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月考(八)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內蒙古包頭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月考(八)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內蒙古包頭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月考(八)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內蒙古包頭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月考(八)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內蒙古包頭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月考(八)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蒙古包頭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月考(八)歷史試題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是1954年創作的我國國有企業生產宣傳畫。該作品反映出A.“一五”計劃推動重工業發展B.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C.工人踴躍投入“大躍進”運動D.社會主義改造解放生產力為了社會主義,獻出我們最大的力量!2.梁啟超認為“史也者,記述人間過去之事實者也。雖然,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他所認為的“近世史家”與“前者史家”的“異”應該表現為A.為帝王提供借鑒 B.持歷史進化論觀點C.記述過往事實 D.以皇族王朝為中心3.西漢前期,社會活躍著許多大鹽鐵商,他們資金雄厚,生產規模龐大,有的冶鐵商同時役使上千人的勞動力。西漢中期以后,這些商人轉而把資金投入農業,擴大地產。這一變化A.體現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 B.反映了政府寬松的商業政策C.強化了自耕農的存在基礎 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4.如圖是1941年8月15日英國《每日郵報》上發表的一幅漫畫《締造者的會議》。該漫畫表明A.英美開始商討建立聯合國國際組織 B.美國徹底放棄了孤立主義外交政策C.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政治基礎的奠定 D.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5.宋人談玥在《嘉泰吳興志》中介紹了湖州一帶種植桑業的興旺景象:湖州“山鄉以蠶桑為歲計,富室有蠶至數百箔,兼工機織。”“今鄉土所種,有青桑、白桑、黃藤桑、雞桑,富家有種數十畝者。糜桑,山桑也,生于野。”材料體現了A.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B.江南地區出現新的經濟因素C.土地集中致人地矛盾尖銳 D.農產品商品化與專業化明顯6.1930年代的中國,各色各樣的國貨運動進展得如火如茶,1934—1937年四個國貨年更是被冠以“婦女國貨年”“學生國貨年”“市民國貨年”“公務員國貨年”等不同主題。這反映了當時中國A.迫切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愿望 B.民眾愛國覺悟得到較大提高C.大力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D.民族企業遭受經濟危機沖擊7.“我不要農民過得優厚,但我要防止俄國的暴動。我認為,我們要農民同土地割裂就會點燃俄國。”為此,“我”能做的是A.解放農奴,不給土地 B.解放農奴,分給份地C.強化農奴制鞏固統治 D.效法西歐,發展工業8.《安得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記載:“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中國被迫接受他們的“條件”后發生的變化有①外國商船在長江口岸自由航行②列強獲得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的權利③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④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春秋時期,臣弒君、子弒父和“下克上”之風盛行于世。孔子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國,派弟子子夏訪求周史,據此刪改,著成《春秋》。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說明孔子A.認為分封制已經崩潰B.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C.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D.融治國思想于《春秋》10.1493年,哥倫布完成第一次遠航以后,帶回了他在新大陸采集的“印第安人文明之花”的玉米、甘薯和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并廣泛種植,極大地緩解了饑荒對舊大陸人類生存的威脅。據此理解正確的是A.哥倫布是徹底解決亞歐大陸饑荒問題的有功之臣B.新航路的開辟密切了美洲和歐洲的經濟聯系C.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的形成D.新航路的開辟證實了地圓學說11.當今世界一些頂尖科學家預測,由于全球變暖,大約100年后,世界很多地方將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人類生存面臨危機為此,人們所做的努力有A.組織“七十七國集團”B.簽訂《京都議定書》C.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D.組建世界貿易組織12.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較為盛行。這一做法A.導致民間設廠高潮局面的出現B.有利于中國新的社會階層發展C.加劇了外國資本對中國的輸入D.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入超局面13.