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簡書法初級課程講座筆記(第31-51課)
第31課“九用”小結
“九用”已經講完了,在韓方明《授筆要說》和張懷瑾《玉堂禁
經》中,只有九種用筆方法,數量很少。那在實際書寫中,究竟
夠不夠用呢?我們來深入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1.筆心的狀態
我們知道:“筆心為帥”,所有用筆動作,歸根到底都
是使用筆心。
筆頭是一個圓錐形,如果筆心很小,就等于圓錐形的中
軸,現在的毛筆,筆心太大,你用筆時要想象中軸的狀態,為了
圖片清楚起
見,我這里用一個中等筆心做例子。你看,筆心的狀態只有三種:
垂直、傾側和彎曲。其中傾側這一種,只有在空中才可能。因為
毛筆是軟的,一下到紙面,就會彎曲。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
垂直和彎曲。
筆心一彎一直,稱為一個來回,或者一次起倒。書法上
的動作,其實都在不斷地做著起倒。
2.起筆的動作
先來看看起筆時筆心可以做什么動作。起筆就是筆鋒怎
樣下到紙面。從筆心的角度看,只有兩個可能。一是筆心直下,
二是筆心側下。有沒有第三種情況呢?沒有。
2.1筆心直下:馭鋒
筆心直下紙面,就是使尖鋒接觸紙張。“九用”中稱之
為馭鋒。
九用之三說:三曰馭鋒,直撞是也;有點連物,則名暗
筑,目、其是也。
馭鋒就是直撞,如果連住其他筆畫,又稱暗筑。
《玉堂禁經》以“目”、“其”這兩個字為
王羲之《篇亭位目
王蹤之《娶教序》其
例子。這兩個字中間兩橫的起筆,連住了左邊的一豎。所以你無
須做什么動作,你做了也看不見。下筆時,可以簡單地用“直撞”
下筆。
下筆后,如果想粗一點,可以來回摩擦一下,這樣就可
以把筆毫拉開一點,稱為開鋒。開鋒時手腕來回搖動,用的技法
是蚓鋒。
2.2側鋒下紙,先取分數
第:種情況,是側鋒下紙,筆鋒側下紙面,目的是使用
副毫,這時候就要決定使用一分筆、二分筆還是三分筆。
選擇分數用什么動作呢?當然是下蹲。彎曲筆心的動作,
稱為蹲。
《玉堂禁經》說: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
”、“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蘭亭序》這個“一”字,在起筆階段逐漸
下壓筆心,取得側鋒二分筆,然后開始行筆。
2.3改變方向:蚓鋒
如果起筆用兩面換、三面換,或者是藏鋒蠶頭等等,這就要變換
方向,
變換方向用螞鋒,習慣上稱為換筆心。只要把筆心(或
者說把筆管尾部)扭向你要的方向,行筆方向就改過來了。
《玉堂禁經》說:六曰螞鋒,住鋒暗接是也,烈火用之。
簡言之
筆心直撞紙面起筆,是馭鋒。
筆心側下起筆,可用蹲鋒取分數。筆心的彎曲度決定線
條的粗細。
螞鋒改變筆心的方向,起筆時兩面換、三面換、藏鋒蠶
頭等,都可以用螞鋒。
3.行筆動作
起筆后就是行筆,筆心在行筆時有幾種情況呢?也是兩
種:一是用尖鋒行筆,二是用側鋒行筆。有沒有第三種情況呢?
也沒有。
3.1尖鋒行筆:超鋒
尖鋒行筆,古人稱為“豎管直鋒”。由一連串的圓點組
成線條,古代稱之為鱗勒。這種線條邊緣理念上是毛的,鱗片排
列的疏密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下壓的力量很大,尖鋒就會發生跳
躍,所以又稱為避鋒。
《玉堂禁經》說:“七日超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
也。”“緊御”原來的意思就是緊緊地控制住馬,“澀進”不是
疾行。最要緊是下壓力量大,好像用錐子畫石頭。
在書法中,尖鋒線是純骨線,經常和側鋒線交叉使用。
《陰符經》這本貼使用很多尖鋒線,造成堅強挺拔的效果。
3.2側鋒行筆:挫
側鋒行筆,是一連串類似燙斗的點所組成,根據你下蹲
的力度大小,筆心彎曲度就不同。從一分筆到三分筆,側鋒線有
不同的粗細。側鋒行筆稱為挫,可以拖,也可以推。因為尾巴是
筆腰的痕跡,好像折斷的木頭,所以叫斷筆。
虞世南《筆髓論》說“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側鋒
線是肉線。因為粗細變化大,形態多,所以書法作品中大量使用。
3.3尖鋒線和側鋒線的互用
初學書法,往往一根線只用一種鋒。到后來,就會注意
尖鋒線和側鋒線互出,骨肉相濟。而熟練的書法家,在一根線中
都會變換用鋒。
你看
褚遂良《陰符經》中“靜”字這兩橫,或者“道”字的一豎,都
是尖鋒、側鋒并用的。
簡言之:
行筆只有兩種情況,尖鋒行和側鋒行。
尖鋒行筆稱為超,豎管直鋒,寫出來的線條又稱鱗勒6
側鋒行筆稱為挫,橫毫側管,寫出來的線條稱為斷筆。
4.收筆的動作
《玉堂禁經》有三個收筆動作。這就是斷尾用挫筆,圓
尾用頓筆,尖尾用揭筆。
這里要先講講《玉堂禁經》的用字。“九用”的名稱,
