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研究生課程教學大綱
《環境化學》
課程英文名稱:EnvironmentaIChemistry課程編號:Y020101
適用專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總學時:36(講課:36,實驗:)學分:2
大綱撰寫人:崔莉鳳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7月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環境化學是綜合和交叉學科,環境中的化學污染物質可以發生種種化學變化,它決定了環境化學研
究對象是多組分、多介質的復雜體系。為了解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存在和分布,不僅要對污染物質進
行表征和檢測,還需要研究它們在環境中的形態變化、遷移轉化、積累、歸宿和生物效應等等。這需要
應用化學、生物、地學和氣象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方法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具
備從事環境化學研究和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為更好地從事本專業工作奠定
必需的基礎。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在本科階段已經學習了環境學導論、環境分析等課程。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第一章緒論
環境中的化學污染物主要是指由人類活動產生的,與天然環境化學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有可能產
生不良生態效應或健康效應的化學物質,它們在環境介質中也會有各種不同的形態變化。本章主要了解
環境化學在環境科學中的作用,環境化學特點,研究內容及環境化學發展方向。
1.1環境化學的特點
1.2環境化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范圍
1.3環境化學的發展動向
第二章天然水的性質和組成
復習天然水的組成和性質,要求了解天然水化學組分的來源及天然水的基本性質,掌握封閉和開放
體系碳酸平衡的原理及各碳酸化合態濃度的計算方法。利用所學原理計算天然水體中金屬形態濃度,氣
體在水中溶解度和水體中酸、堿及估算水體的緩沖能力等。
2.1天然水的組成
2.2天然水的性質
2.3天然水的分類
第三章水環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要求了解溶解和沉淀的動力學過程,掌握天然水各類化合物溶解度的計算及作圖,應用所學原理判
斷水的穩定性。
3.1溶解和沉淀作用在水環境中的意義
3.2溶解和沉淀的動力學過程
3.3天然水各類固體的溶解度
3.4水的穩定性
第四章水環境中的配合作用
要求掌握羥基和有機配體對重金屬的配合作用及相應濃度的計算。了解應用軟、硬酸理論判斷金屬
在水中形態。了解腐殖質的分類及其在環境中的作用以及有機配體對重金屬遷移的影響。
4.1天然水體的配合作用
4.2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穩定性
4.3羥基對重金屬離子的配合作用
4.4螯合劑NTA的配合作用
4.5腐殖質的配合作用
4.6有機配位體對重金屬遷移的影響
第五章天然水中的氧化還原平衡
復習天然水的氧化一還原平衡,了解電子活度的概念以及PE、平衡常數和自山能之間的關系。要求
掌握天然水中各類污染物的PE和球的計算以及pE-pH或pE-pc圖的制作。
5.1電子活度和氧化還原電位
5.2天然水體的pE-pH圖
5.3天然水中污染物的氧化還原轉化
第六章水環境中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
復習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要求了解天然水體存在哪些膠體物質以及膠體物質的性質。掌握顆粒物
在水中的吸附作用和吸附機理。了解沉積物來源與金屬結合的類型。
6.1天然水體的膠體作用
6.2膠體顆粒的性質
6.3顆粒物在水環境中的吸附作用
第七章有機毒物的環境行為和歸趨模式
要求了解優先控制污染物的環境行為以及有機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過程。掌握歸趨模式的
基本原理以及各個過程即分配系數、揮發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生物降解速率的原理的計算方法?
