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2025屆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某一年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統計表,表中數據綜合說明當時布廠(家)織機(架)年產布(匹)占總產量的比重(%)公營231852283220.7合作社營371792200020.0私營501501200010.9民間織戶200005333448.4合計20514110116100A.社會主義改造趨于完成 B.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C.個體生產的效率仍較高 D.官僚資本擠壓私人資本2.圖1和圖2中,我國當時實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分封制、郡縣制B.郡國并行制、行省制C.郡縣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3.文藝復興時期,有些學者認為人類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經達到頂點,而后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蠻族的入侵而衰亡,人類進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時代。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這種認識的價值在于A.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B.準確描述了文明演進的過程C.掀起了文化復古浪潮D.推動了思想解放與社會轉型4.下圖分別為中國古代漢、唐、明清時期的商業中心分布圖。圖中商業中心分布的變化體現了A.商業中心與政治中心的變化同步 B.跨區域間長途販運興盛C.黃河流域的商業比長江流域發達 D.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5.美國歷史學家包弼德在《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中認為宋代標志了中國歷史現代性的開端,但同時也出現了逆現代性的因素。以下屬于宋代“逆現代性”的是A.社會流動更趨頻繁B.世俗文化蓬勃發展C.皇室權威更趨強化D.貨幣經濟地位提高6.1980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迎接大有作為的年代》,認為"80年代是光明的,充滿希望的"。下列選項中,能夠印證這一觀點的是①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②中國迎來第三次建交高潮③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的文件④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7.下面為反映美蘇“冷戰”的漫畫。該漫畫中地球上插的牌子寫的是“自由世界聯合體”,赫魯曉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該漫畫反映了A.美蘇試圖分裂德國B.歐洲處于對峙狀態C.蘇聯處于戰略攻勢D.美國借口組建北約8.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找政府’的消費心理使得西歐各國儲蓄率明顯低于其他發達國家。”該現象A.體現經濟危機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B.導致混合經濟的發展C.反映了“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D.推動了新經濟的出現9.“雖宣言變法,卻專事練兵購械等項,不知本源,只變事不變法”評價的是A.洋務運動B.維新變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10.“一五”計劃期間,上海、天津等原工業先進地區人均工業產值的增長率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反映出當時中國A.工業布局發生變化B.重工業生產速度加快C.工業發展速度放緩D.工商業改造已經完成11.二戰期間,德國將侵略波蘭的戰役拍成故事片,取名為《火的洗禮》,并在進攻挪威時放映,以打擊其斗志,而英國則將這部電影更名為《苦難的一-幕》在國內放映,并將它作為禮物贈送給羅斯福和斯大林。1947年~1954年美國制作了幾十部用于刻畫美國“共產黨分子”形象的電影,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實際上卻陰險狡詐且冷酷無情。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A.東西方存在著嚴重文化差異 B.電影的政治功能凸顯C.電影的制作受意識形態影響 D.“冷戰”興起與發展12.英國著名法學家白芝浩在評價17世紀英國革命時指出:“如果沒有受到宗教理論的推動的話,單單政治原因在當時是不足以激發人們對國王進行這樣一種反抗的。”這表明A.歐洲天主教成為英國革命的旗幟B.英國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點C.專制王權與議會的矛盾不可調和D.宗教因素是革命發生的必要條件13.18世紀的歐洲,在啟蒙運動影響下,一些國家推行“啟蒙專制”(又稱開明專制),在否定君權神授、推行重商主義的同時,實行了一些保留君權、實行分權和代議的新制度。這些制度()A.本質目的是擴充實力 B.與英國政體大同小異C.實踐了啟蒙思想學說 D.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14.20世紀20年代時,梁啟超譴責西方帝國主義和盲目崇拜科學是沖突的根源,并且認為中國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矯正這種不平衡現象。梁漱溟也宣稱應該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發展本身的長處。二梁都督促國人:“到東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東方去”的認識是基于A.新文化運動啟蒙 B.一戰的理性反思C.馬克思主義傳播 D.西學東漸的深入15.古希臘悲劇認為所有的苦難都是來源于神的安排。面對這些苦難,古希臘悲劇中人物都用一種高貴的方式去承擔和行動,從不陷入消極的無助的悲嘆之中。這說明古希臘A.戲劇推動了民主進程B.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C.城邦和公民走向墮落D.擺脫神對城邦的影響16.“為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年輕的共和國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歷程中經歷了很多挫折。‘大躍進’、、等,先后都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困難”。材料中空格處可以填寫的內容是A.三大改造、人民公社B.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C.一五計劃、“文化大革命”D.