有六是“鋒”,三個叫“筆”。凡是稱為“鋒”的,都是指某一
個使用筆鋒的動作,凡是稱之為“筆”的,指完成一個筆畫的動
作。就像我們平時說“我寫完一筆了”,意思是整個筆畫完成了。
4.1斷尾:挫筆
第一種斷尾,用挫筆收。“挫”比較特殊,當它作為側
鋒的行筆動作,是可拖可推的,但用來收尾時,就只用推。
《玉堂禁經》說:二日挫筆,
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
“挨鋒捷進”就是快速推進。唯有這樣,才有漂亮的斷
筆效果。
從理論上說,側鋒行筆本身就是挫。但收尾斷筆效果好
不好,靠得是最后一下快速推進。所以“九用”稱“挫筆”不稱
“挫鋒”,是強調最后收尾的作用。
《玉堂禁經》舉例所說的“下三點”,也是這個意思。
你看這個“經”字的下三點,一下筆就開始收筆。這種點我們稱
為挫點,幾乎沒有行筆階段。下筆立即一挫結束,凸顯挫筆的收
尾作用。
4.2圓尾:頓筆
第二種收筆動作,是頓筆,收圓尾。他的效果,就像王
羲之“懷”字一豎的尾巴。
《玉堂禁經》說:一曰頓筆,摧鋒驟蒯是也,則努法下
腳用之。
這種收筆,是用尖鋒一去一回,推前又扭回。
你看王羲之這個“弓I”字,左右兩豎的收尾都是圓形的。
右這一豎行筆用挫,有很明顯的痕跡。這時候,側鋒在紙面上,
沒法轉圈,一轉筆鋒立即絞起來了。“摧鋒”就是要把尖鋒推到
前面,然后“驟螞”,快速扭回,就成功了。
我在26課提出一個思考題問各位。如果把頓筆動作做得很小,
會有什么結果呢?答案很簡單,頓筆動作越小,圓尾當然也跟著
縮小。小到跟行筆粗細一樣,這時候尖鋒幾乎是沿著直線往前乂
回縮。結果尾巴好像掛著半滴水珠,書法上叫“垂露”。
4.3尖尾:揭筆
最后一種,揭筆,尖尾巴。
揭筆有兩個動作:先結束行筆中線,換向,以尖鋒收尾。
《玉堂禁經》說:九曰揭筆,側鋒平發,“人”、“天”腳
是也,如鳥爪形。
以王羲之“天”字一捺為例,我們看到尾部的尖鋒是向
下的,為什么會這樣呢?整條線手腕是右左右左。
第一個右左,是起筆利行筆,第二個右左是收筆,包括
側鋒和平發。
類似于這樣的捺筆,如智
永這個“念”字一磔,尖鋒不在上而在下,都是用揭筆收尾的。
入
知道了揭筆,智永這個“菜”字撇捺的寫法,也就迎刃
而解了。
位
尖鋒到尾
揭筆也可以用于橫豎收尾,收完后就有一個尖尾巴。
如果揭筆的幅度非常小,沿著行筆中線下來,這樣的收
尾,稱之為“懸針”。
收尾時如果筆毫鋪得太開太扁,揭筆可以和按鋒一起用。
《玉堂禁經》說:八曰按鋒,囊鋒虛闊,章草磔法用之。
這里囊鋒虛闊,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不”字的一磔,形狀很奇怪。
我們現在知道,這就是先按后揭的。
后世運用這種方法最出名的當
屬顏真卿,他晚年的捺筆又稱燕尾,確實是王羲之的傳人。
請大家注意,“按揭”是以掌心左右為標準,左揭腕就
是手腕向右,掌心向左,右揭腕就是手腕向左,使掌心向右。
《玉堂禁經-結裹法》說:夫言左右揭腕之勢者,“令”、
,,人,,、“入”等字是也。他所舉的這些字,就是撇捺的收尾要用
到揭腕。
拿“人”字來說,左邊是一撇,寫到尾巴就是“左揭腕”。
右旁是一捺,一波三折,收尾是“右揭腕”。這里有個問題:“右
揭腕”掌心翻向右方,為什么不叫“按”呢?因為這時候是整個
筆鋒正在向上離開紙面。凡是向上方習慣稱為“揭”,所以叫它
“右揭腕”。如果掌心翻向右方是向下,那才稱為叫“按鋒”。
我們以前講過一個動作,叫搶,譬如挫筆收尾后,橫筆
是掌心向右七號位搶出,豎筆是掌心向左,三號位搶出。因為都
是往上方離開紙面,甩以豎筆的搶,就是左揭腕,橫筆的搶,就
是右揭腕,而不說“按”。
5.九用總結
現在可以總結了。一根線條,我們知道有三個部分:起
筆、行筆和收筆。
起筆有尖鋒直下,有側鋒蹲下取分數。行筆可以用尖鋒
超,也可以用側鋒挫。收筆有用尖鋒的頓筆圓尾,有用側鋒的挫
筆斷尾。還有揭筆尖尾,揭筆可以和按鋒一起用,如果要線條姿
態多變,那就可以多用螞鋒。蚪鋒是改變筆心方向的技法,在任
何時候都可以用。如果要連接其他筆畫,踐鋒是有效的辦法。
讓我們重新回憶一下“九用”的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就是公元801年,韓方明投入張旭弟子崔邈
門下,學習書法。崔邈說:“而至張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勢,更
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于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也。”確
實如此,“九用”是完整、有效的用筆技法。
本節要點:
回顧“九用”的內容。
垂露和懸針的寫法。
左右揭腕和按鋒的關系O
要點解讀:
思考題:
使用側鋒稱“挫筆”不稱“挫鋒”,為什么使用尖鋒反
而稱“避鋒”不稱“耀筆”?
既然“揭腕”有左右之分,那么“按鋒”可以分為左按
鋒和右按鋒嗎?