7.1有毒有機污染物的環境行為
7.2有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
7.3分配系數
7.4揮發速率
7.5水解速率
7.6光解速率
7.7生物降解速率
第八章氣相大氣化學
復習大氣光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掌握氮氧化物的主要氣相反應,NO、NOz和6的基本光化學循環
以及硫氧化物和有機物的主要氣相反應,了解和掌握光化學煙霧形成的條件和機理。
8.1大氣光化學反應基礎
8.2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氣相反應
8.3光化學煙霧
第九章液相大氣化學
要求掌握S02.NOx的液相反應及動力學方程,Os、HO和金屬離子等在S0,液相氧化中的作用以及
各種形態濃度的計算,了解酸雨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影響因素。
9.1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液相反應
9.2酸沉降化學
9.3降水化學組分和pH值
第十章大氣顆粒物
要求掌握大氣顆粒物的源和匯、顆粒物分布的基本特征以及大氣顆粒物中的化學組成來源判別。
10.1大氣顆粒物的源和匯
10.2大氣顆粒物的粒度分布及表面性質
10.3大氣中的無機顆粒物
10.4大氣顆粒物中的有機化合物
第十一章水中金屬形態及金屬的生物有效性
要求了解水體中金屬形態的劃分,了解和掌握溶解態金屬形態和沉積物金屬形態的分析技術及其金
屬形態的生物有效性。
11.1天然水中金屬形態的劃分
11.2溶解態和顆粒態金屬的形態分析技術
11.3不同金屬形態的生物有效性
11.4形態分析技術存在的問題
第十二章微生物對水環境中化學物質的作用
復習微生物的類型及基本性質,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對碳、氮、硫、重金屬、農藥等的微生物的基本
反應。
12.1水環境中微生物的類群
12.2碳的微生物轉化
12.3氮的微生物轉化
12.4硫的微生物轉化
12.5重金屬的微生物轉化
12.6農藥的微生物轉化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1.課堂講授
教學方法:講授和討論式教學。
2.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
表1課程內容與學時安排
章節內容學時安排
第一章緒論2
第二章天然水的性質和組成2
第三章水環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4
第四章水環境中的配合作用2
第五章天然水中的氧化還原平衡2
第六章水環境中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4
第七章有機毒物的環境行為和歸趨模式6
第八章氣相大氣化學2
第九章液相大氣化學3
第十章大氣顆粒物3
第十一章水中金屬形態及金屬的生物有效性4
第十二章微生物對水環境中化學物質的作用2
3.考核
形式:筆試閉卷120分鐘和研究報告。
五、教材及參考文獻
教材:
[1]王曉蓉.環境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Manahan,StanleyE.EnvironmentalChemistry.8thed.USA.2005.
參考書:
⑴瑞恩P.施瓦茨巴赫,非利普M.施格文,笛特爾M.英博登著,王連生等譯.環境有機化學.化
學工業出版社,2003.
[2]夏立江.環境化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3]Connell,DesW.BasicConceptsofEnvironmentalChemistry.USA,1997.
《水處理原理》
課程英文名稱:PrinciplesofWaterandWastewaterTreatment課程編號:Y020102
適用專業:環境工程
總學時:54(講課:54,實驗:)學分:3
大綱撰寫人:汪蘋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5月
一、課程的性質和目的
本課程為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研究水污染控制工程原理方面的能
力,掌握基本研究手段,了解目前國內外在水污染控制理論和實驗方面的前沿進展。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攻讀環境工程或環境科學學科的研究生,已修環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學、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兩冊
或者(一)和(二)冊、環境微生物學等課程。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本課程為環境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目的是培養學生進行水污染控制工程原理方面研究的能
力,掌握基本研究手段,了解國內外在水污染捽制理論和實驗方面的前沿進展;要求在掌握本科專業必
修的環境工程原理和水污染控制方面相關課程的基礎上,學習有關水處理過程中典型的反應過程理論和
方法。具體課程內容有:化學動力學,反應器,傳質及曝氣,常規分離過程,應用微生物生物化學,廢
水的生物化學處理基礎,廢水生化處理過程原理等。
目錄
第一章概論(2學時)
第一節水處理的學科方法學
第二節給水與廢水處理
第三節廢水的再生與飲用水水質
第二章反應動力學(6學時)
第一節反應速度與反應級數
第二節基元反應
第三節非基元反應模型
第四節水處理中有關的動力學問題
第三章反應器(12學時)
第一節物料衡算方程與Fick第一擴散定律
第二節多相反應與均相反應
第三節連續均相反應器
第四節停留時間函數、混合與反應
第五節分散模型
第六節反應器容積
第四章傳質與曝氣(8學時)
第一節亨利定律
第二節氣一液傳質模型
第三節相似現象與相似準數
第四節曝氣設備的充氧能力
第五節氣泡的傳質性能
第六節鼓風曝氣
第五章常規分離過程(8學時)
第一節膠體化學中的凝聚與絮凝
第二節絮凝動力學
第三節水處理中的凝聚與絮凝
第四節沉淀試驗
第六章應用微生物生物化學(6學時)
第一節水處理中的微生物
第二節細菌的生理
第三節細菌的呼吸與代謝
第四節有機物的分解
第五節甲烷生成
第六節氨基酸的合成。
第七章廢水的生物化學處理基礎(4學時)
第一節單細菌的模型
第二節BOD和T?OD
第三節微生物集團的模型
第四節微生物膜的外傳質阻力和厚度
第八章廢水生化處理工程(8學時)
第一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CSTR反應動力學常數
第三節CSTR反應器設計
第四節生物膜法基本概念
第五節滴濾法數學模型
第六節滴濾池設計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課堂講授
教學方法:講授、研討與習題課相結合
(二)作業量
章節內容學時題量
第一章概論22
第二章反應動力學62
第三章反應器124
第四章傳質與曝氣82
第五章常規分離過程83
第六章應用微生物生物化學61
第七章廢水的生物化學處理基礎42
第八章廢水生化處理工程84?6
(三)考核
1.形式:平時習題成績40-30%、期末閉卷筆試60-70%。
2.要求:熟練掌握基本理論并能進行一定的應用計算。
五、建議教材及參考文獻
教材:
許葆玖編.當代給水與廢水處理原理.高教出版社(第二版).為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推薦研究
生教學用書.
