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賞析.doc_第1頁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賞析.doc_第2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節日慶典/中秋節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賞析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至蘇軾(10371101)有了更大的變化和發展。胡寅酒邊詞序云: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這意味著,蘇軾打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偏見,提高了詞的思想境界,從而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并極大地豐富了詞的藝術表現能力。蘇軾這首水調歌頭中秋,便足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此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1076)。那年,蘇軾四十一歲,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中秋節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寫了這首詞,既以遣懷,又用來表示他對弟弟蘇轍的懷念。因為他兄弟倆已多年不見面了。 一開頭,詞人就端起酒杯向著青天發出了一個離奇的問題:明月幾時有?這顯然是屈原天問傳統的繼承和延續。這樣就把讀者登時帶入遙遠的邃古年代和無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想象,并表現出詞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詩人張若虛曾問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問過: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如果說,張若虛在詩中用精致流利的語言創造出一個澄瑩生動的境界,蘊涵著無比誘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詩中則表現得更超脫、更豪邁。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著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蘇軾此詞雖然它語氣更迫切,而胸襟卻更顯豁達了。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突兀的設問,表明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苦悶,因而神思飛越,一下子闖進月宮里去了。月宮里也許很美好吧?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詞人設想自己原是謫居世間的天上神仙(像賀知章稱呼李白那樣),因此打算乘風歸回月宮里去; 但他又耽心廣寒宮里的凄涼將使人無法消受。 據楊湜古今詞話說:神宗讀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乃嘆曰:蘇軾終是愛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話欠真實。因為蘇軾移汝州在謫黃州之后,而此詞作于謫黃州之前幾年。但我以為,神宗讀此詞有可能在蘇軾謫黃州后。若謂此時神宗察覺到蘇軾忠心耿耿后將他改官汝州,也是說得通的。顯然有此詞中,蘇軾是把瓊樓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前些時候,蘇軾因與朝廷政見不合,遂自請離京外任。現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來了。這固然流露出他對趙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從不勝寒一語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認識到在朝廷里的風險。因而一轉念,他便接著寫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意謂寧可在地方上做個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擔驚受怕要強一些。 下片換頭處三句,寫月亮從朱紅色的樓閣上面轉過去,低低地照著雕花的窗戶,照著情思滿懷、睡不著覺的詞人自己。胡仔的父親胡寅曾主張將低綺戶改為窺綺戶,認為如此改后其詞愈佳。我以為不然。殊不知低在這里兼表時空。詞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時間的流逝。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詞人又睡不著覺,才引起以下的一連串思想活動: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跟人們該沒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揀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這樣便轉到懷念弟弟蘇轍的主題上來。為此,詞人又自寬自解,詞意也就隨著愈轉愈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從月有陰晴圓缺這一客觀事物的規律,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