第32課永字八法(1)
永字八法1(點的寫法)
張旭所闡明的王羲之書法系統,內容包括九用、永字八法和五勢。
九用講過了,這一堂課開始講永字八法。解釋永字八法的原則,
以及第一法「側」的寫法。
點擊?播看
張旭所演繹的王羲之書法系統內容大綱,我們知道,是
由崔邈老師告訴韓方明,韓方明記錄下來的。
我在第五課中講到,崔邈透露,張旭有公開內容和不公
開內容。公開內容是五執筆和永字八法,不公開內容就是五執筆
和九用。
“永”字八法名氣很大,很多人都聽到過。但詳細內容
就不大清楚。歷來書法著作中有不少解釋,最早、最權威的紀錄,
就是《玉堂禁經》。
韓方明所記錄的崔邈老師的重要講話,是“永”字八法,
加上五勢和九用,”羊東西加起來,就可以寫出所有的字,是書
法的根本。所以,“永”字八法,是學書法不可缺少的一環。我
們學過了“九用”,理解“永”字八法就容易了。
1.什么是“永”字八法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它是一個范例,八個基本點畫
的寫法。會用筆就會寫出好的線條,用于文字,就可以寫出各種
筆畫,其中有八種是基本的
寫字:五筆
但這里有個問題,我們查字典,這個“永”字只有五筆,
一、二、三、四,最后一捺五。
那為什么說這個“永”字有八法呢?原來書法中的計算
方法,和寫字不同。中間的“橫豎鉤”要分開來,算三筆,左邊
的“挑撇”也要分開,算兩筆。這樣一拆開,數一數,就是八筆
了。這八筆有一個特點,就是全不相同,沒有重復。而且每一筆
有特定的寫法要求,所以叫“八法”。
正因為是講“法”,所以每一個法都用了特定的名稱。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專業術語。
寫點的方法稱之為“側”,寫橫的方法叫“勒”,寫“永”
字這一豎的方法叫“努”,寫鉤的方法叫“趣”,寫挑的方法叫
“策”,寫長撇的方法叫“掠”,寫短撇的方法叫“啄”,寫捺
的方法叫“磔”。
簡言之
這種方法,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書法以單一筆畫為計算單位。
復雜筆畫在書寫時都要分割為單一-筆畫。
這個原則,叫“筆筆斷而后起”。斷就是分開的意思,
也是收筆的意思。前一筆收了筆,就表示寫完了,然后再起筆寫
下一筆。
想想也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如果把它變為幾件簡單的
事情,就容易成功。反過來,如果把簡單的事情攪和在一起,那
就變得復雜,容易失敗。至少是提高了難度,不是聰明的方法。
清代安徽人包世臣,當年四處拜師,尋求筆法,他在《藝
舟雙輯》中寫道:丙子秋(就是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包世
臣四十二歲了),晤武進朱昂之青立(這個人姓朱名昂之,字青
立,比包世臣大十一歲),其言曰(看了包世臣的作品對他說):
“作書須筆筆斷而后起,吾子書環轉處頗無斷勢。就是書法要筆
筆斷,然后重新起筆。你的書法,毛病在環轉地方沒有做收筆動
作,斷不開。這么一講我們知道了,包世臣四十歲還不懂“永”
字八法。
前人非常重視這一點,清代另一位書法家朱和葵說:作
書須筆筆斷而后起,言筆筆有起訖耳。然行書筆斷而后起者易會,
草書筆斷而后起者難悟。(行書大家都知道每一筆收筆以后再寫
下一筆,這個容易知道,但是寫草書是不是應該連綿不斷地寫下
去呢?不是,草書也是要收筆的,所以他說)倘從草書會其用筆,
則探驪得珠矣。探驪得珠,就是抓住關鍵,得到書法的要領。
“筆筆斷而后起”,是書法的普遍規則,對草書也是適
用的。將來講到草書的時候,會詳細講解,現在如果你有興趣,
可以先去讀一讀孫過庭的《書譜》,就是講這個道理。
簡言之:初學書法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
下筆不用力,不能力透紙背,這是“飄”。
不收筆就寫下一筆,連綿不斷,這是“滑”。
“飄”和“滑”都是書法大病。
現在的人性急,下筆要龍飛鳳舞,快如閃電。寫起來呼
吸停頓,血壓升高,這觀念是錯的。正確的方法,是有起必有收。
筆筆交代清楚,不慌不忙。
2?點的來源
我從八法第一法說起。先講講點的來
拿永字來說,在古文字如金文、小篆中,并沒有點。當時是使用
比較長的弧線,后來,到了漢代的隸書,弧線變成了直線,到漢
代末年,上面的一橫開始縮短,出現了一點。
又如“然”字,小篆下面原來是個“火”,到隸書弧線開
始縮短,來到真書就變成了四點。
在書法中,所
謂點,往往是橫豎撇捺的縮短。換句話說,寫點和寫橫豎撇捺沒
有什么不同。只縮短,縮小而已。你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俯”
字。右旁上面的點其實就是一個橫。
這個“領”字,左
邊下面“令”的一點,完全照足一豎來寫,兩面鋒起筆,最后挫
筆收。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這個“為”字,起手一筆,也
就是短短的一豎。