參考文獻:
相關的近五年的參考文獻。
六、必要的說明
本大綱列出的內容為基本內容。根據課時安排,靈活伸縮所講內容,并隨時補充增加新的內容,適
應學科發展的需要。
《大氣污染控制與裝備》
課程英文名稱:AirPollutionControlandEquiment課程編號:Y020103
適用專業:環境工程
總學時:54(講課:54,實驗:)學分:3
大綱撰寫人:錢楓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5月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大氣污染控制是環境工程的一個重要領域,是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大氣污
染控制與裝備”是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課程之一。其任務是掌握大氣污染控制的基本理
論、各種控制方法的過程分析及典型控制設備的工藝設計計算,并將大氣污染控制理論與具體工程應用
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進行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設計、科
學研究及技術管理奠定基礎。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對環境工程感興趣的其他專業碩士研究生。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本課程主要介紹大氣污染控制的理論、原則和方法。重點以控制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控制對象為線,
系統地介紹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關設計計算問題。具體內容包
括大氣污染控制理論及原則,大氣污染控制中的一般思想,大氣污染物的測量方法和排放估計,對顆粒
物、氣態污染物等典型大氣污染問題的控制原理、控制工藝及設備的設計計算等。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概論(2學時)
第二章除塵技術的流體力學基礎(4學時)
第三章大氣氣溶膠力學基礎(6學時)
第四章顆粒物控制技術及除塵設備(21學時)
4.1機械力除塵及其設備
4.2濕式除塵及其設備
4.3電力除塵及設備
4.4過濾式除塵器
4.5除塵設備的選擇及應用
第五章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及設備(18學時)
5.1氣態污染物的吸收凈化及設備
5.2氣態污染物的吸附凈化及設備
5.3氣態污染物的催化凈化及設備
5.4氣態污染物控制的其他技術
第六章大氣污染物凈化系統選擇與設計(3學時)
本課程上述教學內容除課堂講授外,配有設計性綜合練習題和課堂討論等教學措施,鼓勵學生主動
參與教學活動。
五、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NoeldeNevers.Ai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2nd).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McGraw-Hill,2000.
