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重慶市銅梁縣第一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重慶市銅梁縣第一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重慶市銅梁縣第一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重慶市銅梁縣第一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重慶市銅梁縣第一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重慶市銅梁縣第一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為陜甘寧邊區防疫工作統計表(節選)這些措施反映出當時時間具體措施1938年4月報紙開辟“防疫”專欄,宣傳清潔衛生和防疫常識1940年6月設立衛生處,各縣設置衛生科員,各鄉設衛生委員會1941年印發防疫傳單,舉辦衛生晚會、衛生宣傳周、衛生展覽會等1942年5月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對傳染病進行分類,并規定相應的報告和防治制度A.抗日救亡事業不斷發展 B.陜甘寧邊區疫情日益嚴重C.近代衛生體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壯大2.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廣州對外貿易的絕對值出現下降的趨勢,對英國的貿易總額由3100萬元下降到1600萬元,來廣州的美國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鴉片戰爭后中外貿易縮減B.廣東人民抵制洋貨C.《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D.清政府限制廣州對外貿易3.新中國成立后,針對與周邊國家之間遺留的邊界問題,確立了以“安定四鄰,爭取國際形勢的和緩”為目的,以“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礎上加以解決”為原則,依據歷史和照顧現狀,“在解決之前,維持現狀”的基本政策。與緬甸、尼泊爾、阿富汗、蒙古、朝鮮等國解決了遺留的邊界問題。新中國外交上的這些做法A.推動了亞非各國的反帝反殖斗爭B.成為新中國順利進行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C.體現出“一邊倒”的外交戰略方針D.具有強烈的革命性和濃厚的意識形態特點4.從1988年到1991年,我國先后頒布了《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等法律法規。這表明我國A.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改變了以所有制性質為標準立法思路C.逐步開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立法 D.經濟法律、法規已經形成完備的體系5.1820-1939年間廣東沿海某鄉居民離鄉謀生情況統計表時期