《杜甫詩》這個點很多人覺得疑惑,其實是兩圈起筆的
一個短豎。
智永這個“官”字和“字”字,寶蓋頭起手一點,其實
就是i撇。
智永這個“雕”字,右旁三
撇,縮小了就是三點。每一點都是兩圈起筆的。
或[以n
王蓑之《蘭亭序》這兩個字的點,寫法就是一捺,一波
三折很完整。
這個“膜”字最后一筆,9號位,有時我們稱為反捺,
用揭筆收尾。
這個“之”字的一點也
是9號位的捺筆縮短。用頓筆收,也是反捺的一種。
這個點比較復雜了,是豎鉤,組合筆畫。
這個,,室,,字的上
面的一點,是橫豎一折。
簡言之
點是橫豎撇捺的縮短,有時是復合筆畫。
把點的行筆加長,就可以看出對應的筆劃。
王羲之、智永等寫很小的點,也非常仔細。馬馬虎虎,
隨隨便便,做什么事情都不行。
書法,尤其是真書,就是培養i種寧靜的心情,仔細的
習慣。
3?點為側
好,現在來講講“永”字八法中的點。在“永”字八法
中,它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側”。這是一個具體的點,就
是用在“永”字頭頂上的。
剛才講過許多點,“側”這一點的寫法,并不能包括所
有的
《玉堂禁經》說:側不得平其筆。我以前講過,“平”
就是中線兩邊平均、平衡。這里說,寫側點,筆鋒不能平衡使用。
那怎么寫呢?要右重左輕。不平均、不平衡就對了。
平均和不平均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中線兩邊平均的點。你看這一點。
我畫一條中線,是不是兩邊對稱?這就是兩邊平均,書法中稱之
為平勢。現在斜過來,九號位,再畫出中線,可以看到,中線兩
邊還是
平均的。要怎樣才是不平均呢?你看第三點,它整個點都在九號
線的右方。如果你畫出它的中線,左右是不對稱的。反過來,我
們也可以寫出一個偏重于左面的點。
宋代有一篇《“永”字八法詳說》,不知道作者是誰。
這篇文章有一些地方可以參考,他說:“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
就右為之。”前一句話是《玉堂禁經》的原文,后一句是他的解
釋。把毛筆側向右面來寫這個點。再深一層說,毛筆怎么會側呢?
其實就是手腕側向右面。
《“永”字八法詳說》中也有學生和老師的對話,學生
問曰:側不言點而言側,何也?老師回答說:止言點,則不明顧
右。顧,就是照顧、照看。老師說,寫這一點要著重右旁,各種
各樣的點很多,但“永”字頭上這一點,手腕側右。
4.側的寫法
第四,側的具體寫法:起筆后加螞鋒。
我們知道,一個筆畫,都有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部分。
剛才講的這一點要側,究竟是哪一個部分要側呢?側是指起筆,
下紙時手腕就要側。但是要注意,如果你手腕側在右方,一行筆
很容易偏鋒。所
以起筆之后,就要有一個螞鋒。把筆心一點點扭正。注意,如果
你扭得太快的話,中間就會變成直線了。我這里放大一點給大家
看,它的要求是右重左輕。好在寫點的時候,幾乎不用行筆。點
很短小,往往一起筆馬上收筆。所以中間這一段問題不大。
《玉堂禁經》沒有說點怎樣收尾,通常就是三種:斷尾用挫
筆,尖鋒不到尾。注意,你要挫的時候,筆心先要扭到平衡的
然后一推就可
以了。尖尾用揭筆,先傾側筆管,然后把尖鋒拉到最后,圓尾用
頓筆,先把落后的尖鋒拉到前面,然后扭回。
亭序》
A水
這三種收尾法
都可以用在“永”字上,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第一點,就
是挫筆收尾。他做了很明顯的螞鋒動作。
挫筆收尾的點,經常出現在王羲
之作品中,譬如這個“之”字的一點,就是一個例子。
有忖候王羲之還會用左側的挫點。你看“視”字起手的
點,手腕是在左面下紙的。大家想想,這一點用在“永”字頭上
好看不好看?
所以孫過庭《書譜》說:一點之內,殊觸[挫于毫芒。“毫
芒”就是筆鋒,“殊”就是不同。他說,寫一點里面有岫有挫,
對于王羲之的用筆,觀察非常細致。
字文》
一
這是智永的永字,他是用了頓筆收尾。所以,尾巴是圓
的。
頓筆,王羲之也經常用,這個
點就是頓筆收。
今天的練習,是側點的三種收尾方法。你下筆的時候,
毛筆不要放在中間,應該手腕向右,那先寫以挫筆收尾的,我寫
中線。下筆以后,扭過來?挫。這就是挫筆收尾。現在加粗點,
下筆以后,扭過來一挫,然后搶。這就是挫筆收尾。
第二種是揭筆收尾,尖尾巴。它跟挫筆不同,就是尖鋒
是要到尾的,尖鋒到尾。我加粗點。扭過來,就是毛筆側。然后
把尖鋒送到尾,送到尾。這是尖尾巴。
第三種,是頓筆,頓筆圓尾巴,它的特點呢,就是尖鋒
到尾以后要回過去。那么也是加粗點,尖鋒下筆以后,尖鋒到尾
以后要回過去,造成個圓尾巴。要注意這一條線最好就是比較
平直。心目中可以沿著九號線下來。我再寫一次,沿著九號線的。
下筆以后,沿著九號線。尖鋒到尾了以后收尾。那么這條線就非
常平直。
請各位多加練習。
本節要點:
什么是“永”字八法。
“筆筆斷而后起”是書法的規則。
點為側”的意思和寫法。
耍點解讀:
思考題:
寫?個最小的挫點,寫出來是什么樣子的,有幾個動作
呢?