農業生產合作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7.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學者馬克辛·伯格說:“蒸汽機長期以來被18世紀史學家看作發明和創造的關鍵指示器,但是18世紀本身值得驕傲的地方是從鍍銀的咖啡壺到刻紋的黃銅器皿和上漆的紙型托盤等全新型消費品的爆發。”據此可以推知A.奢侈品消費催生了英國工業革命B.奢侈品消費拓展了英國的市場C.蒸汽機給奢侈品生產提供新動力D.奢侈品比蒸汽機更利于社會發展18.馬丁·路德曾說:“除了以《圣經》為根據證明我是錯誤的以外,我將永不改悔。”“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罰。”這表明該宗教改革家A.主張“信仰得救”,張揚個人行為的自主和權利B.否定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會C.使人們以本民族語言解讀《圣經》D.批判神權統治,否定宗教禮儀,鼓吹人性解放19.《人民日報》評論說: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在國際關系中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它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應受到侵犯。……任意擺布亞非人民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它評論的是A.日內瓦會議B.萬隆會議C.不結盟運動D.“上海五國機制”2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外交上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開展多邊外交,維護世界和平。下列屬于我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活動的是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④21.有歷史學家發出感慨:“為什么工業化浪潮不是在法國之后穿過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呢?是地中海太寬闊了嗎?果真如此,那么大工業為什么又能橫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開花呢?”這一材料說明了A.海洋國家比大陸國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緣政治是影響國家發展的唯一因素C.制度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建立資本主義制度22.如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部分直屬機構和下屬機構示意圖,這說明當時清政府A.中央權力結構完善B.中樞決策過程變化C.中央機構趨于近代化D.中央權力下移的傾向23.上海紡織女工楊燕秀從1965年開始記錄家庭的開支情況,事無巨細,無一遺漏,一記就是37年。這本普通百姓的“豆腐賬”卻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它的歷史價值主要在于:A.記錄內容是民眾的日常生活B.記錄者是普通老百姓C.反映了一定時期的社會變遷D.記錄時間具有連續性24.閱讀下表,對其解讀正確的是()(1912——1921年)中國進出口貿易指標圖(單位:百萬美元)A.在此期間中國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 B.實業救國和社會主義成為兩大社會思潮C.經濟發展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 D.該歷程折射出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25.密爾認為,代議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個職能是:“……譴責那些該受責備的行為,并且,如果組成政府的人員濫用職權,或者履行責任的方式同國民的明顯輿論相沖突,就將他們撤職,并明白地或事實上任命其后繼人。”這里的“它”是指A.總統B.議會C.內閣D.法院26.《白虎通·嫁娶》記載:“王者之娶,必先選于大國之女。”《左傳》也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僖公想把女兒嫁給鄭國的世子姬忽,姬忽不敢接受:“人各有偶。齊大,非吾偶也!”這一現象反映了A.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 B.尊卑有序的綱常倫理C.內外有別的階級劃分 D.等級森嚴的宗法規則27.梁啟超認為“史也者,記述人間過去之事實者也。雖然,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他所認為的“近世史家”與“前者史家”的“異”應該表現為A.為帝王提供借鑒 B.持歷史進化論觀點C.記述過往事實 D.以皇族王朝為中心28.美國1787年憲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總統有權締訂條約,但須爭取參議院的意見和同意,……;他有權提名,并于取得參議院的意見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領事、最高法院的法官。”這主要體現了這部憲法的A.自由原則 B.制衡原則 C.民主原則 D.平等原則29.1987—1988年,鄉鎮辦、村辦、聯戶辦、個體辦農村小企業的發展形勢越來越好,農民稱之為“‘四個輪子’一起轉,大家奮力奔小康”。與此同時,鄉鎮、村級集體辦的較大企業出現了“迎頭趕上”的新趨勢,其數量日漸增多。這A.實現了農村的工業化B.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C.得益于經濟體制改革D.促進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30.民國河南中學生曾作《勸用國貨歌》:“諸位同胞,大家記好,中國國恥,二十一條。……提倡國貨,經濟絕交,雪恥妙法,沒有再好。洋貨雖麗,損壞甚早,國貨雖粗,久用不了。同胞蘇醒,錢勿外拋,抵制外貨,立志堅固。”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歌詞應創作于辛亥革命期間 B.帝國主義侵略激發愛國熱情C.抵制洋貨使用國貨已成共識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學生心中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評價歷史人物,既要考慮他們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也要顧及到他們的行為在歷史長河中的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陳衡哲《西洋史》材料二1646—1649年間,克倫威爾成為了英國權力的中心,成為軍隊、議會和身陷囹圄卻仍試圖恢復王位的國王三方均想拉攏的關鍵人物。國王查理一世狡猾而堅定,他從骨子里認為自己的王權乃神授,不愿在該問題上作出任何妥協。與他相處使克倫威爾精疲力竭。1647年,查理一世出逃并發動戰爭,卷土重來。這一次克倫威爾再沒有心慈手軟。