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中藥資源.doc_第1頁
溫州中藥資源.doc_第2頁
溫州中藥資源.doc_第3頁
溫州中藥資源.doc_第4頁
溫州中藥資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資源溫洲地區草藥分布的概括自然環境溫州市位于東經1193712116,北 緯27032836。總面積約為12028.l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占7969,沿海平原占1887,海島占l5。境內地形復雜,山地面積廣闊,平原土地肥沃,海岸島嶼眾多,氣候溫暖潤濕,河流水源充足。年平均氣溫為 179,年降雨量 15001800公厘,雨熱同步,光溫伴隨,宜于亞熱帶多種生物發育和生長,植被種類成分復雜。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為中藥材生息、繁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泰順縣境內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峰有179座,著名的白云尖海拔1600公尺,為溫州地區最高峰,是蘊藏和生發中藥資源的天然倉庫。藥材生長在山青水秀的環境中,飽嘗天然甘露,盡吸地道乳汁,具有滋味純正的特點。據明崇禎六年(1633年)和清雍正七年(1729年)泰順縣志記載有動、植物藥材300多種,天關山產術質優,譽稱“泰術”。在山地的狹谷中,植物種類較多,是溫州地區自然植被保存較好的地方。植被特點是大喬木和藤本植物多,其中可供藥用植物有大葉冬青、楓荷梨、珠砂根、野木瓜、南五味子、清風藤、三葉青、羊角藤等20多種。林下屬喜陰濕的藥用草本有翠云草、八角蓮、石吊蘭、鹿蹄草、七葉一枝花、斑葉蘭、淡竹葉、滴水珠、廣東石豆蘭等10多種。在山地陰坡處,中型喬木多,林下有喜陰灌木和草本,其中藥用植物有山胡椒、楝葉吳茉英、冬青、八角楓、珠砂根、大血藤、香花崖豆藤、南蛇藤、三葉青、獼猴桃等10多種。林下藥用草本有陰地蕨、貫眾、江南細辛、及己、草珊瑚、菜頭腎、淡竹葉、黃精、土砂仁等10多種。在陽坡、低丘和開闊谷地中,藥用植物有馬尾松、天仙果、推木、野山楂、金櫻子、小葉石桶、掌葉覆盆子、小槐花、美麗胡枝子、截葉鐵掃帚、鹽膚木、南嶺蕘花、地菍、楤木、杜紅花、大青、菝葜、威靈仙、雞屎藤、金銀花等40多種。林下藥用草本有石松、貫眾、石葦、虎耳草、翻白草、龍牙草、野百合、酢漿草、瓜子金、梵天花、地耳草、過路黃、筋骨草、夏枯草、爵床、菜頭腎、茜草、敗醬草、野菊花、地膽草、千里光、一枝黃花、大薊等40多種。在平原的原野上,包括屋旁、路邊、河岸、田邊、荒地,木本植物稀疏,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種類繁多。木本藥用植物有垂柳、榔榆、桑樹、合歡、槐樹、苦楝樹、甌柑、桔、佛手、酸橙、橄欖、冬青、女貞、柿、側柏等30多種;藤本藥用植物有薛荔、馬兜鈴、何首烏、木防已、千金藤、烏蘞莓、常春藤、蛇藤、豇豆、扁豆、使君子、忍冬、栝樓、絲瓜、冬瓜、羊乳等20多種;草本藥用植物有海金沙、鳳尾草、三白草、萹蓄、薺菜、蛇莓、雞眼草、酢漿草、地錦、葡伏顴、犁頭草、積雪草、珍珠草、馬蹄金、活血丹、半枝蓮、龍葵、白英、爵床、車前草、黃毛耳草、白花蛇舌草、半邊蓮、一點紅、稀簽草、蒼耳、水蜈蚣、鴨躍草、仙茅、垂盆草、地榆、過路黃、薄荷、益母草、荔枝腎、紫蘇、穿心蓮、白菊花、葛蒲、異葉天南星、百部、天門冬、郁金等90多種。在池塘、沼池、水田及邊緣濕地處,藥用植物有三白草、葺菜、水蓼、珍珠菜、水蜈蚣、鴨跖草、燈心草、節節草、谷精草等10多種。在海濱沙地上,有藥用植物番杏、石竹、濱豌豆、草木樨、單葉蔓荊、狗娃花、蘆葦、荊三棱等10多種。在海水和淡水臨界地段常生長著不少的鷓鴣菜。在海邊或海中還有多種藥用水產品,如牡蠣、瓦楞子、海馬、海龍、蛤蜊、浮海石、海嫖賄等。沿海島嶼(屬大陸島)生長的植物與大陸上的植物很相似,藥用植物有蒲公英、細葉艾、茵陳蒿、芙蓉菊等。在低海拔植被保存較好的峽谷地段,桑科、樟科、木蘭科、蕓香科、野牡丹科、紫金牛科、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種類豐富。使君子科、桃金娘科某些熱帶種類的出現,已引起人們的注意。曲折的海岸,漏斗狀的河口,有利于南來太平洋暖流的停留和沿河逆上;南嶺山脈通過武夷山而最后延展進入本區,是造成一些南方的熱帶成分逐漸北移到本區的兩個重要因素。歷年本區引種成功不少熱帶經濟植物和藥用植物,如龍眼、荔枝、三七、澤瀉、桔梗、肉桂、八角、佛手等,證明溫州是南藥北移、北藥南栽的好場所。溫州特產中藥材一、溫郁金溫郁金主產瑞安、有疏肝解郁之功能。因其鮮塊根及皮色金黃而命名。又因 郁和玉益諧音,故又稱其玉金益金。它是溫州一地產、全國銷的道地藥材。列為浙八味之一。溫郁金系人工栽培的姜科植物,植株形似美人蕉,每年四、五月間抽芽、開花,其地下部分-塊根和根莖入藥。塊根煮熟后曬干,就叫郁金,其副產品塊狀根莖,鮮切片曬干,中藥名片姜黃,能行氣破瘀,通經絡,若整個煮熟曬干,又成一味藥材,名曰溫莪術,具有消癥積、破血散氣的作用。溫郁金入藥早在七世紀的唐代我國編著的藥典新修本草中就有記載 。究竟始于何時,尚待考證。溫郁金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瑞安飛云江畔的仙降、馬嶼、陶山一帶,種植面積達 1000多畝,是全國溫郁金的唯一產區。平均畝產達150千克,有時畝產高達250-300千克。1980年統計溫郁金年產量達 175000千克。二、溫山藥溫山藥主產瑞安高樓、文成珊溪,泰順百丈口,蒼南橋墩等地。溫州山藥俗稱蛇芋、薯藥,系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呈紫色,塊根圓柱形,含淀粉和蛋白質,可以食用。據文獻載:山藥原名薯蕷,唐朝代宗名豫,為避諱而改稱薯藥,宋朝英名曙,為避諱又改稱山藥,沿用至今。溫州山藥始于何時,尚待考證。溫州山藥品種較多,有真薯、火棍薯、草鞋薯、湯罐薯、紅、白薯等。其中食用小真薯為佳,煮熟后粉多松脆,紅燒或清蒸、甘香味美。和豬肉同烹,肥而不膩,別具風味。農村筵席上常有糖拌山藥薯芋扣肉等菜肴。加工成藥材以火棍薯為最優。削除塊莖外層粗皮置硫磺熏于灶內,至柔軟透心為度,略揉直,曬干后刮去黃皮,即得潔白園棍狀,為山藥成品,精制光條山藥遠銷國外,頗受歡迎。