請把“側點”三種收尾法都反復練習,務求熟練。
永字八法2(橫的寫法)
永字八法中有兩個橫,第二筆這個橫,稱為「勒」,第五筆這個
橫,稱為「策」。這兩橫在印刷體中是相同的,在書法中的寫法
卻是不同的,勒用尖鋒,策用側鋒。《玉堂禁經》怎么講,毛筆
怎樣用,這堂課都有講解。
點擊?播看
1.永字中的橫筆
好,繼續講解“永”字八法。今天講“永”字中的橫筆。
永字中有幾個橫筆呢?這要看看它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篆書中的永字是沒有橫筆的。演變成隸書就有三個橫,第一橫后
來縮成了點,隸書的一橫變成一點很常見。在真書產生以前,草
書中早就有這樣的例子了。譬如“夏”字的第一橫變成草書,那
就是一點。“示”字邊第一橫到了草書也用一點。
“永”字三橫,去掉第一橫用點,還剩下兩橫,直到今天,標
準體(就是印刷體),“永”字還保持這兩橫。這樣一來就出現
了重復筆畫,“永”字八法變成“永”字七法了。
水
好在書法是手寫體,不是印刷體,在書法中這兩橫是做
了藝術處理的。舉例來說,從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來
看,上面一個橫,基本上是平放的,六號位,下面一個橫,是斜
置的,三號位,俗稱一挑。
永
____________________但這樣的講法還是不大好,為什么
呢?你看智永《千字文》中的“永”字,他寫這兩橫的方向,就
是差不多的,都是三號位。
而且講筆畫姿態,屬于筆勢,不屬于
筆法。你看智永的弟子虞世南,寫這兩筆的走勢就利老師不同。
很顯然,當時沒有什么規定。到張旭訓練學生,“始弘八法”,
這兩筆才做了規定
“永”字八法是講授筆法,所以這兩橫主要是從筆法上
區分的。
從筆法上怎么分呢?很簡單,一枝毛筆兩個鋒,一根用
尖鋒去寫,另一橫用側鋒去寫,區分尖鋒、側鋒是用筆的根本技
法。“永”字八法正是從這一角度來區分兩個橫的。
2.勒和策
我們來看看《玉堂禁經》怎樣規定這兩橫的寫法。
第?個橫是“永”字八法第二筆,用尖鋒寫,叫“勒”。
《玉堂禁經》這樣說:“勒不得臥其筆。”什么叫“臥”?就是
躺下、伏倒。毛筆一臥倒,當然就是用側鋒了。這里說“勒不得
臥其筆”,那就是“豎管直鋒”。《玉堂禁經》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寫勒用尖鋒不用側鋒。用尖鋒寫,就是避鋒,又稱鱗勒。所
以這?個叫“勒”,就是指鱗勒。第十七課已經講過了。
根據韓方明等人的記錄,“永”字八法不是張旭的發明,
它在漢末已經有了。張旭只是重新解釋了“永”字八法,你看唐
初李世民《筆法訣》,關于“勒”有三句話:“為畫必勒,貴澀
而遲。”“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這兩句的意思,17
課中解釋過了,下面還有一句,“合勒處勒,'士’字是也。”
這是說應該用鱗勒的地方就要勒。好像“士”字有兩橫,其中一
橫就可以用勒。
“永”字八法第二個橫,是第五筆。用側鋒寫,名叫“策”。
《玉堂禁經》這樣說:“策須背筆”。(還有一個注:
仰而策之。)前一句是講用筆技法,后一句是講走勢,向上走,
稱為仰。
什么叫“背筆”?你看得見的筆鋒是“面”,你看不見
的,就是筆鋒的“背”。
當你寫“策”的時候,是向三號位走,行筆“仰而策之”,
用的就是筆鋒之背。這句話一講,意思也說明確了,策是用側鋒
寫的。
唐太宗《筆法訣》,關于“策”,也有兩句話:第一句
是“策須仰策而收”,沒有說“背筆”,只說向上。也就是只說
了筆勢,沒有說筆法。第二句"合策處策,'年’字是也”。這
“年”字有三橫,究竟是哪一橫應該策,沒有說清楚。
張旭刪繁就簡,補充了“背筆”,也講了筆勢,意思就
比較完整了。
簡言之:永字八法中有兩個橫,勒和策,勒指鱗勒,用
尖鋒寫,也就是耀鋒。策指向上,仰而策之,用側鋒背面寫。
3.勒的寫法
我們現在來具體討論一下,勒是怎樣寫的。
3.1勒的起筆
勒用尖鋒線,以前說過。下筆可以直下,稱為馭鋒。直
下理論上得到一個圓點,然后把這個圓點移動,那就是鱗勒了。
但是講到具體寫“永”字,第一點寫完后,尖
鋒移動到第二筆,
手腕在空中做的是平移動作。這時候下紙很難垂直,像這樣的情
況,就要有個變通。先用側鋒入紙,然后扶直筆心耀鋒。從理論
上說,入紙起筆可以用兩面換、三面換、藏鋒、蠶頭,但經常見
于寫“永”字的,是兩面換。
王羲之
《蘭亭序》中的“永”字,以及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永”
字,都是兩面換起筆,這是最常見的。不過請注意,他們這兩個
橫,行筆都是用側鋒。下面的策,也是用側鋒的。
到了唐代,有些書法家寫的“永”字,
用尖鋒就多起來了。你看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等。他們“永”
字第二筆這一勒,就是用尖鋒的。至于行筆的方向,向六號位還