[2]馬廣大.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3]趙毅,李守信.有害氣體控制工程.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六、必要的說明
本課程的考核采用期末考試與平時成績結合的方式,考試卷面成績占60-70%。
《環境工程與技術進展》
課程英文名稱:ProgressinEnvironmentalEnviron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課程編號:Y020104
適用專業:環境工程
總學時:36(講課:36,實驗:0)學分:2
大綱撰寫人:錢楓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10月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本課程通過系列講座,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發展的動向,培養學生的專業敏感性和洞察
力。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對環境工程感興趣的其他專業碩士研究生。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系統介紹本學科在水環境問題、大氣環境問題、環境監測技術、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與生物修復等
方面的前沿和熱點,教學內容著重在以下方面:
1.水資源和水污染控制
2.現代城市大氣污染及控制
3.環境污染檢測技術的發展
4.環境生態及生態安全
5.其他熱點環境問題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教學過程主要以教授、專家講座形式進行,并在此基礎匕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要求學生做專
題學術報告,同時提交書面論文,作為課程考核依據。
《環境經濟學》
課程英文名稱:EnvironmentalEconomics課程編號:Y020105
適用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
總學時:36(講課:36,實驗:)學分:2
大綱撰寫人:張艷萍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5月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本課程從環境一經濟系統的角度認識環境質量與經濟活動的相互關系,分析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
質量問題產生的經濟原因,闡述環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介紹污染控制、環境質量、資源利用與可持
續發展等重要問題的經濟分析方法。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環境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掌握資源環
境經濟分析方法。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對環境經濟學感興趣的其他專業碩士研究生。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內容、產生和發展;環境資源核算;環境費用效益
分析;環境污染控制經濟學;環境經濟政策;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等。通過環境經
濟學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環境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掌握環境經濟分析的方法;理解污染控制的經濟
學原理;「解環境經濟政策;確立合理利用環境資源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運用環境經濟學理論方
法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第一章緒論(2學時)
1.1環境與環境問題
1.2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1.3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1.4當前急需解決的環境經濟問題
第二章環境經濟的理論基礎(6學時)
2.1環境一經濟系統
2.2物質平衡理論
2.3外部性理論
2.4公共物品經濟學
2.5經濟效率理論
第三章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6學時)
3.1環境資源的價值
3.2環境資源價值的計量與核算
3.3環境資源價值的應用
3.4環境經濟核算
第四章環境費用效益分析(6學時)
4.1費用效益分析原理
4.2環境費用一效益評價技術
4.3環境費用一效益實例分析
4.4環境費用一效果分析
第五章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4學時)
5.1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5.2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第六章環境經濟政策(6學時)
6.1計劃失靈與政策失效
6.2環境經濟政策
6.3環境管理經濟手段
第七章環境污染控制經濟學(6學時)
7.1環境污染控制的設計
7.2大氣污染控制
7.3水污染控制
7.4固體廢棄物和有毒物質控制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1.課堂講授(36學時)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根據講課內容適當安排課堂討論。
2.課外閱讀
除了要認真閱讀和理解所選教材外,還應廣泛涉獵有關的參考書和論文,以拓寬知識面。
3.考核
考核方式:閉卷考試,100分鐘。
總評成績:平時成績30%、考試成績70%。
五、教材及參考文獻
1.教材:
馬中.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參考書:
劉天齊.環境經濟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l]Callan,S.J.環境經濟學與環境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Lesser,DoddsZerbe.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Policy.Addison-Wesley,1997.
[3]王玉慶.環境經濟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六、必要的說明
本大綱列出的內容為基本內容。
根據課時安排,靈活伸縮所講內容,并及時補充增加新的內容,以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
《環境生態學》
課程英文名稱:EnvironmentalEcology課程編號:Y0202106
適用專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總學時:36(講課:36,實驗:)學分:2
大綱撰寫人:田媛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7月13日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環境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滲透性很強的邊緣學科。它是研究在人類干擾條件下,生態系統的內在變
化機理、規律和對人類的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及生態保護對策的科學。它既是環境科
學的一個分支,又是生態學的?個分支。是伴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而產生和發展的綜合性科學。維護生
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并使兩者間得到協調法展,是環境生態學的教學目的。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環境工程及環境科學本科畢業生。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環境生態學》主要運用生態學理論,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恢復和重建受損的生態系統,實現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協調,以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是環境生態學
研究的核心。為此,主要內容分十章。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生物與環境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統
第四章生態系統生態學
第五章態系統服務
第六章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與生態恢復
第七章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章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
第九章生態系統管理
第十章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章內容參考學時
1緒論2
2生物與環境4
3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統4
4生物群落6
5生態系統服務4
6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與生態恢復4
7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4
8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4
9生態系統管理2
10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2
五、教材及參考文獻
[1]盛連喜.環境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⑵金嵐.環境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⑶李博.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柳勁松.環境生態學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⑸程勝高.環境生態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⑹趙曉光.環境生態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六、必要的說明
考試采用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占70%,考試以開卷為主,平時測驗有閉卷和開卷兩種形式。
《現代環境分析技術》
課程英文名稱:ModernEnvironmentalAnalysisTechniques課程編號:Y020107
適用專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總學時:36(講課:26,實驗:10)學分:2
大綱撰寫人:崔莉鳳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7月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現代環境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對污染物的環境行為、歸宿、生態效應、污染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各種
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目前環境中很多研究性專題都需要環境分析技術提供準確的分析數據,并借
此作為研究工作的先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全面的系統地掌握現代儀器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
法;初步掌握環境分析的最新樣品預處理技術、痕量元素形態分析、環境有機污染物分析、環境樣品中
重金屬分析;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在本科階段已經學習了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環境監測等課程。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第一章緒論
環境分析涉及的分析儀器種類多,面對的環境樣品十分繁多和復雜。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同學對現
代環境分析的目的、方法和原則有總的了解。
1.1環境分析技術的任務、特點及要求
1.2分析方法和性能指標
1.3環境分析技術領域的新方法理論與技術
第二章環境樣品元素分析技術
學習環境樣品元素分析前處理方法,包括消解、富集和分離。對環境中氣態、固態、液態三種樣品
的前處理有初步了解。初步明確分離與富集方法的評價與選用,掌握分離與富集的基本方法。
2.1水樣品前處理
2.2固體樣品前處理
2.3富集與分離技術
2.4離子色譜分離法
實驗教學:固體樣品中重金屬的富集與分離.