國內是一味常用中藥,是六味地黃丸、腎氣丸等成藥的主要原料,具有健脾胃、益肺腎、補氣養陰等功效。溫州鮮山藥年產量150萬公斤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供食用、三分之二加工成中藥材,溫州山藥條勾潔白,質地細膩,規格質量在國內中藥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三、溫枳殼溫枳殼主產靈崐島。為蕓香科半常綠的亞喬木酸橙,俗稱朱欒,成熟果實色澤金黃,內瓤味酸不可食。大身前后,將未成熟的青果摘下,橫剖成兩半曬干入藥。個小質實者為枳實,個大質輕為枳殼,以肉色白,皮色青,質堅實者為佳。具有健胃消食,理氣化痰的作用。枳殼樹喜在氣候溫和、開陽通風、雨量充沛的地方生長,地處困江口的靈崐島,因受海洋季風的影響,冬暖少嚴寒,夏熱無酷暑,四季風大雨量足,是積殼生長的好環境,當地群眾種植機殼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島上尚有百年老樹存活結果。據老農說靈崐島于明朝逐步形成,他們的祖先遷居島上,就在屋前屋后種上枳殼樹,以保持水土,后來子孫相傳作為副業生產,但數量不多,20世紀50年代年產量僅1500-2000千克,建國以來,醫藥部門把枳殼作的藥材收購,加上枳殼樹適應性強,塘邊、路邊、河邊均可種植,不占耕地,藥用青果在臺風季節前便可采收,因此發展很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了枳殼生產責任制,誰種誰有,誰種誰收。靈崐島已成為我省枳殼生產的主要基地。全島有枳殼樹11萬多株,其中2萬多株已結果。成年樹一般株產10一15千克,高產的可達50千克,全島有90%農戶種有枳殼樹、枳殼年收入千元以上者有10來戶,普遍收入百元以上,群眾稱枳殼為搖錢樹。四、溫桅子溫桅子,俗名黃枝。為西草科常綠灌木,因果實形似古代叫卮的一種酒器而得名。桅子夏季開花,秋季結果,果實為常用中藥,以個小、果圓、飽滿、色紅黃為佳品。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中有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桅子肥的句子。可見,在1200多年前,人們就在庭院中載培梔子以觀嘗。溫州種植梔子始于何時,已難考查。但據產區老農回憶,過去家長為下輩主持分家時,亦將梔子樹列入分配項目的習慣,足見梔子在農民心目 中的經濟地位。溫州是人工載培梔子歷史悠久的產區,洞頭縣仉嶼,蒼南縣橋墩,泰順縣彭坑以及永嘉、樂清等地種植較多,年產約20000公斤,梔子 炒后入藥,有清熱降火、涼血解毒等功效,生梔子搗爛外敷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現代藥理試驗證明:梔子有解熱鎮靜、利膽及降壓利用,還對皮膚真菌及血吸蟲有抑制作用。梔子還是人們采用的天然染料之一。早在1400年前梁代醫藥學家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對梔子就有入染家用的記載。現因發現食用染料中的化學制品有損人體健康的物質,專家們努力尋植物中無害的天然染色劑,梔子是被選用的理想原料之一。野生藥用植物鷓鴣菜 別 名 美舌藻(孢子植物名稱),巖衣(溫州),烏菜.巖頭菜(樂清).產 況 繁生溫暖地區江.河入海口處,潮汐所及的淡.咸水交替的沿河地段,附生于中.高潮帶的巖石.樹根.草根以及碼頭.堤壩等建筑物上.本區甌江.飛云江.清江等江河入海口地段均有生長,樂清縣芙蓉公社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咸,性平,驅蛔。石 松 別 名 貓藤草(平陽),通身草.山貓兒.老虎墊坐(泰順),地絳 (文成),飛蛇草(洞頭),伸筋草(中藥名)。產 況 蔓生于向陽山坡及丘陵地的 草從中。全區各縣均產,以文成.泰順兩縣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甘,性溫。舒筋活血,祛風通絡。江南卷柏別 名 摩來卷柏(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巖柏.墻柏(溫州),紅雞草(平陽).餅草(泰順)。產 況 生于陰濕山坡.林下巖石上,或溪溝邊和老石墻上的石縫中。本區各縣均產,樂清.洞頭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微甘,性平。清熱利濕,和血止血。卷 柏 別 名 鐵拳頭.見水還陽.九死還魂(溫州.永嘉.樂清.文成.洞頭),巖松(泰順),不死草(平陽)。產 況 生于向陽潮濕的山坡.巖隙或溪谷巖上。本區各縣均產,洞頭各島嶼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辛,性平。生用祛 ,炒用止血。陰地蕨別 名 蛇不見.(溫州.樂清),獨腳狼衣(永嘉),小春花(中藥名)。產 況 生于高海拔背或向陽山坡林下。本區西北部有少量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平。清肺化痰,解毒。燕蕩蓮座蕨別 名 心定散(樂清)。產 況 樂清燕蕩山藥農有少量栽陪于山坡地.菜園地的樹陰下。分株繁殖可于冬季 取塊狀根莖,埋于土壤中,至翌年春季抽出新葉,一 年后即可采收。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涼。安神寧心,祛風解毒。海金沙別 名 蔓籬絲藤(溫州.樂清.瑞安),銅絲藤(溫州.洞頭),過籬青.雞爪藤 (文成),老虎中計(永嘉),海金沙(孢子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區和半山區的疏林下,或溪溝邊灌叢中,常纏繞攀援在樹木上。全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甘,性寒。清熱,利濕,通淋。烏 韭別 名 烏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雉雞尾(溫州),細狼箕(樂清)。產 況 生于山坡.路邊.溪溝邊.巖石縫或草叢中,陰濕處較多。全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清熱利濕,止血.解毒。