——(英)西蒙蒙蒂菲奧里《大人物的世界史》材料三1649年1月,當國王被徹底戰勝時,議會通過決議說:“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當權力的來源;在議會里集會的英國下議院是人民選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國有最高權力……”這是議會正式宣布它的最高主權。這個原則確立后,盡管后來有許多曲折,但英國的歷史就一直向這個方向發展。靠了克倫威爾的鐵腕,英國在商業及戰爭方面,均能從法蘭西、西班牙及荷蘭的手中獲到勝利;而國內的工業,也因秩序的恢復,漸漸地振興起來。——據錢乘旦《尋找他山的歷史》、陳衡哲《西洋史》整理(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概述1640年英國革命爆發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請列舉相關史實說明克倫威爾“再沒有心慈手軟”。(3)列寧說:“無可爭辯的歷史經驗說明:在革命運動史上,個人獨裁成為革命階級獨裁的表現者、體現者和貫徹者,是屢見不鮮的。個人獨裁同資產階級民主制,無疑是彼此相容的。”根據這一提示,結合上述材料,評價克倫威爾。32.“階層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位置的變化,包括社會地位的上升或下降、社會位置的移進或移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經此項制度(注:科舉制)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漸漸門第衰落,整個政府轉移到平民社會手里。……因考試乃一種公開競選,公平無偏濫。寒苦子弟,皆得有應考之可能。又考試內容,全國統一,有助于全國各地文化之融結。按年開科,不斷新陳代謝。此一千年來,中國社會上再無固定之特殊階級出現。——摘編自錢穆《國史新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的作用。結合所學闡釋科舉制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材料二1801年,英國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各類城鎮,到十九世紀中,城鎮人口已達全國人口半數。在迅速成長起來的城市中,產生了一個以工資為生的工業無產階級,與他們同時產生的是英國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商業資產階級也伴隨著工業的發展而壯大起來,他們與工業資產階級共同組成了“中間階級”的核心和主力。到三十年代,英國整個社會已經明顯地重新分裂組合為三大主要的對立力量:土地貴族、“中間階級”和下層工資勞動者。作為“中間階級”的工商業資產階級是力量成長對快的集團,工商業形式的資本相對于土地資本的優越性已經日益顯現。——據潘潤涵、張執中《工業革命與英國社會的近代化》(2)據材料二概括英國社會階層變化的表現。結合所學指出這種變化給英國政治進程帶來的影響。材料三《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主編陸學藝教授認為:“當代中國經歷了五次結構性的社會大流動: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系的重塑,這種重塑實際上意味著原有階級階層關系和位序結構的徹底顛覆。……第四次是1978年至1991年社會分化與流動模式的轉換,不僅原來的階層發生了分化,新的階層也開始出現。第五次是1992年以來新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種由十個主要基于職業的社會階層組成的新階層結構,在該結構中,不同階層所處的等級位序也初步被確立起來。”(3)據材料三舉出一例影響第一次社會大流動的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簡述這一事件如何重塑“社會階級階層關系”。分析后兩次社會大流動反映了怎樣的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社會發展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系”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33.材料宋代城市火災增多,故對消防制度進行了完善,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廂軍中挑選精干軍士,建制為專職消防機構軍巡鋪。在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軍士訓練嚴格,責任心強,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消除火災隱患。軍巡鋪還在“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一旦發生火災,這些軍士便立即攜帶滅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點;同時迅速上報,該地軍政長官“各領軍級撲滅”。在撲救中,各支部隊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彈壓,維持秋序;有的救護,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有的運水滅火。故而“每遇火發撲救,須臾便滅”“不勞百姓”。宋代對火災肇事者的處理比較嚴厲,并且對失職官員予以治罪。——摘編自庚晉《中國古代消防史話》(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消防制度改革的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宋代消防制度改革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由表格數據可知,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中公營、合作社營、私營以及民間織戶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這屬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故B正確;由“陜甘寧邊區”可知,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而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于1953年,故A錯誤;民間織戶的比重雖然占到48.4%,但是其織機卻是2萬架,因此個體生產的效率是比較低的,故C錯誤;陜甘寧邊區沒有官僚資本,故D錯誤。2、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實際上考查的是學生的讀圖能力。注意圖一中“北海郡”“膠東國”等名稱,可知當時地方上郡縣、封國并存,聯系西漢初年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制;圖二中“遼陽行省”等名稱,聯系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所以答案選B。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名師點睛】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比較:

