新聞發布廳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自1982年3月26日錢其琛舉行第一次新聞發布會至今,外交部共有24位發言人。 (三)外交部發言人與“新聞發言人” 在國外,發言人面前沒有“新聞”兩個字,就叫發言人,即spokesman,但在中國變成了“新聞發言人”。現在各部門發言人都稱之為“新聞發言人”。其實,不加“新聞”兩字更準確些。因為發言人的職責主要是宣示政府政策、表明政府立場、闡述政府主張的,發布新聞觀點只是其職責的一小部分。媒體在報道外交部發言人活動時,“發言人”前很少有“新聞”二字。 另外,在我國新聞發言人沒有正副之分。但在國外如美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則設有副發言人。 (四)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特點 1、發言人是政府或部門的喉舌或代言人,其發言不可以隨心所欲,必須依據一定的口徑。原則上,他發表的任何意見或所做的任何評論都應該按有關部門提供的口徑或口徑的精神表態,決不能與其精神相違背。新聞發言人每句話都代表組織,沒有個人的看法。 這與專家學者的表態完全不同,因此,新聞發言人不能說“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我個人認為”等。 2、發言人應該是有口徑而不惟口徑。口徑應該是一個架子,一個框框,內容需要發言人根據自己的不同對象、不同環境和時機去充實、豐富或調整。一個好的發言人應該能將口徑或政策化解成自己鮮活的語言,讓人愿意聽下去,并樂于接受。 (五)外交部發言人的“答非所問”(30頁) 外交語言在某種程度上與常態語言是有所不同的。外交語言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所謂委婉,就是有些問題不便或不能直說,就用婉轉、含蓄的語言表達出來,在不失本意的情況下讓對方領悟。因此,外交語言有時就不是直白式的一問一答,會繞點彎子,或聲東擊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間或留意其弦外之音。 這是由于外交的特殊性,外交斗爭的復雜性決定的。 1、外交的對象主要是國家。國家之間彼此平等,應相互尊重,用語更要講究,注重溫文爾雅,點到為止,不會讓對方過于難堪。 2、外交斗爭中,風云變幻,各種情況和可能性都會存在。一般都會避免把話說絕,說滿,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動。 3、雙邊外交活動或多邊談判的協議或協定往往是雙方或多方商定或談判妥協的結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語言文字表述,有時難免會含糊其辭。 (六)新聞發言人的基本素質: 一是政治素養高。 二是業務素質高 三是思維敏捷,有較快的反應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四是有一定的媒體素養。 五是有親和力,善于與記者和公眾溝通,能與記者和公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三、新聞發布會與記者招待會 新聞發布會現在的趨勢是由新聞發言人自己主持,自己發布新聞,自己點記者提問,自己回答提問。但記者招待會一般設一主持人,主持人不回答問題。回答記者提問的是由他請來的總理、部長或其他領導人。也有例外,如美國總統的記者招待會,不設主持人,也不設座位,而是由總統本人站著回答問題,并親自點記者提問。 記者招待會的時間一般較長,一個多小時或更長。回答問題的范圍更廣泛。因此,記者招待會的權威性更高,影響更大。 四、外交部新聞發布機制 外交部第一次以外交部發言人名義舉行新聞發布會是錢其琛1982年3月26日舉行的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但直到1983年3月1日,新聞司司長齊懷遠向中外記者宣布中國外交部建立發言人制度后,才確立外交部發言人制度。 從1995年起,發布會一周兩次,1996年取消翻譯,1997年把翻譯改為同傳。目前,外交部新聞發布機制已經很成熟。每年發布會都要舉行近100場,內容涉及外交、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代表主要大國的二三十家傳媒的記者幾乎每場都到。 目前,除了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之外,還沒有其他國家的外交部比中國有更完備的新聞發布制度。 第一,每周舉行兩次定期發布會。如遇突發事件,還舉行專題發布會。另外,還不定期舉行背景吹風會。 第二,回答問題的范圍廣泛。 