鳳尾草別 名 井欄邊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烏腳雞(溫州.泰順.文成)。產 況 生于陰濕巖石.墻腳下.井邊.溝邊石縫處。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涼。清熱利濕。扇葉鐵線蕨別 名 過壇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雙甲草.雞骨草.烏腳槍(溫州),烏腳雞(平陽),五爪蕨.鐵狼萁(樂清)。產 況 生于山谷巖縫,或院墻石縫內,全區山地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清利濕熱,平肝散結。貫 眾產 況 生于山地林下較陰濕地帶,以溪溝邊石縫中.路邊.墻腳及竹園內為多。全區均產。味性與功能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殺蟲,止血。抱石蓮別 名 金絲魚鱉草(本草綱木拾遺),仙人指甲(溫州),龍鱗草,石龍鱗.巖爪子(溫州.瑞安.永嘉.樂清)。產 況 和大生于背陰的巖壁上樹干上,或山區荒園石墻陰濕處。全區均產,飛云江以南較多。味性與功能 味淡,性涼。清熱,涼血。石 韋別 名 神仙拔劍(平陽),石韋葉(中藥名)。產 況 生于丘陵山地巖壁上,溪邊石坎和大樹上。全區常 見,樂清較多。味性與功能 味苦.甘,性微寒。利水通淋,清肺瀉熱,止血。槲 蕨別 名 猢猻姜.猴姜(溫州.永嘉.瑞安.洞頭.平陽),巖姜(文成.泰順),雞姜(泰順),骨碎補(中藥名)。產 況 生于老墻上或大樹上,以及較陰處的石壁.瓦背上。全區各地常見。味性與功能 味苦,性溫。祛瘀活血。補腎。蘋別 名 四瓣蓮船.水羚羊.田字草(溫州.永嘉.樂清),水銅錢(泰順),月字草(文成),田薺.田漿味酸酸(瑞安)。產 況 生于曠野.路旁的淺水溝或沼澤地。全區極常見。味性與功能 味甘,性寒。輕熱解毒,利水消腫。銀 杏別 名 白果(種仁的中藥名)。產 況 本區各縣山區或庭院有極少量栽陪。側 柏別 名 扁柏(本區),側柏(葉的中藥名),柏子仁(種子的中藥名)。產 況 全區均產。大布在林場或庭院.路邊種植。目前只能提供側柏葉。性味與功能 葉微甘.苦.澀,性寒。涼血止血,止咳平喘。仁味甘,性平。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三白草別 名 三張白(溫州),田了白.土玉竹(泰順),白節藕.塘邊藕(永嘉)。產 況 生于山村水溝.水塘邊及長年積水而腐枝質較多的沼澤地。各縣均產,平陽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甘.淡,性寒。清熱利濕,利尿消腫。蕺 菜別 名 臭膽味.臭交耳(溫州.瑞安.平陽),草扎兒.臭甲母(樂清),臭答草(永嘉),臭澤母(文成),魚腥草( 中藥名)。產 況 常生于溝邊草叢或山地.林緣陰濕處。全區各縣常見,亦有栽陪。用根莖繁殖,在清明前后植株萌芽時將根莖挖出,剪成34寸長小段,將根莖按5寸株距排放在淺溝內,復土稍壓后澆水,約20天出苗。需保持土壤濕潤,勤除雜草,一般不需施肥。性味與功能 味苦.微辛.有異臭,性微寒。清熱利尿,削腫解毒。及 己別 名 四葉對(本區),四張瓦(洞頭)。產 況 生于較陰濕的山谷林下或溪邊。泰順.平陽.文成.永嘉等縣有產。性味與功能 味辛.苦,性溫,有毒。活血散瘀,殺蟲止癢。草珊瑚別 名 接骨金粟蘭(江西草藥),九節茶(溫州.平陽.泰順),野靛(本區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溝溪谷邊或林下較陰濕的草叢中,全區各縣均產,永嘉.平陽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辛,性微溫。祛風活血,消腫止痛。榔 榆別 名 榔皮樹(溫州),田榆樹.田柳樹(樂清)產 況 生于丘陵地的路旁.宅房.溪溝邊等處。全區各縣類星可見,永嘉.樂清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消毒止血。桑別 名 桑樹(本區),冬桑葉(葉的中藥名),桑枝(嫩枝的中藥名),桑芽(芽的中藥名),桑白皮(根白皮的中藥名),桑椹(果的中藥名)。產 況 各縣均有栽陪或野生,永嘉.文成.平陽等縣野生較多。藥用大部分采用野生。性味與功能 葉微苦.甘,性寒,祛風清熱,涼血明目。枝味苦,性平。祛風濕,利關節,透疹。根白皮味甘,性寒。瀉肺,平肝,行水。椹味甘.酸,性溫。滋補肝腎,養血明目。藤葡蟠別 名 黃皮藤(溫州)。產 況 生于山地灌木叢中,或溝邊.林緣.路邊等處。全區各縣都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微甘,性平。清熱利濕,活血消腫。天仙果別 名 大號牛奶珠(溫州),大葉牛奶樹(泰順.樂清.洞頭)。產 況 常生于山地灌叢.溝邊,或老石墻上。全區各縣均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甘.微辛,性溫。補脾腎,祛風濕,通筋絡。薛 荔別 名 乒碰(溫州),絡石藤(不育枝葉的中藥名),鬼球(雄花序托的中藥名)。產 況 攀附在巖石.老墻壁或大樹上;各縣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微甘.苦.澀,性溫。健脾腎.祛風濕.暖腰膝。別 名 構棘(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山荔枝(溫州),九重皮(泰順),九層皮(溫州.樂清),猴歡喜(平陽),冬楊梅(樂清),穿破石(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坡灌木叢或溪邊.溝邊巖石旁和石縫中。全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微甘.酸.澀,性微溫。舒筋活血,祛風濕。別 名 拉拉藤(本區),五葉 .大葉五爪金花(溫州)。產 況 生于山區空曠地.路邊.竹林旁或林緣。全區各縣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甘.苦,性寒。清熱解毒,利尿散節。三角形冷水花別 名 史維冷水花(浙江天木山藥用植物志),玻璃草(樂清)。產 況 生于陰濕的山溝.溪谷巖壁上。各縣山區均有少量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淡.微甘,性涼。解毒消腫。