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新區、吳中、吳江、相城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一歷史期中陽光調研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江蘇蘇州新區、吳中、吳江、相城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一歷史期中陽光調研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江蘇蘇州新區、吳中、吳江、相城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一歷史期中陽光調研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江蘇蘇州新區、吳中、吳江、相城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一歷史期中陽光調研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江蘇蘇州新區、吳中、吳江、相城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一歷史期中陽光調研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一年級陽光調研試卷歷史2025.04注意事項:1.本試卷包含選擇題部分和非選擇題部分.滿分50分.考試時間為5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點名稱、考場號、座位號,考試號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并將考試號用2B鉛筆正確填涂。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并在答題卷相應的地方填涂。(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壯志歸隋,掃平六代江南夢;堅心使命,結束五胡塞外爭。”此對聯頌揚了隋文帝的功績是A.擴大國家疆域B.重視文化教育C.加速民族交融D.實現國家統一2.隋唐時期,洛陽、江都、余杭等成為著名的經濟城市(下圖)。這主要得益于A.繁盛的內河航運B.便利的海運交通C.安定的社會環境D.經濟重心的南移3.曲轅犁操作時犁身可擺動,富有機動性,便于深耕,且輕巧柔便;其設計以人的身高尺寸作為量度標準,減少了農民耕地時的疲勞。這反映了A.曲轅犁的設計精美B.勞動人民的創造力C.人與自然和諧發展D.手工業的迅速發展4.唐太宗曾說:至于像隋煬帝那樣殘暴淫虐,臣下們都閉口不說話,終于聽不到自己的過失,于是導致滅亡。以下各項中,屬于唐太宗吸取這一教訓的措施是A.輕得薄賦B.虛心納諫C.勸課農桑D.戒奢從簡5.李世民曾對黃門侍郎王珪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語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這體現了A.三省六部制各部門間的相互制衡B.三省六部制的設立加強了皇帝權力C.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D.三省六部制的設立擴大了統治基礎6.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指出要“勸農桑,薄賦徭”。她掌權后頒行《臣軌》,指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這表明武則天A.愛惜人才B.重視生產C.打擊貴族D.多謀善斷7.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A.傳承與創新B.交流與傳播C.改進與推廣D.開放與互鑒8.唐朝的長安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規模宏偉。貞觀年間游覽于長安,你將能夠A.欣賞樂舞《霓裳羽衣曲》B.名醫在藥房翻閱《唐本草》C.聽鑒真東渡的冒險事跡D.在西市購買精美的越窯青瓷9.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A.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B.唐玄宗冊封懷仁可汗C.五代十國中蘊含統一D.唐穆宗吐蕃訂立盟約10.“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補證唐朝民族交往的詩句是A.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旅B.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除C.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己D.西去和親戈壁沙,香車淚灑故鄉霞11.下列文物和圖片中,與其他三個主題不吻合的是A.①B.②C.③D.④12.從下表可以看出附度時期科技名稱地位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A.吸收了外來文化B.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響了周邊國家D.促進了農業發展13.唐代某著名的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者認為,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賜,或者希冀依賴上天進行賞罰,都是極其荒謬的,人只要掌握自然規律,就足以支配自然。這位思想家是A.韓愈B.僧一行C.柳宗元D.孫思邈14.宋太祖曾對宰相趙普說:“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材料反映的史實處在下列哪一時期A.唐末起義B.五代十國C.遼宋對峙D.宋金對峙15.北宋在中央以中書門下為宰相機構,負責行政事務,設樞密院,以正副樞密使共掌軍政事務,同時又以三司掌財政。這些機構的設置自在A.實現決策的科學性B.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分化事權削弱相權D.提升中央行政效率16.“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王安石變法中這一措施實施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官僚特權B.加強軍事實力C.增加財政收入D.強化君主專制17.下面是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其正確的演變順序是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18.右圖是北京通州遼代墓葬出土的醬釉馬鐙壺。該壺用北宋定窯技術燒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雙孔,便于穿繩攜帶。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遼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B.契丹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豐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與元朝的統一19.公元13世紀上半葉,一個讓全世界都震驚的草原游牧帝國躍出歷史地平線,之后橫掃歐亞大陸。這個“草原游牧帝國”的締造者是A.成吉思汗B.阿保機C.阿骨打D.努爾哈赤20.