鄉民遷出總人數

遷至他鄉種田人數

遷至城鎮做工或經營小商業人數

出國從事工商業人數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間,該鄉居民遷居方向由農村到城鎮、由國內到國外。②導致鄉民遷居謀生的原因是中國被打開國門,自然經濟解體。③導致鄉民職業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近代經濟的興起。④第四個時期出國謀生的人數激增,主要原因是國內社會長期動亂,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以上分析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如表中內容最合適用來論證的主題是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不徹底性B.君主立憲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C.民主政治的建立過程具有漸進性D.法律是保證中央權力的重要武器7.斯溫·貝克特在《棉花帝國》中認為,歐洲人的棉紡織品貿易,把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串成一張復雜的商業網。過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這樣跨全球的體系。過去也從來沒有過,拿印度織布工的產品當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購買奴隸,讓這些奴隸到美洲農場耕作,生產農業產品供應歐洲消費者使用??梢姡髡哒J為歐洲人的棉紡織貿易A.加速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進程B.促進了歐洲生產方式巨大變革C.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落后D.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8.2016年以來,美國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修邊境墻和控制移民等措施。2019年,法國和德國宣布建立“多邊主義聯盟”的計劃,并表示希望打造一個擁有共同目標的國家網絡,而不是反對某國的、封閉的俱樂部,所有參加者必須支持多邊主義。這表明A.資本主義陣營開始發生分化 B.全球化機遇與挑戰并存C.多邊主義成為國際關系主流 D.美國重回孤立主義窠臼9.馬克思、恩格斯所認為“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時“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睋丝芍洕蚧疉.消除了世界各地區間的民族差異B.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體C.促進了世界各地區之間均衡發展D.推動了世界性階級斗爭不斷深入10.19世紀60年代,英國議員威爾克斯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抨擊國王在議會的演說,國王下令將其逮捕,法庭以議員有豁免權為由將其釋放。國王又操縱議會剝奪了威爾克斯議員身份,指示政府下達逮捕令。這表明當時A.輿論監督的作用有限 B.王權凌駕于議會之上C.君主立憲制有待完善 D.議員議政權無法保證11.梁啟超認為“史也者,記述人間過去之事實者也。雖然,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他所認為的“近世史家”與“前者史家”的“異”應該表現為A.為帝王提供借鑒 B.持歷史進化論觀點C.記述過往事實 D.以皇族王朝為中心12.下列是有關黃海海戰細節的記述,據此可以得出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致遠彈藥盡,適與倭艦吉野值,管帶鄧世昌……謂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遂鼓快車,向吉野沖突。吉野即駛避,而致遠中其魚雷,機器鍋爐迸裂,船遂左傾,頃刻沉沒……(清)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致遠忽出陣沖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紐狀火藥連彈裝入快炮擊之,密如雨下,三點三十分遂沉沒。淺野正恭《日清海成史》日艦第一游擊隊見致遠艦奮然挺進,連連轟擊。有數顆榴彈同時命中致遠水線,致使其舷旁魚雷發射管內一枚魚雷爆炸,右舷隨即傾斜,最終艦首先行下沉。1895年出版《普拉茨塞海軍年簽》A.致遠艦被日艦魚雷擊沉 B.致遠艦欲與吉野同歸于盡C.吉野號發炮擊沉致遠艦 D.致遠艦直沖日艦被擊而沉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二戰初期,德國法西斯接連侵占東歐、北歐和西歐各國。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時間里,對重慶先后實施了“100號作戰”“101號作戰”和“102號作戰”三次大規模的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侵略者實施的持續時間最長、造成危害最為嚴重的一次殘暴的、非人道的戰略轟炸,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從重慶大轟炸開始,美英等國使領館和外僑財產就不斷受到日本飛機的轟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嚴重抗議,美國還廢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并逐步強化了對日本的經濟制裁。由于重慶人民英勇的反轟炸斗爭,日本的戰略企圖始終沒有得逞,中國的戰時首都始終巍然屹立,從戰略上阻止日軍北侵蘇聯,拖延其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幾耘嗽儭犊箲饡r期重慶大轟炸的國際影響》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39~1941年期間日本對重慶實施大轟炸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重慶人民反轟炸斗爭的作用。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2~1854年,俄、法、英、美、波等國先后研制和開發了石油產品、設備與油田。1859年,美國鉆出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標志著近代石油產業的開端。1861年,一船煤油從美國抵達英國倫敦,打開了石油貿易的大門。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汽車、飛機等新產業興起,歐美各國在政府支持下大力發展石油產業,極大帶動了石油業的成長。1900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為2100萬噸,到1940年猛增至3億噸。美孚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等眾多石油公司涌現出來,迅速擴張規模,壟斷了煉油工業與銷售市場。1920年至1945年,美國16個州發現油田,美國石油發明并產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南美與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也得到開發,并形成劇烈競爭?!幾酝醪帕肌妒澜缡凸I140年》材料二中國近代石油業起步于19世紀后半葉,經過多年發展,基礎仍極其薄弱。1904—1948年,舊中國累計生產原油僅278.5萬噸,而同期進口“洋油”2800萬噸,被西方諷為依賴“洋油”過日子的“貧油國”。新中國成立后,廣大石油工人以主人翁姿態努力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50年代末,我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工業基地,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1960年春,數萬石油大軍在大慶展開了一場石油大會戰,依靠“鐵人精神”和嚴格的科學態度,僅用三年半時間就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石油已可以基本自給。此后,勝利油田、大港油田、華北油田等相繼建成,煉油工業也得到發展。到70年代,我國原油產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不僅能滿足自身需要,而且可以出口石油?!幾陨炅ι吨袊凸I發展史》第二、三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世界石油產業的發展特點及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石油業薄弱的主要原因,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石油業發生的巨變。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題干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隨著時間的推進在不斷完善,這體現了抗日根據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對抗日救亡事業的支持與配合,反映抗日救亡事業不斷發展,故選A項;材料呈現的是陜甘寧邊區對疫病的預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說明疫情日益嚴重,排除B項;近代衛生體系包含醫療、衛生等多個方面,僅從陜甘寧邊區的疫病預防工作無法反映這一體系的成熟,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的是全民族共同抗日,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2、C【解析】

材料中只體現了廣州一地的貿易縮減,不能看出鴉片戰爭后中外貿易縮減,故A項錯誤。廣東人民抵制洋貨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故B項錯誤。由題干中的時間“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由以前的廣州一口通商變為五口通商,廣州對外貿易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故C項正確。《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廣州為商埠。清政府限制廣州對外貿易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3、B【解析】

材料信息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本著“安定四鄰,爭取國際形勢的和緩”的目的,依據歷史和照顧現狀,較快地與周邊國家解決了遺留的邊界問題。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為國內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經濟建設提供有利的國際環境,故B項正確;材料不是以反帝反殖為目的,排除A項;“一邊倒”針對的是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強烈的革命性和濃厚的意識形態,故D項錯誤。4、C【解析】