毛赤車別 名 蔓赤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坑蘭(溫州),坑冷(文成.瑞安)。產 況 生于山地巖壁下.溝谷.林下.或溪邊陰濕處。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苦.辛,性溫,有小毒。活血嶇瘀,消腫解毒。苧 麻別 名 苧.野苧.上青下白(溫州),山苧葉(洞頭),野苧麻根(中藥名)。產 況 為本區的經濟作物。栽培于菜圃.屋邊或草地上。野生多生于向陽山溝與山麓路邊草叢中。全區各縣山區.平原都有生長。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澀,性寒。根清熱安胎,涼血止血,外用消腫。葉,外用止血。百蕊草別 名 細珠草.虎毯草(溫州.洞頭),救死還魂草(瑞安)。產 況 生長于山坡及海盜島草叢中。產洞頭.瑞安.泰順等縣。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辛,性微溫。行氣化痰,嶇瘀消腫。江南細辛別 名 馬蹄香(本區),馬蹄細辛(樂清)。產 況 生于較陰濕的山林下.草叢.巖石旁等處。全區各縣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辛,性溫,有小毒。祛寒開竅,行氣止痛。馬兜玲別 名 青木香(根的中藥名),天仙藤(莖葉的中藥名),馬兜玲 (果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坡灌叢草地.林緣或山村宅旁路邊,全區各縣均有野生或栽陪,產量較少,除天仙藤因藥用量少,本區可自給外,青木香. 馬兜玲皆分別從杭州及河北.山東調入使用。應積極變野生為家種,爭取自給。性味與功能 馬兜 玲味苦.微辛,性寒。清肺降氣,祛痰止咳。青木香味苦.辛,性寒。行氣,解毒。天仙藤味苦,性溫。活血,利水。蛇 菰別 名 土心肝(溫州.平陽)。產 況 寄生于山地林下木本植物的根上。文成.平陽.泰順偶見 。性味與功能 味苦.澀,性溫。暖胃止痛。別 名 牛素面(樂清.洞頭), (中藥名)。產 況 叢生于平原路邊.沙地及旱田草叢中和園地上。全區各縣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平。清熱利濕,殺蟲。火炭母別 名 清明山水.龍山水.山樹烏(溫州.瑞安),山烏水米(樂清),深毛烏(平陽),赤地利(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坡灌叢.溪邊.河邊.墻頭.園地上與海濱裸巖上,適應性強。全區各縣極常見,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莖葉,味酸.澀,性平。清熱解毒。根,味酸.澀,性微溫,有小毒。消腫止痛。虎 杖別 名 土大黃.空心竹(溫州),火燙竹(永嘉),活血龍.猢猻竹(樂清),大葉龍山水.大葉赤地利(洞頭),金光筍(平陽),酸杖.霜柑頭(文成.泰順)。產 況 生于低山坡的灌叢中。永嘉.樂清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酸,性涼。清熱.止咳.活血.通便。外用收斂。水 蓼別 名 辣蓼(溫州)產 況 生于平原宅房.路邊.水邊等潮濕處,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辛.性溫。里氣止瀉,外用止癢,殺蟲。何首烏別 名 首烏(塊根的中藥名),夜交藤(藤莖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村落墻腳.路邊.山坡林緣及溝邊石縫中。全區各縣極常見。惟采挖時常易搞垮圍墻,故采收量不多,往往不能滿足當藥用,今后須人工栽培。性味與功能 制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補肝腎,益精血。生首烏味苦.澀,性平;解瘡毒,潤大便。夜交藤味甘,性平;安心神,舒經絡。短毛金線草別 名 肺行草(溫州.樂清),人字草(樂清.平陽),八字草(樂清.泰順)。產 況 生于山坡陰濕地帶,林下及路旁。本區各縣均產,并有少量栽陪。可用種子繁殖或分珠繁殖。性味與功能 味微酸.苦.澀,性寒。清肺止咳,化痰消腫。野蕎麥別 名 金鎖銀開(本草綱木拾遺),花麥腎(溫州),天花麥(泰順)。產 況 生于較陰濕的山坡.路邊.溪溝邊或庭園栽培。全區各縣均產,永嘉栽陪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甘.澀,微苦,性涼。清熱解毒,排膿消腫,益腎。羊 蹄別 名 秋棠(溫州.泰順),土大黃(樂清),癬大黃.野大黃(泰順),雪糖菜.豬母葉頭(平陽.泰順),燒黃頭(文成),癬黃(永嘉),殼菜(洞頭)。產 況 生于曠野水溝邊.溪邊及村旁.園地.路邊.墻腳邊或低丘陵地草叢中。全區各縣極常見,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清熱解毒,通便。土大黃別 名 金不換(溫州),鮮大黃(樂清)。產 況 全區各縣有少量栽培。性味與功能 味苦.微辛,性涼。清熱解毒,涼血通便。雞冠花別 名 白雞冠,紅雞冠(本區)。產 況 常栽培于庭院。本種適應性強,許多地方都可種植。清明前后用種子播種,出苗后分珠定植。性味與功能 味甘,性涼。清利濕熱,涼血止血。牛 膝別 名 白土牛膝.鼓槌草(溫州.瑞安.平陽.洞頭.永嘉),鼓槌風(樂清),懷牛膝(中藥名)產 況 野生牛膝常見于低山向陽坡地.草叢或灌木叢中。全區各縣均可見。栽培牛膝,中藥名稱懷牛膝,近自河南引種,試種于永嘉縣及溫州市郊,已初步獲得成功,今后將擴大種植面積。性味與功能 白土牛膝,味苦.澀,性涼。清熱解毒,利眼喉。懷牛膝,味苦.甘,性平。生用散瘀血,利關節;炒制,補肝腎,強筋骨。蝦鉗菜別 名 蓮子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止血草(溫州),白花草兒(溫州.永嘉)。產 況 生于水邊.田邊等潮濕地帶。各縣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平。清熱解毒。千日紅別 名 燙燙紅(溫州)。產 況 本區各地庭院或菜園地常有栽陪。本種喜陽光,耐干旱,適應性強。種子繁殖,于春季播種,一般管理即可出苗成活。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平。