北宋時,科舉高中狀元是頭等光榮的事情,就算是大將軍帶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這反映了()A.重文輕武導致價值觀念變化 B.文武并重導致邊患危機消除C.科舉完善促進民間教育繁榮 D.武將專權遭到中央政府壓制14.清代中葉,長江下游地區人口飽和,糧食出產不足以養活當地人口,于是當地農民不得不尋找出路,向長江中游移民,出現了“江西填湖廣”的人口遷移運動。這A.促進了長江流域的開發 B.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C.加速了小農經濟的瓦解 D.動搖了江浙的經濟地位15.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公社認為紀念拿破侖一世勝利的凱旋柱是一個波拿巴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象征,于是將其拉倒。包括德國在內的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舉行集會并傳遞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這反映出A.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應用 B.法德工人運動的斗爭目標趨于一致C.工人運動的國際主義精神 D.第二國際對于國際工人運動的指導16.如圖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的某一重大歷史事件,這一事件標志A.革命統一戰線局部破裂 B.北洋軍閥統治基本推翻C.國民革命運動徹底失敗 D.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17.羅馬帝國建立以前有關法律規定:“除了約還嫁妝以外,婚姻存續期間妻子對嫁妝沒有任何權利。”而《民法大全》規定:“嫁妝無論有無約定,也不管是誰認定,婚姻關系解除時,除因妻子的過失外,都應歸還給妻子。”古羅馬嫁妝婚姻的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A.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B.歧視婦女是羅馬公民法的立法原則C.羅馬法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D.女性獲得了與男子平等的財產分配18.辛亥革命發展到高潮時,不少地區的商人支持革命與共和。當革命黨人組織的國民黨與以袁世凱支持的進步黨進行斗爭時,商人擔心黨爭的白熱化導致戰事再起,重演辛亥年間的動蕩局面。由此看出當時的商人A.飽含著救亡圖存的動機B.對政治變革態度相對保守C.求穩與求變的復雜心態D.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保護19.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乞巧節”(學習紡織工藝的節日),它起源于我國古代“牛郎和織女”的美麗傳說。導致這一節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B.人們對牛郎織女神話的鐘愛C.人們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D.中國古代自然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20.20世紀50-70年代,受益于冷戰而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國家是A.南斯拉夫 B.日本 C.中國 D.俄羅斯21.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曾敕令:“在每個星期天和圣日,除少數例外者,凡六歲和六歲以上者,每人都應戴一頂完全在英國織造的帽子,如有違犯,每次罰款3.4便士。”此命令折射的政策是A.重商主義 B.殖民擴張 C.自由貿易 D.閉關鎖國22.1989年5月,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聲稱:“歐洲的認同使我們的大陸在世界上產生了影響,它所依據的價值觀也正是歐洲委員會開展行動的基礎,按照你們的說法,我將這些價值觀念簡單地概括為:自由,一切自由;人權,一切人權。”據此,他強調A.歐洲一體化具有歷史必然性 B.共同價值觀造就了歐洲一體化C.自由、人權易形成一個國家 D.歐洲大陸的文化淵源最為密切23.握手,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舞臺上“巨人”的握手,有時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震動”。以下對四幅圖片的“握手”理解不正確的是A.圖一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與,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B.圖二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與,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C.圖三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國首腦,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D.圖四握手的主角是奧巴馬和,兩人首次會面商討的主題之一應該有金融危機24.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指出:“理學并不僅僅是對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展,部分是全新的創造。”“全新的創造”是指A.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B.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并且凸顯人性的尊嚴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發展形成新的理論體系D.強化了儒家綱常倫理道德并借此維護封建專制統治25.1456年,德國古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機,推動《圣經》的大規模印刷,此外《九十五條論綱》也得以大量印刷,迅速傳遍德國甚至歐洲,讓民眾能直接接觸到這類文本媒介。印刷術的進步A.利于民眾沖破教會思想控制 B.使德國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C.推動德國世俗化的迅速實現 D.直接開啟了理性王國的時代26.