第三章環境樣品有機污染物分析的前處理技術
環境樣品中有機污染物組成復雜、含量低,易受環境影響而變化,通常都要經過復雜的前處理才能
進行目標組分的定性利定量分析。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同學了解有機污染物的分析特點,掌握基本的固
相萃取法、超臨界萃取、微波萃取、超聲萃取等前處理技術。
3.1有機污染物分析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3.2水樣有機污染物的前處理方法
3.3環境固體樣品的前處理方法
3.4環境樣品的分離
實驗教學:地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富集與分離。
第四章環境樣品有機污染物的分析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同學掌握利用氣相色譜法、紅外光譜法、紫外光譜法、氣相色譜-質譜法、高
效液相色譜一質譜法分析和鑒定各種有機污染物,掌握環境有機物的定量分析。
4.1紅外光譜和紫外光譜法對有機污染物的結構鑒定
4.2有機污染物的氣相色譜分析
4.3有機污染物液相色譜分析
4.4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技術
實驗教學:
1.紅外光譜法鑒定未知物的結構;
2.利用色質聯機技術測定地面水中痕量有機污染物。
第五章環境中痕量重金屬及形態分析
要求掌握利用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熒光光譜法、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法(ICP)、ICP一質譜
法對痕量重金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術。元素形態分析對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和生物毒性有重要作用,了
解化學形態的概念,形態分析的意義和重要性。要求對元素形態及其分析技術有初步了解。
5.1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原理及實際應用
5.2原子熒光光譜法的原理及實際應用
5.3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法一質譜法原理及實際應用
5.4形態分析的特點
5.5元素形態及其分析技術
實驗教學:原子吸收光譜法和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一質譜法測定活性污泥中的重金屬。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1.課堂講授
教學方法:講授和討論式教學,實驗教學。
2.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
表1課程內容與學時安排
章節內容學時安排
第一章緒論2
環境樣品元素分析技術4
第二章
實驗教學:固體樣品中重金屬的富集與分離2
環境樣品有機污染物分析的前處理技術5
第三章
實驗教學:地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富集與分離2
環境樣品有機污染物的分析7
實驗教學:1.紅外光譜法鑒定未知物的結構
第四章1
2.氣相色譜法測定廢水中的酚類化合物
實驗教學:利用色質聯機技術測定地面水中痕量有機污染物2
環境中痕量重金屬及形態分析7
實驗教學:
第五章
1.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活性污泥中的重金屬3
2.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法一質譜法測定活性污泥中的重金屬
3.考核
形式:筆試開卷100分鐘、教學實驗研究報告。
五、教材及參考文獻
教材:
[1]RubinsonKennethA.現代儀器分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陳玲,部洪文等編.現代環境分析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參考書:
[1]閻吉昌主編.環境分析-現代分析測試技術叢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KeithA.Smith.EnvironmentalAnalysis:ModemInstrumentalTechniques.3thed.USA:2003.