清宣肺氣,化痰平喘。紫茉莉別 名 白胭脂(溫州),夜晚花(樂清)。產 況 生于溝沿.頹墻上或栽培庭院。本區各縣均產,大多系民間栽培。種子繁殖,于清明前后播種于屋邊.墻腳及雜園地,一般管理即可出苗成活。性味與功能 味甘.辛,性寒,有小毒。祛濕利尿,活血消腫。馬齒莧別 名 酸菜(溫州),和尚菜(平陽),豆板菜.豬母耳(文成.永嘉),豬母菜(洞頭)。產 況 生于荒地.路旁.屋邊庭院等向陽處。全區各縣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酸.微甘,性寒。清熱解毒,止血,祛蟲。漆姑草別 名 退瘀草.地蘭(溫州),胎烏草(泰順)。產 況 常見于宅旁.路邊及荒地。各縣均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甘,性涼。祛瘀止血。繩子草別 名 野蚊子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土黨參.土瞿麥(溫州.樂清.平陽),土沙參(永嘉.樂清.泰順.洞頭),白沙參(樂清.泰順)。產 況 生于平原路邊.丘陵溝邊及沙灘地。本區沿海各縣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微甘.苦,性涼。清熱解毒,清暑利濕。天 葵別 名 蛇不見(溫州.瑞安),老鼠屎(平陽.洞頭),天葵子(塊根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麓疏林緣.路邊石縫.郊野草叢中。全區各縣常見,樂清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化痰散節。毛 茛別 名 馱貓腳跡(溫州.瑞安),老虎腳跡(溫州.泰順),貓腳跡(泰順),白虎腳跡(平陽)。產 況 生于田邊.溪溝邊.及丘陵山地草叢中。全區各縣均有野生,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辛,性溫,有毒。外用穴位發泡,有活血.消腫.止痛.截瘧.退黃疸等作用。威靈仙別 名 鐵腳威靈仙.九里火.百條根(溫州.瑞安.泰順),威靈仙(中藥名)。產 況 生于低山坡雜林邊.山麓溪溝旁。全區各縣均產,瑞安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辛.咸,性溫。祛風濕,消瘀腫,通經絡。單葉鐵線蓮別 名 雪里區(本區)。產 況 生于山地陰坡林緣.灌叢及澗谷石縫中,多見于土層較深質地疏松的地方,全區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甘.辛,性微溫。化痰散節,行氣止血。大血藤別 名 黃省藤.紅菊花心(溫州),花心血藤.紅檳榔(樂清),黃爽藤(泰順),紅藤(中藥名)。產 況 以陰濕的山坡疏林.溝谷或路旁灌叢中較多。全區各縣都有分布,文成.平陽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澀,性平。活血行氣,消腫散節。野木瓜別 名 假荔枝(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七葉蓮(本區)。產 況 生于山谷較陰濕的疏林下或灌木叢中。平陽.泰順.文成.樂清等有產。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微寒。行氣止痛,舒筋活絡。八角蓮別 名 八角金盤(本區)。產 況 生于山坡闊葉林或林下較陰濕處,或山谷溝邊草叢中。樂清.永嘉.平陽.泰順.文成等縣有產。性味與功能 味甘.微辛,性溫,有小毒。化痰鎮驚,祛瘀散節。闊葉十大功勞別 名 土黃柏(本區),功勞木(莖的中藥名),功勞葉(葉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地灌叢.林緣.路邊等處。全區各縣均產。文成.泰順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清熱利濕,解毒。石蟾蜍別 名 金絲蛇(溫州),粉防己(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地路邊.林緣。全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苦.辛,性微寒。祛風利濕;行氣鎮痛。金線掉烏龜別 名 頭花千金藤(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止噤喉.金絲牛(溫州.樂清),白藥子.白藥脂(塊根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陰濕的山坡.林緣.路邊。我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祛痰,止血,催吐。山木蟹別 名 莽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紅茴香.木蟹柴(溫州),骨底搜(溫州.泰順)。產 況 根或根皮入藥。全年可采,根挖起后去凈泥土切片曬甘;或將根斬成小段,稍搗后剝取根皮,曬甘。性味與功能 味苦.辛,性溫,有大毒。祛風除濕,散瘀止痛。南五味子別 名 山飯藤(溫州.永嘉.瑞安),過山龍(平陽),香根藤(樂清),大活血(莖的中藥名),紅木香(根的中藥名),紫金皮(根皮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坡雜木林中,或林緣及山谷溪邊灌叢中。全祛各縣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根味苦.微辛.澀,性溫,有香氣。行氣散瘀,活胃消積。果味甘,酸,性溫,補心腎。香葉樹別 名 金甌(溫州)。產 況 常生于向陽山坡疏林中。泰順.文成及溫州市郊有少量野生。近年以用插枝法及移植野生樹苗進行人工栽培。性味與功能 味甘.澀,性微寒。清熱解毒。博落回別 名 山火筒.葡羅吹(泰順),響榔(樂清)。產 況 生于山坡.荒丘.農墾山地與砍伐跡地上。全區各縣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苦.辛,性溫,有大毒。殺蟲止癢。小花黃堇別 名 黃堇.臭桐彭(溫州.瑞安.文成.永嘉),燙傷草(樂清), 桶草(泰順)。產 況 多生于山谷林緣.村落附近.田邊及水溝邊.石縫或墻腳下。