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設立四大經濟特區,其中珠海經濟特區位于如圖中的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27.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用一句話精辟地概括了清代的學風:“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以降之學新。”材料中的“道咸以降之學新”,主要“新”在:A.注重經典考證 B.針砭社會時弊 C.批判理學舊說 D.學習西方文化28.貝多芬說過:“我一生熱愛自由,超過愛其它的一切”。他曾將《第三交響曲》題獻給拿破侖,但后來憤而撕掉了總譜題贈的那一頁,并在樂譜的開端寫上“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英雄交響曲”,導致貝多芬態度改變的原因是拿破侖A.發動霧月政變 B.稱帝 C.遠征俄國 D.兵敗滑鐵盧29.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者認為“禮”是“國之干”,堅持以“禮”作為對歷史人物的評判依據。這里的“禮”主要是指A.風俗B.貢賦C.秩序D.禮儀30.假如讓你寫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國際局勢的專稿,下列屬于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A.雅爾塔會議 B.杜魯門主義 C.歐洲共同體 D.古巴導彈危機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吳道子活躍于盛唐,在藝術上富有創造精神,一說山水畫之變由他開始。他用狀如蘭葉或莼菜條的筆法表現衣褶,圓轉而有飄舉之勢,北宋郭若虛在其《圖畫見聞志》中稱之“吳帶當風”。他又以焦墨勾線,薄施淡彩,世謂之“吳裝”。他通過墨線的肥瘦抑揚,表現出物象的運動感和力量感,為白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因其筆法流轉洗練,筆才一二,象已應焉,后人將他與張僧繇合稱“疏體”代表畫家,以區別于顧愷之和陸探微勁緊聯綿的“密體”。蘇軾評他的藝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并且將他作為唐代繪畫的代表,與詩人杜甫、散文家韓愈、書法家顏真卿并列,極贊道:“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他被后世尊為“畫圣”,被民間工匠尊為祖師,對以后的繪畫尤其是人物畫和白描畫風影響極大。——根據《中國古代十大畫家/吳道子》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吳道子的繪畫風格。(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吳道子繪畫風格形成的社會背景。32.材料在恐夷氛圍中,作為朝廷封疆大吏的丁寶楨(1820—1886年)提出了他的御侮邊防思想。丁寶楨對“西洋以通商為主,茍駕馭得宜,一時尚無戰爭”“日本立意窺視中國,數年之后必將與我開釁”有著清醒的認識。而沿海“天津則必爭以為要抉之地,上海則必據以為根本之圖,而其中間寄屯糧草、轉運煤水,緩急可便于接濟者則必在山東”。丁寶楨認為“海防應辦之事大要實不外練兵,簡器造船三大端,而籌餉為兵器船三者之根本,用人持久又為兵器船三者之實用”,他明確地認識到,清王朝已經腐朽的原有軍隊,不可能守住海防,必須加以整頓和改革,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海軍隊伍。——摘編自陳朝祥、楊秀蓮《丁寶楨邊防思想初探》(1)根據材料,概括丁寶楨的邊防思想。(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丁寶楨的邊防思想。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西方的人文主義通常表現為“古今之爭”,它最初表現為一種復古主義﹣﹣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試圖用古代的權威來取代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到了17世紀以后,隨著理性的振興和科學的崛起,它在18世紀的法國思想界表現為一種用理性來顛覆信仰的激進姿態。啟蒙思想家們把眼光投向了未來,明確地以一個先進的新時代來與落后的舊社會相抗衡。﹣﹣摘編自趙林《理性與信仰在西方啟蒙運動中的張力》(1)依據材料一,概括作者關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義“古今之爭”的觀點,并結合史實對觀點進行說明。材料二:法國大革命對英國產生了深刻影響,英國各界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持續了多年。19世紀中后期,許多英國學者認為,法國大革命的暴力把一切美好的傳統都摧毀了,使得各種不同的利益再也無法互相調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法國相比,英國則訴諸自己古老的憲政傳統,自1688﹣1689年那場溫和得多的革命以來,通過和平、務實和漸進的手段取得了廣泛的公民自由,逐步地建立起了一個更民主的政治制度。﹣﹣摘編自迪金森《伯克之后的思考》(2)概括材料二中英國學者有關法國大革命的看法,結合材料和所學,簡要分析這種看法形成的原因。材料三:1903年,為了加強革命輿論工作,蔡鍔與黃興創辦的《游學編譯》稱:“法國大革命,實平民確認其自有之權利之時代也。夫法蘭西社會革命者,實一切社會革命之母也。明于法民權利思想之所由以成立者,乃可以提挈民族而立于20世紀之人群。”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歷史教科書在描述法國大革命時,稱其為“巴黎亂民起襲巴斯底獄,燒獄舍,殺獄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躪貴族富人之家。”斥共和派“過激”,稱拿破侖“超群英武”,“因人民奉戴而為帝”。﹣﹣摘編自《改良還是革命》等(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指出清末民初國人對法國大革命的認識產生不同的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據“1954年”可知此時正處于“一五”計劃時期,宣傳畫內容反映的是煉鋼,由此說明“一五”計劃推動了我國重工業的發展,故選A;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B;1954年“大躍進”運動尚未開展,排除C;宣傳畫內容反映的是“一五”計劃,不是三大改造,排除D。故選A。2、B【解析】