[3]孫鳳霞.儀器分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韋進寶,錢沙華編著.環境分析化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5]費學寧.現代水質監測分析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環境規劃與管理》
課程英文名稱:EnvironmentaIPlanningandManagement課程編號:Y020108
適用專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總學時:36(講課:36,實驗:0)學分:2
大綱撰寫人:李漢平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5月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環境管理是指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教育等手段,約束人類損害環境質量的活動,通過全
面規劃使社會發展與環境相協調,達到既要發展經濟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環境的承載能力。
環境規劃是實現環境管理目標的基礎性工具和重要決策依據,是環境保護戰略和政策的具體體現,也是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程是環境保護科學中新興的、綜合性、管理類學科。
木課程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學位課。教學過程主要通過引導學習、自學、課堂講授
與討論使同學們研讀環境管理與規劃的重要文獻,了解環境管理與規劃的歷史沿革及其脈絡,理解環境
管理與規劃的理論框架及其方法體系,了解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要求具有環境學、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
理與處置、環境經濟學、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等基礎課程的相關知識。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有:環境管理與規劃的主要手段及基本理論;環境管理與規劃手段在環境保護中
的地位和作用;環境管理與規劃中的一些常用技術方法;環境管理與規劃的實際應用實踐及其經驗教訓I;
環境管理與規劃學科有關領域的進展及發展趨勢。
主要“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章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
1.1系統與物質運動(經濟系統、線性經濟、循環經濟、環境經濟系統)
1.2可持續發展
1.3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
1.4物質平衡方法、物質流分析方法、三種生產理論、界面控制理論
第二章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
2.1目的與任務
2.2目標與指標
2.3評價與預測
2.4環境功能區劃
2.5環境規劃方案
2.6規劃的管理
2.7環境質量管理
第三章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技術方法
3.1概述
3.2預測方法
3.3決策方法
3.4管理方法
第四章水環境規劃
4.1內容
4.2類型
4.3水環境評價與預測
4.4水環境功能區劃
4.5水環境容量計算方法
4.6水環境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
第五章大氣環境規劃
5.1內容
5.2類型
5.3評價與預測
5.4大氣環境功能區劃
5.5大氣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計算方法
5.6總量控制規劃方案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學時安排:
第一章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4學時)
第二章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6學時)
第三章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技術方法(6學時)
第四章水環境規劃(9學時)
第五章大氣環境規劃(9學時)
教學進度:第1周至第17周教學;第18周隨堂考試
教學方式: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引導學習、調研自學
考核方式:采用期末考試(筆試閉卷120分鐘)和平時成績(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平時作業)結合
的方式,考試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70%。
五、教材及參考文獻
教材:
[1]NathB.等著,呂永龍主譯.環境管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
[2]國家環保局,中國環科院.總量控制技術手冊.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
[3]國家環保局,中國環科院.城市大氣污染總量控制方法手冊.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
其他參考書:
[4]國家環保總局.清潔生產審計培訓教材.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5]劉天齊等.區域環境規劃方法指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6]國家環保局“環境規劃指南”編寫組.環境規劃指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7]劉天齊等.城市環境規劃規范及方法指南.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
六、必要的說明
本大綱列出的內容為基本內容,根據課時安排,靈活伸縮所講內容,并時補充增加新的內容,適應
學科發展的需要。
《環境微生物學》
課程英文名稱:EnvironmentaIMicrobiology課程編號:Y020109
適用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
總學時:36(講課:36,實驗:)學分:2
大綱撰寫人:孫迎雪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6月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環境微生物學是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環境科學和微生物學的有機
結合,是微生物學在環境工程中的運用。通過對《環境微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微生物
的基礎知識;掌握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其他生物以及微生物與其生存環境間的相互關系;微生物在地
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環境監測、生物修復、廢水生物處理以及大氣、固體廢棄物的處理中的
作用和功能。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科學專業,其他對環境微生物學感興趣的學生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環境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微生物生態、生物處理技術中的微生物學原理與方法等內容。