各縣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涼,有臭氣。清利濕熱,止血。薺 菜別 名 清明草兒.田薺(本區)。產 況 生于山坡.荒野.田邊.雜園地及庭院空地。全區各縣極常見。產量多。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平。平肝,利尿,涼血止血。茅膏菜別 名 山吡霜.捕蠅草(溫州)。產 況 生于向陽山坡草叢中。全區各縣均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甘,性溫,有毒。外用活血止痛。費 菜別 名 土三七.墻頭三七(溫州),養心草(平陽),生刀藥(洞頭)。產 況 本區民間常栽培于墻頭.缸缽內。平陽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甘.微酸,性平。養心安神,止血。垂盆草別 名 白蜈蚣(本區)。產 況 常生于山區巖石上.石路邊及溪邊陰濕處。全區各縣均有野生。本品繁殖極易,取鮮草一截栽于陰濕處,即能成活。本區民間常有盆栽。性味與功能 味微酸(或微苦),性寒。清熱解毒。冠蓋藤別 名 青棉花藤(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猴頭藤(溫州.樂清.平陽.永嘉)。產 況 附生于較陰濕的山溝巖石旁,或雜木林中。全區各縣均產,樂清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平。活血,散瘀。野山楂別 名 山果子.野山楂(本區),山楂(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地灌叢中,或路邊.林緣等處。全區各縣常見,永嘉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酸.甘,性微溫。消食化積,祛瘀通經。枇 杷產 況 全區各縣都有栽培。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平。清肺止咳,和胃降氣。金櫻子別 名 刺 .長糖 .大紅袍(永嘉),爛糖腸刺(樂清),長雞桃(泰順),股 啊(平陽),山榔刺.雞桃杏(文成)。產 況 生于山地灌叢中,或林緣溝邊。全區各區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酸.澀,性平。固精 腸,縮尿止瀉。龍芽草別 名 龍芽腎(溫州.永嘉.樂清),仙鶴草(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坡.林緣.路旁及雜園地較潮濕處。全區各縣均有野生。近年需要量有所增加,可酌量發展人工繁殖。性味與功能 味苦.澀,性平。補腎,止瀉,止血,驅蟲。地 榆別 名 小土參(永嘉)。產 況 生于丘陵山地草叢中,或路邊.林緣等處。永嘉.文成.泰順.平陽等縣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微寒。涼血止血,收殮燥濕。掌葉覆盆子別 名 牛奶格公(樂清),覆盆子(中藥名)。產 況 生于溪邊或山坡灌叢.林緣及亂石堆中,常群生。全區均產,永嘉. 樂清等縣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甘.酸,性微溫。補腎固精。高粱泡別 名 寒苗(溫州.泰順),山枝蓬(永嘉)。產 況 生于山坡林緣,疏林下或巖石旁。本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酸.澀,性溫。祛風活血,散瘀調經。茅 莓別 名 紅梅消(植物名實圖考),甲公莓(本區),插田莓(文成),兩頭粘(泰順),虎莓(洞頭)。產 況 生于丘陵山地灌叢中。全區各縣極常見,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澀,性微寒。活血,止血,消腫,祛風濕。翻白草別 名 白頭翁,白五葉蛇莓(溫州),土西洋參.白龍芽腎.天青地白(樂清),三腳皮(洞頭)。產 況 生欲海島及向陽丘陵山地或曠野路邊田塍邊.草叢中及是縫內。洞頭.樂清.瑞安.平陽等縣均產,以洞頭各島嶼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甘.微苦,性平。解毒消腫,涼血散結。蛇 藤別 名 龍骨刺(溫州.樂清.瑞安.平陽)。產 況 溫州. 瑞安.永嘉.平陽等縣民間常栽培。冬季以老莖截成1尺長一段,埋于山坡.菜園邊等地下約5寸深,或用嫩枝條扦插,入土約5寸1尺,壓緊,不需澆水。至翌年春季抽出新枝即可成活。性味與功能 味苦.辛.微甘.澀,性溫。祛風濕,強筋骨,活血止痛。苦 參別 名 牛 股(永嘉)。產 況 生于沙土山地,或山坡較陰濕的灌叢中。全區各縣均有野生,永嘉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清利濕熱,殺從蟲止癢。野百合別 名 小號芝麻鈴(溫州),河豬蘭(平陽),疔草.紫花疔草(洞頭)。產 況 生于沿海地帶山麓.路邊.田邊.草叢中。全區各縣有另星野生,洞頭縣小門山較多;平陽縣有栽培,除自用外,還可部分調出。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平,種子有毒。清熱解毒。香花崖豆藤別 名 紅血藤(本區),豐城雞血藤(江西草藥),山雞血藤(廣東常用中草藥)。產 況 生于山地疏林.灌叢中,或溪邊.路邊的懸崖石縫等處。全區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苦.微甘,性溫。舒筋活絡,補血行血。錦雞兒別 名 金雀花(樂清),金劍兒.金枯梅(溫州),金吊仔(泰順.平陽.洞頭),金瓜子(平陽)。產 況 生于山坡林緣或灌叢,以及平原園邊.路旁.或墻邊石縫內。全區各縣均產,文成較多。性味與功能 根味苦.微辛,性微溫。祛風活血,止痛,健筋骨。花味甘,性平,活血祛風。蔓莖葫蘆茶別 名 金腰帶(溫州),麻草(樂清)。產 況 常生于向陽山坡疏林下.路邊.及丘陵地帶空曠地。全區各縣都有產,永嘉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甘.苦,性微寒。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截葉鐵掃帚別 名 雞盲草(溫州),白關門草.大關門草.關兒草(樂清.平陽.泰順)。產 況 生于山地灌叢草地及曠野.路邊.田邊.