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助于學好歷史,以下時間軸中③對應的階段特征是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21.遼宋夏金時期,契丹、黨項、女真都模仿漢字創造了本民族文字。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A.國家統一有利于推動文化的發展B.漢字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的頻繁D.各政權審美呈現世俗化的趨勢22.岳飛在抗金戰火中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將領。有人問他:“什么時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飛答道:“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這句話體現了他A.盡忠報國的精神B.勇于創新的精神C.不屈不撓的精神D.開疆拓土的精神23.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口,金統治者聽任黃河泛濫,以貽禍南宋,于是淮水流域一帶,常鬧水災。這主要說明,宋金對峙A.扭轉崇文抑武的局面B.調整淮河水利資源C.造成南方落后于北方D.影響社會經濟發展24.有同學在搜集史料中發現,元朝統一后,許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從河川到山岳,從城邑到宮的,他們走訪孔子故里曲阜,漢唐故都長安、洛陽,北宋故都開封等地。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證A.南方缺少歷史文化資源B.元朝統一加強南北聯系C.國內民族矛盾基本消除D.南方士人社會地位提高二、材料解析與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5題6分,第26題7分,第27題6分,第28題7分,共26分)25.(6分)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唐詩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折射出唐朝社會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詩里看經濟發展]材料一縛竹為巨輪,臨河若有界。累石蓄水勢,河勢為之阻。周輪排短筒,俯吸仰而沛。夾岸饒農田,接竹引其內。——摘編自張問安《簡車》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摘編自杜甫《憶昔》[唐詩里看對外交往]材料二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摘編自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日本晁仰辭帝都,征帆一片繞澎湖。——摘編自李白《哭晁卿衡》[唐詩里看社會衰敗]材料三重鎮如割據,輕權絕紀綱。軍州體不一,寬猛性所將。——摘編自杜甫《入衡州》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摘編自黃巢《不第后賦菊》(1)據材料一寫出張問安詩句所描繪工具的功能,以及《憶昔》所描繪的景象發生在哪一盛世局面時期。(2分)(2)據材料二詩句,指出接待“萬國衣冠”的機構,以及以晁衡為代表的使團名稱。(2分)(3)據材料三詩句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杜甫《入衡州》詩句反映的社會現象,以及黃巢“沖天香陣透長安”的行動給唐朝帶來的影響。(2分)26.(7分)古代選官制度備受封建統治者的重視。研究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總結歷史上選官用人的得與失,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摘編自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材料二唐朝科舉制的發展材料三北宋前期科舉次數與錄取進士人數統計表時期時期科舉次數(次)錄取進士總數(人)平均每榜錄取進士數(人)宋太祖1518813宋太宗81487186宋真宗121760147宋仁宗134561351——摘編自李兵《科舉:不只是考試》(1)據材料一,指出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并概括科舉制的合理性。(3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中的①②補充完整。(2分)(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科舉制的新發展,并指出這種做法與當時哪一方針相契合?(2分)27.(6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處理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態中的重要一環,如何平衡與協調中央與地方,困擾著統治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的發展軌跡上,承載著晚唐五代以來太過沉重的歷史教訓。“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倉促之變”,以制度的平緩調適保證政治的穩定。……一方面使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蹣跚,因而難免“因循”之機;另一方面,卻也出于對“防弊”的重視,使其制度建設頗為細密,且調整更革不斷,滲透出務實與創新的精神。——摘編自鄧小南《創新與因循:“祖宗之法”與宋代政治變革》材料二元朝疆域訂闊,民族眾多,但卻能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社會穩定。究其原因,除了嚴密的社會保障體制以及各民族相互牽制的管理模式外,對邊已換地區的治理經驗尤其值得探討。——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歷史鏡鑒》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中票,“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據材料一,概括宋朝政治舉措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時“制度建設頗為細密”的兩處表現。(3分)(2)據材料二,指出元朝“保持社會穩定”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元朝對西南民族地區進行管理的中央機構。(2分)(3)綜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發展的趨勢。(1分)28.(7分)兩宋時期,中國境內宋,遼、西夏、金等多民族政權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并立中共存]材料一[在和平中共處]材料二合議雙方合議雙方時間內容影響北宋與遼1005年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北宋與西夏1044年夏對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銀、絹、茶葉等“歲賜”;重新開放邊境貿易市場宋夏邊境貿易興旺南宋與金1141年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向金送交錢物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在碰撞中交融]材料三遼、西夏、金民族政權在承載自身文化傳統的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