是向三號位,反而次要。張旭和他們的年代比較相近,“永”字
八法的改進可能就是受他們的影響。
《“永”字八法詳說》有這樣一段對話,學生問:“勒
不言畫而言勒,何也?”就是說:“為什么不叫橫畫,要改成叫
勒?”老師回答說:“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超,一出便畫,則鋒
拳而怯薄也。”就是怕你一行筆沒有避鋒,“鋒拳”就是筆鋒彎
曲起來,結果線條變成了扁平的側鋒線。容易產生“怯薄”的毛
病。老師乂說:“夫勒者藉于豎避,趣則筆勁澀,無其流滑,微
可稱工矣”。這是說“勒”用豎管超鋒,建鋒可以避免流滑。可
見“永”字八法這一筆意在訓練用尖鋒。
3.3勒的收筆
尖鋒線收筆,在17課中已經講過了,大家可以去溫習
一下。
因為尖鋒和紙面有摩擦力,避鋒時筆心會有一些彎曲,
收尾時,只要做一個扭直筆心的動作就可以了。
4.策的寫法
第四講,講講策的具體寫法。
4.1策的起筆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一策,三面換起筆,智
永《真草千字文》“永”字的策,是兩面換起筆。兩面換和三面
換,實際上是差不多的。三面換只是入紙早一點,所以多一段。
兩面換比三面換慢一點入紙,少了一段,僅此而已。
4.2策的行筆
策的行筆,是用側鋒。而且剛才講過,是用側鋒背后的
一面寫出來的。從王羲之和智永這兩個字來看,用側鋒是拖不
是推,有些書認為是推,我不贊成。
4.3策的收筆
“策”的收尾,很多人心目中的“策”
就是尖尾巴的一
挑,其實我前面講了,“永”字八法中的“策”,只是向三號位
的橫筆,尾巴未必是尖的。尖尾巴只是一種情況,也可能是圓尾
巴。王羲之和智永寫這一筆“策”,收尾都有一個很大的節點,
用來連接下筆長撇。有關怎樣連接的問題,這個我今后會講解。
5.練習
現在布置一個練習。為今后寫“永”字做準備。
橫有各種各樣的寫法
以《陰符經》中這兩個
“三”字為例,一共六個橫,六橫全部不相同。通常短橫比較粗
一點,用側鋒寫,長橫比較細一點,用側鋒一分筆或者尖鋒寫C
張旭寫橫也是這樣,注意
《郎官石柱三己》一1,在2
行工
他的長畫用
尖鋒寫。非常結實,絕無怯薄的毛病。
我們也來試一試,請你寫一個“二”字。
第一筆短畫,兩面換起筆,用側鋒拖,頓筆收圓尾
第二筆長畫,兩面換起筆,扶直筆心避鋒行筆,最后收
直筆心。
好,先來寫中線。第一筆,左一右一左一右,等下這一
筆用側鋒寫。第二筆,左,豎直筆,好,耀鋒,扭回來。好,現
在加粗點。左一右一左一右,頓筆寫圓尾。第二筆,左,豎直筆
管,越鋒,到最后扭回筆心,筆心直了,就可以了。
看看這是剛才寫的。反面可以看到鱗勒的情況。
本節要點:
張旭的“永”字八法兩橫為勒和策。
勒用尖鋒線,豎管避鋒。
策用側鋒線,用側鋒背面拖。
要點解讀:
思考題:
“勒”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向六號位?尖鋒收尾可不
可以加其他動作?
“策”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向三號位?它可以用挫筆
收尾嗎?
永字八法3(豎為努)
中間的一豎,為什么叫「努」?《玉堂禁經》說「努不得直,直
則無力」,這又是什么意思?難道一豎不能寫直嗎?這些問題,
都會在這堂課中講解。并且告訴你,書法中短畫和長畫的不同寫
法。
點擊?播看
L豎為努
這堂課講講“永”字八法第三筆,一豎。一豎怎樣寫,
我在25、26課中講解過了。“永”字八法中,豎筆稱為“努”,
這里講講對“努”的認識。
《玉堂禁經》這樣說:“弩不得直”。還有一個注:“直
則無力”。這里有兩個關鍵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
講到,張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張旭之前,唐太
宗《筆法訣》就有這兩句話:“為豎必努,貴戰而雄。努不宜直,
直則失力。”前一句話,《玉堂禁經》沒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
句。仔細讀一下,這話有點問題。
2.關鍵字:直
問題一,就是這個關鍵字:直。《玉堂禁經》說“直則
無力”。唐太宗說:“直則失力”。初看之下,好像一豎寫直了
,就是沒有力的,不
好的。但歷代書法作品中,?豎寫直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看虞世
南《孔子廟堂碑》和歐陽詢《化度寺碑》的“永”,中間一豎都
很直。那這兩位大書法家都是“無力”了?
再早一點,南齊王僧虔《筆意贊》一文這樣說:“努如
植槊,勒若橫釘。“槊”,《說文解字》說“矛也”。長柄的
矛就是槊,槊當然是筆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孫,他說寫
“努”要像直立的槊,難道他也不懂?