溝邊等處。全區各縣極常見,產量亦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平。健脾補腎,平肝明目,止咳。美麗胡枝子別 名 馬掃帚(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紅蔓里梢(紫花),白蔓里梢(白花). 白花梢(本區)。產 況 本種在我區分紫花和白花二類型。前者全區山地疏林灌叢中野生較多;后者側為栽培,以文成縣花前至珊溪一帶較多,洞頭縣南塘亦有少量種植。性味與功能 白花,為甘,性平。鎮咳祛痰。根皮(紫花),味微苦,性溫。活血消腫。雞眼草別 名 蓮子草.關門草(溫州),細號合萌(文成),小關門(泰順)。產 況 生于低山坡及路旁.田邊.河岸等處,常成片生長,各縣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微寒。利濕健脾。土 兒別 名 黃皮三葉清(瑞安),金絲吊葫蘆(溫州.洞頭)。產 況 常生于低山地的竹林灌叢或林緣。各縣常見,庭院有栽培。性味與功能 味甘,性平。祛痰止咳,解毒消腫。野 葛別 名 葛根(根的中藥名),葛花(花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丘陵山地林邊或疏林以及土層較深的田園邊.路邊及灌叢中。全區各縣均產。溫州市郊及平陽過去有種植習慣。野生葛根加工分散,質量不一,今后應鼓勵人工栽培。性味與功能 味甘.辛,性平。根,解肌退熱,升津止渴,透發斑疹。野 豆別 名 土人參(溫州.永嘉.樂清.瑞安)。產 況 生于山坡.林緣和山麓草叢中。全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甘.苦,性微溫。劍脾補氣。酢漿草別 名 漿兒莓酸(溫州.永嘉.樂清),鹽酸草(平陽.溫州.瑞安),勃鴣酸(樂清),酸滋草(泰順)。產 況 生于低山坡路邊.田邊.荒地。全區各縣極常見,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酸,性微溫。散瘀消腫,化痰,利尿。竹葉椒別 名 土花椒.青椒(溫州),白博葉桃(文成)。產 況 生于丘陵山地.疏林.路邊及溪流兩岸或海島灌叢中。各縣均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辛,性溫,有小毒。行氣,止痛,散寒,健胃。臭 椿別 名 樗木(中藥鑒別手冊),苦木松(溫州.樂清),椿根皮. 樗白皮(根皮的中藥名),鳳眼草(果的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地灌叢.曠野.路邊。本種能耐旱及耐鹼,常栽植作行道樹。性味與功能 味苦.澀,性寒。清熱燥濕,收澀固腸。苦 楝別 名 苦楝樹(本區), 苦楝皮(根皮的中藥名)。產 況 栽培于村莊附近.河邊.路旁,低山坡亦有少量野生。全區各縣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有小毒。皮燥濕,殺充。子殺蟲,行氣鎮痛。瓜子金別 名 竹葉地丁.鐵釣竿(平陽),地丁草(樂清)。產 況 生于山野路旁,或陽坡灌叢.草地。本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苦.微辛,性溫。活血,化痰,解毒。算盤子別 名 金瓜柴(溫州),雷打柿(平陽),山滿頭(樂清)。產 況 生于向陽山坡.路邊.丘陵灌叢中。全區各縣均有野生。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微澀,性微溫,有小毒。活血止血,殺蟲,止瀉。黑面神產 況 生于山地溝邊或山坡關叢中。本區泰順.平陽.文成.瑞安等縣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涼。清熱解毒,止癢。鐵莧菜別 名 海蚌含珠.野絡麻(溫州),血見愁(中藥名)。產 況 生于山麓.路旁.田邊.曠地上和園地草叢中。全區各縣極常見。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澀,性平。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地 錦別 名 紅蓮子草.奶甘草(溫州.平陽.樂清)產 況 生于宅旁.路邊等空隙地。全區各縣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微酸.澀,性平。清熱解毒。止血,消疳積。大 戟別 名 京大戟(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根的中藥名),穿山虎(溫州.平陽.樂清),搜山虎(樂清)。產 況 生于山坡林緣.荒地草叢中。全區各縣民間有少量栽培。性味與功能 味苦.辛,性寒。有毒。逐水,殺蟲。鹽膚木別 名 潮漲鹽(溫州.瑞安.樂清.文成),鹽霜柴(永嘉),五倍子樹(永嘉. 樂清),五葉桃(永嘉. 樂清.洞頭),紅葉桃.咸水鹵(樂清),烏煙頭.山烏煙.猴頭鹽(文成),老鴉鹽(平陽)。產 況 生于向陽山坡疏林中或林緣.山麓曠地上。各縣均產,野生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咸.澀,性平。斂肺,止血。稱星樹別 名 梅葉冬清(廣東植物志),崗梅(廣東常用中草藥),土白芍.稱花柴(泰順)。產 況 生于山地疏林內或林緣灌叢中。本區南部有野生,泰順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甘,性涼。清熱解毒。冬 青別 名 冬青樹(本區),四季青(江蘇南通)。產 況 生于山地疏林中。本區有零星野生或栽培,產量不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澀,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生肌。毛冬青別 名 山羚羊(本區),細葉冬青(溫州),白銀柴(樂清.泰順),山桐油(永嘉. 樂清),老鼠啃(樂清),野羚羊.羊飯根(永嘉)。產 況 生于低山坡疏林下.林緣.溝谷旁關叢中。全區各縣均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苦.澀,性涼。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南蛇藤別 名 泥下蛇、過山龍(本區)。