材料“雖然,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認為是否持有歷史進化的觀點是傳統史學與近代史學的區別,因此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為帝王提供借鑒的問題,A選項排除;傳統史學和近代史學都以歷史事實為依據進行記載,因此記述過往事實不屬于二者的區別,C選項排除;以皇族王朝為中心的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3、A【解析】

西漢中期之后,漢武帝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推動很多商人轉而從事農業,變為地主,故國家的經濟政策導致了這一現象,A正確;B項與材料所反映信息恰好相反,排除;商人購買土地會加劇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農的存在,排除C;商人的政治地位在材料中無法看出,排除D。4、C【解析】

依據題干時間“1941年8月15日”和圖示信息“盎格魯和美國”、“團結”可知,說明1941年美國和英國開始合作抗擊法西斯,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英美簽訂《大西洋憲章》,體現了重建世界和平的決心,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正確;A項是雅爾塔會議的內容,時間是1945年,排除。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標志著美國放棄孤立主義政策,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是1942年,排除D。5、D【解析】

湖州一帶種植桑葉規模較大,品種多,而且“兼工機織”,說明當時農產品商品化與專業化明顯,選項D正確;材料未反映種植面積的變化,排除A;新的經濟因素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材料中未提供雇傭關系等信息,因此無法得出有新的經濟因素產生,選項B排除;選項C與題無關,排除。6、A【解析】

材料顯示,1930年代,社會特意設置不同主題的“國貨年”以增強人們使用國貨的意識,意在推動國貨的發展,反映了處于內憂外患中的中國迫切需要發展工商業,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民眾愛國意識的高漲,并不能體現民眾愛國覺悟提高程度,愛國意識不等于愛國覺悟,排除B;國貨年涉及的是消費領域,而經濟建設圍繞的是生產領域,排除C;經濟危機的沖擊多表現為失業、商品滯銷等,D與題無關,排除。7、B【解析】

材料中“我”認為將土地和農民割裂就會造成俄國的暴動,所以必須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結合所學可知“我”能做的應該是解放農奴,分給份地,故選B項;AC項與題意主旨相悖,排除;材料內容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不是發展工業,D項與題意無關,排除。故選B。8、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禁煙運動”可以判斷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③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B正確;①出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天津條約》,②出自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馬關條約》,因此ACD排除。9、D【解析】針對春秋時期,臣弒君、子弒父現象,孔子“派弟子子夏訪求周史,據此刪削,著成《春秋》”說明融治國思想于《春秋》,D正確;A不符合材料孔子主張;B中全面發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屬于教育方面,不符合治國理念。10、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理解。從材料的信息來看,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開辟密切了美洲和歐洲的經濟聯系。其它與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選B。11、B【解析】