分封制

郡縣制

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系

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

建立基礎

血緣關系

地域關系

傳承制度

諸侯王位世襲

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

官吏權利

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

與中央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

官員職責范圍

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

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

歷史作用

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3、B【解析】

據材料“文藝復興時期,有些學者認為人類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經達到項點,而后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蠻族的入侵而衰亡,人類進入千年黑暗愚味的時代”表明這種認識的價值在準確描述了文明演進的過程,故B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抨擊君主專制,A錯誤;材料“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來分析,沒有掀起文化復古浪潮,C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到思想解放與社會轉型,D錯誤。4、D【解析】

漢代商業中心在黃河流域,唐代商業中心南北趨于平衡,明清南方商業中心較多,這體現了商業中心轉移和經濟重心轉移是一致的,D正確;明清政治中心在北方,商業中心在南方,排除A;商業中心和跨區域長途販運無關,排除B;長江流域商業在明清時期較為發達,排除C。5、C【解析】

所謂“現代性”在古代政治方面應指皇權專制的趨勢逐漸減弱,或者是出現帶有民主色彩的制度或現象,社會有向公平發展的趨勢。宋朝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權力,并設立參知政事、三司使、樞密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權、財權和軍權,從而制約宰相,加強皇權,屬于宋代“逆現代性”,故選C;社會流動更趨頻繁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且屬于“現代性”社會上的表現,排除A;世俗文化蓬勃發展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且屬于“現代性”文化上的表現,排除B;貨幣經濟地位提高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且屬于“現代性”經濟上的表現,排除D。6、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81年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港臺知名人士時,首次公開提出解決、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文件,故①③正確,B項符合題意;20世紀70年代中國迎來第三次建交高潮;1990然后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故②④錯誤,A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7、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由世界聯合體”指的是資本主義陣營,赫魯曉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寓意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歐洲的擴張,由此可知,歐洲處于對峙狀態,故選B。德國分裂是美蘇冷戰的結果,而不是美蘇的戰略意圖,排除A;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處于守勢,排除C;北約在斯大林執政時期就已建立,排除D。【點睛】解答漫畫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或漫畫里的文字信息,而不僅僅是對漫畫本身的解讀。8、C【解析】

結合材料“明日無酒找政府”“西歐各國儲蓄率明顯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和時間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國家”制度使人們重視享樂,缺少奮斗的動力,故C正確;材料未體現經濟危機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故A錯誤;混合經濟是將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經濟形態,與材料不符,故B錯誤;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與材料不符,故D錯誤。9、A【解析】

材料中的“變事”為學習西方器物,變法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材料表明,“它”“專事練兵購械”、“只變事不變法”,這與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器物而不學習西方制度和思想的做法相符合,故“它”指的是洋務運動,故A項符合題意;維新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與不變法不符,故B項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與題意不符,故C不符合題意;新文化運動是宣傳民主科學的思想解放運動,與器物無關,故D項不符合題意。10、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新建工業基地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這種工業布局的變化,導致上海、天津等老工業基地的人均工業產值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A項正確;B項與材料中的上海、天津現象不符,B項排除;“一五”計劃期間,工業處于優先發展地位,全國工業發展總體呈現迅速發展趨勢,C項排除;工商業改造與材料現象無關,D項排除。11、B【解析】

德國通過電影打擊挪威的斗志,英國使用同一部電影激發反法西斯意識,美國通過電影打擊蘇聯和共產黨,說明凸顯了電影的政治功能,故選B;德、英、美都屬于西方國家,不能體現東西方之間的差異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排除AC;《火的洗禮》(或《苦難的一幕》)出現在二戰期間,此時冷戰尚未興起,D項僅反映了部分題意,排除。故選B。12、B【解析】