第三,參加發布會的人數多,范圍廣 第四,外交部新聞發布會對記者的提問沒有限制,直到沒有問題。 第五,記者可以自由提問,事先不需要提交問題單。 第六,口徑的信息量越來越大,透明度越來越高。 第七,影響大。國內外媒體輿論對新聞發布會的關注很高。 五、外交部發言人與外交部新聞司 外交部發言人不是專職的發言人,由新聞司正副司長兼任。 新聞司目前有七大處:美大歐洲處、亞非拉處、外國新聞記者中心處、新聞發布處、信息中心、綜合處、公共外交處。負責五大事務: (一)外國記者管理和有關新聞工作 (二)新聞發布 (三)組織背景吹風會并組織外國記者在北京和外地采訪。 (四)收集國際國內重大信息、進行國際問題調研。 (五)公共外交。主要通過“外交論壇”、“外交官在線交流”、外交部“公眾開放日”等活動,增強公眾對外交工作的了解,拉近公眾和外交部的距離,以獲得公眾對外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六、新聞發言人需要注意的策略與技巧 (一)常態下新聞發布技巧 1、刻求新意,表態要有新聞性,一是內容要有新聞價值、表述方式要新。 2、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3、堅持“以我為主”,明確發布會的主旨,掌控全局,及時使用過渡語言,返回主題,以防被記者牽著鼻子走。 (二)對境外媒體的新聞發布策略與技巧 1、考慮文化差異,針對不同國家記者的價值觀念、生活及思維方式等,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比如,對美國記者就應該具體明確,多擺事實,少講空話,并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總體而言,要淡化宣傳色彩,不回避存在的問題,盡量用符合西方價值觀的方式回應。 2、增強服務意識,不要和外國記者吃吃喝喝拉關系。 七、面對媒體的語言藝術技巧 (一)反詰 所謂反詰,就是不對記者的提問做正面的回答,而是反過來向對方發問。 有的記者在提問時,會在問題中加一個情況陳述,把發言人引入一個規定的場景中或者陷阱中。(115頁案例) 反詰一般是用于難以回答的問題,處于非常被動的時候使用,不能濫用,否則影響發布會效 果。 (二)幽默與詼諧 (1)幽默能拉近距離,增強感染力,有利于培養發言人的親和形象。 (2)以幽默的方式回答問題往往能更深刻、生動第說明問題,更能得到記者和公眾理解,在輕松的氣氛中達到目的。 (3)對于敏感、刁難、不便回答、無聊的問題,通過開玩笑的方式,可以輕松的回避,消除尷尬的被動局面。 (4)幽默能活躍氣氛,消除記者對立情緒。(117頁例子) 幽默有度: (1)不能強求,天生嚴肅拘謹,缺乏幽默感的人,不要勉強為之。 (2)幽默要掌握好度。里根曾幽默過度。 (3)幽默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和知識經驗的積淀,要熟悉政策,了解情況。對問題熟悉透徹了解之后,才容易做到灑脫、幽默有度。 (4)在危機期間,面對媒體和公眾最好不要幽默。此時幽默往往容易產生相反效果,引發新危機。 (三)說“不”的技巧 在一些情況下,發言人不得不說“不”。 一是,有些問題授權有限或太敏感; 二是,發言人不可能對什么事情都了然于胸。 三是,對一些沒有核實的消息不宜急于盲目表態,盲目表態風險很大。 說不的方法: 說 “不”要根據問題的方式和內容而不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經常使用的一些說法: 這個問題我只能說這些;我沒有什么新東西要說;我沒有什么東西要補充;這不是外交部發言人要回答的問題,請你向有關方面咨詢;這個問題不屬于我的回答范圍;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私下交流;我還沒被授權公布有關方面的消息。 美國白宮和國務院發言人說“不”用語: ? I have nothing new to offer ? I dont have any more information on ? I have really got nothing else to say about ? I dont think thats a question I can answer for you in terms of ? At this point, I think I just have to stick with what Ive said. ? Lets not get ahead of ourselves at this point. ? Once we get something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 We are reviewing the variou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