讀古書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講寫點畫的技法,
就拿我們已經講過的三個筆畫來說,《玉堂禁經》是這樣說的:
“側不得平其筆,勒不得臥其筆,策須背筆。”這三句話都有一
個“筆”字,都是在講用筆。并非說寫出來的點畫形狀。所以,
講到一豎“弩不得直”,應該是“弩不得直(其筆),(直則無
力)”。
宋人《“永”字八法詳說》正是這樣的。它的引文是:
“努不宜直其筆,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須有力。“偃”
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寫下來。
各位還記得嗎?我在25課中
講過,線條的左中右是這樣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
這樣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手
腕偏向左,才能寫出線條的“中”。
當你手腕偏左時候,筆管必然傾側,明代豐坊說這時候
筆管好像指向自己的鼻子。這就是寫一豎的姿勢。
《玉堂禁經》原文的幾句話,意思是連續的:“側不得
平其筆”,這是講手腕在右;“勒不得臥其筆”,這是手腕在中,
“弩不得直(其筆)。”手腕在左。這樣手腕三個位置左、中、
右都有了。
簡言之:努不得直,是指手腕向左時筆管不要直,不是
說寫出來的一豎形狀不要直。
3關鍵字:力
第二個關鍵字:力。
《玉堂禁經》說“直則無力”。唐太宗說“直則失力”,
筆管垂直為什么沒有力呢?這和人手腕的生理有關系。
在15課“用腕”中我講過,手腕有三個基本位置,這
就是左中右,筆管垂直,只有手腕在中才可能、才自然,這就是
正鋒位置。手腕向左、向右時,筆管必然是傾側的。
自古以來,有些人追求筆
管永遠垂直于紙面,一是搖腕,二是用古怪的方法。比如有人把
手腕回繞過來,用指尖頂住筆管,稱為叫龍睛回腕法。他們說,
這樣子筆管就能永遠垂直于紙面。但是,這樣,來,搖腕就不行
了。
又如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記述了他老師朱九江
先生的方法:“先生曰'腕平,當使杯水置上而不傾。'”就是
拿一杯水放在手腕的背上不能倒下來,“豎鋒,當使大指橫撐而
出”要做到豎鋒,那就要筆管垂直。他們的方法是“使大指橫撐
而出”。這些方法都是不科學的,違反人體生理的。
簡言之:手腕向左寫一豎,筆管自然是傾側的,“永”
字八法一豎,是用側鋒寫的,手腕向左時求筆管垂直,反而無法
用力。
4.努還是弩?
第三個關鍵字,“永”字八法這一豎,究竟是“努”還
是“弩”?這一豎,有人寫為“努”,有人寫為“弩”,從現在
古籍中看,唐宋時候已經是這樣了。宋代《墨池編》用“弩”,
《書苑菁華》用“努”,《書苑菁華》還有兩個口訣:一個用“努”,
一個用“弩”,不統一。
在宋代《“永”字八法》這一篇中,開始是定義,第三
筆“豎為努”,講得很肯定。但后面兩個口訣就不一樣,仔細看
一下,口訣一是講筆勢的,“弩彎環而勢曲”,描寫筆畫的形狀,
筆勢中有很多這樣講形狀的例子,如杏仁勢、馬核樁勢、飛帶勢、
雞頭勢,等等。口訣二是講筆法的,“努過直而力敗”。用了“努
力”的“努”,意在用筆的方法。
“努”是一個動詞,基本義就是用力,漢代有一首很著
名的樂府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努力就是用力、勉
力。
永”字八法八個點畫的名稱,全部都是動詞,因為是
講筆法,筆法當然都是動作。
我以前跟各位講過,書法線條,有動手腕和不動手腕之
分,譬如一橫手腕向右,一個動作寫到底,這是最簡單的橫,就
是王羲之批評的平拖。隨著書法的發展,曲線越來越多,也就是
說,手腕的搖動逐漸成為主要的方法,那就有先右后左的橫,稱
為覆,或者先左后右的橫,稱為仰。
在真行草書中,長筆畫都會動腕,
■在“永”字八法中,有五筆都是短筆畫,
包括已經講過的側、勒、策三筆,還有沒有講過的避和啄。這五
個短筆畫,行筆可以用i個動作,但剩下的三筆,都是長筆畫,
?個豎、長撇、長捺。這三筆都是要動手腕的。
一豎跟剛才講的橫筆-樣,也有三種情況,最簡單就是
手腕向左,一個動作寫到底。如果你能豎得很直,那也不簡單了。
但這線條只是平拖線條,用來寫短筆畫還可以,長線條就要動手
腕,否則就很單調。
動手腕的豎筆,先左后右,稱為努。先右后左稱為裹。
永
你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
字,中間一豎就是努。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永”字,中間這一豎,也是
彎曲的,“努”。
至于另外一個“弩”,這是名詞。它是古代射箭的武器,
跟弓的功能一樣,只中間多一個臂,臂上放箭就比較平穩,《說
文解字》說:“弓有臂者”就是弩。“永”字中間的長豎,因為
動手腕而彎曲,有些人就寫為“弩”。
剛才提到宋代《永字八法》口訣一中的“弩彎環而勢曲”,
這句話就是形容筆畫的形狀。我想就是因為筆法稱為“努”,所
以筆勢用了同音字“弩"。那為什么不叫弓呢?弩多了一個臂,
不是有點畫蛇添足嗎?所以“永”字八法第三筆,應該是“努”,
不是“弩”。
其實“努”本身就有向外鼓出的意思。如“金剛努目”,
就是瞪眼睛,眼珠子凸出來。又如努嘴,就是撅嘴,嘴唇鼓起來,
如《水滸傳》:“卻才見押司(宋江的官職)努嘴過來。”總
之,什么東西鼓出來就是“努”,一豎也是如此。
要注意,26課中我講到,當手腕動作做得很小,這豎
筆就近于直線。
南和歐陽詢的“永”字中間一豎,看起來很直,其實和王羲之一
樣,只是手腕來回很小而已。
元代有一篇《書法三昧歌》,里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夫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
方為法書。”任何點畫,都有一波三折,都要動手腕,否則這個
線條就不好看。至于你動手腕的幅度有多大,這沒什么規定。
簡言之:“永”字八法講述寫筆畫的技法動作,其他七
法“側勒避策掠啄磔”都用動詞,所以“永”字一豎還是用“努”
比較好。
今天再寫一下一豎,以前寫過的。那么現在我的手是正
鋒位置,這是向右,這是中,這是左,我們寫一豎的時候,手向
左一點,這個就可以取得一豎的中鋒。我們先寫最簡單的,就是
平拖的,平拖的一豎。然后寫努,先左后右,然后寫裹,先右后
左。那么當你動作做得小的時候,這個努就會趨向于直線。先左
后右,動作小它就接近于直線。
本節要點:
“永”字八法中間一豎,稱為努。
寫努時手腕在左,筆管傾側。
長筆畫手腕要來回,不能平拖。
耍點解讀:
思考題:
《玉堂禁經》為什么沒有采用《筆法訣》“為豎必努,
貴戰而雄”這,句話?