由材料“如果沒有受到宗教理論的推動的話,單單政治原因在當時是不足以激發人們對國王進行這樣一種反抗的”可知,宗教與政治相結合共同推動了英國革命的發生,這說明英國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點,故選B;英國在16世紀就已開始宗教改革,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故天主教不可能是英國革命的旗幟,排除A;材料并未說明議會與王權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不可調和,那么英國就不會建立君主立憲制,故排除C;材料重在強調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僅僅強調宗教的作用,排除D。13、A【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洞悉18世紀歐洲的現狀,當時歐洲大陸各國基本上是封建君主國,“啟蒙專制”是為了富國強兵、擴充實力而采取的一種專制主義或絕對君主制形式,實際上并不會直接減少君主權力,其本質目的是擴充實力,故A選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啟蒙專制”本質目的是擴充實力,因而與當時英國實行的君主立憲制有很大不同,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啟蒙專制”本質目的是擴充實力,沒有實踐啟蒙思想學說,故C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啟蒙專制”非走資本主義道路,但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故D選項錯誤。14、B【解析】

梁啟超譴責西方帝國主義和盲目崇拜科學是沖突的根源,梁漱溟主張國人發展本身的長處,結合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病,使二梁重新認識中西文明,故B正確;新文化運動宣傳西方的思想文化,二梁主張理性對待中西文化,故A錯誤;材料信息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無關,排除C;根據“到東方去!”可知,二梁主張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D錯誤。15、B【解析】

“古希臘悲劇中人物都用一種高貴的方式去承擔和行動,從不陷入消極的無助的悲嘆之中”的信息說明古希臘依據塑造個體的力量來彰顯人的生命價值,故B項正確。材料中并不是說明戲劇推動了民主的進程,A錯誤;材料中也沒有說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墜落,C錯誤;“古希臘悲劇認為所有的苦難都是來源于神的安排”說明此時的雅典城邦并沒有擺脫神靈的控制,故D項錯誤。16、B【解析】試題分析:有材料可知,橫線要求填寫類似‘大躍進’的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困難的重大歷史事件。結合所學,人民公社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文化大革命”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故選B。三大改造是社會主義革命,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變革,排除A;一五計劃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的初步基礎,排除C。農業生產合作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排除D。考點:現代中國的經濟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挫折。17、B【解析】

由材料“18世紀本身值得驕傲的地方是從鍍銀的咖啡壺到刻紋的黃銅器皿和上漆的紙型托盤等全新細消費品的爆發”可知,消費需求的增加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從而推動了市場的拓展,故選B。奢侈品消費能助推工業革命的進程,但不可能是催生的關系,排除A;材料并未說明奢侈品與蒸汽機之間的關系,排除C;材料肯定奢侈品消費的意義,但不能夸大其作用,排除D。18、A【解析】

從材料反映的信仰《圣經》和個人對上帝的真誠懺悔等信息可以看出,馬丁·路德主張“信仰得救”,張揚個人行為的自主和權利,故答案為A項;材料沒有涉及對教會和國家關系的看法,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用本民族語言解讀《圣經》,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對宗教禮儀的否定,材料反映的是反對購買贖罪券,排除D項。19、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以萬隆會議為切入點考查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能力。此題只要抓住題中的關鍵詞“亞非人民”就可輕易得出結論:萬隆會議,因為其他幾個選項中涉及到的國家都不止亞非國家的范圍,故B項正確,排除ACD項。考點: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萬隆會議20、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維和行動是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赴海地維和屬于我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活動,①項符合題意;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也屬于我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活動,④項符合題意,因此C選項正確。六方會談是由朝鮮、韓國、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六國共同參與的旨在解決朝鮮核問題的一系列談判,并非以聯合國為中心,②項不符合題意;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組成的一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不是以聯合國為中心,③項不符合題意,其他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1、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位歷史學家通過否定地理因素、強調制度因素對工業革命擴展方向的影響,說明了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其發展的重要因素,C項正確;突尼斯等北非國家不是因為是大陸國家而接受工業革命影響遲鈍,A項錯誤;材料中否定了地緣因素的優勢,B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分析資本主義制度對工業化的意義,并不是強調只有資本主義才能實現工業化,D項錯誤。22、C【解析】

依據表格中信息可知,總理衙門的架構體現了近代化的特征,因此C選項正確。材料僅涉及辦理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的機構特征,A、B選項均未體現,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權力格局的變化,D選項錯誤。故選C。23、C【解析】

根據材料,楊燕秀從1965年開始記錄的37年的普通百姓的“豆腐賬”,這反映的是37年來的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史,這是它的歷史價值所在,所以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C項符合題意;A項不是其歷史價值,排除;歷史價值不在于記錄的是不是普通百姓,B項錯誤;D項不是歷史價值的體現,排除。故選C。24、D【解析】