依據題信息“全球變暖”“人類生存面臨危機”等說明是與全球氣候有關的國際會議是,此次會議簽訂了《京都議定書》,故本題選擇B項;A屬于經濟組織;C屬于知識經濟;D屬于全球貿易組織機構。ACD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12、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勢力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因素,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企業,有利于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進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B選項符合題意。19世紀六七十年代屬于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時期,尚未出現發展的高潮,A選項排除。外國資本大規模輸入中國的時間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C選項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問題,D選項排除。13、A【解析】根據題干,將軍帶兵光復幽薊,驅逐敵寇所獲得的榮耀,都比不上科舉高中狀元所獲得的榮譽,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將,這是宋代重文輕武觀念導致的結果,A正確;題干通過科舉中狀元與邊關大將的對比,表現出的是重文輕武的觀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觀念,也不能體現科舉制完善促進民間教育的繁榮,排除BC;武將專權表現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鎮割據,排除D。14、A【解析】

江西填湖廣促進了人口遷移,有利于長江流域的開發,A正確;人口遷移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B排除;長江下游農民向中游移民,依然從事農業,C排除;D不符合史實,江浙是經濟重心,排除。15、C【解析】

材料中的“推倒凱旋柱”表明巴黎公社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不主張對外擴張,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同時國外的工人組織對巴黎公社表示支持,可知工人運動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故答案為C項;巴黎公社不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展的,排除A項;B項說法絕對,排除;第二國際成立于1889年,巴黎公社革命是在1871年,排除D項。16、A【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表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從民族資產階級右翼完全轉變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從革命統一戰線中分裂出去,革命在部分地區遭到重大失敗,故A項正確;北洋軍閥統治基本推翻指的是北伐戰爭,排除B項;國民革命運動最終失敗的標志性事件是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排除C項;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排除D項,故選A。17、C【解析】

帝國建立前,“婚姻存續期間妻子對嫁妝沒有任何權利”,《民法大全》中規定“婚姻關系解除時,除因妻子的過失外,都應歸還給妻子”,這體現了對婦女地位的認可,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說明羅馬法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C正確;題干中圍繞的是嫁妝問題,與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無關,排除A;題干并未涉及歧視婦女,而且羅馬立法原則并不是歧視婦女,排除B;材料只涉及嫁妝問題,并未涉及所有財產,排除D。18、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商人在社會動蕩時希望建立統一穩定的政權,在黨派斗爭時希望和平反對戰爭,體現了商人在自身利益權衡與時局多變的形勢下的復雜心態,故C項正確。A項,材料未體現商人救國意識,故排除。B項,商人支持革命共和說明其政治態度并非保守,故排除。D項,商人希望政府為商業提供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而不是求得保護,故排除。19、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學習紡織工藝”,人們對于“牛郎織女”式生活的美好向往恰恰是“男耕女織”為特征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真實反映,故D正確;人們向往美好愛情、對牛郎織女神話的鐘愛以及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等都不是“乞巧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ABC錯誤。20、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日本在20世紀50-70年代利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發展外貿,故B正確;南斯拉夫在20世紀50-70年代,擺脫蘇聯控制,發展市場經濟,與“冷戰”無關,排除A;中國20世紀50-70年代由于“左”傾思想,沒有快速發展,排除C;“冷戰”結束,才稱“俄羅斯”(1991-至今),排除D。故B。21、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伊麗莎白一世要求六歲以上兒童必須戴一頂完全在英國織造的帽子,這符合當時英王提出的重商主義思想,因為重商主義是指通過保護國內市場和發展對外貿易,保護和發展本國的制造業,故答案為A;BCD的政策均與材料內容不符合,排除。22、B【解析】

材料強調歐洲委員會開展的一體化行動是在踐行著歐洲共同價值觀,即歐洲共同的價值觀造就了歐洲一體化。故答案為B項。A項是對材料的進一步拓展并非材料本身所強調的,排除;C項歐洲一體化并非形成一個國家,排除;D項材料沒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區文化淵源,不具有可比性,排除。23、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二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與,中美兩國開始實現關系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B符合題意;圖一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與,這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故A不符合題意;圖三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國首腦,這說明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故C不符合題意;圖四握手的主角是奧巴馬和,兩人商討的主題之一是金融危機問題,故D不符合題意。24、C【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學是對原有思想的融合,沒有創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體系,所以其不是“全新的創造”,故A錯誤。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沒有體現人性的尊嚴,故B錯誤。理學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學哲理化、思辯化,屬于理學對于儒學的全新的創造,故C正確。“三綱五常”由西漢董仲舒提出并一直影響中國封建社會,理學雖然也強調“三綱五常”,但是并不屬于理學“全新的創造”,故D錯誤。25、A【解析】