產 況 生于土層較厚的山坡疏林或灌叢中。全區各縣均產,永嘉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辛,性溫。行氣活血,祛風燥濕。扶芳藤別 名 白對葉腎(本區),白墻絡(泰順)。產 況 常攀附于低山坡的巖壁上,或大樹和村落老墻上。全區各縣均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溫。補腎止瀉,祛風濕,強筋骨。大果衛矛別 名 白雞槿(泰順)。產 況 生于山坡密林中或溝谷林緣等處。僅見于泰順、平陽等縣,而以泰順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平。補身活血,健脾利濕。鳳仙花別 名 指甲花(本區),透骨草(全草的中藥名),急性子(種子的中藥名)。產 況 本區民間都有栽培。性味與功能 全草味苦、甘、辛,性溫,有小毒。活血消腫,祛風通絡。花味甘,性溫;活血止痛。子味微苦,性溫,有小毒。軟堅消積,通經行瘀。多花勾兒茶別 名 畫眉跳杠、畫眉柴(本區)。產 況 生于山地林下、林緣灌叢、溪谷兩或路邊、水溝邊等處。全區各縣均產,泰順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微甘、澀,性溫。祛風利濕,活血止痛。蛇葡萄別 名 野葡萄(本區)。產 況 生于丘陵山地灌叢中,或溝邊、路邊等處。全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根,味甘、辛,性微溫;祛風濕,活血消腫。葉止血。三葉青別 名 三葉崖爬藤(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金線吊葫蘆(平陽、泰順 )。產 況 成片生長于山地陰坡、溝谷林下的草叢或石隙中。全區各縣另星可見。性味與功能 味微辛,性涼。清肺化痰,解毒消腫。烏蘞莓別 名 五爪龍藤(本區),豬母娘藤(永嘉)。產 況 生于路邊、宅旁及山坡灌叢或草叢中。全區各縣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酸、苦,性寒。葉清熱解毒,根涼血消腫。焚天花別 名 棉花腎、野棉花(本區)。產 況 生于丘陵地帶較陰濕的灌叢及曠野、溪邊、路邊等處。全區各縣均產,永嘉、平陽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甘、微苦,性微溫。健脾益腎。木芙蓉別 名 芙蓉花(花的中藥名)。產 況 常栽培于庭園中。本區各縣均產。扦插繁殖宜于三月間未萌芽前進行。性味與功能 味微辛,性平。清熱解毒,排膿消腫。木 槿別 名 千年籬、菜園籬、白木槿(本區)。產 況 常栽培于村前、屋邊、菜園邊作圍籬。全區各縣均有。性味與功能 花,味甘,性涼;涼血,潤燥,除濕,清熱。皮,味甘,性涼;清熱,殺蟲。陸地棉別 名 棉花(本區)。產 況 永嘉、瑞安、文成、平陽等縣有少量種植。性味與功能 味甘,性微溫。補脾益氣,止咳平喘。獼猴桃別 名 藤梨(本區)。產 況 生于山地疏林內或溝邊灌叢中。全區各縣均產,文成、泰順較多。性味與功能 味酸、甘,性寒。健胃活血,利尿解毒。茶別 名 茶樹(本區)。產 況 全區各縣均有栽培。平陽、泰順產量較多。性味與功能 葉,味微甘、澀,性涼;提神,解渴,利尿,止瀉。根,味苦、澀,性寒;強心。地耳草別 名 小元包草(溫州、永嘉、樂清、瑞安),七層塔(平陽、樂清、永嘉、泰順),大號千層塔(泰順),田基草(永嘉),廿四節、珍珠(樂清),四方草(文成)。產 況 生于平原潮濕地,或丘陵山地水溝邊。全區各縣常見,永嘉較多。本品喜溫暖濕潤,選丘陵地帶的溝邊雜園地種植較好。秋后收集野生種子,拌干土貯藏。翌春選上述地帶進行整地撒播,播后博復柴草,出苗后勤除雜草保持濕潤即可,不需施肥。性味與功能 味苦、甘,性平。消腫解毒,活血破瘀。戟葉堇菜別 名 紫花地丁(本區中藥名)。產 況 生于平原及山區的路邊草地。全區各縣均極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清熱消腫,涼血解毒。匍伏堇別 名 蔓莖堇菜(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抽膿白(本區),黃瓜草(平陽)。產 況 生于路邊、溪溝邊,或低山坡疏林下潮濕處。全區各縣均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性寒。清肺化痰,排膿消腫。仙人掌產 況 多庭院栽培。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淡,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南嶺蕘花別 名 了哥王(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紅山之一(溫州、文成),山棉皮(瑞安、樂清),山坡輪(洞頭)。產 況 生于山地灌叢中,或山坡、路邊等處。全區各縣均產。性味與功能 味苦、辛,性溫,有毒。活血散瘀。喜 樹別 名 旱蓮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產 況 栽培于庭園或公路兩側作行道木。本地區近年引種繁殖很多。性味與功能 味苦,性寒,有毒。消 化積,止癢。八角楓別 名 華瓜木(中國樹木分類學),八角柴(文成)。產 況 生于山地疏林或溪邊灌木叢中。樂清、永嘉、文成、泰順等縣有野生。性味與功能 味辛,性微溫,有毒。散瘀止痛。桃金娘別 名 崗稔(廣東常用中草藥)。產 況 生于丘陵山地灌叢中。本區平陽縣山門、順溪一帶有產。性味與功能 味甘、澀,性平。活血通經,收斂止瀉。赤 楠別 名 麒麟柴、石鈴(溫州、樂清、瑞安、永嘉)。產 況 生于丘陵灌叢中,或林緣、山麓路邊、溪邊等處。全區各縣都有分布。性味與功能 根味澀、微苦,果味甘、微酸,性平。補中氣,益肝腎。桉別 名 大葉桉、三年背(溫州)。產 況 本區已大量繁殖,栽培作行道樹。性味與功能 味微苦、辛,性平。清熱解毒,殺蟲。朝天罐別 名 山雞腿、金蝦蟆(平陽)。產 況 生于空曠的山坡灌叢中。平陽、文成、泰順等縣有產。性味與功能 味甘、澀,性微溫。健脾腎,祛風濕。地別 名 地茄(溫州),紅山茄、矮腳山落茄、白膚柴(樂清),杜丹(洞頭)。產 況 生于丘陵地、疏林下或低山坡路邊石縫中。本區各縣常見。性味與功能 味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