材料反映了大約一戰期間及一戰后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一戰時期出口量大增,而一戰后卻有所下降,該歷程折射出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故D正確;從材料數據不能反映中國處于出超地位,排除A項;社會主義成為思潮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辛亥革命已經成功,排除C項。25、B【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議會的理解。根據材料,“它”的職能是“組成政府的人員濫用職權”“就將他們撤職”,即“它”的職能主要是限制政府的勸力和任命的權力,體現了政府和議會的關系。故B項符合題意。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議會。【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26、D【解析】

“王者之娶,必先選于大國之女。”意思是國君娶親,必然選娶的諸侯國國君的女兒。那么諸侯娶親,也要迎娶卿大夫伯爵等低一級別的女兒為妻。鄭國的世子認為自己的國家比齊國要弱小,所以他認為迎娶齊國國君的女兒不符合宗法規則,而不與齊僖公的女兒做親,故選D;門當戶對是普通百姓家庭的婚姻觀念,材料是具有宗法規則的婚姻觀念,A錯誤;尊卑有序是地位不對等,而姬忽和齊僖公不能體現尊卑關系,B錯誤;齊僖公和姬忽都屬于統治階級,不能體現內外有別的階級劃分,C錯誤。27、B【解析】

材料“雖然,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認為是否持有歷史進化的觀點是傳統史學與近代史學的區別,因此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為帝王提供借鑒的問題,A選項排除;傳統史學和近代史學都以歷史事實為依據進行記載,因此記述過往事實不屬于二者的區別,C選項排除;以皇族王朝為中心的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28、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美國1787年憲法中體現的制衡原則,屬于容易題。解題關鍵是分析材料信息“總統須爭取參議院的意見和同意他有權提名并于取得參議院的意見和同意”材料反映了總統和議會權力的制衡關系,故答案選B。A項材料未體現;C項強調的是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選舉;總統和議員均實行任期制,材料也未體現;D項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材料也未體現。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1制衡原則【名師點睛】此題實際上考查的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內容。1787年憲法規定了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制的政體。美國實行聯邦制原則、三權分立的原則和民主的原則。在各機構之間、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和兩黨之間實行相互的制衡。這體現了孟德斯鳩的分權爭衡的理念,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29、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鄉辦企業的大量出現主要和經濟體制改革有關,盤活了經濟發展的活力,C選項符合題意。1987-1988年實現了農村的工業化的說法不符合史實,A選項排除。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試點開始,D選項排除。【點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始于1978年,歷經改革啟動和局部試驗階段(1978-1984年)、改革全面探索階段(1984-1992年)、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0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2000年至今),至今已走過28年的歷程。30、B【解析】

依據“中國國恥,二十一條。……提倡國貨,經濟絕交,雪恥妙法,……同胞蘇醒,錢勿外拋,抵制外貨,立志堅固”可知,由于列強侵略和《二十一條》的簽訂,激發了群眾抵制外貨、提倡國貨運動的興起,說明帝國主義侵略激發愛國熱情,故選B;依據材料“二十一條”可知,該歌詞出現在1915年,不是辛亥革命時期,排除A;材料只是體現河南地區抵制洋貨運動,不能得出抵制洋貨使用國貨已成共識,排除C;材料與民主共和觀念無關,排除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實力大為增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參政;議會同王權尖銳對立;為籌措軍費,查理一世重開議會;清教與國教的矛盾。(2)平定王黨叛亂,結束內戰;查理一世被處死;結束封建王權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3)領導英國革命,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實行獨裁統治;在他成為英國權力中心時期,議會宣布他的最高主權,從長遠看推動英國的民主化進程;采取系列措施使英國工業生產超過革命前的水平。【解析】

(1)從圖中可知,議會同王權尖銳對立,再所學知識可知,可從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實力大為增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參政,查理一世重開議會,清教與國教的矛盾等角度分析總結。(2)根據“1647年,查理一世出逃并發動戰爭,卷土重來”及所學知識可知,克倫威爾平定王黨叛亂,處死了查理一世,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3)結合克倫威爾的統治措施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積極方面可從領導英國革命,推動英國的民主化進程,促進英國工業發展等進行評價;消極方面可從實行獨裁統治進行分析。32、(1)作用:為平民階層提供了參政機會;使世家大族衰落和國家權力向平民階層轉移;有利于全國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阻止后世封建特權階級的形成。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