印刷術的發展推動了《圣經》《九十五條論綱》的大量印刷,使得民眾能直接接觸到這類文本媒介,可見印刷術推動了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有利于民眾沖破教會思想控制,A正確;德國是活字印刷機發明地,但是不能由此證明德國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B正確;民眾接觸的文本媒介是《圣經》和《九十五條論綱》,這依然是以宗教信仰為主題,不能迅速推動德國世俗化,C排除;題干背景是宗教改革,理性王國是啟蒙運動,排除D。26、A【解析】

依據圖片并結合四大經濟區的地理位置來看,①處是珠海,A正確;②處是深圳,B錯誤;③處是汕頭,C錯誤;④處是廈門,D錯誤。故選A。27、D【解析】D道咸是道光和咸豐年間,應該是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此時國人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屬于新思想萌發,D正確;A是乾嘉年間學風研究;B屬于經世致用思想;C屬于明清之際儒學批判思想。28、B【解析】

霧月政變后拿破侖推翻了督政府,組建了執政府,沉重打擊了法國的封建勢力,并在歐洲范圍內決定性的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對法國的反撲,貝多芬也因此為拿破侖譜曲。所以霧月政變不是貝多芬對拿破侖態度改變的原因,故排除A項;拿破侖確立獨裁統治后最終復辟帝制稱帝,由此導致了貝多芬對他態度的轉變,故選B項;遠征俄國和兵敗滑鐵盧都是拿破侖稱帝以后,與題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D項。29、C【解析】

儒家認為確立禮是國家的軀干,是評價歷史人物標準。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那么對于一國而言,“禮”即是國家的統治秩序,故C項正確。風俗屬于民俗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項錯誤。貢賦是諸侯國向天子繳納的賦稅,故B項錯誤。禮儀屬于行為規范,不是材料中“禮”的主要含義,故D項錯誤。儒家認為確立禮是國家的軀干,認為殺害有禮者,就是在戕害國家軀體,制造禍端。那么對于一國而言,“禮”即是國家的統治秩序。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在封建時代,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和權利義務的規范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30、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識記能力,A發生在1945年,B出現在1947年,CD兩項出現在1960年,所以只有B項符合題中設置的時間背景1947—1948年的要求。考點:美蘇“冷戰”點評:識記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層次中的最低端,歷史事件、時間、事件內容的考查是高考歷史試題中的常見題,主要涉及對教材中知識點的識記,在平時的學習中必須加強時間、事件、事件內容方面的記憶。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風格:富有創造性;使用并發展了白描技法;筆法洗練;突出物體的運動感和力量感;在法度外推陳出新;畫風豪放(2)背景: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學藝術空前發展;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盛唐注重規范法度;人物畫發展成熟。【解析】

(1)風格:根據材料“在藝術上富有創造精神”可歸納出富有創造性;根據材料“他通過墨線的肥瘦抑揚,表現出物象的運動感和力量感,為白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可歸納出使用并發展了白描技法;根據材料“因其筆法流轉洗練,筆才一二,象已應焉”可歸納出筆法洗練;根據材料“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可歸納出在法度外推陳出新和畫風豪放。(2)原因:根據材料“吳道子活躍于盛唐”和所學知識可知,關于吳道子繪畫風格形成的社會背景可從當時的國力強盛、文藝發展、中外交流、注重法度規范和人物畫的成熟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32、(1)思想:加強對日本侵略的防備;山東在對日戰爭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軍隊,成立一支強大的海軍。(2)簡評:出發點是維護清王明統治;有利于扭轉恐夷氛圍;為清政府提供了一定的決策依據;對當時清王朝國防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為后世國防建設提供了借鑒。【解析】

(1)思想:根據材料“日本立意窺視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