重點闡述污染物質對微生物活動的影響、微生物對污染物質的降解轉化等;生物處理技術中的微生物學
原理與方法則涉及廢水生物處理、有機固體廢棄物生物處理、廢氣生物處理等內容,并介紹固定化酶、
固定化微生物、微生物細胞外多聚物、優勢菌種、生物制劑等在環保領域中的開發與應用。主要內容如
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第二節微生物的一般特性
第三節微生物的命名方式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第一節細菌
第二節放線菌
第三節絲狀細菌
第四節光合細菌
第五節藍細菌
第六節立克次氏體、支原體和衣原體
第三章古細菌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
第一節真核微生物概述
第二節酵母菌
第三節霉菌
第四節藻類
第五節原生與微型后生動物
第六節底棲動物
第五章病毒
第一節病毒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病毒的繁殖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第一節微生物的營養
第二節酶及其作用
第三節微生物的代謝
第四節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長和遺傳變異
第一節微生物的生長及其特性
第二節微生物的遺傳
第三節微生物的變異
第四節遺傳工程
第五節微生物的馴化與保藏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態
第一節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第二節微生物在環境中的分布
第三節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九章微生物對污染物的分解與轉化
第一節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分解作用
第二節有機物的生物分解性
第三節不含氮有機物生物分解
第四節含氮有機物質的生物分解
第五節微生物對無機元素的轉化作用
第六節生物對污染物的濃縮與吸附作用
第十章污水生物處理系統中的主要微生物
第一節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有機污染物好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微生物
第三節有機污染物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微生物
第四節無機污染物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微生物
第五節生物處理法對污水水質的要求
第十一章水衛生生物學及水中有害生物的控制
第一節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第二節水質生物學指標
第三節水的衛生學檢驗方法
第四節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第五節水體富營養化及水華控制
第十二章水質安全的生物檢測
第一節水體污染的生物監測
第二節生物毒性檢測
第十三章微生物在有機固體廢棄物生物處理中的應用
第十四章微生物在廢氣生物處理中的應用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課程教學總學時為36學時(其中包括相關專題報告3學時、期中測試1學時),主要教學內容的學
時安排具體如下:
早下教學內容學時安排(累計)
第一章緒論2學時(2)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4學時(6)
第三章古細菌1學時(7)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2學時(9)
第五章病毒1學時(10)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理特性4學時(14)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長和遺傳變異3學時(17)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態1學時(18)
第九章微生物對污染物的分解與轉化4學時(22)
第十章污水生物處理系統中的主要微生物3學時(25)
第十一章水衛生生物學及水中有害生物的控制4學時(29)
第十二章水質安全的生物檢測1學時(30)
第十三章微生物在有機固體廢棄物生物處理中的應用1學時(31)
第十四章微生物在廢氣生物處理中的應用1學時(32)
五、教材及參考文獻
教材:
王家玲主編.環境微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參考書:
⑴顧夏聲等編.水處理微生物學.第3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⑵周德慶編?微生物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周群英等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Madigan,M.T.etal.BiologyofMicrobiology.8thed.PrenticeHall,1997.
六、必要的說明
學習成績采用期末考試、平時作業、期中測試等綜合評價方式,其中期末考試占60-70%。
《環境系統分析》
課程英文名稱:EnvironmentaISystemAnalysis課程編號:Y020110
適用專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總學時:36(講課:36,實驗:)學分:2
大綱撰寫人:田媛大綱審核人:錢楓
編寫日期:2009年7月13日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本課程是研究環境系統的數學模型化和最優化的邊緣學科,供環境工程及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選
修。《環境系統分析》是對復雜的大系統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探索和研究過程,它運用科學的方法和
工具確定個系統所具備的功能和相應的環境條件,以確定實現系統H標的最佳方案。環境系統分析所
提出的方法能夠在高層次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協調提供技術支持,也能在各個層次上為環境規
劃、管理、評價和設計服務。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環境系統分析的學科基礎包括數學、運籌學、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等。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本課程是研究環境系統的數學模型化和最優化的邊緣學科,環境系統的復雜性怎么形容也不過分,
特別是當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問題發生糾葛時。教學過程主要研究環境各要素的模型化和環境系統最
優化的原理和方法。
課程的主要內容有11章:環境系統分析概論;數學模型概述;環境質量基本模型;內陸水體水質
模型;河口及近岸海域水質模型;流域非點源模型;大氣質量模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與建模;水環境
規劃;大氣環境規劃;環境問題的決策分析。
四、課程教學環節的學時安排和基本要求
早下內容參考學時
1環境系統分析概論2
2數學模型概述4
3環境質量基本模型4
4內陸水體水質模型4
5河口及近岸海域水質模型4
6流域非點源模型4
7大氣質量模型4
8環境質量評價方法與建模4
9水環境規劃2
10大氣環境規劃2
11環境問題的決策分析2
五、教材及參考文獻
⑴程聲通.環境系統分析教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⑵陳全升.環境系統分析原理.地質出版社,2005.