依據材料并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可知,我國逐步實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增強市場在經濟中的導向作用。材料中的法律體現了我國在立法上開展以市場導向。C正確;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A錯誤;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經濟不會改變,B錯誤;材料只是體現了關于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立法,不能得出經濟法律、法規已經形成完備的體系的結論,D錯誤。故選C。5、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需準確提取表格信息,從表中鄉民遷出人數、遷入區域、遷出后從事的行業等變化以及各時期的時間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判斷材料中的四點結論都正確,因此選擇A項。考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特點6、C【解析】

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對國王的權力限制越來越多,體現了英國民主政治建立過程的漸進性,故選C;表格內容無法體現其不徹底性,排除A;B項與題意主旨無關,排除;表格內容主要體現了對國王權力的限制,而不是保證中央權力,排除D。故選C。7、D【解析】

由材料內容可知歐洲人拿印度織布工的產品當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購買奴隸,讓這些奴隸到美洲農場耕作,生產農業產品供應歐洲消費者使用,體現了世界市場在國際貿易推動下逐步形成,選項D正確;材料的主旨是歐洲棉紡貿易推動了整個全球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類似于連鎖反應,其落腳地也側重歐洲消費,而非資本原始積累,選項A排除;選項B與材料無關,排除;材料體現了歐洲人通過棉編織品貿易將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串成一張復雜的商業網,但沒有強調此商業網造成亞非拉國家和地區落后,排除C項。8、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修邊境墻和控制移民等措施是對全球化的挑戰;法國和德國宣布建立“多邊主義聯盟”的計劃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這表明了當今全球化機遇與挑戰并存,故B正確;20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陣營開始發生分化,故A錯誤;顯然,美國反對多邊主義,故C錯誤;美國重回孤立主義窠臼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D錯誤。9、B【解析】

依據材料“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了”、“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可知,這表明經濟全球化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體,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不是民族差異的消失;C選項錯誤,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獲益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各地區不是均衡發展的;D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階級斗爭的內容。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10、C【解析】

據材料“國王操縱議會剝奪威爾克斯的議員身份,并指示政府下達逮捕令”可知,這時期國王有一定的權力,體現出君主立憲制的不完善,故C選項正確;題干與輿論監督作用無關,故A選項錯誤;君主權力在《權利法案》頒布后逐漸減弱,故B選項錯誤;題干并未強調議員議政權受影響,故D選項錯誤。11、B【解析】

材料“雖然,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認為是否持有歷史進化的觀點是傳統史學與近代史學的區別,因此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為帝王提供借鑒的問題,A選項排除;傳統史學和近代史學都以歷史事實為依據進行記載,因此記述過往事實不屬于二者的區別,C選項排除;以皇族王朝為中心的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12、D【解析】

由材料信息“遂鼓快車,向吉野沖突……而致遠中其魚雷……頃刻沉沒”“致遠忽出陣沖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紐狀火藥連彈裝入快炮擊之……遂沉沒”“日艦第一游擊隊見致遠艦奮然挺進,連連轟擊……最終艦首先行下沉”可知,三則史料都明確了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直沖日艦被擊而沉,故D正確;三則史料中只有姚錫光的《東方兵事紀略》中提到致遠艦被日艦魚雷擊沉,故A錯誤;三則史料中只有姚錫光的《東方兵事紀略》、淺野正恭的《日清海成史》提到致遠艦欲撞擊吉野,同歸于盡,故B錯誤;三則史料中也只有姚錫光的《東方兵事紀略》、淺野正恭的《日清海成史》提到了吉野號發炮擊沉致遠艦,故C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受德國法西斯接連勝利的刺激;妄圖乘機瓦解重慶國民政府或使其屈服;打破相持階段的戰爭僵局,取得戰爭優勢;為北侵蘇聯或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創造條件。(2)顯示中國人民抗戰的力量,增強了民族自信心;粉碎了日本迫使國民政府投降的企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英援華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窘馕觥?/p>

(1)本題考查1939~1941年期間日本對重慶實施大轟炸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及理解知識的能力。根據材料“德國法西斯接連侵占東歐、北歐和西歐各國。受此刺激”、“從戰略上阻止日軍北侵蘇聯,拖延其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等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法西斯的刺激、打壓國民政府、打破抗戰僵局、為北侵蘇聯或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創造條件回答。(2)本題考查重慶人民反轟炸斗爭的作用,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及理解知識的能力。根據材料“由于重慶人民英勇的反轟炸斗爭,日本的戰略企圖始終沒有得逞,中國的戰時首都始終巍然屹立”、“從戰略上阻止日軍北侵蘇聯,拖延其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對中國抗戰的信心、粉碎日本的企圖、對美英援華抗日、對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等角度回答。14、(1)特點:①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石油產量迅速增長,石油貿易日益興盛;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