假如一豎筆法稱為“努”,筆勢另稱為“弩”,你認為
好不好?
永字八法4(鉤為轉,趟為折)
中間的一鉤,為什么叫「超」?鉤和超有什么不同?這堂課中告
訴你,鉤是?個轉,趟是一個折。鉤是帶筆,超是實筆。趟像人
的腳,有足跟、有足尖,還可以脫下來一點,叫「力士脫靴」。
點擊?播看
1.轉和折
今天這堂課講“永”字八法第四筆:避。以前講過,超
有兩個讀音。一個音yu4,如尖鋒行筆稱之為避鋒。另外一個音
ti,就是“永”字八法第四筆。這個“耀”究竟是什么?跟鉤有
什么不同?這要從什么是“轉”,什么是“折”講起。
1.1什么是轉?
“轉折”是我們生活中經常用的詞,“轉”和“折”都
是改變方向,它們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你看這個藍色的點,它做
了一個圓周運動,轉了一圈,但是要問,它在什么時候改變方向
呢?事實上它每時每刻、每一點上都在改變方向,但每一點改變
的程度非常小,兒乎感覺不到。所以說“轉”是逐漸地改變方向。
1.2什么是折?
現在換一個運動方式,你看這個藍點在運動中經常突然
改變方向,同樣是走了一周回到原點。我們說,這次是沿著一條
折線運動的,換句話說,“折”是運動中突然改變方向,所以“折”
有明顯的折角。
1.3書法中的轉
上一堂課我講到橫豎各有三種形態,橫筆的覆和仰這兩
條弧線,就屬于轉。豎筆的豎和裹也是轉,都是圓周的一部分。
書法中當然也
用折線,折線可以看作是兩條線的組合,這是王羲之《蘭亭序》
中的“閑”字,箭頭所指,是橫筆利豎筆的結合,也就是右上角,
兩筆交接的地方,我們稱為一個節點。
O
如果是豎筆接合橫筆,那就是左下角,這是王羲之寫的
“妄”字,箭頭所指,可以清楚地看到節點。
2.鉤
明白了轉折,理解書法上的鉤趣就很容易了。簡單地說,
鉤為轉,趟為折。
《說文解字》解釋“鉤”,說“曲也”。段玉裁注:“曲
物曰鉤",彎曲的形狀,就是一個鉤。最早寫為“句”,后來改
為“勾”。以免和“句子”的“句”相混。金屬制者為“金旬”,
后來也改為鉤T
有沒有想過,歷史上什么時候寫字有了鉤?拿永字為例,
在篆書和隸書中沒有鉤,草書連筆也沒有鉤,到行書一豎下面才
現出了鉤。這種鉤,實際上就是一個帶筆。
連筆是把匕度的
大圈寫出來,這時候看不見鉤,只看見圈,帶筆只是一筆結束時
拖帶的痕跡,它指出飛度的方向,但大圈沒有寫出來。這個時候
我們看見了一個鉤。
鉤在行草書中非常多,我這里舉王羲之《蘭亭序》中的
兒個字,箭頭所指就是鉤。
“情”字下面的“丹”也有一
個鉤。
_物
“暢”字,你可以看到,它們都是在圓弧線上。
這個“宇”最后一豎,收筆算不算一個鉤呢?雖然彎曲
的幅度不大,但也可以歸入鉤。
后來學這一筆的不少,褚遂良《陰符經》里邊就有這樣
的鉤。
這個“也,,字的一橫的最后收筆,也是一個鉤。我們稱
為橫鉤。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為”字,一個漂亮的轉,也是
鉤。
類似的如文征明《游虎丘詩》“高”字,這個鉤跟智永
是一樣的。
簡言之:鉤為轉,來自于筆鋒作弧線運動時的收尾帶筆。
鉤屬于原來的弧線,不是獨立的筆畫。
3.超
明白了什么是鉤,再理解耀就很容易了。如果要下一個
定義:趣就是分拆的鉤。剛才講過,鉤原是弧線的收尾帶筆,這
就有很大的隨意性,我稱之為虛筆,有時帶一筆,有時又不帶,
有人帶一筆,有人卻沒有。
如果要把鉤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因編輯專利無效宣告代理與咨詢服務協議
- 講課的體態與裝扮規范
- 2025年安全月活動規劃
- 兒科臨床醫學概論
- brand kpis fuer autos citroen in deutschland-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worldreportmarket
- 八年級上冊美術《第14課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選修)》課件
- 教務處教師培訓體系構建
- 養殖業成本管理
- 《谷歌企業文化》課件
- 呼吸道管理指南
- 9.2解析三大訴訟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
- 藥企醫學事務部職責
- “雙碳”背景下船舶CCUS系統關鍵技術分析與應用研究
- 國開(四川)2024年秋《地域文化》形考任務1-2答案終結性考核答案
- 高中數學大題各題型答題模板+必背公式
- 住宅不動產買賣合同標準范本
- 光伏儲能合作協議書范文范本
- 2021年廣東深圳中考滿分作文《這創意讓我激動不已》
- 小學低年級游戲化學習對數學興趣激發的研究
- 甲狀腺手術甲狀旁腺保護
- 2023年法律職業資格《主觀題》真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