六、必要的說明
考試采用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占70%,考試以開卷為主,平時測驗有閉卷和開卷兩種形式。
《高等有機化學》
課程英文名稱:AdvancedOrganicChemistry課程編號:Y020201
適用專業:應用化學、生物化工等專業
總學時:54(講課:54,實驗:0)學分:3
大綱撰寫人:鄭福平大綱審核人:鄭福平
編寫日期:2009年5月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本課程是應用化學專業研究生的一門學位課,重點討論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反應機理,為現代有機
合成化學等準備理論基礎,并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著指導和啟發作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
和掌握近代有機化學理論研究的新成就,為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二、對選課學生的要求
能夠深入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有機化合物結構和有機反應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利用現代有
機化學基本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各類有機反應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
高等有機化學是基礎有機化學課程的后續和深化,是化學化工類專業研究生的重要基礎課。該課程
著重介紹有機化學結構理論、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反應性能的關系、有機活性中間體的結構與性質,并
討論一些重要的有機反應機理。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有機化合物結構和反應性能之間的
內在聯系有更深入系統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應用這些基本理論和規律來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章節目錄
第一章有機化學中的電子效應和空間效應
1.1有機化學中的電子效應
1.2有機化合物的空間效應
第二章反應機理及研究方法
2.1簡介
2.2有機反應的類型
2.3反應機理的研究
2.4取代基效應
第三章氧化還原反應
3.1兒種典型的反應歷程
3.2幾種典型的氧化還原反應
第四章酸堿理論
4.1無機化學的酸堿概念
4.2酸堿質子理論
4.3酸堿的Lewis理論
4.4軟硬酸堿的概念
4.5超強酸和超強堿
4.6酸堿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
第五章有機化合物的芳香性
5.1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斷
5.2芳香性
5.3方克酸類
5.4二茂鐵類物質
5.5關于芳香性的新概念
5.6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
第六章立體化學
6.1有機分子的異構體
6.2有機分子的構象
6.3手性與手性合成
第七章有機活性中間體
7.1碳負離子中間體
7.2碳正離子中間體
7.3自由基中間體
7.4雙自由基
7.5苯快
第八章親電加成反應
8.1碳-碳雙鍵的親電加成反應
8.2快烽和丙二烯類的親電加成反應
8.3共筑二烯燼的親電加成反應
8.4親電加成反應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第九章親電取代反應
9.1飽和碳原子上的親電取代反應
9.2苯環上的親電取代反應
9.3稠環芳燒的親電取代反應
9.4其他芳香姓上的親電取代反應
9.5反應實例
第十章親核加成反應
10.1碳-碳雙鍵的親核加成反應
10.2碳-碳三鍵的親核加成反應
10.3黑基親核加成反應
10.4埃酸衍生物與親核試劑的反應
10.5金屬氫化物與城基的親核加成反應
10.6a,B-不飽和談基化合物的親核加成反應
10.7碳-氮重鍵的親核加成反應
10.8分子內的自催化親核加成反應
第十一章親核取代反應
11.1脂肪族的親核取代反應
11.2芳香環上的親核取代反應
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醫養生保健調理師職業技能資格知識考試題與答案
- 2026年山東省春季高考模擬考試英語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勞動改造培訓課件
- 安全責任培訓課件
- 美發師培訓課件
- 辣椒代加工協議合同協議
- 殘疾服務協議書
- 寧夏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應用題100道及答案
- 道路監理實施合同協議
- 過戶給勞務派遣合同協議
- 超實用槽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設計
- 2023年大北農科技獎獎勵辦法實施細則
- 09《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第二版)》第九章
- 啟動調試期間設備代保管管理制度
- 婦產科學教學課件:女性生殖系統炎癥
- 大學關于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師生的若干規定
- 作風建設試題
- 導線測量等級劃分及精度要求
-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管理及應用
- 芯片手冊盛科sdk用戶開發指南
- TCSAE 178-2021 電動汽車高壓連接器技術條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